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素芭》教学实录及反思
《素芭》教案(终极版)
《素芭》教案(终极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通过阅读《素芭》,让学生了解印度农村社会的生活现状,体验素芭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弱者的同情心和关爱。
1.2 教材简介《素芭》是印度作家泰戈尔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哑女素芭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命运,通过素芭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封建制度的压迫。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素芭的命运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素芭素芭是小说的主人公,她天生哑巴,无法表达自己的心声,承受着世间的冷暖。
通过分析素芭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她的善良、坚韧和不幸的命运。
2.2 母亲母亲是素芭的亲人,她关爱素芭,但也在封建礼教下,无法保护自己的女儿。
分析母亲的形象,让学生体会亲情的伟大和无奈。
2.3 库森库森是素芭的丈夫,他是一个粗暴的人,对素芭实施家庭暴力。
通过分析库森的形象,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男性的霸权和对女性的压迫。
第三章:情节分析3.1 素芭的童年素芭的童年充满了快乐和自由,她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分析这一情节,让学生感受素芭内心的纯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2 素芭的婚姻素芭的婚姻充满了悲剧,她被迫嫁给库森,遭受家庭暴力。
通过分析这一情节,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命运。
3.3 素芭的觉醒素芭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后,终于觉醒,选择离开库森。
通过分析这一情节,让学生感受到素芭的勇敢和自强。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不幸与抗争讨论素芭命运中的不幸和她所进行的抗争,引导学生思考命运与社会背景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4.2 关爱与责任探讨作品中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
4.3 自然与文明分析作品中自然与文明的对立和融合,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和考试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5.2 教学效果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泰戈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阅读相关评论和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素芭》学习参考
《素芭》学习参考教学参考0610 1846《素芭》学习参考1.泰戈尔及其创作20世纪初期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
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剥削,使这个古老国家的人民陷入贫穷、愚昧之中。
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两位伟人应运而生了。
一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另外一位就是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
在人们的印象中,泰戈尔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
他的诗歌体裁和题材丰富多彩,清新隽永;小说格调新颖、感染力强;戏剧种类繁多,富于哲理意味;歌曲或哀婉缠绵、或威武雄壮,不拘一格。
1913年,“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泰戈尔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最高荣誉,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亚洲作家。
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他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
文、史、哲、艺、政、经诸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其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弃绝》《素芭》《摩诃摩耶》《沉船》《戈拉》等;散文有《中国的谈话》《俄罗斯书简》等。
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冰心就曾翻译过他的《吉檀迦利》。
而他本人于1924年和1929年两次来华,对中国的现代文学影响深远。
他的“爱的哲学”在冰心、王统照、许地山的文学创作中都有体现,冰心就将“母爱、童心、大自然”当做自己创作的主题。
教学设计5:第7课 素芭
素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眼睛赏析素芭这一人物形象;深入感悟文章主题,培养学生于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中探究主旨的小说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探究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小说中对女性的同情,对野蛮文化制度的批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把握小说主题;通过素芭的眼睛来解读人物的形象,寻找人物悲剧之因。
【教学难点】理解典型形象代表典型环境,思考作者塑造这一悲剧形象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一、作家与作品1.齐读泰戈尔诗歌《飞鸟与鱼》,感受无法言说的痛。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别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2.作者介绍。
泰戈尔(1861年—1941年)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他一生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写了12部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
他是一个伟大诗人,诗集作品如《吉檀迦利》(诺奖获奖作品)《飞鸟集》《眼中沙》《园丁集》《新月集》等。
泰戈尔不仅是为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一名小说的创作巨匠。
他一生创作了93篇短篇小说,被称为“孟加拉语短篇小说的奠基人”,英国著名文学家汤普森评价他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二、故事与情节1.概述小说主要情节:《素芭》写了一个美丽聪慧的哑女的生活状态和遭遇。
素芭是一个哑女,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世俗的偏见,被身边的人嫌弃、厌弃,后来被父母骗嫁到远方。
《素芭》教学教案设计
《素芭》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1.2 作品背景介绍1.3 作品主题探讨1.4 教学目标及方法1.5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素芭形象分析2.2 人物关系梳理2.3 人物性格特点探讨2.4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第三章:情节分析3.1 故事情节梳理3.2 情节设置的作用3.3 重要情节分析3.4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第四章:主题探讨4.1 作品主题概述4.2 主题相关情节分析4.3 主题的现实意义4.4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第五章:艺术特色分析5.1 作品的艺术风格5.2 文学手法分析5.3 人物塑造技巧5.4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第六章:文学背景与时代精神6.1 《素芭》的文学背景6.2 印度社会文化与《素芭》6.3 作品的时代精神分析6.4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第七章:象征手法与寓意解读7.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7.2 寓意解读与主题深化7.3 象征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7.4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第八章:比较研究与批评视角8.1 与相关作品的比较研究8.2 文学批评视角下的《素芭》8.3 不同批评视角下的作品解读8.4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第九章:创作技巧与启示9.1 泰戈尔的创作风格与技巧9.2 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9.3 文学创作与人生体验9.4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阅读10.1 课程总结10.2 作品拓展阅读推荐10.3 文学鉴赏与批评能力提升10.4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人物形象分析补充和说明:在分析素芭的形象时,要关注她作为一个哑女的形象如何体现她的内心世界,她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如何展现她的性格特点。
要注意她与动物的亲密关系,如何体现她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
重点环节2:情节分析补充和说明:在分析情节时,要关注素芭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如何推动情节的发展,重要情节如何体现作品的主题。
要注意情节的设置如何吸引读者的兴趣,如何使读者产生共鸣。
重点环节3:主题探讨补充和说明:在探讨作品主题时,要关注作品如何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冲突,以及人的内心世界。
《素芭》教案完美版
《素芭》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素芭》是印度作家泰戈尔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素芭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保持内心纯洁和坚强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部作品,让学生了解印度文化,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1. 了解《素芭》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 把握素芭的形象特点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3 教学内容1. 素芭的作者泰戈尔及其作品简介;2. 素芭的故事背景及主要情节;3. 素芭的形象分析及作品的主题思想。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简介2.1 泰戈尔简介2.1.1 生平和成就Rabindranath Tagore(11-1941),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
他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印度人。
他的作品涵盖诗歌、小说、戏剧等多个领域,对印度及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1.2 文学特点泰戈尔的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印度传统文化色彩,强调人性、爱、美、自由等主题,风格优美、抒情,充满哲理。
2.2 《素芭》简介2.2.1 作品背景《素芭》发表于1916年,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印度农村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素芭在封建家庭和社会压迫下,保持内心纯洁和坚强的故事。
2.2.2 作品主题《素芭》通过素芭的形象,传递了作者对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批判,强调了人性中最美好、最纯粹的部分。
作品展现了泰戈尔一贯的抒情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第三章:故事背景与主要情节3.1 故事背景《素芭》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印度农村,当时的社会风气保守,女性地位低下,封建礼教严重。
素芭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压抑和束缚,这为她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3.2 主要情节素芭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父母将她许配给一个年长得多的寡妇,希望借此改善家庭境况。
素芭婚后生活并不幸福,但她始终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坚强。
在一次意外中,素芭失去了声音,这使她更加孤独。
她依然勇敢地面对生活,用自己的方式与外界沟通。
《素芭》教学教案设计
《素芭》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概述《素芭》的背景及主题1.2 介绍作者莫泊桑的生平和创作风格1.3 分析《素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二章:故事情节梳理2.1 简述主人公素芭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2.2 分析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2.3 讨论素芭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分析素芭的形象特征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3.2 探讨小说中其他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3.3 分析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素芭命运的影响第四章:小说艺术特色分析4.1 分析《素芭》的叙事手法和结构特点4.2 探讨小说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及其意义4.3 讨论莫泊桑在人物描写和心理刻画方面的技巧第五章:主题思想探讨5.1 分析《素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其意义5.2 探讨小说中的人性关怀和道德批判5.3 讨论《素芭》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呈现第六章:文本细读与分析6.1 选取小说中的关键章节进行细读分析6.2 解读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元素6.3 分析小说语言风格和叙述技巧第七章:创作手法与文学传统7.1 探讨《素芭》中的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元素7.2 分析小说在文学史上的继承与发展7.3 比较莫泊桑与其他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第八章:文化与社会背景8.1 探讨《素芭》中所反映的19世纪末法国社会状况8.2 分析小说中的阶级与性别问题8.3 讨论小说中的道德观念与社会批判第九章:读者反应与批评视角9.1 分析读者对《素芭》的接受历史与评价变化9.2 引入文学批评理论视角,对小说进行多元解读9.3 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评价第十章:拓展阅读与写作练习10.1 推荐与《素芭》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视野10.2 设计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模仿莫泊桑的叙述风格10.3 布置研究性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素芭》或莫泊桑的其他作品这十个章节的教案设计涵盖了《素芭》的教学内容,从背景知识到文本分析,再到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读者反应和批评视角,以拓展阅读和写作练习结束,旨在全面提高学生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素芭》教案完美版
《素芭》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让学员了解《素芭》的作者、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2. 掌握情节:使学员能够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理解素芭的形象特点。
3. 分析主题:引导学员通过讨论分析小说反映的社会问题,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4. 提高素养:培养学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介绍泰戈尔的生平和创作,让学员了解《素芭》的创作背景。
2. 小说情节概述: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引导学员梳理故事脉络。
3. 人物形象分析:重点分析素芭的形象特点,让学员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4. 主题探讨:引导学员分析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阶级差异、人性冷漠等。
5. 文学鉴赏:通过讨论、朗读等形式,培养学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者、作品背景,概括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员对小说主题进行探讨,分享自己的看法。
3. 朗读法:挑选重点段落进行朗读,让学员感受文字的魅力。
4. 案例分析法:以素芭的形象为例,分析人物塑造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泰戈尔及其作品,引发学员对《素芭》的兴趣。
2. 情节概述: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让学员对故事有个整体认识。
3. 人物分析:重点分析素芭的形象特点,引导学员关注人物内心世界。
4. 主题探讨:组织学员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文学鉴赏:挑选重点段落进行朗读,让学员感受文学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员在讨论、分享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检验学员对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的理解。
3. 文学鉴赏能力:评价学员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提高。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员深入思考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六、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素芭》原著文本,作者泰戈尔的简介。
2. 参考书籍:相关文学评论、分析《素芭》的书籍。
3. 网络资源:关于《素芭》的讨论、评论和相关学术文章。
《素芭》教案完美版教案资料
《素芭》教案完美版《素芭》教案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有关“人物”这个单元中,我们刚刚认识了一位俄罗斯少女娜塔莎,下面我们再来结识一个印度女孩素芭。
一起来学习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泰戈尔的小说《素芭》。
二、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三、整体感知,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1、快速阅读小说,简要连贯地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明确:素芭是个哑巴,她不会说话,但她却有一双美丽动人的大眼睛。
素芭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村子,素芭没有朋友,只有两头牛、一头山羊和一只小猫陪伴她。
古赛家的小儿子是唯一一个愿意理睬素芭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大,素芭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窘境。
父母在村人的逼迫下,将素芭嫁给了加尔各达城的一份人家。
2、思维磨剑:你能把小说每章的主要内容浓缩一句话吗?请据此制作一张情节脉络表。
明确:四、重点赏析:第一章: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1、指名学生朗读,思考:素芭有一个缺陷,就是天生不会说话。
对这样一个不幸的女孩,素芭的父母和她村里的人们是怎样对待的呢?(1)素芭的父母——“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
问:对于这样一个不幸的孩子,素芭的父母有没有给予更多的怜爱?明确:没有。
“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父母对她的归宿的担心,但从母亲的表现来看,他们没有给予她更多的关爱,而是把她看成是自己的负担。
问:那么,村人们呢?他们是怎样对待素芭的?(2)村里的人们——“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对于这么一个可怜的孩子人们没有过多的同情,根本没有考虑她的感受,只是把她当作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问:那么,父母的担忧、人们的议论纷纷,不会说话的素芭能感觉得到吗?她的心里是怎样一种感觉?明确:素芭虽然不会说话,却有一颗聪颖、敏感的心灵,这一切都让她感到非常痛苦。
《素芭》教案完美版
《素芭》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目标了解《素芭》这部作品的基本信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深入分析素芭的形象特征,探讨其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1.2 教材与资源《素芭》原著相关评论和研究文章互联网资源1.3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学生报告小组合作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2.1 的作者简介了解泰戈尔的生平和创作生涯2.2 作品背景研究《素芭》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2.3 作品主题与风格分析《素芭》的主题思想探讨泰戈尔的文学风格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素芭的形象特点从外貌、性格、命运等方面分析素芭的形象特征3.2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作品中其他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对素芭的影响3.3 人物关系与冲突探讨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内在冲突第四章:情节分析4.1 故事梗概梳理《素芭》的故事情节,概括其发展脉络4.2 重要情节分析选取作品中的重要情节进行深入分析4.3 情节与主题的关系探讨故事情节如何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第五章:象征意义与现实意义5.1 象征手法的运用分析作品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5.2 作品现实意义探讨《素芭》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5.3 讨论与反思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第六章:文学手法与风格分析6.1 对比手法分析作品中的对比手法,如城乡、人与自然的对比,及其表现的主题。
6.2 叙述视角探讨作品独特的叙述视角,如第三人称叙述,如何影响故事的呈现。
6.3 语言特点研究泰戈尔在《素芭》中的语言运用,如诗意语言、景物描绘等。
第七章:文化与社会背景分析7.1 印度文化与社会主义背景探讨《素芭》中的印度文化元素,及其与社会主义背景的关系。
7.2 社会问题反映分析作品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如阶级、性别不平等。
7.3 时代变迁下的反思引导学生思考素芭的故事在当今社会的相关性和启示。
第八章:素芭与现代性8.1 素芭与自我认同分析素芭在寻找自我认同过程中的挣扎与困惑。
《素芭》教学教案设计
《素芭》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教师姓名:教师职称:副教授1.2 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素芭》教学教案设计课程目标:通过学习《素芭》,使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主题、人物及情节,提高学生对印度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品,提升阅读与鉴赏能力。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2.1 作者简介姓名:泰戈尔国籍:印度文学成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
2.2 作品背景《素芭》创作于1916年,是一部描绘印度农村生活的小说。
作品通过主人公素芭的命运,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封建观念和女性地位等问题。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素芭地位:低级种姓女子性格特点:内向、敏感、善良、坚韧命运:被卖给老光棍,经历苦难,最终获得自由3.2 其他人物教师、学生、村民等,各具特色,展现了印度农村社会的众生相。
第四章:情节分析4.1 素芭的的成长历程童年时期:与家人生活在农村,受到封建礼教和等级观念的束缚。
成年后:被卖给老光棍,忍受身心折磨。
:在教师和学生的帮助下,获得自由,重拾生活希望。
4.2 重要事件素芭与家人的关系逐渐恶化。
素芭被卖给老光棍,遭受苦难。
教师和学生在素芭陷入困境时伸出援手。
素芭最终获得自由,重拾希望。
第五章:主题探讨5.1 作品主题反映印度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对女性的压迫。
揭示人性中的善良与丑恶,以及人们在困境中的挣扎与追求。
倡导自由、平等、正义,呼唤社会改革。
5.2 讨论话题素芭命运的原因分析。
作品对印度社会现实的批判。
素芭形象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第六章:章节内容解析6.1 第一章:故事的开端介绍素芭的家庭背景,她的父母是贫困的农村劳动者,素芭的出生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多的希望。
6.2 第二章:素芭的成长描述素芭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她是家里的第二个女儿,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中,她的存在并不被重视。
6.3 第三章:素芭的婚姻交易素芭被父亲卖给了一个老光棍,这个章节能让学生看到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削和压迫。
《素芭》教案完美版
《素芭》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简介泰戈尔及其作品《素芭》1.2 分析《素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3 阐述本教案的目的和结构第二章:故事梗概与人物介绍2.1 概述素芭的成长经历和命运变迁2.2 分析素芭、戴须、姨母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关系2.3 探讨小说中动物形象的象征意义第三章:文学特色分析3.1 解析泰戈尔的写作风格及其在《素芭》中的体现3.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运用3.3 探讨泰戈尔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描绘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阐述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4.2 分析小说中的人性观照,如对爱、善、美等价值观的探讨4.3 探讨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色彩,如对女性地位、命运的关注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素芭》的理解和感悟5.3 创意表达:让学生以绘画、表演等形式呈现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第六章:章节分析与教学目标6.1 分析第一至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6.2 设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6.3 设计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辅导方法第七章:教学方法与手段7.1 介绍适用于《素芭》的教案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7.2 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教案教学中的运用,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7.3 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手段,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第八章:教学评价与反馈8.1 设定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内容,包括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成果等8.2 设计评价方法,如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8.3 强调教学反馈的重要性,并提出有效的反馈方式和时间安排第九章:教学拓展与延伸9.1 推荐与《素芭》相关的阅读材料,如泰戈尔其他作品、相关研究文献等9.2 提出将《素芭》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的教学建议,如主题、风格、人物等方面的对比9.3 探讨将《素芭》融入跨学科教学的可能性,如与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联第十章:教案实施与案例分析10.2 分析教案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10.3 提供一份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教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重点和难点解析6.1 章节分析与教学目标:本章节需要重点关注教学目标的设定,特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平衡。
《素芭》教学案例(选修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素芭》是人教版高中课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是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小说代表作品。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了解和分析。
有了以下教学设想:教学设计一、情节补白,感受人物凄凉命运,感受印度女性命运的哀歌二、深味人物,从眼睛到灵魂,重点讨论素芭的梦、素芭的成长。
落实知识目标:理解小说中运用心理、幻觉等人物塑造手段。
三、改写小说片断成诗歌,深味小说语言,深味文本的悲剧美。
整堂课要在紧紧围绕小说人物鉴赏的同时,突出小说悲剧美的体味,同时又有浓郁的诗情,每个环节用一首诗歌过渡,以激发学生作业的创造激情和欲望。
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读课文一次,课外查找泰戈尔的介绍以及收集摘录他的诗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讲授讨论,半课时点评学生诗作教学实录1师:齐读小说最后一节,请同学想象素芭嫁人后的命运。
学生:素芭将会陷入悲惨的境地,“除了心灵的探索者,谁也不会去倾听那无声的哭泣。
”也有学生表示困惑,当场在座位上就提了许多问题:为什么小说中的丈夫马上可以再娶?为什么印度女性必须嫁人?明知是把女儿往火坑里推,素芭的父母还“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教师拿起身边的《泰戈尔短篇小说》介绍说,揭露印度落后的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戕害是泰戈尔小说的一大主题。
教师简单介绍一下印度的种姓制度。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从这篇小说读出、总结出以下几点:一、当时印度童婚制盛行,十岁出头的女孩子就得嫁人。
二、女孩的地位很低,嫁人要破费家庭很多钱财,如小说第一章中的描写。
三、女孩如果不能出嫁将是父母的耻辱,甚至会被逐出种姓。
从文中素芭父母的不同态度也可以感受到印度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戕害,按常理应该母亲更爱自己的女儿,但母亲却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看做自己的奇耻大辱。
《素芭》教案设计课后习题及教学反思合集
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素芭》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分析素芭的形象特点,探讨其命运的悲剧性。
3. 领会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
【教学重点】1. 素芭形象的分析。
2. 对作品主题的思考。
【教学难点】1. 作品中寓意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素芭悲剧命运背后的社会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素芭》的背景及作者。
2. 阅读文本,分析素芭的形象特点。
3. 分组讨论,探讨素芭命运悲剧的原因。
4. 教师总结,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
【课后习题】1. 简述素芭的形象特点。
2. 分析素芭悲剧命运的原因。
3. 谈谈你对作品主题的思考。
二、教学反思:1.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素芭形象的分析是否到位?2. 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是否深刻?3.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素芭悲剧命运背后的社会原因的方法?三、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素芭》的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
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探讨人性的复杂性。
3. 体会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人性关怀。
【教学重点】1.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2. 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
【教学难点】1. 作品中现实与幻想的交替手法。
2. 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
【教学过程】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素芭的形象特点。
2. 阅读文本,分析《素芭》的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
3.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探讨人性的复杂性。
4.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人性关怀。
【课后习题】1. 《素芭》的叙事结构有哪些特点?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关系,谈谈你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
3. 作品对社会现实有哪些批判?体现了哪些人性关怀?四、教学反思:1.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素芭》的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是否到位?2. 学生对人物关系的分析是否深入?3.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人性关怀的方法?五、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素芭》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素芭》1
《素芭》简案庄晓扬【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习文章,把握人物的形象,深入感悟文章主题,培养学生于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中探究主旨的小说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探究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小说中对女性的同情,对野蛮文化制度的批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把握小说主要人物形象2、理解典型形象代表典型环境,思考作者塑造这一悲剧形象的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以诗入境,引入新课学生诵读泰戈尔诗歌《飞鸟与鱼》、《我要唱的歌》,感受无法言说的痛。
二、整体感知,概括故事概述小说故事。
梳理与小说主要人物发生关联的人与物,引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三、分析人物,理解环境(一)素芭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素芭与动物生灵2、素芭与天地声响明确:动物、溪流落叶、大地星空等典型的形象共同构成了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
明确:素芭跟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契合的。
(二)素芭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素芭与村人2、素芭与父母3、素芭与帕勒达帕明确:村人、父母、帕勒达帕等等典型形象代表了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
素芭的悲剧是人与社会环境对立的悲剧。
四、感悟主旨,举一反三(一)探究主题问题:是什么造成了素芭的悲剧?明确:社会环境中的落后的制度、野蛮的文化造成了素芭的悲剧。
问题:素芭的命运是否只会发生在她的身上?明确:素芭是不过所有受苦受难的女性的典型代表。
野蛮的社会制度与文化观念下的悲剧,不只发生在素芭身上,也不止于印度。
(二)点拨方法人物——典型形象——群体群像——环境主题五、结尾探究,延伸拓展问题:素芭最后是被抛弃了,还是被接纳了?板书设计:素芭契合对立自然环境反衬。
《素芭》教案(终极版)
《素芭》教案(终极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素芭》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素芭》的主题、情节及人物形象。
提高学生对印度文学及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1.2 课程内容《素芭》的作者:泰戈尔及其创作背景。
《素芭》的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
《素芭》中的印度传统文化元素。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2.1 泰戈尔简介生平和创作生涯。
泰戈尔的文学地位及影响。
2.2 《素芭》的背景历史背景:印度独立运动及殖民时期。
社会背景:印度的种姓制度、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
第三章:情节与人物分析3.1 故事梗概素芭的成长历程。
素芭与周围人的关系。
故事的高潮、冲突及结局。
3.2 主要人物分析素芭:性格特点、命运及代表性。
其他重要人物:如素芭的父母、老师等,他们的角色作用及与素芭的关系。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素芭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泰戈尔如何通过素芭的形象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4.2 社会与个体的冲突素芭在社会中的困境。
泰戈尔如何通过素芭的故事反映社会现实及对个体的影响。
第五章:教学活动及评估5.1 教学活动设计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
写作练习:以素芭为题材,创作短篇故事或散文。
课堂展示: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印度文学作品或文化元素。
5.2 评估方式平时作业:阅读笔记、心得体会等。
课堂参与度:学生讨论、分享、展示等情况。
课程论文:对《素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进行深入分析。
第六章:文学特色与艺术手法6.1 泰戈尔的文学风格诗意盎然的叙述语言。
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6.2 《素芭》的艺术手法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描绘。
自然环境的生动刻画。
对话与内心独白的运用。
第七章:印度文化元素解析7.1 印度的宗教信仰佛教、印度教在《素芭》中的体现。
素芭名字背后的宗教含义。
7.2 印度社会习俗婚姻制度:如素芭的童婚及选择丈夫的自由。
节日庆典:如书中提及的印度节日和庆典活动。
第八章:比较阅读8.1 与泰戈尔其他作品的比较《飞鸟集》与《素芭》的主题对比。
素芭》教案(终极版)
素芭》教案(终极版)2014届高三《外国小说欣赏》之《素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基础词汇和XXX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类型,理解XXX的形象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小说中细腻的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分析素芭的形象,把握其主要特征,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作者所表现的XXX的美丽聪慧、善良纯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四、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2.分析XXX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内容和主旨。
五、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法的运用。
2.通过对本文内容和主旨的把握,理解XXX的悲悯情怀。
六、教学时间:2课时课前准备:1.了解XXX及其作品XXX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XXX”。
他还写了12部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以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和众多歌曲。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他的重要诗作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弃绝》、《素芭》等,长篇代表作有《沉船》、《戈拉》、《两姐妹》等。
1913年,XXX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他获奖的作品是诗集《吉檀迦利》。
颁奖词这样写到:“由于他那极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的一部分。
”XXX以“成为西方思想的一部分”而获奖,而并不是以一个完全的“印度人”的身份而获奖的。
2.时代背景介绍在印度,有94%的人口信奉XXX和回教,而这两种宗教都歧视女性。
根据XXX的教义,一个人死前必须由儿子施以临终仪式,灵魂才能得救。
儿子还继承家产,有扶养父母的义务,因此父母希望生男孩,女孩则先天受到歧视。
《素芭》教学案例
《素芭》教学案例一、设计思想文学教育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它的核心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培养的重点要求是“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文学鉴赏课应以“品味语言”为核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在鉴赏和想象中探究领悟小说的精彩神韵,掌握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语言,感知人物形象,领会小说内容。
(2)了解和掌握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重点分析理解人物塑造的写作方法四、教学方法运用“评点式读书法”进行教学,以学生阅读交流为主,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感知人物形象,领会人物塑造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打开世界文学名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个性鲜明、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如夏洛蒂?勃朗特笔下那个虽没有漂亮的外表但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简爱;《乱世佳人》中既可爱又可恨的郝思嘉;《战争与和平》中充满浪漫与幻想又多愁善感的娜塔莎。
这些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就再来结识一位印度女孩,她的名字叫素芭。
(二)整体感知师:素芭是怎样的一位女孩?她又有什么样的经历和遭遇呢?请同学们从《我的女儿素芭》、《我的朋友素芭》和《素芭“自述”》三个话题中选择一个,来谈谈素芭。
生1:我选择《素芭“自述”》这个话题。
素芭不会说话,她应该可以用手语向大家讲述自己的遭遇。
(生笑)师:你对题目的理解很正确。
自述加上引号正是因为素芭是哑女,她不能用语言和大家交流,但是她还是有思想的。
好,你开始“自述”吧。
生1:我叫素芭。
因为我不能说话,所以我成了父母的负担。
他们都不愿意和我交流。
村子里的人们也都歧视我,我感到很孤独。
只有可爱的小动物才是我的知己。
它们也不会说话,但是它们能理解我的痛苦。
选修语文《素芭》教案
选修语文《素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素芭》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2.理解《素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3.掌握《素芭》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1.理解《素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2.掌握《素芭》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三、教学难点1.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素芭》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文本2.讨论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3.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4.批判性阅读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细节,培养批判思维能力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讲授(30分钟)1.引入话题: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童话故事及其中的角色和情节,引发学生对文学故事的兴趣。
2.介绍《素芭》的作者:讲解金冬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素芭》的好奇心。
3.讲述《素芭》的故事情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叙述《素芭》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对故事有初步了解。
第二课时:分析与讨论(40分钟)1.提问导入:提问学生对《素芭》的第一印象以及故事中的关键词。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讨论故事中的关键词,并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关系。
3.组内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4.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的情节转折和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
第三课时:词汇学习与运用(40分钟)1.新词学习:讲解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2.课文鉴赏:让学生反复阅读故事中重要段落,分析作者用词和句式的特点。
3.词汇运用: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使用故事中的重要词汇,编写自己的段落。
第四课时:批判性阅读与思考(40分钟)1.批判性阅读:通过选取故事中的某一段落,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阅读的方法,分析段落中的意义和作者意图。
2.学生讨论: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不同解读和思考。
素芭 精品教案
素芭【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
2.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类型等。
二、能力方法1.体会小说中细腻的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
2.能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把握其主要特征。
三、情感意志正确理解作者所表现的素芭的美丽聪慧和善良纯洁的心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人物形象,领会小说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1.第一章中的人物肖像描写的作用。
2.体会本文衬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简介泰戈尔及其作品二、初步感知从第一部分中可以看出素芭是怎样的一位姑娘?素芭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这样美丽、善良、聪明的一位姑娘,命运却是悲惨的,我们想想应该有好的生活、好的归宿,但是悲惨的是?结局丈夫另外娶妻。
这意味着什么?被丈夫抛弃了,而且更可悲的是,同学们有没有关注过了多久丈夫另外娶妻?“不出一周”对!按照我们常人的设想,不出一周么,可能会被虐待,比如罚做家务之类的,但是时间的跨度很小,情节的跨度很大,因为情节有了跳跃性,凸显了素芭的悲剧性,对我们读者造成了更大的冲击力。
所以在冰心和董友忱的翻译中都强调了这个时间,以突出悲剧性。
虽然艺术效果,但是不是符合素芭的性格、身份、处境、立场呢?这个单元的话题是人物,在谈到塑造人物时,沈从文说要贴着人物写,1 / 2也就是小说的情节要符合性格、身份、处境、立场。
性格我们已经分析过了,所以重点分析生活环境、遭遇。
三、深入文本小说具有跳跃性的结局是“贴着人物写”的吗?请从素芭的生活环境、遭遇分析。
补充:时代背景,补充泰戈尔其他两部小说。
强调:因为印度的风俗和制度,因为父母都把她当成奇耻大辱、唯一的朋友对他也很漠然,村人更是对他议论纷纷,所以结婚不久,很快就被丈夫抛弃的结局虽然具有情节上的跳跃性,但是仍然让人觉得合情合理。
而在泰戈尔经常把这种写作技巧运用在他的小说中,这是泰戈尔的其中两篇名作,他们的结局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人物的命运又让我们扼腕叹息。
《素芭》教案完美版
《素芭》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介绍1.1 小说背景《素芭》是印度作家泰戈尔的短篇小说,收录在他的《故事集》中。
故事发生在一个乡村小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素芭与动物的沟通和相互理解。
1.2 作者介绍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1-1941,印度著名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画家和哲学家。
他是印度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获得了19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第二章:素芭的角色特点2.1 素芭的身份与背景素芭是一个贫穷的哑巴女孩,被卖给了一个年长得多的寡妇。
她生活在社会底层,遭受着各种歧视和不公待遇。
2.2 素芭与动物的互动素芭能与动物进行沟通,理解它们的情绪和需求。
她与一只母牛、一只小鸟和一只小鱼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第三章:素芭与动物的关系3.1 素芭与母牛的关系母牛是素芭最重要的伙伴,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情感联系。
素芭通过触摸和眼神与母牛沟通,互相理解和安慰。
3.2 素芭与其他动物的关系素芭与小鸟和小鱼的互动也展现了她对动物的理解和关爱。
这些动物成为了她的朋友,与她共同度过孤独和无助的时刻。
第四章:素芭与人类的冲突4.1 素芭与社会的不和谐素芭的存在与社会的不和谐产生了冲突,她被人们视为异类和怪物。
人们无法理解她与动物的沟通能力,将她视为疯子和不可理喻的人。
4.2 素芭与人类的隔阂素芭无法与人类进行正常的沟通,她感到孤独和无助。
她的内心世界与人类世界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第五章:素芭的内心世界5.1 素芭的内心感受素芭虽然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但她的内心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和思考。
她通过与动物的互动,找到了自我认同和存在的价值。
5.2 素芭的渴望与希望素芭渴望被理解和接纳,她希望人类能够认识到她与动物之间的特殊联系。
她对未来抱有希望,渴望能够找到一个能够理解她的世界。
第六章:小说主题探讨6.1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素芭》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素芭与动物的互动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芭》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参考0909 1327《素芭》教学实录及反思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素芭》是人教版高中课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是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小说代表作品。
泰戈尔把孟加拉中世纪著名的毗湿奴教派诗人琼迪达斯的格言——“人,是最高的真理”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他的诗作、小说洋溢着浓厚的人道主义风格。
同时由于的诗人身份,他的小说是典型的“诗化小说”,如教学用书中指出“具有内敛、含蓄、隽永的美感特征,所以也就具备了一种朦胧的神韵”。
这样一种意在言外的诗意美,和我们中国的诗歌的“象外之象”“题外之旨”的美学特征是一致的。
我任教高二文科班,这个班的学生敏锐细腻,进入高二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每天5分钟的古典诗歌鉴赏,学生对诗歌有一定的爱好。
从预习交流中看出学生本能地喜欢这篇小说,但是说不出所以然来。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了解和分析。
有了以下教学设想:在学生对该小说的悲剧美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情节补白、揣摩人物心理等阅读手段对小说深入体味,认识素芭的悲剧性形象,同时认识到这一形象寄寓了对一切美好性灵的哀婉叹息。
针对小说“诗化”特点,课堂创设多种朗读情境,引导学生在涵咏中感受、享受小说语言中浓浓的诗意。
在学生心有戚戚焉之际,教师可以抛出一首自己改写小说片断的诗作,鼓励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改写小说。
总之,本文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由情节、人物、语言之“象”,入于本文悲悯诗意的“环中”,以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表达阅读体会领悟到的“象外之象”,变客观式阅读鉴赏为享受式、创造式阅读,以自己独特的表达形式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
教学设计一、情节补白,感受人物凄凉命运,感受印度女性命运的哀歌二、深味人物,从眼睛到灵魂,重点讨论素芭的梦、素芭的成长。
落实知识目标:理解小说中运用心理、幻觉等人物塑造手段。
三、改写小说片断成诗歌,深味小说语言,深味文本的悲剧美。
整堂课要在紧紧围绕小说人物鉴赏的同时,突出小说悲剧美的体味,同时又有浓郁的诗情,每个环节用一首诗歌过渡,以激发学生作业的创造激情和欲望。
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读课文一次,课外查找泰戈尔的介绍以及收集摘录他的诗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讲授讨论,半课时点评学生诗作教学实录1师:齐读小说最后一节,请同学想象素芭嫁人后的命运。
学生:素芭将会陷入悲惨的境地,“除了心灵的探索者,谁也不会去倾听那无声的哭泣。
”也有学生表示困惑,当场在座位上就提了许多问题:为什么小说中的丈夫马上可以再娶?为什么印度女性必须嫁人?明知是把女儿往火坑里推,素芭的父母还“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教师拿起身边的《泰戈尔短篇小说》介绍说,揭露印度落后的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戕害是泰戈尔小说的一大主题。
教师简单介绍一下印度的种姓制度。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从这篇小说读出、总结出以下几点:一、当时印度童婚制盛行,十岁出头的女孩子就得嫁人。
二、女孩的地位很低,嫁人要破费家庭很多钱财,如小说第一章中的描写。
三、女孩如果不能出嫁将是父母的耻辱,甚至会被逐出种姓。
从文中素芭父母的不同态度也可以感受到印度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戕害,按常理应该母亲更爱自己的女儿,但母亲却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看做自己的奇耻大辱。
教师小结:幻灯展示泰戈尔《吉檀迦利》的一首诗歌我要唱的歌,直到今天还没有唱出。
每天我总在乐器上调理弦索。
时间还没有到来,歌词也未曾填好:只有愿望的痛苦在我心中。
《素芭》可以看做泰戈尔为印度女性不幸命运唱的一首哀歌,泰戈尔为印度女性所唱的哀歌一直到死前还未结束,因为他有生之年没能看到印度女性真正翻身做自己的主人。
(点评:一个情节补白,本意是理解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对小说的主题先有一感性认识,却引出这样多的问题。
小说的背景的确是理解这篇小说的一个关键,教师在课堂上顺势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梳理小说的情节,细品小说的细节,教师还以泰戈尔小说集中的一些代表作来做例证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泰戈尔小说的兴趣,有效地拓展了课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从课堂实际操作来看,这一处花了不少时间,但师生通过对文本的认真研读讨论总结,理解了小说的背景知识,为下文的创造性改写奠定了一个良好的认知基础。
)教学实录2讨论素芭的人物形象师:素芭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读了这篇小说,浮现在你脑海里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几乎都说到小说塑造的女主人公迷人的大眼睛,这大眼睛里看出素芭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师幻灯展示,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任何时候都不需要翻译心灵自个会映照在这双黑眸里心灵的感触在这黑眼睛的阴影里,时而伸展,时而蜷缩这双黑眼睛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不知凝视着什么时而若同急疾的闪电,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芒请学生朗读品味(点评:虽然课文中就有这段文字,教师这里用幻灯展示的目的就是用诗歌的形式排列来暗示学生,泰戈尔小说中的语言几乎句句是诗,为诗歌改写作业张本。
)生:哑女虽然无言,但她的内心世界反而较常人敏锐,因为不会说话,她只好和大自然还有动物对话。
师:这是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主人公,这段关于村庄的描写于细腻中见出人物的心灵世界,大家来读一读。
师:无言的星空下无言的女孩,无言的女孩也有一位能说会道的朋友。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四章最后两段,这里主要用了什么手法?生:这是心理描写,素芭渴望自己有用。
师请生朗读这一句:“哎哟!我真没想到,我们的素会有这么大的本领!”要求读出语气,并由此探究素芭的人物形象。
生:我的梦想最绚烂,我的现实最暗淡。
素芭越渴望越可以看出她在现实中得不到丝毫的承认。
师:对,这是对素芭的梦境的描述,梦是现实的反映,或是潜意识的流露,从素芭的梦境里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友情的渴望,对自身价值证明的渴望。
素芭正处在成长的节点上,她和在座的各位一样,意识到了自我,有许许多多瑰丽的梦。
老师写了一首诗歌,描绘成长期间的素芭的内心世界,我给大家读一读。
素芭渐渐意识到自己一天天地觉醒仿佛大海澎湃着她的心灵她瞥见自己思考着自己询问着自己但只有月光,只有孤寂笼罩着她无边无际师:小说《简爱》里简说,你不要以为我丑就没有灵魂。
泰戈尔仿佛也在借素芭之口说,不要以为我哑就没有灵魂。
可是好像素芭周围的人真的把素芭看做是一位没有灵魂的人物。
生:他们随意的支配女孩的命运。
生:因为他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认为女孩嫁人是理所当然的。
生:这有点象我们学过的《祝福》礼教杀人,这是种姓和婚姻制度杀人。
教学实录3师:同学们知道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获奖的作品是诗集《吉檀迦利》。
阅读他的小说,我们也明显可以感受到他的小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
整篇小说笼罩着浓浓的悲剧诗情;结尾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片断摘抄出来就是诗,老师刚才这首诗作也是小说中的片断改写而成。
写得不好,抛砖引玉,亟待同学们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同学们看看能不能用诗歌的形式来改写这篇小说或其片断。
学生很感兴趣,不半天就交上了作业,有的学生还追着老师问,“老师你看了我写的诗歌了吗?”学生有的用近体诗的形式,有的化用泰戈尔的诗作。
不管形式如何,学生的诗歌作品中无不显示他们对泰翁笔下人物的理解与同情。
有的优秀作品呈现出了学生对小说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附录学生诗作一首:无言书(叶思雨):一切都停止了,一切都消逝了,一切都沉默了,然后是大自然的语录被打开了,扉页写着两个字——无言。
女孩坐在合欢树下,小溪絮语着流淌着,村人喧哗着忙碌着,船夫哼唱着低吟着,鸟儿鸣叫着啼唱着,甚至连树叶也发出簌簌声。
大自然将它们汇集编写,女孩则成为此书的阅览者。
然后是女孩的双眼睁开了,她与大自然对视许久,依旧无言,无言。
无以伦比的美丽(高伟)——那难道是海市蜃楼吗?……惊奇!世上没有完全不可能的事,但没有诞生在水晶宫的王朝,没有神奇的魔术是遗憾!然而站在他面前,看着他,却说不出,爱着他,他却不知道,只道他是无与伦比的美丽。
(郑双双)素芭如同中了箭的牡鹿一般,怀着令人怜悯的目光望着猎人,可是素芭哪里有那么强悍,她不过是一把无奈的雪花,落在帕勒达帕的炎夏,豆大的泪珠从她的大黑眼睛中掉落,让她不可能说流泪是因为吹风。
课后反思1.可见到的《素芭》教学案例大多是这样处理:理清小说情节,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如画眼睛,从小说的结尾谈谈小说的悲剧意味。
这样的处理我认为没有体现出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诗化”。
这个单元的中心话题的是人物。
同是写人物,同是现实主义写法,但托尔斯泰的写法和泰戈尔的写法就很不同。
这里有的不同风格在起作用。
而“初步分辨不同时代、流派和风格的小说特征,养成鉴赏及批评的能力”本就是小说鉴赏的基本教学目标之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鉴赏青春悸动的娜塔莎和哀伤诗意的素芭。
感受不同文学形象带来的不同美感。
2.小说浓郁的诗化风格给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如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指出:“既然是诗就有可以解说出来的地方,也有不可以解说出来的地方。
不可以解说出来的地方全赖读者意会。
在微妙的境界我们尤其不可拘虚绳墨。
”《素芭》教学难就难在其不可解说之处,情节、主题、人物、描写手段都可以解说,但其意境深邃,情味隽永,余味无穷之妙,则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本课例教师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尽情涵咏文本,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享受小说的诗意美,以泰翁的诗作,教师的诗作搭桥,引导学生以诗歌的形式改写小说,以诗歌直接呈示文本阅读中难以言说的风采韵度,滋味兴趣之外的他致他旨和余致余旨。
出语言之象,尽情入美感之“环中”。
从实际操作效果来看,也算是一次学生感兴趣的尝试。
3.创造性解读文本不难,但忌讳变成游戏文本、Q版文本,所说的创造性解读应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
从课后学生呈交的诗作来看,学生对《素芭》的阅读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但这种个性化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小说主人公形象以及小说整体美学氛围的整体把握上的。
这种创造性解读是文本阅读和诗歌创作的有效结合有效提升。
从课堂操作来看,这种有价值的创造性阅读结果和教师在课堂上的创设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本身有许多未定点,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文本特点和教学目标慎选了以下两个未定点,引导学生情节补白,有效理解人物和小说的悲剧内核;心灵补白,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些预设为学生以诗歌解读文本奠定了很好的理解基础,从而使学生的多元解读变得多元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