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扎染艺术浅析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1. 引言1.1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利用天然植物染料,通过独特的工艺技法,将色彩融入布料,使其呈现出独特的纹样和色彩。
白族扎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白族人民世代传承的民间传统工艺之一。
这种工艺既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又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天然成趣的璞真”。
白族扎染的鼎盛期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扎染工艺。
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与创新,白族扎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特点,如:选料精细、染色深浅相间、纹样繁复多变等。
白族扎染不仅在技术上具有独特性,在文化上也承载着丰富的白族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了白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白族扎染之美在于其独特的工艺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正文2.1 白族扎染的历史渊源白族扎染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早在唐代,白族就开始了扎染的工艺。
据史料记载,当时白族在云南昭通一带就已经掌握了扎染技术,并且将其运用到布匹的制作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族扎染工艺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扎染技术逐渐成熟,并且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白族扎染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但白族人民始终坚守自己的传统,保持了扎染工艺的纯正性和独特性。
这种历史上的传承和发展,为白族扎染在当代艺术领域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白族扎染的工艺特点一、选料精细:白族扎染所用的布料一般都是以棉、丝、麻为主,选用的是优质原料,经过严格挑选和处理,保证了染料的渗透性和色彩的鲜艳度。
二、图案精美:白族扎染的图案设计精美独特,常见的有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多样化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经过反复琢磨和设计,使得每一件扎染作品都充满了艺术感和生活气息。
三、工艺复杂:白族扎染是一项工艺复杂的技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材、设计、扎染、定色等一系列步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操作和耐心等待,才能制作出一件完美的扎染作品。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扎染是中国民族之一白族的传统手工艺技术。
扎染是一种特殊的印染技法,通过捆绑面料,使染料只进入特定区域,从而呈现出独特的图案和色彩效果。
白族扎染在民族服饰、家居用品、装饰品等方面广泛应用,以其天然成趣的璞真,成为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
白族扎染源于中国南方的云南省,主要分布在白族的聚居地区,如大理、临沧、昆明等地。
白族扎染以其纯手工制作的方式而闻名,无需使用任何机器设备,完全靠工匠的巧手和经验来完成。
白族扎染的工艺过程十分繁琐,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面料,一般以棉织物为主。
接着,将面料分割,根据设计的图案和色彩需求,将面料用线条捆绑成不同的区域,这种捆绑技术被称为“打结”。
打结完成后,需要将面料浸泡在染料中,使染料渗入到非打结部分,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以保证染色效果均匀和饱满。
将染色后的面料晾干,剪去打结的线条,就能得到独特的扎染面料了。
白族扎染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图案和色彩的呈现。
白族传统的图案常常以花鸟、动植物和自然景观为主题,寓意吉祥、美好和自然。
而色彩方面,白族扎染采用的染料主要来源于天然植物和矿石,如茜草、蓝墨、蓝矾等。
这些天然染料不仅能够保持面料的柔软和光泽,还能使扎染面料更加环保和健康。
白族扎染以其天然成趣的璞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其手工制作的过程和图案的呈现使每一件扎染面料都独一无二,充满了人文和艺术的力量。
白族扎染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通过扎染作品,人们能够感受到白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秉持和传承。
如今,白族扎染已经成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保护。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白族扎染技术,希望将其传承和发扬下去。
白族扎染也在市场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追捧,成为时尚和精致生活的代表。
白族扎染以其天然成趣的璞真,成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技术中的瑰宝。
其独特的工艺过程和图案呈现,使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云南白族扎染艺术研究
云南白族扎染艺术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云南白族扎染艺术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索云南白族扎染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的学术论文。
扎染,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染色技艺,在白族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全面揭示白族扎染艺术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美学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Research on Yunnan Bai Tie Dyeing Art" is an academic paper aimed at exploring the unique charm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unnan Bai Tie Dyeing art in depth. Tie dyeing, as an ancient and unique dyeing technique, holds a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Bai culture. This article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reveal the historical origin,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esthetic value, and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Bai tie dyeing art in modern society through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ase analysis.本文将首先概述扎染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分析其在白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接着,文章将深入探讨白族扎染的技艺特点,包括扎结技巧、染料选择、染色工艺等方面,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本文还将关注白族扎染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分析其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大理白族扎染工艺的传承意义及其价值
2018-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大理白族扎染工艺的传承意义及其价值张月姣(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工艺文化当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扎染工艺,其传承性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秦汉时期,扎染工艺就已经产生,在之后慢慢的历史发展中,已形成其独特的审美意味和特色,不可取代。
在当今,扎染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还具备着文化属性、历史属性等等,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大理白族扎染工艺是最具代表性的,相比现在四川自贡、江苏南通,其还保留着相对比较传统的扎染做法,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比较少,是十分难得的。
大理也是个旅游业发达的城市,白族扎染工艺的相关特色产品不免也要注入新的血液,在保护为前提下进行产品开发。
笔者将白族扎染工艺的价值意义和产品开发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白族扎染工艺;价值意义中图分类号:J5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7-0141-01一、白族扎染工艺介绍扎染,古代称之为"绞缬",是我国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
根据史书记录,在东汉的时候大理就已有了染织的方法。
到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中的人物穿着,就已经可见扎染的痕迹。
至宋,《大理国画卷》中也清晰可见两位武士的饰品有扎染的痕迹。
后又经过历史的推进,社会的发展,扎染成为了白族的特色工艺。
扎染工艺在大理又被叫做疙瘩花。
现在在大理的周城和巍山这两个县此技艺仍一直保留,并不断的发展完善,其中大理周城白族扎染最为著名,被称为“民族扎染之乡。
“扎染由手工针缝扎,并用纯天然的植物染料进行反复染制,不仅外观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而且还对皮肤有着消炎和保健的作用,对环保也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能让更多的人能更贴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在2006年5月,白族扎染技艺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扎染工艺的传承性(一)扎染的特点大理周城有3000多名妇女在各家各户从事手工扎花工序,这里生产的扎染布,以其典雅的色泽、丰富的图案、传统的工艺、柔软的质地与益体的性能深受海内外人士青睐。
大美无言,境取自然——大理白族扎染设计的美学内涵
探索研究[摘 要]当今社会,国家逐渐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扎染作为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质朴的美感、淡雅的气息和隽永深厚的文化内涵,充分弥补了当前人文艺术的缺失,促使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探索、理解和思考。
扎染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目前的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品质差、设计程式化严重、缺乏创新、传播面小、影响力缺失。
因此,对扎染艺术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扎染设计的历史溯源,寻找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挖掘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探讨其传承意义,使更多的人关注云南大理的扎染艺术。
[关键词]白族;扎染;设计;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5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8-0037-03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庄雅清.大美无言,境取自然:大理白族扎染设计的美学内涵[J].天工,2023(8):37-39.庄雅清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大美无言,境取自然—大理白族扎染设计的美学内涵作者简介:庄雅清(2001—),女,傈僳族,云南鹤庆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
一、扎染的历史简介扎染工艺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大约可以追溯到秦汉。
扎染工艺繁盛于唐代,在宋代逐渐走向没落。
明清时期,洱海地区的白族人民已经掌握了较成熟的扎染技艺。
云南大理的周城村是扎染的主要产地,由《云南志》中记载的“锦文颇有密致奇采”和郑回撰写的《南诏德化碑》“大利流波濯锦”可知,早在南诏国时期,扎染已经在大理出现,当时的喜洲是闻名遐迩的锦城。
大唐盛世,经济高度发达,综合国力强盛,扎染顺应时代的浪潮也发展到了鼎盛,当时很多社会名流将扎染作为一种时尚,大量的扎染作坊相继出现。
唐贞元十六年(800年),南诏国派了一批演员去参演《南诏奉圣乐》,演员中有人穿的舞蹈服“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
但是在北宋时期,因为扎染制作极其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于是被朝廷明令禁止生产。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是中国非常具有特色的民族之一,其文化博大精深、风格迥异,其中的扎染艺术便是其中之一。
白族扎染是一门用天然植物染料对衣物进行染色的传统手艺,具有独特的工艺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白族扎染是一种天然成趣的璞真艺术,它的原材料、染料均来源于天然,不含有任何化学成分,因而不仅环保健康,但也更能体现民族文化独特差异。
白族扎染技艺中最独特的就是采用茜草、橡皮树、槟榔等植物、树皮和杂色素等的汁液与衣料结合,产品品质更加天然健康,可谓是充满了自然气息和人文情怀。
在白族扎染工艺中,首先需要将衣物洗净并晾干,在晾干后,要画好图案和花样,然后用针线将图案描绘在衣料上。
完成了图案后,要将染料倒入锅中烧开,将准备好的衣物浸泡在染液中,反复浸泡多次后,待染液渗透到整个衣料后,晾干晾够即可。
这种染色工艺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每一件作品的染色效果都是唯一的。
白族扎染的图案和花样相当的丰富多彩,从简单的斜纹到复杂的虎纹和格纹等,每一个图案都传递着白族人民的智慧和美好愿望。
其中,许多花样和图案都是民族的传统标志,如凤凰、龙、鸟等,这些图案不仅可爱活泼,而且寓意深刻,彰显着白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
白族扎染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它的工艺过程繁琐,技术含量极高,需要传人们几十年的学习成才,因此难度很高,却也彰显着白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目前,国家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白族扎染作为传统工艺体系之一,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与保护。
总之,白族扎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是天然成趣的璞真艺术,它的工艺特点和独特韵味,让人深深感受到了白族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彰显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白族扎染的艺术特征及应用
2023 年 11 月
Vol. 45 No. 11
Nov. 2023
染 整 技 术
Textile Dyeing and Finishing Journal
印染艺术
白族扎染的艺术特征及应用
李尚书
(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四川自贡
摘
643000)
要: 白族扎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扎染技艺与图案均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审美意蕴,具有
目前,白族扎染主要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集中
分染色而成为背景的独特民间工艺,将功能、实用与
在大理周城村,其产品也主要倾向于旅游产品的销
现代艺术审美相结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审美
售和商业体验馆的开发,其个体经营竞争大、规模
价值。
小、样式陈旧等问题导致其在现代环境下逐渐衰退。
1.1
白族扎染技艺简介
并且,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原有的植物染料供
白族扎染作为民间传统手工艺,主要以棉、麻、
不应求,为了追求产量和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当地
丝等亲水性较好的手工土布作为面料。完整的扎染
小作坊不仅用机织布代替了手工织造布,还引入了
面料制作步骤繁多,与大多数的印染过程一样,主要
成本低廉的化学染料。加之,外包扎花图案的外泄,
通过对面料的防染处理而达到印花效果。其印染流
案、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从传承与创新的多元视角
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1
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水平较高,洱海卫红布、清代
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11]。改革
开放后扎染业成了当地的龙头行业,产品甚至远销
[11-12]
和创新应用
品上也被广泛应用,深受民众的喜爱;明清时期,洱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扎染是中国白族人民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白族扎染以其天然成趣、璞真的特点,成为了中国独具魅力的传统手工艺之一。
本文将从白族扎染的历史渊源、工艺特色、传承现状等方面进行介绍,带您一起领略这一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
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扎染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史料记载,唐朝时期,大理地区就有了用植物染料对布匹进行印花的技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扎染。
而扎染的技艺逐渐得到了改进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白族扎染工艺。
白族扎染具有鲜艳夺目、图案精美的特点。
白族扎染所使用的染料主要来自于天然植物,如桑叶、菖蒲、蓝莓等。
这些植物染料使得白族扎染作品颜色鲜艳柔和,并且具有一定的光泽。
而且白族扎染的图案多为几何图形和自然界的花鸟虫鱼等,图案线条流畅,构图独特,线条清晰,给人以宁静、和谐之美感。
制作扎染作品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
首先是选布。
所用的布料应该是棉质的白绸布,质地细腻柔软。
接下来是设计图案。
白族扎染工艺的图案多为抽象的几何图形或是自然界的花鸟鱼虫等,设计师首先要根据需要,设计出具有白族特色的图案。
然后是浸染。
在浸染时,需要将布料浸泡在特制的染料溶液中,让布料充分吸收染料。
而后,用用特制的线索将图案部分进行绑扎。
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防止染料渗透。
而后是染色。
将绑扎好的布料进行染色,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因为需要不断地搅拌,以确保染料均匀。
最后是烘干。
将染好的布料放在通风处晾晒,晾干了以后,再进行一些后续工序,如脱胶、定型等,最后一件美丽的白族扎染作品就完成了。
白族扎染所制作的艺术品有着独特的文化韵味和艺术价值。
白族的扎染技艺已经成为了中国独具代表性的手工艺品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云南的白族扎染作品就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族扎染也成为了大理地区的重要特色产业之一,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效益。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扎染就是白族传统手工艺中的一大特色。
扎染是一种在织物上进行手工艺品装饰的传统技艺,而白族的扎染则是以天然植物染料、一针一线的细致工艺而闻名。
白族扎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白族先民利用植物染料,在布料上织出不同的图案和纹理,形成了扎染工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族扎染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手工艺传统,成为白族文化的一部分。
在白族扎染的图案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几何图案和几何纹理。
白族扎染工艺师善于利用线条和颜色的搭配,在布料上织出各种形式的图案和纹理,如鱼鳞纹、菱形格、流水线等。
这些图案和纹理既能展现出自然界的美丽景观,又能传达出白族人民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崇尚。
除了图案和纹理,白族扎染还体现了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
在白族扎染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象征着白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图案,如龙、凤、猫头、鸟羽等。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能通过寓意和象征的方式传递出白族人民对于宗教和信仰的热爱和崇尚。
在当今世界,白族扎染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时代和地域,而是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手工艺品。
随着人们对于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追求,白族扎染所蕴含的天然和原始成趣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时尚潮流。
许多设计师和品牌纷纷将白族扎染的图案和纹理融入到服装、家居用品等产品中,使之成为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时尚艺术品。
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受到了热烈追捧,而且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尽管白族扎染在当代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关注和认可,但这一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许多人们开始选择机械化生产和化学染料代替传统的手工艺品。
这些产品虽然制作工艺和成本较低,但却缺乏原始的质感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白族扎染的传承和培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由于扎染技艺的传承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而年轻一代对于这一传统手工艺品的兴趣和认可度不高,导致了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一定的考验。
白族扎染的工艺和文化传承
白族扎染的工艺和文化传承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地区。
白族文化悠久而独特,其中的扎染工艺更是独具特色,扎染是白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工艺,它融合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白族扎染的工艺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历多个步骤。
首先,选择合适的棉织品或丝织品作为底布,然后将底布进行漂白,以确保染料的颜色更加鲜艳。
接下来,使用天然植物染料进行染色,白族人民经常使用的染料有蓝莓、蓼草、木蓝等。
染色过程中,需要将染料煮沸,然后将底布浸入染料中,保持一段时间以确保染料能够渗透到布料中。
染色完成后,需要晾晒和洗涤,以确保染料的颜色更加持久和鲜艳。
扎染的最大特点是其制作过程非常艰巨而耗时,手工染色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扎染还要求艺人拥有出色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这门艺术。
白族扎染的作品以其优雅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它常常运用象征性的图案和符号,如龙、凤、蝴蝶等,这些图案和符号既可以表达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也能够传递出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白族扎染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它还承载着白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文化传统。
白族人民崇尚自然和谐,他们尊重自然并与之相融。
白族扎染作品中常见的植物图案,反映了白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
此外,白族人民还将扎染作品作为重要的礼仪用品。
在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和婚礼仪式中,扎染的作品常常被用作装饰和馈赠,以表示对客人和亲友的尊敬和友好。
扎染作为礼仪用品的传统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白族扎染工艺已经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许多年轻人不再传承这门技艺,导致白族扎染工艺逐渐被遗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传统工艺,云南省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开展扎染技艺培训班、设立扎染制作工作室等。
总之,白族扎染是中国独特而古老的传统工艺,它体现了白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承载了他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态度。
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的旅游开发分析研究
大理白族扎染技艺地旅游开发分析-旅游管理大理白族扎染技艺地旅游开发分析左文君邹建琴扎染技艺是大理白族古老地民族风情和独特工艺,是人们喜闻乐见地传统民间印染形式,蕴含着白族地民族智慧和文化特征.但随着商品经济地发展,如何对扎染技艺进行良好地旅游开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地问题.文章浅析了白族扎染技艺地旅游开发价值、开发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供借鉴.一、白族扎染技艺地源流及发展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地纺织品染色技艺,在云南大理称其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大理是其主产地之一,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又称其为大理扎染、白族扎染.根据史料记载,白族先民最早地纺织活动是在新石器时代,大理扎染是明朝时从中原传入,后来通过当地人地改进和创新形成了具有大理地方特色地民族民间手工艺.在盛唐时期,扎染己在白族地区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成为向皇帝进献地贡品.改革开放后,白族扎染曾一度深受日、韩客商地青睐,但近些年来,由于白族扎染生产效率低下,在市场经济地冲击下,曾几度濒临灭绝.二、白族扎染技艺地旅游开发价值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理旅游业迅速发展地背景下,扎染技艺具有极高地开发价值.(一)文化价值随着旅游者趋异心理地变化和好奇心地增强,旅游资源地文化内涵显得十分重要.白族扎染是传承了千年地民族手工艺,它地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地商品属性,更在于它地文化属性.首先,扎染具有无法替代地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白族扎染历史悠久,尽管在传承过程中有所变化,但其文化内涵亘古不变.纯手工地扎花技法,即使是现代先进地科技也无法替代;板蓝根传统染料地提取和运用,深刻地展现了白族人地智慧.其次,扎染工艺展现了白族人民地美好品格.扎染制作程序复杂,但它能传承至今,这体现了白族是一个勤劳细心、质朴善良,诚实热情地民族.再次,白族扎染图案地文化意蕴独特.每一幅扎染图案,都展现出白族人对生活地理解和认识,是白族生命风采和民族特征地物质展现,蕴含他们对人生地追求和希望.图案多取自大自然,讲究对称,这体现了白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地理念.最后,扎染地蓝、白颜色有纯朴、真挚、博大、吉祥等义,也有一清二白,内心坦荡地寓意,这体现了白族地审美特质.(二)经济价值由于品牌效应,扎染技艺在助推大理经济腾飞尤其是对周城旅游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调查得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扎染对周城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地提升意义重大.周城村过去人均年收入81元,是一个远近闻名地穷村.周城民族扎染厂创办后,扎染产品成为大理外贸出口产品地主要种类之一,产值从1984年地2万元上升到1997年地800万元,年均递增72万元.为满足国内外游客地需求,在不断创新工艺,增加花色品种地同时扩大生产规模,扎染生产由原来地几个小作坊发展到现在具有一定规模地18个小厂,解决了1万多名农村妇女地就业问题.目前,大理市地扎染产品已经远销日本、美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均产值超过1亿元.扎染产品已有250余种,远销到欧美和东南亚各国,每年为国家创汇200多万美元.与大理其他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扎染占旅游业收入比重平均为26%(如图所示),真正成为周城增收致富地一项支柱产业,使周城村被大理市政府命名为“亿元村”,“小康村”.(三)生态价值白族扎染一般使用纯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等无污染地天然原料,不含化纤等有害物质,克服了现代化学织物和染料对人体健康地副作用,这体现了原料地生态性.同时,扎染布这种环保布料制成地生态服装符合21世纪地“环保风”,与现代人返璞归真地内心需求相契合,穿着生态服装,给人健康、舒适、回归自然地感受.衣物丢弃后,在地下两年后会自动分解,不会加重环境负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纯手工地制作过程会降低环境污染或使其接近零污染,把对自然地损害降到最低,与生态环境和谐.另外,白族扎染图案取材于自然,贴近生活,体现了白族人民热爱家乡、热爱自然地情怀,也是白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地真实写照.(四)艺术价值白族扎染可以说是一幅传承了千年地艺术作品,承载着白族人地情感和希冀.从艺术上来讲,扎染作品具有独特地美感和鲜明地艺术特征.随着化工时代地到来,传统民间艺术将以更大地情感容量进入高层次地、高雅地生活,成为民族文化回归地一种标志.(五)其他价值扎染不仅具有以上所述一些价值,还在激发民族创造力、塑造民族心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实现民族教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三、白族扎染技艺地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开发现状1、扎染产业发展历程1996年,扎染原产地——周城村被国家文化部授予“白族扎染艺术之乡”,2006年,扎染技艺被列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1997年至2007年,扎染产业发展达到高潮,自2008年开始进入衰退期,形成它独有地生命周期(如图2所示).经访谈得知,无论从区域范围、产业类型还是发展过程来看,周城已成为大理白族扎染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地重要增长极.但现阶段,扎染地旅游开发已进入了衰退期.2、白族扎染旅游开发现状由于大理地方政府地重视,加上扎染自身地旅游开发价值,周城村优越地地理条件、丰富地自然资源以及浓郁地白族风情等优势,目前,已形成了以路代市地商贸旅游一条街,专门集中销售扎染.大理地各旅游景点、餐馆、超市也都设有风格不同地扎染销售点.但从总体来看,周城扎染文化旅游产品地开发深度不够,主要表现为原生地静态开发[7]形式.具体体现为:一是对扎染旅游产品中地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二是缺乏深度体验型旅游产品,难以激发旅游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三是产品开发层次和整合程度太低;四是宣传力度不够且方式过时.因此,扎染产业从2008年至今,产值不断下降.(二)扎染旅游开发中存在地问题为了深入了解扎染技艺在旅游开发中存在地问题,对旅游者和当地人进行调查访谈,结果如下:由上图可知,扎染技艺旅游开发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偏重“商品化”展示,忽略文化内涵白族扎染技艺是一种已有千年历史地手工印染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地重要价值在于它丰富地文化内涵.但随着旅游产业地发展,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这项技艺被商品化、舞台化,使其丧失最宝贵地文化意义.2、旅游产品“变质”,无法塑造精品传统扎染工艺品使用天然植物染料—板蓝根进行染色,且全部工序由手工完成,而现代扎染制品采用化学染色大面积代替植物染色,使作品失去板蓝根所带来地医疗保健功能.另外,由于人才流失,扎花、染色后继无人,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先进机器制作逐渐取代手工制作,扎染丧失原生性.此外,即使制作出质量较好地扎染作品,但由于包装粗糙,其美观性降低,无法引发消费者购买欲望.总之,现代扎染质量低下,产品褪色严重,无法形成精品.3、开发层次低,缺乏深度体验型旅游产品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旅游者消费需求追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主动参与,在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地转化过程中,更加要注重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知和改变心境地动机.白族扎染技艺具有深厚地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游客只有真正参与其中,才能满足其预期愿望.然而,扎染一直以来以布料制品为实物载体进行展示,虽然品种和图案不断创新,但已陷入无趣、僵化、呆板地旅游形象,无法满足游客地猎奇心和参与体验地愿望.4、观念滞后,资金缺乏,宣传力度不够虽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标签是巨大地旅游品牌,但“酒香不怕巷子深”地观念已过时了.在调查中发现:28%地外国人听说过扎染,62%地省内游客知道扎染,而外省人只有13%地人听过扎染.这充分表明,对扎染技艺地宣传力度远远不够.调查还得知,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和政府扶植,越来越多地私人作坊和扎染工厂濒临倒闭,此项技艺地传承人也有另谋他行地打算.(三)原因分析扎染技艺旅游开发不到位,原因可能如下:1、现代社会结构地改变扎染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生产力水平地不断提高,中国社会已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地关键时期.先进科技和文化传媒已渗透到民族传统文化中,打破了人们地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扎染地旅游开发和传承受到了挑战.在当代工业社会和时尚潮流地冲击下,传统扎染已向现代扎染转变.最明显地是工业燃料地使用和工业化地生产模式,导致扎染发生了“质变”,失去了独特性.2、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地改变社会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融现象日益明显,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地原始生产、生活方式正在迅速瓦解.信息化和先进科技改善了人们地物质生活,使人被“物化”,消费方式也随着改变.人们更多追逐时尚潮流、快餐文化和娱乐文化等现代文化而忽视传统扎染地存在.3、旅游开发本身带来地影响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积极效应地同时也会伴随着消极影响.旅游产业作为一种商品经济,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迎合旅游者地需要,旅游开发商忽视传统文化地精神意义和艺术内涵,随意改变传统文化地艺术设计形式,使其粗糙、简单地舞台化、商品化.白族扎染也不例外,染料被替换,手工设计改机械制造,图案不断变化,最原生态地东西不断萎缩和失真.四、加强白族扎染技艺旅游开发地策略(一)追根溯源,让扎染技艺后继有人扎染技艺地“根”在于它丰富地文化内涵和原生性.因此,扎染技艺地历久弥新与传承者密切相关.从这一角度来看,传承者应精通扎染制作地每一道工序,在保住其原生性和文化内涵地基础上,将自己地技艺代代相传.所以,可以依靠教育地力量,将与扎染相关地知识编写成乡土教材,并请资质较高地传承者来教授课程,请专业地技术人员教学生制作扎染.由此,等他们毕业之后,可以进入扎染行业做技术人员.这样,扎染技艺将后继有人,市场上将出现做工精细地扎染制品.(二)中间商多元开发,加大宣传,塑造精品1、营造氛围,活态开发白族扎染技艺地旅游开发需依赖扎染地文化内涵,只有将扎染文化社会化才能为其开发提供持久动力.首先利用各种措施,培养全民对扎染地审美和喜爱之情,营造扎染文化氛围,实现扎染地活态开发.2、白族风情,体验式开发体验经济是一种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通过满足人们地体验而产生地一种个性化消费经济形态.消费者在参与地过程中,获得了美好地独特体验,也为此付出相关地费用.基于体验经济理论,可以在以前静态实物展示和原生地静地开发地基础上,将白族风情和文化意义融入扎染技艺中,进行参与式式开发,让游客经历不同感受地旅游体验.(1)“当一天周城人”依靠周城地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利用百姓现实生活地吸引力,在尊重白族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地基础上,让普通旅游者扮演周城人,体验当地居民地生活,感受扎染文化地魅力.游客走入当地村民家中,既能吃到真正地白族风味,又能观看和学习甚至亲自动手制作扎染,临走时,可以将自己地“作品”带走作为旅游纪念品.这样,不仅满足了游客地猎奇心,使这一趟旅行更有意义,而且促进了扎染地销售.(2)“观产品,访作坊,寻文化”游客地好奇心非常强烈,利用这一心理现象,可以将扎染开发成一种探究体验式旅游产品.游客可以在扎染博物馆、旅游商店和居民家里看到各式各样精美地扎染作品,利用他们“这些东西是如何制作出来地”这一好奇心,带领游客参观私人作坊和扎染工厂,让其体验并学习扎染工艺品地制作过程,又根据游客地疑问“这些图案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工序、染料为什么又是这样”,带他们走进文化艺术馆,使其尽情领略扎染文化地风采.这种层层深入,步步探寻地旅游项目,能使游客得到充分地满足和体验,还能吸引更多旅游者.3、精益求精,塑造品牌让扎染回归传统,打造扎染精品.在染料地选择上,仍使用板蓝根等植物染料进行染色,充分发挥植物染料地消炎、保健功能;在制作工序上,仍采用纯手工制作,保住扎染技艺地原生性.制作出高质量地扎染后,也不能忽视扎染地包装,采用简洁、精美地包装能增添美感,诱发消费者地购买欲望.在质量保证地基础上,塑造扎染品牌.品牌效应代表产品地功能、可靠性、服务、性价比等核心内容,代表企业地形象和对消费者、环境生态和社会地责任.旅游产品如果没有品牌,在市场上很难立足.首先,建立民族扎染博物馆,整理收集优秀扎染工艺品,培养专门地导游员进行讲解,使展览与销售同步进行.然后,在政府地支持下,将周城民族扎染厂打造成龙头企业,带动其他作坊地发展,建立周城扎染文化旅游产品产供销一条龙地服务渠道.4、加强宣传,扩大客源旅游产品形象地塑造,不能单纯依赖于实物本身,如能给予人们一种视觉、听觉上地冲击,必定会使旅游者对该产品产生更加深刻地印象.首先,可以打出以养生、健康为主题地广告语来加强对扎染地宣传;其次,可以利用周城地地理优势,将扎染放在蝴蝶泉、大理三月街地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形象塑造地大环境中进行整体营销.具体而言,可以借助旅游交易会、展览会等契机,在相关展厅展示扎染作品,让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知道扎染品牌;再次,制作宣传片,比如拍摄题为《让扎染飞》地影片,在旅游卫视等媒体上播放,让更多中外游客来感受扎染地魅力.(三)政府引导扶植,沟通协调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是旅游开发地先决条件.作为中间人地政府,应该使扎染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持续开发和传承.首先,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支持,制定能够引导扎染开发地政策和保护制度.其次,建立周城扎染旅游开发示范基地,让其带动扎染业地发展.最后,协调好扎染传承人、旅游开发商和旅游者地利益关系,尽量在促进扎染业腾飞地同时能够保护好扎染地原生性和独特性.五、结语大理白族扎染技艺作为独具价值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旅游开发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应以营造文化氛围为前提,彰显文化内涵为核心,以适应市场和时代需求为目标,结合地方实际,让扎染传承人、旅游开发商和政府三方形成合力,对扎染进行科学合理地旅游开发.(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b5E2RGbCAP 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p1EanqFDPw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 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DXDiTa9E3d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地地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TCrpUDGiT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5PCzVD7HxA。
白族扎染——大理神韵绘于其间
白族扎染——大理神韵绘于其间“一个旅行者如果走到大理,就再也不想离开。
”在旅行家阿瑟·米兰达写的《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一书中,大理排名第三。
美国探险家洛克曾经说过,“当我行走到大理时,便不想再前行了。
”云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省,目前,大理州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全州有8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而今天,怡美君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白族扎染。
源起扎染,古称“绞缬”、“扎缬”,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染布工艺。
据文献记载,它起源于黄河流域,至迟在公元4世纪的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
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大理布均是当时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
至民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周城扎染的历史十分悠久,白族民间传说扎染是苍山的溪水所化,或说是仙女织出带到人间,都表现了白族人民对这种工艺的珍爱。
当地人制作靛兰的方法与《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所载的制靛法基本相同。
扎染是当地的常用装饰工具主要有用于提取植物染料的大木桶,浸染用的木制大染缸,搅拌染料的木染棒,还有用木棍、竹杆或钢材等搭成的晒架。
过去,还有压平布料的石碾。
现在,多用烘干机、脱水机、熨烫机等现代机械工具。
白族扎染制作工序简单地可以叙述为:印花-扎花-浸染-凉干-拆线-漂洗-碾平。
印花:在白布上画或印好图样,再根据图案才能进行扎花。
一般是由美术设计人员根据民间传统和市场的需要,加上自己一定的创作,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由印工用刺了洞的蜡纸在生白布上印下设计好的图案。
扎花: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
扎花是扎染中第一道关键的工序,漏扎、错扎、多扎均会影响图案成形。
没有扎紧的,浸染后图案就不清晰。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扎染是白族传统手工艺之一,也是一种以天然植物染料为原料,透过特定的手法,将图案或纹样印染置织物上的古老技艺。
扎染,最早起源于土耳其,后传入亚洲各国,并渐渐延伸到中国云南地区。
白族扎染是白族文化特色之一,其色彩明快、图案多变、线条流畅、布料厚实,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白族扎染是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人民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对于天然色彩的向往,都融入了扎染的每一处细节之中。
白族扎染所用的布料、染料,都是天然而来,阳光晒干,风吹自然的产物,无添加的洗净水,无化学染料污染环境。
这也是白族扎染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天然环境的产物,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生态意义,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以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等为主题的白族扎染图案,富有原生态风情,体现了白族人民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感寄托。
这些图案不仅在形式上具有装饰性,更蕴含了白族人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生活哲学。
每一件扎染作品都是白族人民心灵的寄托,承载着他们的情感、历史和文化,无论是作为装饰品还是实用品,都充满了生活的意义和温暖。
白族扎染所展现的图案,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是白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云南高原上的体验和感悟的结晶。
饱含神秘色彩的山水图案、传统意义的花鸟图案、神话传说的人物图案,都是白族文化的呈现和发扬。
这些图案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感,都是白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对生活、对环境的感悟和领悟的结晶。
白族扎染的制作工艺,从布料的选取到染料的调制,从图案设计到印染加工,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经过精心的筹划和认真的实施,才能呈现出精美的扎染作品。
制作的每一件扎染作品,都需要经过大量的人工和时间,每一个图案、每一处色彩、每一根线条,都体现了扎染师傅的用心和艺术功力。
这种制作工艺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也是白族扎染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白族扎染,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浅析大理白族扎染技艺
浅析大理白族扎染技艺作者:杜漪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06期摘要:文章主要介绍白族扎染技艺的工艺特点,针对其保护现状及其内外部条件提出一些方案及对策,旨在为白族扎染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案及理论依据。
关键词:白族扎染;工艺性;互动发展;文化传承扎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艺,特别是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扎染,它更具历史性和民间工艺性。
白族扎染来源于日常生活,是日常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最佳典范之一。
一、白族扎染概述扎染,古称绞撷,民间俗称为扎染或疙瘩染,是民间传统的手工印染技术之一。
它主要利用针和线对纺织品进行缝扎,使织物在染色过程中实现局部防染。
由于染液在防染部位不同程度的渗透而产生出晕色、混色效果,其色彩和谐,边沿柔美,加之千变万化的图案设计,因而使得扎染产品极具个性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二、白族扎染的特点白族扎染从扎花、染色、拆洗、晾晒到最后的碾平都由手工制作完成,整个的制作过程带有浓厚的手工原始气息。
白族扎染图案构图严谨,纹样大多取材于常见的动植物形象,形态万千的蝴蝶纹是白族扎染中表现最多的主题。
白族扎染多为黑白色彩对比,在黑白色彩对比系列中又主要采用蓝白两色,这与白族的色尚和文化习俗有关。
白族扎染色彩表现中最显著的美感特征是单纯,它将简单的两种色彩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段转化成单纯的美感。
三、白族扎染艺术研究状况及其意义白族扎染工艺比较成熟,但对于白族扎染工艺尚缺乏完整的资料,大部分是大理扎染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手工艺的制作方法,但是都没有提及现今很多传统手工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对于传统手艺的保护现状及未来发展问题。
今天白族扎染的研究需要的是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涉及范围应该包括其文化历史背景、工艺技法、装饰图案艺术、色彩、审美、材料以及传承与发展等相关内容方面的研究。
对白族扎染艺术深层、系统的研究,收集与整理是一个极大的补充与完善,对于白族扎染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在很大程度上对白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手工印染艺术的弘扬和传承。
白族扎染技艺在现代空间陈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白族扎染技艺在现代空间陈设中的应用与思考1. 引言1.1 白族扎染技艺的历史与特点白族扎染技艺源自中国云南省的白族传统手工艺,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
白族扎染是一种将布料通过捆扎、染色、漂洗等方法,使布料产生美丽的图案和色彩的工艺技术。
这种技艺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遗产,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白族扎染技艺有着独特的特点,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其独特的图案和色彩。
白族扎染作品多为抽象的几何图案和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动物图案,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白族扎染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设计图案、捆扎、染色、漂洗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和技巧。
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和特点,白族扎染技艺在文化传承和现代空间设计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将白族扎染技艺运用到室内装饰、家居用品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时尚领域和建筑设计中,为现代空间注入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
白族扎染技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历史底蕴,为现代空间陈设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可能性。
1.2 现代空间设计与文化传承白族扎染技艺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空间设计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功能性,更加注重文化的融合和传统艺术的表现。
白族扎染技艺作为白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这种古老的技艺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承载着白族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
在现代空间设计中,将白族扎染技艺引入不仅可以为空间增添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更可以通过这种传统的艺术手法,让现代空间焕发出别样的韵味。
通过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运用,白族扎染技艺可以为空间增添艺术感和文化气息,使人们在空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现代家居用品设计中的创新,可以将这种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创意和实用性的产品。
在商业空间设计和时尚领域中的应用,更是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们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手工艺和服饰而闻名,而白族扎染就是其中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
白族扎染是一种利用天然植物染料进行织布的工艺,主要包括绞布、织布、染色、破洞、洗涤、整理等环节。
其特点是色彩鲜艳、花纹独特、手感柔软,在起褶感的折叠间,每一片布都呈现出独特的效果。
白族扎染的染料主要来自于植物,例如菘蓝、葛根、苤蓝、纸莎草等,这些植物可以提取出不同颜色的染料。
白族扎染注重使用天然的植物纤维进行织造,如棉线、麻线等,这些天然纤维保持了布料的柔软性和舒适性。
白族扎染的花纹主要以植物为主题,如花、叶、果等,同时也包括一些动物纹样。
这些花纹通过绞布织成、染色、破洞等工序形成,每一块布料都是独一无二的。
白族扎染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手工艺过程。
将细长的棉线或麻线绞成棉纱或麻纱,然后再进行织布。
织布时,需要仔细细心地按照图案进行操作,确保花纹的准确性和规则性。
然后将织好的布放入染缸中,使用植物染料进行染色。
染色完成后,需要进行破洞处理,通过在织布过程中制造出不同的纹样和孔洞。
将染好的布进行漂洗和整理,使其变得柔软舒适。
白族扎染的魅力在于其自然、朴实的特点。
它将大自然的美妙和白族文化的精髓融为一体,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民族魅力。
白族扎染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体现。
白族扎染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备受瞩目。
它被誉为“织在云南的画”,作为云南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已经成为了云南文化的一张名片。
白族扎染的成功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上了这种独特的手工艺品。
白族扎染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白族扎染是一种独特而精美的手工艺品,它通过自然的植物染料和天然纤维,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同时也传承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独特的文化。
从传统到现代——大理周城白族扎染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金少萍
今日民族 ETHNIC GUIDE 2001(11) 1次
引证文献(1条)
1.卞俊鑫 浅析当代白族扎染图案的造型特点[期刊论文]-大众文艺 2009(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rmz200111012.aspx
解读
。:;一犯。
追溯周城扎染的历史,目前 没有找到文献的明确记载,据调 查材料,扎染约始于明末清初, 扎染工艺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 代代相传,成为白族宝贵的文化 遗产。
民国年间,周城的土靛染布 业异军突起,十分兴旺,在滇西一 带都很有名气,不少人从远处慕 名前来购买染好的布料,或是携 带大量布料前来加工。特别在民 国20年以后,是周城染布业发展 的全盛时期,这时全村经营染布 的竞达300多户,村民自织、自扎、 自染、自销,藉以维持生计。因染 布业较发达,在村北的本主庙(灵 帝庙)中,还曾供奉有染衣业祖师 葛和梅的塑像。由于周城自种土 靛成本低,活路精细等,曾一度冲 击了喜洲的染布业。据有关资料 统计,解放初周城村的染布业共 有317户,资本在村内所有手工业 收入中名列前茅。在300多染布户 中有30多户属于资本家经营,并
扎好的“疙瘩花”
结合,无非是以其中一种方式为 主,另一种方式为辅。
周城染布所需布料少部分是 靠村内自织的土布,村内也有不 少经营织布的农户,据解放初的 统计,有58户织布,计有450多架 织机。主要的布料则是在当地乡 村街子喜洲街、龙街、狗街、头铺 街购买。织布、染布是当时大理城 乡家庭的主要副业。大理、喜洲一
大理纺织业的盛况一直沿袭 到民国年间,还形成了以销售棉 花、棉纱、土布为大宗的乡村市 集,如喜洲街、龙街、狗街、上关 街、头铺街、右所街等。纺织业方 面的专业村也在此时涌现,即全
探析大理白族扎染技艺
谢谢观看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的传承和 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尽管扎染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其 传承仍然面临着后继无人、制作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此外,由于现代 印染技术的冲击,传统扎染技艺的生存空间也日益受到挤压。
为了保护和传承大理白族扎染技艺,各界人士正在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和 途径。一方面,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扎 染技艺进行真实、全面的记录和保存,以便后人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加强扎染技艺的教育培训,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对扎染技艺产生兴趣,从 而为传承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探析大理白族扎染技艺
基本内容
扎染,作为一种古老的纺织技艺,在大理白族地区传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白族扎染技艺以其独特的纹样、制作工艺和染色技术而闻名,被誉为“大理文化 的瑰宝”。本次演示将围绕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的背景、特点、制作方法、纹样分 类、应用范围、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扎染技艺作为大理白族的传统手工技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据史料记载, 扎染技艺在大理地区已有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白族人民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 将扎染技艺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纺织艺术。
扎染技艺的制作过程繁琐且细致,每一步都需精心操作。首先,需要选取质 地优良的丝绸、棉布等作为面料,并进行反复捶打,使布料柔软且易于扎紧。然 后,根据设计好的图案,将布料进行折叠、捆扎,并浸泡在天然植物染料中。最 后,经过充分的氧化、还原反应后,拆除捆扎物,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即可。
扎染纹样多种多样,寓意深刻。大理白族扎染的纹样可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 纹样两大类。自然纹样主要包括花、鸟、鱼、虫等动植物图案,表达了白族人民 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几何纹样则多以点、线、面等元素构成,简洁而抽象, 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智慧。这些纹样不仅美观,还寓意着吉祥、祝福等理念相结合,推陈出新,将其融入现代 生活用品和时尚服饰中,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需求。这样不仅有助于 扩大扎染技艺的应用范围,同时也能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为扎染技艺的传承和发 展注入新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理白族扎染艺术浅析
【摘要】云南大理周城村的白族地区,扎染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传承至今。
是白族人民勤劳、智慧、热爱生活的结晶。
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崇尚自然,朴素静美的审美特色。
本文从历史发展背景、工艺特色、纹样造型几个角度,探讨这颇具审美价值的白族扎染。
【关键词】白族;扎染;工艺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昆明、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也有分布。
其中大理白族地区被称为“扎染之乡”。
全村一千五百多户白族居民,每家每户都与扎染有着不解之缘。
大理城随处可见的扎染制品:围巾、帽子、t 恤、桌布,应有尽有,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都会选择购买特色的扎染制品留作纪念。
白族扎染从简单的花鸟图形发展到今天1000多种扎染纹样,进过了几代人的辛勤努力,把白族扎染发展成今天一种独具魅力的民族特色手工艺术,融入了无限的人文情怀,在机器化大生产的今天显得别具一格。
一、扎染历史背景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也俗称“印花布”或“扎花布”。
云南大理白族的扎染在2006年已经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扎染历史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南北朝时期,扎染制品已经用于服饰,使用地区广泛。
据《二仪实录》记载,扎染
“秦汉间始有,不知何人造,陈梁间贱贵通服之”。
新疆的阿斯塔拉古墓出土的东晋的绛地绞缬绢,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扎染实物,由此可以看出东晋时期的扎染工艺已具有相当的水平。
至南北朝时期,扎染技术更日趋成熟,梅花形和鱼形纹样已经普遍用于当时妇女的服饰。
唐代的扎染技术更是发展迅速,流传广泛。
染料品种也比以前更丰富,染色技术也得到了提高,制作工艺也比以前更加精美。
据《唐史》记载:“衣青碧缬,平头小花草履”。
这从出土的唐三彩俑上更可以看到衣青碧缬的基本样式。
使用扎染物品已经在民间蔚然成风。
妇女的服饰、男子的袍服、家用的幔帐、屏风、门帘和床单等等,也都用扎染制作。
扎染在唐代受到国人的喜爱,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趣味。
五代时扎染沿袭了唐代的繁盛,继续发展。
据《陶谷清异录》记载:“显德中创尊重缬,淡墨体,花深黄。
二部郎陈昌达,好缘饰,家贫,货琴剑做缬帐一具。
”讲述了一个家境贫寒的书生由于爱好扎缬,卖掉了琴和剑换回一顶扎染帐子的故事,说明了当时扎染艺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流行程度。
宋代时期,出现了更过制作精美的扎染制品。
其中“鹿胎缬”更是。
宋元时期染织技术继续发展。
元代《碎金》一书记载当时的染缬技术名目繁多,织和印染已经风靡全国,扎染技法在当时已经成为印染的主流。
近代,由于战乱和明清资本主义的出现,欧洲化学染料的输入以及原有的手工工艺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大批量需求,纯天然染料手
工扎染制品在沿海中原一带渐渐消失,只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保留下来了。
目前在我国的云南大理、四川自贡、贵州、湖南等少数地区还能看到保存相对完好的传统扎染工艺。
特别是我国云南大理周城村的白族扎染,是目前传统工艺保存完整、生产规模较大的地方,主要以旅游特产和出口产品为主,品种有床单、桌布、围巾、手帕、门帘、窗帘、挎包、坐垫、面料等。
二、白族扎染的工艺特色
周城村白族的扎染工艺,流传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一带,有史为证,“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达到很高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白族扎染经历了一段辉煌与没落互相交织的历史。
上个世纪40年代,周城村的扎染业几乎成为所有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大部分家庭都会种植板蓝根,把它卖扎染作坊。
还有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则是又种植板蓝根又开扎染作坊。
但由于上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土地收为集体所有,大量土地用来种植经济作物,板蓝根开始逐年减产,最后到了没有土地种植板蓝根的境地。
直到今天,周城村的扎染作坊基本上都是使用化学染料作为扎染的染料。
白族扎染工艺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
首先选好布料,然后再覆盖上设计好的花纹图样纸,纸上的花纹是有镂空的小洞组成,用沾有染料的刷子在图纸上快速地来回刷,颜料透过细小地洞印在了布料上。
而后分别使用错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将图案部分扎紧成疙瘩状,经过反复浸染、漂晾、拆线,被扎紧的部位
未被染料浸染,呈现各种花型。
如此,一块块蓝底或青低白花的扎染布便制成了。
以前,周城扎染的布料用的都是周城人家自己织造、生产的土布,现在这种土布已不多用,但无论是自家作坊还是扎染厂选择的都是纯棉白布,这种手感较好,贴身舒适的布料。
在周城,上至80岁的老妇,下至6、7岁的小女孩,对扎花都十分拿手。
由于扎揪的松紧不一,扎出来的花纹与底色之间往往呈现出渐变的效果,显得自然而又变换迷离,独具特色。
三、白族扎染纹样造型特色
如今,白族的扎染制品图案丰富,花鸟鱼虫、几何图形,应有尽有。
但在以前,白族扎染的图案并不丰富多样。
传统的白族扎染只有5种基本扎染技法。
经过白族人民20多年不断地摸索、创新,现在已经发展出了26种之多了。
图案从原来的3种发展为现在的多种图案系列。
白族扎染图案大多取材于与当地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
艺术的产生往往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大理苍山绵延,包围着水波涟漪、宛若碧玉的洱海,是一个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之地。
大理三塔悠然肃立于苍山脚下,蝴蝶泉闻名遐迩。
这些扎染图案无论是来自当地的山川河流还是花鸟鱼虫,民俗风情,故事传说,都彰显着它独有的审美特征。
从最常见的传统扎染图案菊、蝴蝶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独特的美学魅力,从大理三塔出土的南诏、大理国丝织品上就有各种蝴蝶和花卉植物图案,在这些扎染制品中最多的就是蝴蝶图案了,也许是因为大理上关著名的胜地“蝴蝶泉”和它那美
丽的传说,在这些扎染图案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蝴蝶轮廓,无论是展翅飞翔地单只蝴蝶还是几只蝴蝶相互围绕,都十分形象生动,充分地体现了扎染图案的写实性和白族人民对图案把握地十分精巧细致。
白族扎染图案也不单拘泥于表现对象的外形特点,也会根据对某一形象的感受,采用寓意、象征、虚构等手法把相互有内在联系的图案巧妙的组合在同一图案中,构成富有寓意、趣味横生、循环巧妙的组合纹样,例如五福棒寿、松鹤延年、鸳鸯戏水、凤凰牡丹、喜鹊闹梅、莲生贵子等传统题材的图案,这些组合型造型图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企盼,也体现了扎染图案的多样、严谨的结构,丰富的寓意以及它的耐看性等特征。
白族扎染发展至今,不仅有传统的花鸟鱼虫、山川河流等自然风光的对称图案的扎染制品,也有以人文风情、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趣味图案,更有现在的几何图形的四方连续的抽象图形的扎染作品。
每种图形的不同特点加上扎出来的特殊肌理都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气质。
在机器化大生产的今天,纯手工的艺术品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喜爱,扎染制品作为可塑性极强的一种民族手工艺品,被广泛地运用在服装、饰品、箱包、家居软装等不同的生活领域。
扎染制品能很好地做到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在未来,扎染制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白族扎染作为独具特色并一直传承发展至今的民族手工艺品,必将长久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