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鉴赏 蓝色多瑙河
作品赏析:《蓝色多瑙河》
作者简介
小约翰· 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 约翰· 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 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出生在风行跳舞 的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家庭,与父亲同名。被世人誉为 “圆舞曲之王”。1844年组成自己的乐队,演奏本人和 父亲的作品。1855-1865年应邀在圣彼得堡指挥夏季音 乐会达十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宫廷舞会指挥。后又从 事轻歌剧的创作。 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圆舞曲》、《艺术家的生活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 和《安娜波尔卡》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 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
第五小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 转到A大调上。主题A旋律起伏回荡,柔美而又温情;主题 B则是一段炽热而欢腾的音乐,形成了全曲的高潮。起伏、 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 情景。
最后是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乐曲的结尾 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小 圆舞曲之后,很短,迅速地在热烈的气氛 中结束。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 依次再现了第三小圆舞曲、第四小圆舞曲 及第一小圆舞曲的主题,接着又再现了乐 曲序奏的主要音调,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 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第三小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主题A有优美典雅、端庄稳 重的特点;主题B具有流动性特点,加强了舞蹈性,呈现 出狂欢的舞蹈场面。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 切新于歌唱性;主题B强 调舞蹈节奏,情绪热烈奔放,与主题A形成了对比。在开 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 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一小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 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 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音,充满了 欢快的情绪,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 主题B轻松、明快,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 第二小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第一部分旋律跳 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给人以朝气 蓬勃的感觉;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显得优美委婉, 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 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 欢快地跳舞,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
交响乐鉴赏 蓝色多瑙河
交响乐赏析——《蓝色多瑙河》学院:理学院姓名:2011.4.THN 奥地利是世界音乐之乡,首都维也纳被誉为“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里是孕育出音乐天才莫札特、贝多芬(出生德国但长期在奥地利生活)、舒伯特和约翰•斯特劳斯的圣地,对他们一生的成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的音乐传统得到奥地利人民极好的继承和发扬。
因此,维也纳享有“世界音乐名城”的盛誉。
小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创作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他还作有《雷鸣电闪波尔卡》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
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圆舞曲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著名,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演奏。
创作背景1866年奥匈帝国在普奥战争的萨多瓦战役中惨败,普鲁士军队兵临首都维也纳。
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悲观失望的沉闷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
为了振奋人心以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接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委托,为他的合唱队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
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
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曲名源自德国诗人卡尔•贝克题献给维也纳城的诗句--“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1867年2月9日,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
由于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
直到1868年2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最新音乐鉴赏《蓝色多瑙河》赏析
最新音乐鉴赏《蓝色多瑙河》赏析周六7、8节《蓝色多瑙河》鉴赏系别:国际教育学院姓名:陈童学号:1221215326任课教师:卫志强摘要: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得意之作,亦是一首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风格的管弦乐作品。
施特劳斯因多去旅行演出,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且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这首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的圆舞曲,直至今日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演奏。
关键词:圆舞曲奥地利浪漫主义一、作者介绍小约翰·施特劳斯(德语:Johann Strau?,1825-1899),老约翰·施特劳斯长子,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
出生在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家庭,与父亲同名。
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1825年10月25日约翰·施特劳斯出生于维也纳。
施特劳斯自幼梦想成为职业音乐家,19岁时就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并在各地巡回演出,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
1848年,他访问罗马尼亚并举办音乐会,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
1851年开始了富有成就的去国外的第一次巡回演出。
自1853年起,施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1870年,担任奥匈帝国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之职。
1870年,作为圆舞曲和舞曲作曲家处于荣誉高峰的施特劳斯舞转向舞台乐的创作。
他写了17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曲。
1872年,施特劳斯的美国之行轰动一时。
在1894年举行庆祝斯特劳斯从事艺术活动50周年庆祝会时,他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祝贺和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的证书,这一切显示出这是一次真正胜利的盛会。
1899年6月3日,他在短时期卧病以后于维也纳去世。
二、创作背景1866年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
《蓝色多瑙河》音乐鉴赏
《蓝色多瑙河》音乐鉴赏《蓝色多瑙河》(The Blue Danube)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二世的代表作之一,是维也纳华尔兹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
以下将从旋律、节奏、编曲、情感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来进行音乐鉴赏。
·旋律《蓝色多瑙河》的旋律非常优美和动人。
它以华丽的古典乐器和优美的华尔兹节奏开始,随后逐渐展开优美、优雅的旋律。
在演奏过程中,旋律不断上升和下降,变化多样,始终保持着优美、轻盈和舒适的音乐感受。
这些特征使得这首华尔兹成为了许多人心中最喜欢的古典音乐之一。
·节奏《蓝色多瑙河》的节奏非常明显和独特,以三拍子为主。
这种三拍子的节奏和维也纳华尔兹的传统非常吻合,增加了整首曲子的优美和动感。
在演奏过程中,乐曲的节奏感非常清晰和稳定,使得听众们能够随着音乐的节奏感受到愉悦和轻松的感觉。
·编曲施特劳斯二世非常擅长编曲,他巧妙地使用了不同的乐器来创造出《蓝色多瑙河》的优美旋律。
其中,小提琴和大提琴部分负责旋律的主旋律部分,而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则负责增强乐曲的节奏感和力度感。
整个编曲十分精妙,让人感受到了施特劳斯二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掌控。
·情感《蓝色多瑙河》的情感非常富有表现力。
在音乐中,旋律和节奏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优美、欢快、轻松、愉悦和畅快的氛围。
这种氛围与当时欧洲的社交氛围非常吻合,让人们沉浸在欢快和优美的音乐中,忘却生活中的烦恼。
·文化作为维也纳华尔兹的代表作,《蓝色多瑙河》与维也纳这座城市的文化紧密相连。
这首曲子于1867年首次在维也纳音乐协会的年度音乐会上演奏,很快就成为了维也纳文化的代表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曲子逐渐被视为奥地利的国民音乐之一,成为了奥地利文化的象征。
总的来说,施特劳斯二世的《蓝色多瑙河》是一首非常优美和动人的乐曲,从旋律、节奏、编曲、情感和文化等多个角度展现了它的独特之处。
这首曲子不仅代表着维也纳华尔兹的精髓,也代表着奥地利文化的瑰宝,是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蓝色多瑙河》歌曲分析
《蓝色多瑙河》歌曲分析《蓝色多瑙河》歌曲分析《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和小提琴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众多圆舞曲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一首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乐曲。
这首已流传百余年、闻名全球的作品创作于1867年,原先是合唱圆舞曲,在维也纳完成。
同年2月15日在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举行的音乐会上首次演出。
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序奏部分是非常著名的。
圆号在小提琴颤音的衬托下引出了多瑙河柔和的水波,象征黎明时的曙光拨开了河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序奏过后,接下来是五首连在一起演奏的各具特点的小圆舞曲。
第一圆舞曲开头的主题简洁、明朗,饱含着对人生的希望,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
第二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巧妙而富于变化,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
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主题的特点是充满活力、健美爽朗。
第三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
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音乐更富流动性,旋转不停的舞蹈场面有声有色。
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圆舞曲是全曲的高潮,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 大调上。
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荡舟时的情景,乐曲用乐队的全奏表现热烈欢快的舞蹈场面。
这五首连在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各具特点。
有的充满生活气息,有的描写美丽风光,有的表现轻盈舞步,有的雄浑有力,有的典雅而富有新趣。
乐曲犹如多瑙河水一般,从宁静平稳到轩然大波,浪花飞溅。
多样的变换,形成了《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特有的效果。
结束部分再现了中间几个小圆舞曲的某些段落,并且引入了一些新的素材,使各小圆舞曲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从而臻于完美。
乐曲在一阵急风骤雨式的狂欢中结束。
整首乐曲旋律欢快,渗透了维也纳人热爱故乡的深情厚意。
音乐鉴赏之蓝色多瑙河
音乐鉴赏之蓝色多瑙河听着《蓝色多瑙河》醉人的旋律,就能想象到在美丽的多瑙河河畔,人们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中,身着华服,翩翩起舞。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最富盛名的作品,他创作于1866年,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1866年,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首都维也纳被沉重的阴霾所笼罩,人们正处于悲观和恐慌当中。
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希望维也纳能重焕生机,人们能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于是委托时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的小约翰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
后来小约翰从德国诗人贝克献给维也纳的一首诗歌中获得极大的灵感,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这种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的旋律优美、感情热烈的圆舞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战争气氛。
1868年,小约翰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亲自指挥该曲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后来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成为小约翰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欣赏同一首乐曲时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蓝色多瑙河按照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由序奏、五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开始时,圆号伴随着小提琴跳跃的震音,有种万物苏醒,大地又萌发出勃勃生机的感觉。
当太阳的第一缕曙光穿过层层迷雾,照在多瑙河平静的河面上。
在这背景的衬托下,圆号浑厚的高音吹奏出来,为新一天的到来吹响号角。
接下来是五首连着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每首小圆舞曲都包含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旋律。
第一小圆舞曲是整个圆舞曲的主题。
第一小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
先是抒情引入,随后旋律变得轻松活泼,节奏相对来说更加明快,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似乎是维也纳的人们因为春天的到来而感到心情愉悦。
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赏析
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赏析关键词:作家简介;创作背景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包涵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
音乐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
人们可以从音乐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
为什么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感情呢?因为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
特别对人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
好的音乐能洗涤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得到享受,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正是这种能使人心旷神怡的好的作品。
一、作曲家简介及作品创作背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作者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其父与其同名,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
而他小约翰·施特劳斯,自幼酷爱音乐,虽遭到父亲的反对,但在母亲帮助下偷学小提琴、钢琴和作曲。
十九岁时,组织了自己的一个管弦乐团乐队,赴波兰、德国各大城市举行圆舞曲演奏会,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整个欧洲,获得的成就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
1848年,他访问罗马尼亚举办音乐会,这期间他在当地居民的鼓动下推翻了奥地利领事。
在维也纳发生革命的时日里,他是国民军乐队的队长,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
他的名声在革命以后愈益提高。
1851年开始了富有成就的去国外的第一次巡回演出。
自1853年起,斯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1870年,担任奥匈帝国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之职。
1870年,作为圆舞曲和舞曲作曲家处于荣誉高峰的斯特劳斯(他当时已经写作了大约340首圆舞曲和其他舞曲)转向舞台乐的创作。
他写了17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曲,在这些作品中,绝大部分都由于其低劣的歌剧脚本而宣告失败,或很快以半失败而烟消云散。
1872年,施特劳斯做了轰动一时的美国之行。
最新音乐鉴赏《蓝色多瑙河》赏析
周六7、8节《蓝色多瑙河》鉴赏系别:国际教育学院姓名:陈童学号:1221215326任课教师:卫志强摘要: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得意之作,亦是一首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风格的管弦乐作品。
施特劳斯因多去旅行演出,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且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这首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的圆舞曲,直至今日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演奏。
关键词:圆舞曲奥地利浪漫主义一、作者介绍小约翰·施特劳斯(德语:Johann Strauß,1825-1899),老约翰·施特劳斯长子,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
出生在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家庭,与父亲同名。
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1825年10月25日约翰·施特劳斯出生于维也纳。
施特劳斯自幼梦想成为职业音乐家,19岁时就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并在各地巡回演出,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
1848年,他访问罗马尼亚并举办音乐会,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
1851年开始了富有成就的去国外的第一次巡回演出。
自1853年起,施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1870年,担任奥匈帝国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之职。
1870年,作为圆舞曲和舞曲作曲家处于荣誉高峰的施特劳斯舞转向舞台乐的创作。
他写了17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曲。
1872年,施特劳斯的美国之行轰动一时。
在1894年举行庆祝斯特劳斯从事艺术活动50周年庆祝会时,他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祝贺和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的证书,这一切显示出这是一次真正胜利的盛会。
1899年6月3日,他在短时期卧病以后于维也纳去世。
二、创作背景1866年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
浅析《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浅析《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摘要: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不同风格的音乐让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人们有时把严肃音乐或艺术性音乐统统称为古典音乐,西方古典音乐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
圆舞曲在西方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圆舞曲起源于18世纪下半叶奥地利北部的一种三拍子民间舞曲。
19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城市,继而流行全世界。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于1867年,按照维也纳圆舞曲形式写成,有序奏、5首小圆舞曲和结尾部分。
学习欧洲古典音乐,理解古典音乐,欣赏欧洲古典音乐,将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
下面我们将从《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乐曲概述、创作背景、乐曲赏析等几方面来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约翰•斯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古典音乐虽然被称为高雅音乐,离我们这个时代较为遥远,但是它能流传下来,就说明它是经典的,有意义的。
其实古典音乐并不晦涩难懂,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每个人都可以在古典音乐的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
欣赏者自身的理解是根据自身的文化层次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反映的东西是比较模糊的,也比较抽象的,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做为西方古典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它给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感觉,让人陶醉其中。
一乐曲概述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作品第314号,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去掉人声,成为一首独立的管弦乐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部分再现前面主要的音乐主题)连续演奏而成。
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
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蓝色多瑙河
《蓝色多瑙河》赏析摘要:《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是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四百多首圆舞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写于1867年。
由五首小圆舞曲组成。
自创作以来不仅受到群众的喜爱,也受到许多专业音乐家的赞赏。
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演奏。
关键字: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创作一、乐曲概述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品314号(An der schoenen blauenDonau,Walzer,op.314),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作品第314号,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去掉人声,成为一首独立的管弦乐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部分再现前面主要的音乐主题)连续演奏而成。
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
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啭,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二、创作背景1866年奥匈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
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接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委托,为他的合唱队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
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
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1867年2月9日,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与《蓝色多瑙河》赏析
新 年 音 乐会 上 , 《 蓝 色 多瑙 河》 成 为 必不 可 少 的 曲 目 , 它 代表 着人 们 向往 和 平 、 自由、 幸 福 生 活的 美好 愿 望 , 经过 一 百 多年 岁 月 的洗礼 , 更 成 为奥 地 利 人 民 和世 界人 民 的 一种 精 神 领 袖 。本 文主 要 对 维也 纳新 年 音 乐会 以及 《 蓝 色 多瑙 河 》 进 行 赏析 。
往往代表着人们共同的心声 . 通过音 乐的
会, 在 音 乐 曲 目的 选 择 砷 , 爱 乐 乐 团摈 弃 德 国作 曲家 所 有 的音 乐 作 品 . 从 而 表 达 奥
地 利 人 民爱 好 和 平 . 反 对殖 民 统 治 的 鲜 明 政治立场 . 他 们 选 择 了 能够 代 表 奥 地 利 音 乐 风 格 且 时 尚、 富 有 音 乐 内 涵 的 斯 特 劳 斯
音 乐 会 的指 挥 家 就 会 转 过 身 来 带 领 乐 团 以 各种 方式 向音 乐会 的 观 众进 行 致 意 . 祝
尽 相同的 . 担 任 维 也 纳 新 年 音 乐 会 的 指挥
家都 是 当 时 最具 有权 威 性 、 最 受人 们 欢 迎 喜爱的艺术家 . 所 选 用 的指 挥 家在 音 乐指 挥 时 必 须 做 到 自我 个 性 与 传 统 凸 显 相 结 合. 这 就 需 要 其 在 音 乐 曲 目 的选 择 中 进 行 精 心、 细 致 的研 究 , 在 音乐会中 , 指 挥 家 一 般 都不会重复别人曾指挥过的作品 , 但 是 《 蓝 色多 瑙 河 》 是 音 乐 会 上 必 不 可 少 的 曲
空 依 然 飘 荡 着 欢 乐 的音 符 音 乐 会 的 历 史
要追 溯到 1 8 4 7年 的 1 2月 31日 . 当 时 著
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赏析
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赏析关键词:作家简介;创作背景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包涵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
音乐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
人们可以从音乐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
为什么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感情呢?因为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
特别对人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
好的音乐能洗涤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得到享受,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正是这种能使人心旷神怡的好的作品。
一、作曲家简介及作品创作背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作者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其父与其同名,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
而他小约翰·施特劳斯,自幼酷爱音乐,虽遭到父亲的反对,但在母亲帮助下偷学小提琴、钢琴和作曲。
十九岁时,组织了自己的一个管弦乐团乐队,赴波兰、德国各大城市举行圆舞曲演奏会,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整个欧洲,获得的成就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
1848年,他访问罗马尼亚举办音乐会,这期间他在当地居民的鼓动下推翻了奥地利领事。
在维也纳发生革命的时日里,他是国民军乐队的队长,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
他的名声在革命以后愈益提高。
1851年开始了富有成就的去国外的第一次巡回演出。
自1853年起,斯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1870年,担任奥匈帝国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之职。
1870年,作为圆舞曲和舞曲作曲家处于荣誉高峰的斯特劳斯(他当时已经写作了大约340首圆舞曲和其他舞曲)转向舞台乐的创作。
他写了17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曲,在这些作品中,绝大部分都由于其低劣的歌剧脚本而宣告失败,或很快以半失败而烟消云散。
1872年,施特劳斯做了轰动一时的美国之行。
《蓝色多瑙河》赏析
《蓝色多瑙河》赏析【1】《蓝色多瑙河》,熟悉的名字,醉人的旋律,顿时把我带入一种阔别已久的亲切意境。
尽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这部天才的作品之前,几乎所有听者亦或是伟大音乐大师的赞美竟是出奇的一致,就连德国伟大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听到这首乐曲后对此绝妙主题音乐也因赞叹不已而如此评价“可惜不是我所作!”因此,这首圆舞曲被奥地利人称为“第二国歌”或“真正的国歌”就不足为怪,能在每年的维也纳音乐会中作为主要曲目也就不足为奇。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作品第314号,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去掉人声,成为一首独立的管弦乐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部分再现前面主要的音乐主题)连续演奏而成。
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啭,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关于他的创作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
其实最初这首乐曲并非圆舞曲体裁,而是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团的邀请写的一首合唱曲。
德国诗人贝克献给维也纳的一首诗歌结尾“在那多瑙河边,在那美丽、蔚蓝色的多瑙河边……”中透露的诗人丰富幻想给约翰·施特劳斯以极大的灵感,于是他将其改编成一部管弦乐曲,命名为《蓝色的多瑙河》,也就是这个缘故造就了这个家喻户晓的名曲,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
一位音乐老师曾经如此评论这首乐曲——“甜的发腻,有一定的浮华之嫌”,但鉴于当时普鲁士人围攻维也纳的历史条件,人们处在一种悲观和恐慌之中,这种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的旋律优美、感情热烈的圆舞曲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战争气氛。
欣赏《蓝色多瑙河》
欣赏《蓝色多瑙河》
欣赏《蓝色多瑙河》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舞曲刚开始,是寂静安宁、薄雾缭绕的晨景,神秘,轻弱而又美妙。
紧接着,节奏力度增强,晨曦初露,万物似乎都从朦胧中苏醒。
渐渐地,多瑙河的一切都活跃起来,充满生机与活力,轻松与活泼。
在不经意间,节奏又变得高亢、激昂、雄壮、豪迈。
人们,又开始了一天忙碌的生活。
不久,在抒情欢快的节拍中,仿佛看到了,多瑙河的水面上,轻波荡漾,水浪由低到高,由高到低,此起彼落;又看见,一阵微风拂过,水面金光闪闪,抑扬顿挫的旋律如流水欢快的波涛......
到了多瑙河的正午,水浪逐渐舒缓轻柔,娴雅柔美,委婉动听,给人温馨的.感觉。
下午,又转到了热情、爽朗的境界,飘飘洒洒。
傍晚的浮云和灿烂的天空,染红了多瑙河轻悠的河面。
一切都沉浸在寂静之中,一缕缕炊烟也悄悄地在天边散去。
夜幕中,雄伟与华丽的节奏伴随着满天星辰。
多瑙河完美的一天落下了帷幕。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与《蓝色多瑙河》赏析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与《蓝色多瑙河》赏析作者:文艺元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0期摘要:对于世界人民来说,奥地利是一个美丽、神奇、令人向往的国度,静静流淌着的多瑙河、辉煌而雄伟的巴洛克建筑,关于西西公主美丽的爱情故事,维也纳金色的音乐大厅以及莫扎特的交响曲,是代表奥地利鲜明的符号,在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蓝色多瑙河》成为必不可少的曲目,它代表着人们向往和平、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经过一百多年岁月的洗礼,更成为奥地利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一种精神领袖。
本文主要对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以及《蓝色多瑙河》进行赏析。
关键词: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蓝色多瑙河一、维也纳音乐会与《蓝色多瑙河》的渊源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传统已经延续了160多年,直至现今,奥地利新年这天上空依然飘荡着欢乐的音符。
音乐会的历史要追溯到1847年的12月31日,当时著名的圆舞曲作家约翰·斯特劳斯在维也纳的郊区组织举行了一场露天的音乐会,在舞会中,人们通宵达旦的唱歌、跳舞表达自己欢乐的心情并迎接新年的钟声,在钟声敲响的时候,每个人都在这欢乐的气氛中向新的一年祈愿、祝福,快乐的音符充斥在每个人心头。
在二战期间,奥地利被德国法西斯占领,沦为法西斯的殖民地,奥地利人民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心声,通过音乐反映自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愿望。
为此,在1939年新年这天,维也纳爱乐协会举行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新年音乐会,在音乐曲目的选择中,爱乐乐团摈弃德国作曲家所有的音乐作品,从而表达奥地利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殖民统治的鲜明政治立场,他们选择了能够代表奥地利音乐风格且时尚、富有音乐内涵的斯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作品,借此体现奥地利向往和平、自由和表达自己崇高的爱国情怀,此次奥地利国难当头时新年音乐会的举办,奠定了以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音乐风格及曲目的基础选择。
《蓝色多瑙河》是约翰·斯特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品,约翰·斯特劳斯具有“圆舞曲之王”之称,在每年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上,《蓝色多瑙河》是必不可少的曲目,《蓝色多瑙河》优美的旋律响彻金色大厅,撞击着人们的心灵,那脍炙人口的曲调是维也纳音乐会的重要代表,成为音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对《蓝色多瑙河》旋律的喜爱,成为人们向往自由、和平,期盼美好生活的夙愿,成为世界人民热爱幸福生活的象征,现今,奥地利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不仅成为奥地利的一种象征,也成为世界音乐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赏析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赏析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源自奥地利传统音乐曲目。
它以蓝色、绿色和黄色的柔和调调为主,一直流传于世界各地。
它以婉转流畅,节奏简单明快的曲调,编织出一幅隽永的蓝色多瑙河的圆舞曲。
多瑙河是位于奥地利的一条欧洲最大的河流,与捷克、德国、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奥地利相连接。
而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就以多瑙河流动在七个欧洲国家之间的壮阔景象为灵感来源,取其中蓝色、绿色和黄色等柔和色调,以轻快活泼的旋律,编织出一幅隽永的圆舞曲景象。
这首曲子以流畅柔和的旋律展开,带有浪漫而动人的忧郁情怀,伴随着婉转的节奏,弹奏出了一曲怀旧而有节奏感的轻语曲。
随着曲调的进行,舞者也开始踏步队伍,跟着旋律起舞跳转,逐渐将多瑙河的景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大地上充满了着美丽的蓝色,河水清澈、婉转,恰似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曲轻快的圆舞曲,让跳舞的舞者,把欧洲美景相迎往复。
当多瑙河跳舞曲徐徐流淌,台下观众则陶醉在这一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之中,打造出一副梦幻的景象,把那洁净清新、碧波荡漾的蓝色多瑙河,变成了一个个令人陶醉的回忆。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因其简洁的曲调,优美的旋律和恰当的节奏,而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已经成为许多欧洲国家的传统音乐曲目之一。
它不仅拥有古典的音乐美学,更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把多瑙河流淌在欧洲七国之间的壮阔景象,表达得淋漓尽致,是一首让人沉醉的优
美曲调。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它不仅是音乐上的美,更集众多国家的文化于一体,表达出交融与和谐的文明精神,也把我们的心灵深深打动,一曲蓝色多瑙河的圆舞曲,也让欧洲的文化气息,深深入住,犹如一抹恒久的色彩,长久留在每个人的心中。
西方音乐鉴赏之蓝色多瑙河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婉转,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美丽的蓝色多瑙河,水流潺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鸟语花香,多么美妙的地方。
就在这儿,阿尔卑斯山下,多瑙河旁,一颗音乐的明珠璀璨夺目,这就是维也纳,多瑙河的女神。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动人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蓝色多瑙河》。
这首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或“真正的国歌”。
《蓝色多瑙河》是一部纯写景的乐曲,表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抒发了小约翰﹒施特劳斯对多瑙河的热爱。
《蓝色多瑙河》是一首又明确写实倾向的圆舞曲,由五个部分构成,前面一个很长的序奏,然后是四个小圆舞曲。
在演奏开始时,先是一段序曲:小提琴的颤音响起,多瑙河的水流潺潺,闪烁荡漾。
雾气消散的河面上,辉映出朝阳的绚丽光斑。
圆号像一道霞光穿透冬雾,呼唤着春天。
晨曦中,深睡在多瑙河畔的维也纳开始苏醒。
很快,呼唤音调响彻整个管弦乐队;在晨光照耀下,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扬起欢乐的波涛。
“啊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蜜蜂嗡嗡叫,风儿啊吹动树梢多美妙。
”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鸟语花香充斥多瑙河畔,春天的女神,来到多瑙河,播下希望的种子。
紧接着,轻盈的曲调表达着明朗活泼的心情,“春天美女郎袅娜多姿,花冠带头上,美丽的紫罗兰,是她的蓝眼睛,双唇像玫瑰,向我们微笑,披上彩色外套,真漂亮,真美妙!那露珠是她的眼泪是她的眼泪。
”旋律轻缓,悠扬动人。
“白云像面网,在头上飘扬,遍地鲜艳的花朵,在她脚下开放,春天来了,多么美好。
”节奏欢快跳跃,振奋人心,曲调铿锵有力,充满生机。
展现了人们欢歌跳舞的热闹场面。
“每到晚上,到处射出光芒,射出光芒使人欢畅”。
蓝色多瑙河赏析
蓝色多瑙河赏析聘才网欢迎大家的到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蓝色多瑙河赏析,以供查阅,快来看看吧!维也纳金色大厅是全世界音乐家向往的音乐圣殿,每年元旦之夜在这里举行的新年音乐会,是当今世界收视率最高的顶级新年音乐盛会;尽管每年新年音乐会演出的曲目不尽相同,但由奥地利国家交响乐团艺术家们倾情演出的保留曲目中,必定会有《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
这首享誉全球、多少年来曾让无数人为之震慑倾倒,甚至陶醉痴迷的交响音乐,以其鲜明的奥地利民族特色、丰富而充满活力的音乐语言和饱含生命冲动的激情,使人们在获得优美艺术享受的同时,也感到精神境界的振奋与升华。
有调查显示,从世界各地到奥地利旅游观光的人,其中不少都是听过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之后决定前往时,该曲的巨大魅力可见一斑。
/>由“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完成于1867年。
在1866年普奥战争(史称七星期战争)萨尔瓦多战役,奥地利惨败,普鲁士军队一度兵临维也纳城下。
此后,消沉的阴影笼罩在奥地利上空:广大民众在战争失败的打击下抑郁怨愤;那些脑满肠肥的寄生虫们,即便说几句好听的话,也都是装腔作势的假话空话,他们纸醉金迷,一心钻营权势物欲,他们骨子里真正追求的是如何保住既得利益、如何不择手段从社会获取最大的私利;因而这邦人是绝对不会关心什么国家前途、什么民族自尊自强精神,绝对不会关心河水是绿色还是蓝色的。
为了鼓舞民族自强精神,特别是要批判那种只顾眼前享乐、不求民族振兴的颓废主义情绪,约翰。
施特劳斯应邀创作一首男声合唱圆舞曲;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主席兼指挥赫贝克特别要求,这首合唱音乐要能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
合唱曲完成后约瑟夫。
威尔填写的歌词十分平慵,合唱首次演出反映并不怎么好。
此后约翰。
施特劳斯将合唱曲改编为管弦乐圆舞曲。
过了半年,在“巴黎万国博览会”的盛大节日公演中,约翰。
施特劳斯亲自指挥乐队演奏了这首《蓝色的多瑙河》,获得极大成功。
从此《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不胫而走,很快风靡全球,不仅被各国人民普遍接受,为各种场合的艺术活动锦上添花,还是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城的精神象征,被誉为“奥地利(非正式的)第二国歌”,奥地利人无不为之感到骄傲自豪。
《蓝色多瑙河》歌曲分析
《蓝色多瑙河》歌曲分析《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和小提琴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众多圆舞曲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一首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乐曲。
这首已流传百余年、闻名全球的作品创作于1867年,原先是合唱圆舞曲,在维也纳完成。
同年2月15日在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举行的音乐会上首次演出。
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序奏部分是非常著名的。
圆号在小提琴颤音的衬托下引出了多瑙河柔和的水波,象征黎明时的曙光拨开了河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序奏过后,接下来是五首连在一起演奏的各具特点的小圆舞曲。
第一圆舞曲开头的主题简洁、明朗,饱含着对人生的希望,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
第二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巧妙而富于变化,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
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主题的特点是充满活力、健美爽朗。
第三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
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音乐更富流动性,旋转不停的舞蹈场面有声有色。
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圆舞曲是全曲的高潮,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 大调上。
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荡舟时的情景,乐曲用乐队的全奏表现热烈欢快的舞蹈场面。
这五首连在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各具特点。
有的充满生活气息,有的描写美丽风光,有的表现轻盈舞步,有的雄浑有力,有的典雅而富有新趣。
乐曲犹如多瑙河水一般,从宁静平稳到轩然大波,浪花飞溅。
多样的变换,形成了《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特有的效果。
结束部分再现了中间几个小圆舞曲的某些段落,并且引入了一些新的素材,使各小圆舞曲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从而臻于完美。
乐曲在一阵急风骤雨式的狂欢中结束。
整首乐曲旋律欢快,渗透了维也纳人热爱故乡的深情厚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响乐赏析
——《蓝色多瑙河》
学院:理学院
姓名:
2011.4.THN 奥地利是世界音乐之乡,首都维也纳被誉为“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里是孕育出音乐天才莫札特、贝多芬(出生德国但长期在奥地利生活)、舒伯特和约翰•斯特劳斯的圣地,对他们一生的成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的音乐传统得到奥地利人民极好的继承和发扬。
因此,维也纳享有“世界音乐名城”的盛誉。
小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创作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他还作有《雷鸣电闪波尔卡》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
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圆舞曲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著名,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演奏。
创作背景
1866年奥匈帝国在普奥战争的萨多瓦战役中惨败,普鲁士军队兵临首都维也纳。
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悲观失望的沉闷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
为了振奋人心以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接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委托,为他的合唱队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
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
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曲名源自德国诗人卡尔•贝克题献给维也纳城的诗句--“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1867年2月9日,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
由于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
直到1868年2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
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同年,小约翰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亲自指挥该曲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
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小约翰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民族文化特征
写于民族危亡时刻的《蓝色的多瑙河》,充满爱国之情,浸透着奥地利人民对祖国河山无比的敬仰与热爱。
每当远离家国的维也纳人听到这支撼动心灵的旋律时,总禁不住热泪盈眶。
正如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说的那样: "不管奥地利人相逢在世界什么地方,这首没有歌词的《马赛曲》,就是他们的无形身份证。
100多年来,《蓝色的多瑙河》经久不衰。
十九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浪漫派作曲家之一瓦格纳赞誉这部作品在优美、精致和真正的音乐方面,超过了当时所有的作品.在奥地利《蓝色多瑙河》被称为奥地利“第二国歌”。
艺术流派
作者小约翰·施特劳斯是严格按古典主义音乐形式写作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之一,采用混合配器法,使乐队色彩较古典时期更浓重,他写作了许多主题发展的绝妙范例,并创有“幻想变奏”手法。
音乐风格受巴赫和贝多芬的影响,采用无标题音乐形式,显得庄重、内敛,但又不失浪漫主义诗情与幻想的特点;旋律气息宽广,节奏具有内在的张力,调式突破了大小调的界限,曲式保持传统的结构,并与民族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联系。
作曲家风格
《蓝色多瑙河》作者小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著名的轻音乐作曲家。
他的创作核心是圆舞曲,以民间舞曲的节奏和其它表现手法为依据而独具特色,其风格表现为旋律酣畅,节奏自由,柔美动听,生机盎然,音乐语言真挚而自然,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
他的创作紧密结合奥地利民间音乐和日常生活的音乐,曲调新颖、节奏活泼、配器华丽、通俗动人,堪称维也纳的交响音诗。
他还将源于德国南部性格温和的连德勒舞,改造成为结构简单、节奏灵活、旋律优美、感情奔放的音乐体裁,在市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蓝色多瑙河》是一首典型的圆舞曲风格的管弦乐作品。
表现手法
《蓝色多瑙河》通过旋律对比,调性的转换,音色的变化,情绪的起伏,不断给人以欢快、活跃的感受。
每一首圆舞曲,每一个音乐主题的变化都给人以新鲜的感觉,既表现了人们对多瑙河的赞美,又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蓝色的多瑙河》音乐华丽、明快、活泼,通俗易懂;旋律优美、流畅,色彩丰富,始终给人以新鲜变化无穷的感觉,节奏鲜明,三拍子的强弱关系十分明显突出,整体风格乐观向上,辉煌华丽,伴奏声部采用周期性反复的节奏型。
《蓝色多瑙河》是标准的以明亮刚毅为特色的大调式乐曲,按照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
由序奏、五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用碎弓轻轻奏出徐缓的震音以及圆号连贯优美、高音活泼轻盈的吹奏,象征着黎明的到来。
第一小圆舞曲
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
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音,充满了欢快的情绪;主题B轻松、明快,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
第二小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第一部分旋律跳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显得优美委婉,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
第三小圆舞曲采用了切分节奏,属歌唱性旋律。
主题A有优美典雅、端庄稳重的特点;主题B具有流动性特点,加强了舞蹈性,呈现出狂欢的舞蹈场面。
第四小圆舞曲的主题A优美动人,富于歌唱性;主题B强调舞蹈节奏,情绪热烈奔放。
第五小圆舞曲是转到A大调上。
主题A旋律起伏回荡,柔美而又温情;主题B则是一段炽热而欢腾的音乐,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
最后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
乐曲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小圆舞曲之后,很短,迅速地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依次再现了第三小圆舞曲、第四小圆舞曲及第一小圆舞曲的主题,接着又再现了乐曲序奏的主要音调,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式的狂欢气氛之。
五段旋律连接起来就好象河水有时平稳如镜,有时微波荡漾,有时汹涌咆哮。
在奥地利,一年四季洋溢着音乐:从维也纳爱乐乐团于新年的第一天,在金碧辉煌的金色大厅奏响的新年音乐会开始,紧接着萨尔茨堡复活节艺术节、维也纳新春艺术节、爱森斯施塔特海顿节、夏季里的莫尔比斯轻歌剧节、布雷根茨歌剧节,萨尔茨堡艺术节构成了夏
季音乐盛会的高潮。
秋、冬季茵斯布鲁克古音乐节、林茨布鲁克纳音乐节、格拉茨“施泰尔马克艺术节”。
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音乐会、歌剧、舞剧,使人们在奥地利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到音乐。
18 世纪末,维也纳成为伟大作曲家的荟萃之地。
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所创作的作品,作为“维也纳古典音乐”而载入音乐史册。
19 世纪,奥地利的音乐传统经布鲁克纳、舒伯特、勃拉姆斯和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等巨匠得以发扬和传承。
世纪之交的马勒成为连接十九世纪晚期浪漫主义与现代音乐的重要作曲家,而勋贝格最终成为20 世纪伟大的音乐革命者,成为新维也纳乐派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