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多瑙河 赏析

合集下载

最新音乐鉴赏《蓝色多瑙河》赏析

最新音乐鉴赏《蓝色多瑙河》赏析

最新音乐鉴赏《蓝色多瑙河》赏析周六7、8节《蓝色多瑙河》鉴赏系别:国际教育学院姓名:陈童学号:1221215326任课教师:卫志强摘要: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得意之作,亦是一首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风格的管弦乐作品。

施特劳斯因多去旅行演出,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且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这首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的圆舞曲,直至今日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演奏。

关键词:圆舞曲奥地利浪漫主义一、作者介绍小约翰·施特劳斯(德语:Johann Strau?,1825-1899),老约翰·施特劳斯长子,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

出生在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家庭,与父亲同名。

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1825年10月25日约翰·施特劳斯出生于维也纳。

施特劳斯自幼梦想成为职业音乐家,19岁时就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并在各地巡回演出,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

1848年,他访问罗马尼亚并举办音乐会,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

1851年开始了富有成就的去国外的第一次巡回演出。

自1853年起,施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1870年,担任奥匈帝国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之职。

1870年,作为圆舞曲和舞曲作曲家处于荣誉高峰的施特劳斯舞转向舞台乐的创作。

他写了17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曲。

1872年,施特劳斯的美国之行轰动一时。

在1894年举行庆祝斯特劳斯从事艺术活动50周年庆祝会时,他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祝贺和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的证书,这一切显示出这是一次真正胜利的盛会。

1899年6月3日,他在短时期卧病以后于维也纳去世。

二、创作背景1866年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

在那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上--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品鉴(下)

在那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上--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品鉴(下)

The Blue Danube在那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上——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品赏(下)图、文/赵建人唯美小镇:看一桥巍巍通两国"洁白的云朵像张网,散开在蓝天里。

遍地鲜花在它俯瞰下,万紫千红,都在幸福开放……”《蓝色的多瑙河》里,第三首小圆舞曲由两个具有对比性的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用连续不断的三度音程进行,音乐别有新意,格外典雅优美;而第二部分则速度加快,富有流动感,音乐充满着旋转的感觉,描绘出一幅欢快热烈的舞蹈场面。

多瑙河诗意浪漫世界有名,全长2850公里,为欧洲第二长河,仅次于伏尔加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自西向东,流经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最后注入黑海。

小约翰•施特劳斯传记的作者普拉维,在《圆舞曲之王》一书中引用过这样一段调查统计资料:1935年,“维也纳附近的多瑙河,一年里有6天呈棕色,55天为土黄色,38天为浑绿色,49天为浅绿色,47天为草绿色,24天为铜绿色,109天为宝石绿色,37天为深绿色……”最终,他总结道:"多瑙河从未呈现过蓝色。

”感谢老天!我不是色盲,亦非对颜色变化非常敏感的103E壬AY I绘声绘色专业人士,此次游历欧洲,有机会在奥地利的维也纳、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小镇圣安德烈等地徜徉于美丽的多瑙河畔,有幸亲身体验了它的浓浓诗韵和无穷魅力,同时也觉得:虽然时间已过去八十多年,上文所引对多瑙河河水色泽的记录描述,基本上是真实的,并没有因为时序变迁而发生太大的变化。

今天,导游要带我们去一个地方,大家可以从更佳的角度、更清晰宽阔的视野,再一次看看多瑙河。

这就是匈牙利的唯美小镇埃斯泰尔戈姆(Esztergom)。

驱车来到这里,登上低低的城堡山,山顶最高处耸立着一座宏伟肃穆的大教堂,名曰:圣母升天圣阿达尔贝特圣殿都主教座堂,简称"埃斯泰尔戈姆大教堂”,系匈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牙利全国最大、级别最咼的教堂,亦是整个欧洲第二大教堂。

《蓝色多瑙河》音乐鉴赏

《蓝色多瑙河》音乐鉴赏

《蓝色多瑙河》音乐鉴赏《蓝色多瑙河》(The Blue Danube)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二世的代表作之一,是维也纳华尔兹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

以下将从旋律、节奏、编曲、情感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来进行音乐鉴赏。

·旋律《蓝色多瑙河》的旋律非常优美和动人。

它以华丽的古典乐器和优美的华尔兹节奏开始,随后逐渐展开优美、优雅的旋律。

在演奏过程中,旋律不断上升和下降,变化多样,始终保持着优美、轻盈和舒适的音乐感受。

这些特征使得这首华尔兹成为了许多人心中最喜欢的古典音乐之一。

·节奏《蓝色多瑙河》的节奏非常明显和独特,以三拍子为主。

这种三拍子的节奏和维也纳华尔兹的传统非常吻合,增加了整首曲子的优美和动感。

在演奏过程中,乐曲的节奏感非常清晰和稳定,使得听众们能够随着音乐的节奏感受到愉悦和轻松的感觉。

·编曲施特劳斯二世非常擅长编曲,他巧妙地使用了不同的乐器来创造出《蓝色多瑙河》的优美旋律。

其中,小提琴和大提琴部分负责旋律的主旋律部分,而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则负责增强乐曲的节奏感和力度感。

整个编曲十分精妙,让人感受到了施特劳斯二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掌控。

·情感《蓝色多瑙河》的情感非常富有表现力。

在音乐中,旋律和节奏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优美、欢快、轻松、愉悦和畅快的氛围。

这种氛围与当时欧洲的社交氛围非常吻合,让人们沉浸在欢快和优美的音乐中,忘却生活中的烦恼。

·文化作为维也纳华尔兹的代表作,《蓝色多瑙河》与维也纳这座城市的文化紧密相连。

这首曲子于1867年首次在维也纳音乐协会的年度音乐会上演奏,很快就成为了维也纳文化的代表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曲子逐渐被视为奥地利的国民音乐之一,成为了奥地利文化的象征。

总的来说,施特劳斯二世的《蓝色多瑙河》是一首非常优美和动人的乐曲,从旋律、节奏、编曲、情感和文化等多个角度展现了它的独特之处。

这首曲子不仅代表着维也纳华尔兹的精髓,也代表着奥地利文化的瑰宝,是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蓝色多瑙河赏析

蓝色多瑙河赏析

蓝色多瑙河赏析蓝色多瑙河,熟悉(de)名字,醉人(de)旋律,顿时把我带入一种阔别已久(de)亲切意境.尽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这部天才(de)作品之前,几乎所有听者亦或是伟大音乐大师(de)赞美竟是出奇(de)一致,就连德国伟大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听到这首乐曲后对此绝妙主题音乐也因赞叹不已而如此评价“可惜不是我所作”因此,这首圆舞曲被奥地利人称为“第二国歌”或“真正(de)国歌”就不足为怪,能在每年(de)维也纳音乐会中作为主要曲目也就不足为奇.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奥地利着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de)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作品第314号,被称为“奥地利(de)第二国歌”.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de)男声合唱,后去掉人声,成为一首独立(de)管弦乐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de)尾声(部分再现前面主要(de)音乐主题)连续演奏而成.乐曲以典型(de)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de)格调.这首乐曲(de)全称是“美丽(de)蓝色(de)多瑙河旁圆舞曲”,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de)各段最后一行(de)重复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de)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de)蓝色(de)多瑙河旁.香甜(de)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de)阴影和创伤不毛(de)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啭,在多瑙河旁,美丽(de)蓝色(de)多瑙河旁.”关于他(de)创作还有一段鲜为人知(de)来历.其实最初这首乐曲并非圆舞曲体裁,而是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团(de)邀请写(de)一首合唱曲.德国诗人贝克献给维也纳(de)一首诗歌结尾“在那多瑙河边,在那美丽、蔚蓝色(de)多瑙河边……”中透露(de)诗人丰富幻想给约翰·施特劳斯以极大(de)灵感,于是他将其改编成一部管弦乐曲,命名为蓝色(de)多瑙河,也就是这个缘故造就了这个家喻户晓(de)名曲,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一位音乐老师曾经如此评论这首乐曲——“甜(de)发腻,有一定(de)浮华之嫌”,但鉴于当时普鲁士人围攻维也纳(de)历史条件,人们处在一种悲观和恐慌之中,这种采用人们喜闻乐见(de)形式创作(de)旋律优美、感情热烈(de)圆舞曲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de)战争气氛.作品以一种纯写景(de)手法,如同施特劳斯大多数作品(de)风格一样,表达了一种轻松愉快(de)心情.乐曲序奏是在一段弦乐震音背景下圆号吹奏(de)黎明(de)动机,由慢变快,由弱渐强,是全曲最具魅力(de)地方,仿佛多瑙河潺潺(de)流水声中(de)清晨.关于本首旋律还有一段十分有趣(de)插曲:1989年卡洛斯·克莱伯指挥(de)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当这段震音响起时,乐队(de)演奏被观众(de)掌声打断.指挥家别出心裁地转过身对观众说:“让我们迎来一个美好、欢乐与和平(de)新(de)一年.”从此,每当蓝色多瑙河(de)序奏响起时,观众都会鼓掌欢迎指挥家(de)新年致辞;指挥家把美好(de)祝福在新年(de)第一天送给世界各地(de)观众.蓝色多瑙河这首旋律欢快(de)乐曲,是按典型(de)维也纳圆舞曲(de)结构写成,渗透了维也纳人热爱故乡(de)深情厚意.乐曲(de)序奏一开始,圆号在弦乐群碎弓(de)衬托下,吹奏出音乐(de)主题动机,犹如黎明(de)曙光,拨开了河面上(de)薄雾,唤醒了沉睡(de)大地.接下来是五首连在一起演奏(de)小圆舞曲.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序奏.弦乐震音好象多瑙河(de)水波,在闪烁荡漾.雾气消散(de)河面上,辉映出朝阳(de)绚丽光斑.圆号象一道霞光穿透冬雾,呼唤着春天.晨曦中,深睡在多瑙河畔(de)维也纳开始苏醒.很快,呼唤音调响彻整个管弦乐队;在晨光照耀下,美丽(de)蓝色(de)多瑙河,扬起欢乐(de)波涛.第一圆舞曲是整个圆舞曲(de)主题,曲调轻松流畅,生动地表现了“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de)欢乐情景.犹如春之神张开了幻想(de)翅膀,在蓝色(de)多瑙河上空翩翩而至.美妙(de)旋律,就象娓娓动听(de)语调,把合唱曲中(de)优美词句,轻轻地送到人们耳畔:"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蜜蜂嗡嗡叫,风儿吹动树梢……"第二圆舞曲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情绪明朗、活泼,激励人心;第二主题柔和、抒情如歌.轻盈(de)曲调象春姑娘在高高(de)阿尔卑斯山上向多瑙河招手.旋律中歌词中对春天热情赞颂之情:"啊,美妙双唇象玫瑰,向我们微笑.美丽(de)春天女郎,披上彩色外套,真漂亮,真美妙"当人们唱起那句"露水是她(de)眼泪"时,旋律轻缓飘下,变得沉郁动人.第三圆舞曲也有两个主题,一是优雅、跃性(de)主题,有催人向上(de)力量;二是铿锵有力、动感强烈(de)主题,充满了生机勃勃,富于奥地利乡村舞曲特点.人们在轻灵(de)节奏中,看到多瑙河畔农村姑娘和小伙子(de)欢乐欢舞.曲调中起伏(de)音型,犹如他们飘飞(de)衣饰;节奏中强劲(de)重音,象是他们轻轻点蹋(de)舞点.第四圆舞曲,节奏拉宽,音乐由外在(de)歌唱性转化为内心(de)感受,表现出“每到晚上,到处射出光芒,使人欢畅”(de)主题.第四首圆舞曲流畅(de)旋律在奥地利疆土上勾画出弯弯曲曲(de)蓝色航道.在这有生命(de)线条中,流淌着奥地利人民(de)沸腾(de)热血.这段急切奔放(de)舞曲,向人们讲述了英雄民族在多瑙河边繁衍生息(de)古老历史.第五圆舞曲是第一首圆舞曲(de)扩充与发展,欢快(de)气氛越来越浓,像是第四主题(de)延伸,最后曲调发展越来越激动、炽热,并进入豪华壮丽而快速(de)高潮.虽然在音调上它们相去殊远,但在气质上却同是一曲欢呼春到多瑙河(de)热情赞歌.一个短小(de)引子之后,管弦乐队轻轻地奏出婉转多姿(de)音调,在渐次(de)暗涨(de)力度中,高声呼唤出:"春天来了,多么美好"蓝色(de)多瑙河(de)尾声较长,再现了圆舞曲中(de)主要主题,使乐曲更为鲜明、生动、圆满.整首乐曲给人以豪华壮丽、清澈典雅,无处不美(de)感觉.但是,在演奏(de)次序,主题(de)选择以及使用(de)乐器上,仍有多彩(de)变化.尾声中现了第三、第四和第一首圆舞曲,然后,响起序奏中多瑙河水波荡漾(de)美妙回声.在清澄(de)色彩中,长笛颤动跳跃(de)鸟语,让人们沉浸到田园诗境之中.忽然,一阵急风骤般(de)音流汹涌而至.全曲在火热(de)狂欢高潮中结束.这段尾声,更突出显示了施特劳斯(de)高超技巧.然而现实中(de)多瑙河一年中由于季节变化(de)不同,河水也会呈现不同(de)颜色,有浑浊(de)黄色,绿色....河水(de)经常泛滥也曾危及两岸人民(de)生命财产,那么艺术家们为什么要把多瑙河比喻成蓝色呢也许是因为在他们(de)眼中,蓝色才是最纯洁(de)色彩吧.诗人贝克(de)话语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音乐家(de)旋律还时常在耳边回响.撇开身外万物,心魂重归自然,掬一杯清茶,酌两盏淡酒,再和上这优美动听(de)旋律,唇齿之间游弋着(de),才是无以复加(de)美……。

音乐鉴赏之蓝色多瑙河

音乐鉴赏之蓝色多瑙河

音乐鉴赏之蓝色多瑙河听着《蓝色多瑙河》醉人的旋律,就能想象到在美丽的多瑙河河畔,人们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中,身着华服,翩翩起舞。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最富盛名的作品,他创作于1866年,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1866年,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首都维也纳被沉重的阴霾所笼罩,人们正处于悲观和恐慌当中。

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希望维也纳能重焕生机,人们能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于是委托时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的小约翰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

后来小约翰从德国诗人贝克献给维也纳的一首诗歌中获得极大的灵感,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这种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的旋律优美、感情热烈的圆舞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战争气氛。

1868年,小约翰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亲自指挥该曲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后来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成为小约翰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欣赏同一首乐曲时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蓝色多瑙河按照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由序奏、五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开始时,圆号伴随着小提琴跳跃的震音,有种万物苏醒,大地又萌发出勃勃生机的感觉。

当太阳的第一缕曙光穿过层层迷雾,照在多瑙河平静的河面上。

在这背景的衬托下,圆号浑厚的高音吹奏出来,为新一天的到来吹响号角。

接下来是五首连着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每首小圆舞曲都包含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旋律。

第一小圆舞曲是整个圆舞曲的主题。

第一小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

先是抒情引入,随后旋律变得轻松活泼,节奏相对来说更加明快,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似乎是维也纳的人们因为春天的到来而感到心情愉悦。

最新音乐鉴赏《蓝色多瑙河》赏析

最新音乐鉴赏《蓝色多瑙河》赏析

周六7、8节《蓝色多瑙河》鉴赏系别:国际教育学院姓名:陈童学号:1221215326任课教师:卫志强摘要: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得意之作,亦是一首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风格的管弦乐作品。

施特劳斯因多去旅行演出,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且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这首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的圆舞曲,直至今日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演奏。

关键词:圆舞曲奥地利浪漫主义一、作者介绍小约翰·施特劳斯(德语:Johann Strauß,1825-1899),老约翰·施特劳斯长子,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

出生在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家庭,与父亲同名。

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1825年10月25日约翰·施特劳斯出生于维也纳。

施特劳斯自幼梦想成为职业音乐家,19岁时就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并在各地巡回演出,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

1848年,他访问罗马尼亚并举办音乐会,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

1851年开始了富有成就的去国外的第一次巡回演出。

自1853年起,施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1870年,担任奥匈帝国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之职。

1870年,作为圆舞曲和舞曲作曲家处于荣誉高峰的施特劳斯舞转向舞台乐的创作。

他写了17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曲。

1872年,施特劳斯的美国之行轰动一时。

在1894年举行庆祝斯特劳斯从事艺术活动50周年庆祝会时,他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祝贺和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的证书,这一切显示出这是一次真正胜利的盛会。

1899年6月3日,他在短时期卧病以后于维也纳去世。

二、创作背景1866年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蓝色多瑙河》歌曲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蓝色多瑙河》歌曲分析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蓝色多瑙河》歌曲分析《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和小提琴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众多圆舞曲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一首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乐曲。

这首已流传百余年、闻名全球的作品创作于1867年,原先是合唱圆舞曲,在维也纳完成。

同年2月15日在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举行的音乐会上首次演出。

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序奏部分是非常著名的。

圆号在小提琴颤音的衬托下引出了多瑙河柔和的水波,象征黎明时的曙光拨开了河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序奏过后,接下来是五首连在一起演奏的各具特点的小圆舞曲。

第一圆舞曲开头的主题简洁、明朗,饱含着对人生的希望,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

第二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巧妙而富于变化,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

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主题的特点是充满活力、健美爽朗。

第三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

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音乐更富流动性,旋转不停的舞蹈场面有声有色。

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圆舞曲是全曲的高潮,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

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荡舟时的情景,乐曲用乐队的全奏表现热烈欢快的舞蹈场面。

这五首连在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各具特点。

有的充满生活气息,有的描写美丽风光,有的表现轻盈舞步,有的雄浑有力,有的典雅而富有新趣。

乐曲犹如多瑙河水一般,从宁静平稳到轩然大波,浪花飞溅。

多样的变换,形成了《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特有的效果。

结束部分再现了中间几个小圆舞曲的某些段落,并且引入了一些新的素材,使各小圆舞曲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从而臻于完美。

乐曲在一阵急风骤雨式的狂欢中结束。

浅析《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浅析《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浅析《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摘要: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不同风格的音乐让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人们有时把严肃音乐或艺术性音乐统统称为古典音乐,西方古典音乐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

圆舞曲在西方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圆舞曲起源于18世纪下半叶奥地利北部的一种三拍子民间舞曲。

19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城市,继而流行全世界。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于1867年,按照维也纳圆舞曲形式写成,有序奏、5首小圆舞曲和结尾部分。

学习欧洲古典音乐,理解古典音乐,欣赏欧洲古典音乐,将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

下面我们将从《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乐曲概述、创作背景、乐曲赏析等几方面来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约翰•斯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古典音乐虽然被称为高雅音乐,离我们这个时代较为遥远,但是它能流传下来,就说明它是经典的,有意义的。

其实古典音乐并不晦涩难懂,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每个人都可以在古典音乐的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

欣赏者自身的理解是根据自身的文化层次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反映的东西是比较模糊的,也比较抽象的,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做为西方古典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它给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感觉,让人陶醉其中。

一乐曲概述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作品第314号,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去掉人声,成为一首独立的管弦乐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部分再现前面主要的音乐主题)连续演奏而成。

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

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蓝色多瑙河》歌曲分析

《蓝色多瑙河》歌曲分析

《蓝色多瑙河》歌曲分析第一篇:《蓝色多瑙河》歌曲分析《蓝色多瑙河》歌曲分析《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和小提琴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众多圆舞曲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一首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乐曲。

这首已流传百余年、闻名全球的作品创作于1867年,原先是合唱圆舞曲,在维也纳完成。

同年2月15日在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举行的音乐会上首次演出。

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序奏部分是非常著名的。

圆号在小提琴颤音的衬托下引出了多瑙河柔和的水波,象征黎明时的曙光拨开了河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序奏过后,接下来是五首连在一起演奏的各具特点的小圆舞曲。

第一圆舞曲开头的主题简洁、明朗,饱含着对人生的希望,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

第二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巧妙而富于变化,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

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主题的特点是充满活力、健美爽朗。

第三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

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音乐更富流动性,旋转不停的舞蹈场面有声有色。

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圆舞曲是全曲的高潮,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

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荡舟时的情景,乐曲用乐队的全奏表现热烈欢快的舞蹈场面。

这五首连在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各具特点。

有的充满生活气息,有的描写美丽风光,有的表现轻盈舞步,有的雄浑有力,有的典雅而富有新趣。

乐曲犹如多瑙河水一般,从宁静平稳到轩然大波,浪花飞溅。

多样的变换,形成了《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特有的效果。

结束部分再现了中间几个小圆舞曲的某些段落,并且引入了一些新的素材,使各小圆舞曲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从而臻于完美。

乐曲在一阵急风骤雨式的狂欢中结束。

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赏析

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赏析

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赏析关键词:作家简介;创作背景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包涵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

音乐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

人们可以从音乐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

为什么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感情呢?因为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

特别对人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

好的音乐能洗涤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得到享受,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正是这种能使人心旷神怡的好的作品。

一、作曲家简介及作品创作背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作者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其父与其同名,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

而他小约翰·施特劳斯,自幼酷爱音乐,虽遭到父亲的反对,但在母亲帮助下偷学小提琴、钢琴和作曲。

十九岁时,组织了自己的一个管弦乐团乐队,赴波兰、德国各大城市举行圆舞曲演奏会,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整个欧洲,获得的成就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

1848年,他访问罗马尼亚举办音乐会,这期间他在当地居民的鼓动下推翻了奥地利领事。

在维也纳发生革命的时日里,他是国民军乐队的队长,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

他的名声在革命以后愈益提高。

1851年开始了富有成就的去国外的第一次巡回演出。

自1853年起,斯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1870年,担任奥匈帝国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之职。

1870年,作为圆舞曲和舞曲作曲家处于荣誉高峰的斯特劳斯(他当时已经写作了大约340首圆舞曲和其他舞曲)转向舞台乐的创作。

他写了17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曲,在这些作品中,绝大部分都由于其低劣的歌剧脚本而宣告失败,或很快以半失败而烟消云散。

1872年,施特劳斯做了轰动一时的美国之行。

蓝色多瑙河

蓝色多瑙河

《蓝色多瑙河》赏析摘要:《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是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四百多首圆舞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写于1867年。

由五首小圆舞曲组成。

自创作以来不仅受到群众的喜爱,也受到许多专业音乐家的赞赏。

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演奏。

关键字: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创作一、乐曲概述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品314号(An der schoenen blauenDonau,Walzer,op.314),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作品第314号,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去掉人声,成为一首独立的管弦乐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部分再现前面主要的音乐主题)连续演奏而成。

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

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啭,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二、创作背景1866年奥匈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

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接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委托,为他的合唱队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

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

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1867年2月9日,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

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赏析

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赏析

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赏析关键词:作家简介;创作背景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包涵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

音乐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

人们可以从音乐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

为什么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感情呢?因为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

特别对人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

好的音乐能洗涤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得到享受,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正是这种能使人心旷神怡的好的作品。

一、作曲家简介及作品创作背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作者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其父与其同名,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

而他小约翰·施特劳斯,自幼酷爱音乐,虽遭到父亲的反对,但在母亲帮助下偷学小提琴、钢琴和作曲。

十九岁时,组织了自己的一个管弦乐团乐队,赴波兰、德国各大城市举行圆舞曲演奏会,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整个欧洲,获得的成就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

1848年,他访问罗马尼亚举办音乐会,这期间他在当地居民的鼓动下推翻了奥地利领事。

在维也纳发生革命的时日里,他是国民军乐队的队长,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

他的名声在革命以后愈益提高。

1851年开始了富有成就的去国外的第一次巡回演出。

自1853年起,斯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1870年,担任奥匈帝国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之职。

1870年,作为圆舞曲和舞曲作曲家处于荣誉高峰的斯特劳斯(他当时已经写作了大约340首圆舞曲和其他舞曲)转向舞台乐的创作。

他写了17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曲,在这些作品中,绝大部分都由于其低劣的歌剧脚本而宣告失败,或很快以半失败而烟消云散。

1872年,施特劳斯做了轰动一时的美国之行。

《蓝色多瑙河》音乐作品中体现的四个美学特点

《蓝色多瑙河》音乐作品中体现的四个美学特点

《蓝色多瑙河》音乐作品中体现的四个美学特点圆舞曲原是奥地利山区的一种三拍子民间舞曲,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在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音乐载体,下面是搜集的一篇探究《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体现的美学特点的,欢迎阅读参考。

前言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认为,“任何艺术作品的第一条件就是美”。

音乐,就以其特有的美,吸引着人们。

然而,音乐究竟美在哪儿呢?它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特有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但又看不见、摸不着,不像油画、雕塑等其他艺术那么具体。

可是,从美感的愉悦本质和吸引人、感染人、使人久久不能忘怀的美学功能来看,其作用又相当“具体”。

有的音乐竟能使全世界都说美,甚至几年、几十年、百年以后还说它美!《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就是一例。

《蓝色多瑙河》的作曲者是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人称小施特劳斯。

约翰·施特劳斯从小就显露出音乐天赋,七岁就能作曲。

十九岁,他组织了一个乐队,他又拉小提琴,又指挥,还作曲。

第一次在一流的舞蹈场所演奏他写的圆舞曲时,听众一再要求“再来一遍”,一连演奏了十九遍,一鸣惊人。

圆舞曲原是奥地利山区的一种三拍子民间舞曲,经过不断加工,发展成为一种在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音乐载体。

由于约翰·施特劳斯父子等人冲破世俗成见,大胆地将它引进城市,精心写作并演奏,圆舞曲不仅在奥地利流行,在法国、俄国、英国和美国等地也非常流行,取代了封建时代刻板拘谨的宫廷舞乐成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十九世纪欧洲市民音乐生活的一种新兴体裁。

《蓝色多瑙河》更是被称为“奥地利第二国歌”。

有些同学可能早就爱上这支曲子了,为什么它能这样吸引人?它究竟美在哪儿?让我们分析研究。

以《蓝色多瑙河》为例,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四美”。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结合其他音乐作品一起分析。

实际上“,四美”是所有优秀音乐作品共有的。

因此,这是我们欣赏音乐、认识音乐的“第一课”。

一、“语言”美音乐也有语言吗?有的书上认为音乐就是一种语言 ;有的认为主要是指它的旋律(或是曲调)。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赏析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赏析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赏析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源自奥地利传统音乐曲目。

它以蓝色、绿色和黄色的柔和调调为主,一直流传于世界各地。

它以婉转流畅,节奏简单明快的曲调,编织出一幅隽永的蓝色多瑙河的圆舞曲。

多瑙河是位于奥地利的一条欧洲最大的河流,与捷克、德国、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奥地利相连接。

而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就以多瑙河流动在七个欧洲国家之间的壮阔景象为灵感来源,取其中蓝色、绿色和黄色等柔和色调,以轻快活泼的旋律,编织出一幅隽永的圆舞曲景象。

这首曲子以流畅柔和的旋律展开,带有浪漫而动人的忧郁情怀,伴随着婉转的节奏,弹奏出了一曲怀旧而有节奏感的轻语曲。

随着曲调的进行,舞者也开始踏步队伍,跟着旋律起舞跳转,逐渐将多瑙河的景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大地上充满了着美丽的蓝色,河水清澈、婉转,恰似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曲轻快的圆舞曲,让跳舞的舞者,把欧洲美景相迎往复。

当多瑙河跳舞曲徐徐流淌,台下观众则陶醉在这一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之中,打造出一副梦幻的景象,把那洁净清新、碧波荡漾的蓝色多瑙河,变成了一个个令人陶醉的回忆。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因其简洁的曲调,优美的旋律和恰当的节奏,而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已经成为许多欧洲国家的传统音乐曲目之一。

它不仅拥有古典的音乐美学,更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把多瑙河流淌在欧洲七国之间的壮阔景象,表达得淋漓尽致,是一首让人沉醉的优
美曲调。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它不仅是音乐上的美,更集众多国家的文化于一体,表达出交融与和谐的文明精神,也把我们的心灵深深打动,一曲蓝色多瑙河的圆舞曲,也让欧洲的文化气息,深深入住,犹如一抹恒久的色彩,长久留在每个人的心中。

《蓝色多瑙河》赏析

《蓝色多瑙河》赏析

《蓝色多瑙河》赏析【1】《蓝色多瑙河》,熟悉的名字,醉人的旋律,顿时把我带入一种阔别已久的亲切意境。

尽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这部天才的作品之前,几乎所有听者亦或是伟大音乐大师的赞美竟是出奇的一致,就连德国伟大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听到这首乐曲后对此绝妙主题音乐也因赞叹不已而如此评价“可惜不是我所作!”因此,这首圆舞曲被奥地利人称为“第二国歌”或“真正的国歌”就不足为怪,能在每年的维也纳音乐会中作为主要曲目也就不足为奇。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作品第314号,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去掉人声,成为一首独立的管弦乐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部分再现前面主要的音乐主题)连续演奏而成。

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啭,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关于他的创作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

其实最初这首乐曲并非圆舞曲体裁,而是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团的邀请写的一首合唱曲。

德国诗人贝克献给维也纳的一首诗歌结尾“在那多瑙河边,在那美丽、蔚蓝色的多瑙河边……”中透露的诗人丰富幻想给约翰·施特劳斯以极大的灵感,于是他将其改编成一部管弦乐曲,命名为《蓝色的多瑙河》,也就是这个缘故造就了这个家喻户晓的名曲,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

一位音乐老师曾经如此评论这首乐曲——“甜的发腻,有一定的浮华之嫌”,但鉴于当时普鲁士人围攻维也纳的历史条件,人们处在一种悲观和恐慌之中,这种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的旋律优美、感情热烈的圆舞曲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战争气氛。

蓝色多瑙河赏析论文

蓝色多瑙河赏析论文

外国音乐赏析课程论文(报告、案例分析)院系商学院专业财务管理班级 2010210441学生姓名刘云秋学号 **********任课教师董晓红2011年 12 月 10 日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赏析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刘云秋学号2010210656关键词: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一、圆舞曲圆舞曲(又音译为“华尔兹”)有别于贝多芬、舒伯特、肖邦等作曲家的严肃作品,和“轻歌剧”一起,是19世纪欧洲社会中,为适应一般群众,而形成的较为通俗,易于品味的“轻音乐”。

圆舞曲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曲;起初,分为快慢两种。

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十八世纪后半叶用于城市社交舞会,十九世纪中期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

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它采用3/4拍,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畅,节奏明显,伴奏中每小节仅用一个和弦,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

圆舞曲出现以前,在欧洲宫廷中流行的都是四平八稳,温文典雅,配合着上层社会小姐,太太拎着裙子屈膝行礼等动作的呆板的舞曲。

圆舞曲的出现,它的热情奔放、感情充沛的音乐给城市中的舞曲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和活跃的气氛。

所以很快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便传遍全欧洲,代替其它舞曲,成为一百多年来最流行的舞曲体裁;并且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供伴舞用的实用性圆舞曲和供音乐会演奏用的艺术性圆舞曲两种类型。

二、约翰·施特劳斯(一)童年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兼指挥家。

1825年10月25日出生于维也纳一个音乐家的家庭里。

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是维也纳舞蹈音乐作曲家之一,颇负盛名。

老约翰原想培养自己的儿子当银行职员,但小约翰却十分热爱音乐,不顾父亲的反对,成为了一名职业音乐家。

在他十九岁的时候他就有了自己的一个十五人的乐队当众表演他自己的作品,同他父亲的乐队分庭抗礼。

(二)中期1848年,他访问罗马尼亚举办音乐会,这期间他在当地居民的鼓动下推翻了奥地利领事。

《蓝色多瑙河》赏析之欧阳家百创编

《蓝色多瑙河》赏析之欧阳家百创编

《蓝色多瑙河》赏析欧阳家百(2021.03.07)《蓝色多瑙河》,熟悉的名字,醉人的旋律,顿时把我带入一种阔别已久的亲切意境。

尽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这部天才的作品之前,几乎所有听者亦或是伟大音乐大师的赞美竟是出奇的一致,就连德国伟大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听到这首乐曲后对此绝妙主题音乐也因赞叹不已而如此评价“可惜不是我所作!”因此,这首圆舞曲被奥地利人称为“第二国歌”或“真正的国歌”就不足为怪,能在每年的维也纳音乐会中作为主要曲目也就不足为奇。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作品第314号,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去掉人声,成为一首独立的管弦乐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部分再现前面主要的音乐主题)连续演奏而成。

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啭,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关于他的创作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

其实最初这首乐曲并非圆舞曲体裁,而是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团的邀请写的一首合唱曲。

德国诗人贝克献给维也纳的一首诗歌结尾“在那多瑙河边,在那美丽、蔚蓝色的多瑙河边……”中透露的诗人丰富幻想给约翰·施特劳斯以极大的灵感,于是他将其改编成一部管弦乐曲,命名为《蓝色的多瑙河》,也就是这个缘故造就了这个家喻户晓的名曲,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

一位音乐老师曾经如此评论这首乐曲——“甜的发腻,有一定的浮华之嫌”,但鉴于当时普鲁士人围攻维也纳的历史条件,人们处在一种悲观和恐慌之中,这种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的旋律优美、感情热烈的圆舞曲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战争气氛。

作品赏析:《蓝色多瑙河》

作品赏析:《蓝色多瑙河》

作者简介


小约翰· 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 约翰· 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 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出生在风行跳舞 的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家庭,与父亲同名。被世人誉为 “圆舞曲之王”。1844年组成自己的乐队,演奏本人和 父亲的作品。1855-1865年应邀在圣彼得堡指挥夏季音 乐会达十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宫廷舞会指挥。后又从 事轻歌剧的创作。 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圆舞曲》、《艺术家的生活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 和《安娜波尔卡》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 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

第五小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 转到A大调上。主题A旋律起伏回荡,柔美而又温情;主题 B则是一段炽热而欢腾的音乐,形成了全曲的高潮。起伏、 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 情景。

最后是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乐曲的结尾 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小 圆舞曲之后,很短,迅速地在热烈的气氛 中结束。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 依次再现了第三小圆舞曲、第四小圆舞曲 及第一小圆舞曲的主题,接着又再现了乐 曲序奏的主要音调,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 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第三小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主题A有优美典雅、端庄稳 重的特点;主题B具有流动性特点,加强了舞蹈性,呈现 出狂欢的舞蹈场面。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 切新于歌唱性;主题B强 调舞蹈节奏,情绪热烈奔放,与主题A形成了对比。在开 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 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一小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 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 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音,充满了 欢快的情绪,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 主题B轻松、明快,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 第二小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第一部分旋律跳 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给人以朝气 蓬勃的感觉;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显得优美委婉, 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 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 欢快地跳舞,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

浅谈《蓝色多瑙河》——小约翰

浅谈《蓝色多瑙河》——小约翰

浅谈《蓝色多瑙河》——小约翰·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音乐家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著名的轻音乐作曲家。

小约翰·施特劳斯以创作《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

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

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

他还将源于德国南部性格温和的连德勒舞,改造成为结构简单、节奏灵活、旋律优美、感情奔放的音乐体裁,在市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还作有《雷鸣电闪》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

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1866年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

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的指挥赫尔贝克约请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他的合唱队写一首合唱曲。

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

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1867年,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

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

直到1868年二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这部乐曲同年在巴黎公演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

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在每年元旦维也纳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赏析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关键词):圆舞曲;创作背景;旋律特点;
一、绪论
“你多愁善感, 你年轻、美丽、温纯, 犹如矿中闪闪发光的金子, 真情在那儿苏醒, 在多瑙河旁,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这是诗人卡尔·贝克的诗句, 一首颂赞多瑙河青春、美丽的诗篇.大自然中秀丽多姿的多瑙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仅次于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二大河。

它从德国阿尔卑斯山谷中奔流而出, 穿越那苍翠而幽静的维也纳森林, 流淌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身旁。

因为它的河水在一年中要变换多种颜色: 棕色、浊黄色、緑色、铁青色、宝石緑……是一条多彩的河,是一条奇特的变色河,像一条蓝色飘带蜿蜒在欧洲大地上。

因此,人們把多瑙河称作为“蓝色的多瑙河”。

《蓝色多瑙河》这首旋律欢快的乐曲便是源于此。

二、作品简介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全名《在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所作170首圆舞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于1867年。

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惨败,维也纳陷入了深深的消沉之中。

为振奋人心,作者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领导人赫贝克的委托写作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

一位音乐老师曾经如此评论这首乐曲——“甜的发腻,有一定的浮华之嫌”,但鉴于当时普鲁士人围攻维也纳的历史条件,人们处在一种悲观和恐慌之中,这种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的旋律优美、感情热烈的圆舞曲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战争气氛。

作品以一种纯写景的手法,如同施特劳斯大多数作品的风格一样,表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

曲名和创作动机源自德国诗人卡尔•贝克题献给维也纳城的诗句,“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去掉人声,成为一首独立的管弦乐
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部分再现前面主要的音乐主题)连续演奏而成。

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半年后,作者把它改编成为管弦乐曲,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公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很快被介绍到英国、美国及其他国家,作品第314号,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而后合唱曲也开始流行,歌词由诗人格尔纳特重新创作.
三、作品赏析
《蓝色多瑙河》这首旋律欢快的乐曲,是按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渗透了维也纳人热爱故乡的深情厚意。

乐曲的序奏一开始,圆号在弦乐群碎弓的衬托下,吹奏出音乐的主题动机,犹如黎明的曙光,拨开了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接下来是五首连在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

此曲按照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由序奏、五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

弦乐震音好象多瑙河的水波,在闪烁荡漾。

雾气消散的河面上,辉映出朝阳的绚丽光斑。

圆号象一道霞光穿透冬雾,呼唤着春天。

晨曦中,深睡在多瑙河畔的维也纳开始苏醒。

很快,呼唤音调响彻整个管弦乐队;在晨光照耀下,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扬起欢乐的波涛。

乐曲序奏是在一段弦乐震音背景下圆号吹奏的黎明的动机,由慢变快,由弱渐强,是全曲最具魅力的地方,仿佛多瑙河潺潺的流水声中的清晨。

关于本首旋律还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插曲:1989年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当这段震音响起时,乐队的演奏被观众的掌声打断。

指挥家别出心裁地转过身对观众说:“让我们迎来一个美好、欢乐与和平的新的一年。

”从此,每当《蓝色多瑙河》的序奏响起时,观众都会鼓掌欢迎指挥家的新年致辞;指挥家把美好的祝福在新年的第一天送给世界各地的观众。

第一首圆舞曲犹如春之神张开了幻想的翅膀,在蓝色的多瑙河上空翩翩而至。

美妙的旋律,就象娓娓动听的语调,把合唱曲中的优美词句,轻轻地送到人们耳畔:"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蜜蜂嗡嗡叫,风儿吹动树梢……"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音,充满了欢快的情绪,使
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主题B轻松、明快,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

第二首圆舞曲高昂开阔。

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第一部分旋律跳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显得优美委婉,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

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

轻盈的曲调象春姑娘在高高的阿尔卑斯山上向多瑙河招手。

旋律中歌词中对春天热情赞颂之情:"啊,美妙!双唇象玫瑰,向我们微笑。

美丽的春天女郎,披上彩色外套,真漂亮,真美妙!"当人们唱起那句"露水是她的眼泪"时,旋律轻缓飘下,变得沉郁动人。

第三首圆舞曲富于奥地利乡村舞曲特点。

属歌唱性旋律,主题A有优美典雅、端庄稳重的特点;主题B具有流动性特点,加强了舞蹈性,呈现出狂欢的舞蹈场面。

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

人们在轻灵的节奏中,看到多瑙河畔农村姑娘和小伙子的欢乐欢舞。

曲调中起伏的音型,犹如他们飘飞的衣饰;节奏中强劲的重音,象是他们轻轻点蹋的舞点。

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舞曲,刻画出多瑙河边美丽醉人的春意;而生活在这条蓝色河畔的人民,正是美好的春天的人?
第四首圆舞曲流畅的旋律在奥地利疆土上勾画出弯弯曲曲的蓝色航道。

主题A优美动人,富于歌唱性;主题B强调舞蹈节奏,情绪热烈奔放,与主题A形成了对比。

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在这有生命的线条中,流淌着奥地利人民的沸腾的热血。

这段急切奔放的舞曲,向人们讲述了英雄民族在多瑙河边繁衍生息的古老历史。

我们从那粗犷的音响中看到,峭壁上的古城在历史的烟尘中一个个地诞生,放射出令人肃然起敬的光华。

第五首圆舞曲是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

主题A旋律起伏回荡,柔美而又温情;主题B则是一段炽热而欢腾的音乐,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

《蓝色的多瑙河》的尾声,最后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

乐曲的结尾有两种,
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小圆舞曲之后,很短,迅速地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依次再现了第三小圆舞曲、第四小圆舞曲及第一小圆舞曲的主题,接着又再现了乐曲序奏的主要音调,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结构庞大,音响丰富,几乎包容了乐曲中的所有的圆舞曲的主题。

但是,在演奏的次序,主题的选择以及使用的乐器上,仍有多彩的变化。

尾声中现了第三、第四和第一首圆舞曲,然后,响起序奏中多瑙河水波荡漾的美妙回声。

在清澄的色彩中,长笛颤动跳跃的鸟语,让人们沉浸到田园诗境之中。

忽然,一阵急风骤般的音流汹涌而至。

全曲在火热的狂欢高潮中结束。

这段尾声,显示出施特劳斯的高超的管弦乐写作技巧。

四、结束语
《蓝色多瑙河》,熟悉的名字,醉人的旋律,顿时能把人带入一种阔别已久的亲切意境。

尽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这部天才的作品之前,几乎所有听者亦或是伟大音乐大师的赞美竟是出奇的一致,就连德国伟大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听到这首乐曲后对此绝妙主题音乐也因赞叹不已而如此评价“可惜不是我所作!”因此,这首圆舞曲被奥地利人称为“第二国歌”或“真正的国歌”就不足为怪,能在每年的维也纳音乐会中作为主要曲目也就不足为奇。

被誉为“华尔兹之王”的约翰·斯特劳斯留下了很多名曲,但是以“蓝色多瑙河”为其代表作,百世不衰。

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蓝色多瑙河”是必演曲目!这是因为“蓝色多瑙河”是作者在怀念恋人的深沉悲痛中寄物伤情的绝世之作!每听此曲辄感其意境悠长,曲终意难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