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
五代十国的分裂与混乱
五代十国的分裂与混乱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权的兴衰更替,导致了国内的分裂与混乱。
本文将从政权的分裂、社会经济的困境以及文化的变革等方面来探讨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与混乱。
一、政权的分裂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唐朝的灭亡,导致中央政权的空缺。
各地军阀、藩镇相继兴起,形成了多个割据政权。
其中,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大国相继建立,史称为五代。
而在五代中,又分别存在着各种小国,如南汉、吴越、南唐、北汉等十个国家,合称为十国。
这些割据政权之间争夺领土、争夺天下的局面使得政权的分裂达到了顶峰。
各国间不断发生战争,使得国内的经济、农业等方面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与混乱。
二、社会经济的困境在五代十国时期,社会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境。
长期的战乱导致了农田的荒废、农民的流离失所,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同时,政权的分裂也使得交通运输受到阻碍,贸易活动减少,物资流通困难。
加之战乱频繁,商人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商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五代十国时期还存在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和财富流失的问题。
由于战争不断,财富往往集中在少数富豪手中,而大多数民众则生活贫困。
财富的流失也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现象的产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混乱。
三、文化的变革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政权的更迭和地域的分隔,文化也出现了多元化和分化的趋势。
各个割据政权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和传统,同时各个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使得各地的文化发展不断分化。
在文学方面,五代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如《李白居士集》、《渔家傲》等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作品的出现表明了五代十国时期文化的多元和繁荣。
此外,在艺术、音乐等其他方面,五代十国时期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例如绘画艺术的独立发展,音乐乐器的创新等都是五代十国时期文化变革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五代十国的分裂与混乱是由政权的分裂、社会经济困境以及文化的变革等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
第一节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
第一节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一、五代的更替五代是指 907 —— 959 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朝代。
在这短短的 53 年间,中原地区先后更换了八姓 14 帝,每位皇帝在位时间平均不足 4 年。
这些政权的建立都是起家于方镇武将,他们依靠了弑其父、弟杀其兄、臣代其君、养子夺生子之位等各种不正常手段获得君位。
所以说,五代诸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势力的持续发展。
①后梁( 907 —— 923 ),由朱全忠(朱温)所建,立国 17 年。
朱全忠本是唐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投降唐朝后被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驻守汴州,他在唐末混乱中兼并了许多割据势力,逐渐统一了黄河流域。
907 年,他废唐哀帝自立,国号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以开封为都,史称“后梁”。
五代的历史从此开始。
朱全忠立国前,曾与割据山西的原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长期夹河而战,争战绵延 30 余年。
立国五年后,朱全忠被自己的三子朱友珪杀死,次年朱友珪又被自己的弟弟杀死。
(臣叛君;子轼父;弟杀兄)。
由于内部混乱(魏博节度使的牙兵投奔了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
)削弱了战斗力, 923 年,后梁被后唐军队攻灭。
②后唐( 923 —— 936 )立国 14 年。
李克用在后梁建国的次年即病死,其儿子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他继承父志,在北面打败了契丹,东面灭掉了长期割据幽州的刘仁恭父子,西南攻打四川。
在灭后梁前半年已于 923 年 4 月即帝位,建国号唐,灭后梁后以洛阳为都,史称后唐。
李存勖建国后,自以为血战二十年而得天下,心满志骄。
变得荒淫无道。
在位三年即引起魏州兵变,李存勖派李克用的养子、沙陀人李嗣源前往平变,但李嗣源却利用叛兵,南下洛阳,自立为帝,史称明宗。
(由于李存勖已死于流矢。
)李嗣源力改唐庄宗为政之弊,关心农事,发展生产,在位 8 年。
明宗死后,他的养子夺生子之位,后来,养子又被其女婿杀害。
这样后唐历四帝, 3 姓 14 年,灭亡。
③后晋( 936 —— 947 ),立国 11 年936 年,后唐明宗的女婿、河东节度使、沙陀人石敬瑭乘洛阳内乱之际,谋图夺权,他以割让给契丹幽、云(见书 P2 ) 16 州之地,作为送给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寿礼,并以 45 岁而无耻地认 34 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岁贡 30 万匹绢帛等为代价,取得了辽兵的援助,推翻后唐,取得帝位,国号晋,以开封为都,改元天福,史称“后晋”。
第五章第一节五代十国
第五章第一节五代十国[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五代的更替;十国;南方经济的发展;后周的强大;契丹的兴起。
2.思想认识五代十国期间割据政权之间混战不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局部相对安定的南方,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说明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3.能力培养周世宗改革,除五代弊政,使后周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军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为后来的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由此培养学生革除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大的重要手段的能力。
[教学重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成果;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 分析法。
[教具] 《五代十国前期形势》、《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教学过程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从战国起始,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长达2300多年。
按其发展特点,可分为五个时期。
1.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战国、秦、汉(前475—220)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3.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581—907)找学生列举已学过的封建时期包含的朝代,起止时间和封建社会的发展情况。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封建社会的第四个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一、五代十国的更迭1.五代十国的概念①时间(907—960)②地理位置五代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位置大体相同。
(看地图)③朝代更迭④十国北汉在山西,其余在南方,前蜀后蜀是相继出现的,在四川。
吴和南唐也是相继出现的。
虽然这一时期,分裂割据带来了连续的战争,关卡林立,制度不一等对社会发展不利的因素,但南方相对安定,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
2.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形成①黄巢起义后,唐末藩镇的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
②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以武力夺皇位。
提问:黄巢起义的意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瓦解了唐的统治。
)黄巢起义为什么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而流动作战?造成什么后果?(中原地区藩镇势力大)一些藩镇首领趁机抢占地盘,扩充实力而拥兵自重。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割据与国家分裂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割据与国家分裂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动荡的一个时期,是唐朝灭亡后,多个地方势力相互争夺政权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政权割据与国家分裂成为常态,给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一、五代十国时期的背景和特点五代十国时期从公元907年开始,至960年北宋建立之前结束。
唐朝灭亡后,中国陷入了一片混乱。
这个时期内,中国的政权被分割成了五个大的势力范围,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而在这五个大势力之外,还有五个相对独立的小国,即南唐、吴越、南汉、南楚和北汉。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割据和国家分裂是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各地的藩镇割据现象非常突出,地方势力的崛起使得本来统一的国家分裂成了多个割据政权。
这些割据政权之间相互争斗,百姓受苦不堪。
这也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主要社会问题。
二、政权割据和国家分裂的原因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割据和国家分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唐朝政权的内部矛盾和腐败导致了国家的衰败。
唐朝后期的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使得朝廷无力控制各地势力,地方藩镇逐渐崛起。
其次,唐朝的灭亡也导致了人们对中央政权的信仰动摇。
唐朝的统治者失去了人们的信任,而地方势力则以本地利益为重,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支持。
最后,自然灾害和战乱的频发也加速了政权割据和国家分裂的过程。
连年的战乱使得人们的生活陷入困境,而没有强大中央政权的巩固和管理,各地的藩镇势力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政权割据和国家分裂对社会的影响政权割据和国家分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这种分裂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百姓生活在各个割据政权的冲突和争夺之中,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无法得到有效的统治和保护,人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其次,政权割据和国家分裂加剧了地方势力的强大。
各地的藩镇势力相互竞争,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使得地方势力日益强大,对中央政权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这也为后来北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五代十国的分裂与战乱
五代十国的分裂与战乱在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充满了分裂与战乱的时期。
这段历史发生在公元907年到960年期间,由于唐朝的灭亡,导致中国分裂成了五个中央政权和十个独立的国家。
这段时期的分裂与战乱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 分裂的原因五代十国的分裂起因于唐朝的衰弱和灭亡。
在唐朝晚期,战乱和政治腐败导致了朝廷的衰落,造成了土地兼并、民变和地方割据的现象。
公元907年,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李隆基被迫禅让,标志着唐朝的灭亡。
各地的诸侯藩镇和军阀利用这个机会,开始了割据和争夺中央政权的战争。
2. 五代政权的崛起在五代十国时期,五个中央政权相继崛起,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这些政权各自拥有一定的疆土和势力范围,但由于分裂导致了割据和混乱的局面。
各个政权之间展开了多次的争夺和战争,使得整个国家陷入了动荡不安的状态。
3. 十国的建立在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十个独立的国家相继建立,它们是南汉、吴越、闽、吴、楚、南唐、南平、前蜀、后蜀和荆南。
这些国家各自掌握一定的军事和政治实力,与五个中央政权相互对抗和争夺领土。
4. 战乱的影响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与战乱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衰败。
政治上,各个政权在争夺中央政权的过程中,频繁更迭和割据,导致国家无法统一,政治腐败和内乱不断。
经济上,战乱和分裂导致了农田的荒芜和商业的停滞,城市遭受了严重破坏,经济衰退严重。
文化上,五代十国时期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文化事业衰落,学术研究停滞不前。
5.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与战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战乱造成了政治权力的分散和决策的混乱,为后来宋朝的建立提供了契机。
其次,五代十国时期的军事战乱和政治混乱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人民的生活遭受了巨大的摧残,这也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衰落。
最后,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和战乱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警示作用,使得人们更加重视稳定和统一的国家政权,尽力避免类似的历史重演。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唐五代PPT
38
长恨歌(2)
•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扁,转教小玉报双成。
敦煌出土唐律残片
16
律、令、格、式
• 据《唐六典》解释,律“以正刑定罪”,是处理刑事 犯罪的法律条文;令则“以设范立制也”,是关于国 家制度的单行条例,可作为律的补充;格“以禁违止 邪,百官所常行之事”,包括皇帝临时对国家机关所 颁发的多种指示,是令的补充;式“以轨物程事”, 是国家机关的办事细则、公文程式以及关于百官权责 的规定。
三唐朝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三唐朝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西亚北非欧洲造纸遣唐使海船第一节第一节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第二节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北宋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第三节第三节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第四节第四节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的分立及民族文化融合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的分立及民族文化融合第五节第五节两宋经济的飞跃发展与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两宋经济的飞跃发展与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第六节第六节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一五代十国的更迭兴亡二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五代十国的更迭兴亡一五代十国的更迭兴亡五代十国分合表唐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吴越南汉国号国都洛阳河东河南关内河北陇右山南剑南等地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战争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战争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混乱时期,也是政权频繁更迭、战争不断的时期。
这段历史持续了近五十年,从907年到960年。
在这个时期,当时的中国分为十个割据的政权,其中有五个是大国,被称为五代,还有五个是小国,被称为十国。
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政权。
这五个政权的兴起和灭亡之间,充斥着血与火的刀兵,也曾有过短暂的和平相处。
之所以形成五代的原因,一方面是唐朝的灭亡,另一方面则是各地军阀的抬头。
割据和分立的现象在整个国家范围内普遍存在,使得原本统一的中央集权被彻底摧毁。
十国指的是吴、吴越、南唐、闽、南汉、南楚、前蜀、后蜀、北汉和呼韩邪。
这些小国的兴起一方面是因为五代时期的混乱,使得一些地方霸主得以割据,另一方面也是封建制度深化的表现。
十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和战争更加频繁,一方面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是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势力。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和战争不断的特点,表明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稳定。
政权分立的原因首先是政治体制的崩溃,中央政权的衰败使得地方政权逐渐崛起。
此外,宗族势力的强大也是分立的重要原因。
不同的政权形成后,为了争夺资源和军事优势,大规模的战争成为常态。
贵族集团之间的争斗不仅使得民众生活困苦,也使得社会秩序几乎彻底崩溃。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导致了人口的锐减和社会经济的衰退。
长期的战争使得农田荒废,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战火蔓延之下,人们生活在恐惧中,生存成为他们唯一的目标。
物产丰富的地区在战争中成为争夺的重点,土地和财产的改变使得社会阶层更加紊乱。
同时,由于战争的频繁,城市的衰败和血腥事件的频发,导致了人们的信任危机和道德沦丧。
此外,在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对文化和教育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战火纷飞,民生凋敝,学校、书院等学府备受摧残。
无法保障基本的教育条件,使得知识传承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文化的缺失也导致了社会的精神困顿,人们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很难忍受社会的动荡和政权更迭带来的不安。
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与统一
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与统一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而又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国家分裂为多个割据的政权,其间不断发生战争、政权更迭,最终才实现统一。
本文将从五代十国时期的背景、割据的原因、割据政权的特点以及最终的统一过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五代十国时期的背景五代指的是唐朝灭亡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五个历史时期。
十国则是指在五代时期,中国出现了后梁、后唐、后蜀、南唐、后吴、后汉、后晋、滇池、南汉和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
五代十国时期的背景是唐朝的灭亡。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内外交困,战乱频发,国力衰弱。
公元907年,唐哀帝被迫禅位于李渊,建立了后梁,从而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二、割据的原因割据主要是由于唐朝灭亡后,政权更迭频繁,国家实力丧失,导致地方势力的崛起。
首先,唐朝的覆灭打破了中央政权的统一,边疆的藩镇割据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这些藩镇势力逐渐扩大,形成割据政权。
其次,地方士族势力的崛起也是割据的原因之一。
五代时期,士族之间的斗争激烈,利用地方势力争霸,形成了各种割据政权。
最后,少数民族的起义也是割据的原因之一。
五代时期,少数民族崛起,有的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三、割据政权的特点割据政权的特点是地方性和短暂性。
地方性是指这些政权在地理上是局部化的,管理范围有限,无法统治全国。
短暂性是指这些政权的寿命较短,很容易被其他割据政权所取代,因为在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争不断,政权的更替是一个常态。
四、统一的过程五代十国时期的统一进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北方的割据政权争霸。
后晋辽阳政权在北方崭露头角,后唐陕西政权也力图统一北方,最终后晋取代后唐,建立了北方统一政权,结束了北方割据的局面。
第二阶段是南方的割据政权争夺。
后周在北方统一后,南方割据政权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南方形成了多个割据政权。
最终南方诸势力经过多次的争斗、并吞等过程,后周继承者宋朝最终统一南方,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局面才真正结束。
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与战争
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与战争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复杂而混乱的时期,也是一段分裂与战争并存的时期。
这个时期大约从907年开始,持续到960年代初期,涵盖了五个朝代和十个国家,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统一破碎的时期。
这篇文章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与战争。
一、政治分裂和战争五代十国所处的时期,政治分裂和内战是普遍存在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
这五个朝代都是由军阀或藩镇割据而成的。
虽然他们在表面上声称维护中原的统一,但实际上都在极力争夺最高权力,推行自己的统治。
各朝代相互对抗,不断地爆发战争。
如后唐的李克用与后梁的朱友圭之间的白马之战,就是五代十国中著名的一战。
五代十国的战争还有一个主要特点,那就是军阀决战与民众遭殃。
这个时期的统治者们主要依靠的是军阀,而不是强大的国家机器,这使得战争的代价非常高昂。
随着战争的不断爆发,农耕人口大量死亡,土地荒芜,财富被掠夺一空,各地的生产和贸易都陷入困境。
政治分裂和战争使得五代十国时期的统一成为了一种空话,各军阀之间的纷争不断,无法建立起真正的统治体系。
这也导致这个时期的政治生态非常不稳定,任何一个弱势方都可能被其它势力所吞并。
二、经济贫困和民生危机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和战乱不仅对政治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造成了经济贫困和民生危机。
随着战争的爆发和时常迁徙,生产、贸易和交通都受到了巨大的破坏。
疆域不断改变,使得贸易路线不断断裂,商业活动无法正常展开,导致经济衰退。
五代时期的人口也有了显著的下降,这与民众遭受的战争和疾病有关。
战争和饥荒使得农民们生存面临了重重困难,他们流离失所,饥饿挨饿,导致疾病的发生率大幅上升。
经济贫困和民生危机成为了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也是五代十国难以脱离分裂和战争的深层原因。
三、文化多元和思想多样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战争也使得中国丰富而多变的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这个时期,产生了很多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和文学作品。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第一节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概况1五代十国概况唐亡之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前后共72年。
学习这一时期历史须注意:(1)五代十国是晚唐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五代十国的统治者多是晚唐时期的地方节度使,或者是五代的地方节度使。
(2)在长期的混战中,局部政权逐渐扩大,割据势力减少,特别是后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活动,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3)这一时期北方战乱不断,经济残破;南方则政局相对稳定,各割据势力也比较注重发展本地经济,南方的经济文化地位进一步提高,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国号时间创建者族属都城梁907-923 朱温汉开封唐923-936 李存勖沙陀洛阳晋936-947 石敬瑭沙陀开封汉947-951 刘知远沙陀开封周951-960 郭威汉开封①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自立,国号梁,都开封,史称后梁。
后梁历时16年,是五代中历时最长的政权,但也是五代中统治区域最小的一个。
后梁建立后,与晋王李克用、李存勖的战争从未停止过,直至亡国。
朱温残暴好杀,荒淫无耻,后被其子所杀。
923年,后梁被后唐所灭。
②923年5月,晋王李存勖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
11月攻灭后梁,迁都洛阳。
925年后唐灭前蜀,势力达于全盛。
但后唐庄宗宠信伶官,诛杀功臣,致使国势动荡。
926年魏州兵变,庄宗中箭身亡。
明宗李嗣源即位后,战事减少,生产恢复,是五代少有的小康时期。
明宗死后,内乱迭起。
936年,明宗女婿、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反唐,并以称臣称儿、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换取契丹的支持。
937年初,后晋兵攻入洛阳,后唐亡。
③936年,石敬瑭借契丹兵反唐,被立为大晋皇帝,937年初灭后唐,次年迁都开封,史称后晋。
后晋建立后内部叛乱不断,942年石敬瑭死,少帝即位,耻于向契丹称臣,两国关系恶化。
947年初,契丹兵攻入开封,后晋亡。
④947年契丹攻入开封后,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称帝,辽兵北退后,他进入开封,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五代十国乱世中的割据与争霸
五代十国乱世中的割据与争霸在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60年)是一个极其混乱和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十个独立的政权,互相争夺统治权。
这种割据与争夺是由于唐朝的灭亡和后来的五代政权的建立所导致的。
本文将探讨五代十国乱世中的割据与争夺的原因、特点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割据与争夺的原因1. 政权更迭:唐朝的灭亡导致了政权真空,各地军阀纷纷争夺统治权。
加之王朝更迭频繁,国力衰退,这进一步加剧了割据与争夺的局面。
2. 内忧外患: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民族辽、会、辽以及南方的西lake等少数民族势力都在其中一种或数种政权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割据与争夺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3. 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这导致了许多地方军阀的兴起,进一步加剧了割据与争夺的现象。
二、割据与争夺的特点1. 军阀割据:五代十国时期,各地军阀纷纷割据一方,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由于地理与文化原因,这些军阀政权以不同地方为根据地,形成了南北朝的局面。
2. 势力扩张:割据政权争夺统治权,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有些政权甚至发动了战争,试图吞噬其他政权,以实现对整个中国的统治。
3. 文化交流:五代十国时期,各个政权之间尽管争斗不断,但同时也存在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这种文化交流活跃了各个政权的文化繁荣,同时也为后来的宋朝文化奠定了基础。
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丧失统一:五代十国乱世的割据与争夺导致了中国的分裂,丧失了统一。
这种分裂状况影响深远,使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2. 区域特色:五代十国时期,各地政权的割据导致了地方文化的独立发展,形成了各地区的特色文化。
这些特色文化对中国的整体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中国历史的多样性。
3. 社会动荡: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严重。
这种社会动荡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对经济、人口和社会秩序造成了深远影响。
4. 文化传承:尽管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但同时也存在着文化的延续与经典著作的传世。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割据与战乱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割据与战乱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以割据与战乱为主要特征。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分裂成了十个割据政权,他们之间频繁开展军事行动和政治斗争,给国家及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探讨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割据与战乱。
一.政治割据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割据,主要源于唐朝的灭亡。
在这段时期之前,唐朝由于内外困扰逐渐衰弱,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灭亡之后,各地的节度使、地方势力和藩镇开始崛起,并在这一时期内建立了十个相互独立的政权。
这些政权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唐、南汉、南楚、吴越和闽。
每个政权都拥有自己的皇帝和政治体系,相互之间征伐争夺,形成混乱的局势。
政治割据不仅导致了政权的频繁更迭,也导致了社会的动荡。
各个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人力。
同时,各地势力和藩镇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给人民带来了战火纷飞的局面。
二.军事战乱五代十国时期的军事战乱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每个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扩张势力,不断开展内部和外部的战争。
内部战争主要是指政权内部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冲突,而外部战争则是指不同政权之间的战斗。
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与此同时,五代十国时期的军事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火药和弓弩等兵器开始广泛应用,对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政权之间进行的战争,往往伴随着攻城略地的战略,这也使得城市和边境地区成为冲突的重点。
无数次战斗导致了城市的破坏和农田的荒芜,造成了经济的崩溃和人口的减少。
三.经济崩溃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与战乱还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打击。
战乱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致使整个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
由于各个政权之间经常战斗,人民的生产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农田被破坏,农民逃离或被征召,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严重衰退。
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
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指的是从唐朝灭亡后的907年至北宋建立的960年间,中国出现了五个大的中央政权和十个割据政权的局面。
这一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地方势力强大,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权更迭、地方割据、文化传承等方面对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进行探讨。
一、政权更迭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五个中央政权。
这五个政权的更迭是由于当时的统治者权谋之间的斗争和政治动乱所致。
一些强大的军阀、宗室势力和外族入侵,也成为了政权更迭的原因。
政权的更迭使得国家政治长期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国力衰退。
二、地方割据除了中央政权外,十国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南汉、南唐、南吴、吴越、楚、闽和南汉这十个割据政权,地方割据现象在五代十国时期十分普遍。
各个割据政权在地方上展开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争夺,形成了一片割据混乱的局面。
割据政权通过修筑城墙、扩充军备、征收税收等手段加强自己的控制力,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地方割据的局面使得国家的统一受到严重威胁。
三、文化传承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权更迭和地方割据的局势下,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遭受了一定的冲击,但也促进了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多元化。
各个割据政权积极推动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例如,南唐是一个重视文化艺术的政权,以文人雅士为主导,崇尚文艺复兴。
楚国则主要发展文化教育,注重书院建设,培养大批人才。
这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综上所述,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是由政权更迭和地方割据所形成的。
这一时期政治动荡,割据混乱,但也促进了地方文化的繁荣。
了解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珍惜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代十国的政治动荡与军事割据
五代十国的政治动荡与军事割据五代十国时间跨度从907年到960年,历时近5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分裂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全国不断出现政治动荡,割据军阀纷起争斗,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一、五代十国的国家形成五代十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晚期,当时唐朝已经削减很多,全国开始分裂成诸多势力,其中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而十国则分别是前蜀、后蜀、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南平、荆南、北汉。
五代十国的出现,是因为唐朝灭亡后,皇帝和太子都被宰了,割据地方的军阀便纷纷向中原进攻,形成局面分裂的现象。
二、五代十国的政治动荡五代十国的发展历程中,政治动荡不断,每个朝代的国家都不孚民意,不治国理,都没有实现同化天下,借助年代的变迁,每一个新朝代的出现,都会产生一次割据军阀,对原统治者的安排视为异己的仇敌,而采取反抗反击手段。
在五代时期,很多势力都是通过战争和割据来实现统治,而大多数的军阀在其地方占有一定的势力,通过武力手段来进行社会掌控和政治控制,其思维方式更多的是注重利益和势力的攀升。
五代时期,也是一个仇恨和分裂的时期,非常不稳定,每个朝代的国家都被艳福的军阀所管辖,政治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动荡,也是背后暴力和武力手段操纵的影响下的结果。
三、军事割据的风靡五代十国大多数势力都是通过军事割据的手段建立起来的,被动创立了各自的独立势力。
当时很多地方都需要军人来保卫家园和财产,因此很多军阀会自己组建家族和势力圈子,便于在特定地区获得更坚定的势力和财产统治地位。
而这种军事割据的方式,也确实给五代十国的时期社会带来了很多不稳定性。
在军阀的统治下,社会治安混乱,犯罪率居高不下,社会秩序崩溃。
许多地方都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兵器冷兵器的不断进步,大大增加了军阀之间的斗争,更为复杂地危害了体制的平衡和稳定。
四、结语五代十国是一段历史荒芜的时期,充满了战争和割据。
这可是中国历史的一段重要气息,具有一定的取景深度。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战争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战争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复杂的时期,其间的政权分立与战争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背景可追溯到唐朝的晚期。
当时的政权衰败,民变频发,导致朝廷无力抵抗外族入侵。
在这一背景下,五代十国的形成是由于内忧外患交织而成。
在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政权主要有契丹的后晋、后汉,后晋统治者耶律温善于政治和军事,打破了唐末以来五代北方割据政权频繁更迭的局面,实力强势;后汉虽然短暂,但在刘知远的领导下,军队战斗力强大,在其政权短暂存在的时候,对北方的政权格局起到了重要影响。
南方的政权则主要有吳越、前蜀、后蜀、南楚等。
其中吳越是十国中最为恢弘的南方政权,国力强盛,对北国尤其是后唐形成了很大的威胁。
而前蜀、后蜀则是五代十国中的短命政权,虽然统治时间不长,但却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的历史遗产。
此外,南楚政权则因其建立者马希范的英勇有为而备受称赞。
南楚在马希范的统治下壮大起来,曾与吴越和北方政权争夺地盘,使南方政权的格局更加复杂。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分立,使得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诸多截然不同的政权体制。
这些政权中有些是通过战争与扩张而建立起来的,有些则是通过与北方政权勾连,或通过内部的辅佐亲王的方法确立的。
这些政权分立的背后,更多是利益的纷争和权力之争。
而战争,则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大规模的战争不仅发生在北国政权之间,也发生在南方政权之间。
各个政权都在扩张自己的版图,对其他政权进行侵略,以谋求更多的资源和利益。
战争不仅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也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人们在这段时期经历了频繁的战乱和流离失所,生活在不安定的环境中。
然而,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战争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政权分立给了一些有才干的人士机会,他们能够在乱世中崭露头角,建立自己的政权,为后来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其次,这个时期的战争也促进了兵器制造和战略思想的发展,为以后的军事变革打下了基础。
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与过渡
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与过渡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过渡的时代。
在这段历史中,各地的割据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契机得以孕育和展开。
乱世的背景
五代十国时期,是指自唐朝灭亡后至北宋建立之前的时间段,历时约
53年。
这段时间内,中国政治权力高度分裂,出现了五代和十国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秩序动荡不安,人民生活遭受着巨大的影响。
分裂的局面
五代十国时期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政治的分裂。
各地的藩镇割据,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形成了五代混战的局面。
十国时期更是出现了十余个割据政权,政治格局异常复杂,各政权之间互相争斗,战乱不断,百姓备受其害。
过渡的契机
然而,正是在这个乱世之中,也埋下了中国历史上许多变革和过渡的种子。
五代时期,北方的契丹族最终建立了辽朝,南方的吴越、南唐等政权也在这一时期崛起。
这些政权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版图变化奠定了基础。
社会生活的变迁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治动荡,但在经济文化领域却并非一片黑暗。
商业繁荣,文化交流频繁,科技发展也有所进步。
这一时期的变迁,为日后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北宋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期。
政治的分裂与战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但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过渡和发展开始酝酿。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即便在动荡不安的时期,也蕴含着变革和发展的契机。
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
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混乱的时期,涉及到不同的政权更迭和分裂,持续时间长达五十多年。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的分裂情况进行探讨,分析其原因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背景介绍五代十国时期发生在唐朝灭亡后,是唐朝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十国(前蜀、后蜀、南唐、吴越、南汉、南平、闽、楚、吴、齐)政权相继兴起的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导致国家的分裂和割据,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混乱与不稳定。
二、政权更迭的原因1. 割据势力的兴起:五代时期的割据势力兴起迅猛,割据势力的出现导致了政权的分裂。
割据势力往往是一些地方诸侯或军事将领,他们以夺取或继承地方政权为目标,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来扩张势力范围,最终形成了称霸一方的局面。
2. 内外因素的交织:五代时期内外因素交织,形势复杂。
内部因素主要是中央政权的衰败和军阀割据,外部因素则包括了北方的辽朝和南方的南唐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政权更迭的频繁发生,进一步推动了国家的分裂。
3. 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五代时期的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也是政权更迭的原因之一。
大规模的战乱和割据势力的存在破坏了经济秩序,导致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秩序几乎崩溃。
这种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进一步削弱了中央政权的威信和控制力,从而为割据势力的兴起提供了机会。
三、分裂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土地分裂:五代时期政权的分裂导致了国土的分裂。
十国割据实际上是建立在唐朝灭亡后的割据势力基础之上,各个割据势力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进一步分割了原本统一的国土,加大了统一的难度。
2. 文化传承中断:五代时期政权的更迭和分裂导致了中国文化传承的中断。
在这一时期,各个政权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文化多元化兴起,而唐朝的文化传统则在此时逐渐失去,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社会秩序混乱:五代时期国家的分裂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无论是中央政权还是割据势力,他们都无法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导致社会的动荡与不安,人民生活在战乱之中,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与战乱
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与战乱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发、国家纷繁的时期。
经历了唐朝的灭亡,五代十国时期见证了大规模的战争和政权更替,给社会带来了诸多的分裂和混乱。
本文将就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与战乱进行探讨。
一、分裂的原因1. 权力真空:唐朝的覆灭造成了政权真空,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维持国家稳定。
这导致了各地地方势力的崛起,形成了多个政权争斗的局面。
2. 内忧外患:五代时期,北方边境面临着来自契丹、渤海、室韦等少数民族的侵扰,南方则有吴越、南唐等地方势力的挑战。
这些内忧外患的问题加剧了五代政权的动荡与分裂。
3. 社会动荡:唐朝末年以来,百姓遭受战乱和税赋压迫,社会秩序混乱。
农民起义和盗贼活动频繁发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为时期的分裂打下了基础。
二、战乱的影响1. 经济困难:战争和分裂导致交通中断、商业停滞,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许多商人纷纷逃离中原地区,导致了商品的稀缺和物价的飞涨。
2. 文化沉寂:五代十国时期,文化事业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许多文化名人被战乱逼迫流离失所,许多文化遗产也因此失传。
这段时期,中国文化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3. 民众苦难:战乱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百姓遭受战争的摧残和政权更替的困扰,生活异常艰难。
不少地区遭受了大规模的屠杀和掠夺,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三、政权更迭与分裂1. 五代政权更替: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共产生了五个主要政权,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这些政权之间进行了频繁的争斗和更替,使得国家长期处于战乱的状态。
2. 分裂的局面:五代十国时期,中国政权的分裂日益严重。
各地的军阀割据、群雄争霸,导致政权瓦解和地方势力膨胀。
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成为了遥远的梦想。
3. 并州兵变:并州兵变是五代十国时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这次兵变直接导致了后梁政权的垮台,奠定了后唐政权的基础,同时也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四、五代十国时期的教训与启示1. 统一至关重要: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和战乱告诉我们,国家的统一对于国家的稳定与繁荣至关重要。
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与战争
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与战争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动荡的时期,指的是公元907年至960年间,北方政权先后崩溃,导致了中国出现了多达十个的割据政权。
在这个时期,割据与战争成为了主要特征。
本文将探讨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与战争的历史背景、原因以及影响。
一、历史背景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与战争,源于唐朝灭亡后北方政权的分崩离析。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沦丧,中央政权开始走向衰落。
而后,黄巢起义、王重阳起义等农民起义的爆发也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随后,北方出现了诸多割据政权,如后梁、后唐、后晋等。
这些割据政权之间的争斗和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五代之乱”。
二、割据的原因1. 内忧外患:唐朝政权内部腐败,无力应对外族侵略。
一些地方豪强借机脱离中央政权,自立为王,形成割据政权。
2. 民族纷争:五代时期,北方辽、南方淮南、南汉等各个民族政权相继出现,其间的争斗不断,进一步削弱了中央政权的统治能力。
3. 农民起义的影响:唐末农民起义如黄巢起义、王重阳起义等,导致南北政权的割裂,为割据与战争创造了契机。
三、战乱的影响1. 社会动荡:五代时期的政权更迭、割据与战争,使整个社会陷入动荡不安之中,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
2. 经济萧条:战乱导致生产力的大量浪费,战争所需的人力物力使得经济几乎瘫痪,百姓生活困苦,土地荒芜。
3. 文化倒退:战乱环境下,教育、文化的发展遭受重创,士人无法安居乐业,文化传承面临断裂。
四、割据与战争的启示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与战争给后来的统一王朝以启示。
为了避免动荡混乱,国家统一、政权稳定是当务之急。
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改善民生,保障社会安定,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
总之,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与战争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阶段。
割据与战争的产生源于政治、经济、民族等多方面原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我们应该认识到统一、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为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而不懈努力。
五代十国分裂割据与政权更替
五代十国分裂割据与政权更替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此时中国政权大大分裂与割据,各地的诸侯割席断交,形成了许多相对独立的政权实体。
在这个时期,政权的更替成为了常态,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我们将从五代十国的形成背景、分裂割据的原因以及政权更替的过程与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五代十国形成背景五代十国时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唐朝灭亡后的混乱局势和地方势力的崛起。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大大削弱,各种叛乱和战乱此起彼伏。
这个时期,农民起义、藩镇割据等现象层出不穷,导致中央政权无法有效地维持统治。
同时,因为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统治者的政治失职和腐败也加剧了政权的分裂。
一方面,中央集权的削弱使得地方领主和军阀有机会脱离中央政权,称王称帝,建立自己的国家;另一方面,地方领主和军阀之间也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二、分裂割据的原因1. 地缘因素:五代十国的政权割据,与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有直接关系。
中国地广人稀,山川纵横,交通不便,地方领主与军阀在相对孤立的地区容易形成自主政权。
2. 经济因素: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许多地区生产力下降,资源短缺。
地方领主和军阀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实行独立的经济政策。
3. 政治因素:五代时期的中央政权衰落,以及统治者的腐败和昏庸,导致了中央政权的失信和地方领主的怀疑。
地方领主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势力和地位,不再承认中央政权的统治,自行称王称帝。
三、政权更替的过程与影响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形成了多元的政权格局,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影响。
1. 政权更替的过程: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迭大多通过战争和政治斗争来实现。
领主和军阀们纷纷对抗中央政权及其他地方势力,通过战争征服并取代对方的政权,以实现各自的统治。
2. 影响经济发展: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各个地方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有的采取保护主义,有的鼓励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一、五代的更替五代是指 907 —— 959 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朝代。
在这短短的 53 年间,中原地区先后更换了八姓 14 帝,每位皇帝在位时间平均不足 4 年。
这些政权的建立都是起家于方镇武将,他们依靠了弑其父、弟杀其兄、臣代其君、养子夺生子之位等各种不正常手段获得君位。
所以说,五代诸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势力的持续发展。
①后梁( 907 —— 923 ),由朱全忠(朱温)所建,立国 17 年。
朱全忠本是唐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投降唐朝后被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驻守汴州,他在唐末混乱中兼并了许多割据势力,逐渐统一了黄河流域。
907 年,他废唐哀帝自立,国号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以开封为都,史称“后梁”。
五代的历史从此开始。
朱全忠立国前,曾与割据山西的原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长期夹河而战,争战绵延 30 余年。
立国五年后,朱全忠被自己的三子朱友珪杀死,次年朱友珪又被自己的弟弟杀死。
(臣叛君;子轼父;弟杀兄)。
由于内部混乱(魏博节度使的牙兵投奔了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
)削弱了战斗力, 923 年,后梁被后唐军队攻灭。
②后唐( 923 —— 936 )立国 14 年。
李克用在后梁建国的次年即病死,其儿子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他继承父志,在北面打败了契丹,东面灭掉了长期割据幽州的刘仁恭父子,西南攻打四川。
在灭后梁前半年已于 923 年 4 月即帝位,建国号唐,灭后梁后以洛阳为都,史称后唐。
李存勖建国后,自以为血战二十年而得天下,心满志骄。
变得荒淫无道。
在位三年即引起魏州兵变,李存勖派李克用的养子、沙陀人李嗣源前往平变,但李嗣源却利用叛兵,南下洛阳,自立为帝,史称明宗。
(由于李存勖已死于流矢。
)李嗣源力改唐庄宗为政之弊,关心农事,发展生产,在位 8 年。
明宗死后,他的养子夺生子之位,后来,养子又被其女婿杀害。
这样后唐历四帝, 3 姓 14 年,灭亡。
③后晋( 936 —— 947 ),立国 11 年936 年,后唐明宗的女婿、河东节度使、沙陀人石敬瑭乘洛阳内乱之际,谋图夺权,他以割让给契丹幽、云(见书 P2 ) 16 州之地,作为送给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寿礼,并以 45 岁而无耻地认 34 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岁贡 30 万匹绢帛等为代价,取得了辽兵的援助,推翻后唐,取得帝位,国号晋,以开封为都,改元天福,史称“后晋”。
石敬瑭曾长期跟从李克用父子征战,累立战功,才被委以重任。
他甘愿做儿皇帝、割地纳帛,给此后的中原王朝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此后,中原王朝失去了长城一带的天然屏障,契丹骑兵可以方便地驱马南下,使中原王朝常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
他的卖国行径当然也使他自己的朝廷深受其害,如他的下属、留守邺都的北面行营招讨使杜重诲,本以抗击契丹为职,后却投降契丹,并带契丹兵南下,攻入开封,以夺帝位。
946 年,契丹兵攻入开封,大肆抢劫,导致东西二千里范围内深受其害。
在中原人民反抗下,契丹人俘虏了晋出帝,大肆抢劫后退还。
后晋灭亡。
(历二帝 11 年)。
④后汉( 947 —— 959 )951 年正月,后汉天雄军节度使郭威在开封称帝。
建国号周,史称后周。
从朱全忠到郭威,五代开国君主都是从节度使入主皇宫,导致势力强大的节度使人人想当君主。
如后晋时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就说:“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当时州长官刺史皆由武臣担任。
郭威深知武臣专权之弊,他即位以后,改除旧弊、注重发展生产,并严惩贪官,开始重用文臣。
二、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事业954 年,郭威死,其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
周世宗是五代时期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
他在位时期,继续推行政治改革,发展生产,整顿军队,为北宋建立后统一局面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方面:鼓励开垦荒地;减免两税;兴修水利,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
限制佛教发展。
三武一宗灭佛的宗即周世宗。
在政治方面:注重改善吏治,下令修成了《大周刑统》 21 卷。
鼓励近臣直言朝政得失。
在军事方面:整顿军纪,淘汰冗兵。
并下令“诸道募山林亡命之徒有勇力者,送于阙下,仍目为强人,充当禁军”。
诸道勇猛兵士被选为禁军,加强了中央的武装力量,使中央武力足以控制地方,开始纽转尾大不掉。
内轻外重之弊。
五代帝王均由方镇起家夺帝位,而推翻后周政权的赵匡胤,使用的却是中央禁军。
改革的同时,周世宗还南征北战,从契丹人的手中夺回三州和瓦桥关等三关之地,为北宋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与中原王朝并存的还有在唐末节度使基础上建立的众多割据政权,较大的有十国。
各割据政权为了争夺土地与财源,互相攻杀,使劳动人民长期深受兵火之灾、苛征之敛、酷刑之罚。
不过江南地区战事偏少、其经济文化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福建、四川地区,在某些方面超过北方。
王建墓反映出当时各地文化也有较大发展。
第二节北宋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一、北宋的建立及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①北宋的建立②北宋的统一2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行政体制方面(二)军事制度方面(三)选官用人制度的变化(四)经济方面:(五)集中司法权二、北宋前中期的社会危机及其改革运动两宋的历史各有不同的主题,北宋的历史以政治改革为主线,南宋的历史则以和战贯彻始终。
北宋建国八十年后即开展了“庆历新政”,二十余年后,又发生了王安石领导的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熙宁变法。
这些变法是由当时深刻的国内国外矛盾,即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引发的。
1 、民族矛盾的激化①宋辽战争和澶渊之盟②宋夏关系2 、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积贫由于支出太大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由于剥削沉重,劳动者贫困。
( 2)农民和士兵起义不断( 3)庆历新政( 4 )北宋中期改革思潮的持续高涨4.王安石变法及其失败(一)变法的指导思想(二)变法的内容(三)对新法的评价三、元佑更化的实质及其影响四、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和农民起义1. 宋徽宗时期的腐朽统治2. 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五、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立割据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宋时,封建的租佃契约关系得到较大发展,佃户对地主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均有所削弱,这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经过广大劳动才的辛勤劳作,北宋时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行业都有了显著发展,社会经济显现出繁荣景象。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工匠身份的某些变化:1 、手工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总体上,各行各业的规模空前扩大;内部分工更加细密;生产技术、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产品的质量等,都大为增加。
①矿治业②造船业③制瓷业:④雕板印刷业的发展和造纸业的兴盛。
⑤纺织业的发展2 、工匠身份的某些变化宋代官手工业中,官奴婢之类的“贱民”已经消失。
其主要劳动者,首先是隶名军籍(厢军中)的工匠,即所谓“兵匠”,厢军中有采造、装卸、窑务、造船、作院、水磨、酒务、竹匠、秤斗务等等编制。
他们在官工业中服役是有工食钱的。
其次是从民间雇来的和“雇匠”,无论何种形式、都有报酬。
民营手工业中普遍采用“和雇”形式。
表明工匠身份地位的提高,有助于激发其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1 、城市的繁荣与市镇的兴起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
其发达的表现主要有①十万户以上的大城市比前代有所增加,唐代仅十余个,北宋中期 40 多个,末期 50 多个。
②大城市中,打破了前代对营业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坊市制被打破,夜市、晓市出现,甚或通霄达旦。
城市中出现“勾栏”、“互肆”等娱乐场所。
③城市周围,农村新兴了众多草市、镇市。
镇市多设税场,镇市居民约占总人口数 3 — 4% 。
④商业组织行更加严密,数量增多。
2 、商税征收额迅速增加。
宋代行商征税 2% ,坐贾 3% 。
太宗时商税一年 400 万贯,仁宗时达 2200 万贯,占当时财政货币总收入的 56 。
4% 。
此后一直保持在每年一千万贯上下,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收入。
3 、金属货币的大量发行和交子的出现。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
①唐玄宗天宝年间( 742 —— 755 ),每年铸币 32 万贯,北宋从太宗时起就有 80 万贯,后逐年增加,熙宁六年( 1073 )达 600 余万贯。
元丰时 500 万贯以上,是唐朝的 20 倍。
宋代铜钱年流通量达一亿贯以上。
②唐玄宗天宝八载,岁入钱币 200 万贯,约占总收入的 3.9% ;宋神宗时,岁入 6000 多万贯,约占总收入的 51.6% 。
此外,金银被当作半流通货币广泛应用。
尤为突出的是北宋创印“交子”,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教材 P70 。
宋代纸币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的货币从金属铸币时期开始演进到信用货币时期。
4 、对外贸易发达。
(见中外交流一节)第三节金朝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一、金朝的建立与辽朝的灭亡北宋王朝统治后期,虽然最高统治者及其各级大臣日益腐朽、难以救药,但表面上王朝依然强大,其内部并未积聚起足以推翻中央政权的强大的反抗力量。
因此,北宋的亡国不是由内部势力推翻,而是由外族入侵促成,即新兴的来自东北的女真人灭亡了北宋王朝。
那么女真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1 、女真的兴起2 、金朝的建立1113 年(北宋政和三年),乌古乃的孙子完颜阿骨打继任了生女真部落联盟的酋长(“都勃极烈”)。
这时,辽朝政权进一步腐败,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最高统治者耶律延禧,荒淫暴虐,加重了对生女真诸部的剥削和压迫,派官到女真部横征暴敛,激起了女真人的愤怒。
阿骨打继位后,遂利用女真人反抗辽朝奴役的斗争热情,致力于抗辽斗争。
1114 年秋冬之间,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他带领军队攻打辽兵,接连胜利,军事力量迅速壮大。
由于女真人生活环境较差,他们在半渔猎,半农耕的生活中养成了吃苦耐劳,勇敢善战的战斗作风;而且他们还保留着军事民主制遗风,官兵团结,赏罚分明,群策群力,阿骨打又富有军事才干,号称“用兵如神”。
所以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
1115 年元旦(政和五年),阿骨打称皇帝,国号“大金”,年号“收国”,定都于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县南面)。
阿骨打就是历史上的金太祖。
阿骨打建立金朝政权后,积极扩充和整顿军队,推行了猛安谋克制度。
猛安谋克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部落进行战争时的军事编制阿骨打借用其名,将其发展成了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
最初女真人行军打仗时,将领按带兵的多少分别称“猛安”(千、千户、千夫长)、称“谋克”(女真语:乡里、族、族长(可译为百户、百夫长))。
阿骨打攻辽时,规定以 300 户为谋克,10 谋克即三千户为猛安。
由于实行“壮者皆兵”即兵民合一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