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蒹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读《蒹葭》

胡锦男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初读《蒹葭》,只觉得其中的情深意切,觉得《蒹葭》这样一首一直以来被视为经典爱情颂歌的古诗,它所表达的情感应该是像《关雎》那样的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追寻,国学大师王国维为何要将其与《鹊踏枝》这一苍凉的词放在一起呢?

先来看看王国维提到的晏殊(字同叔)的词《鹊踏枝》

全词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预计彩笺兼尺素,天长水阔知何处。

读晏殊的这首词时,很明显地能体会出词中的悲凉与无奈,而《蒹葭》呢?

诗歌一开始的“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另外,诗中的“霜”、“晞”、“未已”说明了追求的时间是漫长的,“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了追求的道路是漫长的,“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三个“宛”说明了追求的对象是虚无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面对这样一个虚无的幻象,面对着艰难的求索道路,诗人不惜费时费心费力地找寻,可是最后呢?依然只是“宛在水中”,依然没有寻到“伊人”。

伊人看似离“我”很近,我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所以《蒹葭》也是弥漫着悲伤之情的,是充斥着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奈的,是如“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般惹人惆怅的。所以《蒹葭》的洒脱只是表象,诗中令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宛

在水中央”,看似可以接近,实则触碰不到,试想诗人的心情绝对是无奈、失落和痛苦的。

《蒹葭》中对伊人没有具体的描写,我们不知道她的容貌,不知道她来自何处,甚至可能诗人在此诗中描绘的并非身为女子的伊人,表达的并非爱情,也许诗人只是借“美人”、“爱情”为喻,来表达自己的一些人生感悟,因为人生追求很多时候也正如“伊人”。

人生追求美好如“伊人”,然而我们的目标总会因为社会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有时候即使你本身不希望改变,但改变还是要发生。这时候我们的人生目标就有点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味在里面了——它总是在变化,总是不能成真,我们总是触摸不到梦想。

以前经历尚浅,只一味沉浸于《蒹葭》恬淡的追寻爱情的美好气息中,而今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重读此诗,才真正深刻地体会到了其中的寓意以及情感,了解到了这首古诗中渗透着那样一种求而不得的悲情。不论是对爱情还是人生来说,这都是一首蕴含着古人深刻人生智慧与启迪的唯美、经典的篇章,所以它历经千年依然不朽而充满生机,引人入胜,所以王国维会评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它确是千古绝唱,无价瑰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