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月是故乡明》的朗读与背诵,诗歌意象的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难点:诗歌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的把握,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月是故乡明》。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月是故乡明》的特点和作者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诗歌《月是故乡明》,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应用拓展(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总结本节课的情感教育目标。
4.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月是故乡明》的价值和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深入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最新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月是故乡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月是故乡明》,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诗歌背景介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2 教学内容介绍《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动机。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详细介绍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2 教学内容分析《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解读诗人的情感表达。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四章:诗歌欣赏与朗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包括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朗读练习。
4.3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朗读技巧。
第五章:诗歌创作与表达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诗歌的创作技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2 教学内容教授诗歌的创作技巧,包括用词、句式、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创作练习。
5.3 教学方法采用创作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六章:故乡文化探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故乡文化的内涵,认识到故乡文化对个人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介绍故乡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习俗、方言、历史、建筑等,引导学生思考故乡文化对自己的意义。
6.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故乡文化的特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第七章:故乡人物描写7.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通过诗歌描写故乡人物,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受语言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视亲情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作者的深情厚意。
2.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内容、图片、音频等。
比如:“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后来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2.课文朗读录音。
3.相关的月亮诗词、散文等拓展材料。
比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李颀《送刘昱》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韦庄《章台夜思》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李商隐《陈后宫》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月亮的宁静优美的音乐,展示几幅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提问启发,你们对月亮有怎样的感受?月亮在你们心中象征着什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散文——《月是故乡明》,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月亮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精选5篇)语文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人际互动能力的教育,通过阅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4.学会本课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达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国学大师季羡林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月是故乡明》,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请大家齐读课题。
2、释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出自杜甫的一首诗。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
请大家齐读这首诗。
3、认识作者: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出示课件)《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就是季羡林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师过渡:听了对于季羡林老先生的介绍,我们知道季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村子,不忘那个小村子的月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1、请看大屏幕上的读书要求:(课件出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文中拼音多读几遍,好,现在开始吧。
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悦耳。
2、检查词语: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我给大家降低了一些难度,首先请同学们带着拼音来读一读,这些词是想来读?(出示课件)有一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确,那就是耄耋。
我们一起读三遍。
3、去拼音:现在老师加大难度了,把拼音去掉,又调换了词语的顺序,谁还想读一读?(指生读)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些词语。
(齐读)刚才我们关注了词语耄耋的读音,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小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月是故乡明》经典教案
《月是故乡明》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月是故乡明》的主旨,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领略作者的文学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语言魅力、情感表达及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引导学生珍视家庭亲情,树立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月是故乡明》的主旨,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2.难点:深入探究文章的语言魅力、情感表达及文化内涵,理解作者的独特写作风格。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PPT、录音、图片等教学资源,以及作者季羡林的相关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季羡林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月是故乡明》的录音,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2)提问学生:“你们对家乡有什么特别的情感?月亮在你们心中有什么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氛围。
(3)教师简介作者季羡林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语调和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表达。
(3)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3.理解文章主旨(1)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理解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地方的月亮,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2)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认为‘月是故乡明’?这个观点对你有何启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4.探究语言魅力与情感表达(1)教师选取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欣赏其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2)提问学生:“你觉得文章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特别打动你?为什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教师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拓展文化内涵(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提到的中秋节、嫦娥奔月等传统文化元素有何意义?它们与文章主题有何联系?”(2)提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与月亮相关的传统文化或习俗?它们在你的家乡有何特别之处?”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体验。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3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圆盘、月饼、中秋)哦中秋节,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着天上的明月。
但是,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不是,大家看着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及亲人。
)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
(板书课题)2.介绍作者: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季羡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季羡林一起回味那故乡的明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练读,师正音。
2.多音字“燕”:yān(燕园)yn(燕子)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故乡的月亮)。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为太单调了。
)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山、水)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圆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时候望月,从不与山联系起来,就连诗中说的情景,他也无法想象。
《月是故乡明》经典教案
《月是故乡明》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渺、篝”等14个生字,会写“渺、澄”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不同地方月亮的描写,体会月亮在作者心中的
象征意义。
4.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月亮的象征意义。
2.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分析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月亮的感受。
2.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对故乡月亮的想象。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正音、释义。
3.再读课文,梳理课文的结构。
3.精读课文
1.分析作者对不同地方月亮的描写,体会其差异。
2.重点感悟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
3.探讨月亮在作者心中的象征意义。
4.总结拓展
1.总结课文的情感和写作方法。
2.让学生回忆自己对故乡的印象,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写一段话。
5.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下文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您浏览的《《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正文如下:《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引思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
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
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
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最新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歌曲、故事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
1.3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月是故乡明》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诗的韵律和意境。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月是故乡明》这首诗的意象和情感。
2.2 教学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3 教学内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如“月”、“故乡”等。
探讨诗人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思想。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介绍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月是故乡明》的创作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2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等方式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
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讲述《月是故乡明》创作的背景和动机。
第四章:诗歌欣赏与朗读4.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月是故乡明》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4.2 教学方法通过分组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诗歌欣赏和朗读练习。
4.3 教学内容分析诗中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第五章:创意写作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创作。
5.2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写作等方式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5.3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
第六章:诗歌与生活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通过生活实例、小组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6.3 教学内容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元素,培养审美情感。
第七章:诗歌的艺术特色7.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月是故乡明》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7.2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程的主题《月是故乡明》,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概念,以及月亮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1.4 教学步骤:1.4.1 开场提问:询问学生对故乡的理解和感受。
1.4.2 分享文化:介绍月亮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1.4.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乡的概念,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1.5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短文,描述故乡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第二章:故乡的地理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故乡的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
2.2 教学内容:介绍故乡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通过图片和地图等方式展示故乡的自然环境。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地图等方式展示故乡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4 教学步骤:2.4.1 展示图片:展示故乡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图片。
2.4.2 地图解读: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故乡的地理位置。
2.4.3 观察描述:让学生观察图片,描述故乡的自然环境。
2.5 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张故乡的地图,标注出故乡的主要地理特征。
第三章:故乡的文化特色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故乡的文化特色,包括语言、风俗、传统等。
3.2 教学内容:介绍故乡的语言、风俗、传统等文化特色,通过实例和故事等方式展示故乡的文化魅力。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故事等方式展示故乡的文化特色,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3.4 教学步骤:3.4.1 展示实例:展示故乡的语言、风俗、传统等实例。
3.4.2 故事分享:通过故事等方式展示故乡的文化魅力。
3.4.3 观察描述:让学生观察实例,描述故乡的文化特色。
3.5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项故乡的文化特色,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第四章:故乡的人物故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故乡的人物故事,感受故乡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诗《月是故乡明》的诗意和主题。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从诗中的意象、情感等方面去解读古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义和诗歌的主题。
2. 欣赏古诗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意象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翻译、相关背景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本诗的背景。
(2)学生齐读古诗《月是故乡明》。
2. 诗句解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解释关键词语。
(2)学生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诗歌欣赏(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意象、情感等方面去欣赏古诗。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4. 情感体验(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设想自己身处异乡,望月思乡的情景。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5. 小结与作业(5分钟)(2)学生抄写《月是故乡明》并背诵。
6. 课后作业(1)深入了解杜甫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2)写一篇关于《月是故乡明》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和背诵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赏析文章,了解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杜甫的其他诗作: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著名诗作,如《春望》、《登高》等,以拓宽视野,加深对杜甫诗歌的认识。
2. 诗歌主题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诗歌主题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改进建议。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寓意。
(3)分析诗人运用景物描绘来表达思乡之情的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的运用。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 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4. 比较教学法:将《月是故乡明》与其他思乡诗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人背景,设计教学活动。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其他学过的思乡诗。
(2)简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理解。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诗歌的寓意。
4.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力。
5. 拓展延伸:(1)对比学习:《月是故乡明》与其他思乡诗的对比分析。
(2)创作练习:以“故乡”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月是故乡明》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能够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2)通过绘画、写作等手法,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理解;2. 诗歌意境的描绘与分析;3. 诗歌创作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2. 准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故乡的景色;3. 准备写作纸张和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新课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并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句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诗歌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通过讨论或绘画等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 诗歌创作(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让学生写一首关于故乡的诗歌或绘画一幅故乡的景色。
5. 分享与总结(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并对其进行点评和总结。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朗读诗歌,并用自己的话语解释诗歌的意义。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自己;2. 组织学生参观故乡的相关景点,加深他们对故乡的了解和感情;3. 开展以“故乡”为主题的写作比赛,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哪些环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环节还需要改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指导他们。
语文教案设计《月是故乡明》
语文教案设计《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明》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渺、篝、萌”等,理解并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
-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掌握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抒情等,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描写故乡月亮的段落,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方法。
-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乡的独特情感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激发学生对自己故乡的热爱之情。
-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中故乡情怀的理解和感悟,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这是本文的核心情感线索,贯穿全文。
例如,文中作者通过描写世界各地的月亮以及故乡的月亮,不断地强调故乡月亮的独特之处,处处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
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作者在这里引用古人描写月亮的诗句,将眼前的月亮与故乡的记忆相联系,表达出故乡的月亮在心中的特殊地位。
- 学习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月亮的描写。
作者在描写故乡的月亮时,用了细腻的笔触,“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这种描写将天上月与水中月相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美好的氛围,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月之美。
2.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复杂的思乡情感。
作者的思乡之情不仅仅是对故乡景色的怀念,还包含着对故乡亲人和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
例如,文中回忆了在故乡与小伙伴们一起在月下玩耍的场景,这些场景与故乡的月亮紧密相连,这种复杂的情感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和体会。
- 理解文中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文中既有对月亮等景物的描写,又有大量直抒胸臆的抒情语句,如“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美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眼前的生活,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月是故乡明》的朗读与背诵。
2.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难点:1.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月是故乡明》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准备合作探讨的学习材料和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为新课做好铺垫。
2. 诗歌朗诵:(1)教师范读诗歌《月是故乡明》。
(2)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 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分析鉴赏,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能力。
2. 诗歌朗诵评估:评价学生在诗歌朗诵时的语气、节奏和情感表达能力。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月是故乡明》这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意义和内涵;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3. 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的培养。
1. 教师准备:《月是故乡明》诗歌文本和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月是故乡明》诗歌,了解诗人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预习内容,介绍诗人背景;(2)提问:你们对故乡有什么特殊的情感?2. 诗歌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学生讨论诗歌的深层意义和内涵。
4. 欣赏与借鉴:(1)教师展示相关诗歌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欣赏;(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5. 创作练习:(1)教师给出创作主题,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2)学生现场创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教学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月是故乡明》诗歌内容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的创意性、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情感的传达等方面。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月是家乡明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其次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的运用。
2、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3、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教学难点: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预备:同学每人一份“群文阅读”资料、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妙的情感。
2、回顾其次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借景抒情;《秋思》叙事抒情;《长相思》借景叙事抒情。
《梅花魂》:借物抒情。
《桂花雨》:借物抒情、叙事抒情。
《小桥流水人家》: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3、在这些文章中,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如:景、物、事,借以表达自己思乡的情感,这种包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连续观赏几首思乡的歌词,来感受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的。
二、学习“群文阅读”材料(1)自由朗读歌词,想一想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用“——”画出来。
(2)拓展想象:孩子们在桃园里怎么游玩?姑娘们在桃园里又会干些什么?2、老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1969年寒冬,珍宝岛防卫反击战不久,沈阳前进歌舞团的创作员邬大为与魏珍贵到中苏边疆珍宝岛前线体验生活。
在采访战士时突发灵感,可是当时由于文艺专制,无法创作此类抒情歌曲。
直至1980年,铁源和邬大为等人到辽宁丹东的一支边防部队采风,正赶河口地区桃花盛开,铁源与边防战士一起巡逻在桃林旁,不禁被这满树桃花给沉醉了,他们很快就写出了歌词,创作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词。
3《月是故乡明》 教案 教案+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学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月是故乡明》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诗歌主题的分析和情感体验。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学生对诗歌美学价值的欣赏和评价。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歌《月是故乡明》,掌握诗歌的背景和特点。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月是故乡明》,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查阅相关的文学资料,加深对诗歌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月是故乡明》。
(2)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2)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意见。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学价值,培养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魅力。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评价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字词认读、诗歌分析和感悟。
3《月是故乡明》 教案 教案+反思
《月是故乡明》教案+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月是故乡明》的诗句。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作风格。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月是故乡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2.2 课文原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3 词语解析白:指露水清澈,没有杂质。
故乡:指杜甫的家乡河南洛阳。
弟:杜甫的弟弟杜淹。
休兵:指停战。
2.4 诗句解析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露水从今夜开始变得清澈,而月亮总是显得明亮,因为那是故乡的月亮。
诗人感叹弟弟们分散各地,没有家可归,无法得知他们的生死。
诗人寄出的书信常常无法送达,更何况是在战乱时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原文、词语解析和诗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3.3 实践法学生通过背诵课文,加深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月亮的照片或画作,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思念。
4.2 朗读课文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感受诗句的韵律和情感。
4.3 讲解课文教师逐句讲解课文原文,解释词语的含义和诗句的意义。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验。
4.5 背诵课文学生进行课文背诵,加深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5.2 课文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5.3 学生反思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诗作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描写故乡和思念亲人的诗作,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静夜思》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是故乡明》教案下面是由出国留学整理的《月是故乡明》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文本学习目标:1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导入:(课间播放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歌朗诵。
(播放诗歌朗诵《乡愁》)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这让我们想起了?诗歌是?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很好,思乡之情。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
请大家先看课本前面的目录,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文本。
(学生查阅,有的说是《我心归去》有的说是《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
)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是《月是故乡明》。
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
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
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李白的《静夜思》“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同学们,诗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
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作者简介: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辞掉剑桥大学的约聘,毅然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金会”成立。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
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浩渺篝火旖旎绝伦惆怅耄耋嚼烂慨然恍然大悟离乡背井(学生认读)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_______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________的,我都异常喜欢。
此地既然有___,有___,有___,有___,有___,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_____之上,上下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跟生字词语一样,希望同学们课后还要再复习巩固,不妨把它背下来。
同学们,朗读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但要真正解读一篇文章,我们还必须深入分析,学会质疑,学会鉴赏。
同学们请结合背景资料,(提前印发《季羡林的故乡情》)默读课文,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你认为好的(或不好)的地方找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质疑,学生自主解答)(教师穿插点拨) 问题:1。
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学生甲回答: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回答: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回答: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只是从文章本身出发来分析。
我们的分析与季老的内心所想是否完全一致呢?就很难肯定了。
所以,我有一个建议:季羡林老先生就在北大,大家可以写封信给季老,谈谈一个中学生对他的文章的理解。
我相信,他一定会乐于解答的。
当然了,更好的是拼搏三年,到北大与季老当面讨论。
2.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生答: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3.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生答: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3.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生答: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
”。
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好。
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
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老师提问: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
(倒数第二段)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
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在《月是故乡明》中,这种事物就是——月亮!那我想问: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很好,是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
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月是故乡明》教案(二)季羡林[学习目标]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通过评点的方法与文本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重点难点]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学生第一次评点课文,有一定的难度。
课堂上老师可介绍方法并进行示范,来指导学生评点课文。
[教学时间]:使用一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
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简介作者季羡林( )山东清平人。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曾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印度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
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
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特色。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
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
“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