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市的变化与古代城市规划制度变迁

合集下载

唐代行政区划演变过程

唐代行政区划演变过程

唐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州县时期:在唐朝初期,采用了州县两级行政区划,以州统辖县。

这是沿袭了汉代的制度。

2.道州时期:在唐太宗时期,设立了“道”,作为监察区,但还不是实际的行政区域。

到唐玄宗时期,“道”逐渐成为实际的行政区域,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

3.道府州时期:在唐睿宗时期,节度使成为正式的官职,并逐渐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力,形成了“道”、“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

4.道节度使时期:在唐代中后期,节度使的权力进一步扩大,逐渐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形成了“道”、“节度使”、“州”、“县”四级行政区划。

总体来说,唐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是由二级行政区划向四级行政区划发展的过程,反映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斗争和妥协。

同时,唐代行政区划的演变也受到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经过漫长的历史,人类在为生存奋斗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如何改良自我的生存环境来满足生存安全、生活和生产需要。

世界各地原始群居地点的选择和居民点的选址,普遍利用有力地形,建在近水、向阳和避风的有力位置。

而居民点内部的空间结构,则体现了原始社会人类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环境的共存关系。

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以下就结合具体的朝代做进一步的分析。

夏代 ( 公园前21世纪)对国土进行了全面的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的地方定居,居民点开始出现,并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城市遗迹表明,当时的城市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土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设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如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等等。

商代盛行占卜术,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的布局。

而中国中原地区在商代就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则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都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春秋战国时代的《周礼、考工记》则记载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同时,《周礼》还记载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关于唐长安

关于唐长安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代墓室壁画(永泰公主墓)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代墓室壁画(永泰公主墓)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代墓室壁画(永泰公主墓)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代壁画
章怀太子墓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的社会背景
文化 唐代书法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是初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颜真 卿和柳公权是唐朝中后期的书法家;世人称颜柳二人书法为“颜筋柳 骨”。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4、唐长安城的规划建设 (3)唐长安城的建设历程 隋朝的初建: 隋朝时建成宫城、 皇城及外郭城(局部); 开凿永安渠、清明渠、 龙首渠等引水入城;开 辟道路、划分里坊,城 市布局与结构初显。
宫城
皇城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3)唐长安城的建设历程
永安渠
清明渠
龙首渠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宗教建筑——佛塔 法门寺老塔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二、隋唐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 (1)城市分布与发展重心南移 南北朝后,由于北方关 中地区战乱频繁,大量人口 南移,城市分布及发展重心 由中原转向江淮流域,引起 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 离。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的社会背景
疆域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的社会背景
疆域
唐朝,是继隋 朝之后的大一统王 朝,也是版图最大 的中原王朝。唐朝 的国土在西部以及 北部超出了现代中 国的疆域。唐朝与 当时的阿拉伯帝国 并称世界上最强盛 的国家。唐盛时期 的疆域北至贝加尔 湖以北和外兴安岭, 西至中亚威海,东 至库页岛,南至越 南北部。

唐代市的变化与古代城市规划制度变迁

唐代市的变化与古代城市规划制度变迁

2 古典市制概 况
古 典 市 制 最 主 要 的特 点 在 于 对商 品 交 易 地 点
f n t no t emak t sc u e yted v lp n u ci f o h r e i a s db h e eo me t
o o f c mmo i c n my T e sg ii a c ft e dt eo o y . h i n fc n e o h
c a g s d m o t a e n t o l wi g t r e h n e i e nsr t d i he f lo n h 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和时间的严格限制 。城市 中的商 品交 易集 中在 市
中进 行 。 < 礼 > 记 载 : 大 市 . 日昃 而 市 ,百 周
【 要 】通 过 史 料 分 析 ,揭 示 唐 代 市 内 已经 出现 摘
居 住 功 能 。指 出唐 代 的 里 坊 制 松 动 迹 象并 不 只 局
制、严格 的市 坊分 立和管制政策成为里坊制城市 的典 范。另一方面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唐代 出现 了破坏古 典市 坊制度的迹象 .开启 了从里坊 制向街巷制的过渡步伐 。对于这一 自唐开始 .到
r v as t a h h n me o fd li g a r a y e e l h tt e p e o n n o we l le d n
a p a e nt ema k t f a gDy a t . l a e p e r di h re o T n n sy n i p p r s
e c a g t i h r ; o e ve , ti c u e x h n e wi n t e wa d m r o r i n l d s h h p e r n eo o t e a p a a c fc mme c a n t n m i i g wi r ilf c o x n t u i h r sd n i lf n to n t e ma k t Th e i e t l e i e ta u c i n i h r e . e r s d n i a

唐中后期市场制度变迁原因探析——以唐长安东、西两市的演变为例

唐中后期市场制度变迁原因探析——以唐长安东、西两市的演变为例
唐 中宗 景龙 元年 ( 0 7 7年 ) 十一 月 , 政府 规定 : 唐 “ 两京 市诸 行 , 自有 正铺 者 , 得 于 铺 前 更 造 偏 铺 , 不
各听用 寻 常 一 样 偏 厢 。 [卷 < ” 市 由此 可 以 看 出, ] 景
成为城市形成发展 的主要因素 。笔者认为 , 长安城
也处 于这样 一个 无形 的变 化 之 中 , 由封 闭式 转 向 即 开放 式 。
唐长安 东 、 两市是 在 隋代 都会 市 、 西 利人市 的基 础上发 展起来 的 , 隋代 时 , 这两 市本 已很繁 荣 。唐前
期, 市场 交易 活动基 本 上 一 直 在这 种 封 闭 的市 场 内
再赘 述 。本文试 从 唐 长 安东 、 两市 的发 展 演变 来 西 探讨唐 中后期 市 场制 度变迁 的原 因。 二 、 长安 两市 的演变 唐
考工记》 中有关城市规划的后人 记载虽然不免过于
理 想化 , 于整 齐 , 大 体 应 该 是 反 映 了周 代 的 实 过 但
况 。中国城市 的设 置虽 然主 要 的因素是 因 为政治 和
人 的需 求 , 因而更 难满 足 商业 发 展 的需 要 。
专业 化 和分 工 程 度 越 高 , 最 初 生 产 到 最 终 消 从 费 的整个 环节 也 就越 多 。环 节 的增 多就 意 味着 行业
进 行 。经 过 百 余 年 的发 展 , 代 中后 期 以后 , 种 唐 这 “ 闭式 ” 统 里 坊 制 度 的 藩 篱 逐渐 地 突 破 了 。有 封 传 些人 不顾 里坊制 度 的约束 , 然 在 “ 坊 市 街 曲 , 居 诸 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龙元 年前 , 安市 中 的不 少 店 铺 已经 在 原 来 的店 铺 长 ( 即正铺 ) 之前 , 建新 的店 铺 , 扩 即所 谓 “ 铺 ” 偏 。这

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空间模式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空间模式的发展与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中居住空间模式的发展与演变一、概述1. 我国古代城市的兴起我国古代城市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商朝的都城殷墟是我国古代城市的代表。

随着历史的变迁,古代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逐渐增加,城市的居住空间模式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二、城市布局与居住空间2. 古代城市的布局古代城市的布局一般遵循着“城市中轴线”的规划,城市中心通常会建设宫殿、祭坛等重要建筑,城市的周围则会分布着民居和商铺等建筑。

在古代,城市的居住空间和城市的商业空间、宗教空间等多种空间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3. 从四合院到四合巷在我国古代,一种典型的居住空间模式是四合院,它是由四面围合的建筑组成的一种庭院式住宅,而四合巷则是由四周环绕的小巷组成的传统居住空间。

这种模式的出现,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居住空间模式的发展和变迁。

4. 古代城市的居住空间规划古代城市的居住空间规划在布局上注重私密性,注重居住空间的独立性和居住者的生活需求。

古代城市的居住空间往往围绕着宫廷地区或城市的中心地带展开,居住者在城市中享有一定的权利和社会地位。

三、居住空间的演变5. 城市规划的变革随着历史的变迁,城市规划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从古代的城市中轴线布局到现代的网格化规划,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多种尺度和多个层面的演变。

6. 城市的功能分区古代城市的居住空间多与城市的其他功能空间相结合,如宗教空间、商业空间等。

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分化,城市的居住空间也逐渐与其他功能分区相分离,并呈现出更加清晰的划分。

7. 城市居住空间的形态演变在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居住空间形态也发生了多种变化,从最初的四合院到后来的多层建筑、高楼大厦,居住空间的形态和结构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风格的演变。

四、结语8. 影响我国古代城市居住空间模式演变的因素我国古代城市居住空间模式的演变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共同影响了我国古代城市居住空间模式的发展和演变。

古代城市规划与现代城市设计:城市生活的演变

古代城市规划与现代城市设计:城市生活的演变

古代城市规划与现代城市设计:城市生活的演变在历史的长河中,城市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社会进步的缩影。

从古代的城市规划到现代的城市设计,城市生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建筑和基础设施上,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

古代城市规划往往以宗教、政治和军事需求为核心。

例如,古罗马的城市设计强调了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如广场和浴场,这些都是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则围绕着城堡和教堂布局,体现了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结构。

在东方,如中国的古代都城,城市规划注重对称和中轴线,反映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现代城市设计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强调了效率和功能性,城市空间被重新组织以适应工业化的需求。

高楼大厦、宽阔的街道和铁路网络成为了城市的新标志。

然而,这种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社会隔离。

进入21世纪,城市设计开始转向可持续发展和人文关怀。

设计师们试图通过绿色建筑、公共交通系统和公共空间的设计,来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智慧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城市服务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城市生活的演变也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和社会关系认识的深化。

从古代的宗教中心到现代的多功能都市,城市空间的演变映射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今天,我们面临着气候变化、资源紧张等全球性挑战,这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更加注重生态平衡和社会责任。

总之,从古代到现代,城市生活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

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变化,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人类对理想生活追求的反映。

在未来,我们期待城市能够成为更加和谐、包容和可持续的居住环境。

唐代长安城的都城格局

唐代长安城的都城格局

唐代长安城的都城格局唐代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都城之一,其规模宏大,建筑宏伟,城市布局严谨有序。

长安城的都城格局体现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街道布局、宫殿建筑等方面,探讨唐代长安城的都城格局。

一、城市规划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十分严谨,整体呈现出“方圆结合、四门开放”的特点。

长安城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9公里,总面积达108平方公里,城墙高大厚实,四面城门分别为东、西、南、北门,城市布局呈方形,四面城门均设有护城河,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

城市内部划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为皇城,外城为市民居住区,两者相互呼应,构成了完整的城市体系。

二、街道布局长安城的街道布局十分规整,主要街道纵横交错,形成了“格局严谨、井然有序”的城市风貌。

城市主要街道有东西向的长安街和南北向的玄武门街,这两条主干道贯穿了整个城市,连接了各个重要的宫殿、寺庙和市场。

此外,城市内还设有许多横贯主干道的支路,便于市民出行和物资运输,使城市交通十分便利。

三、宫殿建筑唐代长安城内的宫殿建筑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体现了唐代帝王的威严和统治力量。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明宫,大明宫位于长安城的中心,占地面积广阔,建筑雄伟壮观,是唐代皇宫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大明宫内有殿宇、庭院、花园等,布局精美,建筑风格典雅,体现了唐代皇室的豪华和富丽。

除了大明宫,长安城内还有许多其他宫殿,如太极宫、昭阳宫等,这些宫殿建筑共同构成了长安城的皇家建筑群,展现了唐代皇室的雄伟气势。

总结起来,唐代长安城的都城格局体现了当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水平,城市布局严谨有序,街道纵横交错,宫殿建筑宏大壮丽。

长安城作为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载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之一。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制度变迁的过程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制度变迁的过程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制度的变迁过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时期。

在这一时期,城市居住制度主要包括皇室、贵族和平民三个层级。

封建社会中的城市居住制度主要以皇室和贵族为中心,以宫廷和官邸为居住场所。

皇室和贵族在城市中建立了宫殿和府邸,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这些宫殿和府邸通常位于城市中心或者城市的关键地段,象征着皇室和贵族的权威和地位。

同时,皇室和贵族的居住区域附近常常修建了一系列的官署、仓库、庙宇等,形成了一条宽阔的街道,连接了皇室和贵族的居住区域,这一条街道被称为朝堂。

在城市的其他区域,主要是由普通百姓居住。

他们的居住环境相对简陋,多数是狭小的茅屋或者是院落。

街道狭窄,巷道纵横,一般杂乱无章。

普通百姓的居住区域多为分散式,没有明确的规划,往往按照居住者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分开。

例如,一个城市中会有专门居住工匠的工匠坊,居住商贾的行宫等。

这些居住区域通常离城市中心比较远,到城市中心的交通不便。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居住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是居住格局的变化。

在商代和战国时期,城市的居住格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城市成为政治和经济中心,商业区、工业区等相继出现。

贵族的居住区域也开始以府邸和宅院的形式出现,逐渐形成独立的府邸区。

这些府邸区多用石头砖瓦修建,规模庞大,建筑讲究气势磅礴。

同时,街道上也开始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市场、庙宇等公共建筑,使城市更加繁华。

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居住制度再次发生了改变。

在唐代,城市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居住格局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城市皇宫、贵族大院统治中心的地位下降,街巷之间的府邸区开始独立发展。

城市居住区域的统筹规划和建设成为重要任务,城市主街道两侧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居,形成了城市的主要居住区域。

这些民居多分为商户和居民两个区域,商户居住在街道两侧,居民居住在巷内。

整个城市根据职业和社会地位划分居住区域,充分利用了城市资源,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

中国城建史第三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中国城建史第三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水系及园林
城中的水系是在城西北引漳河水, 由三台下流铜雀苑及宫殿区,分流一部 分至坊里区,由东门附近流出城外。园 林也很多,除铜雀苑外,城西有文武苑, 北城外有芳林苑,其东有灵芝苑等。


宫殿群布置
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很严整。正中宫 城部分,入宫门为一封闭形广场、经过 端门至大殿前广宽的庭院,大殿在正中, 举行大典时用,殿前左右有钟楼及鼓楼。 东部的宫殿官署区布局也很严整,进入 司马门,干道两边为各种官府衙门,形 成重重院落,后半部为后宫为曹操居住 之用,是按照“前朝后寝”的制度规划 的。

隋亡后,唐朝还在这里建都,改名长安城屡有修建,但城市基本轮廊仍和隋初建城
时相同。

首先,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为了太上皇(即唐高祖) 避暑,在太极宫东侧郭城的 北墙外修建大明宫。 第二个重大改变仍然在唐长安的街东。那就是随着兴庆宫的修建而带来的街东里坊的 变迁。兴庆宫的位置本为隆庆坊所 在,玄宗李隆基即位前与兄弟同居此坊。



五、 隋唐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城市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约400年间,由于各族统治阶级的割据分 裂和长期战争,农村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商业和手工业也受到严重 的影响。国家的统一与和平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国内各民族有 了进一步的融洽。这种情况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隋初经济有所 恢复,沟通了大运河,在这种条件下,隋文帝杨坚建造了规模宏大的 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 隋炀帝多次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使这个短 暂的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战争中被推翻了。贵族地主的代表李渊父子取 代了农民起义的成果,建立了唐朝。从唐太宗(贞观)到唐玄宗(开 元)百余年间,经济空前繁荣,文化高度发展。唐代在隋朝大兴城和 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建成了东、西都城长安与洛阳,这是当时世界 上最大的城市,其规划布局,严整的坊里,市肆制度,对后代和日本 城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变迁

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变迁

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变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人类集聚、交流、贸易、文化等活动的中心,城市文化也得以形成和发展。

对于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述之以简洁,但却不失丰富和严谨的方式。

一、城市的起源中国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

那时人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使得农村社会的人口增加并逐渐构成一个小型的城市社会。

这些城市并不是有明确的城墙和规划的,而是由几个村庄、社区和部落集中发展形成的。

到商代,城市的概念更加明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逐渐从大型部落和城邦迁移到由君主统治的城市。

商代时期,商周王朝建筑富丽堂皇的都城,例如高阳和盘庚,这些都城为后来的城市充当了蓝本。

商朝还颁布了城市规划制度,城墙、堡垒和宫殿这些典型现代城市建筑的轮廓开始在中国古代城市中显露出来。

二、城市的发展从秦汉到唐宋,古代中国的城市呈现出了较为广泛的发展。

秦始皇制定了标准的城市规划制度,由此形成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基础。

汉代开始重视城市建设,如长安、洛阳、邯郸这些正式的城市成为了贸易和文化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文化更加繁荣,象征文化的名胜如洛阳牡丹和资深的开放文化如枫桥会都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唐朝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巅峰时期,长安是当时的最大城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和城市生活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宋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繁荣程度趋于稳定,城市的庙宇、美食、习俗和文艺成为宋文化的代表。

三、城市的变迁明清时期,城市文化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包括建筑、科技、文化和政治等方面。

明代、清代,随着商业的兴起和文化的多元化,出现了许多城市特色和地方风情。

例如北京的紫禁城、南京的明孝陵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城市文化和艺术的风格。

同时,这个时期的新型城市发展,如澳门、广州、上海、香港,成为中外交流、文化交融和商业交易的枢纽。

从古到今,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核心区域,城市文化已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化和普及化。

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以唐长安、洛阳与北宋东京为例

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以唐长安、洛阳与北宋东京为例

唐宋都城规制转型探究以唐长安、洛阳与北宋东京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唐宋都城规制的转型过程,通过对比分析唐长安、洛阳与北宋东京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都城,揭示其背后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发展。

我们将首先概述这三个都城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为后续详细分析提供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详细探讨唐长安、洛阳与北宋东京在都城规划、建筑布局、城市功能等方面的转型特点,以及这些转型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

我们将总结这些转型对后世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和影响,以期对当今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唐宋都城规制的转型过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唐长安城规制分析唐长安城,作为唐代的都城,其城市规制既继承了前代城市的布局特点,又体现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

在唐长安城的规划中,可以看到对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道路交通、城市防御等多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在空间布局上,唐长安城采用了严格的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将城市分为东西对称的两部分。

城市中心为皇宫,皇宫前为南北向的朱雀大街,将城市分为东西两半。

这种布局形式不仅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也便于城市的管理和规划。

在功能分区上,唐长安城将居住区、商业区、手工业区、宗教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进行了明确的划分。

居住区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南部和北部,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则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而宗教区则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这种分区规划使得城市的功能更加明确,也有利于城市的管理和发展。

在道路交通上,唐长安城建立了完善的道路网络。

以朱雀大街为主轴,东西两侧设有若干条南北向的街道,形成了棋盘式的道路布局。

这种布局形式不仅便于城市的交通,也有利于城市的防御。

在城市防御上,唐长安城采用了高大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进行防御。

城墙高大坚固,设有多个城门,方便城市的进出。

护城河则环绕城墙一周,既增加了城市的防御能力,也美化了城市的景观。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元•大都
规划特点:
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 手法——三套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先铺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 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 上。城西建有社稷坛,城东建太庙,商市集中城北, 加之城垣每面各开三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 市”“九经九轨”规划制度 元大都有中心台,是城市东南西北的中心,这在中国 城市建筑史上属首创 元大都因系择址新建,城市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所 以其居民区与金中都新旧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为 开放式的街巷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 展史
01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 02 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秦汉) 03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04 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的城市模式) 05 总结
城市初生期

殷商时代的城市
城址一般选择临近山水,大多呈 不规则长方形平面,功能分区简单 而明确,大多南北朝向。
隋唐城市 (二) 洛阳
隋唐洛阳城
隋唐二朝继承汉以来的东、西 二京的制度,以洛阳为东都。 洛阳的地理位置比长安适中, 便于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东南
地区。
— 总体规划 — 里坊 — 道路系统 — 市肆
平城京平面图
开放式街市期

宋元
一、宋元时代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
唐朝末年,由于中央政权和割据的藩镇 之间的混战,不少城市和建筑在战争中收到 破坏。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形势持续了近 80年。
文学: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明初)
吴承恩《西游记》(明朝中期)
曹雪芹《红楼梦》(清)

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中国的城市规划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周礼·考工记》的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套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数千年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尤其是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如北京、西安、洛阳、南京、沈阳等古都的规划形式和城市布局。

中国传统的规划思想是与古代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尤其以儒家的“礼制”思想对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影响最大。

(1)城市的外在形式体现了儒家哲学思想。

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城市规划的制度和形式是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存在的,特别体现在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方面。

城市规划的格局作为一种礼制,是统制者控制国家、巩固政权的手段之一,中央集权制度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这与古代统治者推崇儒家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儒家“礼制”思想的具体表现。

例如,隋唐长安、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中,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理论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念,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这种“宫城居中”、严整、方正的沿中轴线对称的布局,体现了儒家学说所提倡的礼教尊卑、伦理秩序等观念,是儒家哲学思想受统治者推崇的外在体现。

随着朝代的更替,古代帝王都城也在变迁,故而能够按规划重新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很多是在这种人为条件下产生的。

唐代之前的各个朝代的都城,虽也按照《周礼·考工记》中的要求进行城市布局,但不是很严格执行。

但其后的元大都、明清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则是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所描述的规划形式布局。

这是因为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主宰社会的力量,不可逾越。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了城市建筑、城市布局、交通等方面,更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古代城市规划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起点,也是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城市发展的重要窗口。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原地区就出现了第一个王朝——夏朝。

夏朝时期的城市规划主要以城墙、宫殿、祭祀场所、居住区和农业生产区等为主要内容,城墙是保障城市安全的关键。

此后商、周等朝代也继续在城市建设中进行了探索,城墙、城门、城市布局等方面逐渐得到完善。

而在唐朝时期,中国城市规划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唐朝将城市规划划分为“皇城”、“内郭城”和“外郭城”三个级别,这一划分的精细程度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

在唐朝时期,城市的内部道路非常宽敞,分为“大街”和“小街”两种。

大街是宽度有四十米以上的“干道”,在大街的两侧一般会设置商铺、官署、宫殿等建筑;小街则宽度少于等于十米,街道两侧则是居民区。

同时,唐朝还发明了砖瓦、木炭等现代建筑材料,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建筑的发展。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城市规划逐渐得到完善。

宋朝时期,城市建设达到了新的高峰。

宋代城市多建寺观等公共设施,城中设厕所,构建下水系统。

同时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绿化工程,引进了许多珍贵的树木。

唐代的“旧街大肆拓宽,新街不断开辟”转移到宋代的“保护旧街,开辟新街”,使得街道系统和城市结构更加完善。

而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城市规划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明清时期,官营、赋税的性质带来了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变化,瓷砖、琉璃等材料的大规模使用,更加完善了城市市容和市貌。

同时,明清时期的城市规划体现了强烈的等级制度,在城市规划中往往有明确的等级分化,中轴线等等也成为了城市规划中的标志。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与变迁,已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在城市布局、建筑风格、社会组织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中国城市的历史演变与城市文化的形成

中国城市的历史演变与城市文化的形成

中国城市的历史演变与城市文化的形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已经成为了中国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不仅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

在中国历史上,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并且城市文化也逐渐形成。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的历史演变和城市文化的形成。

第一阶段:古代城市的形成在中国历史上,从商周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56年)开始,城市开始出现。

这些城市通常都在大河流域,如长江和黄河流域,特别是在东部地区。

这些城市不仅是商业中心,也是政治和文化中心。

在这些城市中,建筑和城市规划开始发展,如对城墙的修建、宫殿和公共建筑。

这些城市也是封建王朝的中心地区,各种文化活动比较繁荣,如书法、绘画、音乐和戏剧等。

第二阶段:封建城市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王朝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许多城市如南京、北京、杭州、苏州等成为了重要的文化和商业中心。

这些城市的形象也逐渐得到改善,城市中心的建筑和街道布局也在改善。

在这些城市中,建立了许多文化和学术机构,这些机构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第三阶段:现代城市的形成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城市的面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许多城市如上海、广州、天津、重庆等成为了中国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城市中心建筑开始出现现代化的特征,摩天大楼、公共交通等设施开始被引入。

同时,工业化也在中国的城市中开始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第四阶段:当代城市的发展当前,中国的城市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各种现代化和科技化的设施和建筑被引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许多城市成为了国际化的贸易和金融中心,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

城市的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加强,如园林绿化、地铁建设等。

城市型态的多样化和产业的多元化也是当前城市发展重要趋势之一。

城市文化的形成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文化也开始逐渐形成。

城市文化是城市人类活动的总和,包括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化遗产、城市特色产品和文化活动。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外城在皇城和宫城的东、南、西 三面,三面包围着皇城和宫城。
兴庆宫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3.唐长安的道路系统
全市性道路包括城市干道和街坊内道路两个系统。城市 干道为严整的方格网状,通向城门的几条主要干道十分 宽阔,位于中轴线上的朱雀大街宽达150米,两侧设有排 水沟。
街坊内道路:居住坊里内的道路为一字形或十字形;市 场内的街道有所不同,宽度相对较小,石子砌筑,两侧 有排水明沟,沟外、沿店铺还有一米宽的人行道。
(5)继承营国制度 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井田方格系统。
城内主要道路都和 城门相通,道路成方格 形。
大市 四通市
小市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6) 城北面有 三座小城,各有 城垣,连接为一 组建筑,是城市 的主要军事基地。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4北魏洛阳城里坊
里坊制起源:坊来源于周法“匠人营国”的井田制。从周代开始,都城中居民 居住区就以闾里(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为单位,之后的汉、三国、晋等朝的 都城也都沿用这种形制,但北魏以前的“里”,四周并无围墙,里墙制度是从 北魏开始的。 “里”指宅院,民户居处。。 “坊”指城市中街市里巷的通称。
另外北魏时期重视尊孔崇儒,儒家经典《周礼》成为改建洛阳核 心理论依据,并强化洛阳的政治中心的职能,利用洛阳固有的经济 地理优势等一些规划举措,使洛阳又一次成为北部中国的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
北魏洛阳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发展礼制营国建都的一个里程 碑。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3城市布局及特征
(1)采用内城—— 宫城——廓城三城相 套布局方式,平面呈 一规整的长方形,四 面筑围墙。 (2)宫城居中,并 以此为中心形成体现 尊卑关系和礼制营国 制度的南北空间序列 轴线,全城呈中轴对 称格局。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发展及相互影响【精选资料】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发展及相互影响【精选资料】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进程及相互影响【摘要】:千年历史,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过各种思想的演变和方式的改革。

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体系。

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方面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影响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考古证实,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在政治、伦理和经史书籍中。

几千年来,伴随着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几经演变。

西周是我们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形式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对城市建设制度也有严格的规则。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因此,周代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及文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时期。

各种学术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并传承后世。

学术思想的百家争鸣,商业的发达,战争的频繁以及筑城与攻守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当时城市建设的高潮。

因此,东周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

既有与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表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理念;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变革思想,在城市建设上提出:“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自然至上理念,从思想上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

古代城市里坊制的变迁

古代城市里坊制的变迁

古代城市里坊制的变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晚唐和宋朝,曾经历过一场历时几百年、针对里坊制的拆墙运动。

里坊制的兴起中国商周时期以前,可谓城市开展的初期。

人们出于需要聚居到一起,但还没有有意识地大规模修建城市。

从春秋到汉,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城市开展高潮。

“千丈之城。

万家之邑相望也。

〞西汉X邦建国之后,全国各地经过汉初休养生息,取得了经济大开展,“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交流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交换经济兴旺带来了商业城市的大开展。

除了首都长安,其他城市如XX、XX、寿春〔今XX〕、临淄〔今XX〕、江陵〔荆州〕、XX、吴〔今XX〕等都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这时期也是里坊制城市建立的初期。

?吴越春秋?云:“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这里的“城〞即“宫城〞,“郭〞即“外城〞。

城与郭,构成了古代都城空间主要和根本的单元。

造郭的目的是“守民〞,即为了镇守和掌管、统治民众,以建立和维护王朝统治秩序。

因此,如何按照统治者的意愿和都城规划构造来组织民众的聚居生活,构建都城社会空间,并使之纳入整个都城政治和礼治秩序之中,就成为都城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看,西周以来,对郭内居民的组织管理主要是通过里坊制度进展的。

里坊可谓是古代都城中最为普遍和长久的居民聚居规划形态和城市管理制度。

不仅将都城划分出假设干方形的空间。

而且对每个空间都作了适当的安置与有效的管辖。

它在划分都城居民居住空间的同时,也划分了都城社会构造空间。

春秋时期,城池规划便有了“里坊〞一说。

“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为当时的居住区。

即由官府规划的、封闭的居民区。

?苏氏演义?说:“坊者,方也,言人所在里为方;方者,正也。

〞又说:“方,类也。

?易?曰方以类聚,居必求其类。

〞城市由假设干“里〞组成,可以保证城市秩序及统治者的平安。

“里〞也是城市面积的根本单位,即是城市设计时的平面模数。

这种规划设计手法。

是古代城市呈现方整形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i s t o r i c a l P l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12年 第36卷 第8期 VOL.36 NO.8 AUG. 201220【摘要】通过史料分析,揭示唐代市内已经出现居住功能。

指出唐代的里坊制松动迹象并不只局限于坊内发生商品交易行为,还包括市本身出现的商业和居住功能复合现象。

市内居住功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这一变化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变迁中的意义主要有三点:破坏了里坊制的市坊区分规划制度;突破了里坊制的居住组织原则;推动了城市公共空间从市向街道的转换。

【关键词】市;里坊制;古代城市规划制度;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ABSTRACT: The analysis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reveals that the phenomenon of dwelling already appeared in the market of Tang Dynast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decline of Lifang (i.e., residential ward) system is not restricted to the commodity exchange within the ward; moreover, it includes the appearance of commercial function mixing with residential function in the market. The residential function of the market is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ange is demonstra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destroying the planning system of Lifang system that separates market from residential ward; breaking the residential organization principle of Lifang system; promoting the conversion of city public space form market to street.KEYWORDS: market; Lifang system; ancient urban planning system; ancient urban planning history of China1 引言唐代是我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发展的顶峰阶段,其都城长安尤以规整的道路体系和里坊形制、严格的市坊分立和管制政策成为里坊制城市的典范。

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出现了破坏古典市坊制度的迹象,开启了从里坊制向街巷制的过渡步伐。

对于这一自唐开始,到北宋达到高潮的城市规划制度变革的实质性内容,学界将其归纳为商品交易突破古典市制约束,向坊内渗透。

贺业钜认为,坊内设店和夜市出现是当时破坏旧市坊制度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1]。

施坚雅也指出:“(唐宋之际)坊市分隔制度消灭,而代之以‘自由得多的街道规划,可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行买卖交易’”,是“中世纪城市革命”的重要特点[2]。

笔者认为,唐代出现的里坊制松动迹象并不只局限于坊内设店推动的商品交易突破古典市制约束,市本身出现的商业和居住功能复合现象也是里坊制开始瓦解的重要征兆。

2 古典市制概况古典市制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对商品交易地点和时间的严格限制。

城市中的商品交易集中在市中进行。

《周礼》记载:“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

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

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3]”交易时间则严格限定在白天,市门清晨开启,日暮关闭。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云:“市买者,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

[4]”《史记・孟尝君列传》载:“君独不见夫趣市朝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

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

[5]”人们在日暮后从市前经过时,竟然不回头看市门一下,原因就在于市场交易已经停止。

唐代沿袭了古典市制,但与以前各朝相比,唐代的市制规定更为规范化,也更加严格。

政府只允许州县治所设市,而且对交易时间进行了精确设定,市门定时启闭。

《唐会要》载:“景龙元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唐代市的变化与古代城市规划制度变迁郑 卫 饶晓晓【作者简介】郑 卫(1975-),男,博士,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讲师。

饶晓晓(1981-),女,浙江大学建筑系博士研究生,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建筑系讲师。

【收稿日期】2011-11-11【文章编号】1002-1329 (2012)08-0020-05【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识码】A CHANGE OF MARKET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RANSITION OF ANCIENT URBAN PLANNING SYSTEMZHENG Wei; RAO Xiaoxiao21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6]”里坊制城市中,坊和市不但在空间上是相互独立的,在功能上也处于分离的状态。

坊和市都有封闭的垣墙围合,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坊门和市门的管理。

坊是居住的基本组织单位,市则是专门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实行严格的功能分区。

坊内不允许开设店铺进行商品买卖,市内也严禁列肆贩卖的商人留宿,如《晋令》规定:“坐垆肆者,皆不得宿肆上。

[7]”3 唐代市的功能复合现象在古典市制下,市的功能是单一的,只是作为商品交易的空间,而没有居住的功能。

但是唐代已经发生市中住人的情况,居住功能向市内渗透,市出现了功能复合的趋势。

洛阳南市和北市,就分布有私人住宅。

《千唐志斋藏志》中收集的墓志即有相应信息,如《唐故田府君墓志铭并序》:“(田少直)以大和七年六月九日遘疾于洛阳北市之里。

[8]”《唐故卫公夫人渤海高氏墓志铭并序》:“(卫义夫人高氏)以开成三年六月十七日寝疾,祷请不,终于洛阳北市里之私第。

[8]”或许有学者会认为,北市有私人住宅与其原为里坊有关。

诚然,“北市。

本临德坊,显庆中立为北市。

[9]”在改为北市之前,坊内自然有许多私人住宅。

《唐故王君墓志铭并序》:“(王赞)于大唐永徽三年四月二日终于邻德里(即临德坊)[10]”这则史料即为明证。

因为临德坊改为北市是显庆二年,即657年之事,永徽三年是652年,此时尚未设置北市。

但田少直和卫义夫人高氏辞世年代分别为833年和838年,是在废坊立市之后。

因此,北市的建制沿革并不足以否定居住功能向市内渗透这一结论。

更何况史料中还有反映南市存在私人住宅的明确记载,而南市在隋代洛阳建城时即已规划建设,此后唐袭隋制,当不存在建制沿革方面的问题。

如《大周故武骑尉张府君段夫人墓志铭并序》:“(张大妻段氏)于垂拱二年七月十二日卒于旗亭里(即南市——笔者注)之私第。

[11]”《大唐故处士陈君墓志铭并序》:“(陈泰夫人房氏)以神龙二年十二月七日终于南市旗亭里第。

[8]”《唐故将仕郎试恒王府兵曹参军兼充大内上阳宫医博士成阳郡成公墓志铭并序》:“有唐大和四年岁次庚戌九月壬申(即大和四年九月二十二日——笔者注)……(成)殒于洛州河南县南市面行之第宅”[12]。

因此,市中出现商业和居住功能复合趋势的结论有史料依据。

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唐代洛阳南市还有齐朗宅,北市还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13]。

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

1956年西安东郊韩森寨东北出土高义忠墓志,记载中散大夫试少府监高义忠于大历十二年八月十五日,终于东市署私第[13]。

当然,这些有确凿史料可稽的住宅只占市中曾经存在住宅的极少比例,更多的住宅信息都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市内住人的信息在一些古人笔记中也可得到反映。

如《广异记》:“张仁幼时贫乏,恒在东都北市寓居。

[14]”《法苑珠林》卷74:“唐长安市里风俗,每至岁元日已后,递饮食相邀,号为传坐,东市笔生赵大次当设之。

[15]”这两则记载都是明文反映市内可以居住的。

《太平广记》卷363《韦滂》记载:“唐大历中,士人韦滂……尝于京师暮行,鼓声向绝,主人尚远,将求宿,不知何诣。

忽见市中一衣冠家,移家出宅。

子弟欲锁门。

滂求寄宿,主人曰:‘此宅邻家有丧,俗云,妨杀入宅,当损人物。

今将家口于侧近亲故家避之,明日即归。

不可不以奉白也。

’(韦恳求寄宿)主人遂引韦入宅,开堂厨,示以床榻,饮食皆备。

[16]”从韦滂借宿和主人所述离宅是因为邻家有丧的记载,反映出市内存在私人住宅,夜间可以宿在市内。

《太平广记》卷84《俞叟》载:“京兆吕氏子……月余在(江陵)逆旅,未果还。

有市门监俞叟者,见吕生往来有不足色,召而问之。

[16]”可见,市内住人的情况不仅仅局限于长安和洛阳,也发生在其他州县。

此外,《太平广记》中还收录了一些以某市百姓称呼主人公的记载,如卷220《王布》:“永贞年,东市百姓王布知书,藏钱千万,商旅多宾之。

[16]” 卷436《推磨骡》:“临洛市中百姓,有推磨盲骡无故死,因卖之。

[16]”卷436《东市人》:“开成初,东市百姓丧父,骑驴市凶具”[16]。

笔者认为,东市百姓、市中百姓当为居住在市中之人。

根据常理推论,如果居住和就业在空间上是分离的话,也即这些人不是住在市内,应该不会使用东市百姓之类的用语。

这些记载亦可作为市已具有居住功能这一结论的旁证。

4 商品经济发展与市的功能复合唐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流通和交易的规模也迅速扩大。

长安东市,“街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9]” 洛阳南市,“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集。

[9]”正是由于商品经济的推动作用,里坊制开始松动,商品交易开始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从时间上分析,唐代出现的夜市突破了市场交易仅能在日间进行的限制。

《唐两京城坊考》记载长安崇仁坊由于“北街当皇城之景风门……唐代市的变化与古代城市规划制度变迁郑 卫 饶晓晓H i s t o r i c a l P l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12年 第36卷 第8期 VOL.36 NO.8 AUG. 201222又与东市相连,选人京城无第宅者多停憩此。

由是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9]。

扬州的夜市也很发达,诗人王建的《夜看扬州市》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17]。

从空间上分析,商品交易已经不再严格地局限于市内,一些坊内开始开设店铺,如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缬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