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国园“居与游”的差异——以拙政园和西芳寺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1621051077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建筑哲学

姓名:李奕昂

中日园林“居”“游”的差异

——以拙政园和西芳寺为例

【摘要】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是世界园林中极具代表意义的东方园林,日本园林在渊源上对中国园林的一脉相承几经成为研究者的共识,但两者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在造园手法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笔者认为“可居可游”的功能需求是导致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差异的重要原因。本文以拙政园与西芳寺庭园为实例,通过对园林呈现状态的比较来分析中日传统园林创作手法的差异。

【关键词】拙政园西芳寺庭园可居可游

1中日园林的差异

1.1中国园林

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而随着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序列设计手法的逐渐成熟,宫与苑分离开来,园林逐渐成为了独立的人居环境类型。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的建筑建造大多与享乐生活有密切关系,同时突出地抒发了中国古人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崇尚自然,自南北朝由隐于山中而居到后来藏于市中而游园,始终具有着“游”与“居”的特点,即郭熙所言“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山水1。中国园林“居”与“游”的使用要求使中国具备了居时可赏景,游时可玩乐的特点,同时也产生了动与静之间的矛盾。动带来了空间序列的设计,即“阴阳交合生万物”的对仗。繁杂的空间序列在某一视点上会变得过于混乱,于是使用的因借的手法“俗则屏之,佳则收之”。

1.2日本园林

日本园林虽然也是以自然山水为造园主题,但宗教在日本一直处于重要地位,造园思想受到极其浓厚的宗教思想的影响,更多的体现了闲寂幽玄的“禅”的意趣,追求一种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境界2。而起居方式的不同同样导致中与日园林产生了很大的差别,日本禅、茶道与日常礼节的跪坐习惯,多是静的行为。使日本的“居”的生活方式多停留在室内,跪坐习惯带来的不便使“居”与“游”两种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脱离,“居”几乎很少有“游”,“游”时很少有“居”的习惯。日本园林艺术突出发展了视觉与听觉艺术,如枯山水…等,虽亦具有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天作,宛若天开”的特点,却因为少有“游”的玩乐而失去了园与屋的动态空间关系。

2传统园林案例的选取

为保证文章书籍结果的可靠性,作者通过对比分析中日著名的传统园林,从创作时间、规模大小以及园林类型三个方面确定案例的可比性。(表1、表2)

表1中国代表性园林统计表作者自绘

1《林泉高致》郭溪

2浅议中日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差异牛翊山东林业科技2011 年第4 期

表2中国代表性园林统计表 作者自绘

当,但在园林类型上拙政园是私家园林,西芳寺是寺庙园林,两者存在差异,笔者认为在类型上,两者恰恰分别是中日传统园林理念代表的典型,即中国古人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与对远离尘世,日本古人对超凡脱俗的“禅”的追求。

3拙政园与西芳寺庭园

3.1布局

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东部原称“归田园居”,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后建,故本文主要分析中部与西部3

西芳寺庭园分为两大部分寺院区和庭园区,庭院区又分为苔藓庭园与枯山水庭院。(图

2)“院内东侧是黄金池作为中心的苔藓的庭园,东侧是本堂(西来堂),书院、三重纳经塔等。庭院内湘南亭(重文),少庵堂、潭北亭(たんほ改变着)的3个茶室。院内北侧枯山

水的石头组合,开山堂的手指,东庵所建的。”4

(图1拙政园分区图 作者自绘) (图2 西芳寺分区图 作者自绘)

3.1.1建筑分布

笔者选取拙政园与西芳寺的建筑平面,绘出全区内主要建筑的分布状态。(图3、4) 3 百度百科拙政园

/link?url=61_8ipgA1p3VGK8cAhg9JHtPr9NZNMIOMmKt8VZyYjqJYQ2k74dFkJkRfFFMDCg 3pZjULvz0le_b1m3tOA9qSY-TLRR7I9-3uwh4t0HvkzqEAAIVmFm32B-_qkuFDuX2#2_3 4 外文网站——西芳寺官网https:///wiki/%E8%A5%BF%E8%8A%B3%E5%AF%BA

(图3拙政园分布图作者自绘)(图4西芳寺建筑分布图作者自绘)从建筑在园区的分布状态上来看两园虽都是以水面为景观主体,但两园内建筑的分布状态存在明显不同。拙政园的建筑分部相对均匀,而西芳寺的主体建筑相对集中,观景建筑分布少且零散,尤其在池泉回游园区少有建筑分布。这证明了相对于拙政园,西芳寺园林与建筑的关系相对薄弱,即游园的方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

3.1.2园区道路

拙政园内的道路多为树杈形,园区内各个地点的可达性非常高(图5)。而西芳寺内的园区道路为一条环形路线路线,游览者无法游览整个庭园,甚至无法接近主要的水体景观部分(图6)。这反映出,拙政园在设计上不仅仅使游赏者可以看到园区内优美的景色,而且同时注重“游”与“玩”的体验感,而西芳寺仅是让游赏者看到优美的景观,并未注重游园者与尽管在肢体行为上的互动。

另外拙政园的游园道路穿过了园区内几乎所有的建筑,而西芳寺内的道路虽穿过大部分建筑,但有少部分的建筑并为分布在游园的道路上,而是以景观形式存在的。这恰恰证明了文章上面提到的,西芳寺的园林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关系薄弱的观点。

(图5 拙政园游园道路图作者自绘)(图6 西芳寺游园道路图作者自绘)以上分析的两点内容共同体现了拙政园的设计上强调了在建筑中“居”而看景、游赏时与环境的互动,西芳寺园区部分强调的是游赏时观景而非中国传统园林中“游”所强调的游园时玩乐。

3.2园内景物的分析

3.2.1建筑

3.2.1.1建筑周围场地

拙政园与西芳寺中建筑周边化境的处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拙政园主要的景观建筑一般都留有一定的活动场地,游园者可以从各个方向到达建筑,也可由建筑去向各个方向,或者在建筑周围停留,园区中部内的主题建筑远香堂,面向北部水面,在北部留有大片空地并延伸至水体边缘,而建筑的其他三个方向上也都留有空地,空地边缘树木掩映,游园者来去自如(图7)。西芳寺的主体建筑本堂前有一条寺院的主路直达进入本堂的台阶,道路与建筑形成了一定的轴线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台阶前的场地虽然较宽,但周围几乎无遮挡,空旷而使人难以停留。道路、台阶前的场地与周围的场地(即枯山水中的砾石场地)界限十分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