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_吴琦

合集下载

略论晚明社会风尚的变迁

略论晚明社会风尚的变迁

略论晚明社会风尚的变迁
邵金凯;郝宏桂
【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21)002
【摘要】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晚明社会出现了重利趋商、浮靡奢侈、违礼逾制为主要特征的社会风尚.尽管它没有像文艺复兴那样把社会导入人文主义的轨道,但它对于打破明代社会沉闷风气及推动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总页数】5页(P58-62)
【作者】邵金凯;郝宏桂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江苏,淮安,223001;盐城师范学院,政史系,江苏,盐城,22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晚明社会的变迁标志中国近代的开启——《晚明社会变迁研究》简介 [J], 木子
2.晚明至清的社会风尚与民俗心理机制 [J], 吴琦
3.论晚明社会风尚 [J], 刘和惠
4.公与私:晚明社会秩序的变动与观念变迁 [J], 李双利
5.晚明社会变迁与中国早期近代化(专题讨论)——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J], 张显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社会变化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社会变化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社会变化在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城市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重要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变革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与社会变化方面的重要特点和影响。

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城市规模和数量均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首先,在明代早期,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使得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受到了大规模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其他一些重要城市,如南京、杭州、苏州等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到了清代,随着清朝的建立,北京继续保持其地位,清朝还新建了许多其他的重要城市,包括沈阳、南京等。

其次,城市的数量也得到了大幅增加。

明代和清代,中国的城市数量从数十个增加到数百个。

这种增长主要归因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人口的流动。

城市成为了商品流通、商业交易、手工业生产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二、商业繁荣和市场经济的兴起在明清时期,商业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兴起。

一方面,因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外国商品的引入和国内商品的输出,使得中国的商业活动日益繁荣。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城市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促使了内部贸易与城市商业的迅猛发展。

商业繁荣的结果是城市商业区的兴起。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商业街、市场和货栈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地带。

商业街上的店铺琳琅满目,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

市场上的交易活动频繁,商品的供求关系在市场中得到了有效调节。

三、手工业和手工业者的兴起与商业一样,手工业在明清时期也蓬勃发展。

这一时期,许多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形成了各个行业的行会。

这些行会以提供劳动力、技术培训和生产监管为主要职责,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铁器制造业、陶瓷业、漆器业等。

这些手工业者通过商业渠道将产品销售到城市和乡村,提升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与此同时,手工业者之间还进行了技术交流和合作,提高了手工业的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吉林省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吉林省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3.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选择题1.(2022春·吉林长春·七年级统考期末)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

”可见,盛泽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A.棉纺织业基地出现B.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C.丝织业的快速发展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2.(2022春·吉林通化·七年级统考期末)吴琦教授在《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中提到“明中期以后,出现了以十大商帮为核心的商人集团,…正是这些商人群体,通过各自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

”材料显示商帮的出现()A.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B.取代了小农经济C.促使明朝取消了重农抑商政策D.不利于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3.(2022春·吉林长春·七年级统考期末)明清时期,形成了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地域性商人团体,除徽商以外,还有()A.浙商B.晋商C.鲁商D.粤商4.(2022春·吉林长春·七年级统考期末)据记载,某城市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该城市是A.盛泽镇B.汉口镇C.苏州D.扬州5.(2022春·吉林白城·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作物,属于我国明代引进的是A.水稻、向日葵B.马铃薯、粟C.玉米、甘薯D.花生、水稻6.(2022春·吉林白城·七年级统考期末)乾隆时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的是()A.吉商B.粤商C.晋商D.徽商7.(2022春·吉林延边·七年级统考期末)清朝人口迅速增长所带来的问题不包括()A.人地矛盾逐渐突出B.开荒垦田破坏植被C.商品贸易十分兴盛D.庞大的人口造成社会压力8.(2022春·吉林长春·七年级统考期末)清朝初期,面对明朝末年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统治者们认为“国之大计”是()A.恢复发展农业生产B.发展工业C.鼓励商业发展D.促进人口增长9.(2022春·吉林长春·七年级统考期末)清朝时期,湖北的汉口镇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明清时代的社会变革

明清时代的社会变革

明清时代的社会变革明清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各种社会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明清时代的社会变革为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政治变革1. 中央集权的确立明代初期,朱元璋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他废除了宰相职位,建立了六部制度,加强了皇帝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清代则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设立了多个中央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

2. 九边制度的建立为了解决边疆地区的安全问题,明代实行了九边制度,将边疆分为九个边区,分别由指定的将领负责。

这一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维护了边疆的安全稳定。

清代也延续了这一制度,进一步巩固了边疆的防御体系。

二、经济变革1. 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代,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明代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商品交流。

清代则推行了更为积极的经济政策,加强了对商业的扶持和管理,商业繁荣起来。

2. 农业生产的改进明清时代,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

明代推行了水利工程和改良农业制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清代则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改进,提倡新的农业技术和种植作物,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三、社会结构变革1. 士人阶层的变化明清时代,士人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明代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实行了科举制度,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考试成为官员,士人阶层的规模扩大。

清代则进一步加强了科举制度,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考试晋升为官员。

2. 商人阶层的崛起明清时代,商人阶层逐渐崛起。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他们成为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明代实行了一系列的商业政策,推动了商人的崛起。

清代则进一步鼓励商业活动,商人阶层更加繁荣。

四、文化变革1. 文学艺术的繁荣明清时代,文学艺术得到了繁荣发展。

明代以戏曲为代表的民间文化繁荣起来,文人雅士的作品也层出不穷。

《高中历史课件: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

《高中历史课件: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
道家、佛教和民间信仰
这些信仰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宗教生态,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多种元素。
文化和宗教的交流
文化和宗教的交流是公司地区和文化群体之间发生的重要现象,展示了开放和包容的精神。
妇女在明清时期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 角色
地位差异 家庭角色 妇女的解放
家族地位提高以后,女性的地位也相应提高。 但是在家庭和社会中仍然面临很多不公平和限 制。
文化对经济生活的影响逐渐 凸显,文化产业也逐渐得到 了发展和重视。
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
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和社会体制,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富有变化、发展 和挑战的时期之一。
明清政治与经济的演变
货币体系的变革
从明代的官营铸币到清代的机 制银元,货币体系反映了政治 和经济的变化。
艺术和文化的转变
绘画、书法、诗词等文化形式 从明向清发展,出现了许多著 名的文化巨匠。
纺织业和手工业的兴起
农村的纺织业和手工业得到了 大力发展,成为当地人建立家 庭经济的主要手段。
丝织品和茶叶的生产
明清时期丝绸工艺水平极高, 而茶叶则成为了一种全国性的 商品经济。
“土司制度”在明清时期的影响和作用
1
政府控制下的自治
明清时期,政府推出了土司制度,给予土司们一定的自治权力,反映了政治和经 济的变化。
2
地域差异和文化多样性
不同地区的土司是根据当地文化特色而设立的,反映了区域差异和多元文化的存 在。
3
中央集权和地方特殊性
土司制度在中央集权的过程中,扮演了一定的调和作用,也给土地的带来了政治、 经济和文化上的影响。
民间信仰和宗教的变迁和发展
儒家思想和社会意义
儒家思想是明清时期最主流的思想体系之一,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意识。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2021年3月,沉睡三千年的三星堆文明遗址有了重大发现。

考古学家在6座“祭祀坑”里共发现青铜神树、象牙、青铜面具等500余件文物。

“祭祀区”考古发掘专家王巍说:“古蜀文明是中国商代青铜文明当中非常有特色的一支,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这就像一个花园中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共同构成了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

”王巍的话意在说明A.中华文明的多样性B.中华文明的开放性C.中华文明的连续性D.中华文明的外延性2.阅读下面“周朝分封制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A.等级制度森严B.周王室衰微C.封建制度形成D.生产力提高3.2021年流行祝福语:2020“实鼠不易”,2021“牛转乾坤”。

牛自古以来是勤劳的象征,《吕氏春秋·重已》记有:“使五尺竖子引其棬(牛鼻环),而牛姿所以之顺也。

”下图是春秋晚期的青铜器牺尊,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A.牛的主要用途是祭祀B.牛是最尊贵的动物 C.牛形青铜器都是酒器D.牛已经被驯服4.图中儒学在a点发展到高峰的直接原因是A.统一文字B.尊孔复古C.文字狱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图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体现了A.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的交汇B.统治阶层与市井民众的共处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结合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6.比较“唐宋北方与南方诗坛占比图”,二者的差异可以说明A.民族交融利于文化发展B.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C.宋代文化发展优于唐代D.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发展7.《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

【明史研究】吴琦、袁阳春:晚明复社的社会活动与社会思想

【明史研究】吴琦、袁阳春:晚明复社的社会活动与社会思想
明清之际文人结社曾一度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发表学术
论文数篇, 出版专著 1 部; 解放后, 此方面的研究渐趋冷 落, 论文和著作十分有限②。 总体说来, 迄今为止的研究 大致体现了如下特点: 首先, 已有成果多数皆侧重于 “ 考” , 仅从其论题就能一目 了然, 余者从写作路数看也多 不例外。其次, 0 世纪前半期对明清之际文人结社的研 2 究是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进行的, 往往与国家和民 族的命运密切相关, 谢国祯先生的 《 明 清之际党社运动 考》 是在“ 九一八” 事变后写成, 该书自 序清楚地阐明了这 项研究的宗旨 是“ 以 竞争和结社为背景, 来叙述明清之际 的历史, 以唤起民族之精神” 。 其三, 晚明社团与明清之际 社会变动的关系, 学术界一直多有关注。 但总体而言, 深 层研究仍显不足, 尤其是对于社团的社会活动、 社会思想 和学术体系的价值取向等重大问题, 几无研究。 本文以社
复社是晚明最大的文人社团, 虽然其前期、 后期的组 织特性存在差别, 或者说有一个变化转换的过程, 但总体 而言, 社会性是其主要的取向与特色。 无论是复社的社会 活动, 还是复社的思想学术, 无不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点。 , 、 社集活动 通过考察, 自 崇祯二年至南明初, 复社举行的规模较 大的社集达到 1 3 次之多。按照复社自 身的发展, 大致可 以 分为四 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崇祯二年到崇祯六年六 月, 复社处于上升时期, 社集共有以下四次, 即崇祯二年 的尹山大会、崇祯三年的金陵大会、崇祯六年的虎丘大
A 加t r a d : he T s c h o l re a s bl a t s h i n g h t e s a s ci o io t a n i n 1 a t e M i n g , h t e s c 己 e fF o u s h e w st a h e ea r g es t t . t超论 I c t e d P r o o f u n d l y nd a c a r r i e d h t o r u hs g o c i la a ct i v i i t e s m o s t 俪q u e t n . he T uS F h e s o c i la a c t i v i t i e s h dt a h e o b i v o u s t i m e c h c t r a e i r s i t c nd a h t e ol p i i t 一 c lo a i r e n t io t a n . C e s r o P o n d i n g w i ht t h e uS F h e s c o i la a c i t v i yw t st a h e s c o i lt a h o u ht g ndt a h e s ae t c r 吐a c de a m i c . he T s c o i l a h t o u ht g s u c h ss a ae t c r 砍a nd i a d i n g h t e P e Pl O e , h t e a f l l l e nd a i n e t 幼t ym o li a r ya t n d j u s i t c e , lm a ni a es f e t d h t e i n e t n s e s o c i lh a i s 一 t o ys r i n迅 g c nc a e . A n d t h e C o l 1 I f i c i ni a s ma nd h i s t o yi r n h t e c a a d e 而c y s s e t ma l l h dP a r o o f u n d l y s ae t c r tc f a o n n ai t o n. o he T s ci o l a h t ug o ht nd a h t e a c de a m i c o i r e n io a t n fF O uS h e i nM i n g 一 Q i n g t r a n s i t i o n , h dt a h e c o n t i n u iv t a e i n d i s P e n s bl a e h i s o t i r c ls a i n访 g -

2020-2021学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0-2021学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0-2021学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1.“陈朝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抵抗,就这样很快地被灭掉了。

”灭掉陈朝,实现统一的政权是()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2.一位中国作家评论道:大运河的发起者隋炀帝“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

这位作家的观点主要想说明大运河()A.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B. 提高了隋朝造船技术C. 便利了隋炀帝巡游玩乐D. 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3.“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是诗人王维回忆开元年间辉煌局面所写下的名句。

开创出这一辉煌局面的统治者是()A. 唐肃宗B. 唐高宗C. 唐太宗D. 唐玄宗4.如图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是1300多年前当地人民为纪念文成公主而建。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①派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唐朝统治者是武则天②文成公主入吐蕃加强了唐朝对吐蕃的管辖③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④文成公主入吐蕃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A. ①②③B. 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5.2021年3月17日,西安出土了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丹的《杨承和碑》。

除柳公权外,唐朝著名的书法家有()A. 吴道子颜真卿B. 阎立本欧阳询C. 吴道子阎立本D. 颜真卿欧阳询6.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说:“皇帝的禁卫军已经腐化,……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唐王朝的猛将精兵,都掌握在节度使手中,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

”这一局面不断A. 黄巢B. 安史之乱C. 重武轻文D. 唐朝灭亡7.宋太祖接受了宰相赵普的建议,将剥夺藩镇的财权当作制衡藩镇的一种有效手段。

北宋时,负责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的是()A. 知州B. 通判C. 节度使D. 转运使8.在宋神宗的强力支持下,王安石以经济为中心的变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王安石变法在经济领域的措施不包括()A. 募役法B. 保甲法C. 方田均税法D. 农田水利法9.如图是依照辽、宋、西夏时期的史实绘制的漫画,该漫画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 民族政权的并立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 封建王朝的衰亡D.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0.如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图片,他最有可能研究的主题是()A. 商业贸易发展B. 宋元时期的科技C. 经济重心南移D. 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11.宋朝赵汝适曾记载:“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

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_吴琦

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_吴琦

第50卷第2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月Vol.50 No.2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Mar. 2011 收稿日期 2010-02-18基金项目 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群体与社会变迁———多学科视域下的前近代社会群体研究”(CCNU09C02004)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吴 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 在史学研究中,社会群体是考察社会变化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历史视域中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科学中对于社会群体的一般界定有所区别,存在着学科自身的学术设定与研究路径。

在前近代的历史背景下,明清社会群体积极而广泛地介入社会,在诸多层面为我们提供了可资深究社会结构性变化的学术视点。

与此同时,明清社会群体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动向,包括:众多职业群体的出现,社会精英群体向优势区域集中的趋势,精英群体注重社会角色的扮演,群体内部的分化与重组不断加剧,群体之间的互动频繁而剧烈,群体力量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等。

这些新动向与社会变动密切关联,然而,学术界对此多有忽略。

关键词 明清社会群体;新趋向;近代性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人类的生活以及其他各种活动多是以群体方式开展和进行的,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群体都是社会结构的核心构成要素,并成为社会运行、社会变动的主要推动力量。

因此,社会群体对于史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应该成为我们审视社会发展与变化的有效视角,尤其是对于方兴未艾的社会史研究,当为不可或缺的学术视点与研究路径。

在当前的相关研究中,学人们对于社会群体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以及如何发掘与追寻社会群体的视点与路径,去考察历史变迁、解决重大历史问题,似乎皆有不足。

同时,对于明清社会群体发展的新趋向及其所蕴含的近代性,则几近忽略。

多面相地展现明清地方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评吴琦主编《明清地方力量与地方社会》

多面相地展现明清地方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评吴琦主编《明清地方力量与地方社会》

多面相地展现明清地方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评吴琦主编《明清地方力量与地方社会》
吴雪梅
【期刊名称】《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2)004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史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的复兴,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视角逐渐下移,从以前着重关注的上层社会、政治事件和精英文化转向关注下层社会、百姓生活和大众文化现象,即所谓的三大转折:由精英的历史转向普通民众的历史;由政治的历史转向日常社会生活的历史;由一般历史事件转向重大的社会问题.
【总页数】2页(P115-116)
【作者】吴雪梅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关注国家事务与地方社会的互动r——评《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一书[J], 何晨
2.评《寺院与官府——明清五台山的行政系统与地方社会》 [J], 乔新华
3.浅析明清地方社会力量与阳城“商汤信仰”的传承 [J], 原敏楠;段建宏
4.乡绅对明清江西地方社会秩序的意义——施由明《明清江西乡绅与县域社会治理》述评 [J], 王日根
5.儒林内史:地方志所见之明清揭阳的举人与地方社会 [J], 胡锭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代财政的症结_中央与地方的政策执行差异

明代财政的症结_中央与地方的政策执行差异

收稿日期:2003-11-26作者简介:吴琦(1962-),男,江西省吉安市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史、中国社会史研究。

赵秀丽(1979-),女,湖北宜昌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

明代财政的症结:中央与地方的政策执行差异吴 琦, 赵秀丽(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摘要:明代自中叶开始,财政便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究其原因,中央与地方在基本财政政策执行存在的巨大差异,乃是其中的症结所在。

中央过分注重朝廷利益,过分统揽财政大权,导致地方财政的窘困,并引发地方消极征税、拖欠成风、遇事请拖、截取起运等各种抵制行为。

而最终的结果,则是中央实际财政支配权的削弱、失效,明王朝步入财政匮乏的恶性循环,吏治愈趋败坏,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关键词:财政;政策执行;起运;存留中图分类号:K 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79(2004)0120112206Difference of C arrying Out Policies betw een the Center and local FinanceW U Qi ,ZH AO X iu 2li(School of H istory Culture ,Center China N 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middle Ming Dynasty in China ,finance had g ot into the embarrassment of income falling short of expenditure.The reas on was the great difference of carrying out basic financial policies between the center and local finance.The center excessively laid stress on g overnment benefit and centralized power in its hands ,causing the embarrassment of local finance ,and resulting in all kinds of resisting behaviors ,such as default tendency ,being dilatory in doing things ,cutting out start shipment.The final result was that the real allocation right of the center was week 、ineffective ,the Ming Dynasty in China went into vicious circle of finan 2cial short ,the situation of g overnment management was w orse ,s ocial problems emerged in an endless stream.K ey w ords :finance ;carrying out policies ;start shipment ;reserve 起运与存留直接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然而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特征,所引发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也不尽相同。

吴琦:清代漕运水手行帮会社的形成:从庵堂到老堂船

吴琦:清代漕运水手行帮会社的形成:从庵堂到老堂船

江汉论坛
!""!#$!
%&
其所。 供神佛各像不一, 皆系平常庙宇。 先有 七十二处, 今止余三十所。 各水手每年攒出银 钱, 供给养赡。 冬日回空时, 即在此内安歇, 不 算房钱。 饭食供给余剩, 即留为沿途有事讼费 之需。而淮安、 天津、 通州、 京师俱有坐省之 人, 为之料理。各帮水手多系山东、 河南无业 之辈, 数以万计。歇店饭铺, 不敢容留。若将 此等庵堂尽行拆毁、 驱逐, 则冬月回空各水手, 无所依归, 反生事端。且细查其教, 亦止吃斋 念经。 其可恶之处, 在于借此齐心, 欺人生事, 尚无别项不轨之处。
# ) ! 。 此次漕运水手的大规模仇杀引起社会 十九躯”
由数人轮流充任, 共同组成该帮的首领集团, 其议 事场所则为老堂船。 老管由帮中公认的资格最老、 辈份最高、 最具权威的 人 担 任 , 因而, 老管成为帮 中权力的象征, 而由老管组成的首领集团也便成为 了帮中的权力机构。权力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的入 帮仪式、 各种帮规, 掌管 “通帮水手用钱帐目 ” ,
"
漕运水手之所以具有这种凝聚力量,实是切合了 水手们的生计需求。 李卫奏折是一份处理水手斗殴、办理罗教案 件的报告材料, 这是清廷最初接触、 处理的罗教案 件。 由于李卫不欲因为此案影响漕运的正常进行, 主张以温和的方式妥善处理,这种态度反映到他 的奏折中,便是奏折隐去了水手罗教中的组织行 为, 尤其是一些极端行为, 这使我们在阅读这段奏 折时, 深感水手罗教组织特色不明确。 但从当时的 刑部咨文可以了解到, 水手罗教已具组织形式, 譬 如其内部成员多以师徒、 师父、 师叔、 干爹、 干儿等 相称, “各帮粮船舵工、 水手各立教门, 多收门徒, 结 为死党, 一切任其教主指使, 纲缚、 烧炙、 截耳、 割

_明经世文编_编纂群体之研究_吴琦

_明经世文编_编纂群体之研究_吴琦

不详
《复社纪略》
唐允谐 尹季 华亭县 天启四年举人 《华亭县志》
张安茂 子美 青浦县 顺治四年进士 《松江府志》
吴嘉胤 绳如 华亭县 天启四年举于乡 《华亭县志》
宋家祯 善先 华亭县 顺治八年贡生 《松江府志》
单恂 质生 华亭县 崇祯十三年进士 《松江府志》
注: 《松江府志》 , (清 )宋如林修 ,孙星衍纂 ,嘉庆 二十三

《明经世文编》采用主编负责 ,集体分工选辑的 方法 ,由陈子龙、徐孚远、宋徵璧担任主编 ,此 3人 对于全书的编纂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据《凡例》记 载: “选辑之功 , (陈子龙、徐孚远 )十居其七 , (宋徵 璧 )十居其二。”此书每卷均列此 3人之名 , 另有 1 人则由周立勋、李雯等轮流列名 ,列名选辑的共有 24人 (见表一 )。表中清晰地反映出两个特点 ,一是 选辑者皆为松江府人 ,地域特点十分鲜明 ; 二是选 辑者的出身均为进士、举人、监生、生员等 ,而进士 和举人居多。这一特殊的群体 ,于崇祯十一年 ,聚集
彭宾 燕又 华亭县 崇祯三年举人 《松江府志》
宋存标 子建 华亭县 崇祯十三年贡监 《松江府志》
夏允彝 瑗公 华亭县 崇祯十年进士 《松江府志》
李待问 存我 华亭县 崇祯十六年进士 《华亭县志》
沈泓 临秋 华亭县 崇祯十六年进士 《松江府志》
徐凤彩 圣期 华亭县
入太学
《华亭县志》
吴培昌 坦公 华亭县 崇祯十年进士 《松江府志》
在松江地区 ,共同完成《明经世文编》的编纂。 这一 群体不是单纯的文稿编纂群体 ,其中的主要成员广 泛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尤其是与明末重要社团的密 切关系 ,寓意颇深。
(一 ) 选辑群体与复社 明末 ,江南士大夫有鉴于朝政日败 ,国势日衰 , 在进行文学创作、学术研讨的同时 ,纷纷聚议时政 , 参与政治 ,希望能够实现“救时之用”的经世之道 , 于是太仓张溥等人成立了复社 ,以“兴复古学 ,务为 有用” [1 ](卷 1)。复社初创时 ,仅有江南应社、松江几社 等 8个文社 ,社员分布在苏州等 7个郡。 经过尹山 大会、金陵大会、虎丘大会 ,这 3次大会 ,复社影响 扩大 ,队伍迅速壮大 ,发展到 16个文社 ,由江南蔓 延到江西、福建、湖广、贵州、山东、山西各省。 据当 时复社成员吴应箕编的《复社姓氏录》 (二卷 )及其 孙吴铭道续编的《续录》 (一卷 )记载 ,正式社员就达 202 5人。 《明经世文编》编选者中有许多为复社成员。崇 祯六年 ,张溥发起虎丘大会 ,刊国表社集行于世 ,所 列复社成员就有: 松江府夏允彝、徐凤彩 ; 华亭县周 立勋、徐孚远、彭宾、顾开雍 ; 上海县宋存标 ;青浦县 陈 子 龙、 宋 存 楠 ( 徵 璧 )、 李 雯 ; 金 山 卫 盛 翼 进 等 。 [1 ](卷 1) 这些士子们在复社中广交游、慎择友 ,集

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

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
76
多职 业 群 体 的 出现 , 会 精 英 群 体 向 优 势 区域 集 中 的 趋 势 , 英 群 体 注 重 社 会 角 色 的 扮 演 , 体 社 精 群 内部 的 分 化 与 重 组 不 断 加 剧 , 体 之 间 的 互 动 频 繁 而 剧 烈 , 体 力 量 日益 成 为 重 要 的 社 会 力 量 群 群
的 社 会 群 体 指 由持 续 的 直 接 的 交 往 联 系 起 来 的 具
各种 活动 多是 以群体 方式 开展 和进行 的 , 在任 何一
个 历 史 时 期 , 何 一 种 社 会 形 态 下 , 会 群 体 都 是 任 社 社 会 结 构 的 核 心 构 成 要 素 , 成 为 社 会 运 行 、 会 并 社
有 共 同利益 的人群 。社 会群体 具有 如下特 征 : 常 经 性 的社 会互 动 ; 对 稳 定 的成 员 关 系 ; 相 具有 明确 的 行 为规 范 ; 具有共 同一致 的群 体意识 。可 见社会 学 对 于社 会群 体 的界定 在 时 空 关 系 以及 行 为方 式 方 面非 常 明确 , 尤其 是 群 体 意识 方 面 , 求成 员 在 群 要 体活 动 中保 持一致 , 以此 与群体 以外成 员 区分开 并 来, 独特 的群体 活动特 征使成 员能 够 明确 区分 群体 内成 员和群 体外 成 员 , 把 本群 体 视 为 一个 整 体 , 并 形成 一致 的 群体 意 识—— 一 种 群 体 归属 感 。群 体 意识 一旦 建立起 来 , 群体成 员与 群体外 的人便 有 了
第 5 O卷 第 2期
Vo1 5 No. .0 2
华 中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 n l fH u z o g No ma i e st ( ma iisa d S ca ce c s o r a a h n r lUn v r i o y Hu n te n o i l in e ) S

历史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

历史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

历史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变革的关键时刻。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政治变革明清时期,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明朝灭亡后,清朝建立了新的政权,实行的是封建统治制度。

与明朝相比,清朝的政治制度更加集中,皇帝的权力更大。

此外,清朝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康熙、雍正、乾隆等帝王的改革。

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经济变革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明朝末年,由于内忧外患,导致经济陷入了低谷。

而清朝的建立给了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清朝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实行赋税、开放交易市场、发展商业贸易等。

这些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三、文化变革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明朝末年,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造成文化的衰退。

而清朝的建立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文化方面,清朝倡导了儒家文化,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改革,如康乾盛世的学术繁荣、文化艺术的繁荣等。

这些文化变革使中国的文化得到了重振,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发展。

四、社会变革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在社会结构方面,由于清朝实行的封建统治制度,社会结构更加稳定,社会等级分明。

社会中的地主、士大夫等阶层的地位得到了保障,而农民和工商业者等底层人民的地位相对较低。

此外,明清时期还发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事件和社会运动,如李自成的农民起义、白莲教运动等,这些事件和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政治变革为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基础,经济变革为社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化变革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然而,社会变革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封建统治下的社会等级固化、民众贫困等问题。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教材研究作者:高三历史备课组肖明发来源:发布时间:2013年12月30日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所谓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持“社会结构变动”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持“社会形态变迁”观点的学者则认为,古今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中国古代两大社会转型时期简介1、春秋战国(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解读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解读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解读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湖北省荆州市西门中学杨枫434020一、阶段特征从中国自身看,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是中心内容;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走向封闭,由领先转为落后,拉大了和世界的差距,开始脱离世界历史的主潮流。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表明依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难以维持统治了。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没有发展到危及封建统治的地步,但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从经济基础上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从农民起义的口号看,“均田免粮”的提出,表明农民起义已发展到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水平。

从赋税制度看,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表明封建政府不得不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也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从思想文化上看,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市民文学和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这是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从对外关系上看,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由开放到保守,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拒绝任何新事物的传入。

二、知识归纳(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

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农业方面:(1)耕地面积扩大。

明初耕地面积为8.5亿亩,清代高达10亿亩。

(2)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的水稻亩产量提高。

(3)从国外引进了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等,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4)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

(5)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施标志着农耕社会赋役制度的成熟。

手工业方面: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厂、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生产工具进步和生产技术提高(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彩色印刷品),分工也日益细密。

商业和城市方面:(1)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2)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明中后期有30多个,到清代增长到204个。

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与社会变迁

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与社会变迁

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与社会变迁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与社会变迁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从文化角度看,明清时期呈现出了多元并共存的文化现象,各种文化形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时代风貌。

而社会变迁方面,则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的变动、经济发展的进步以及社会思潮的崛起。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阐述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与社会变迁。

首先,明清时期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并共存的特点。

明代的文化主要源于宋元时期的传统文化,强调儒教思想和士人文化。

随着时代的进展,明代的文化迅速发展,并与儒家、道家等思想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相互融合。

例如,明代出现了文人诗歌的高度发达,文人的才情和艺术造诣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同时,明朝还出现了一系列寿山石、徽派绘画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而在清代,由于清朝政权的来到,融合了满族文化和华夏文化的新文化形态开始兴起。

清代的文化呈现出了更为多元和富有独特性。

比如,清代的古籍整理与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突破,这一阶段出现了大量的经学家和文献学家,他们对于历史文化的整理与研究成果为后世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次,明清时期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明代的社会结构以农民和士人为主体,封建等级制度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明代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随后,清朝的统治被推举上位,清朝的社会结构虽然仍然延续了封建等级制度,但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组织形式和社会阶层。

例如,由于满族的统治,满洲民族成为了清代的统治者,占据了社会的高层统治地位。

此外,商人阶级在社会结构中地位的提高也是明清时期的一个显著变化。

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城市的兴起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商人阶级逐渐获得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财富的积累。

再者,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潮也呈现出了显著的变化。

在明朝时期,社会思潮更多地体现为士人文化和儒家思想的传统流派。

例如,明朝出现了程朱理学,他们主张儒家的经典以及儒家思想的传统体系,强调个体修养和政治道德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0卷第2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月Vol.50 No.2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Mar. 2011 收稿日期 2010-02-18基金项目 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群体与社会变迁———多学科视域下的前近代社会群体研究”(CCNU09C02004)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吴 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 在史学研究中,社会群体是考察社会变化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历史视域中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科学中对于社会群体的一般界定有所区别,存在着学科自身的学术设定与研究路径。

在前近代的历史背景下,明清社会群体积极而广泛地介入社会,在诸多层面为我们提供了可资深究社会结构性变化的学术视点。

与此同时,明清社会群体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动向,包括:众多职业群体的出现,社会精英群体向优势区域集中的趋势,精英群体注重社会角色的扮演,群体内部的分化与重组不断加剧,群体之间的互动频繁而剧烈,群体力量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等。

这些新动向与社会变动密切关联,然而,学术界对此多有忽略。

关键词 明清社会群体;新趋向;近代性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人类的生活以及其他各种活动多是以群体方式开展和进行的,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群体都是社会结构的核心构成要素,并成为社会运行、社会变动的主要推动力量。

因此,社会群体对于史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应该成为我们审视社会发展与变化的有效视角,尤其是对于方兴未艾的社会史研究,当为不可或缺的学术视点与研究路径。

在当前的相关研究中,学人们对于社会群体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以及如何发掘与追寻社会群体的视点与路径,去考察历史变迁、解决重大历史问题,似乎皆有不足。

同时,对于明清社会群体发展的新趋向及其所蕴含的近代性,则几近忽略。

一、历史视域中的“社会群体”及其研究意义 社会群体的概念来源于社会学,广泛地运用于其他诸多学科。

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各个学科对于社会群体的认识略存差异,或各具学科特性,但基本援用社会学的界定。

根据社会学对于社会群体的一般界定,大体认为,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之一,它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社会群体具有如下特征:经常性的社会互动;相对稳定的成员关系;具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具有共同一致的群体意识。

可见社会学对于社会群体的界定在时空关系以及行为方式方面非常明确,尤其是群体意识方面,要求成员在群体活动中保持一致,并以此与群体以外成员区分开来,独特的群体活动特征使成员能够明确区分群体内成员和群体外成员,并把本群体视为一个整体,形成一致的群体意识———一种群体归属感。

群体意识一旦建立起来,群体成员与群体外的人便有了明显的区别感,对群体有了相应的期望和归属意识。

由此可见,社会学中的社会群体有一个基本的考察标准,就是在一定时空下形成直接关系。

然而,以此界定来衡量历史学研究中的社会群体,便出现了问题:史学研究中的社会群体有许多并不符合“在一定时空下形成直接关系”的考察标准与基本特征。

近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研究的诸如明清州县官群体、明清阁臣群体、明清言官群体、明清士人群体等等,都是将研究的群体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考察,而这些群体中的诸多成员,因为时空的不同,67并未形成直接的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的相关研究者似乎都没有意识到,也从未进行任何的辨析。

当然,类似于上述各群体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学术意义,对于研究对象的设定也是客观而科学的。

此中想说明的是,史学研究中的社会群体,在概念与内涵上,与社会学的理解有所差别。

或者说,历史视域中的“社会群体”,既是基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理解,又具有史学的学科特性。

学科之间对于社会群体的理解必然存在差异,也应该存在差异。

一是人类社会持续着一个漫长的发展、演进历程,其中的组织形态也在不断地发展着、演进着;二是不同学科的学术研究,有着自身的研究路径和学术设定,以解决问题为要旨,形成学科自身的理解十分必要。

历史学领域中的社会群体,应该是在更大的时空范围中,具备相同的身份特征和身份一致感,尤其是更多地拥有外在的身份认同的人群。

群体中的成员,并非一定发生直接的交往联系,甚至并不一定有着共同利益目标和价值取向,但一定生存在一个大的历史场景之下,并具有相同的身份特征。

比如,明代州县官群体,是以整个明代作为大的社会场景,其中,前后各地的州县官并不相识相交,未曾发生直接的交往联系,不同性质的州县官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也差异极大,但都具有一致的身份特征和外在的身份认同。

循此思路,作为史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群体可以按照广义和狭义的二分法进行划分,所谓狭义的社会群体,即是直接而持续交往的具有共同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并有着强烈身份认同的人群,比如张居正改革群体、东林党人群体、博学鸿儒群体,还有许多因事件而集结的人群,等等,皆属于狭义社会群体的范畴。

而广义的社会群体,则主要指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空场景中,具备一致的身份特征与身份认同感,全体成员具有或不具有共同利益和价值取向,所形成的一类人群。

广义的社会群体基本为研究者的主观设定,如明清时期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皇帝群体、阁臣群体、言官群体、州县官群体、士人群体,商人群体,等等,如此而言,广义的社会群体称之为社会类群①应该更为确切。

学术界不少群体研究成果,其实皆属于对于社会类群的研究。

当然,社会类群泛称社会群体,基本是无误的。

在二分法的框架下,对于历史视域中的社会群体的确立与考察,还可以通过关注其时空性因素来进行类型划分。

从历时性审视群体的生成、结合与演变,既包括长时段的稳定群体,如官僚群体、州县官群体,也包括因突发事件而集结的群体,如民变、朝代更替中形成的群体,还有因地域等因素而形成的群体。

空间因素主要侧重于地域差别,但地域因素与时间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成为确立与考察群体的重要依据。

总体而言,身份特征与研究者的主观设定成为历史学研究中社会群体确立最关键的两个因素。

这一特点决定了历史视域中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广义层面的社会群体,多数并非一定是直接相关联的人群。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纵深发展,社会群体的研究日益呈现新意,社会群体越来越为史学研究所重视。

学术的视线转向了传统史学鲜有关注的社会下层,使得长期以来史学发展的路径得到了极大的修正和补足。

因此,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长期无人问津的下层群体、弱势群体、边缘群体逐渐成为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史学研究领域得到了持续的拓展,史学研究变得更加丰满、生动、有血有肉,当然也更深入,许多社会深层的问题都得到了讨论和揭示。

但这些成就取得的同时,有一个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警觉:社会史的研究,对于下层群体和弱势群体重视的同时,是否一定要对上层群体持以忽略的态度,才能够体现社会史的学术宗旨?无疑,这是对成熟的社会史的误读,这一倾向的发展,必将把社会史引向歧途。

社会史在对于历史问题的把握时,首先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任何视点的考察,都是为了说明和论证这个整体。

而社会群体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与社会都构成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因而都应是我们考察社会时不能离弃的研究对象。

明清时期,上层群体或精英群体无一不与社会的变动紧密关联,皇帝、朝廷百官、各级地方官员、高层士人等等,都是根植于社会的土壤之中,围绕他们所形成的现象、事件、问题,无不透露大量的社会信息,无不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当然,我们对上述问题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理解和阐述。

社会史的兴起,对于传统的政治史、制度史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从中心走向边缘的传统政治史和制度史研究如何重新站立?如何获得新的立意、确立新的学术意义?吸取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理念,从社会史的视角考察传统政治史和制度史的内容,或者直接将政治史等与社会史打通,应该是可以尝试和探索的有效途径。

明清两代,由于社会交往扩大与和交流的频繁,群体辈出,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群体之77间产生了更为广泛的互动关系,群体与社会紧密关联。

因此,明清时期任何一个群体都是我们考察社会变动与发展、社会内部的结构性变化的有力视点。

近年来,明清社会群体的研究日渐成为史学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不少引人瞩目的成果和成绩。

不过,现有的研究尚存不足,尤其是群体研究的范围和视野需要有一个较大的拓展。

具体而言,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其一,忽视职业(或专业)群体和新兴群体,对于下层群体、边缘群体以及其他特殊群体虽有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仍有许多没有被学人关注和研究;其二,对于前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学术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然而学人们较少以社会群体为切入点,通过探讨群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社会的变动,尤其缺乏对于明清社会群体近代性的分析;其三,大多数注重对单个群体的考察,而疏于揭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及其意义;其四,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引入不足,如心理学理论的缺失使群体研究缺乏心理与心态的分析,进而无法全面认识群体的不同心理心态造成的一系列社会行为后果;地理学、生态学理论的缺失使得人们鲜有关注群体生存的自然和人文土壤;人类学理论的不足,局限了群体研究的资料范围,并导致体验式研究的缺乏。

这些不足使得明清社会群体研究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

群体研究的最终目标不在于对群体本身的梳理,而在于通过群体的研究,考察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因而,社会群体应该成为考察社会变迁的视点与路径,在研究中实现群体与社会的双向关照。

在明清社会的剧烈变动中,社会群体从价值观念到行为方式、群体的分化与组合,无不透露出大量的社会信息,折射出社会的变动。

以下三个方面或可成为我们考察明清社会的重要视点与路径。

其一,明清社会群体的社会资源网络。

中国古代社会,人们普遍重视社会资源的拥有,个体的发展或诸多人生目标的实现,不得不依赖广泛的社会资源。

这种现象在明清时期尤甚。

师生、同年、部属、亲缘、同乡、朋友等等社会关系,皆可构成个人生存、发展以及达成种种目标的重要社会资源,各种群体也往往是在这些社会资源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与形成。

人们在自觉不自觉、主动被动地不断地编织这张社会资源网,每个人既是网络的编织者,又是网络中的一个结点。

因而,一个人物关联着群体,一个事件牵连着众多的社会关系,一个社会问题连带着或衍生出更多的社会问题,而社会的变动则会深刻地反映在每一个社会群体及其关联的个体之中。

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大刀阔斧地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围绕这一改革运动,形成了“党附”张居正的改革群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