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题研究——明清社会转型与迟滞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专题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考点导图】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3)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4)监察制度:明朝在地方上设按察使司,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
(5)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2.清朝的军机处(1)设立背景①康熙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
②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
(2)职能: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
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二、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1)农耕技术:作物种植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2.明清时期的手工业(1)生产方式:明中叶以后,私营(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中叶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出现。
(3)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①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②明代创造了五彩瓷,清代出现了珐琅彩。
3.明清时期的商业(1)货币金融: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出现票号。
(2)农产品商业化: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4)商帮: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
4.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古代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
(2)主要内容: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并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5.“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10年高考真题-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
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1840年前)考点一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1.(2020浙江7月选考,8,2分)史载,康熙帝北巡,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发现一片水草丰美、林木葱郁、动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令人“前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14 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
结合史实判断,该“围场”具备了下列项中哪些功能( )①避暑②练兵③围猎④处理民族事务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 D 由材料可知,该“围场”在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的地带,位置偏北,气温相对偏低,再者水草丰美,林木葱郁,因此是避暑的理想地方;由“动物繁多”可知,此处适于围猎;“肄武”的意思是练习武事;“定边”的意思是安定边境,处理民族事务。
结合所学可知该“围场”是木兰围场,康熙帝把这里作为围猎、避暑、练兵和处理民族事务的特殊场所,故①②③④均正确,选D项。
2.(2017天津文综,1,4分)“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 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主制存在的历史条件。
题干材料表明支撑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长期存在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其意在强调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故D项正确。
A、B两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C项完全曲解了材料的意图。
3.(2015海南单科,7,2分)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
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答案 B 根据材料中“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可知朱元璋试图通过重刑来治理“乱世”,稳定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1840年前)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明清时期(1368—1840年)经历了明、清两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农耕文明继续发展。
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辉煌与迟滞并存。
1.政治:一方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另一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2.经济: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4.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考向一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和地方(边疆)治理论点1 明清君主专制的特点和认识(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清继承明内阁,而军机处则体现了发展。
②专制范围空前广泛。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③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认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是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清朝设军机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_明清1840年
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考点一明清时期的政治一、明朝(1368~1644年)1.中央(1)丞相制度废除:废丞相,由亲自掌管六部。
皇帝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2)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3)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4)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部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2.地方行省(1)地方废,设。
三司地方上设(2),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提刑按察使司二、清朝前期(1644~1840年)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定夺,皇权受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限制。
南书房.康熙时期:设2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参与机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
1.明代官僚制度的改革(1)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进行了大规模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强化皇权,把秦汉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政皆独断”的君主极权政治。
①罢中书省,废丞相制,由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扩充监察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经过改革,明代官制的突出特点是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
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
这一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看,这种高度的君主极权政治及与之相应的各种极端手段窒息了社会发展的活力。
(3)地方: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司,掌管刑法;又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
三者合称三司,长官为封疆之吏。
原来行省的权力至此一分为三,三者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
后来,地方上临时派遣的巡抚成为地方最高长官,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2.影响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因素(1)经济因素:古代都城一般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物产较为富饶的地区,以利于都城的物资供应,这是影响古代都城选址的主要因素。
2019届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古代篇 板块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答案:(1)清政府由禁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 逐渐扩大;从非法移民到合法定居、生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解析:第(2)问据材料一、二中“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 状况”“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 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 万’”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等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其历史作用。 答案:(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 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 发。
解析:C 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 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说明社会群体 认同推动了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发展,世俗文化发展适应了市民阶层生活的 需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小说并不是宗教,故A项错误;B和D两项均不 是材料中直接体现出的内涵。
——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 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 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 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 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 “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 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 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 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2018届高三历史复习专题:明清(1368-1840) ------中华文明的辉煌和迟滞课件(72张ppt)
【归纳】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发展过程
巩 固 补充 完善 不断 加强 高度 强化
形 成
秦
中 央 三公 九卿
汉
中朝 外朝
隋唐
三省 六部
宋
二府 三司
元
中书省 枢密院 宣政院
行省 制度
明
废相 设 内阁 设 三司
清
设军 机处
地 方
郡县 制
郡国制 刺史制
州县道 节度使
路、州 县
2018/5/20
特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皇权 不 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17
2018/5/20 30
1 .“异端”思想家李贽
主要思想观点:
(1)反权威:公开打破对孔子(孔孟)的迷信,反对以孔 子的是非为标准
(2)反正统:抨击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 调人的私欲.
(3)强调人的需求: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评价:
(1)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2)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 (3)一定程度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4)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明清统治者 重视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5)对外关系:国际环境恶化,外来侵略增多,明朝有倭寇和西 方殖民者的侵扰,清朝有沙俄对东北地区的侵略等,反侵略战 争都取得了胜利;对外政策由开放转为海禁政策和闭关自守政 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2018/5/20 4
设 立 殿 阁 仅备皇帝顾问兼 品秩较低,不 明太祖 大学士 协理章奏 参与决策
设立 明成祖 内阁 明中期 以后
地位逐渐上升, 参与军国大事的 有专门的衙署 商讨 和属官
票拟 可以“ ”对奏 地位变得更加 疏的处理意见 重要
专题04 明清社会转型(解析版)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答案】C
【详解】
依据材料“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可知,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
文化墨学的复兴,C 项正确;“科技转型”表述错误,排除 A 项;“一脉相承”表述错误,排除 B 项;中国古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书房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和象征,地方官员敬畏皇权而敬畏南书房行走周兴岱,
他才以此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A 项正确;材料没有官员俸禄入不敷出的信息,排除 B 项;雍正设立
军机处后,南书房地位下降,“嘉庆七年”与此不符,排除 C 项;“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是地方不是中央吏
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反映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B 项正确;与道家无为而治无关,排除 A
项;再续《春秋》与务实无关,排除 C 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8.(2022·6 浙江·高考真题)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要“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能“保卫沿海沿 江”。1979 年,邓小平提出要建立“顶用”“精”“真正现代化”的海军。21 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派出多批海军 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2019 年, 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中国海军已经建成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 结合、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
2021 高考历史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练习题(含答案)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四川攀枝花模拟]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官职,其职责为“抚巡地方、考察属吏、提督军务”。
洪熙宣德时,临时差官开始过渡为常驻地方的巡抚官,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
由此可知,明代()A.巡抚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B.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C.政府试图不断完善监察体系D.行省制度已无法继续推行2.《皇朝掌故汇编》记载:“雍正元年,世宗御乾清宫西暖阁,召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入,面谕:建储,亲书名,密封藏于匣内,置乾清宫世祖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
”这一现象说明了()A.乾清宫是紫禁城政治活动的中心B.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C.乾清宫是雍正帝处理政务的地方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3()A.B.统县政区均由高层政区演变而来C.州的层级变动体现了中央集权弱化D.县级政区创始于秦朝并最为稳定4.[2021·广东惠州高三6月模拟]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理藩院则例》《钦定西藏章程》《回疆则例》《苗例》等,因俗而治。
这些法规()A.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B.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意识D.加强了民族间交流交融5.[2021·安徽淮北模拟]下表为《明实录》中“通商”“抑末”出现频次统计表。
这反映出明朝()A.商业政策发生倾斜C.对外贸易受到重视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6.[2021·华中师大附中测评]明末清初,学者余起霞说:“吾乡习尚日异月新,余幼时见亲朋宴集,所用不过宋碗,其品或四或六,其味亦只鱼虾鸡豕……自后,宋碗变为宫碗,宫碗又变为冰盘,冰盘又变为五簋十景九云锣。
其中所陈,穷极水陆。
一席所费,可作贫家终岁需矣。
”这反映了明清时期()A.民间手工业部门生产日益发达B.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奢侈风尚盛行C.奢侈性消费导致社会走向贫困D.社会习俗逾越礼制现象日趋普遍7.[2021·新疆模拟]乾隆年间,在江浙一带的蚕桑产区,每当蚕茧收成时,便有商人分赴各村,利用蚕家急于出售的心理,乘机贱价收购,垄断市场。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配套练习:27题研究——明清社会转型与迟滞
27题研究——明清社会转型与迟滞1.(2015·全国Ⅱ卷,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2.(2017·全国Ⅱ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3.(2016·全国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4.(2014·全国Ⅱ卷,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5.(2016·全国Ⅲ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6.(2017·全国Ⅰ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7.(2018·全国Ⅲ卷,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2.明末清初(解析版)
明末清初(16~18世纪) 时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近代文明的前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二、具体表现:(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反君主专制的出现。
封建制度逐渐衰落,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2)经济:①农业: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美洲农作物传入;人口激增,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废除(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②手工业:私营超过官营;制瓷业种类增多并融入外来文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抑制工商业(重农抑商)。
③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长途贸易发达;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3)思想文化科技:文化专制、理学统治禁锢思想(儒学极端化);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呈现出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传统科技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出现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没有产生近代科技。
〖承古萌新。
“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
“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4)外交: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5)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三、转型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
四、真题训练1.(2019·北京高考·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
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
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D【解析】由材料“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只得遵旨”可知内阁掌握票拟权,但最终的决定权取决于皇帝,故选D项;内阁大学士能够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A项;明成祖时期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B项;内阁掌握票拟权,“按照皇帝传谕来票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明清史 讲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轮复习——明清史(一)、阶段性特征说明: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分开的阶段性特征过于单一,学生无法形成整体得、相互关联得立体化认识。
因此笔者将知识点用小论文的方式写出来,既解决的知识点问题,又训练了小论文题,一举两得。
论题:明清社会鼎盛与危机并存论述:明清社会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末期,各方面完善的同时,危机亦逐步显露。
从政治层面看,内阁、军机处的出现,是集权政治下皇权发展的顶峰,这是集权政治的鼎盛期。
但是由于废除宰相,使得皇权失去了法理下的制约,为中国社会在近代的转型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从经济层面看,玉米、番薯的引进改变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为人口的增加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伴随着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诏令的颁布进一步促进的农业、人口的发展,但是却使得小农经济社会的基础更加强化,亦为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带来了阻力。
从思想层面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冲破理学桎梏的思想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但是处于理学、八股取士下的社会,这些思想家的呼声如同石沉大海,没有泛起一丝涟漪。
综上,从集权制度本身看,其自身已经发展趋于完备,但是从历史进步的眼光看,盛世和危机呈现出了一体两面的明清时代。
(二)、高频知识点一、内阁1:产生的根源:集权政治下,皇帝精力、能力无法分配、顾及所造成。
2:特点:始终不是宰相;不能统领六部;有建议无决策;后来权力有所增加。
3:司礼监:起初为制约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二、商业发展商业市镇的兴起;粮食结构发生变化;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专业化市镇的出现);形成区域性大商帮、会馆;玉米等经济作物引进,促进了人口的增加;重农抑商程度不断松弛三、手工业发展私营手工业:明中期以来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四:理学VS进步思想1:明清时期,理学不断世俗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进步思想:反对专制、经世致用、主张工商皆本。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4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年)
课时作业4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年)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2·南充市高三三模]下图为1800~1850年间中国白银、制钱购买力的折线变动图。
其中,1835~1850年间两者的购买力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趋势,可推知当时中国( )A.传统制钱丧失竞争力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C.中外经济联系的加强D.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2.[2022·眉山市高三三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年均财政收入和军费情况:以上数据说明,鸦片战争( )A.人均军费与战局无关B.清政府的战败有必然性C.无法从经济角度解释D.军费数量与战局负相关3.[2022·昆明市高三模拟]《天津条约》规定:“此次新定税则并通商各款,日后彼此两国再欲重修,以十年为限,酌量更改。
”1868年,清政府主动派出以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为首的使团出洋与各国交涉修约事宜,同时任命英国人柏卓安及法国人德善参与交涉。
材料表明( )A.清廷主动接受近代外交体制B.西方国家积极支持中国修约谈判C.清政府面临的外交环境艰难D.贸易谈判是当时中外交涉的重点4.[2022·成都市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在中西砥砺的初始阶段,西方人由于语言不通,“一切事物惟华籍买办是赖”,在交往中买办们逐步学会了办企业的新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并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财富后,不去买田置地,而去投资近代企业。
这一状况( )A.推动传统经济模式转型B.表明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C.催生了民族工业的产生D.导致了小农经济彻底地瓦解5.[2022·遂宁市三模]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中国与美国是当时英国最大的两个经济市场……英国本可能介入美国(内战)以重启棉花贸易,但却选择投入中国的内战。
事后英国首相会把介入中国一事,当作英国为何得以在不干预美国内战下仍能熬过经济崩溃的原因。
或者换句话说,英国靠着对中国内战放弃中立,才得以对美国内战保持中立。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材料3 明清之际,受“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 在经济发生转向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 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处于商”……一些 地区出现了“儒商”……在中国“士农工商”的 缝隙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绅商群体, 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又有相对的经济实力, 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大、中城市乃 至部分乡镇之中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
材料4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清代有学者 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 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 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 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 广也。”这表明
材料5 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 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 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 ……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 “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 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据材料分析,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 发生怎样的变化?
(2013江苏单科,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到: 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 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2015江苏)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 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 “机杼彻黄 昏”是因为:
材料1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 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 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 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 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 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2021届高考历史考前复习课件-1.3.2-明清社会转型与思想观念的变迁
A.底层女性地位上升 B.女性自主意识日益凸显 C.女性维权意识强烈 D.封建礼教内容与时俱进
B 由材料中“女性只有自强,才能与男子共同生存下去”“妇女已经大量迈出 家门,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妻打男挨”可知女性自主意识的提高,故选B; 材料强调民间女性追求自主意识而非女性地位提高,排除A;清末民主思想的传播 推动女性维权意识的发展,排除C;材料中并未涉及封建礼教内容的变化,排除D。
8.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
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
晚明时期会社简表
名称 匡社 复社 岭南会馆 讲学会
地点 衡州 吴江 苏州 无锡
描述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东林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二、非选择题 10.(14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从全球视角去解读历史。 材料 中国“近代早期”大约自1550年至1850年的三个世纪。受传统“西方中 心论”的影响,社会停滞论一直是历史学界关于明清中国社会经济的主流看法, 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明清中国与西欧之间差别并不如过去所想象的那么大。 彭慕兰《大分流》指出:在18世纪,欧亚大陆上有一些各种各样的核心区,如中 国的长江三角洲、日本的关东平原、西北欧的英国和尼德兰、印度次大陆的古 吉拉特等,彼此的经济发展水平在1800年前后也比较接近。它们共同拥有某些
西学东渐开始; 产生早期启蒙思想; 文艺大众化、世俗化
【核心要素】 1.18-19世纪中西方文明的差异
政治 对外 经济
思想
科技
明清(农业文明)
西方(工业文明)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资产阶级革命;代议制民主
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课件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鸦片战争之前)(新人教版)
•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 “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 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 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 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 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 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 繁荣的原因。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
• [宏观思考]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 中的草市等。 •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都兴起不同数量 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和瓷器为主要对外 商品,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 进了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
• (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 (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 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 等。 • (6)商业地位低下:商人长期受“重农抑商” 政策的压制,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 而未能占据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 1.主要活动与贡献 (1)巩固国家统一措施: ①平定三藩之乱,消除南方割据势力。 ②设立台湾府,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③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平定噶 尔丹的叛乱。 ④册封达赖、班禅大师、哲布尊丹巴和章嘉四大活佛。
• (2)维护国家主权: • ①军事上:组织雅克萨之战。 • ②法律上: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 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 2.历史评价 • (1)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 施,有力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 发展。不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 (2)康熙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 代——康乾盛世。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05讲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教师用书
第五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时空定位·通史概览中外历史纲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明太祖废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
后内阁出现,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2)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察分为朝觐考察和京察;(3)明朝后期,乡约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主劝谕;(4)明政府修筑长城,设置军镇,西南设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领袖,建立都司,进行管辖;(5)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6)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7)乡约主要宣讲康熙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圣谕广训》,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经济与社会生活】(1)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2)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3)明朝时期,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4)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
【文化交流与传播】(1)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相继被译介到中国;(2)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到中国;昆曲的发展演变。
关键能力·精准特训熟记4大知识清单——落实备考基础清单一明清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1.明清政治制度与统治的加强(1)中央①明朝: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
内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
宦官专权,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
②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形成奏折制度,雍正年间设立的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明清史重点问题导学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8.明清市民阶层的壮大及其影响
市民阶层概念: “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
的商人与手工业者。明中叶以后,商品 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 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 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 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 影响到晚明社会的整体风貌。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解析】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 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 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反映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故B项正确,排除A;市民兴起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出现,而且也不足以说明瓦解 传统伦理,排除C;这一变化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高级官员更易 染奢靡风气,排除D。
【史料实证】
材料 明代后期,社会文化不要求“人人圣贤”,而要“人人世乐”, 功 名利禄的渴求不再占生活第一位,都市人一般“兰膏明烛”“二八递代”, 即喝酒聚会,谈情说爱;知识分子则收藏,琴棋书画会友,或邀友畅游。 社会风尚一变前期的“简质”,取代以“导奢导淫”之风,礼拜金钱之风, 商人社会地位相应提高。“好色”,“好货”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可以说 是市民文化对封建伦常的全面威胁。明以后,市民文学取代士大夫文学, 占主导地位。《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杰出作品,都有着明 显的市民文化痕迹。
结果
相同点
中国
西欧
封建专制空前加强的情况下出现
大西洋、地中海沿岸的自治 城市里产生
仅出现在江南一些地区的城镇和 少数几个部门,没有深入农村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通史强化训练5 明朝至清朝前期
通史强化训练(五) 明朝至清朝前期一、选择题1.(2022·长沙高三月考)明初,朱元璋规定:“内廷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但是明朝中后期,宦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甚至协助皇帝“批红”。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D )A.君主专制逐渐衰落B.朱元璋失去影响力C.宦官专权操弄朝纲D.皇权独揽亲政懈怠【解析】材料表明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皇帝大权独揽,防范外朝,但事务繁多不堪,从而重用宦官,故选D项,A项错误;B项“失去”不可能,表述错误;题目问的是背景而非材料本身,C项错误。
2.(2022·吉林市高三二模文综)明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导致武将和功勋集团出现断层,文官集团迅速崛起。
明朝没了相权与皇权之争,却出现了严重的文官与皇权之争。
明朝文官集团与皇权矛盾的发展( A )A.助推了宦官集团势力的膨胀B.使东林党人的势力得以发展壮大C.为后来清军入关提供了契机D.适应了统治集团权力分配的要求【解析】中国古代皇帝将君主权力的一部分赋予宦官,使其干预朝政,形成宦官专权。
根据材料,明代文官集团的崛起威胁到皇权统治,因此皇权借助宦官的力量制约文官维护统治,由此出现了明代中后期宦官擅政的局面,A项正确;东林党人本身属于文官集团,排除B 项;清军入关之时,明朝已经灭亡,排除C项;文官集团与皇权的矛盾不属于权力的分配,D 项表述错误。
3.(2022·石家庄市高三三模)下表为明代前期进口货物价格表(1贯=1 000文)A.促进了中外之间的平等往来B.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C.推动了民间海外贸易的兴盛D.体现了朝贡贸易的政治色彩【解析】据表可知,明朝以远超市场价格进口琉球、暹罗、满剌加等国货物,体现了朝贡贸易的厚往薄来,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动机,即宣扬“天朝上国的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故选D项;朝贡体系下,明朝是宗主国,琉球、暹罗、满剌加是藩属国,不是平等关系,排除A项;远高于市场价格进口货物,耗费了明政府的大量钱财,增加了明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B项;民间海外贸易不会以远高于市场价格进口货物,材料是朝贡贸易,排除C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题研究——明清社会转型与迟滞1.(2015·全国Ⅱ卷,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2.(2017·全国Ⅱ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3.(2016·全国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4.(2014·全国Ⅱ卷,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5.(2016·全国Ⅲ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6.(2017·全国Ⅰ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7.(2018·全国Ⅲ卷,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8.(2018·全国Ⅲ卷,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9.(2018·全国Ⅰ卷,27)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10.(2014·全国Ⅰ卷,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11.(2015·全国Ⅰ卷,27)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12.(2018·全国Ⅱ卷,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13.(2013·全国Ⅱ卷,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1.B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资本积聚,城镇商业繁荣,出现了如徽商、晋商等地域性商帮;同时,由于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京杭大运河所发挥的黄金水道作用,跨区域长途贸易十分繁荣,故B项正确。
明代的国家统一早在朱元璋时期已经完成,A项不符合史实。
明代是区域性商帮的形成阶段,将首都迁到北京在政策上也没有起到抑制的效果,故C项错误。
宋代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江南一直是我国经济、文化的重心,故D项错误。
2.A 试题要求学生明确明初与中后期中央权力变化和转移的脉络。
前期,宦官不得干政,禁其读书是最直接的方法。
明中后期,出于对外廷官员的不信任,皇帝便利用宦官对其实行制衡,而这也对宦官的文化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间接促进了宫廷中宦官教育的发展。
宦官识字的情况逐渐制度化,他们干政的可能性增大。
这种情况的存在,只能说明这一时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了异变,即由原来的皇帝与外廷直接发生关系,转变到宦官可以票拟,进而再转入外廷。
因此A项正确。
虽然宦官有票拟权,但是并不能代替皇帝进行决策,B项不正确。
同时内阁依然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议政机构,宦官并未真正掌握决策权力,C、D两项均不正确。
3.B 明初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行中书省,在地方分设都司、按司和布政使司,以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
但这一制度存在着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问题。
明中后期,地方民变不断,为了有效地提高行政效率,明政府派遣巡抚总理一地的军政、民政事务,随着时间的流逝,巡抚最终在清代成为定制,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
巡抚一职的设置并没有扩大地方行政权力,故A项错误。
巡抚的设置是地方行政的变革,与中央官制无关,故C项错误。
巡抚的设置也没有缓解或强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明政府设置巡抚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
4.B 本题考查学生对明代“内阁”地位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大臣仅是皇帝顾问,没有决策权,且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其权力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故内阁的设立是皇权专制的产物,不会威胁皇权;材料中“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的现象,正是皇权高度集中带来的后果,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5.A 本题从明代中后期雇工劳作、生活变化这样一则较为生活化的材料入手,考查学生对明末江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解。
明中后期随着江南商品经济,特别是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在生产领域出现了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故A项正确。
政府推行重农政策并不体现在雇工生活的变化上,故B项错误。
C、D两项不符合题干所表达的含义。
6.B 明前中期,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朝廷制定了用以区别不同群体等级身份的严格规定,与人们生活相关的饮食器具也在其中。
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发生了改变,人们的等级观念也渐趋减弱,可以说,经济发展直接冲击了等级秩序,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虽与商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但是商品经济发展并未将传统的伦理瓦解掉,只是使其受到冲击,因此C项不正确;D项只涉及低级官员,与题干所言之主体——官员群体以及普通人家不符。
因此,只有B项是正确的。
7.D 材料反映了明朝中期以后,个人印刷自己的作品成为时尚,并且士大夫间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赠送,说明当时社会具有浓厚的崇尚文化的氛围,D项正确。
从材料可以看出雕印风气日盛,文稿数量虽多但良莠不齐,不少人是附庸风雅,不能反映当时学术文化水平的提升,A项错误。
材料是强调社会崇尚文化,不是士人地位提高,B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涉及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明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C项错误。
8.B 材料中强调《唐本草》是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多部官修本草,明代由朝廷颁行《本草纲目》。
这说明我国药学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B项正确。
我国古代药学早在原始社会已经萌芽,A 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因素,C项错误。
材料中反映的汉代、唐代还没有出现宋明理学,药学的发展不可能受其推动,D项错误。
9.B 观图可知,图中绘画仍属于中国传统宫廷写实绘画,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绘画并未出现新类型,A项错误。
“麒麟”是中国自上古以来民间传说的吉祥动物,是瑞兽。
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
郑和大船带回的“长颈鹿”,其长相与传说中的麒麟相似,加之当时君臣对长颈鹿知之甚少,因此用传统文化对其进行解读,认定长颈鹿就是麒麟,B项正确。
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
而后随着倭寇之患加剧,海禁政策愈加严格,故海禁政策解除说法错误,排除C项。
“厚赐外国使臣”,是因为把“长颈鹿”视为“麒麟”,而“麒麟”是“瑞兽”,仍然是传统观念,没有变化,D项不正确。
10.A 本题考查的主干知识是教材中的明清时期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内容。
清初实施海禁前,“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表明“外国银钱”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结合教材中所学的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对外贸易长期处于出超地位,基本可以判断A项正确。
B项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资本市场,故可以排除。
C项当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进口货物无法冲击,所以中国才长期处于出超地位,所以C项可以排除。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所以D项亦可排除。
11.B 题目以唐、宋、明、清四代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变化的比较,说明经济发展与文化兴盛的关系。
B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是正确答案。
A项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非影响各地区文化发展差异的基本原因,所以不是正确项;C项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和D项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不符合唐、宋、明、清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都是错误项。
12.D 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可知,昆曲在明清时期流行是因为昆曲被视为“官腔”“雅乐”,这意味着欣赏昆曲代表着高雅的品位,符合了士大夫的文化品味,D项正确。
材料与陆王心学没有直接关系,A项错误。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即是流行剧种,京剧是在清代道光年间形成的,B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