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论”作文指导
“筷子”讲评
“筷子”讲评作者:夏云陶来源:《新高考·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19年第08期[作文题]材料一:筷子,发明于中国。
中国人都会用筷子,中国人都要用筷子,小小的一双筷子,它是习惯,是传统,是文化,也是我们表达情感的工具。
材料二:每年的世界语大会上,各国参会者都会带来各国美食、各国餐具,大家融合碰撞,学习互鉴,敞开心扉交流,不会带着成见去指责另一个国家为何没有和自己一样吃相同的食物,使用相同的餐具。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用两则材料构建起一个作文题,这是有一定难度的。
首先,考生要对每则材料的内涵作细致的剖析。
其次,要在两则材料中发现具有对立性的或者具有共性的问题。
还可以用自己的逻辑对材料中提炼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排序,从而升华出核心问题。
写材料作文既要钻得精准,又要放得开;既要扣住材料,又不可拘泥于眼前的事物;然而,讨论的问题还得集中。
像这道作文题,材料一提到的事物是筷子,而且强调了其“原产地”,具有“能体现国人的习惯”“是传统文化之一”“是表达情感的工具”等作用。
考生如果能阐述筷子为什么可以成为国人习惯、为什么可以表达感情,应该已经可以证明筷子为什么可以成为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某种载体了,但是往往会写得比较拘束,似乎在写关于筷子的说明文。
有了第二则材料,考生便不应该将问题只局限于筷子本身的意义了,而应该早一点从对筷子内涵的咀嚼中“跳出来”。
衣、食、住、行,直到各国方方面面的生活习惯,无不蕴含着每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無不体现着各个国家的人民的情感世界、生活习惯。
第二则材料比第一则材料多了一点思考的方向,那就是考生要阐述各国传统融合碰撞、各国之间借此相互学习借鉴背后包含的相互尊重的谦逊的品质对于世界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总而言之,这道作文题与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内涵相似,是一道促人陶冶情操、放飞思想、拓宽视野的大气的好题目。
[作文示例]绽放文化之花梅好文化是传统,是习惯,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世界人民的沟通元素。
2021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使用公筷公勺,是一场亟待深化的“餐桌革命”(附审题立意及范文展示)
2021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使用公筷公勺,是一场亟待深化的“餐桌革命”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明确提倡使用公筷公勺、推行分餐制,“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餐饮服务企业应当配备公筷公勺,有条件的应当推行分餐制,引导消费者文明健康就餐”。
然而,有专家研究了非典前后居民的健康行为,结果发现,非典期间外出就餐人群中“总是”和“较多”使用公筷者分别为12.1%和24.8%,到2006年3月则分别降至11.20%和22.7%。
如何改变“疫情来了重视卫生,疫情过后自我放松”的做法,也是一道值得思考的公共课题。
对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明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材料由《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一事件引出“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这一话题,接着结合“非典”之后外出就餐人群中“总是”和“较多”使用公筷者比例的下降指出“疫情来了重视卫生,疫情过后自我放松”的现象。
无论从现代文明饮食习惯出发,还是从疾病预防、公共卫生角度而论,使用公筷公勺、推行分餐制都是一场“餐桌革命”,也是对生活方式的检验、建康习惯的重塑、文明素养的培育。
正因为如此,《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加以明确提倡。
然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
专家研究的结果表明,外出就餐人群中使用公筷者比例本就较低,疫情过后比例则进一步降低。
由此可见,主动使用公筷公勺、全面践行分餐制,任重而道远。
这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努力提升自己的卫生意识、健康理念,懂得保护他人也是保护自己,养成文明就餐好习惯,树立健康生活新风尚。
参考立意:1.公共卫生意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
2.切莫“疫情来了重视卫生,疫情过后自我放松”。
3.严格自律,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新材料作文导写筷子
新材料作文导写筷子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9年第43期模拟文题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中国,筷子的形状多为近似的长方体或圆柱体,意为“天圆地方”。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巧妙地运用杠杆原理发明了筷子,帮助人们更好、更卫生地享用食物。
伴随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发展,筷子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餐具,而且被赋予了独特的含义,成为了华夏民族文化和情感传承的载体。
“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诠释了中国人对邻里间互相帮忙的认同;“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让国人明白团结就是力量;每当筷子被摆上桌面,长辈若没动筷子,小孩是绝对不能先动的,这是对长辈的尊敬……筷子,很平凡但从不简单,它串联起了中国人的人生百态。
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亲情、友情、爱情,都能在这轻轻的一双筷子里窥得一二。
读了上述材料,你对筷子或许有了全新的认识。
请你联系自身的经历或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从材料中的两段话可知,筷子不仅自古有之,而且一双普通的筷子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悠久的文化意味。
对于中国人而言,筷子不仅是餐具,更象征着启迪、传承、明礼、关爱、邻睦等。
考生可从以下三进行写作:1.围绕“筷子”展开议论,写一篇议论文。
筷子是手的延伸,帮助人类摆脱原始的野性,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寓意,考生可从个体间的情感、家庭的和睦以及社会文明三个角度展开议论,彰显筷子的价值。
2.以“筷子”为记叙主体,写一篇记叙文。
从“我与筷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入手,详细记叙“我”对筷子从起初的“无动于衷”到后来“深有感悟”的情感变化,进而展现筷子对于“我”乃至人类的独特价值与特殊意义。
3.以“筷子”为对象,写一篇科普性说明文。
第一,因为筷子是每天都在接触、使用的物品,所以每个人应该都是有话可说的;第二,筷子绝非简单的日常用餐工具,它的材料来源、历史演变、种别类型等,尤其是它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可以重点介绍,让大家对习以为常的筷子有个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江苏省2020届高三7月语文考前冲刺作文审题辅导(4页)
江苏省2020届高三语文考前冲刺作文审题辅导一、【原创试题】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筷子,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餐具。
它功能多样,可夹、可挑、可戳;它传承千年,从远古至于今日;它承载亲情,又发人深思。
可以说,一双小筷子,生活大天地。
我的思考:这是一则关系型新材料作文题,可简要概括为“筷子与人生社会”,命题思路类似于2017年江苏卷“人与车”,涉及领域由“行”转到“吃”,皆与考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第一句话指出筷子的日常性、普遍性,第二句话指出了筷子的功能、历史及关联的情感、蕴含的哲理,第三句话是进一步引导考生思考筷子背后深义。
写记叙文,可叙写与筷子有关的生活场景、亲情故事,注意写作时切不可将筷子当成可有可无道具,而必须是文中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即少了筷子故事就无法展开。
写作议论文,显然不可只谈筷子,而应由筷子而言及其他。
立意时,应思考筷子有哪些特征可资为人生的借鉴,或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不可贪多求全,应立足一点深入开掘,更不可肤浅简单的图解材料。
必须注意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立意,都不能脱离筷子这个前提条件,即筷子是文章说理分析的必要前提或由头。
行文时,也不应只在首尾提及筷子,而应把筷子这个关键词贯穿始终。
参考立意:1、千年筷子——弘扬传统文化2、居家常备——寄托浓浓乡情3、上方下圆——处事当外圆内方4、两根配合——团结协作5、大用而默然——为人当低调不张扬以第5种立意为例,深挖一层为什么,简要思路参考如下:由筷子引出观点“为人当低调”,追问“为什么”,①提升自我修养。
低调是一种真正的成熟和沉稳,是一种宠辱不惊的大气和从容。
②赢得他人尊重③利于事业成功再谈筷子对人生的启示,收束全文。
【参考例文】传承筷子文明某一考生近日,杜嘉班纳的一段视频将一双小小的筷子推至风口浪尖。
视频中一女子用筷子食用西方食物却故作夹不起的为难之状。
对此人们褒贬不一。
有人说,使用筷子确实不雅观,而且看着有点俗气。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谈筷子和刀叉(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谈筷子和刀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餐要用筷子,西餐要用刀叉。
有人说,用筷子好,上方下圆,灵活轻便。
有人说,用刀叉优雅,刀割叉进,分工协作。
也有人说,小小木棍,怎可用于美食?还有人说,叉子进食,颇为怪诞,农事拾粪之具而已。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将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为材料作文。
审题材料主要讲中餐用筷子,西餐用刀叉。
不同的人对筷子和刀叉有不同的认识。
全球范围内,筷子跟刀叉,是两种文化的代表,也是最具代表的象征。
用来进食的筷子和刀叉,就好像人类的一双手,灵活地把食物送进我们的嘴中。
我们人类的饮食文化大概可以分为中西方,中也就是我们中国,以筷子为代表。
大部分用刀叉的地方,完全可以归纳为西方,当然也不能说是全部。
这种竹筷其形相若,大小相等,无论是饭前饭后,都要紧密、平和地站在一起,的确有一种合作的精神。
左手持刀,右手拿叉,面抹餐巾,于盆碟之中取得佳肴,其动作的自如,其神态的绝对从容,的确有种绅士的风度。
这刀与叉作用、形状的不同,倒较适合于西方人所追求的个性的自由。
主要从“文化”“开放包容”“平等”“公正”等角度分析立意。
立意(1)开放包容,学会欣赏。
(2)平等对待不同的文化,既不抬高他人贬低自己,也不高估自己低视他人。
(3)摒弃偏见,公正对待每一种文化。
(4)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5)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不可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等。
素材1.用餐工具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我们中国最常用的用餐工具是筷子,但是根据考古研究发现,其实古代的民众是最先使用刀叉的,那为什么这种工具后来被放弃了呢?其实我国的用餐工具还算是世界比较领先的水平,当我们国家开始使用餐具用餐的时候,西方国家其实还都在徒手抓食,我们最早的餐具就是刀叉和勺子,根据考古研究发现,处在我国范围之内的河姆渡文化,在四千年以前就已经有用餐工具遗存,这或许就是我国餐具发展的最直接证据。
材料作文“筷子论”构思演练
材料作文“筷子论”构思演练【文题展示】国家总理李克强出席第八届东亚峰会时,在演讲中提出“筷子论”。
他说,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架构众多,建立一个符合地区实际,满足各方需要的区域安全架构势在必行。
“东亚许多国家都使用筷子,用筷子的人都知道,一根筷子很难吃着东西,两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夹到食物,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易折断。
每个峰会成员国对地区的安全稳定都负有责任,希望和平之光永远普照东亚大地,让东亚永享稳定安宁。
”读了上述材料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指导】这则材料取材于时事新闻,极具时代特色,同时材料以李克强的演讲内容“筷子论”为中心,又极具哲理色彩,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材都具有指导意义。
写作此文,可从如下两个方面来立意:1.合作——成功路上的良师益友由材料中的“一根筷子很难吃着东西,两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夹到食物”可知,其暗含之意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就像一根筷子一样,力量有限,要想取得成功,就需要与他人(他国)合作。
结合时下的现实,放眼大局,人类社会共同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经济,维护世界和平,保护人类生活空间等义务,这需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每个国家都承担着繁荣本国经济,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等责任,这就需要全国上下各级政府、机构部门的合作。
具体到个人而言,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工作、学习、生活都需要彼此合作,独自作战是不现实的,且很难获得成功。
由此我们可以“合作——成功路上的良师益友”来构思立意。
2.团结——战胜困难的有力保障由材料中的“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易折断”可知,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难折断,意在强调“团结”的重要性。
如同一个人(一个国家)一样,势单力薄,遇到困难,容易被压垮打弯,而很多人(很多国家)团结在一起,群策群力,就会增加战胜困难的几率。
2005年高考重庆卷作文题简析(附名教授例文)
2005年高考重庆卷作文题简析(附名教授例文)2005年高考重庆卷作文题简析(附名教授例文)2005年高考重庆卷作文题(1)以“筷子”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
(10分)要求:1.符合说明文文体;2.字数不少于200字。
(2)“自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自我的嘲笑,它是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调节心理的方式,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请以“自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50分)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符合题意。
(题目据考生回忆,以最后发表的试卷为准)题目分析第一题,以“筷子”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
所选说明对象是常见的,是考生每天都在使用的物品。
所以,每个考生都应该是有话可说的。
也许正是考虑到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大多数学校、学生不大注意说明文教学和学习(反正是话题作文嘛,学生懂一两种文体就足可应付高考了),学生说明能力不够高,所以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
这个题目既考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说明能力,又贴近生活,是一个较好的题目。
这个题目,说明“筷子”,可从筷子的类别、用途、使用方法等方面入手,还可顺便提及不用公筷、提倡环保等,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可用平时说明,就像一般说明文那样;也可用生动说明,如“筷子的自述”等。
如果考生对说明文有基本的概念,懂一点说明的基本技巧,应该是一个比较好写的题目。
遗憾的是,从高考的选拔功能来说,该题评分很难拉开差距,擅长写作的学生在这个题目上也没有太大的优势,不太符合选拨性考试的要求。
第二题,以“自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中,明确排除了诗歌,这就使前几年对这种文体的争议没有了。
而且,标明“自嘲”是题目,省去了学生拟题的麻烦。
但同时也给一些不细心的学生带来了麻烦。
这些学生仍然按照话题作文来写,这就与作文命题者的意图有些不合了。
其实,以------为题目与以------为题、为话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命题作文,后者是话题作文。
同时,“自嘲”,是一个很好的话题。
命题者在题目中对这个词作了解释,以帮助考生理解这个词,这个题目。
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131筷子文化
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第131期)主题:筷子文化【作文指导】【文题在线】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筷子,发明于中国。
中国人都会用筷子,中国人都要用筷子,小小的一双筷子,它是习惯,是传统,是文化,也是我们表达情感的工具。
材料二:每年的世界语大会上,各国参会者会带来各国美食、各国餐具,大家融合碰撞,学习互鉴,敞开心扉交流,不会带着成见去指责另一个国家为何没有和自己一样吃相同的食物,使用相同的餐具。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很明确,“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即先概括材料中的内容,然后对此深入思考,明确感悟表明观点。
本题材料共两个,材料一是说筷子既是达情感的文化工具餐具,也是传统文化。
材料二是说世界语大会的各国的文化融合交流。
考生围绕“筷子文化”“文化、传统”“交流与融合”等方面进行立意。
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删除的文体作文,如写议论文,可以从材料引入,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些现象折射出的东西,接着联系现实,最后回扣开头和标题;如写作记叙文,可以选取一件或几件能展现新时代青少年风采的事件来写,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从行文思路来看,考生可以先评材料,即对事件做出评论,引出自己的观点态度,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接着联系现实,最后回扣标题和开头。
【立意参考】1、筷子文化;2、学习借鉴;3、交流融合;4、求同存异;5、传统与传承等。
【佳作赏析】筷子文化每一个独立的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传统文化。
2005年高考重庆卷作文指导
重庆卷[作文题目]一、以“筷子”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文体恰当,不少于200字。
二、“自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自我的嘲笑。
它是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调节心理的方式,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请以“自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与其他各地试卷作文题目不同的是,重庆卷的作文题目由一大一小两部分组成。
小作文是以“筷子”为对象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说明文。
大作文是以“自嘲”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下面我们先来谈谈说明文“筷子”的构思。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常规说明文的方式来写这篇文章,即依次介绍筷子的称呼、历史、原料、形状和用途。
其次,我们可以介绍筷子使用过程中包含着的物理学杠杆原理。
再次,我们可以联系筷子的特点介绍中国人讲究成双成对和门当户对的审美追求。
(分别见例文1、2、3)再来谈谈话题作文“自嘲”的构思。
由“自嘲”,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写的一首题为《自嘲》的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这首诗中,鲁迅先生既嘲笑了自己,又嘲笑了当时黑暗的社会。
鲁迅为什么要“自嘲”呢?其实是为了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节,是“幽自己一默”的表现。
这种“自嘲”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是斗争策略的出神入化的运用。
因此,从《自嘲》诗中,我们看到的是另一个鲁迅。
(见例文4)还可以采取“胡思乱想”的方式来写。
“胡思乱想”些什么呢?首先必须对“胡思乱想”的问题有一个整体的设计。
为此,我设计了与“自嘲”有关的如下问题:自嘲是什么?为什么要自嘲?有哪些自嘲的事例?自嘲有什么作用?每个问题均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
在自问自答当中,不时来一点“曲解”或“别解”,更主要的是要尽量拿自己开涮,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
这样就既有了“自嘲”的内容,又有了“自嘲”的形式,“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起来了。
筷子文化研究的论文
筷子文化研究的论文浅论从筷子看中日文化的差异摘要筷子在中日两国人民一日三餐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在很多细节上却有所不同。
中日两国筷子外形上有所差别,在日本专筷的使用比中国普遍得多,有关用筷方面的礼仪和忌讳在两国之间也有不少相异之处。
从筷子的诸多差异中我们可以窥见两国在饮食文化、信仰以及生死观上都有所不同。
关键词筷子中日文化差异筷子是中日两国人民最常用的餐具之一,在平常的饮食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而日常餐具筷子的使用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两国之间也有很多异同之处。
中国人用餐时筷子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视为手的延伸。
而日本人用筷起初是从中国引入的。
「はし」在中国古代就写作“箸”,这个字在传入日本后便一直沿用至今变成了现在日本的常用汉字「箸」。
可以说筷子的历史在两国都很久远。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筷子形状和用筷讲究等等也不断演变,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筷子文化。
中日间筷子文化的不同折射出两国文化差异的方方面面。
1从筷子形状看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的筷子一般以圆柱形和四角柱形居多,末端并不太尖,而且上下通常差不多粗细。
日本的筷子一般较中国短些,上面涂有一层漆,日语称为「�Tり箸」,翻译成中文就是“漆筷”。
末端很尖是日本筷子的一大特征。
中国的筷子末端虽然也会稍细些,但并没有日本的筷子那么明显。
这和中日两国饮食习惯的差异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属于内陆型国家,人们自古以来以米饭和内陆动物的肉类为主食,所以筷子末端即便形状圆润也丝毫不会影响其使用。
与之相对,日本是岛国,典型的海洋性国家,其丰富的海产是古时人们主要食物来源之一。
即便是现在,以鱼为主要食材的生鱼片和寿司也很受日本人的喜爱。
在食用带有细小鱼刺的寿司和生鱼片之类的食物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将鱼刺挑出,筷子的末端很有必要设计成尖细形状。
除了筷子末端形状相异之外,中国的筷子要比日本的长一些。
中国人家庭或者朋友聚餐通常都是大圆桌上摆满各色菜肴,大盘装着分量很足。
最新高考冲刺作文:民以食为天,筷子与刀叉之争你向着谁?及其解析范文
作文:民以食为天,筷子与刀叉之争你向着谁?cailiao xi du民以食为天。
吃饭对于整个人类都是重要的事情。
日前, 关于餐具的文化和区域差异引发讨论。
有人说:用筷子好;上方下圆,灵活轻便。
有人说:用刀叉优雅;刀割叉进,分工协作。
也有人说:小小木棍怎可用于美食? 还有人说:叉子进食,颇为怪诞,农事拾粪之具而已。
对此,你怎么看?读细料材 21.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 人之大患,在是己而非人!3. 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工具,便是明智之举。
4. 是己而非人,是一种病。
5. 筷叉之争,文化溯源。
6.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 世界本洁净,偏见生尘埃。
聚汇点观8. 每一种美食,都有对应的餐具。
每一种餐具,都有对应的文化。
9. 车马异路,殊途同归。
10. 文化,不该带有偏见和误解。
11. 筷子文化。
12. 文化无贵贱,格局有大小——当筷子遇上刀叉 13. “己所欲,要施于人”不可取!坚守初心,创造别样人生! 14. 适合自己,方是最好聚汇点观名师争鸣天下大同。
筷子和刀叉本质上都是进餐的工具。
中人与西人各因习俗使用之、欣赏之、赞美之,所谓“各美其美”。
而对他人进餐工具和饮食习惯,最好的态度当是“美人之美”,即,开放包容,学会欣赏。
这种胸襟首先有对本民族的自知、自信和自主。
没有自知之明、自信之格,自主之能者对于异己之物往往是贬斥的、低看的,鄙夷的,因为自大、自负的心理来源于深层次的自卑。
譬如,中国戏剧种类颇多。
如若京剧、黄梅戏、豫剧、花鼓戏、梆子、秦腔、川剧互相鄙夷、互相攻讦,何来中华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春色满园?因此,在文化交流中,不仅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还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这就是费老所说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6 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高中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一双小筷子,千年古文明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读麦肯光明广告公司创意公益广告《筷子篇》有关内容,根据文意补充设计,或描述生活或陈述见解。
要求:句式大致相同,语意相关。
筷子,是一个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与爱很重要的工具。
它所传达的,是启迪,是传承,是明礼,是守望,是关爱,是感恩,是睦邻……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来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启迪;幼儿时,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长大后,除夕夜,热气腾腾的饭桌上摆满了筷子,是一种团圆。
一双筷子,承载中国数千年的情感。
有滋,有味,幸福中国味。
【试题来源】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线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例文一双小筷子,千年古文明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她璀璨的文明光辉耀眼夺目。
四大发明,长城故宫名扬世界,但在这些文明之花下还盛开着一朵奇葩,筷子文化。
这两根看似简单的小棍子,巧妙地应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灵活地在餐桌上大显身手,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东方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筷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代表。
筷子多七寸六分长,代表着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感动物。
因此,吃饭时也时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
筷子圆的一头象征天,方的一头象征地,表示着“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
此外,手持筷子时,拇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征,这是中国人对世界的关系的朴素理解。
筷子成双出现,与太极阴阳理念相符,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有两个对立面组成。
一双双筷子凝结了多少先祖的智慧,也是对后人的教育。
是具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筷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映射。
在小时候,长辈用筷子喂我们吃饭,那是启迪;小时候,长。
语文作文筷子小技巧
语文作文筷子小技巧咱们每天吃饭都离不开筷子,可你想过吗,这小小的筷子在写语文作文的时候居然也能派上用场!先来讲讲我上次参加家庭聚餐时发生的事儿。
那天,一大家子人围坐在大圆桌旁,满桌的美味佳肴让人垂涎欲滴。
我刚准备大快朵颐,却发现自己怎么也夹不起那颗圆滚滚的花生米。
我手里的筷子就像两个不听话的小伙伴,怎么都配合不好。
我越是着急,那花生米越是调皮地到处跑,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就在我尴尬得满脸通红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爷爷看不下去了。
他轻轻拍了拍我的手,说:“孩子,拿筷子可不能这么着急,这也是有技巧的。
”爷爷一边说,一边给我示范起来。
“你看啊,拿筷子的时候,手指要放松,别把筷子攥得死死的,就像这样。
”爷爷的手指自然地弯曲着,稳稳地握住了筷子,“大拇指和食指负责控制上面那根筷子,中指放在两根筷子中间,起个支撑的作用,下面那根筷子靠在无名指上,这样就能灵活地开合了。
”我照着爷爷的样子试了试,嘿,还真有点感觉了。
爷爷接着说:“夹东西的时候,别一股脑儿地乱戳,要有耐心,看准了目标,轻轻地夹住。
就像写作文一样,不能慌慌张张地下笔,得先想好要写什么,找准主题。
”我一边听着爷爷的教导,一边继续和那颗花生米“战斗”。
终于,在我掌握了拿筷子的技巧后,成功地把花生米夹了起来,放进嘴里的那一刻,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这时候我突然想到,爷爷说的拿筷子的技巧和写作文还真有不少相似之处。
比如说,拿筷子要稳稳当当,不能毛毛躁躁,写作文不也得有条有理,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嘛。
还有啊,夹不同的菜要用不同的力度和角度,就像写作文,面对不同的题材和内容,要用不同的写作手法和结构。
再想想,用筷子夹菜还得讲究个先后顺序。
如果看到什么都想一下子夹到碗里,很可能什么都夹不到。
写作文也是这样啊,得把内容安排得有主次、有先后,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而且,拿筷子得两只一起配合,少了哪一只都不行。
写作文的时候,各种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也得相互配合,才能让文章丰富多彩。
关于筷子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筷子的研究报告作文大家好!今天咱来聊聊咱们每天吃饭都离不开的好伙计——筷子。
先来说说筷子这玩意儿的历史吧。
那可是相当久远啦,据说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呢!从古代开始,咱们的老祖宗就聪明地发明了筷子,用它来夹取食物。
这简单的两根小木棍,见证了咱们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
再瞧瞧筷子的材质,那可真是五花八门。
有木头做的,竹子做的,还有金属的、塑料的,甚至还有玉石、象牙这类珍贵材料的。
现在为了保护动物,象牙筷子可不能用啦!木头和竹子做的筷子经济实惠,但用久了可能会发霉;金属筷子好清洗,可拿在手里有点重;塑料筷子轻便,不过总感觉不太环保。
筷子的使用方法也有讲究。
拿的时候,一般是中指、拇指、食指分别放在筷子上,配合起来夹东西。
可别小看这动作,对于小孩子来说,学会用筷子可不容易,得练上好一阵子呢。
而且,用筷子还有不少礼仪。
不能用筷子指着别人,不能在菜里乱翻,不然可是很不礼貌的。
还有啊,筷子在咱们文化里也有不少寓意。
结婚的时候,会送新人筷子,寓意着“快生贵子”;过年的时候,筷子也象征着团圆和美好。
筷子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咱们可别小瞧了这两根小木棍,它可是咱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好啦,关于筷子的研究报告就到这儿,希望大家以后用筷子的时候,能多想想它背后的故事哟!。
筷子的研究报告作文
筷子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筷子的研究报告》
嘿,大家好呀!今天我想来聊聊咱生活中常见得不能再常见的筷子。
就说有一次啊,我和家人一起去吃火锅。
那筷子可就成了至关重要的“战斗武器”啦!大家都知道,吃火锅的时候,要想快速精准地夹到自己想吃的食物可不简单。
我呀,就紧紧握着那双筷子,眼睛死死盯着锅里翻滚的毛肚。
等它稍微煮好一点的时候,我赶紧伸出筷子去夹,哎呀呀,这时候就得考验筷子的功力了。
这筷子得好拿呀,不能太滑溜了,不然根本夹不住这调皮的毛肚。
我试了好几次,那毛肚就像在跟我玩游戏似的,滑来滑去,好不容易才夹住了一点点边边。
我那个紧张啊,生怕它又跑掉,小心翼翼地往上提,终于成功把它夹出来了。
这一顿操作下来,可真是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筷子对于我们享受美食的重要性呀!
筷子这东西,虽然看起来简简单单,两根小木棍儿,但真的是蕴含了好多智慧呢。
不同的地方,筷子还长得不太一样,材质啊、长短啊、形状啊都有区别。
而且啊,筷子的使用方法也是有讲究的,拿捏的位置不同,感觉都不一样。
我们每天都在用筷子,可别小瞧了它呢!它承载着我们的饮食文化,伴随着我们的一日三餐。
总之啊,小小的筷子有着大大的作用,我还得继续好好研究研究它呢!这就是我关于筷子的一点小小报告啦,哈哈!。
筷子的研究报告作文
筷子的研究报告作文
哎呀,说起筷子,那可真是咱们中国人餐桌上的宝贝啊!别看
它小小一根,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筷子的形状,长长的、细
细的,就像天跟地的结合,代表着咱们中国的哲学思想。
而且两根
筷子在一起,就像阴阳两极,你说神奇不神奇?
筷子的历史啊,可是能追溯到好几千年前呢!最早的筷子啊,
可能就是用竹子、木头或者骨头做的,那时候的样子肯定没现在这
么精致。
不过啊,随着时代的变化,筷子也越来越讲究了。
从材质
上来说,有金的、银的、玉的,这都代表了古代社会的地位和身份。
而且啊,筷子上还常常雕刻着龙、凤、梅花这些图案,真是太美了!
说起用筷子,那可是一门技术活啊!咱们中国人用筷子可是从
小就开始学的,夹菜、挑肉、拨饭、搅汤,样样都得心应手。
用筷
子的动作得优雅,得流畅,那才算是高手呢!你看那些大厨们用筷
子炒菜,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啊!所以说啊,用筷子可不仅仅是
为了吃饭,更是一种艺术享受呢!。
筷子的辩证法
筷子的辩证法筷子的辩证法,就是用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认识筷子,也即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和方法认识筷子。
首先从筷子的称呼分析。
筷子是两根,我们却说一双筷子,这里面就有辩证法。
毛主席说:“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
所以一双筷子的称呼就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辩证法。
下面用三对矛盾认识筷子。
一是人与动物。
人与动物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表现在很多论断中,比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又如“人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动物,这个观点就表现在了筷子的设计中。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
七情,儒家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中医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六欲,东汉哲人高诱的注释是指生、死、耳、目、口、鼻,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二是动与不动(静)。
动与不动是一对很重要的矛盾,也体现在了先人对于筷子的设计中。
我们使用筷子的时候,必须讲究配合和协调。
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
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阴阳原理,不动属于阴,动属于阳。
当然,也有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
动与静是我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对范畴。
“易传”的《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在古代宇宙论哲学家周雍的体系中,两仪不是阴阳,而是动静。
传统文化既讲动的重要性,也讲静的重要性。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心静”,说明静与动都非常重要。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属性,特别强调运动的重要性,这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和政治意义。
但是,从辩证法的意义上说,动与静同样重要,甚至说有时候静比动还重要。
中医学讲动生阳、静生阴,没有阳气就没有生命,而没有阴,阳气就没有地方存储。
三是方与圆。
每个筷子都有两个头,一头是方,一头是圆,寓意方与圆既对立又统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指导
• 仔细阅读材料,不难发现“一根筷子很难吃着东西, 两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夹到食物,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 不易折断。”这句话是材料的中心,隐含的核心意思 是合作。关于合作大致可从三方面进行思考:一、从 个人看来,一个人就像那一根筷子,力量是有限的, 要想取得成功,就要与他人合作。由此可围绕“合 作——成功路上的良师益友”立意行文。二、从国家 层面看,国家要繁荣昌盛,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 个机构要通力合作;三、从世界层面看,人类社会要 发展进步,各国在发展科学,发展经济,维护世界和 平,保护人类生活空间等方面,要紧密合作。 • 由以上分析,也可写团结的重要性。以下立意供参考: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战胜困难的保证、团结并不是 一团和气等等。
精彩素材
团结协作的“863计划” 1986年,王大珩等4位科学家联名致信邓小平,建议跟踪世界 先进科技水平,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很快得到国务院批准,称 “863计划”。 “863计划”是我国科学家协同攻关的典范,涉及 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和海洋技术等 八大高科技领域,协作研究的科学家数以万计。仅就该计划的管 理而言,就包括决策指挥系统、协调管理系统、评估监督系统和 信息交流服务系统四大块。截止2001年3月,15年来, “863计 划”共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创造产值 560多亿元,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人们概括“863精神”的 核心是“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 运用点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 成科研攻关的,必须是多个单位,多个人分工合作。据统计,参 与“神六”的单位有几百个,人员更是多达几十万人。
谢谢合作
“二张印钞机”缘干合作 新画面董事长张伟平被誉为张艺谋的“幕后推手”,而二 张的合作也被戏称为“二张印钞机”。张伟平曾在北京大学 “百年大讲堂”与师生进行交流,在接受学生提问和记者采访 时,张伟平坦言“二张”模式不可复制,因为他和张艺谋相交 多年,而其他制片人和导演“不可能先做朋友,后做生意”。 自1995年以来,新画面影业公司已经投拍了张艺谋的7部 影片,除了《有话好好说》投资2600万,亏了1000多万元以 外,其余6部都是赚钱的。张伟平告诉记者,1995年正是张艺 谋陷入困境的一年,几乎没人愿意投钱给他拍电影, “由于 此前我俩有6年的相识、相知、无利益冲突的朋友关系,彼此 非常信任,合作也很快乐”,所以“我拿可以启动两个地产项 目的钱投给了张艺谋,其他制片人和导演很难先做朋友,后做 生意”。 张伟平称对张艺谋实行“二不方针”,也就是“不看剧 本,不看账本”。他表示, “不看剧本”是对张艺谋艺品的 信任, “不看账本”则是对张艺谋人品的信任。在他看来, 制片人和导演互相理解、信任和支持团结“至关重要”。 运用点拨>> 信任是连接人与人的纽带,是架设在人心间的桥梁,没有
素材金库
• • • • • • 名言警句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2.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易经》 3.上下同欲者胜。 ——孙武 4.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 于圣人矣。 ——孙权 • 5.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干什么,单枪匹马 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 高需要。 ——歌德
团结就是力量 张敏 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独立的个体,但又不是孤立的,认真审视 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人”字,会发现简单的笔画里暗藏哲理: 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合二为一,才成为人!而当一群人聚在一 起的时候,一个“众” 字,彰显的正是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 精髓!于是一句“团结就是力量”的箴言传承了千百年。 是啊,团结就是力量,有了团结的精神,我们才能高歌猛 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有个故事,读来让人深思。猎人在湖边张网捕鸟,很多大鸟飞入 网中,猎人非常高兴,准备收网;但鸟的力气很大,竟带着网一 起飞走了,猎人在后面拼命追。 农夫看到满头大汗的猎人,禁不住嘲笑他说: “算了吧, 不管你跑得多快,都追不上会飞的大鸟啊!”猎人坚定地说: “不,你根本不知道,如果网里只有一只鸟, 我就真追不上 了,但现在有很多鸟在网里,我就一定能追上。” 果然就像猎人所说的那样,天快黑的时候,鸟儿们都想回自 己的窝,有的要回森林,有的要回湖边,有的要回草原,于是一 大群鸟都掉落下来,被猎人活提了。一开始,落网之鸟为了活 命,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劲往一处使,所以成功地飞上天空。
学生佳作 作 刘芹 合作自古以来在各行各业中都不可或缺,早在14世纪、15世 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候,产生了一种称为包买主的生 产方式,就是将生产资料分配给多个手工业者,与他们合作来完 成生产任务。这也许是现代商业合作的雏形了吧。在社会变革日 新月异的今天,合作更为人们所重视,它不再只是一种商业运营 方式,已成为一种精神,成了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巨大动 力。 现实生活中合作到处可见,即使在自然界中,也不难发现合 作的身影。在不大的蚂蚁家族中,有着复杂却又严格的分工。工 蚁负责探路和寻找食物,兵蚁肩负蚁巢的安全保障,蚁后生育后 代。每一个成员既不多做也不少做,缺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 蚂蚁家族正是凭借每一个成员的合作精神,才能生存下去。世界 著名飞机协和客机的生产正是通过合作分工完成的。它的每一个 部件,大到机翼,小到一颗螺丝,都是由不同国家的专业厂家制 造的。合作真的融入了世界的每一个落。 合作的成功源于相互信任。现今诸多国际组织与团体,其实都是 合
郭子仪、李光弼团结对敌 唐玄宗时,郭子仪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部 将。两人之间有矛盾,平时互不讲话。后来安禄山叛乱,郭子仪 升任朔方节度使,统兵抵御。李光弼就成了郭子仪的部将。皇帝 命令郭子仪率部出征,李光弼担心郭子仪会利用手中权力寻机报 复。李光弼硬着头皮对郭子仪说: “我过去得罪您,是我的不 是,您处置我,我无怨言,只希望高抬贵手放过我妻儿„„”没 等李光弼说完,郭子仪紧紧抱住李光弼,泪流满面: “国家危 急,百姓遭殃,正需要我们同心协力,眼下正需要你这样人才, 此时,怎能计较个人恩怨?” 从此,郭李同心,将帅协力,在平息安史叛乱中,战功卓 著。 运用点拨>>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会形成合力、产生凝聚力。团结需要 宽广的胸襟,远大的目光,以全局利益为重;团结需要宽以待 人,严于律己,相互理解。
• 歌德与席勒的合作 • 歌德与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两位伟大诗人,也是 同时代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在争霸诗坛的同时, 他们也是朋友。歌德在形容他们的友谊时说: “像 席勒和我这样的朋友,多年在一起,兴趣相投,朝 夕晤谈,互相切磋,互相影响,如同一人,所以关 于某些个别思想,很难说其中哪些是他的,哪些是 我的。有许多两行诗是我们俩一起合作的,有时意 思是我提出的,而诗是他写的,有时情况正好相反 ,有时他作头一句,我做第二句……” • 运用点拨>> • 合作与竞争并不矛盾,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 争。正是友好竞争和团结合作使两人同时成为了最 伟大的诗人。
“筷子论”材料作文指导
• 柞水中学 陈忠章
典题回放
• 阅读下面文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国家总理李克强出席第八届东亚峰会时在演讲 • 时提出“筷子论”。他说,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架构 众多,建立一个符合地区实际,满足各方需要的区 域安全架构势在必行。“东亚许多国家都使用筷子, 用筷子的人都知道,一根筷子很难吃着东西,两根 筷子一起用才能夹到食物,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 易折断。每个峰会成员国对地区的安全稳定都负有 责任,希望和平之光永远普照东亚大地,让东亚永 享稳定安宁。 ” 读了上述材料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请选好角 • 度,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