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哪些
检测机构作为质检战线的排头兵,其检验结果是人们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检验结果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有些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已被国际经济组织认可,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检测机构自身的风险防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风险:超能力范围检验按照《计量法》规定,对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试验室必须经过试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和/或CNAS认可,而资质认定和/或CNAS 认可是限定试验室能力范围的,试验室只能在能力范围限定的产品(参数)范围内出具带相应标识的检验报告,检验使用的标准不在能力范围者,我们称之为超范围检验。
超范围检验主要有三种形式:1、故意超能力范围检验试验室或试验室中个别人员为满足客户要求,为试验室争取经济利益,对不在能力范围内的产品开展检验工作,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或试验室人员以为采用标准中的个别标准在能力范围内,误将产品进行检验并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
2、标准变更后未及时进行能力确认近年来,不管是产品标准还是方法标准,标准的变更非常频繁。
按照试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试验室使用的文件必须是现行有效的,因此,试验室不能使用作废标准开展检测工作。
试验室采用新标准开展工作,则必须及时到试验室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的发证机构进行标准变更。
目前,有的试验室怕麻烦,往往等到复评审或监督评审时才进行标准变更。
在新标准开始实施到通过试验室复评审或监督评审之间如果按新标准开展检验工作,则是超范围检验。
还有一种隐性超能力范围的情形。
试验室通过的检验能力范围时,实际隐含的意思是包括产品标准中引用标准也通过试验室评审。
当其引用标准出现标准变更尤其是检验方法、环境设施有实际变化的情况下,其产品检验的实际检验能力有可能出现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试验室不能按现行有效标准正常开展检验工作。
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之为“隐性的”超范围检验。
检测机构的报告风险
检测机构的报告风险1. 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许多行业都开始依赖于数据和技术来支持决策和运营。
在这个背景下,各种检测机构应运而生,它们通过对特定领域进行检测和评估,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决策支持。
然而,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也必须关注检测机构报告中存在的风险和局限性。
2. 数据来源和采集检测机构的报告通常依赖于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
然而,数据的来源和采集方式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是一个关键问题。
如果数据源不可靠或者数据采集过程中存在偏差,那么报告的准确性就会受到影响。
其次,隐私和安全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数据采集和传输过程中,如果未能妥善处理个人隐私信息,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风险和法律问题。
3. 数据分析和模型选择检测机构的报告通常会基于数据分析和建模来得出结论和建议。
然而,数据分析和模型选择的可靠性和适用性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首先,数据分析过程中可能存在统计偏差和样本选择偏差,从而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
其次,模型选择可能不合适或者不适用于特定的领域或问题。
这会影响报告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4. 主观评估和解释检测机构的报告可能涉及主观评估和解释。
由于人的主观认知和价值观的不同,同样的数据和模型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和解释。
因此,报告的客观性和一致性可能受到影响。
此外,解释结果时可能会存在误导或不完全透明的情况,这可能导致误解或误导决策。
5. 报告的时间敏感性检测机构的报告通常具有一定的时间敏感性。
在某些行业或领域,数据和情况可能会迅速变化,导致报告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下降。
因此,及时更新和及时反馈的机制对于保持报告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
6. 如何应对风险在面对检测机构报告的风险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风险并提高报告的质量和可靠性。
首先,我们应该审慎选择检测机构,确保其具有良好的声誉和专业能力。
其次,我们可以要求检测机构提供数据来源和采集方式的透明度,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隐私安全。
此外,我们还可以与多个检测机构合作,进行交叉验证和比较,以降低单一机构带来的风险和偏见。
食品检测机构开展委托检验工作存在的风险分析
食品检测机构开展委托检验工作存在的风险分析摘要:随着检验业务市场化的逐步深入,检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检验的品种范围、区域范围、委托单位等都在不断扩大。
食品委托检验的类型又有很多种,在进行委托检验工作的过程中,检验机构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本文从样品代表性和真实性、检验标准的选择、检验过程及报告的发送和后处理、未知添加物确定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食品委托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下面笔者对如何在检验活动的各环节中加以防范,避免和降低委托检验的风险及应对措施分析如下。
关键词:食品委托检验风险分析检验机构随着检验市场化的逐步深入,检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检验品种范围、区域范围、委托单位等都在不断扩大和多样化,食品委托检验的类型有许多种,如对辖区食品质量开展定期抽查检验和风险监测;生产企业的qs发证检验加“*”项目委托检验;经销企业进货验收委托检验,行政执法部门(如工商等)、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委托检验等。
可以预测今后的委托检验将会大大增加,但是由于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生产企业不诚信造成的,加上食品样品难保管、易受污染、易变质,使得食品的委托检验相对于其他产品存在较大的风险。
如何应对食品委托检验,做到既不无故拒绝委托检验又能最大程度降低自身风险,成了食品检测机构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就如何做好食品委托检验的风险识别及控制措施进行分析。
一、食品委托检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1、样品的真实性及代表性无法验证食品生产企业不具备检验能力,主动与法定检验机构签订产品委托检验协议,借用法定检验机构所出具报告的权威性增强其市场信用,作为自己的市场“通行证”。
接受委托检验时,检测机构对送检的样品是否是生产企业正常生产的产品,还是特制的优质产品或购买其他厂家的优质产品,个人送检的样品是否弄虚作假等问题无法验证。
同时由于食品样品具有难保管、易受污染、易变质等特点,因此对样品的抽取、包装封存及运输有特殊要求,如冷冻食品需要冷藏,糕点的抽取需要洁净无菌等,检测机构收到的样品能否真实反映产品的实际质量,也存在疑问。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一、风险的识别风险可能存在于检测和校准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实验室应根据开展的检测或校准项目的特点,识别出最可能出现风险的环节。
在实际运行中,以下几个方面都有可能存在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保密、公正性、诚信、合同评审、样品处置、方法选择、设施和环境条件、设备能力、计量溯源性、人员能力、记录控制、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符合性声明、安全、客户、内审和管理评审。
二、风险的评估检测或校准活动中风险和机遇并存,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是改进管理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检测和校准活动工作质量的机遇。
因此有效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评估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实施相应的措施可以预防不符合的发生,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因此,实验室所有人员均应注意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3、风险的应对措施对于影响数据结果准确性及实验室公正性所涉及的风险点,应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合同评审、设备、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方法选择、样品处置、安全等方面。
实验室应重点监控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1.超出认可范围开展工作的风险超出认可范围开展工作是实验室面临的严重风险,会带来暂停认可能力、撤销认可资质等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要把“核对认可能力”这项工作,贯穿整个检测或校准进程。
1)源头防范:合同评审在条约评审进程中,要做好资质和技术能力切实其实认工作。
对不具备技术能力的项目,不能接收客户的拜托;对于具备技术能力但尚未获得相关资质的项目,应明白告知客户实验室获得资质情况,得到客户许可后,方能接收拜托。
对于客户的特殊请求,应做好相关技术能力切实其实认工作,并在条约中注明相应的特殊请求。
2)过程控制:方法的选择开展检校工作前,检测或校准人员应核对条约,确认客户有没有特殊请求;选择适合样品、现行有效的检测或校准方法,并依据附表中认可的能力范围开展工作。
3)结果控制:出具报告或证书依据检测或校准成效出具敷陈或证书,核验人员必须依据认可的能力附表检查敷陈或证书,确保敷陈的成效未超出认可能力范围,并正确使用认可标识和声明认可状态。
17250951_机动车检测机构质量结果管理潜在风险及控制
吴东风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副会长,吉林省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曾获中国公路学会全国百名优秀工程师荣誉。
从事道路运输管理工作32年,参与编写G B /T16739-2014、JT/T 198-2016等国家技术标准及吉林省地方技术标准16个,参与编写出版《珍爱生命》《汽车驾驶员培训教材》《汽车修理工教程》《汽车运输节能教程》等书籍。
机动车检测机构质量结果管理潜在风险及控制◆文/吉林 吴东风2017年底,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颁布《关于加快道路运输货运车辆检验检测改革工作的通知》(交运发[2017]207号),明确要求“加强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管理,严格落实检验检测机构主题责任”。
2018年2月9日下发了《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推进道路货运车辆检验检测改革工作的通知》(交办运〔2018〕21号),其重点落实在既要实现一次上线、一次检测、一次收费,确实降低运输经营者负担,又要确保检测服务的便捷性及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两个文件在检验检测质量监督管理方面都明确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机动车检测机构信用管理和联合惩戒体系,大力推进联合监督检查制度和违规信息通报机制建设,加强对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
对违规替检、减少检验检测项目、篡改检验检测数据等违法违规行为,将通过网上巡查、明察暗访、突击抽查等多种有效方式,严格查处。
随着监管的严苛,越来越多的检测机构被曝出各类问题,笔者归纳了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一些常见的运营风险,供行业管理部门和检验检测机构参考。
一、超能力检验问题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道路运输车辆综合性能检测和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检验实施统一合并管理,推进了货运车辆年检(安全技术检验)和年审(综合性能技术等级评定)依法合并,是深化交通运输领域“放管服”改革和供给侧调整的重大措施,逐步实现货车安全技术检验和综合性能检测项目及标准和方法的统一,逐步实行“一次上线、一次检验、一次收费”,杜绝重复检验检测、重复收费。
检验检测机构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探讨
检验检测机构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检验检测机构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主要任务是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保障公共利益和消费者权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检验检测机构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与日俱增。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检验检测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等多方面因素。
这些风险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识别和控制,将会对机构的稳定运行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严重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检验检测机构的风险识别与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检验检测机构面临的风险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可以有效提升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履行其职责,保障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
对检验检测机构的风险识别与控制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机构自身的竞争力和稳定性,也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
【研究背景】部分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检验检测机构在日常运营中面临的风险识别与控制问题,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分析,深入探讨如何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从而提升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分析当前检验检测机构普遍存在的风险类型和特点,揭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2. 探讨风险识别的方法和工具,为机构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思路;3. 提出针对不同风险的控制策略和措施,帮助机构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4.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深入剖析风险发生的原因和后果,总结经验教训;5. 探讨风险评估和监控的重要性,强调风险管理的持续性和动态性。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希望为检验检测机构提供宝贵的管理经验和决策参考,促进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和提升服务质量,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1.3 意义和价值检验检测机构作为质量监管的主要实施机构,承担着产品质量检测、合格认证等任务,对于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各种风险与挑战也日益凸显,如质量风险、技术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等,这些风险如果不及时识别和控制,可能会对检验检测机构的正常运行和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在进行检测过程中,检测机构可能存在一些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会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1.操作错误:检测过程中的操作错误可能导致测试结果的失真。
例如,操作人员可能没有按照正确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或者误操作导致样本的污染或丢失等问题。
2.仪器问题:检测所使用的仪器可能存在问题,例如精度不高、故障或校准不准确等情况。
这种情况下,检测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差异。
3.样本问题:样本的选择和处理可能引入偏差。
例如,样本可能不代表整体群体,或者在采集、保存和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或损坏,从而影响测试结果。
4.人为主观因素:检测结果可能受到操作人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例如,对测试结果的解读可能因操作人员的经验、知识水平或个人偏见等因素而产生差异。
5.数据处理问题:数据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错误或偏倚,例如数据录入错误、计算错误或统计方法不当等因素。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对测试结果的误解或错误的结论。
6.质量控制问题:质量控制措施可能不完善或不严格,导致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
例如,没有进行适当的校准、质量控制样本的使用不恰当或质量控制措施的执行不到位等。
7.误报和漏报问题:检测结果可能存在误报或漏报的问题。
误报是指将阴性样本错误地报告为阳性,或将阳性样本错误地报告为阴性,而漏报是指将阳性样本错误地报告为阴性或完全遗漏检出。
8.伦理问题:检测过程中可能涉及到个人隐私、知情同意和伦理要求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未经测试对象同意,将其个人信息用于测试;或者处置样本时未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
为了尽量减少这些风险,检测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严格的操作流程和标准操作规程,并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确保他们能够正确、规范地操作。
2.定期检测和维护仪器设备,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并且,设立质量控制系统,进行定期校准、质量控制样本的使用和执行质量控制措施等,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在实际工作中,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对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对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问题一:检测技术和设备滞后当前,一些企业在进行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时,采用的技术和设备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导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高。
应对措施:1. 更新技术和设备。
企业需要不断跟进行业最新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及时更新、购置符合国家标准和法规要求的先进仪器设备,提高质量安全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建立合作机制。
与专业的检测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其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
问题二:人员技术水平不高一些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员技术水平不高,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无法准确进行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容易出现误差。
1. 提高人员技术水平。
企业应加强对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对外聘请专业人员。
在情况紧急或技术要求较高时,可对外聘请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术的人员来进行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问题三:检测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在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过程中,一些检测操作不规范,不符合检测标准和规程,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甚至可能对产品质量和安全产生潜在威胁。
1. 加强规范化管理。
企业应建立健全检测操作规程,详细规定检测过程中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标准要求,确保检测操作规范并严格执行。
2. 加强监督检查。
企业应加强对检测过程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操作,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问题四:检测结果不透明一些企业在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检测结果不透明,无法提供客观、准确的检测数据,导致消费者无法了解产品的真实情况,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到底有哪些检测机构作为质检战线的排头兵,其检验结果是人们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检验结果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有些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已被国际经济组织认可,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检测机构自身的风险防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检测过程的风险是检验全过程风险中的主要风险之一,检测过程的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超能力范围检验按照《计量法》规定,对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实验室必须经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和/或CNAS认可,而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是限定实验室能力范围的,实验室只能在能力范围限定的产品(参数)范围内出具带相应标识的检验报告,检验使用的标准不在能力范围者,我们称之为超范围检验。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执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工作质量分类监管办法》以及其他规定中也都明确规定实验室不得超能力范围开展检测工作,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个别检验机构超能力范围检测情况时有发生。
超范围检验主要有三种形式:1.故意超能力范围检验实验室或实验室中个别人员为满足客户要求,为实验室争取经济利益,对不在能力范围内的产品开展检验工作,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或实验室人员以为采用标准中的个别标准在能力范围内,误将产品进行检验并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
近年来,质检总局、认监委、省市质监局对超能力范围检测的处罚都非常严厉,甚至停止个别实验室的检测活动。
因此,实验室应将超能力范围检测的后果向每一位员工宣传,不能为经济利益或所谓的为企业着想而故意超能力范围检测;同时实验室还应认真梳理实验室的能力范围,对确实有设备、具备检验能力而不在能力范围内的标准,应尽快进行扩项,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2.标准变更后未及时进行能力确认近年来,不管是产品标准还是方法标准,标准的变更非常频繁。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哪些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哪些?一、超能力范围检验按照《计量法》规定,对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实验室必须经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和/或CNAS认可,而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是限定实验室能力范围的,实验室只能在能力范围限定的产品(参数)范围内出具带相应标识的检验报告,检验使用的标准不在能力范围者,我们称之为超范围检验。
超范围检验主要有三种形式:1、故意超能力范围检验实验室或实验室中个别人员为满足客户要求,为实验室争取经济利益,对不在能力范围内的产品开展检验工作,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或实验室人员以为采用标准中的个别标准在能力范围内,误将产品进行检验并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
2、标准变更后未及时进行能力确认近年来,不管是产品标准还是方法标准,标准的变更非常频繁。
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实验室使用的文件必须是现行有效的,因此,实验室不能使用作废标准开展检测工作。
实验室采用新标准开展工作,则必须及时到实验室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的发证机构进行标准变更。
目前,有的实验室怕麻烦,往往等到复评审或监督评审时才进行标准变更。
在新标准开始实施到通过实验室复评审或监督评审之间如果按新标准开展检验工作,则是超范围检验。
还有一种隐性超能力范围的情形。
实验室通过的检验能力范围时,实际隐含的意思是包括产品标准中引用标准也通过实验室评审。
当其引用标准出现标准变更尤其是检验方法、环境设施有实际变化的情况下,其产品检验的实际检验能力有可能出现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实验室不能按现行有效标准正常开展检验工作。
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之为“隐性的”超范围检验。
由于标准变更后需要重新进行能力确认,个别实验室怕麻烦,往往会等到监督评审或复评审时才进行确认,从而导致超能力范围检验。
因此,实验室应关注和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能力未确认前,不得使用新标准开展检验。
对于产品标准中引用标准的变更,实验室更应关注,以免采用作废标准开展检验而造成检验结果的误判和可能带来的检验风险。
检验检验机构存在的风险
检验检测机构存在这七大类风险问题人员管理存在的风险:1.关键岗位人员无授权任命,岗位职责及权限不明确;2.检验检测人员能力未进行确认就上岗(无记录或上岗证);3.各类人员岗位交叉,岗位职责划分不明确;4.关键人员无监督计划或记录,监控不到位;5.技术和管理人员无培训计划或记录,技能不能持续保持;6.人员技术能力档案资料内容不全,对标准理解不准确;7.授权签字人资格不满足(职称和学历达不到要求),能力差不能胜任;8.技术负责人职称和学历达不到要求,不能胜任该职;9.检测人员无大型设备操作证,对设备和结果度不利;10.人员的所学专业与从事专业跨度太大,继续教育和考核跟不上。
仪器设备存在的风险:1.仪器设备相互有影响放置在一起,相互干扰,数据不准;2.仪器设备不检定/校准/核查,准确性没有保障;3.仪器设备不按要求实施期间核査,性能不能保证稳定;4.仪器设备无状态标识或标识混乱,不容易识别,易造成错用;5.仪器设备无安全保护装备,对操作员有安全风险;6.气瓶没有分类贮存,无固定和防漏设施,有爆燃隐患;7.仪器设备气路交叉杂乱,存在火灾安全隐患;8.仪器设备无出入库及使用记录,出現异常无法追溯;9.仪器设备档案信息不全,对使用和维护造成影响;10.仪器设备无强排风装置,对操作人员的健康有伤害。
环境设施控制存在风险:1.实验室环境条件不满足标准要求,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2.无“三废”收集处理装置,对环境及人员造成严重威胁;3.实验室布局不合理,环境和设施无保证,杂物乱放,台面凌乱,环境感官不佳,有粉尘污染实验的危险;4.实验室无强制通风设备,无防火、防水、防腐和急救设施,有人身安全感风险;5.废旧和长期停用设备未清出检测现场,有误用风险;6.检测工作时无环境条件记录,检测结果无法复现;7.微生物学实验室物流与人流未分开,一更、二更和三更不规范,有交叉污染风险;8.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无生物安全装置,对操作人员有病菌感染风险;9.相互有影的工作空间没有有效隔离,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10.办公室、检测室、仪器室混用,相互交叉污染,存在安全隐患和结果准确性风险。
浅谈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浅谈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及应对策略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产品的质量问题也日益复杂化。
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开展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本文将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对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供行业内相关人士进行参考。
关键词:产品质量检验;检验检测;风险为了确保质检工作的准确性、公正性、真实性、客观性,尽可能地将检测风险降到最低,已是当前产品质量检验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所谓的风险就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时间里有可能出现的损失。
在检验检测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可能会对其发挥作用产生不利的作用,从而导致检验工作的潜在风险。
检测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环接一环,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对最后的检测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为确保检验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公正性、真实性、客观性,对其进行风险识别与控制的研究,从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个方面,对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展开梳理。
1.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1.1内部风险(1)环境设施风险测试样本的代表性、有效性、完整性、规范性直接关系到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合法性,所以,在样品的接收、储存、流转、处置等过程中,都要进行有效的管理监督,重点关注的问题有:样品的贮存、运输和检验环境是否符合检验的标准。
(2)仪器设备风险检测仪器设备是进行试验工作最基础的先决条件,检测数据的准确与否,对试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主要的风险包括:设备超期未检定﹔设备不能够进行量值追溯。
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期间的核实和维护。
已经有的装备的精度不能满足要求,或者在检验装备维修的过程中没有可供选择的装备,导致的检验产能与客户的需求不相适应,进而导致的质量安全风险。
如果在标准发生变化之后,会造成原来的装置的准确度或测量范围达不到要求,而装置的寿命又会造成装置的准确度达不到要求。
(3)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风险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体系和资质风险,主要的风险点是:资格证书的有效期;是否在资格授权、认可的范围内进行工作,质量手册、流程文件是否与当前的检测工作特点相适应,并持续改善。
食品检验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食品检验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食品检验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在食品检验检测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食品安全,还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
对食品检验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1. 检测设备落后一些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设备陈旧、技术水平较低,无法满足新型食品安全标准的检测要求。
这样就会导致一些新型污染物或者添加剂无法及时检测出来,对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2. 检测标准不统一不同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可能使用不同的检测标准,导致同一批食品在不同地方检测结果不一致,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3. 人为因素干扰一些检验检测人员可能存在不诚信行为,可能出于个人利益或其他原因对检测结果进行人为干扰,导致检测结果失真。
4. 检测数据可信度低一些检测数据可能存在造假的情况,这样就无法真实反映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情况,给消费者带来风险。
5. 检测周期过长一些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检测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发布检测结果,这样就无法及时采取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
1. 更新和提升检测设备建立食品检验检测设备更新和升级的机制,保持设备的先进性和有效性,从根本上提高食品检验检测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 加强人员管理加强对食品检验检测人员的管理,建立健全的激励和惩罚机制,严禁人为干扰检测结果的行为,保障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4. 提升数据可信度建立食品检验检测数据公开透明的机制,确保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保障消费者权益。
食品检验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设备更新、标准统一、人员管理、数据可信度以及检测周期等方面进行改进,不断提升食品检验检测的准确性、敢信度和效率,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让食品安全成为现实而非空话。
检验检测机构检验质量风险分析与应对
检验检测机构检验质量风险分析与应对一、引言检验检测机构作为第三方技术机构,在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检验检测机构也面临着一定的质量风险。
本文将对检验检测机构的质量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质量风险分析1. 内部评估内部评估是检验检测机构识别质量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
该评估可以包括设备的性能、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操作流程的规范性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评估,可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为后续应对提供参考依据。
2. 外部反馈外部反馈是检验检测机构了解质量风险的重要渠道之一。
外部反馈可以包括客户投诉、监管部门的检查和评估报告等形式。
通过及时了解客户和监管部门的反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避免质量风险进一步扩大。
3. 统计数据分析统计数据分析是对检验检测机构质量风险进行量化和分析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揭示出检验检测机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点,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三、质量风险应对策略1. 加强内部管理内部管理是检验检测机构降低质量风险的基础。
检验检测机构应加强对设备的维护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其素质和能力;此外,规范化操作流程也是降低质量风险的关键。
2. 提高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影响检验检测机构质量风险的重要因素。
为了提高技术水平,检验检测机构可以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
此外,与行业内其他机构进行合作和交流,分享经验和技术创新,也是提高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
3. 加强外部合作外部合作是检验检测机构应对质量风险的重要策略之一。
检验检测机构应与客户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和反馈,在服务过程中积累口碑。
此外,与监管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响应监管要求和反馈,确保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4. 建立质量反馈机制建立质量反馈机制可以帮助检验检测机构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哪些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哪些?对实验室安全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尽量避免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
实验室应进行风险评估,需要按照下列内容进行评估:1)化学、物理、生物等风险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过往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等;2)与实验室本身或相关实验室已发生的事故分析;借鉴过往和其他实验室的案例;3)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如:合同方人员)的活动;实验室的活动,例如检测活动,采购,清洗器皿等都可能会有一定的风险,和这些活动相关的人员都要纳入风险评估的范围;4)设施、设备等相关的风险;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风险需要评估,包括设备本身的风险,和可能造成的风险;5)适用时,实验动物相关的风险;某些实验室会涉及到实验动物;6)人员相关的风险;比如人员的身体状况、能力、可能影响工作的压力等;7)意外事件、事故带来的风险;8)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9)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性,识别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有助于更好控制风险;集中主要力量对应风险。
10)危险发生的概率评估;11)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后果分析;12)确定可接受的风险;13)消除、减少或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及采取措施后残余风险或新带来风险的评估;14)运行经验和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适应程度评估;15)应急措施及预期效果评估;16)为确定设施设备要求、识别培训需求、开展运行控制提供的输入信息;17)降低风险和控制危害所需资料、资源(包括外部资源)的评估;18)对风险、需求、资源、可行性、适用性等的综合评估。
在以下情况,要重新进行风险评估:采用新设备、材料、方法、人员、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改变实验室结构功能时包括:物质存储或使用的实验室分区执行的任务发生改变之前变更检验工作流程发生安全事故或事件后风险控制措施在控制风险时,按有效顺序选择可以获得的最有效的控制措施,顺序如下:消除来自实验室的危险源采用替代物或者替代方法来减少风险隔离危险源来控制风险应用工程控制抑制或者减少接触。
检验检测机构存在的问题
检验检测机构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消费市场的日益庞大,检验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机构”)在保障产品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在机构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标准制定不规范、人员素质不高、设备落后三个方面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法。
一、标准制定不规范在检验检测过程中,标准是评判产品或服务优劣的依据,因此标准的制定非常重要。
然而,目前存在一些机构制定标准时不够规范的情况。
首先是标准编写缺乏合理性和客观性。
有些机构在制定标准时没有充分参考相关技术文件和国际规范,造成了局部行业内产生了多套相互矛盾的标准。
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明确自己需要满足哪个标准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产品质量。
其次是对新兴行业或领域缺乏专门化的标准编写能力。
伴随科技进步,新兴行业和领域迅速发展。
然而,目前很多机构对于这些新兴行业缺乏专门的标准制定能力,导致在这些领域存在产品安全隐患。
要解决这些问题,机构需要加强标准制定的科研力量和水平。
应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过程。
此外,在编写标准时应加强专家咨询、公众意见征集等环节,确保标准具有合理性和普适性。
二、人员素质不高检验检测工作需要技术过硬以及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的人员来进行。
然而,在一些机构中,人员素质不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该行业缺乏统一的职称评价体系以及培训机制,一些从业者缺乏系统学习和全面提升自己的意识。
其次是部分从业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
一方面,他们可能因为利益驱使或时间压力而放松了对产品或服务质量的监督;另一方面,他们可能因缺乏敬业精神而对工作失去热情和积极性。
为改善这种现象,机构应加强从业者的培训与管理。
首先,建立统一的职称评价制度,通过职称晋升来激励从业人员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其次,要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使从业人员能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三、设备落后在检验检测过程中,准确的仪器设备是必不可少的保障。
检验检测机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程序
检验检测机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程序一、背景介绍检验检测机构是负责对产品、设备、材料等进行检测、验证和评估的组织。
在其运营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技术能力不足、设备损坏、数据准确性等问题。
为了确保检验检测机构的正常运作并保护利益相关方的权益,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程序。
二、风险评估1. 风险识别:通过对检验检测机构的运营过程进行全面了解,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例如,技术能力不足、设备维护不当、数据准确性问题等。
2. 风险分析: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确定其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和概率。
根据风险的重要性和紧急性,进行优先级排序。
3. 风险评估:综合考虑风险的影响程度和概率,对每一个风险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以确定风险的重要性和紧急性。
三、风险控制程序1. 风险防范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例如,加强技术培训,定期检修和维护设备,建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等。
2. 风险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包括对应急措施的制定、责任人的明确、资源的准备等。
应急预案需要经过定期演练和更新,以确保其有效性。
3. 风险监控和评估: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定期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以确保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4. 内部审计和监督:建立内部审计机制,对风险控制程序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通过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风险控制效果评估对风险控制程序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风险事件发生率:通过对风险事件的记录和统计,评估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是否有所下降。
2. 风险事件损失程度:评估风险事件的损失程度是否有所减少,包括财务损失、声誉损失等。
3. 风险控制成本:评估风险控制的成本效益,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4. 利益相关方满意度:通过对利益相关方的调查和反馈,评估风险控制措施对其满意度的影响。
检验检测机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程序
检验检测机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程序标题:检验检测机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程序引言概述:检验检测机构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工作涉及到多种风险。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对机构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程序。
一、风险评估1.1 人员风险:检验检测机构的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2 设备风险:检验检测机构使用的设备是否符合标准和规定,设备的维护和校准是否及时。
1.3 数据风险:检验检测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是否准确、完整、可靠,数据处理过程是否规范。
二、风险控制程序2.1 人员管理:建立完善的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确保人员具备必要的技术和素质。
2.2 设备管理:建立设备管理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3 数据管理:建立数据管理制度,规范数据采集、处理和存储过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质量控制3.1 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记录和报告,确保检测过程的可追溯性和可控性。
3.2 内部审核: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检测工作。
3.3 外部审核:定期接受外部审核,提高机构的公信力和可靠性。
四、风险应急预案4.1 制定应急预案:建立风险应急预案,明确各类风险事件的处理流程和责任人。
4.2 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4.3 信息共享:与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取和传递风险信息,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五、持续改进5.1 不断学习:关注行业最新技术和标准,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水平。
5.2 反馈机制:建立用户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用户需求和意见,改进检测服务。
5.3 持续改进:定期评估和调整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程序,不断完善机构管理体系。
结语:检验检测机构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程序是保障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障措施。
只有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才能确保检验检测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和信誉提升。
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源头安全风险显露出的问题隐患整改报告
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源头安全风险显露出的问题隐患整改报告《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源头安全风险显露出的问题隐患整改报告》一、现状分析1. 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安全风险隐患显露出的情况(1)服务内容偏离检验检测机构定位: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的定位为安全评估、检测、技术咨询,但实际服务内容发展出偏离192定位的活动业务。
(2)技术安全风险未及时发现: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管理模式未按照安全认证规定审核,未及时发现集团检测市场和机动车检测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
(3)服务质量不符合标准: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未能按照《机动车检验检测标准》所要求的要求提供高质量、安全的检测服务,未做到检测工作规范、服务程序的及时完成。
(4)安全保障较弱: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未建立安全保障体系和服务流程,安全管理工作及时性不够,认证审核及安全风险的发现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2. 影响由于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安全风险显露出的问题,可能会导致检验检测质量不符合标准,影响深受服务者。
而且,未能及时发现和整改隐患,可能会产生安全事故,更会危害检测机构自身及服务者的利益。
二、整改建议1. 加强管理(1)明确服务定位: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应明确自身的服务定位,明确业务范围,不得负责超范围的业务,以确保服务质量符合标准。
(2)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安全保障流程,强化安全认证机构的审核,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确保检测活动符合安全标准。
2. 提高技术水平(1)建立专业人才队伍: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专业的技术队伍,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以满足检测服务的需求,确保检测质量。
(2)加强技术培训:定期举办技术培训,加强技术人员的素质,以便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3)完善技术设备: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应定期检查维护技术设备,确保设备可以正常使用,确保检测质量。
三、结论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源头安全风险隐患显露出的问题,严重影响服务者的安全及检测质量,应强化管理,加强技术和技术设备,遵循服务定位,逐步改善检测机构源头安全风险隐患,确保机动车检验检测服务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到底有哪些?检测机构作为质检战线的排头兵,其检验结果是人们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检验结果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有些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已被国际经济组织认可,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检测机构自身的风险防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检测过程的风险是检验全过程风险中的主要风险之一,检测过程的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超能力范围检验按照《计量法》规定,对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实验室必须经过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和/或CNAS认可,而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是限定实验室能力范围的,实验室只能在能力范围限定的产品(参数)范围内出具带相应标识的检验报告,检验使用的标准不在能力范围者,我们称之为超范围检验。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执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工作质量分类监管办法》以及其他规定中也都明确规定实验室不得超能力范围开展检测工作,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个别检验机构超能力范围检测情况时有发生。
超范围检验主要有三种形式:1.故意超能力范围检验实验室或实验室中个别人员为满足客户要求,为实验室争取经济利益,对不在能力范围内的产品开展检验工作,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或实验室人员以为采用标准中的个别标准在能力范围内,误将产品进行检验并出具带标识的检验报告。
近年来,质检总局、认监委、省市质监局对超能力范围检测的处罚都非常严厉,甚至停止个别实验室的检测活动。
因此,实验室应将超能力范围检测的后果向每一位员工宣传,不能为经济利益或所谓的为企业着想而故意超能力范围检测;同时实验室还应认真梳理实验室的能力范围,对确实有设备、具备检验能力而不在能力范围内的标准,应尽快进行扩项,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2.标准变更后未及时进行能力确认近年来,不管是产品标准还是方法标准,标准的变更非常频繁。
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实验室使用的文件必须是现行有效的,因此,实验室不能使用作废标准开展检测工作。
实验室采用新标准开展工作,则必须及时到实验室资质认定和/或CNAS认可的发证机构进行标准变更。
目前,有的实验室怕麻烦,往往等到复评审或监督评审时才进行标准变更。
在新标准开始实施到通过实验室复评审或监督评审之间如果按新标准开展检验工作,则是超范围检验。
还有一种隐性超能力范围的情形。
实验室通过的检验能力范围时,实际隐含的意思是包括产品标准中引用标准也通过实验室评审。
当其引用标准出现标准变更尤其是检验方法、环境设施有实际变化的情况下,其产品检验的实际检验能力有可能出现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实验室不能按现行有效标准正常开展检验工作。
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之为“隐性的”超范围检验。
由于标准变更后需要重新进行能力确认,个别实验室怕麻烦,往往会等到监督评审或复评审时才进行确认,从而导致超能力范围检验。
因此,实验室应关注和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能力未确认前,不得使用新标准开展检验。
对于产品标准中引用标准的变更,实验室更应关注,以免采用作废标准开展检验而造成检验结果的误判和可能带来的检验风险。
3.乱用CNAS、CMA、CAL标识很多实验室通过了CNAS认可,也通过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而这两个认可不在同一时间进行认可,当申请扩项或标准变更时,往往是一个通过了,而另一个还要过段时间才认可。
有部分实验室尤其是部分中小实验室,取得能力范围以CMA和CAL为主,CNAS的能力范围很小,而检验报告的封面一般是将几个检测标识均直接印在封面上,这使得实验室误用标识。
因此,实验室应按通过的能力范围分别印制检验封面,按规定使用。
设备及环境设施不能满足标准要求设备及环境设施是实验室开展检验的必备工具,设备及环境设施是否满足标准,将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对检验结果和判定有重大影响。
设备及环境设施不能满足要求的原因主要有:1.量值溯源未按规定仪器设备的量值溯源是保证其测量准确性的主要手段之一,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仪器设备使用前应经过检定或校准,必要时,在二次检定或校准之间应进行期间核查,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但部分实验室未按规定将仪器送计量部门进行检定或校准,造成仪器失准,还有个别检定/校准实验室不经检定/校准就出具证书。
实验室内经常会有仪器设备是没有检定规程或校准方法,计量部门往往图省事,仅对仪器使用的计量器具进行检定或校准,而其总体设备是否合格则不做综合判定,使得设备显示的数据是否准确不得而知。
如果此时不采用能力验证或实验室比对的方法对仪器进行验证,则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2.设备精度下降有的检验机构,尤其是中小型检验机构,由于资金的不足,使得设备长期服役,得不到及时更新。
由于设备使用年限过长,或使用环境恶劣,设备的精度下降,检验数据的可信度下降。
因此,实验室应及时更新设备,当设备一时不能更新,应增加校准的频次、做期间核查、采用实验室间比对或设备间比对等方式验证设备的可靠性,以保证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3.环境设施不符合标准要求很多试验对环境设施的要求是很高的,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但部分检验机构对环境设施不是很重视,不能很好地满足检验的要求。
如:水泥检验的水养护,水的温度规定为(20±1)℃,超出标准规定的温度范围,尤其是超出温度较多时,对检验结果影响就会很大。
而我们在评审中发现,部分水泥实验室中,水养护都是在水池中进行,水温低了加热水,水温高了加冷水,这样的温控方式无法保证水温控制精度,其养护后的检测数据也是不准确的。
因此,对环境设施要求高的试验,实验室应确保检测的环境设施符合标准要求。
检测过程质量缺乏有效控制由于检测过程不规范而产生的检验结论不正确或数据不准确也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1.检验和计算粗心大意检验是一个需要专注的过程,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差错。
而随着手机的普及,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在检验或检验后的数据计算过程中接听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此以及其他的粗心造成检验失误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检验和计算过程中粗心大意造成的检验失误虽不常见,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将直接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差错。
2.对可疑数据不敏感一般而言,每一种物质都有其自身特性,其检测数据应在一定范围,如,苯板的导热系数不可能为0,采用不同铝合金建筑型材和普通单层玻璃的建筑外窗不可能达到保温窗的要求等等。
当检验人员或检验报告的批准人员发现不符合一般规律的可疑数据时,应对可疑数据进行复核,并查清是否仪器设备有问题或检验人员操作失误。
能够正确判断数据是否可疑,是建立在对被检测产品的理论和检测实践有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这也是一个成熟的检验人员,检验报告审核、批准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没有长期训练,是不可能敏感地察觉检验数据可疑的。
3.临界值的处理有偏差在检验过程中,由于测量不确定度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检验项目在临界值的判断时有偏差。
例如:涂层厚度,对于普通装饰用铝塑板,由于涂层厚度相对较小,测量时“0”点的精确校准对于处在标准规定的临界状态的产品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用普通标准基板进行调0,则可能出现(1~2)um的偏差,这将可能导致产品由“合格”滑向“不合格”边缘。
对于普通装饰用铝塑板,可以将产品除去涂层,在其裸露的基材上进行调0,以保证结果的准确客观性。
因此,对于有临界值的检验结果,应组织由不同检验人员或者仪器设备进行多次的比对试验,确保检验结果科学公正。
4.对标准理解有偏差检验是一项很严谨的工作,个别检验人员对于标准的理解和使用不正确也直接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氟碳涂层普通装饰板检测,GB/T22412-2008规定,对于氟碳涂层普通装饰用铝塑板,其涂层性能的检测应按照GB/T17748-2008进行。
试验中往往容易将“普通装饰用”的概念先入为主,而忽略了“其为氟碳涂层”的事实,导致采用检验标准不正确,最终导致检验结果失效。
5.新上岗检验员缺乏有效监督近年来,许多检验机构开展了新一轮的扩张,使得有经验的检验人员严重缺乏,个别实验室新进人员仅仅通过几个月的培训就上岗开展检验工作,这类检验员对检验不太熟练,对异常数据缺乏敏感,而又对这类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得他们出现错误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成熟员工。
因此,使用经验不足而又缺少监督的新上岗检验员,潜在风险较大。
因此,要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对使用在培人员应有足够的监督。
实验室在使用新上岗人员或转岗人员时,除应考核上岗外,检验时实验室监督员应加强监督,防止出现检验失误。
检验原始记录不规范缺少可追溯性检验原始记录不规范,虽然不会改变检验结果,但原始记录是实验室检验过程的证明材料,一旦实验室与检验委托方或相关第三方发生纠纷时,检验原始记录就不能起到证据的作用,将实验室置于危险境地。
每个实验室都会按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制订自己的记录管理规定,但个别实验室不能很好地执行,表现在:1.检验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记录不全检验原始记录最基本的要求是将观察到的情况、数据加以记录,这里指的观察到的情况包括从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开始到检验结束所观察到的全过程。
实验室往往对检验过程观察到的情况记录比较详细,但对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过程,如样品在恒温恒湿间的等温过程、水泥的水养护过程等过程记录不全,甚至不予记录。
按照“实验室记录应及时、准确、完整”的要求,检验样品的准备、处置和制备,也是检验的过程,也应及时、准确、完整地加以记录,同时,对检验员要加强教育,要有完整准确地记录原始记录的意识。
2.引用数据缺少可追溯性检验后的计算过程中往往需要引用一些常数或系数。
所有引用数据都应有出处,常数主要是标准中给出,系数则是在检验前作出标准曲线后得出,标准曲线不是做出一次后永远使用,而是应定期做标准曲线,因此,在使用标准曲线时,应在原始记录中附上本次检测使用的标准曲线或注明标准曲线编号。
而有的实验室在记录原始记录时,并不将标准曲线附在原始记录中或在原始记录中注明出处,使其引用的数据不具有可追溯性。
因此,检验人员在记录检验原始记录时,应将引用的标准曲线附在原始记录中,或将引用的标准曲线的编号在原始记录中注明,使得原始记录中的引用数据具有可追溯性。
3.从笔记本上转抄检验记录检验原始记录是原始的观察记录,应该在观察时实时记录,有些检验员出于自己保留数据的原因,也有些检验员出于保持原始记录干净整洁的原因,养成了将原始记录先记录在笔记本上,过后再转抄到格式化的原始记录上。
因此,实验室有必要要求检验人员将记录及时记录在受控的格式化的原始记录表式中,不得先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转抄到格式化的原始记录上。
检验报告编制过程的失误检验报告是检验机构交给客户的最终产品,因此检验报告质量也应该是实验室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检验报告的错误通常有以下两种表现:1.报告编制错误检验报告编制人员在编制检验报告过程中,经常会因为疏忽出现输入性错误,如:技术要求、实测数据、单项判定等文字或数字输入错误,造成误判;委托检验日期、样品生产日期、检验日期等日期输入错误,造成时间逻辑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