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精)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精)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一、新课程改革要改变的最迫切最重要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思想观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每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都是从思想观念方面开风气之先,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是这样,盛唐是这样,五四运动也是这样,观念变则行动变,行动变则成效显。

现在要搞新课改,有些学校已经实施了六七年,但真正的教育的新时代并没有到来。

我觉得全社会并没有形成一种办全新教育的思想,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

教育还是教育者的事情,是校长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人们只是站在河岸边看水涨船高,看落水的人在里面扑腾挣扎,从而比比划划,横加指责。

社会上的拜金狂潮、追星风云此起彼伏,节假日补习班热火朝天,风生水起。

网吧丑恶,网络暴力、色情屡禁不止,校园周边安全隐患难以消除,学校大门紧闭,保安肃立,这样的环境怎能办开放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新课改实施之前照例要举行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组织考察学习,但人们往往得到的是点石成金的金块,而非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校长们都在匆忙地展示自己的办学成果,但对怎样做却闭口不谈,或者谈得很少。

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站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教育最主要的是行动而非研究。

最近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十一中学的李希贵校长倡导的“新学校行动研究”开始开花结果,我们期待着教育的大丰收。

二、教育最忌讳的是折腾,干扰,搞运动。

中国人最大的爱好是搞运动,心里明白教育是慢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大家都等不及,都迫不及待,领导想在自己短短的任期内出教育政绩,校长也想,老师也想,最后带动的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在轰轰烈烈地办教育,今天一个名词,明天一个花样,大家都学,结果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学到最后成了“四不像”。

教育名词多,教育名人多,教育行为多,教育督查多,教育折腾多,真正办教育的一线老师茫然无措,只好等着在适当的时机鼓掌,叫好。

均衡教育来了,我们办均衡教育,特色教育来了,我们办特色教育,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呼喊教育家,于是校长和老师又纷纷出思想争当教育家,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怎能办好教育?怎能平心静气地教好学生?而且这样做的坏处是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名义上在办特色教育,结果大家都成为一样。

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思考(3篇)

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思考(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新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下是我对转变教育观念的几点思考:1. 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3.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优化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下是我对优化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1.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创设情境教学。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强化实践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实践教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加强课程建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

以下是我对加强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1. 确定课程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合理确定课程目标,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2. 优化课程内容。

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删减和拓展,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孩子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一直备受关注。

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展开,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思考。

首先,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也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

新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此,教学内容更加注重生活实际,丰富了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的教材,增加了生活化的阅读材料。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思维导图、阅读策略等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深度、广度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其次,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

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和写作技能。

在教学内容上,引入了各种写作形式和题材,例如日记、寓言、议论文等,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经验。

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讲解、示范、操练等,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此外,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写作不再成为一种机械的任务,而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活动。

再次,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口语能力的培养。

口语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

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从小学开始注重口语教学,通过朗读、演讲、对话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最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注重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还要能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困惑与思考(5篇范文)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困惑与思考(5篇范文)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困惑与思考(5篇范文)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困惑与思考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困惑与思考新课程,要求有新的教育理念,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理解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目的,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要达成的目标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明白了课改要体现为变“课堂”为“学堂”,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体”,变“重学习结果”为“重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基于此,初次接触新教材,应用新教材,对自己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角色等重新定位,重新构思,精心备课,力求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真正实现“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学习”。

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有诸多困惑与思考。

困惑之一: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无法开展。

原因是:1.学生基础差。

学生阅读面较窄,阅读能力较差,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大多数学生阅读文章的水平只停留在类似故事会、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难以理解一些富有哲理的文章。

2.学习习惯差。

学生主体精神丧失,厌学情绪严重。

学生没有自学的习惯,特别是B类班级,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愿学习。

老师要求完成预学案,要求学生课前准备材料等,学生往往不做或不能不成,导致第二天教学无法预期完成,更无法自主、合作、探究。

3、学生词语贫乏,语言表达能力差,无法用准确的词语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

4、学生无参与意识。

教学初期,我曾经作过尝试。

在教学中,降低难度,精心设计提问,坚持多问,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启发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有自己的见解。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坚持了三周,教学内容落下一大节。

我想,也许一个月、两个月能有点成效,但完不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怎么办?困惑二:语文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应用能力、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改的问题与反思

新课改的问题与反思

新课改的问题与反思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

自实施以来,新课改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反思。

一、新课改的问题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部分学校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课程设置过于追求全面,导致课程内容繁多,学生负担加重。

同时,部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新课改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部分教师在转型过程中存在困难,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影响教学质量。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新课改的实施需要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支撑。

然而,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存在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导致新课改在不同地区的推进程度不一。

4.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新课改强调过程性评价,但实际操作中,部分学校仍然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

二、新课改的反思1.调整课程设置:在保证课程全面性的基础上,适当删减部分课程内容,减轻学生负担。

同时,注重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选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鼓励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3.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4.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科学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降低考试分数在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业绩中的地位,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课改中的三点思考

课改中的三点思考

课改中的三点思考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步走向深入,在近年来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课改中就有以下三点思考:一、对“教学做合一”的思考早在1927年,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某某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具体言之,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前者是先生,后者是学生。

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故当为“教学做”,而非“教”、“学”、“做”。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新课程理念下重温先生的教育思想,感受颇深。

1.教材与学生的统一传统的教学是视而不见的教学,学生是没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当然教师也是没有选择的。

新课程理念下,真正的教学内容不是行政主管部门的独裁所能左右的,应该由学生来决定。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也要发生变化,教师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要学会怎样用教材,不能被教材所束缚,一丝不苟,顶礼膜拜是不可取的。

2.教法与学法的统一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学,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总结。

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要以“炫技”代替为“助人”,要由关注“演技”到关注“沟通”。

知识的单向传递、情感的单向宣泄,已经成为过去,随之应来的是知识的双向建构和情感的双向交流。

因此,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已成为必需。

在关注教法的同时,学法的设计也要重视。

合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让课堂成为生动、有趣,充满活力的课堂,寻求让学生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成才。

3.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以学生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改变了过去教师独角戏的场景。

新的教学观要求师生交往、师生互动、积极参与、共同发展。

上课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与理解,上课不再是无谓的牺牲与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转变角色,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堂,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1、突出融合面向: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突出融合教学面向,即让学生
在听课,讨论的过程中,因材施教,把学生全方位的发展综合起来,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科目教学。

比如学习外语时,不仅要让学生去学习发音,语法,翻译等,还可以融合语言文化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不同的文化,进而拓展视野,对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也有很好的帮助。

2、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反馈机制: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强化反馈机制,即在
课堂教学中,让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及时纠正错误,让学生及时就能根据老师的指正做出调整,而不是把学生就性能结果进行排序,导致性能得分差距过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提倡教与学的合作: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倡导教与学的合作,即让
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表意见,让老师把教学中的重心放在教学过程中,而不是教学成果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多提出见解,为老师提供宝贵的意见,而不是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学,让老师在课堂上的的位置不再是傀儡,而是真正的习与练的合作伙伴。

课程改革中的三点教学思考

课程改革中的三点教学思考

课程改革中的三点教学思考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三点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思考:
1. 学生中心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老师以知识传授为主,而在课程改革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

2. 实践性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

而在课程改革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实习、项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跨学科教学:传统的学科划分较为固定,学生只关注某个具体学科的知识。

而在课程改革中,应该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教师可以组织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多个学科领域进行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一今天的新课程改革针对以往课程设置中的缺陷与不足,借鉴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基本思想,重视知识结构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倡导从发现中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个性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等等。

这些主张对于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无疑是有极大价值的。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对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和尊重都是空前的。

正由于此,新课程改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尤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

但人们也同时认识到,教育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课程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载体。

人的社会化不仅是水平和程度,也包含着社会化的方向。

人的社会化是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是人与社会的平衡。

因此,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宣传与实施过程中,就要努力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既重视人的发展需要,也要重视社会的发展需要,突出人的培养的科学性与社会主义方向性。

我们今天的课程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改革服从于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总方向,以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

这些正是我们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无须强调。

但在人本主义思潮日盛的现实条件下,在人们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对教育的总体体认还不十分一致的情况下,一些教育实际工作者也难免对新课程改革发生歧义或误解,甚至片面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如在课程的实施上,就可能出现教师只重视学生如何学习的层面,只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层面,而忽视教育的宗旨和目的等倾向。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就应率先把这一点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说清楚,解释清楚。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课程改革既要适当借鉴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方法,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导地位,使人们辩证地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实质、要求和指导思想,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的培养质量。

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部门也在不断探索和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亟需对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思考。

首先,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教师的教学,而新时代需要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

因此,教师需要更加关注个性化教学,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其次,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拓展教育内容。

以往的课程内容往往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和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最后,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教育部门也需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总之,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我们思考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拓展教育内容,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的综合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培养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未来人才。

新课程课改几点思考

新课程课改几点思考

关于新课程课改的几点思考新一轮的课改正在进行中,.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与理念,正逐渐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1.课改关于课程实施方面的主张和建议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尤其是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

在培养目标上,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形成,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转变以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更多地采取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主张把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作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在教学上,主张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提倡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情况,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师要由主要的讲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在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以及在实践中学习上,倾注更多的心血。

2.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变化的突出表现从近几年对课堂教学情况的观察来看,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恰恰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希望的。

具体来说,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尊重学生,鼓励学生1.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教师说:“你想的真不错,谁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同学们赞成他的想法吗?”“你们组表现得很好!”“谁给大家汇报一下?”“他还没有想好,哪位同学能帮他一下?”“哪组希望老师和你们一起做呀?”这些话语的运用,既让学生倍感亲切,也充分表明了教师在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上所作出的努力。

可以预见,自信心与民主精神会在学生身上逐步得到体现。

其实这一点已经在某些学生身上有所表现:如,有些学生能够充满自信地即使指出其他同学的问题,而被指出问题的同学也能够坦然接受。

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系统在21世纪初开始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旨在更好地适应当代中国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这项改革在教育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热议,以下是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首先,新课程改革注重全面素质教育。

全面素质教育是指在知识教育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文素质等方面的能力为重点的一种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倡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实践操作,倡导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和成长。

其次,新课程改革推崇多元化教学与评价。

多元化教学和评价指的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材,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新课程改革也强调个性化评价,从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出发,评价学习成果,而非仅仅评价学习成绩。

这种教学和评价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实效性,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力。

第三,新课程改革推行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意味着把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网络、数字技术等手段,创造更加灵活、多元化、智能化的教育环境。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学生可以体验到更加跨时空和全球化的教育资源,学习方式也更加方便和自主,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最后,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角色与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

新课程改革尊重每一个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鼓励教师参与到课程编写以及教学实践当中,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新课程改革也通过对教学评价的改革,调整教师评价的机制,打破对教育局部的评价,从全局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

总的来说,新课程改革在多个方面都有所创新和进步,适应了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在未来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公众需要不断关注课程改革的进展,投身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努力推动中国教育实现更好的发展。

教师新课程学习的思考与反思

教师新课程学习的思考与反思

教师新课程学习的思考与反思教师新课程学习的思考与反思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新课程的制定和推行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作为教师,及时掌握新课程的内容和要求,不断学习和充电,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必要措施。

本文旨在对教师新课程学习进行思考和反思,并展望2023年的教育前景。

一、新课程的内容和要求新课程作为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其内容和要求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和升级。

与传统的课程相比,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学科融合,提倡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根据最新的政策和教育规划,新课程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融合:新课程将更加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打破科目之间的壁垒,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综合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2. 个性发展:新课程强调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潜能的培养和发掘,开展多元化的课程和活动,创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3. 技能培养:新课程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

4. 社会贡献:新课程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他们积极探索社会问题,投身于社会实践和公共服务。

以上几点,都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素质和教学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和充电,才能更好地应对新课程的要求和挑战。

二、教师新课程学习的思考教师新课程学习,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学习新课程,教师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下面是笔者对教师新课程学习的一些思考:1. 加强课程设计能力:新课程的内容更加注重个性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程的设计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差异,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学习环境。

而这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课程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2. 掌握新教学方法和技术:新课程的推广也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例如“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这些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逐步掌握和应用,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5篇)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5篇)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5篇)第一篇: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开江县沙坝初级中学蒋祖勇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每位教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下面谈谈课堂教学中应首先注意的几点,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课堂气氛,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

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

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

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按照教学的原则,“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适当打比方;精讲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各种发言的环境,提供各种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充分运用,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此外,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掉队。

二、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

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

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姻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

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朱琼虽然我初涉讲坛,但深知新课改实施已近六年。

从教一年来,我们深切体验到了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喜人变化,同时也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理念产生的巨大冲击。

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一点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问题思考。

一、课堂教学的喜人变化一年来,通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理论,领会课改精神,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教学行为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将自己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因而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如今,在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师生对话,包括教师的循循善诱、启发提问,学生的思考回答、合作讨论,课堂气氛也由沉闷变得活跃,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学方法、手段的变化以前,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通常是教师一张嘴、一支笔,从头到尾灌到底。

如今,教师在继承和保留原有的优势传统外,大胆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①问题导学法,教师预先设置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学生又有一定生活经验的问题或背景资料,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

也许有些问题学生一时不一定都答得上来,然而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着问题学习课程,其效果是不一样的。

②教案导学法,这一方法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课前两三天将预先准备好的教案交给学生,学生根据教案先自学,教师根据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课堂上师生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难点和重点知识的突破上,既节省了课堂宝贵时间,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学习有章可循。

③案例探究法,新课程为了切实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课程设置了大量的教学案例。

学生利用案例所提供的图文资料进行分析,实现了新课程关于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手段方面,许多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3、教学结构的变化过去,课堂教学结构比较呆板,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和感情共鸣。

我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几点思考

我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几点思考

我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我有几点思考。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更加积极。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讨论、演示、游戏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自主,更加有趣。

其次,要把课程教学改革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更好地掌握知识。

再次,要把课程教学改革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如计算机、互联
网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自主,更加有效。

最后,要把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自主,更
加有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更加有效。

总之,新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重要举措,要把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自主,更加有趣,
更加有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新课程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程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进行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旨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这次教学改革,并从中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优化课程设置,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加强课程间的衔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 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动态。

三、创新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主要尝试以下几种:1.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项目教学法:通过完成具体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评价改革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加强评价改革,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评价方面,我主要关注以下几点:1. 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 实施多元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品德、能力、兴趣等方面。

3.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总之,新课程教学改革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也让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积极探索,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教育改革也在不断的推进着。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也被列入了重要的议程之中。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本文对一些关键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1. 对课程内容要进一步优化新课程教育以个性化、多元化为导向,而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过程单调、过于概括。

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需与实际相结合,从课程应用上下功夫,设计更加富有生活情趣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2. 对教学模式要进行改进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新课程教育强调要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尝试新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创造新的教育模式和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

3. 对教师队伍的培养要加强新课程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需要教师具有更强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语文素养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需要对教师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教育素质。

4.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着重新课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也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判断能力。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和品质。

5. 对学科整合的实施要加强新课程教育提出了学科整合的理念,强调各学科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实现知识的融合与交叉,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

结论通过本文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我们可以看到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之路,仍然充满着挑战和机遇。

因此,未来必须持续地探索和创新,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新课改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教学中的几点思考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课程改革实验给我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总体来说,我感觉课改就象我从教之路上的一盏明灯,为我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现浅谈一下我在课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一、首先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换了。

我由原来的主讲者变成了组织者、合作者。

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示。

我成为学生最真诚的朋友,最忠诚的倾听者。

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猜字谜,一起朗诵课文,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中变得生动有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享受到合作的快乐,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我还常常和学生一起排演课本剧,共同动手布置我们的展示园……作为语文教师,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让创新的火花在读中迸发,从而真正树立学生自信心。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课堂上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当然也可以考一考自己的老师,老师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师生共同研究探索,共同读书学习。

在一节语文课上,我正讲述着《麻雀》的故事。

“老师,你知道多少首歌颂母爱的诗歌?”一个孩子的突然“考问”使我措手不及。

我没有恼怒,没有训斥,而是坦率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对不起,我也了解得不很多,但我们可以一起去搜集。

”三、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新课改使课堂氛围变活了,知识点降低了,教学涉猎的面拓宽了,教师对学生用情了,学生们感到有趣了,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越来越自信了,学习态度趋于主动了,学生之间学会合作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越来越多了,共性与个性得到协同发展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01年以来,我国进行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创新和突破。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法,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的阐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
过程。

也就是说,课程的功能由传统的精英主义教育和以升学为目的,转向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全方位发展。

学生不仅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而课程内容也由原来的“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转向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使得新课程的教学呈现出以下的特点:一、由侧重于传授知识,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往课程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教师的精力几乎全放在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现成的,严谨的学科知识结构。

所以,课堂教学技能大都是围绕着怎样把书本知识变成学生容易理解和
接受的形式,比如讲解技能,教师的讲解组织合理,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并且这些都只是局限在学科知识的范畴中,而新课程教学力求做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
验,使学生的学习既是习得知识、养成技能的过程,又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新课程的教学要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教师创造情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以往课程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编写的,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教师的教学也是让学生被动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死记硬背,大量练习,再现所学知识,以往的课堂教学在创造不同的教学情境方面做的还不够。

新课程内容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教材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推理等探究活动,最终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

开展探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教师在教
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在讲授书本知识时不要照本宣科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和习惯,对教材中的既定结论,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
自己不同的观点,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2.教师要少讲精讲,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去自主学习,在教学中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智慧,相互启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

三、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课堂上由单向信息交流转变为综合信息交流。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组成的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

过去课堂上的信息交流方式主要是单向的: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现在新课程教学提倡综合信息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上课时要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而不是一心只盯着教学内容的讲解。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应当在备课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在民主、互助的氛围中合作,学会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学会有理有据地论述自己的观点。

虽然在师生共同学习和摸索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已使我们看到了新课改的希
望和乐趣,看到了新课改的成功所在,作为新课改的一线教师,只有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胜任所教学科的教学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