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 我们的权利和义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的权利和义务》教案
总体构思
讨论是为解决某个问题而集体发表意见的一种口语交际形式。
这次活动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提高参与者的倾听能力,使其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别人的说话内容,并提高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注重营造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讨论环境,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真实意见,允许学生之间相互争鸣,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深入探讨,在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
【教学流程】
一、讨论前的准备
1.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收集一些涉及损害中学生权利的案例,以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
2.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收集一些不负责任的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明白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义务”。
3.要求学生从自己或同学的生活中选择一件可能引起争议的事情,准备发言提纲,在小组中与同学展开讨论。
二、进行讨论
1.导语。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常常碰到一些困惑、问题,很想找个人来讨论讨论,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次课堂大讨论。
讨论的议题是——我们中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很显然,这个议题太大,在有限的一节课中,我们没办法把这个问题讨论得全面而深刻。
我们必须使议题更具体明确一点。
你们讨论一下,看看我们这节课要重点讨论什么问题?
处理策略一,从同学们讨论中,选定一个许多同学感兴趣的议题;
处理策略二,用投影仪把下面几个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讨论中决定选择哪个议题。
讨论:我们在课堂上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我们在学校里有什么权利和义务?在和同学的交往中,我们有什么权利和义务?作为公民,我们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我们有没有隐私权?在生活中自己的某种权利有无受过损害?
2.确定议题:中学生的隐私权。
处理策略:可以把问题再细化、具体。
譬如:
(1)什么是隐私权,我们有没有隐私权?
(2)我们的隐私权曾受到过侵害吗?
(3)我们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3.确定讨论程序。
在我们这么大的一个班集体中,如何开展讨论呢?很显然,不能一直都是七嘴八舌,尽管民主,但是到最后,我们是无法形成一个较统一的认识的;当然,也不能搞一言堂,听老师或某个专家或某个同学来讲一节课,可能清晰,但毕竟只是一家之言啊。
我想,我们能否先4—8人一组充分讨论,然后推举一位代表,按照组序到讲台上阐述你们小组的意见,时间3分钟。
最后集体讨论以形成一个较统一的认识。
4.小组内讨论,时间五分钟(老师巡视,适时点拨,使小组讨论深入进行)。
策略一:学生自主地讨论;
策略二:启用预备资料,讨论资料(1)-(3)中反映的中学生的权利问题。
资料(1)
据《海南特区报》报道,3月10日下午5时30分,在三位女同学的陪伴下,严利红向记者诉说了信件被拆、丢失的遭遇以及她的担忧。
上初一时,她的信被拆开过两次。
上初二后,她的三位同学给她来信,她没有收到。
去年,她姐姐寄来一件生日礼物,还有一封信,到现在也没有收到。
严利红说她所有来信的邮票都被人撕掉。
有位女同学的信被别人传看着,害得她学都不想上了。
严利红很担心别人把信的内容公开。
她告诉记者,他们学校只有一个学生信箱,每个班上都有一把钥匙,但许多同学偷偷配了钥匙。
记者问了三位陪伴的同学,她们都点头说有类似的遭遇。
讨论:严利红的权利受到损害没有?你是怎样看待私人信件被拆开之事的?
资料(2)
“转了,转了!”一个同学小声发出信号,全班四十多人的目光齐刷刷聚集在教室左墙上方的一个“小东西”上。
立刻,同学们有的手忙脚乱地翻书;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小东西”看。
“小东西”?那是监视器——一个转盘式的广角摄像头。
那是北京某中学用来监视学生纪律的高科技产品,与之相比,原来教室前后门上的窥视孔或玻璃小窗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果然,不久之后的校会上,几个班的违纪行为便出现在政教处制作的录像片中。
从此,同学们对“小东西”的关注与日俱增。
上课时,同学们不时要向那里看上几眼,这已经成为大家的一个习惯。
而每当摄像头转动的时候,全班同学对它行“注目礼”,也就成了班里的一道风景。
(《中国中学生报》第1030期)讨论:你觉得教室安装监视器是否必要?这样做是否给我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学校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没有?能找到一个比“安装监视器”更好的办法来解决学生遵守纪律的问题吗?
资料(3)
据《武汉晚报》11月2日报道,武汉市江岸区在《小学教师批改作业要求》中宣告“×”正式退出小学生作业本。
如果是语文作业,字词错误,在错字下划“”,并在旁边打上“?”。
《要求》认为,传统方式易刺伤学生自尊。
讨论:你觉得用“?”代替“×”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吗,是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吗?你觉得在作业中我们是否有知道错误的权利?
5.各组代表陈述小组讨论的经过与结果。
三、总结
我们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都认识到,我们中学生应该拥有隐私权。
隐私权是一种“不受他人干扰的权利”,是一种基本的人格权利。
看待隐私权,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对待,对于享受主体来说,这是一种权利,人人都拥有隐私权;相对于他人来说,这是一种义务,人人都应该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