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对联修辞手法_对联的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对联例话(26)对联中的比喻与比拟

对联例话(26)对联中的比喻与比拟

朱英贵(本文刊载于《晚霞》杂志2019年第1期)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语言修辞的博物馆,而对联是运用修辞手法最多的一种文学样式,其它文学样式所没有用到或不便用到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也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本系列讲座准备从这一期开始精选介绍数十种常用于对联创作的修辞技巧,本文先来谈对联中的比喻与比拟。

一、对联中的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有三个要素:一是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二是喻体,即用来比喻的事物;三是喻词,即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包括像、如、似、若、犹如、宛如、如同、恰似、仿佛、好比等明显打比方的词语,也包括为、是、作、皆、即、当作等貌似表判断的词语。

根据比喻三要素的隐现情形,对联中的比喻可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态。

1 、对联中的明喻明喻就是明显地让人感到是在打比方,一般总要出现“像”类比喻词,用以连接本体和喻体。

诸如:(1)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寿联)(2)书似青山常乱垒,灯如红豆最相思。

(书房谐趣联)(3)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南京明故宫对联) (4)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景致对联)以上几例对联都用的是如、似、比之类的“像”类比喻词,将本体和喻体巧妙关联,既形象又生动。

再看如下几例:(5)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据传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为官生涯的坎坷经历,下联写他治学生涯的穷思苦索精神。

能使人透过鸥鸟、蠹鱼的形象比喻,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生动的了解。

(6)燕入桃花,犹如铁剪裁红锦;莺穿柳树,却似金梭织绿绦。

此联说燕子犹如铁剪,桃花犹如红锦,黄莺却似金梭,柳条却似绿绦,作者借助明喻手法描绘了一幅新奇生动的彩色动态图画。

(7)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纵难收。

此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两个具体行为来分别比喻“学”和“心”这两样难以捉摸的事物,使得外在的学习和内心的自控这两个都很艰难不易的道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模糊变为清晰,作者运用明喻来表达,既贴切又富于哲理。

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

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

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一、比喻法“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

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

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

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二、人格化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

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

”这是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

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

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

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

而着一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

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三、问答法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

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

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

”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

”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一、比喻法“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

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

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

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二、人格化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

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

”这是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

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

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

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

而着一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

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三、问答法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

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

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

”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

”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

这种“问答法”,不但反映在阶级矛盾上面,而且还反映在描写自然景物上面。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蕴含丰富的修辞手法。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欢迎大家阅读!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一是比喻。

即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亊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个动鲜明。

比喻又具体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如"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

"再如“严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转乾坤。

”二是比拟。

即把物拟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物拟人称为拟人,人拟物称为拟物。

如"绿柳舒眉观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

"再如"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淸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二是夸张。

即故总扩大或縮小客观事物的形貌,使其本质特征史为明显。

细分为扩大和縮小。

如"万里烟云朝雪界,九天龙象护径窗。

"再如“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观。

”四是排比。

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短语组合在一起,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

如“为祖国抛赤胆忠心:参政务、察民情、驱彩笔、著雄文,毕其生劳绩卓著,万众共长征,看大地回春,虎跃龙腾,正有待高歌猛进;论私谊是良师益友:律己严、待人宽、治学勤、任事勇,数十年启迪殊多,一朝成永诀,对满梁落月,抚今感旧,焉能不意恸神伤?"五是对比。

即把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如“昔日茅棚随流水,今朝瓦屋伴高山。

”六是双关。

就是使一个词或句子同时表达两种意思,一种是表面的,一种是隐藏的。

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再如“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七是衬托。

即把两种事物放在一起,以其中一种事物衬托另一种事物。

如“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八是反复。

即为了强调某一意思,同一词组或短语反复出现。

如“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九是设问。

即为了引起人们的思考,对联中先设疑问,再解答或不答,让读者自己去思考。

对联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功能

对联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功能

对联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功能作者:程相伟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5期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千百年来,名联迭出,妙语如林,已构成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对联自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巧妙地利用汉语的特殊性能来遣词造句,状物抒怀,以整饬凝练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妙趣横生,雅俗共赏,具有极为浓郁的民族特色,因此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它之所以具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其中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也是拓展对联的审美空间、增强其审美情趣的有效手段。

可以说,如果离开了修辞,对联的审美效应将大为减色。

下面试举例分析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使用及其表达的功能:比喻。

比喻是对联中最为常用的修辞手法。

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纵难收。

这一联上下句各自构成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形象生动。

有时是一联中的上句与下句构成比喻,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此联上句表述艺术创作中的经验:绘形易绘神难。

下句阐明现实生活中的哲理:知人易知心难。

两者之间构成比喻,将诗情哲理融为一体,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借代。

不把人与事物直接写出来,而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东西代替它。

这种借代手法不仅广泛运用在诗文中,在对联中也常可见到。

如:未晚先投二十八;鸡鸣早看三十三。

这是旧时旅店里常见的一副对联,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三十三天”之说。

这里借“二十八”代“宿”(这里别解为“住宿”义),借“三十三”代“天”。

意即“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这种借代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联语别具一格,有一种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妙趣。

拟人。

拟人即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动作,使之具有活泼的生命力,这也是形成联趣的一种手法。

如: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竹能“虚心”,梅有“傲骨”,这显然是人移情于物的审美效应。

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感物咏志,把抽象的品格气节表达得生动形象。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
对联,又称门对、春联、对子、楹联等,是一种具有汉字特色的文学形式。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上下联要求字数相同,意义相对,横批则是对上下联的总结或概括。

对联通常用于春节、婚庆等喜庆场合,以表达美好祝愿和寓意。

2. 掌握对仗的技巧:对仗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包括平仄、词性、语义等方面的对仗。

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一般要求上联和下联的平仄相对;词性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语义要求上下联的意义相互呼应,形成对比或补充。

3. 运用修辞手法: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

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4. 注意字句的选择:对联的字句要求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在选字时要注意避免重复、生僻、俗气的词语,力求用词准确、生动。

5. 保持整体和谐:对联的整体要求和谐统一,上下联之间要有紧密的联系,横批要与上下联相得益彰。

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主题,使对联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

6. 勤加练习:写对联需要一定的功底和技巧,多读多写是提高对联水平的关键。

可以通过阅读名家名篇,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不断积累经验。

7. 保持创新:虽然对联有一定的格式和要求,但创作过程中要保持创新精神,不拘泥于传统,力求新颖独特。

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题材入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析对联中的修辞手法

例析对联中的修辞手法

例析对联中的修辞手法作者:杨春海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08年第03期对联的基本格式是对偶,间套活用其它修辞格也极其常见,且往往能使作品形象生动、内容深刻,表现出很高的汉字使用技巧,趣味横生,妙语迭出,令人叹为观止。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比喻——上联是说这老寿星的“福气”正如那东海流水一样万古悠长而不枯,下联言寿星年寿似那南山苍翠松柏一样万古长青。

真乃既贴切又吉祥。

路旁麻叶伸出青手要什,园中花椒瞪着黑眼瞧谁。

拟人——上联把长在路边的青麻上的绿叶向外展之状拟人化,说成是向过路行人讨要东西;下联把园中花椒成熟后裂开缝露出里面黑色种子的情态,说成是向园外肆目张望。

传神之态,犹在眼前。

橹速(鲁肃)哪比帆快(樊哙),笛清(狄青)不如箫和(萧何)。

双关——字面义为摇橹使船前进的速度哪里能比得上疾风吹帆使船行进的快;单一的笛声比不上箫笙的合奏。

其实“橹速”谐音三国时吴国谋臣“鲁肃”,“帆快”谐音汉朝大将“樊哙”,意思是文臣不如武将;下联“笛清”谐音宋朝名将“狄青”,“箫和”谐音汉丞相“肖何”,与上联针尖对麦芒,说武将哪如文臣。

此木为柴山山出,白水作泉日日昌。

析字——上联“此木”二字合而成“柴”字,“山山”二字合而成“出”字;下联“白水”合而成“泉”字,“日日”合而为“昌”字。

充分体现了汉文字的博大精深,无穷奥妙。

桔子洲,洲上舟,舟行洲不行,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顶真——上联内分别含“洲”“舟”两个顶真格,下联内分别蕴“阁”“鸽”两个顶真格,对仗工整,而且写景之中均融动静,二者互衬,情趣盎然。

太公八十遇文王,老?不老!甘罗十二当宰相,小?不小!设问——上联以姜太公八十岁方遇文王被重用设问,下联以甘罗十二岁就做了宰相设问,共同说明创业成功不在年龄大小老少,恰切而有说服力。

报国精忠,三字狱冤千古白,仰天长啸,一曲词唱满江红。

引用——上联明引了岳飞背上的刺字“精忠报国”,暗引了其罪名“莫须有”;下联引用了他的《满江红》词牌和其中语句“仰天长啸”。

对联里的修辞

对联里的修辞

对联里的修辞对联中的最基本的修辞手法是对偶(也称对仗),其特点请参见《序言》中的有关内容,兹不赘述。

所列举的修辞手法与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的、基本相似的修辞格,也不做细致的解释,请见谅。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通常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描写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

在对联创作中,这一修辞方法被广泛应用。

比喻类型较多,这里介绍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1)明喻明喻是有本体和喻体,并且以“如”、“像”、“似”、“若”等联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修辞手法。

例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该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为喻体来本体“学”和“心”,使较为抽象、模糊的学习之艰难与心之易放纵变得较为具体、清晰,显得贴切而又富于哲理。

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的从政经历,下联写他的治学生涯。

我们透过“鸥鸟”、“蠹鱼”之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暗喻暗喻也有本体与喻体。

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暗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

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暗喻的形式是相合的关系。

如:谷乃园之宝;民以食为天。

“谷”、“民”均是本体,“宝”、“天”是喻体。

通过系词“乃”、“以”二字,把本体和喻体组成相合的关系。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沼花开并蒂莲(3)借喻借喻是借某种事物来做比喻。

借喻不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

借喻的喻体与本体有内在的某种相似。

如现代学者辜鸿铭引用苏轼《赠刘景文》诗句成联: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

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

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比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

这副对联还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请再看郑板桥写的一幅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两面针。

对联的修辞艺术

对联的修辞艺术

对联的修辞艺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东风吹起花香醉,斗转星移景瑞苍凉。

烽火连天战未休,英勇士卒万丈英豪。

河山犹在谁归去,问天地不如问自强。

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以其精练、简练的表达方式,凝结了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的智慧和情感。

修辞艺术在对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巧妙的运用修辞手法,使对联的意境和韵味得以充分展现,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首先,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是比喻。

通过对两个相互呼应的句子进行比较,把一个概念或事物和另一个概念或事物进行类比,从而加深读者对其中蕴含的意义的理解。

例如对联中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将寻找目标与“踏破铁鞋”进行比喻,强调了寻觅目标的艰辛和付出的努力,并通过“得来全不费工夫”进行对比,突出了找到目标的意外和得之不易。

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联达到了意境的升华和表达的深化。

其次,对联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二是对仗。

对仗是指通过押韵和平仄的配合,使对联的前后两句在音韵上相呼应、相照应。

这种呼应和照应,使对联的韵味更加浓郁,给人一种和谐、悦耳的美感。

例如对联中的“东风吹起花香醉,斗转星移景瑞苍凉”,通过“吹起花香醉”和“星移景瑞苍凉”的韵味和色彩搭配,给人一种怡然、曼妙的感觉,增加了对联的吸引力。

再次,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三是夸张。

通过夸张手法,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处理,使对联中的意境更加独特和鲜明。

例如对联中的“烽火连天战未休,英勇士卒万丈英豪”,通过“烽火连天战未休”和“英勇士卒万丈英豪”的夸张描述,强调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士兵们的英雄气概,给人一种激烈、壮丽的视觉感受。

最后,对联中的反衬也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对前后两句的反衬对比,使对联的意义更加鲜明,给读者以鲜明的冲击和思考。

例如对联中的“河山犹在谁归去,问天地不如问自强”,通过“河山犹在谁归去”与“问天地不如问自强”的反衬,强调了个人的力量和努力才是人生中最关键的因素。

让人们明白,不论身处何地,自强自立才是赢得胜利的关键。

对联的修辞手法

对联的修辞手法
拟中最常见,富有情趣,多出佳句。如赵朴 初题峨眉山清音阁联:
天着霞衣迎日出; 峰腾云海作舟浮。
上联写日出时景象:朝霞满天,老天像为欢迎红日出来,特意穿 上霞衣。这是把天当作人来写。下联是比喻。

: 沈义甫八岁时,其师命对云
•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 师爱其聪明,赞之不绝。
洞庭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宗师由何
而来?

周渔璜凛然回答道:
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
而降!
2.重字
一个或几个字重复出现,上下联同位对应,用 以加强语气,有时还产生一种巧趣。如胡静怡颂焦 裕禄联:
只装他人,不装个人,耿耿丹心昭日月; 梧桐凤引,泡桐焦引,滔滔绿意满乾坤。
南京秦淮河风月亭联
• 扁担挑笋父担子
• 和杆缚秧母抱孙

池中莲苞攥红拳,打谁?

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
乾隆南巡,见含苞欲放的荷花伸出水面。 纪见岸上一片麻林,绿叶在风中摇曳,对曰。
又如郑燮撰的春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风多情,不怕柳树怪他唐突,而大着胆子为柳梳理秀发;夜雨 风格高尚,不愿惊扰人,偷偷地去滋润娇嫩的花朵,做了好事不希望 人知道。这样一写,使风拂柳条、雨下花草顿生浓浓的情趣。
• 牛头喜得生牛角
• 于谦立对:
• 狗嘴何曾吐象牙 • 无奈梳三叉,兰戏:
• 三角如架鼓
• 于谦对:
• 一秃似擂槌
乾隆设宴,席间电闪雷呜,大雨倾盆,当即出一上联,
玉帝行兵,风刀雨箭云旗雷鼓天为阵;
• 冯诚修:

龙王设宴,日灯月烛山肴海酒地当盘。

君王昨夜降金龙,

中考语文对联复习知识点

中考语文对联复习知识点

中考语文对联复习知识点最大的愿望就是:祝愿你能顺利考上今年好的高中,祝你中考拿高分,鲤鱼跳龙门!加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考语文对联复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考语文总复习:对联对联是近年来的一种热门题型,特别是结合文言文内容来进行对偶知识的考察,如泉州中考中的文言阅读中就有一题对对子的题目,预测在今后的命题中还会大行其道。

这是因为:一方面对联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骈句,这本身就依赖于文言作品而存在,借助文言语段来考察,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其次是因为文言文的骈句、对仗的语言形式具有示范性,结合文言文语境来训练,其要求实际也有了一定的降低。

那么,如何对好对联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方法:首先,了解对联这种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学形式的特征。

对偶是对联最基本的修辞手法,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字数相等,即上下句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量词要对量词。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结构相应。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节奏相合。

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

如杭州西湖岳坟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字一顿、二字一顿、三字一顿,节奏完全吻合。

5、平仄相协。

古人把上、去、入三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

上举杭州西湖岳坟联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6、意义相关。

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7、最好不要重复出句的字眼。

其次,注重平时积累。

1、应当了解对对子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词性、短语结构。

对联常识

对联常识

二、对联常识(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孕育于先唐,产生于唐至五代,然后受各种姊妹艺术的影响与促进,发展于宋元,到明清达于鼎盛。

1.孕育对联的修辞手法(1)对偶对联在形式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偶。

对偶,指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

是一种反映汉语特点的修辞方式。

(2)对偶的发展·对偶这种修辞方式很早就存在于古代的散文和诗歌中。

例如《论语》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等:·西汉时期的赋体作品中,对偶手法得到了广泛、自觉的运用;·魏晋南北朝时期,赋体作品趋向骈体化,追求形式的齐整,通篇由对偶句组成,并开始讲究平仄。

例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宋元思书》)·赋和骈体文对后世文体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尤其是骈体讲宄平仄和对偶的艺术手法,孕育了唐代的律诗和以后的对联这两种艺术形式。

2.产生对联的载体条件古人认为桃木和桃木制品可以驱邪辟鬼,在大门上挂上两块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称为“桃符”。

后来就在上面写一些吉利词句,再后来又发展为书写联语。

这就是春联乃至所有对联的起源。

传统的说法认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的蜀主孟昶(chäng)写在桃符上的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3.促进完善对联的姊妹艺术(1)对联与赋和骈体文从对联艺术本身的特点看,它句式灵活,长短自如,注重文采和用典等,与赋和骈体文都有相似之处;它的讲究平仄,不讲押韵,则更像骈体文。

(2)对联与律诗律诗的中间两联都要求对仗,将对联与它相比,除了在字数的要求上不同(对联不像律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以外,其余在平仄、对仗方面的要求都是一样的。

(3)对联与词对联的对偶要求虽大体与律诗相同,但又不像律诗那么严格。

律诗对仗不允许同字相对,对联则可以这样。

这些特点,与词相似。

(4)对联与曲元曲的体式与词接近,但比词更为通俗和口语化:也比诗词有更多的复字、叠字等。

对联修辞之嵌字(一)

对联修辞之嵌字(一)

对联修辞之嵌字(一)嵌字,是对联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就是将人名、地名或者事物名,按一定的要求和规律,嵌入对联中一定的位置,使对联意中有意,言外有言,从而增强对联的针对性。

一般来说分为分嵌和整嵌。

最为多见的是分嵌,即将关键字嵌于上下联对应位置。

以两字分嵌最为多见。

(由于本公众号在时习之诗钟浅注中已经简单介绍了这种嵌字。

故而今天重点叙述对联中的首嵌,顺带介绍一下其它奇妙之法。

至于诗钟之嵌字,不再赘述。

)嵌字之法既知,看几个实例:莆田天后宫——天后宫,或称妈祖庙,遍及全国,尤以福建为盛。

清一统志:“天后,世居莆田之湄洲屿,宋都巡检林愿女,生平多神异事迹。

宋元明皆加封号,清康熙时封天后。

”有两联——天然绝胜;后来其苏。

天监有赫;后德无疆。

皆冠“天后”二字,且系成语。

嵌字冠名,可以突出重点,也让写联者有的放矢。

(下一章将重点介绍几副风景名胜联)这里另外介绍几个绝妙嵌字:【首尾皆嵌】广东潮州的韩江酒楼,旧有一绝妙对联,为人传诵:韩愈送穷,刘伶醉酒;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首尾四个字连起来恰好是“韩江酒楼”。

【连嵌】有的对联,在一联中嵌入多个专有名词。

如清代宋湘贺嘉庆皇帝万寿的寿联:顺穆康贤,雍和乾乐嘉千古;治平熙世,正直隆恩庆万年。

对联一连嵌了清朝自正式入关建国后的五位皇帝年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

颂扬、拍马的手段不可谓不高明。

【复嵌】嵌字有时可以反复嵌入,形成重言。

《对联话》中载:袁少枚有一园,名“半闲”,自题一联云:半市半乡,半读半耕,半士半医,世界本少全才,故名曰半;闲吟闲咏,闲弹闲唱,闲斟闲酌,人间尽多忙客,而我独闲。

联中七嵌“半闲”,前为铺垫,最后结句总结巧妙。

同乐戏院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邀同人小住为佳,贤者亦有此乐;乐以忘忧,乐而忘惓,问乐事今日何在,答云是之谓同。

联中四嵌“同乐”,由于平仄关系,最后将同乐反过来,乐总结前面同、同总结前面乐,更加让人回味无穷。

【套嵌】有一种写法,将一些套词分别嵌入,比如用“东西南北”对“春夏秋冬”,这种成套的嵌入,笔者拟定为“套嵌”。

人物对联知识点总结初中

人物对联知识点总结初中

人物对联知识点总结初中一、人物对联的概念人物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形式之一,是一种用对仗句子向人或物表达情感、赞美、劝诫、警言等的表达形式。

对联分为上下联,常用平仄、押韵等修辞手法,以达到传达情感、修辞丰富的目的。

这种形式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发展到现在,人物对联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艺术表现。

二、人物对联的类型人物对联种类繁多,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七绝、五绝等。

在内容上又可以分为抒情、议论、描述等。

其中七绝一般由四句构成,每句四个字;而五绝则每句五个字。

抒情的人物对联寄托着诗人的情感,带有浓郁的个人色彩,反映出诗人的心灵世界。

议论的人物对联则是以议论性文字为主,表达对社会、时事、人情的看法。

而描述的人物对联则是对事物的形象、特点的具体描写。

三、人物对联的特点人物对联在形式上,以对仗、押韵等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整体结构简洁明了,语言简练,富有音乐美。

在内容上,主要表现诗人的情感、思想,从而达到表达思想、感情、修辞丰富的目的,是一种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文学艺术形式。

由于其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人物对联通常要求诗句对仗工整,结构紧凑,感情真挚,细节生动,并注重节奏和韵律的美感。

四、人物对联的修辞技巧在写作人物对联时,修辞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对仗、押韵是人物对联的基本技巧,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通过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达到加深情感、表现意境的目的。

还有要注重节奏韵律的美感,使诗句在行文中尽量显得和谐自然。

同时,在写作人物对联时还要注意充分发挥诗句的功能和作用,要让诗句既有深刻的意义又要有一定的艺术效果。

五、初中阶段的人物对联学习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将对人物对联有较为深入的学习,学习内容涉及到人物对联的基本概念、类型、特点、修辞技巧等方面。

通过对古代名家对联的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文学素养,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表达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对联的朗读、鉴赏、仿写等,让学生体验到人物对联独特的魅力,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首尾对联大全

首尾对联大全

首尾对联大全
一、叠字首尾对
叠字,或称重言,是一种常见的对联修辞手法。

在上下联中使用相同的字词重叠,形成节奏感,增强表达力。

1. 风风雨雨过日子,平平淡淡看人生。

2. 重重叠叠山青翠,曲曲环环水抱流。

二、顶针首尾对
顶针是指上联尾字与下联首字相同,形成首尾衔接的修辞手法。

1. 春风吹绿柳千条,秋月映辉湖万顷。

2. 望江楼头望江流,映日荷花映日辉。

三、问答首尾对
问答对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增强对联的互动性和思考性。

1. 问君何处来?答曰自天涯。

2. 问人生何求?答曰安乐福。

四、拆字首尾对
拆字是将一个字拆分成多个部分,与对联的内容形成巧妙的结合。

1. 二木为林,一木为森;
2. 两人为从,一人为立。

五、比喻首尾对
比喻是通过相似性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增强表达的形象性。

1. 人生如梦梦如烟,烟散梦醒无觅处。

2. 江山似画画似屏,屏展画意无穷尽。

六、拟人首尾对
拟人是以人的情感和行为来描述事物,使事物具有人的特性。

1. 花开花落年年有,月圆月缺岁岁同。

2. 云卷云舒自在飘,风起风停自由舞。

七、借代首尾对
借代是指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内容,富有含蓄美。

1. 芳草春来依旧绿,梅花雪后自然香。

2. 桃花扇底江南水,杨柳岸边塞北风。

对偶与对联

对偶与对联
修辞格介绍:对偶(对仗)
对偶是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短 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以表达相 关或相反内容的修辞方法。在古代诗文 中,称为对仗。 《现代汉语词典》:一种修辞方式,用 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 如:1、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对偶(对仗)的类型 从形式上分 :一、严对 ;二、宽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甩开膀子干活,夹紧尾巴做人。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 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009年高考模拟卷》“语用”题之一: (略有改动)

[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 (8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4分)
【答案】修辞方法:对偶。 “芳树”对 “春山”,“花”对“鸟”,“自落”对 “空啼”。
对 联
对联,又叫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体制 短小、雅俗共赏的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它语 言精练,言简意赅,格律严谨。它既有实用 价值,又有欣赏价值。
对联特点六:
(挽联---柳逢春老师悼念自己的父亲 ,1995--12)
内容相关
欣赏这副对联,看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 置,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
风 入 家 关
声 雨 声 读 书 声, 声 声 耳; 事 国 事 天 下 事 ,事 事 心。 (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的作品)
对联特点七:
上下联之间同一位置,忌讳使用相 同的字。(姑且称作:字形相左)
对联特点四:

对联的分类及特点介绍

对联的分类及特点介绍

对联的分类及特点介绍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表达方式。

它以两句对称的诗句相互呼应,形成一种韵律和意义上的和谐。

对联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分类和特点。

1.根据形式分类:-前后对仗:指的是对联的前后两句诗句结构相同或类似。

-交替对仗:指对联的前后两句诗句交替对仗,前后各有一句仗。

-齐头并对:指对联的前后两句诗句在形式上完全一致。

2.根据内容分类:-表现对联:通过对联来表达一种思想、情感或主题。

-描写对联:通过对联来描写自然景物、事物或人物形象。

-比兴对联:通过对联来进行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动物对联:以动物为主题的对联,比较常见于民间。

对联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格律韵律的要求:对联作为一种诗歌形式,受到了格律韵律的严格约束。

通常情况下,对联的前后两句需要保持相同的或者相近的韵脚和音律,以保证整体的和谐与美感。

2.巧妙的呼应和对仗:对联通过前后两句的呼应和对仗来达到修辞上的效果。

例如,形容事物的对联可能会采用对仗的方式来进行比喻,或者使用四个字的对仗来构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4.简练明白的表达方式:对联的每一句都需要简练明白,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最丰富的意义。

这也是中国古典文化追求简约、寓意丰富的风格之一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既具有中国文字艺术的独特魅力,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在庆祝节日、喜庆婚礼还是寄托情感思念,对联都承载了人们对美好愿景的追求和表达。

同时,对联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诗歌和文化的热爱与推崇。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1. 引言1.1 对联的定义与历史背景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文化内涵。

它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要求对仗工整、韵律协调、意义完整。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历了唐宋的繁荣发展,明清时期的鼎盛,至今仍广泛流传于民间。

1.2 研究对联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对联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此外,对联研究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例分析法,系统梳理对联的历史发展、基本知识、文化内涵、创作鉴赏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方面。

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依次为:引言、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对联的文化内涵、对联的创作与鉴赏、对联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结论。

2. 对联的基本知识2.1 对联的结构与分类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

在结构上,上下联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横批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可分为以下几类: - 春联:春节期间贴的对联,寓意吉祥如意。

- 婚联:用于祝贺婚礼的对联,表达祝福之意。

- 挽联:用于追悼逝者的对联,表达哀思之情。

- 寿联:为庆祝寿辰而写的对联,寓意长寿。

- 书画联:用于书画作品上的对联,展示文人雅士的风采。

2.2 对联的韵律与节奏对联的韵律主要体现在声调、平仄、押韵等方面。

在古代,对联的平仄遵循《诗经》、《楚辞》等古代诗文的韵律规则。

•声调:对联的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要求上下联相对应的字的声调相同。

•平仄: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平声为平,仄声为仄。

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平仄相对应,形成和谐的节奏。

•押韵:对联的押韵是指上下联的末尾字押相同的韵母。

2.3 对联的修辞手法对联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对联更具艺术魅力。

[对联的种类大全]对联的分类及举例30对

[对联的种类大全]对联的分类及举例30对

[对联的种类大全]对联的分类及举例30对对联有哪些种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欢迎大家参考! (一)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

例如: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二)按照一般习惯又将对联分为:1、春联(含节日联)春联又叫“春贴”,是对联应用最早、范围最广泛的一种类型。

2、门联(含行业联)门联也叫“门贴”、“门对”。

贴门联的习俗,在明代就已有之。

对联的种类对联的种类什么门第用什么对联,不能混淆和更易,3、婚联婚联又叫“喜联”,是男婚女嫁时的专用对联。

婚联最突出的特点是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用花、鸟、鱼、月、水、珠等一类美好的事物,来比喻佳期美满,男亲女爱的情景。

4、寿联寿联是为老年人祝寿专用的对联。

寿联多用比喻,以高山、流水、青松、翠柏、神色、仙鹤等比喻寿者,以寄寓延年益寿之意。

5、挽联:挽联,也叫“丧联”,“挽词”,是生者哀悼死者,治丧、祭奠时专用的对联。

另外孝联也属丧事联,孝联的上联表达死者的牵挂、遗憾,下联是生者的身份,表达哀思。

6。

交际联(也叫赠答联)交际联主要用于社会名流、名人学者一类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文学素养和社会阅历的人们之间。

它可以分为文字形式的和口头形式的。

7。

堂联堂联,也叫装饰联,是人们用于布置美化客厅、书店、卧室、案头等室内环境的对联。

8。

名胜古迹联名胜古迹联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山水风光名胜地的对联;另一部分是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

9。

文艺作品(含题画)联10。

其它杂联:其他形式的还有宣传联、寺庙联、庆贺联、喜联、趣巧联、戏台联、灯联、器皿联、笔联、砚联、无情对、墨联、谜联等等。

庆贺联也叫喜事联,分为自题联和贺联。

自题联多为主人的想法、谢意、喜意、歉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对联修辞手法_对联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法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

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

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

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二、人格化
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

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

这是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

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

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

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

而着一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

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三、问答法
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

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

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

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

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

这种问答法,不但反映在阶级矛盾上面,而且还反映在描写自然景物上面。

杭州飞来峰有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江西省石钏山坡仙楼有一副对联:岭上梅子熟未?座中木樨香乎?这两联同上述两联不同的,就是上下两句都是问,答案是通过游人的感受中找寻,更为有味。

四、衬托法
对联写作的衬托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侧面衬托;一是反面衬托。

所谓侧面衬托,对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旁边的有关事物显示出来,使主题思想含蓄,引人寻味。

民族英雄郑成功祠有一副对联: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南天留祠宇,雄图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

作者并不正面叙述郑成功当年如何反抗侵略,如何收复台湾的事迹,只是用澎台风景作示意,接着以不殊和之异作对立面,衬托上句。

这样,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位民族英雄当年的光辉伟绩来。

五、对比法
事物的好与坏,是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这是客观存在的。

但要使人们取得正确的认识,
或加深人们的认识,就要突出事物之间的矛盾所在。

这样,就最好是运用对比法。

俗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即此道理。

运用对比法来写对联,亦算常见。

例如郭老少年时戏对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攀桂,登月宫必定有我。

不同的时代,将有不同的作为。

这个对比法,形象鲜明,词意概括。

六、集句法
集句,是对联写作的手法之一。

古今以来,集句成联的范围很广,如集诗句、词句、贴句、俗语、成语、格言等等。

在古代对联中,集句联占着很大的分量,这里,只略举数例。

好雨好山兼好客;宜烟宜雨复宜晴。

这是用于广东惠州西湖晴雨亭的对联,都是集自唐句。

既切合亭名,又适宜于描绘亭榭风光。

有些集句联,不是完全集自原句,而是带有借意性质的。

有人撰江西省九江瑟瑟亭联: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夜雨;获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

上联是采自唐代元稹诗句中词意,概括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谪时的心情;下联是采自白居易《瑟瑟行》诗句中的词癔,描述白居
易送客浔阳江头听得瑟瑟声那时的景象。

而九江的瑟瑟亭正是后人为追记此古迹而建,自然显得贴切。

郭老曾摘取毛泽东同志词句成联: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上联为《沁园春雪》词句,下联为《清平乐会昌》词句。

不但对仗工整,意境亦清新。

读后,爱国主义热情油然而生,使人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象这样的集句法,它的特点是:用现成的句语,按照对联的形式格调凑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意境,有时十分浑成,比自己创作的还好。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