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8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课程标准】主备:审批: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自主预习】

一、确立的背景条件

二.确立的标志——1689年的《权利法案》

1、核心内容:①限制王权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至上

2、意义:政治: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的统治方式实现了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经济:是英国从今进入长期稳定进展资本主义时期。

三.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进展和完善

1、进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进展(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1)早期内阁

(2)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退出内阁,内阁开头把握最高行政权,担当实际行政责任。

(3)进展:资本主义进展中,两党制形成,促进责任内阁制进一步进展。

(4)英国权力运作原则:

国王:国家元首,统而不治,象征性礼仪性的角色。

内阁政府(行政权):

会的下院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多数党领袖即为首相,是事实上的最高

策者和领导者,政府首脑。②内阁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若议会对内阁不满,内阁就要下台

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③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议会(国家权力中心,拥有立法权)

2、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普选权扩大。

(1)缘由:随着工业革命开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气壮大。

(2)意义:①政治: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

②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

小结: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征(以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1)国家元首:即国王或女王,实行世袭制,终身制,统而不治,多扮演仪式性角色。

(2)责任内阁:掌管行政权,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由议会产生,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3)政府首脑:即首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由议会中多数党领袖担当,掌行政和立法创议权,是事实上的最高决策和领导者。

(4)议会:国家的权力中心,拥有立法权,产生、监督政府的权力,政府对其负责。

(5)代议制民主:是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自我检测】

1.《大宪章》签署的主要历史意义是( )

A.减弱了封建割据 B.充分体现了民主原则

C.开创法律限制王权的先例 D.创立了普遍的宪法权利

2.(2022·宁波四中高一测试)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打算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 A.外国人从今入主英国 B.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国王权力的来源从神转移至议会 D.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3.关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中世纪英王的内阁演化而来 B.首相必需从下院的多数党中选出

C.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D.内阁实际上对国王负责

4.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获得利益最大的是( )

A.工业资产阶级B.工业无产阶级 C.新贵族D.宽敞城市贫民

【课堂探究】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英王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免首相、召集和解散议会、批准和拒绝法律、宣战、媾和和缔约大权,但这些只是例行公事,国王实际上是一个“统而不治”的虚君。然而国王又是不行或缺的,除了礼仪方面的作用外,当某个政治环节发生冲突时,国王可利用自己的声望进行调解。有人说,国王虽然不再是国家航船的原动力,但却是扬起风帆的桅杆。

材料2:18世纪前期在英国形成的政治制度中,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制。即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的“责任制政府”。首相身兼政府首脑,手中握有行政与立法大权,一切阁员必需在大政方针上保持全都,必需集体负责。

(1)材料1反映出英国的政体是什么?材料2反映出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什么?

(2)依据材料2说明英国内阁成员与首相的关系。

(3)材料1所反映的英国政体对英国进展有何影响?

答案:(1)政体:君主立宪制。特点: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2)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3)英国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确立后,英国进入长期稳定进展的新时期。

【当堂达标】

1.制度创新是进展的内在动力。英国《权利法案》是对《大宪章》的继承与创新。其“创新”主要体现在( )A.限制国王的权力B.确立君主立宪制 C.形成两党制度D.确立责任内阁制

2.(2022·宁波四中高一测试)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由于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由于她什么都不做。由此可见,女王在英国( )

A.无所事事B.“统而不治” C.掌控议会D.领导内阁

3.(2022·临沂高一上学期阶段测试)对于17世纪英国新的政治体制的确立,马克思指出: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由封建社会的人治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法治

B.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乐观的广泛的影响

C.建立在宪法原则上的新型君主制——立宪君主制取代了建立在君权神授基础上的君主制

D.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供应了政治保障

4.英国首相事实上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由于他是( )

①政府首脑②把握行政大权③不受议会监督④是国家元首⑤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5.在英国的责任内阁制下,下列议会与政府的关系正确的是( )

①政府向议会负责②由议会领导内阁③假如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④政府与议会二者具有制衡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2022年3月20日,是英国随美国共同出兵伊拉克的9周年纪念日,当时的英国首相布莱尔作出这一打算时,遭到了很多民众的反对,但内阁成员却大多赞同出兵。这最能体现出哪一制度的特点( )A.君主立宪制 B.责任内阁制 C.两党制D.代议制

7.大卫是英国下议院议员,关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他津津乐道。你认为他的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 A.“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着我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确立”

B.“我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责任内阁制”

C.“它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D.“它是总统制与联邦制相结合,体现三权分立原则的一种较为完善的政治体制”

8.(2022·福建省厦门六中高一上学期月考)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赐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她能做的事情( )

①代表国家对外宣战、媾和②委任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③打算英国的重大政策④任免内阁大臣和高级文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课后反思】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8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课程标准】主备:审批: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自主预习】 一、确立的背景条件 二.确立的标志——1689年的《权利法案》 1、核心内容:①限制王权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至上 2、意义:政治: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的统治方式实现了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经济:是英国从今进入长期稳定进展资本主义时期。 三.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进展和完善 1、进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进展(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1)早期内阁 (2)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退出内阁,内阁开头把握最高行政权,担当实际行政责任。 (3)进展:资本主义进展中,两党制形成,促进责任内阁制进一步进展。 (4)英国权力运作原则: 国王:国家元首,统而不治,象征性礼仪性的角色。 内阁政府(行政权): 会的下院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多数党领袖即为首相,是事实上的最高 策者和领导者,政府首脑。②内阁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若议会对内阁不满,内阁就要下台 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③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议会(国家权力中心,拥有立法权) 2、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普选权扩大。 (1)缘由:随着工业革命开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气壮大。 (2)意义:①政治: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 ②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 小结: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征(以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1)国家元首:即国王或女王,实行世袭制,终身制,统而不治,多扮演仪式性角色。 (2)责任内阁:掌管行政权,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由议会产生,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3)政府首脑:即首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由议会中多数党领袖担当,掌行政和立法创议权,是事实上的最高决策和领导者。 (4)议会:国家的权力中心,拥有立法权,产生、监督政府的权力,政府对其负责。 (5)代议制民主:是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自我检测】 1.《大宪章》签署的主要历史意义是( ) A.减弱了封建割据 B.充分体现了民主原则 C.开创法律限制王权的先例 D.创立了普遍的宪法权利 2.(2022·宁波四中高一测试)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打算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 A.外国人从今入主英国 B.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国王权力的来源从神转移至议会 D.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3.关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中世纪英王的内阁演化而来 B.首相必需从下院的多数党中选出 C.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D.内阁实际上对国王负责 4.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获得利益最大的是( ) A.工业资产阶级B.工业无产阶级 C.新贵族D.宽敞城市贫民 【课堂探究】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英王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免首相、召集和解散议会、批准和拒绝法律、宣战、媾和和缔约大权,但这些只是例行公事,国王实际上是一个“统而不治”的虚君。然而国王又是不行或缺的,除了礼仪方面的作用外,当某个政治环节发生冲突时,国王可利用自己的声望进行调解。有人说,国王虽然不再是国家航船的原动力,但却是扬起风帆的桅杆。 材料2:18世纪前期在英国形成的政治制度中,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制。即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的“责任制政府”。首相身兼政府首脑,手中握有行政与立法大权,一切阁员必需在大政方针上保持全都,必需集体负责。 (1)材料1反映出英国的政体是什么?材料2反映出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什么? (2)依据材料2说明英国内阁成员与首相的关系。 (3)材料1所反映的英国政体对英国进展有何影响? 答案:(1)政体:君主立宪制。特点: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2)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3)英国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确立后,英国进入长期稳定进展的新时期。 【当堂达标】 1.制度创新是进展的内在动力。英国《权利法案》是对《大宪章》的继承与创新。其“创新”主要体现在( )A.限制国王的权力B.确立君主立宪制 C.形成两党制度D.确立责任内阁制 2.(2022·宁波四中高一测试)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由于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由于她什么都不做。由此可见,女王在英国( ) A.无所事事B.“统而不治” C.掌控议会D.领导内阁 3.(2022·临沂高一上学期阶段测试)对于17世纪英国新的政治体制的确立,马克思指出: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由封建社会的人治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法治 B.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乐观的广泛的影响 C.建立在宪法原则上的新型君主制——立宪君主制取代了建立在君权神授基础上的君主制 D.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供应了政治保障 4.英国首相事实上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由于他是( ) ①政府首脑②把握行政大权③不受议会监督④是国家元首⑤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5.在英国的责任内阁制下,下列议会与政府的关系正确的是( ) ①政府向议会负责②由议会领导内阁③假如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④政府与议会二者具有制衡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2022年3月20日,是英国随美国共同出兵伊拉克的9周年纪念日,当时的英国首相布莱尔作出这一打算时,遭到了很多民众的反对,但内阁成员却大多赞同出兵。这最能体现出哪一制度的特点( )A.君主立宪制 B.责任内阁制 C.两党制D.代议制 7.大卫是英国下议院议员,关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他津津乐道。你认为他的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 A.“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着我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确立” B.“我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责任内阁制” C.“它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D.“它是总统制与联邦制相结合,体现三权分立原则的一种较为完善的政治体制” 8.(2022·福建省厦门六中高一上学期月考)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赐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她能做的事情( ) ①代表国家对外宣战、媾和②委任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③打算英国的重大政策④任免内阁大臣和高级文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课后反思】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2014—2021学年度高中历史(岳麓版)导学案 必修一 第8课 英国制度的创新

第 8 课英国的制度创新导学案 编制:万宝奎审核:万宝奎审批:编号:2022LS08 【课标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学习目标】把握“光荣革命”的基本史实。⑵《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基本史实。⑶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作用 【学习重点】英国的《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的议会改革 【学习难点】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自主学习】 一、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1、民主的渊源 13世纪的斗争——《大宪章》和议会雏形 意义:以法律形式王权,渐渐形成的制度。 2、民主的前提 17世纪的革命—— 资产阶级和的新贵族日益强大,在议会中捍卫自己的权利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8年议会邀请荷兰执政继承王位,这是一场不流血的争辩,史称“”。 二、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 1、民主制的初步确立:——《权利法案》的颁布 (1)时间: (2)特点: (3)意义: 2、民主的进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4)过程: A.17世纪:国王成为“”的国家元首,内阁担当行政职责 B.18世纪: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 C.19世纪:随着的扩大和的进展,议会选举变成的权力角逐,大选中 上台组阁,内阁对议会负责。 (5)特点: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负责,并与首相,假如议会通过了,内阁就要下台,或者,重新进行选举。 3、民主的完善: 随着深化进展,快速壮大,1832年,通过,取得更多席位,确保了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进展。 三、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基础: (2)核心: (3) 国家元首: 议会: 内阁首相: 【体系构建】 《大宪章》《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渐渐完善 (历史传统)(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有限王权虚位王权内阁掌权 【基础提纲】 背景:议会民主传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的“光荣革命”,议会取得成功; 确立确立标志:1689《权利法案》的颁布 内容: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意义:标志君主立宪制确立,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从人治转向法治;促长期稳定进展。 1、内阁由来及形成:乔治一世时,国王渐渐退出内阁,内阁担当行政,内阁制形成。 2、首相的消灭:罗伯特•沃波尔成为内阁第一任首相。 3、多数党组阁: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4、议会与内阁关系:议会多数党上台组阁;内阁对议会负责; 完善—1832--级取得更多席位,确保了资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经济进展。 【延长拓展】 君主立宪制特点:核心;国王;议会;内阁;首相;基础; 一、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原则(特点) (1)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 (2)由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首相和内阁从议会多数党中选出; (3)内阁掌行政权,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4)假如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二、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2.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平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首相是实际上的国家最高行政首长。 3.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4.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当,拥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达标训练】 1.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头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 A.光荣革命的成功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进行议会改革 2.下列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下院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B.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 C.上院成为国家权力中心D.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3.假设英国议会由于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处理不当而对政府提出了不信任案,内阁的选择是() 学案 装订线 进展:责 任内阁制 的形成 英 国 君 主 立 宪 制 英国的 制度创 新 连续性 渐进性 创新性

第8课 权利法案(1)

第三单元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课标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特点 【课前思考】18世纪中叶英国著名政治家老威廉?庇特在一次演讲中说的:在英国,由于财产权是神圣的,再贫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进这所房子,雨可以进这所房子,房子甚至会在风雨中飘摇,但是国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国王的千军万马不敢踏进这所门槛已经破损了的破房子。 思考:那么国王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动摇的呢?国王是如何一步步丧失其权利的? 【体系构建】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1)历史传统 第17条一般诉讼应在一定地方审间,无需追随国王法庭请求处理。 第34条自此以后,不得再行颁布强制转移土地争执案件至国王法庭审讯之敖令,以免自由人丧失其司法权。 第39条除非经过同等之人的合审判,否则不得任意逮捕拘禁、放逐或剥夺自由人法律上的保护,或以任何手段摧残自由人。——英国《大宪章》 思考:《大宪章》签署的目的是什么?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有什么影响?除此之外,英国还有什么限制王权的机构? 目的:限制王权影响:《大宪章》是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它规定的封建贵族权利已逐步演化成普遍的宪法权利;它树立了法律高于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的原则;它彰显的是限定王权的思想,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法律依据。 机构:议会制雏形 (2)王位沉浮与权力转移------英国光荣革命 材料一“是国王创造了法律,而非法律创造了国王。”“议论上帝是渎神,议论国王是叛逆”。 ------詹姆士一世 上述材料反映了17世纪时英国社会中存在着什么矛盾?这一矛盾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英国人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长期专制统治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中认为英国光荣革命是“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试分析光荣革命对英国的影响?“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判断:说法不正确理由:光荣革命只是一场宫廷政变,不具备制度创新。 影响:否定了君权神授,确立了国王的权力来源于议会。 设计:君主立宪政体 控制:颁布《权利法案》,确立选律至上、议会主权的原则,君主变为虚君 2、确立---《权利法案》的颁布 材料议会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之外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经常集会——《权利法案》 问题:对照课本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概括限制了哪些王权、保障了议会的哪些权力?分析“《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它有什么局限性? 探究一:“《权利法案》颁布前后,英国国王和议会权力有什么变化?

2019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讲义(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课程标准: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1.《大宪章》 (1)背景:中世纪后期,英国国王不断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概况:13世纪初,大贵族迫使英王签署限制王权的《大宪章》。 (3)影响: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2.《权利法案》 (1)背景: ①17世纪,英国资产阶段和新贵族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 ②1688年,议会发动“光荣革命”,赶走了复辟国王詹姆士二世。 (2)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3)意义: ①标志着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②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过程 (1)“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2)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3)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4)19世纪中期,两党制发展,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2.特点 核心责任内阁制 国王国家元首,扮演仪式性角色 首相最高行政首长,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内阁对议会负责 基础代议制 3.发展

(1)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内容: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 (3)意义: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1.有人说“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你如何理解? 革命前,议会为国王服务,国王的权力大于议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颁布《权利法案》后,议会执掌立法权;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 2.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是一种现代政体。在这种政体下,国家元首通常是世袭的,拥有某些最高权力,但是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 3.“一、二、三”巧记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1)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即代议制的确立、发展和完善)。 (2)两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3)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逐渐下移到公民民主。 4.下图是反映英国政体的一幅流行漫画,它反映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国王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统而不治”。 主题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完善 材料一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英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君主立宪制度从确立到完善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君主的权力不断衰落,议会的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1.“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造成此种危害的是() A.竹枪B.铜灯C.鸦片D.烟火 2.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把鸦片战斗称为英国为维护正值贸易而进行的“通商战斗”的实质是()①掩盖了战斗的性质②强调战斗的作用③为殖民侵略辩护④表达了对东方市场的渴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④ 3.鸦片战斗和其次次鸦片战斗在本质上的相像之处是() A.开头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的进攻B.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占据中国的市场和掠夺中国的财宝 C.推动到清朝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D.外国侵略者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制 4.《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都不能得到有效实行的共同缘由是() A.带有空想性B.不是农夫战斗的产物C.严峻的军事形势 D.违反了社会进展规律 5.《资政新篇》具有() A.民主主义颜色B.封建主义颜色C.资本主义颜色D.社会主义颜色 6.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觉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河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你认为该民谣应出自()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B.义和团运动期间C.辛亥革命期间D.北伐战斗期间 7.义和团的传单中写道“……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应把鬼子都杀掉……”。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成果被应用到中国B.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冲突的激化 C.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D.说明白义和团不能正确区格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 8.戊戌君子之一的林旭(1875~1898)在《虎丘道上》写道:“愿使江涛荡寇仇,啾啾故鬼哭荒丘。”意指敌寇的魔爪使秀丽的苏州在被迫开埠后消灭了故鬼吼哭的荒丘。这种惨状发生在下列哪一次战斗之后() A.鸦片战斗B.其次次鸦片战斗C.中日甲午战斗D.八国联军侵华 9.1899年康有为自美洲东归途经日本赴香港时,曾写过一首绝句:“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难过过马关。”康有为之所以发出“千古难过过马关”的伤感是由于() A.鸦片战斗B.其次次鸦片战斗C.中日甲午战斗D.八国联军侵华战斗 10.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本文旨在提倡() A.自由的观念B.公平的观念C.博爱的观念D.互助的观念 11.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最广泛的表达民族感情的示威……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快速生成”。以下各项反映了材料中说法的是()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②运动规模从北京扩展到全国③同学、工人、市民广泛参与④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化人心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2.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B.同学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惩国贼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同学 13.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使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和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头 14.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哪几方面() ①运动主力②群众基础③革命性质④反帝态度⑤领导阶级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5.“试观此次同学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发,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强也。”这次“结合”是指() A.反帝与反封建相结合B.学问分子与工人阶级相结合 C.工人阶级与农夫阶级相结合D.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 16.阅读下列材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傲慢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斗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斗,其次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斗,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斗。在这些战斗所遭到的耻辱性的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1)三次战斗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2)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文明”表现在哪里?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在这一进程中的患病?(6分) (3)从“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6分) 17.伴随着欧洲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国步入近代社会。为救亡图存,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抗争。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面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大事,请依据图片信息,完成下表。(18分) 图号反映的大事主要领导人运动的性质历史意义 图一洪秀全 图二孙中山 图三陈独秀 (2)

2023届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拟题: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选择题 1689年,“民会国会”在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英国王位后,就有意把王冠连同拟好的权利宣言一同呈献给他们。自此,英国历史上出现了“双王共治”的局面。议会此举暗示 A. 双王制衡,稳定政局 B. 依法行政,议会主权 C. 议会扶持,继位合法 D. 议会控权,王位虚悬 【答案】B 【解析】试题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1689年”、“国会......把王冠连同拟好的权利宣言一同呈献”可知此应为光荣革命后,议会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权高于王权的原则的史实,故选B。A项双王从所学来看并不制衡,故排除;B项议会掌握国家主权,不是扶持,故排除;D项此时的国王还有行政权,还没有虚悬,故D项错误。 选择题

辉格(苏格兰语“马贼”)即英国自由党、托利(爱尔兰语“歹徒”)即保守党;“驴”是美国民主党标志、“象”是美国共和党的标志。本来是政敌咒骂或人们讽刺的言论,结果却变成了各自愉快接受的政党名称或标志。这表明现代代议制体现了 A. 宽容的政治理念 B. 平等自由的宗旨 C. 政治娱乐性 D. 民族特色 【答案】A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的是西方的政党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方政党的名称体现了现代代议制的宽容的政治理念。所以答案选A。 选择题 1832年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这说明 A. 英国的君主立宪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 英国议会实行无代表的专制统治 C. 工业革命导致了英国政治力量的变化 D. 英国资产阶级参政意识有所加强

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第7讲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三必修1历史教案

第7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夯实基础[P12]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权利法案》的颁布 [基础梳理] 1.资产阶级革命 (1)时间:1640—1688年 (2)原因: ①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扩大自身政治权利。 (3)过程: ①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②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王朝的统治。 (4)结果: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2.《权利法案》的颁布 背景:“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政权,议会权力大增。 内容:限制王权;保证议会的立法、财政等大权。 意义: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重难突破] 《权利法案》的实质 实质:法案颁布以前,尽管对王权有较大的限制,但王权本质上仍然是专制的。在此之后,王权受到议会和法律的严格限制,确立起议会主权原那么,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 [真题演练] [例1]1689年《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等。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

命。材料中所说的“革命〞是指(B) A.君主制在英国被推翻 B.以明确法律巩固议会主权 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国王从议会手中接过王冠 [解析]在光荣革命之前,议会虽存在,但权力在国王手中,《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树立了法律上的权威,权力发生转移并严格限制王权,应选B。A、C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革命〞一词。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基础梳理] 形成:18世纪初,议会下院的多数党实际控制了政权。 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实际上成为英国第一位首相。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 特点:①内阁: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内阁对议会负责。 ②首相: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被国王任命为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国家行政大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实际掌握国家大权。 影响:促使资产阶级政党之间展开激烈竞争,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重难突破] 英国代议制演变过程的特点及趋势 (1)特点 ①从确立方式看,以革命方式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以法律形式确立君主立宪制。如1688年的“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等。 ②从代议制的内容看,其特点是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责任内阁制逐步完善,选举权主体范围逐渐扩大,内阁权力日益增强。 ③从发展过程看,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逐步完善,其特点是渐进的温和变革,民众的斗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学案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单元特征】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两者相辅相成。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与隋唐。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西方法律发展也有自己的路径,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的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程标准】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教学重点】 先秦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教学难点】 探究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特点,加强对“多元一体”观的认识。 【情境导入】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

【知识结构】 一、夏商周三代:刑、礼并立 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 ——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 1.夏商时期, 2.西周, 3.刑礼分途:这一时期的礼和刑尚未融合为一个体系,各自为用。 二、春秋战国-秦朝:礼法之争到法治 1.春秋后期:郑国子产“铸刑书” 《左传·昭公六年》记载:“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饴子产,曰:‛使吾有虞于子,今则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今吾子相郑国,作封洫,立谤政,制参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子产)复书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既不承命,敢忘大惠?’” 2.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 (1)背景: (2)德治与法治之争 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其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儒家却认为礼可以治理社会: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练习第8课 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精编解析版

第8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一、选择题(48分) 1. 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 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A. 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 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 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 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答案】B 【解析】西班牙的殖民范围在美洲,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发达,殖民活动遍及世界各地,故B正确。 拿破仑在最兴盛时期也没有控制爱尔兰,排除C。 爱尔兰是英国领土的一部分,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 18世纪具有“日不落帝国”称号的贸易强国是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英国 D. 荷兰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欧国家殖民扩张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被称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故C项正确;西班牙、葡萄牙是16世纪的殖民帝国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B两项错误;荷兰是17世纪的殖民帝国,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故选C。 3. “自从16世纪以来,法国统治者就处心积虑夺取在意大利的地盘,并且与哈布斯堡王朝争雄长。只有 波旁王朝被推翻之后,到了19世纪,法国才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海外殖民地”通过以上材料可以推断出 A. 16世纪以来法国统治者是欧洲大陆的霸主 B. 法国战略中心在欧洲大陆是英国取得海上霸权的原因之一 C. 波旁王朝被推翻是因为法国战略中心的转移 D.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法国陆上的殖民扩张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争夺,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答】根据材料“自从16世纪以来,法国统治者就处心积虑夺取在意大利的地盘……到了19世纪,法国才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海外殖民地”可知19世纪以前法国主要致力于在欧洲大陆的扩张,这为英国的海外扩张提供了契机,故B项正确;16世纪以来法国统治者是欧洲大陆的霸主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波旁王朝被推翻是法国战略中心转移的前提,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法国在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对外扩张的重点由欧洲大陆转向海外,故D项错误。故选B。 4. 18世纪,有英国学者说:“英国的贸易造就着绅士,而且已使绅士布满这一国家,因为商人的孩子, 或至少是他们的孙子,开始与出身最高贵和出身于最古老家族的人一样,成为地道的绅士、政治家、议员、枢密院官员、法官、主教和贵族。”这说明当时英国 A. 资本主义经济正在改变社会面貌 B. 传统的经济政治格局已被彻底颠覆 C. 绅士由贸易多少和经济地位决定 D. 国内外贸易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完成 【答案】A 【解析】略 5. 1550-1551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在巴利亚多利德城召开神学会议,神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西半球 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因此也应该得到救赎。其意图是() A. 为殖民扩张寻求理论支持 B. 将宗教改革思想传到美洲 C. 把人文主义传播到美洲大陆 D. 用传播宗教取代殖民掠夺 【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时间及西班牙王室的行为,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得出,西班牙王室这么做是从宗教神学上为其进行的对外殖民扩张寻求正当合理的借口,表面上是传播宗教,实际上是进行野蛮的殖民扩张,A项正确。 B.传播宗教不是西班牙的主要意图,只是表面的现象和手段。 C.西班牙王室的行为不是要传播人文主义,故排除C项。 D.殖民扩张是其目的,而不可能由传播宗教来取代,传播宗教只是一种手段,故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早期西班牙殖民扩张的过程和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6. “商业革命”激起了欧洲国家之间商业竞争和对海洋的控制权,引发了英两战争、英荷战争、英法七 年战争等大网之间战争,促进了西欧各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材料意在说明 A. 传统商路变更激化欧洲国家间矛盾 B. “商业革命”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 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 D. 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已初步建立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争夺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材料强调“商业革命”激起了欧洲国家之间商业竞争和对海洋的控制权,从而引发了英、法、西班牙,荷兰等大国之间的战争,同时也促进了西欧各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就是说“商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B符合题意;ACD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 7. 整体史观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査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 发展转变的过程。据此史观判断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应该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荷兰的殖民扩张 C. 英国成为殖民霸主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根据材料“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故A项正确;荷兰的殖民扩张与英国成为殖民霸主是早期殖民扩张的表现,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C;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项。故选A。 8. “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 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B.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对题干主旨正确理解,明白象牙和《圣经》代表的确切含义。分析题干,《圣经》代表了欧洲文化,“500年后,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说明非洲人接纳了欧洲文化,是一种欧洲和非洲文化融合的表现,而不是文化冲突,排除A;而象牙只是一种贵重物品,不代表任何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水平,所以象牙的持有者从非洲

2022-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2单元-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8课其次次工业革命 学习目标: 了解其次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展的影响。1.重点:了解其次次工业革命消灭的条件、电力的广泛运用、产业结构的变化、垄断组织的消灭、其次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 2.难点:探究其次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过程与影响。 教材整理1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条件 (1)欧美各国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2)19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把争辩成果都应用于生产。 2.成就 (1)电的广泛使用 ①19世纪70年月,实际可用的发电机和电动机相继研制成功。 ②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转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部门成就影响 新兴工业内燃 机 ①19世纪七八十年月,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 燃机相继问世 ②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 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 力,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 新,新的交通工具汽车、飞机 研制成功 化学 科学家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 物质,并制成多种化学合成材料 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传统部门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人们越 来越多地使用钢材 教材整理2垄断组织的消灭 1.条件 (1)工业部门的变化: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 (2)工业结构的变化: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3)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由于工厂规模扩大,资本需求日益浩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 加强。 2.目的: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需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 3.表现: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肯定程度上放弃自由竞争原则,把握产品生 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 4.影响: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很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深度点拨]垄断组织的内涵 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 合。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把握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 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 调整。 教材整理3世界市场的进展 1.条件 (1)其次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亲密。 (2)其次次工业革命中消灭的很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3)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表现 (1)世界贸易额增长:1870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 (2)国际分工明显:粮食和原料生产集中于亚非拉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工业生产集中于欧 美国家。 3.影响: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1)途径: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瓜分世界。 (2)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项训练:新航路开辟(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项训练:新航路开辟(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 选择题 “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西方向全球扩张的起点是 A. 文艺复兴 B. 新航路开辟 C. 宗教改革 D. 英国革命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方向全球扩张的起点就是新航路的开辟,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文艺复兴主要是文化层面的复兴,没有涉及到世界化;C选项宗教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宗教问题;D选项主要是政治层面的,并不是对外方面的。

选择题 1550年到1644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以至于西班牙人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今中南美洲)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16、17世纪白银的这种流动 A. 促进了中国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B. 动摇了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C. 引发了西班牙社会的“价格革命” D. 终致西班牙在与英国斗争中失利 【答案】A 【解析】 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A正确;该行为并不能动摇古代重农抑商政策,B错误;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引起,C错误;英西战争是1588年,这一措施显然不能终致西班牙在与英国斗争中失利,D错误。 选择题 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欧洲的,这种作物的交流本身也是文明链接的方式,故选C而排除含有②的选项。 从图8a到图8b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A. 欧洲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B. 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