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病情说明指导书
泄泻诊疗方案2012
泄泻诊疗方案(2012版)一.病名中医病名:泄泻病西医病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脾失健运,传导失司,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二.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西医腹泻病临床及病因学分型,明确相关的西医疾病,执行现行公认诊断标准。
功能性肠病参照罗马III相关标准(见附表)。
诊断依据⑴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
可伴腹胀腹痛等症。
⑵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
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
⑶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⑷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⑸大便常规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
⑹必要时作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肠镜检查。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症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ZY/T001.9-001.9-94)制订。
⑴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呈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⑵症状持续1天以上。
证候分类⑴寒湿困脾: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畏寒食少。
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⑵肠道湿热: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可伴有发热。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⑶食滞胃肠:腹满胀痛,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纳呆,嗳腐吞酸。
舌苔垢或厚腻,脉滑。
⑷肝郁脾虚:腹痛肠鸣泄泻,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泻后痛缓。
大便时溏时泄,饮食稍有不慎即发或加重,伴有神疲乏力。
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⑸肾阳虚衰: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三.中医治疗方案1.理法方药(穴)理: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传导失司,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受湿困,运化不健,可夹寒、夹热、夹滞。
法:治疗大法为运脾化湿。
方药(穴):辩证选方(穴)遣药。
2.中药治疗(中药、中成药应用)2.1中成药治疗中成药:寒湿困脾可选藿香正气胶囊,肠道湿热可选用香连丸等清热化湿中成药;脾胃虚弱可选用参苓白术丸等健脾化湿类中成药;食滞胃肠可选保和丸,肾阳虚衰可选四神丸。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说课材料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
(1)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
(2)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成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3)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急性起病,大便次数每日3次以上;大便呈稀便、水样便,可伴有粘液或混有血液,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3)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体征不明显,可有上腹及脐周压痛,肠鸣音多亢进。
(5)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可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呈阳性。
(二)证候诊断1.寒湿证: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或伴有胃脘疼痛,得暖则舒,呕吐物带有酸水,脘闷食少。
苔白腻,脉濡缓。
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苔薄白,脉浮。
2.湿热证: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伴有胸闷欲呕,嗳气泛酸,身热口渴,小便短黄。
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食滞证: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呕吐物多为酸腐食物,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苔垢腻,脉滑。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中药口服汤剂、中成药1.寒湿证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法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口服液)、理中丸、玄胡止痛片等。
2.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葛根、黄连、黄芩、茯苓、绵茵陈、厚朴、银花、甘草等。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教材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泄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西医称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
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
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
【病因病机】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
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
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
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
【临床诊断要点】西医诊断:症状: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及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体征:无特异性体征,腹部可有压痛,可有脱水或酸中毒体征。
检查:大便常规有白细胞,有/无脓细胞,有/无红细胞,可有脂肪球。
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病毒检查阳性等。
中医辨证分型:常证1.伤食泻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2.风寒泻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3.湿热泻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5.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变证1.气阴两伤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腹泻也有一张说明书,你一定没看过
腹泻概念腹泻也称“拉肚子”,指排便次数增多,并呈不同程度的稀便。
腹泻患者,尤其是幼儿和老人容易继发脱水,而导致危险,应及时治疗。
腹泻体征表现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有些可出现发热。
腹泻的常见原因胃肠炎——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所致;饮食不当、先天性异常——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缺乏某些消化酶;肠易激综合征;药物性腹泻——如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或服用含镁的制酸剂。
遇到以下情形药师应及时提示患者去医院诊疗∙成人腹泻持续48小时以上。
∙5岁以下的儿童或老年人出现严重腹泻。
∙患者伴有发热、腹痛、虚弱、持续性呕吐、头晕等症状。
∙儿童和老人应尤其注意观察是否有脱水发生。
症状如口唇干燥、口渴,皮肤弹性差,尿少或无尿,心率加快,意识模糊,婴儿出现眼眶凹陷。
∙大便中带有脓血或大便呈柏油状。
∙在旅途中发生腹泻或服用抗生素后出现腹泻。
∙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
∙厌食症患者并发腹泻。
药师须知∙告诉患者需要服用的药物和如何正确用药,交代药物的名称、首次服用剂量和维持剂量,使用的方法以及最佳的服用时间;∙如果患者治疗后,在2天内症状没有改善或病情加重,应劝患者去医院诊治;∙告诉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TIPS:∙患病后应进食禁油、禁荤,最好以白米粥浓汤或易消化流食,同时,少量多次口服含有一定盐分的液体。
婴儿和儿童患者可暂时禁食1~2餐。
∙不要喝汽水或其他含高糖份的饮料,以免将大量的体液从身体的其他组织器官吸入肠道而加重脱水。
∙腹泻期间不要生吃水果和蔬菜,也不要吃奶制品。
∙对于乳糖不耐受症(不能消化奶中含有的糖)婴儿,在腹泻治愈后,应根据医生的指示逐渐添加奶制品。
∙注意饭前,便后要洗手;盖好未吃完的食物,以免苍蝇、蟑螂等污染饭菜;准备或存放食物是应生熟分开;不吃卫生差的街边小吃,以预防感染性腹泻。
腹泻的病历书写范文
腹泻的病历书写范文# 腹泻病历。
一、基本信息。
姓名:[具体姓名]性别:[男/女]年龄:[X]岁。
职业:[具体职业]联系电话:[电话号码]住址:[详细住址]二、就诊时间。
[年/月/日,X时X分]三、主诉。
“大夫啊,我这肚子可太不听话了,这两天就跟开了闸似的,一个劲儿地拉稀,拉得我都快没力气了。
”四、现病史。
患者自述大概从[X]天前开始出现腹泻症状。
最开始一天也就拉个[X]次,当时也没太在意,以为就是吃坏了肚子,寻思过会儿就能好。
结果呢,这肚子是越来越不争气,这两天拉得那叫一个频繁,每天都得跑厕所[X]次往上。
拉出来的大便就像水一样稀里哗啦的,而且有时候还感觉肚子里咕噜咕噜直响,就像有个小怪兽在里面捣乱似的。
这期间呢,也没吃啥特别的东西,就和平常一样吃饭。
不过患者回忆说,在腹泻前好像吃了点从街边小摊贩买的凉皮肉夹馍,当时吃的时候就觉得那凉皮有点不太新鲜,但嘴馋就没忍住。
除了腹泻,还觉得肚子有点隐隐作痛,不是那种特别剧烈的疼,就像是有人在肚子里轻轻地拧了一把,一阵一阵的。
整个人也感觉没什么劲儿,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啥也不想干,就想躺着。
五、既往史。
患者既往身体还算可以,没有什么大毛病。
就是偶尔会有点小感冒,吃点药就好了。
没有糖尿病、高血压这些慢性病,也没有做过什么大手术。
不过患者说自己肠胃一直有点敏感,吃点凉的或者不干净的东西就容易闹肚子,但像这次这么严重的腹泻还真是头一回。
六、个人史。
患者平时生活比较规律,每天[大概起床和睡觉时间]睡觉,[大概起床和睡觉时间]起床。
不抽烟,偶尔喝点小酒,但是量也不大,每次就喝个[X]两左右。
饮食方面,比较喜欢吃一些家常菜,像红烧肉、炒土豆丝之类的,也爱吃点小吃,比如这次惹祸的凉皮肉夹馍。
没有什么特殊的食物过敏史。
患者的工作环境也还不错,不是那种又脏又累容易接触病菌的地方。
七、家族史。
家族里没有遗传性疾病,父母身体都还比较健康,兄弟姐妹也没有类似经常腹泻的情况。
八、体格检查。
中医内科泄泻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内科泄泻技术操作规范泄泻是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所伤,致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水湿清浊不分,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则冯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症。
本病为临床常见疾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部分患者还与个人体质及地域之问的差异有关。
包含现代医学多种肠道细菌感染和胃肠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腹泻。
【辨证分型治疗】1.寒湿泄泻主症: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白腻或薄白,脉濡缓或浮。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藿香、紫苏、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橘皮、甘草、大枣、生姜。
2.湿热泄泻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
3.伤食泄泻主症:腹痛肠呜.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苔垢浊或厚腻。
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代表方:保和丸(《丹溪心法》)加减。
组成:神曲、山楂、莱菔予、茯苓、半夏、陈皮、连翘。
4.脾虚泄泻主症: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
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
5.肾虚泄泻主症:黎明之前脐腹作痈.肠鸣即泻.泻下清稀如水,或完谷不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
固涩止泻。
代表方:四神丸(《证治准绳》)。
组成: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
6.肝郁泄泻主症:素有胸胁胀闷,暖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泻后痛止。
腹泻的病历书写范文
腹泻的病历书写范文# 腹泻病历。
一、基本信息。
姓名:[患者姓名]性别:[男/女]年龄:[X]岁。
职业:[具体职业]住址:[详细住址]二、就诊时间。
[具体日期和时间]三、主诉。
“大夫啊,我这肚子可太不争气啦,这几天就跟开了闸似的,一个劲儿地拉稀,拉得我腿都软了。
”四、现病史。
肚子还老咕咕叫,就像里面在开音乐会似的,一阵一阵的绞痛,每次疼起来都得赶紧往厕所跑。
而且感觉这肛门周围都被折腾得火辣辣的,特别难受。
这几天食欲也差得很,看着啥都不想吃,勉强吃点东西下去,没过多久又拉出去了。
整个人都没精神,感觉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浑身没劲儿,走路都发飘,啥事儿都干不了。
患者回忆在发病前吃了些路边摊的小吃,像是烤串啊,还有喝了点凉啤酒。
不过周围人也吃了喝了,人家就没事儿,就自己这么倒霉。
也没有去别的地方旅行,没有接触过啥特殊的东西。
五、既往史。
之前身体还算可以,没得过啥大病。
就是偶尔有点小感冒,吃点药就好了。
没有做过啥手术,也没有药物过敏史,什么青霉素啊,头孢之类的药都用过,都没啥事儿。
六、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患者看起来有点萎靡不振,脸色有点苍白,就像白纸一样,眼睛也没什么神。
坐在那儿有气无力的,说话声音都小了很多,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
生命体征:体温[X]℃,血压[X]mmHg,脉搏[X]次/分,呼吸[X]次/分。
体温还算正常,但是脉搏有点快,可能是拉肚子拉得身体有点虚了。
腹部检查:肚子摸起来软软的,但是一按下去,患者就喊疼,尤其是肚脐周围,疼痛比较明显,感觉就像里面有个小坏蛋在捣乱似的。
肠鸣音那叫一个亢进,就像敲鼓似的,咕噜咕噜响个不停,一听就知道这肠道在不停地蠕动呢。
七、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X]×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X]%,淋巴细胞比例[X]%。
白细胞有点高,可能是身体在和肠道里的坏东西作斗争呢。
大便常规:外观为水样便,白细胞[X X]个/HP,红细胞[X X]个/HP,未见寄生虫卵。
泄泻护理
总之,泄泻的病位在脾胃 大小肠,与肝、肾有关。脾虚 湿盛是泄泻的病机关键,在外 因中与湿邪关系最大,内因与 脾虚关系最密切,脾虚与湿盛 两者互为因果。
【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 1、观察和记录粪便的色、质、量、气味 及次数,以辨寒热虚实。 粪质清稀如水样,或者泻下完谷不化, 腹痛喜温,畏寒肢冷者属寒证。 粪质呈黄褐色,臭味较重,且泻下急 迫,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者属热证。 起病急骤,病程较短,泻下次数多者 属急性,多因湿邪所致。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迁 延日久者属慢性,大多因脾肾亏虚。
(二)辨证施护 1、寒湿泄泻 [症状]: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 肠鸣,脘闷纳差,舌苔薄腻,脉濡缓。 或伴有发热畏寒,鼻塞头痛,肢体酸 痛,苔薄白,脉浮。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 [护理]:
1)生活护理:病室应温暖向阳,多 着衣被,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及时更 换污染的衣裤。注意腹部保暖,腹部 热敷、艾灸脐部或作腹部自我按摩均 可缓解泄泻。 2)饮食护理:饮食应温热清淡,可 给炒米粉、炒面粉以燥湿止泻。忌食 肥甘、油腻及生冷瓜果。
3)用药护理:宜饭前30分钟热服, 服后应盖被静卧,使其微微汗出, 表证明显者可用苏叶、藿香、生姜 煎水饮。腹痛泻剧可临时给服纯阳 正气丸3g。
4)特色护理:协助医生做好针灸治 疗。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上 巨虚、阴陵泉等穴,用泻法。并可 加艾灸或隔姜灸。
2、湿热泄泻: [症状]:腹痛泄泻,泻下急迫,或泻 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痛, 烦热口渴,尿黄少,舌苔黄腻,脉濡 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淡渗分利。 [方药]:葛根芩连汤。 [护理]:
【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有节,顺应四时气候变化,防 止外感风寒暑湿之邪,加强锻炼,增强脾胃 健运功能。 2、加强饮食卫生和水源管理,讲究个人卫 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3、加强饮食调养,定时定量,少量多餐, 不可过食生冷食品,进食瓜果蔬菜要充分清 洗,禁食一切不洁及腐败食物。 4、调摄精神,保持情绪安定,力戒恼怒, 达到“四季脾旺不受邪”。
中医常见病症的诊疗指南-泄泻.
泄泻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
多由脾胃失健,湿邪内盛而致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成。
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的基本病机。
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病属实证。
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
其他如肝气乘虚脾或肾阳虚衰所引起的泄泻,缤纷属虚实夹杂证或许证。
而湿盛与脾又往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故暴泻迁延日久,每可从实转虚;久泻复因外感、饮食所伤、可引起急性发作,表现虚中夹实的实证候。
本病与西医的腹泻含义相同,亦可见于多种消化系统病变。
1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以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或泻下完谷不化。
常先腹胀、腹痛,旋即泄泻。
1.1.2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而量少,且有反复发作病史。
1.2鉴别诊断1.2.1痢疾:二者均表现为便次增多,但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黏液为主症。
泄泻亦可有腹痛,但多与肠鸣腹胀同时出现,其痛便后即减;而痢疾之腹痛是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其痛便后不减。
1.2.2霍乱:二者均有大便稀薄。
但霍乱是一种呕吐与泄泻同时并作的并证,其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起病时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亦有少数病例不见腹痛而专为吐泻者;所写之物多为夹有大便的黄色粪水,或如米泔而不甚溴,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筋失濡养而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则见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指螺皱瘪、汗出肢冷等阴液将亡之危象。
而泄泻仅以排便异常为主要表现,粪便稀溏、便次频多,其发生有急有缓,且不伴有呕吐。
2辨证论治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故其治疗原则为运脾化湿。
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应着重化湿,参以淡渗利湿;同时根据寒湿、湿热不同,分别采用湿、清热之法,结合健运脾胃。
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运脾气为要、佐以化湿利湿:若夹有肝郁者,宜配合抑肝扶脾:肾阳虚衰者,宜补火暖土。
病案:泄泻
病案:泄泻
病案书写(60分钟)
李某,男,5岁,于2002年8月15日初诊。
患儿2天前吃羊肉串后出
现腹泻,前日行5至6次,色黄,水样,秽臭,伴恶心呕吐。
刻下时有
腹痛,大便稀黄,小便黄少,口渴欲饮。
查见:T:38.2°C,P:125
次/分,R:21次/分,BP:90/60mmHg。
神清,眼眶稍凹陷,面色偏黄,舌红,苔黄腻。
腹稍胀气,左下腹轻压痛,肠鸣音活跃,余无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白细胞7―8只/Hp,外周血:白细胞12.5×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5%。
主诉:腹泻2天。
辩病辩证依据:患儿饮食不洁,湿热之邪入侵,蕴结脾胃,下注
大肠,故泻下如水样,气味秽臭。
气机不利,则有腹痛。
湿热内蕴,
则身热,口渴欲饮,小便黄少。
其舌红,苔黄腻皆为湿热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患儿,男,5岁,腹泻2天。
2.查见:T:38.2°C,眼眶稍凹陷,面色偏黄,左下腹轻压痛,肠鸣音活跃。
3.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白细胞7―8只/Hp,外周血:白细胞12. 5×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5%。
入院诊断;
中医:泄泻(湿热泻)
西医:急性感染性腹泻伴轻度脱水
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葛根10g 黄连3g 黄
芩10g
山楂15g 六曲15g 车前子15g 包。
泄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泄泻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症状。
主要见于西医学之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亲乱、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久病等,导致脾胃运化失调,小肠受盛和大肠传导失常,清浊不分,相夹而下。
病理因素主要是湿,发病的关键为脾病湿盛。
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并可涉及肾和肝。
【诊断】1以大便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
2 .常兼腹胀腹痛,起病或急或缓,常先有腹痛,旋即泄泻,经常有反复发作病史,多由寒热、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
3 .除外某些生理习惯性的便次增多,以及其他病证中出现的泄泻症状。
4.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结肠X线及内镜检查有助于进一步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暴泻以邪实为主,治疗重在化湿;久泻以正虚为主,治疗重在健脾。
1寒湿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脱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方药举例:蕾香正气散加减。
蕾香、白术、茯苓、陈皮、制半夏、厚朴、大腹皮各IOg,紫苏、白芷各6g。
加减:若表邪较重,可加荆芥、防风各6g。
2 .湿热泻下急迫,势如水注,便色黄褐而臭,腹痛,泻下不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烦热口渴,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举例:葛根苓连汤加减。
葛根10g,黄连3g,黄苓10g,泽泻12g,马齿宽15g,六一散(包煎)12go加减:若湿邪偏重,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加苍术、厚朴各10g。
若夹食滞,加神曲、麦芽、山楂各10g。
3 .食滞泻下粪便臭如败卵,腹痛,肠鸣,脱腹痞满,泻下后痛减,伴有不消化食物,暧腐吞酸,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举例:保和丸加味。
神曲、麦芽、山楂、莱腋子、法半夏各:1Og,陈皮6go加减:若食积化热,湿热壅阻肠间,脱腹胀满,泻而不爽者,可加枳实、制大黄各IOg o4 .脾胃虚弱面色萎黄,食少神疲,腹胀不舒,大便稀澹,或夹有不消化食物,甚则面浮足肿,舌淡苔白,脉濡缓。
泄泻中医健康指导
泄泻的中医健康指导肠炎是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小肠炎和结肠炎。
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稀水便或黏液脓血便。
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及里急后重感觉,故亦称感染性腹泻。
肠炎按病程长短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慢性肠炎病程一般在两个月以上,临床常见的有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和限局性肠炎等。
急性肠炎患者急性肠炎是由于食进含有病原菌及其毒素的食物,或饮食不当,如过量的有刺激性的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引起的胃肠道粘膜的急性炎症性改变。
其病理表现为胃肠道粘膜的充血、水肿、粘液分泌增多,有时伴有出血及糜烂。
在我国以夏、秋两季发病率较高,无性别差异,一般潜伏期为12―36小时。
恶心、呕吐、腹泻是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症状。
慢性肠炎患者慢性肠炎泛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可为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
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粘液便或水样便。
饮食宜忌: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于消化。
多采用粥、汤等物及煮、炖烩之法。
谷物干果之类,以磨粉后再加工为好,煎、炸、烙之品,均不宜用。
2、忌食生准不易消化的食物。
3、腹泻病人多次拉肚子,常容易耗伤津液,故宜多饮淡盐、糖水以补充津液,尤其是儿童更为需要。
4、腹泻早期,如果拉肚子严重,可暂时禁食,饮以淡米汤、淡果汁、面汤等。
当病情好转时,可进食少油、少渣半流食,如挂面、稀粥、面片等。
拉肚子停止后,可逐渐增加一些蛋羹、瘦肉末、菜泥,直至软饭等。
5、伤食泻,宜控制饮食,必要时禁食。
6、脾虚泻,可食山药粥及健脾利湿之品,忌食肥甘厚味之品。
7、脾肾阳虚泻,饮食宜热而软,少量多餐。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方案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0年)。
诊断要点:泄泻以腹痛、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泻下完谷不化。
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8年)。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1.排便后症状缓解。
2.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3.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不适意味着感觉不舒服而非疼痛。
在病理生理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中,筛选可评估的患者时,疼痛和(或)不适出现的频率至少为每周2天。
(二)证候诊断1.肝郁脾虚证:每因情志怫郁即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脘痞胸闷,急躁,易怒,嗳气少食,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2.脾胃虚弱证:腹痛隐隐,胸闷不舒,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夹有黏液,面色萎黄,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3.脾肾阳虚证:晨起腹痛即腹泻,完谷不化,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4.脾虚湿盛证:大便时溏时泻,餐后即泻,夹有黏液,腹痛隐隐,绵绵不休,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脾虚证治法:抑肝扶脾推荐方药:腹泻药方加减。
白术、炒白芍、防风、陈皮、郁金、佛手、茯芩、太子参。
中成药:加味逍遥丸、舒肝丸等。
2.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推荐方药:生芩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桔梗、山药、砂仁(后下)、薏仁、莲肉。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等。
3.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推荐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泡附子、干姜、党参、白术、山药、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甘草。
小儿腹泻 病情说明指导书
小儿腹泻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小儿腹泻概述小儿腹泻(pediatric diarrhea)是由感染、饮食、气候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类消化道综合征,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1岁以内约占半数。
患儿常表现为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天可达10余次,多呈水样便、蛋花汤样便,带有少量黏液,无腥臭。
小儿腹泻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会引起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水电解质紊乱,影响到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
英文名称:pediatric diarrhea。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泄泻。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
发病部位:肠,胃,腹部。
常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蛋花样便、水样便、发热、腹胀。
主要病因:感染因素、饮食因素、气候因素。
检查项目: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培养、粪便乳胶凝集试验、酶连免疫吸附试验、粪便还原糖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分类、血培养、血生化检查等。
重要提醒:小儿腹泻时应注意饮食管理。
临床分类:1、病程分类(1)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内。
(2)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至2个月。
(3)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个月以上。
2、病情分类(1)轻型:无脱水,无电解质平衡紊乱和酸碱失衡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电解质平衡紊乱或酸碱失衡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酸碱失衡症状。
3、病因分类(1)感染性腹泻: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所致。
(2)非感染性腹泻:食饵性(饮食性)腹泻、症状性腹泻、过敏性腹泻及其他腹泻。
二、小儿腹泻的发病特点三、小儿腹泻的病因病因总述:小儿腹泻常见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病因。
感染性病因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
非感染因素则包括饮食因素及气候因素。
基本病因:1、感染因素(1)病毒感染:常见的病毒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病毒、星状病毒等。
(2)细菌感染(不包括法定传染病):包括致腹泻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等。
腹泻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精品文档
. 腹泻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一、【疾病知识】
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二、【饮食】
1. 严重呕吐者暂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
2. 母乳喂养者继续哺乳,减少哺乳次数,缩短每次哺乳时间,暂停辅食。
3. 人工喂养者,可喂以米汤、酸奶、脱脂奶、稀释的牛奶,待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半流质如粥、面
条等,少量多餐,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4. 病毒性肠炎多有双糖酶缺乏,不宜用蔗糖,并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代用品或酸奶。
5. 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1次,共2周。
三、【休息和活动】
急性期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四、【用药指导】
腹泻常用药物有抗生素控制感染,肠道微生态治疗常用金双歧、培菲康、整肠生等制剂,肠粘膜保护剂蒙脱石散(思密达);对症治疗补液。
五、【出院指导】
1. 饮食与活动同前。
2. 用药:告诉患儿家长有关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与副作用,服用注意事项,按时遵医嘱
服药。
3. 指导家长正确洗手并做好食具消毒卫生工作。
4. 注意饮食卫生、食物新鲜。
5. 教育小儿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加强患儿体格锻炼,适当户外活动;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
指导合理喂养;气候变化时防止患儿受凉或过热;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
6. 指导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按时逐步添加辅食,防止过食、偏食及饮食结构突然变动。
泄泻的中医康复和健康指导
泄泻的中医康复和健康指导
一定义
泄泻是指由于感受外邪,或食物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
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稀塘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
常见于急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
病位在大、小肠,涉及脾胃。
常因感受外邪或内伤乳食而发病。
二生活起居指导
1、保持病室安静,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2、大便培养后,具有传染性,应执行消化道隔离。
3、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用清水洗净、擦干。
三情志指导
腹痛时应与患儿交流,分散其注意力,以减轻腹痛。
四用药指导
1、中药汤剂宜温服
2、脾虚泻、脾肾阳虚泻的中药宜热服。
五饮食指导
1、饮食以素食、流食或半流食为宜,忌食荤腥、油腻、生冷瓜果之品,哺乳期患儿应减少乳量和次数。
2、伤食泻,宜控制饮食,必要时禁食。
3、脾虚泻,可食山药粥及健脾利湿之品,忌食肥甘厚味之品。
4、脾肾阳虚泻,饮食宜热而软,少量多餐。
六出院指导
1、注意患儿饮食及餐具卫生,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
2、推荐适宜饮食,提倡母乳喂养,不要在夏季断奶。
3、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避免腹部受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泄泻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泄泻概述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清稀如水为主症的病证。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
通常大便稀不成形,病势缓慢者称泄;大便清稀如水,病势急者称泻。
多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病后体虚、先天禀赋不足有关。
见于现在医学的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以及功能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泄泻等。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胃,脾脏,腹部。
常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
主要病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病后体虚、先天禀赋不足。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X线钡剂灌肠、腹部B超、腹部CT、肠道内镜检查。
重要提醒: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避免食用过期的食物,有利于预防泄泻。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泄泻的发病特点三、泄泻的病因病因总述:泄泻的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病后体虚、先天禀赋不足。
基本病因:1、感受外邪感受风、寒、湿、热、疫毒等邪气,邪气循经络侵入体内,停留于肠胃,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泄泻。
2、饮食所伤饮食不洁或不规律或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导致脾胃受损,脾胃虚弱,脾胃功能紊乱,波及至肠,引起泄泻。
3、情志不调情绪抑郁,引起肝气郁堵,肝疏泻功能减弱,影响大便排出;肝木乘土,可波及脾胃,脾胃功能受损,引起泄泻。
4、病后体虚慢性疾病不断损耗人体正气,日久阳气不足,脾肾阳虚,导致泄泻。
5、先天禀赋不足由于先天不足,身体虚弱,或素体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接受食物盛纳食物)运化某些食物,易致泄泻。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泄泻的症状症状总述:泄泻的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病后体虚、先天禀赋不足。
典型症状:1、寒湿犯表证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胃脘部闷堵感,吃得少,自觉冷、加衣盖被仍觉冷,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浮。
2、寒湿困脾证大便清稀,腹部疼痛,腹胀,肠鸣,自觉身体重,不愿活动,气短,食不香,无口渴,舌质淡白,苔白腻而滑,脉迟缓。
3、肠道湿热腹痛,有便意需迅速排便,或泻后总觉大便未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躁,口渴,小便量少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湿热蕴脾证泄泻后总觉大便未尽,大便臭秽,或如黄糜,身热,自觉身体重,头如被布包裹,腹胀,恶心呕吐,吃饭不香,口渴,口苦,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食滞胃肠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坏鸡蛋,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胃脘腹部胀满,打嗝伴腐臭味,厌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或数。
6、肝郁脾虚证胸胁胀闷,打嗝,吃的少,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或腹中雷鸣,发胀作痛,大便不成形,放屁多,舌质淡红,脉弦。
7、脾胃气虚证大便时而不成形时而泄泻,稍吃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腹胀,吃饭少,胃脘部胀满,面色萎黄,乏力,舌质淡,苔白,脉弱。
8、脾肾阳虚证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后立刻泄泻,泻后则舒服,怕冷,四肢温度低,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伴随症状:暂无资料。
病情发展:暂无资料。
并发症:1、水电解质紊乱泄泻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补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和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钠、低钾、低钙和低镁。
2、贫血和营养不良泄泻时,由于水电解质丢失、进食少等因素,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营养不良。
表现为消瘦、精神不振、无力。
3、脱水由于泄泻丢失体液和摄入量不足,可出现脱水。
表现为眼窝凹陷,尿少泪少,皮肤黏膜干燥、弹性下降,甚至血容量不足引起末梢循环的改变。
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烦躁不安等表现。
五、泄泻的检查预计检查: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以初步判断病情。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可能建议做大便常规、粪便培养、X线钡剂灌肠、腹部B超及CT、肠道内镜等检查。
体格检查:1、望诊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质与舌苔,粪便的量、质及颜色等。
2、闻诊主要是听声音,通过诊察患者的语言、呕吐、肠鸣等各种响声,来辨别邪气的性质及病情的轻重。
3、问诊包括问饮食口味、问二便等。
4、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脉诊判断是否出现符合泄泻的脉象,按压腹部有无疼痛。
实验室检查:1、便常规医生将患者大便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有无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以及有无虫卵、寄生虫等,有助于泄泻病因和病原学诊断。
2、粪便培养粪便培养有利于检查致病菌,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影像学检查:1、X线钡剂灌肠可初步观察全胃肠道功能状态和判定有无结构性病变。
2、腹部B超及CT有利于进一步明确病因。
病理检查:暂无资料。
其他检查:肠道内镜检查:对肠道肿瘤和炎症等病变引起的慢性泄泻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六、泄泻的诊断诊断原则:医生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典型症状结合望闻问切多可做出诊断。
必要的辅助检查可帮助诊断原发病。
诊断依据:1、具有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临床特征,其中以粪质清稀为必备条件。
2、常兼有脘腹不适,腹胀,腹痛,肠鸣,食欲不振等症状。
3、起病或缓或急。
暴泻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病史。
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因外感寒热湿邪、饮食或情志等因素诱发。
鉴别诊断:1、痢疾痢疾和泄泻两者均有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
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症,而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其大便中无脓血,也无里急后重,腹痛也或有或无。
2、霍乱霍乱是一种卒然起病,剧烈上吐下泻,吐泻并作的病证。
泄泻与霍乱相比,同有大便清稀如水的症状,故需鉴别。
霍乱的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常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或如米泔,常伴恶寒发热,部分患者在吐泻之后,可出现消瘦、腹中绞痛等症状。
若吐泻剧烈,可见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危候。
而泄泻只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一般起病不急骤,泻水量不大,无米泔水样便,津伤较轻,无危证。
七、泄泻的治疗治疗原则:根据泄泻脾虚湿盛,脾失健运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以运脾化湿为原则。
但不同的证型又有其相对应的治疗原则,寒湿犯表证应散寒解表祛湿;寒湿困脾证应温中散寒,化湿止泻;肠道湿热证应清利肠道湿热;湿热蕴脾证应清利脾胃湿热;食滞胃肠证应消食导滞;肝郁脾虚证应疏肝解郁,理气健脾;脾胃气虚证应补脾益胃,涩肠止泻;脾肾阳虚证应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对因治疗:暂无资料。
对症治疗:暂无资料。
急性期治疗:暂无资料。
放化疗:暂无资料。
物理治疗:暂无资料。
心理治疗:暂无资料。
中医治疗:暂无资料。
其他治疗:可用针灸的方法治疗。
1、寒湿犯表证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尺泽、曲池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2、寒湿困脾证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关元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3、肠道湿热证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内庭、曲池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4、湿热蕴脾证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5、食滞胃肠证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中脘、太冲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6、肝郁脾虚证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足三里、太冲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7、脾胃气虚证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足三里、中脘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8、脾肾阳虚证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关元、命门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一般治疗:暂无资料。
药物治疗:1、方药治疗(1)寒湿犯表证:藿香正气散加减,常用中药有藿香、大腹皮、紫苏、茯苓、白芷、陈皮等。
(2)寒湿困脾证:胃苓汤加减,常用中药有苍术、陈皮、厚朴、泽泻、猪苓、茯苓、白术等。
(3)肠道湿热证:葛根芩连汤加减,常用中药有葛根、黄芩、黄连等。
(4)湿热蕴脾证:黄芩滑石汤加减,常用中药有黄芩、滑石、茯苓、猪苓、大腹皮、白蔻仁等。
(5)食滞胃肠证:保和丸加减,常用中药有白术、苍术、厚朴、陈皮、莪术、砂仁等。
(6)肝郁脾虚证:痛泻要方加减,常用中药有白术、白芍、陈皮等。
(7)脾胃气虚证: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中药有人参、茯苓、白术、砂仁、白扁豆等。
(8)脾肾阳虚证:附子理中汤加减,常用中药有附子、人参、干姜、白术等。
2、中成药(1)寒湿犯表证:藿香正气胶囊。
(2)寒湿困脾证:参苓白术丸。
(3)肠道湿热证:甘露消毒丸。
(4)湿热蕴脾证:龙胆泻肝丸。
(5)食滞胃肠证:保和丸。
(6)肝郁脾虚证:逍遥丸。
(7)脾胃气虚证:补中益气丸。
(8)脾肾阳虚证:附子理中丸。
相关药品:藿香正气胶囊、参苓白术丸、甘露消毒丸、龙胆泻肝丸、保和丸、逍遥丸、补中益气丸、附子理中丸。
手术治疗:暂无资料。
治疗周期:泄泻的治疗周期一般>120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八、泄泻的预后一般预后:泄泻的转归与预后,与病因、病情的轻重,诊治是否及时、得当等因素有关。
危害性:泄泻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出现休克。
自愈性:暂无资料。
治愈性:急性起病的患者经过恰当治疗,一般能够治愈。
只有少数病人失治误治,或反复发作,导致病程迁延,日久不愈,由实转虚,变为慢性泄泻,但是慢性泄泻一般经正确治疗,亦能获愈。
治愈率:多数患者经过合理的治疗调理,可获得治愈。
根治性:暂无资料。
转移性:暂无资料。
生存周期:暂无资料。
后遗症:暂无资料。
复发性:治疗后,若患者再次遭到邪气入侵或仍存在饮食不当、情绪失调等情况,则可导致泄泻复发。
九、泄泻的日常管理日常总述:泄泻的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病后体虚、先天禀赋不足。
术后护理:暂无资料。
复诊须知:暂无资料。
特殊护理:暂无资料。
心理护理:慢性泄泻病程迁延,患者容易出现烦躁、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此时家属应多关心安慰患者,给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励,使患者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用药护理:1、需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不可自己随意加减用量。
如服药期间出现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看是否需调整用药。
2、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生活管理:1、尽量卧床休息,减少肠蠕动,注意腹部保暖。
2、及时更换衣裤、床单、被套和清洗沐浴,保持床褥、衣服清洁。
3、做好肛周皮肤护理,便后用软卫生纸轻擦肛门,或用温水清洗,或遵医嘱肛周涂软膏,以渗湿清热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