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关青少年权益保护的政策.doc

合集下载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doc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doc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近来校园暴力愈演愈烈,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下面是由我整理的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欢迎阅读。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综治办、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民政厅(局)、司法厅(局)、团委、妇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综治办、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团委、妇联: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综治、公安、司法等有关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发生在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和暴力事件得到遏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由于在落实主体责任、健全制度措施、实施教育惩戒、形成工作合力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少数地方学生之间欺凌和暴力问题仍时有发生,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1.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各地要紧密联系中小学生的思想实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引导全体中小学生从小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做到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团结友善、不恃强凌弱,弘扬公序良俗、传承中华美德。

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开展“法治进校园”全国巡讲活动,让学生知晓基本的法律边界和行为底线,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养成遵规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切实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注重家风建设,加强对孩子的管教,注重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从源头上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发生。

青少年合法权益有哪些特殊保护

青少年合法权益有哪些特殊保护

青少年合法权益有哪些特殊保护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为了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对青少年给予了特殊的保护。

首先,在受教育权方面,青少年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家长或监护人有保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学校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不得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保障每一个青少年都能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

在家庭保护方面,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他们应当为青少年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在社会保护方面,全社会应当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

例如,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标志。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在司法保护方面,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并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网络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我国青少年司法保护政策

我国青少年司法保护政策

我国青少年司法保护政策(一)中国青少年司法保护的相关政策少年司法保护制度的产生是各国基于人道主义立法思想,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做了明文规定,对于处理少年犯罪案件也做出了一些特殊规定。

此后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完善的少年司法保护制度。

联合国1985年通过的《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准则》(北京准则),以及1991年通过的《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利雅得准则)、《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东京规则)三个文件从少年犯罪的预防、处罚及监禁待遇三方面对少年司法进行了规定,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少年司法制度。

中国的少年司法保护制度,吸取了国外少年司法制度的先进理念,根据中国的国情,从少年犯的刑事审理开始发展起来。

我国自1991年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法之后,开始有了较为系统、专门的关于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并在立法和法律适用上逐渐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1、中国所签订的相关国际公约中的规定如:《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利雅得准则)、《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准则》(北京准则)、《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等。

2、中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刑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相关规定。

在建立和完善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制度时,我国非常重视借鉴其他国家在这一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且努力把我国的法律、政策与贯彻有关保护未成人的国际公约紧密结合、统一起来。

《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儿童权利公约》、《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等国际公约所确立的基本原则、标准和规范,在我国法律中都通过相应的条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切实有效的贯彻。

3、中国公检法的有关司法解释、意见和通知如:《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建立配套工作体系的通知》、《关于审理少年刑事案件聘请特邀陪审员的联合通知》等。

4、各省市相关的地方法律法规包括全国地方人大、政府颁布的法律文件。

青少年的法律权益与保护

青少年的法律权益与保护

青少年的法律权益与保护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和发展的助推器。

然而,作为年龄较小的一群人,青少年往往面临着一系列的法律权益和保护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的法律权益和保护措施,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安全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一、法律权益的保障1. 教育权益教育是每个青少年成长道路上重要的一环,保障其接受平等、优质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和社会应当对青少年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推动教育均衡化。

此外,建立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和师生关系,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注,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 健康权益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对于其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法律应当规定保障青少年的医疗和健康权益,包括提供免费的健康咨询和医疗保健服务,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活动,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

3. 劳动权益一些青少年可能因为家庭经济情况或其他原因而不得不从事劳动工作。

为了保护他们的劳动权益,法律应当规定一定的劳动保护措施,例如限制青少年从事危险工作、保障他们的工作安全和健康等。

4. 维护人身权益青少年也有自己的人身权益,他们应当享有不受侵犯的自由和安全。

法律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人身权益的保护,特别是在家庭环境中防止虐待和家庭暴力,进一步完善保护机制和举报渠道。

二、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为了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的法律权益,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是非常关键的。

1. 法律宣传教育青少年应当了解自己的法律权益和义务,因此,法律宣传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和学校应当加强青少年法律知识的普及,开展相关的法律讲座和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

2. 依法处罚违法行为对于侵害青少年权益的违法行为,应当依法予以严惩。

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确保对青少年犯罪和其他侵权行为的起诉、审判和处罚的公平合理。

3. 设立儿童法庭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儿童法庭。

儿童法庭的特点是关注青少年犯罪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原因,采取更为温和的惩罚手段,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再教育和帮助,使他们能够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

保护青少年的相关法律条例有哪些

保护青少年的相关法律条例有哪些

保护青少年的相关法律条例有哪些在生活中,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因此,在法律上,对青少年也有相关的法律条例。

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保护青少年的法律条例,希望能帮到你们。

保护青少年的法律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第三条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的侵蚀。

第四条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第五条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根据需要,采取组织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工会、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少年先锋队及其他有关的社会团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保护未成年人有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家庭保护第八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

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

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

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87.06.30•【字号】•【施行日期】1987.10.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未成年人保护正文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1987年6月20日上海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1987年6月30日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使青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保护青少年是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学校、家庭以及公民的共同责任。

青少年有自我保护的权利和自我教育的责任。

第三条对青少年的保护,应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坚持培养教育、启发引导为主的原则,同时积极预防和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

对需要特殊保护的青少年实行特殊保护。

对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者,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本条例保护的青少年是指居住、进入本市的六周岁至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

第五条市、区、县、乡、镇人民政府设立青少年保护委员会。

委员会主管检查、督促、协调本条例的实施工作,讨论、决定保护青少年的重大问题。

街道办事处也应设立青少年保护委员会。

第二章国家机关保护第六条市、区、县人民政府负责领导保护青少年的工作:(一)研究、检查、督促保护青少年的工作;(二)提供必要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三)规划、建设青少年活动的场所和设施;(四)加强对视、听、读物和公共活动场所的管理,对不适合青少年的视、听、读物和活动场所应严格控制;(五)有计划地培养师资,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六)奖励和表彰保护青少年成绩显著的组织和教师、父母、监护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其他人员;(七)处理其他有关保护青少年的事项。

第七条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根据区、县人民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做好保护青少年的工作。

法律规定青少年年龄(3篇)

法律规定青少年年龄(3篇)

第1篇一、引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在我国,法律对青少年的保护有着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旨在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我国法律规定中的青少年年龄及相关法律条文进行解析,以期为社会各界提供参考。

二、青少年年龄的定义在我国法律中,青少年年龄的定义并未形成统一的界定。

但根据相关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我们可以大致确定青少年年龄的范围。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因此,未满十八周岁的人均属于青少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由此可知,十六周岁至十八周岁的人属于青少年。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这进一步明确了未成年人的年龄范围。

综上所述,我国法律中的青少年年龄大致定义为十六周岁至十八周岁。

三、青少年年龄的法律意义1. 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法律规定青少年年龄,旨在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防止他们遭受侵害。

2.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通过法律对青少年年龄的界定,有助于社会各界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 维护社会稳定: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法律规定青少年年龄,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

四、我国法律规定中的青少年年龄及相关法律条文解析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第二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预防和制止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2)第二十三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3)第三十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第十七条之一: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法律条文解读保护青少年权益

法律条文解读保护青少年权益

禁止虐待和歧视
严禁对未成年人实施虐待 、歧视或其他不公正待遇 。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关规定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该法旨在通过教育、引导 、矫治等措施,预防未成 年人犯罪。
矫治和教育措施
规定了针对有不良行为或 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 的矫治和教育措施。
刑事责任年龄
明确了未成年人的刑事责 任年龄及相应的处罚原则 。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长影响
家庭氛围
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有利于青 少年健康成长,而紧张、冲突的 家庭环境则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
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方式
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够培养青 少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过度 溺爱或严厉惩罚则可能阻碍青少
年的成长。
家长榜样作用
家长的言行举止对青少年具有潜 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当以身作
VS
应对措施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反欺凌机制,包括制定 明确的反欺凌政策、加强师生教育和培训 、建立匿名举报制度等。同时,家长和社 会也应积极参与,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 谐的校园环境。对于欺凌行为的受害者, 学校应提供及时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 他们走出阴影,重建自信。
05 社会环境对青少 年影响及治理措 施
则,为青少年树立正面榜样。
家庭教育中价值观引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家庭教育中,应当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 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品质教育
通过家庭教育,培养青少年的良好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尊重 他人等。
法治意识教育
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教育,让他们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遵守法律 的必要性。
07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1 2 3
青少年网络保护不足

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建议

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建议

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建议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保护他们的权益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一些建议:1. 加强法律保护:国家应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保护青少年的权益,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健康、劳动、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

这些法律应具体明确青少年的权益和对他们违法行为的处罚。

2. 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教育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环节,国家应确保每个青少年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教育设施、师资等,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和竞争力。

3. 加强心理健康关怀:青少年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国家应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和关怀力度。

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体系,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减少青少年犯罪和自杀等不良行为。

4. 加强青少年权益宣传:加强对青少年权益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青少年的权益和需要。

通过宣传活动、媒体报道等形式,提高社会对青少年权益的重视,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5. 打击欺凌现象:欺凌是青少年常遭遇的问题之一,国家应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严厉打击欺凌行为。

同时,加强对受欺凌青少年的心理支持和协助,让他们能够获得及时的帮助和保护。

6. 加强网络安全保护:随着技术的进步,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国家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保护,建立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体系,提高青少年防范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等问题的能力。

7. 创造安全的社会环境:国家应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管理和社会治安的维护,创造安全的社会环境。

减少社会上的犯罪和暴力行为对青少年的伤害,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权益。

8. 鼓励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鼓励青少年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机会。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还能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和社交能力。

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国家、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只有给予青少年更多的保护和关爱,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未成年人维权保护青少年的消费权益

未成年人维权保护青少年的消费权益

未成年人维权保护青少年的消费权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青少年的消费权益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个信息爆炸、商品丰富的时代,未成年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消费陷阱,他们的消费权益也更容易受到侵害。

因此,未成年人的维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法律保护、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探讨如何维权保护青少年的消费权益。

一、法律保护法律保护是维护未成年人消费权益的重要手段。

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特殊身份和保护措施,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确保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并对未成年人的消费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

首先,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只能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消费。

未成年人在购买商品或者享受服务时,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年龄限制,否则商家应该拒绝提供服务。

此外,法律法规还强调家长或监护人在未成年人消费活动中的责任和义务,共同维护未成年人的消费权益。

其次,法律规定了未成年人的消费权益保护机制。

未成年人在购买商品或者受到服务侵害时,可以依法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机构和渠道,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和保护。

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维护未成年人消费权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孩子们形成正确消费观念和维权意识的重要场所。

首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树立良好的消费示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重引导孩子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和浪费。

他们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制定预算、分析消费商品的价值等方式,让孩子明智地进行消费。

其次,家长应加强对未成年人消费权益的教育宣传。

家庭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培养孩子的辨别力和自主选择能力。

家长可以通过组织家庭讨论、看电影、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提高孩子对消费陷阱的辨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对维护未成年人消费权益起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公平、透明、安全的消费环境,保护未成年人的消费权益。

青少年保护法保护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条例

青少年保护法保护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条例

青少年保护法保护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条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护青少年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少年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为青少年提供了全方位的保护。

一、加强青少年教育青少年教育是保护青少年权益的重要环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将基础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确保每个青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家庭等应当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身心健康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基础。

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违法有害信息,禁止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等。

此外,国家还支持青少年参与有益健康的体育运动和文化艺术活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保护青少年权益的重要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社会各界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犯罪预防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同时,法律还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要依法进行教育、矫治和保护,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四、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休息、娱乐、身体健康等权利。

如果这些权利被侵犯,他们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也明确规定,禁止将过重的劳动和危险、有害的劳动安排给未成年人。

五、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保护他们权益的重要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健康的人生态度。

同时,国家还鼓励建立专门的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为他们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六、落实对青少年的特殊保护青少年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特殊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一、修订意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是保护几亿孩子的大事,是涉及亿万家庭的大事,是事关国家未来的大事,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利于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2004年修正的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人权是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应享有的权利,人权的核心是使每个人的个性、人格、精神、道德和能力获得充分的发展。

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权利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并特别强调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为保证这些权利的实现,对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的职责作了进一步的规定,为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的各项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未成年人保护法同时也是一部人权保障法,是我国人权保护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法律的修订完善,对于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彰显我国保障人权的决心和成果,促进我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二)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成长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就是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针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总结经验,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作了较为全面的补充和修改,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明显增强,这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未成年人的劳动权益保护

未成年人的劳动权益保护

未成年人的劳动权益保护1. 引言未成年人是指年龄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然而,在部分地区和行业,仍存在未成年人被迫从事劳动的现象,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还侵犯了他们的劳动权益。

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劳动权益的保护势在必行。

2. 未成年人劳动权益的意义未成年人劳动权益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保护未成年人的劳动权益能确保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合理保护未成年人的劳动权益能够提高其劳动能力和竞争力,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最后,保护未成年人的劳动权益符合人道主义原则,彰显社会公平与正义。

3. 国家立法与政策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劳动权益,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劳动权益的相关条款,禁止雇佣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危险、有毒、有害的劳动。

同时,国家还出台了关于保护未成年人劳动权益的指导意见和措施,如限制未成年人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报酬等。

4. 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和家庭在保护未成年人劳动权益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校应加强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劳动权益意识,并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使他们了解自己的权益和应尽的义务。

家庭要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念,帮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合法权益的保护。

5. 社会各界的合作与监督未成年人的劳动权益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用工行为,建立健全劳动监察机制。

企事业单位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雇佣未成年人从事违规劳动,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同时,社会组织、媒体和公众应积极参与,监督未成年人劳动权益的保护情况,及时曝光违法违规行为。

6.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劳动权益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非常重要。

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劳动权益保护的知识,提高公众对未成年人劳动权益保护的认识和关注度,并倡导积极的劳动观念,共同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劳动权益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青少年合法权益保护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青少年合法权益保护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青少年合法权益保护的具体措施有哪些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由于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受到各种侵害。

因此,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那么,具体有哪些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呢?一、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是保护其合法权益的基础。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承担起这个责任,通过多种形式向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

学校应将法制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定期开展法律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明白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

同时,还可以邀请法律专业人士担任法制副校长或辅导员,为青少年提供法律咨询和指导。

家庭也要注重对孩子的法制教育,家长要以身作则,遵守法律法规,并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传递正确的法律观念。

例如,通过讲述身边的法律案例,引导孩子思考和判断。

社会可以利用大众传媒,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制作和播放针对青少年的法制节目和公益广告,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

二、完善法律法规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法律条款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修订。

比如,在网络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应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权益的保护,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和义务,规范网络信息传播,防止不良信息对青少年造成伤害。

此外,对于校园欺凌、家庭暴力等问题,也应制定更加具体和有效的法律规定,加大对侵害青少年权益行为的惩处力度。

三、建立健全保护机制1、设立专门的青少年维权机构政府应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青少年权益保护相关事务。

这些机构可以接受青少年的投诉和求助,协调相关部门解决问题,并对侵害青少年权益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

2、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学校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校园治安保卫工作,确保青少年在校园内的人身安全。

同时,要建立心理咨询室,为青少年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青少年保护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措施

青少年保护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措施

青少年保护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措施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国不断加强青少年保护法的制定与实施。

本文将从监护责任、教育保障、心理健康等方面,探讨相关法律措施,以期提升社会对青少年权益的保护与尊重。

一、监护责任的规范监护责任是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基础。

我国青少年保护法规定了家庭成员、学校、社会组织等相关方应当履行的监护责任。

家庭成员应该积极履行监护责任,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充足的食物和日常生活必需品,同时保障未成年人的安全和健康。

学校则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教育,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

此外,亲属、社区及其他组织也要积极参与青少年的监护与帮助工作,共同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教育保障的强化青少年的教育保障是保护他们权益的重要环节。

我国已经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措施来保障未成年人的教育权益。

首先,义务教育法规定了国家提供基本教育的责任,从根本上保证了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其次,高等教育法的制定加大了对青少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了充足的教育资源。

此外,逐步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学生资助体系,也在为未成年人的职业发展和经济保障提供保障。

三、心理健康的维护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青少年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并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持,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青少年保护法规定了禁止使用虐待、变相虐待、忽视等方式对待未成年人。

其次,相关法律规定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防控与干预措施,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及时的心理咨询和支持。

四、网络保护的重要性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青少年越来越容易接触到网络信息,也面临着更多的网络安全问题。

为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保护,我国制定了涉及青少年网络保护的法律措施。

网络信息安全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文件对青少年进行了网络保护的规定,同时加强了对网络平台的监管,确保未成年人能够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中成长。

青少年法律权益保护知识宣传

青少年法律权益保护知识宣传

青少年法律权益保护知识宣传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障青少年的权益。

本宣传旨在普及青少年法律权益保护知识,使青少年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青少年法律权益保障概述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阶段,由于年幼、能力欠缺和经验不足,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

为了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从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等多个方面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二、青少年法律权益保障的主要内容2.1 家庭权益保护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权益保护主要包括:- 保障未成年人的监护权、受教育权和继承权;- 禁止家庭暴力和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义务教育和照顾未成年人。

2.2 学校权益保护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权益保护主要包括:- 学校应当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 学校应当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2.3 社会权益保护社会是青少年成长的大环境,社会权益保护主要包括:-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含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以及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信息等;- 社会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保护,如流浪乞讨、交通事故等。

2.4 网络权益保护网络是青少年成长的新环境,网络权益保护主要包括:-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遵守国家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损害其身心健康的内容;- 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的管理,不得发布、传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引导和监督,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宪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宪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宪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宪法第一章第一条: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国家应当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健康成长、接受教育、享有权利和受到保护。

第二条:未成年人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但应当遵守法律规定。

第三条:未成年人的家庭、学校、社会应当共同承担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保障其生存、发展和受教育的权利。

第四条:未成年人无论贫富、地位高低,都应当受到平等的对待和保护,不得因为性别、种族、宗教等差别而受到歧视。

第五条:对于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进行教育和帮助,尽力使其重新融入社会,不得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条:对于对未成年人进行虐待、剥夺其权利、侵犯其尊严的行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并给予严惩。

第七条: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责任,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为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宪法第二章第一节未成年人的健康权第八条:未成年人的健康权是不可侵犯的,国家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健工作,确保他们身心健康。

第九条:未成年人有权接受必要的医疗、预防接种和心理健康服务,家庭和学校应当共同配合,保障其身体和心理健康。

第十条:对于身体有特殊需要的未成年人,国家应当加强关怀和照料,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治疗和康复服务。

第二节未成年人的教育权第十一条:未成年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应当提供免费的基础教育,确保每个未成年人都能够接受教育。

第十二条:未成年人应当接受符合其年龄和能力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个性和特长,为其提供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第十三条:对于因家庭困难或特殊原因而无法接受正常教育的未成年人,国家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三节未成年人的权利保障第十四条:未成年人在法律面前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五条:对于家庭监护、教育、监督未成年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履行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不得有任何形式的虐待和侵犯行为。

第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未成年人受到侵害或虐待的情况,应当及时报警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青少年合法权益保护的行政监管有哪些

青少年合法权益保护的行政监管有哪些

青少年合法权益保护的行政监管有哪些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为了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行政监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青少年合法权益保护方面,行政监管都有哪些具体措施和手段呢?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在保障青少年受教育权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监督学校的办学行为,确保学校依法依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他们会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师资配备等进行检查和评估,以保障青少年能够接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

对于违规办学、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会依法予以处理,责令其改正。

劳动行政部门在防止青少年遭受非法劳动剥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法律明确规定了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劳动行政部门会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检查其招工情况,防止企业非法使用童工。

对于发现的非法用工行为,会给予严厉的处罚,包括罚款、责令改正等,以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保障他们接受教育和正常成长的权利。

文化行政部门在净化青少年成长的文化环境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深远。

文化行政部门会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打击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如淫秽、色情、暴力、恐怖等内容,防止这些有害信息侵蚀青少年的心灵。

同时,对于线下的文化市场,如书店、音像店等,也会进行定期检查,查处非法出版物、盗版音像制品等,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积极的文化产品。

公安部门在维护青少年的人身安全和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会严厉打击针对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如拐卖儿童、校园欺凌、性侵犯等。

加强校园周边的治安管理,增加巡逻频次,确保青少年在学校及周边的安全。

同时,公安部门也会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保障青少年的消费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会监督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质量,特别是针对青少年消费较多的食品、玩具、学习用品等,检查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安全要求。

儿童与青少年保护法: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

儿童与青少年保护法: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
• 儿童与青少年保护法在保护主体、保护内容、保护方式等方面不断发展与完善 • 保护主体:从家庭、学校逐步拓展到社会各个方面 • 保护内容:从生活、教育逐步拓展到健康、心理、权益等多个方面 • 保护方式:从法律法规逐步拓展到政策措施、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
儿童与青少年保护法在保障未成年人权益中的作用
儿童与青少年保护法是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基石
• 儿童与青少年保护法面临的挑战包括法律法规的执行、政策措施的落实、权益保护的效果等方面 • 法律法规的执行: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确保儿童与青少年保护法的实施 • 政策措施的落实:落实政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权益 • 权益保护的效果:提高权益保护的效果,为儿童与青少年保护法的修订提供依据
儿童与青少年保护法的进一步完善与修订
儿童与青少年保护法的法律责任与处罚
儿童与青少年保护法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 事责任、刑事责任等多个方面
• 行政责任:政府部门、学校、家庭、 社会在实施儿童与青少年保护法过程中 的违法行为 • 民事责任: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 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 刑事责任: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犯罪 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 涵盖了0-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 保障了他们在家庭、学校、社会 等多个方面的权益
• 家庭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生活、 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权益 • 学校保护:保障未成年人在学习、 活动、安全等方面的权益 • 社会保护:保障未成年人在社会 环境、网络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 的权益
儿童与青少年保护法的 目的是保护未成年人的 身心健康、培养良好的
• 保障了未成年人在社会环境、网络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权益 • 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安全、和谐、有利于成长的社会环境
03
儿童与青少年保护法的实施与监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有关青少年权益保护的政策编者按: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变革中,青少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青少年也是需要特殊福利服务和关心照顾的群体。

青少年的权益和需要越来越引起各国的重视,联合国先后颁布多项国际性青少年政策,各国政府也相继制定了各种青少年政策,为青少年提供广泛的权益保护,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

我国在国际行动的推动下也开始制定专门的青少年权益保护政策,并实际加以执行。

编者拟从青少年司法保护政策、青少年教育政策、青少年就业政策、青少年健康服务政策等四个方面对我国现行青少年权益保护政策加以梳理。

所选编的政策是广义的公共政策,包括法律,政府所颁布的法规、法令、命令等措施,政府决策会议的文件、声明等。

我国有关青少年权益保护的政策一、我国青少年教育政策在联合国颁布的《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里,教育问题被列为十大优先领域之首。

青少年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根据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受教育的需要而制定的有关青少年教育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的总体规定,它体现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指示、决议、教育法律和法规之中。

我国的教育政策分为基础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政策、职业成人教育政策和民办教育政策。

1、基础教育政策在《教育大辞典》里基础教育的解释是:亦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对国民实施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也是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的教育,或者指为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好基础的教育。

基础教育是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它包括幼儿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三个部分。

(1)幼儿教育政策幼儿教育是指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进行的保育和教育。

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种形式、多渠道地发展。

在当地政府举办幼儿园的同时,鼓励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根据有关规定举办幼儿园。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幼儿教育事业得到了健康稳步的发展。

同时,幼教事业的发展已由城市逐步转向农村,一些地区已基本普及了学前一年教育。

我国目前有关幼儿教育的具体政策主要包括《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意见》和《学前班工作评估指导要点(试行)》等法律、法规、规章。

(2)义务教育政策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

《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第25条提出:“应优先考虑实现确保普及基础教育(包括识字)的目标”。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把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当做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随后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在权利保障方面,我国分别从经费问题、人身安全与尊严、校外活动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国家保证义务教育的经费,比如“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

国家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并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国家保障受义务教育学生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如“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对品行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少年应当给予帮助,不得歧视。

”国家保证青少年的校外活动,出台了《2000~2005年全国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发展规划》、《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合理安排中小学生课余生活加强中小学生安全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政策。

同样,残疾青少年儿童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也受到相应的保障。

(3)普通高中教育政策普通高中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是联系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

普通高中教育能够适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人民群众对高中阶段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于缓解初中升学压力,创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提高民族素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增加居民消费,带动与教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减轻就业压力,稳定社会的重要举措。

我国关于普通高中教育政策主要有《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等等。

在权利保障方面。

就经费问题,国家规定:“高中阶段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

要在充分考虑当地群众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经物价部门批准,区别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适当调整学费标准,提高高中阶段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

”“任何单位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学校乱收费、乱摊派”;在学习生活上,国家规定:“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继续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鼓励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解决课业负担过重、忽视学生个性、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等弊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要重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2、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相关教育政策主要见于1998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199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同时还规定了高等教育的数项原则,包括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原则、提高质量效益原则、帮助少数民族原则、平等原则、学术文化自由原则、民主原则和交流协作等原则。

还制定了相应的高校管理体制、学制分类和修业年限以及学业证书和学位制度等基本制度。

3、职业成人教育政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都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能够为对于接受完初等教育的青少年提供进一步教育的机会。

相关的政策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等。

在总的发展目标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贯彻积极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种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

到本世纪末,中心城市的行业和每个县,都应当办好一两所示范性骨干学校或培训中心,同大量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相结合,形成职业技术教育的网络。

《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也规定: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应与区域和国际组织合作,建立或加强适应目前和来来就业条件的职业和技术培训。

必须对青年人提供获得职业和专业培训以及学徒制方案的机会,协助他们获得具有升迁机会的工作,并且获得适应劳动力需求变化的能力。

4、民办教育政策民办教育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

对于民办教育,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2年12月28日通过,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二、我国青少年就业政策青少年完成了一定阶段的学业后,如果不能及时实现就业,就会带来种种矛盾和困难,形成社会问题。

如何保护青少年的就业权利,解决青少年的实际困难,必然成为青少年保护的重点。

但我国并没有独立的青年劳动就业政策,我国的青年劳动就业政策散见于国家劳动就业的各种政策之中。

(一)中国青少年劳动就业的相关政策1、中国所签订的国际公约主要包括《就业政策公约》(国际劳工组织1964年第四十八届大会通过,1997年5月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国际劳工组织的《最低就业年龄公约》等。

2、中国的劳动法律主要包括:《劳动法》、《矿山安全法》、《职业教育法》等。

3、由劳动部或劳动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颁布的劳动行政规章主要包括《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管理规定》、《职业指导办法》、《职业介绍服务规程》、《劳动力市场规定》、《关于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等。

此外,由劳动部或劳动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颁布的劳动行政规章有90多部。

4、各地方制定的地方性劳动行政法规和规章我国各地方制定的劳动行政法规和规章共有120多部。

(二)中国青少年劳动就业政策的内容1、总的原则中国青少年劳动就业政策的总的原则是要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满足对人力的需求,并解决失业和不充分就业的问题,促进充分、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

2、对青少年劳动就业的特殊政策规定我国的劳动就业政策中还对青少年劳动就业进行了特别的规定,主要内容包括:(1)准予就业的最低年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准予就业最低年龄公约》(1998年12月29日通过),同时声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内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的运输工具上就业或者工作的最低年龄为16周岁。

(2)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定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主要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3月24日颁发)。

该暂行规定是为了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含研究生培养单位)毕业生(含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维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而颁布。

该规定对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国家教委,国务院有关部委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高等学校,用人单位的主要职责,以及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做出了规定。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3]20号,2003年3月26日)要求各级共青团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联组织要做到:①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

②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

③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本领。

④积极扶持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⑤努力开辟灵活、临时的就业渠道。

(3)孤儿的就业政策孤儿是我国青少年群体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

我国对孤儿的就业政策做出特别的规定。

《民政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部关于妥善安排我国SOS儿童村孤儿就业的通知》(民福发[1995]4号)规定:安排儿童村孤儿就业的原则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即从哪个省市选送的孤儿,到劳动年龄时由儿童村送回到哪个省市安排就业,并希望各省市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态度,安排好他们的就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