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区域神经阻滞
疼痛科常用诊疗规范
疼痛科常用诊疗规范一、脑神经阻滞1、眶上神经在眶上切迹(或孔)处阻滞或毁损三叉神经眼支的眶上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眼支的眶上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第1支痛。
因额神经和滑车上神经紧邻其内侧,故治疗时往往同时累及。
眶上孔的解剖和定位眶上孔多位于眼眶上缘中、内1/3交界或中点附近。
切迹宽约5~6mm,一般可从表皮摸到,但骨孔不能触及。
操作步骤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在眼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向中点触压,找到放射性压痛点,进行标记。
皮肤消毒后,不用局麻,用细短针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眶缘,小心改变针头方向寻找异感。
如刺入眶上孔,深度不超过1cm。
回抽无血,注入2%利多卡因0.3~0.5ml,3min后检查阻滞区域,如果满意,待局麻作用消退(约20min),再缓慢注射神经破坏剂0.3~0.5ml。
注射时注意用手指压迫周围软组织,以免药物扩散和对周围组织的刺激。
并发症几乎全部出现上眼睑水肿,数日内自行消退,不需特殊处理,但治疗前要向患者讲明,以免引起恐惧。
2、眶下神经在眶下孔处阻滞和毁损眶下神经及前、中、上牙槽神经,可治疗三叉神经第II支痛,其痛区分布在下眼睑、鼻旁、上唇和上颌门齿、犬齿等部位。
眶下孔的解剖和定位眶下孔位于上颌骨的前面,是眶下管的外口,其内口在眶底面与眶下沟相接,眶下神经即通过此管及眶下孔而达表面。
眶下孔多呈半月形,凸边朝外上方,孔口开向前、下、内方,由此决定了进针方向。
眶下孔距眶下缘约1cm,一般从体表可摸到。
眶下管的轴多由眶下孔走向上、后、外方,与夭状面呈40°~45°角,其长度约1cm(男性平均约为1.45CM,女性平均约为1.31CM)。
操作步骤患者取仰卧位。
自患者眼外角至上唇中点做一连线,再由眼内角外1CM处向同侧口角做一连线,两线的交叉点即为进针点。
做好标记,局部皮肤消毒,在标记折内下方以5号球后针头快速刺入皮肤,同时用另一手示指压住眶下缘,以防针尖滑入眼眶误伤眼球。
依眶下孔的开口方向进针,即针尖向上、后、外方倾斜,缓慢进针,在眶下孔附近仔细寻找,当针尖进孔有落空感时,患者即出现放射痛。
不同神经阻滞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赵四方
不同神经阻滞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赵四方发布时间:2023-07-10T04:44:19.373Z 来源:《系统医学》2023年7期作者:赵四方[导读] 在患有颈源性头痛(CEH)人员中采取不同神经阻滞方式进行治疗邓州市中心医院河南省南阳市 474150【摘要】目的:在患有颈源性头痛(CEH)人员中采取不同神经阻滞方式进行治疗,并分析各方式所获临床效果。
方法:研究展开具体时间段设定为2021年2月至2023年4月,设定60例CEH人员为分析对象,按照随机形式划分组别为2组,对照组60例执行外周神经阻滞,观察组60例执行颈2横突阻滞,分析各组疗效。
结果:分析各组人员的治疗效果可见,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从疼痛程度获取的分值情况来看,观察组治疗后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于CEH患者而言,在其治疗中执行颈2横突阻滞可有效缓解机体疼痛感觉,优化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颈源性头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CEH是指颈部结构引起的头痛,包括颈椎病、颈部肌肉疼痛等,作为常见头痛类型,头痛部位主要在头颈交界处,伴随颈部疼痛、肌张异常等症状[1]。
疾病发生原因较为复杂,常见如颈椎关节退行性病变、颈椎间盘突出、颈部肌肉过度紧张、颈部姿势不良等因素等,电脑使用时间过长、长期保持同一姿势等可增加疾病发生风险,人群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方式均可影响疾病发生概率。
CEH治疗方式较多,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针灸、按摩、神经阻滞等,其中神经阻滞为常用方式之一,通过注射药物、局部麻醉剂来阻断或减轻疼痛神经的传导,从而达到缓解头痛的目的。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展开具体时间段设定为2021年2月至2023年4月,设定60例CEH人员为分析对象,按照随机形式划分组别为2组,对照组60例执行外周神经阻滞,观察组60例执行颈2横突阻滞,对照组男性共计纳入13例,女性共计纳入17例,年龄34-52岁,均值(43.65±3.57)岁;观察组男性共计纳入12例,女性共计纳入18例,年龄35-53岁,均值(44.43±3.66)岁,分析各组别相关资料可见对比较强(P>0.05)。
疼痛门诊神经阻滞疗法
注药1
垂直进针触及颈5横突后结节。回抽无血无脑脊液 后,注入0.26%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5mg。
注药2 拔针1cm,针尖向后滑过横突后结节再刺入
1.5cm,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后注入0.26%利多卡因 5ml+曲安奈德5mg,以阻滞后支,或浸润斜方肌间 隙阻滞肩胛上神经。
C5椎旁注射适应症
颈源性肩背及上肢痛 肩关节周围炎 肩背或上肢带状疱疹神经痛
回吸无血无脑脊液,注入0.26%利多卡因5-7ml+曲安奈 德5mg。
二、腰椎侧间隙注射(小关节内侧缘法)
棘突旁开0.8-1.0cm,8-10cm5号长穿针垂直刺 入,针尖稍向外侧直至抵住关节突。
退针少许,针尖稍向内滑过小关节内侧缘,进针 过程中玻璃注射器始终保持正压。
玻璃注射器注气阻力突然减小,则提示针尖进入 硬膜外侧间隙,注入0.26%利多卡因10ml+曲安奈 德10mg。
(三)颈椎椎旁注射(后入路法)
棘突旁开3cm,8-
10cm5号长穿针垂
直刺入直至抵住椎
板外侧。
将针退至皮下,
针尖稍向外进针,
进针深度超过垂直
1cm。
玻璃注射器注气
无阻力即到椎旁,
注入0.26%利多卡
因5-7ml+曲安奈德
5mg。
3cm
棘突旁开3cm,垂直刺入至椎板外侧。
将针退至皮下,针尖稍向外进针,进针深度超过垂直深度 1cm,注气无阻力即到椎旁。
疼痛门诊常用的神经阻滞
杨阳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
一、颈椎椎旁注射 颈椎椎间孔注射
(侧入路法)
(一)C2椎旁射(侧入路法)
定位
乳突下一横指或下颌角平齐处,胸锁乳突肌后缘为 颈2横突后结节。
神经阻滞术的操作规程
神经阻滞术的操作规程神经阻滞术是一种通过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传导,使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技术。
以下是神经阻滞术的基本操作规程:1.了解解剖结构:进行神经阻滞术之前,必须熟悉局部解剖结构,了解穿刺针所要经过的组织,以及附近的血管、脏器和体腔等。
常用神经阻滞有肋间、眶下、坐骨、指( 趾 ) 神经干阻滞,颈丛、臂神经丛阻滞等。
2.准备药品和器械:根据阻滞的部位,选择适当的局麻药,例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以及用于注射的针头、注射器等。
确保药品和器械准备齐全,并注意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和器械的消毒情况。
3.确定穿刺点:根据需要阻滞的神经分布情况,确定穿刺点。
一般而言,穿刺点应选择在神经干或丛的周围,以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阻滞神经冲动传导。
4.消毒:对穿刺点及其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一般使用碘伏或酒精消毒液。
注意消毒范围要足够大,以避免感染。
5.穿刺:在消毒后的皮肤上注射一定量的局麻药,然后使用穿刺针沿着局麻药形成的液囊进行穿刺。
穿刺过程中要保持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6.确定阻滞效果:穿刺成功后,观察一段时间,确认神经阻滞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如果阻滞效果不佳,可以重复注射局麻药,或选择其他阻滞部位进行操作。
7.术后处理:术后要对穿刺点进行适当的包扎和压迫,以防止出血和感染。
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感觉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神经阻滞术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局麻药过敏、注射部位血管损伤、神经损伤等。
因此,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同时,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感觉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如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此外,为了确保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射前应先回抽,确保穿刺针未进入血管或腔隙。
2.注射局麻药前应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避免局麻药过敏反应的发生。
3.注射局麻药时应缓慢注入,避免快速注射导致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
4.在注射过程中要保持穿刺针的位置固定,避免针头移动或刺入其他组织。
神经阻滞疗法综合治疗头痛
神经阻滞疗法综合治疗头痛【摘要】目的探讨神经阻滞治疗头痛的方法。
方法根据神经阻滞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效应原理,利用头面部穴位与神经的关系选择头面部神经阻滞穿刺点。
采用低浓渡的局麻药、少量激素、维生素复合液;先行头面神经阻滞,再行一侧星状神经节阻滞,隔日一次,5次为1个疗程。
头面部穴位神经阻滞:采用头面部穴位神经接近法,根据病情选择1~6个穿刺点不等,常选的穴位穿刺点有:风池穴、风府穴、太阳穴、攒竹穴、眉中穴或阿是穴(痛点)等。
此处分别为枕大神经、枕小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的分枝和病变部位。
星状神经节阻滞采用气管旁颈6横突神经接近法。
结果53例头痛患者经1个月随诊治疗观察:痊愈43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100%,治愈率86%,无效0例;治疗后所有患者即时显效,均出现霍纳氏综合征,头痛症状立即减轻或消失,有头清目明之轻快感。
偶见一过性喉返神经阻滞,无其他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结论低浓度的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少量激素、微生素复合液与头面部穴位神经接近法和气管旁颈6横突星状神经节接近法神经阻滞综合治疗头痛的方法,能达到有效地治疗头痛的目的,具有疗效显著,方法简单安全,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的优点,是治疗头痛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神经阻滞疗法; 星状神经节; 头面部穴位; 气管旁颈6横突; 治疗头痛头痛是发病率很高的疾病,大约占门诊患者数的2%。
[1] 头痛的治疗方法很多,以往以口服药物治疗为主,兼以中医等传统治疗方法,一般疗程长,有些患者需长期服用安定类、止痛类药物,以致产生药物依赖现象。
作者根据神经阻滞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效应原理,利用头面部穴位与神经的关系来选择头部神经阻滞穿刺点,综合治疗头痛53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头痛患者53例,男25例,女28例,年龄14~47岁;病程最长11年,最短1 d。
经颈颅多普勒检查提示颈椎动脉或脑动脉血管功能异常,其他检查未见异常。
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 收稿 日期 】 21 — 7 1 00 0 — 1
( 文编辑 : 本 郎威 )
定血流动力学 , 缩短拔 管时 间, 减轻手术后早期疼 痛。
【 关键词 】 神经 阻滞 ; 超 前镇 痛; 开颅手术 ; 麻 醉
超 前镇痛 即在手术切皮前应用局部神经 阻滞 , 少剂量氯胺酮 不作 处理。操 作完成后 静脉给予 咪达 唑仑 00 g k 镇 静。麻 . 5m / g
或阿片类等药物 , 以阻止手术过程 中中枢神经致敏及感 受伤害 的 传人 , 使术后 疼痛 减轻 , 痛时间延 长 , 减少镇 痛药 的需求 量 , 镇 及
法 6 0例 A A I Ⅱ级 择 期 行 额 颞 顶 部 颅 内 占位 切 除术 患者 随机 分 为 对照 组 ( 组 ) 神 经 阻 滞 组 ( S 或 A 和 B组 ) 每 组 3 , 0例 , B组 麻 醉 诱 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前 05 . %布 比卡 因行 眶上、 滑车上、 耳颞、 大、 小神经 阻滞 , 枕 枕 A组不作任 何处理 ; 吸入异 氟烷 维持麻 醉, 根据 血压调 节异 氟烷 吸入浓 度 , 制血压在术前基础值 的 一2 % 一+ 0 控 0 2 %之 间。记 录中各时间点的血 压、 心率 、 呼气末异氟烷浓度、 管时间、 拔 术后 2h疼痛视 觉模
肿 , 期 应 用 7 L的 氯 化 钠 和 6 / 早 5 0g L右 旋 糖 苷 一7 0溶 液 扩
[] 2 只达石 , 张赛. 颅脑创 伤 药物治 疗的 新进展 . 中华创 伤 杂志 ,
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一.枕大神经阻滞疗法枕大神经为混合神经,有感觉与运动纤维,就是第二颈神经后支的最大一分支。
1、解剖由C2神经之后支纤维构成,通过C (1、2)之间并紧靠寰枢关节的后外侧出椎管,绕头下斜肌下缘向上斜跨枕下三角并穿过半棘肌与斜方肌及其腱膜达皮下,并支配该肌运动。
感觉纤维经过上项线中点之外2cm处紧贴枕骨上升,与枕动脉伴行,走在动脉之内侧,最后分布于枕后与顶部的皮肤,司颅后半部皮肤的感觉。
2、病因由于以上解剖特点,枕大神经在其行程中既接近寰枢关节,又多次发生曲折而绕穿枕下的肌层与筋膜,因此寰枢关节及枕下肌肉、筋膜的病变就会使该神经遭受刺激或压迫而产生继发性病变而产生症状。
因此,枕大神经病变可由外伤、颈椎疾患、上颈部软组织劳损性等引起,也可由传染病如感冒等所引起。
3、临床表现最突出的症状就是疼痛,多呈针刺或刀割样放射性痛,主要位于一侧的枕下,并向枕上、头顶部放射,甚至可波及前额及眼眶区。
疼痛常呈发作性出现,或自发或因旋转头部,尤其就是向对侧旋转而被诱发。
有时颈部活动、咳嗽、打喷嚏等也可诱发或加剧疼痛。
多数病人在疼痛间歇期仍感到患区钝痛或酸痛。
此外,在疼痛发作期常伴有颈肌痉挛,多数病人平时也有颈部僵硬感。
4、检查可见颈肌紧张乃至强迫头位,如头微后仰并向患侧倾斜,患侧枕大神经出口处(C2棘突与乳突连线的中点,相当于风池穴)及顶结节、上颈椎棘突或椎旁等部位可有压痛,并可向头顶及前额部放射。
有的在枕部头皮下可扪及痛性小结节。
枕大神经支配区皮肤也多有感觉过敏或减退,少数病程较长者甚至可显示脱发现象。
5、操作(1)两乳突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点(即上项线之中点)旁开1、5~2cm,在上项线下用手指触摸枕动脉搏动,枕大神经位于枕动脉的内侧。
此处从内至外的排列为神经、动脉、静脉,即枕动脉内侧为枕大神经,外侧为枕静脉。
如枕动脉跳动摸不到,可令病人俯卧,使动脉跳动更为明显。
触及动脉搏动后,在其内侧垂直进针,深约2cm,刺中神经时局部有明显酸麻感,并向头顶部放射。
神经阻滞定位
常用神经阻滞▲额神经阻滞:定位:眶上缘内侧1/4处额孔或切迹。
药量:消炎镇痛液1-1.5ml。
▲▲操作:用10cm 长、7处,再将穿刺针退至皮下,调整穿刺针角度对准瞳孔方向进针1-1.5cm滑过至翼突外板至标记处。
药量:消炎镇痛液2ml。
注意:多压,以免出血。
下颌神经阻滞:在上颌神经阻滞定位的下1/3。
其它同。
▲耳颞神经阻滞:定位:外耳道与下颌关节处,颞动脉搏动处外侧。
药量:消炎镇痛液3ml。
颏神经阻滞:定位:第一磨牙前下方,嘴角稍下部颏孔处。
▲▲药量:1%利多卡因8-10ml。
注意:1).过深将局麻药注入椎动脉可引起病人中枢神经性抽搐;2).注入蛛网膜下隙可引起呼吸心跳停止;3).注入过浅进入气管-食管沟阻滞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吞咽时呛咳;4).穿刺部位过高可以阻滞膈神经、部分臂丛神经。
膈神经阻滞:定位:去枕仰卧,头偏向健侧,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前斜角肌间隙锁骨上2.5-3cm。
药量:1%利多卡因8-10ml。
注意:严禁双侧阻滞,肺功能不良者禁忌,避免误入胸腔造成气胸。
▲颈椎椎旁神经阻滞:(1)颈侧入路法:颈椎椎间孔神经阻滞、颈深丛神经阻滞操作亦相同。
病人取仰处,(2)定位:C4横肩胛上神经阻滞:定位:坐位,背朝术者,双肩放松自然下垂,确定肩胛冈,从脊柱缘至肩峰作一连线,连线中点做一标记。
再标出肩胛下角,于肩胛冈中点作另一连线,两连线交点的外上角作分角线,延长至肩胛冈前缘,极为穿刺点。
或简单定位,即肩胛冈连线中点与外1/3连线之中点前缘。
用腰麻针进针至冈上窝后滑上1cm。
药量:1%利多卡因8-10ml。
注意:避免进入胸腔,反复穿刺容易引起肩胛上动脉损伤。
▲斜角肌肌间沟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定位:去枕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手臂垂直放松平贴身旁,在前斜角肌、中斜角肌间隙下移触及锁骨下动脉,示指下压出现手臂麻木感,此处为肌间沟,再确定C6横突或环状软骨作一连线,与肌间沟交点为穿刺点。
▲下角为7▲▲腰丛神经阻滞:又称腰大肌肌间沟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头皮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技术原理
声波传导
01
利用高频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导特性,形成声波反射、散射
和干涉。
图像生成
02
通过计算机处理反射回来的声波信号,重建出组织结构的二维
或三维图像。
实时监测
03
实时监测进针过程,确保针尖位置准确,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
织。
超声引导技术优势与特点
01
02
03
04
实时可视化
提供实时、高分辨率的组织结 构图像,有助于精确定位目标
术后镇痛
通过超声引导技术实施头皮神 经阻滞,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 ,提高患者舒适度。
康复治疗
超声引导技术还可应用于康复 治疗领域,如肌肉痉挛、神经
损伤等疾病的康复治疗。
05
超声引导头皮神经阻滞操作流程
术前准备与评估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手术史、过敏史及 合并症情况。
知情同意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操作目的、风险及配合事 项,签署知情同意书。
阻滞持续时间
神经功能恢复时间
记录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评估阻滞 效果稳定性。
观察并记录神经功能恢复时间,以评估阻 滞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局部出血与血肿
穿刺过程中可能导致局部出血与血肿,预防措施包括熟练 掌握穿刺技巧、避开血管、使用细针头、穿刺后压迫止血 等。
神经损伤
穿刺过程中可能损伤神经,导致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预 防措施包括熟悉神经解剖结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 避免过度进针等。
失败案例分析及教训总结
案例一
患者信息、手术过程、失败原因及术后处理情况,重点分析超声引 导技术的局限性和可能导致的失败原因。
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神经阻滞疗法⼀.枕⼤神经阻滞疗法枕⼤神经为混合神经,有感觉与运动纤维,就是第⼆颈神经后⽀的最⼤⼀分⽀。
1、解剖由C2神经之后⽀纤维构成,通过C (1、2)之间并紧靠寰枢关节的后外侧出椎管,绕头下斜肌下缘向上斜跨枕下三⾓并穿过半棘肌与斜⽅肌及其腱膜达⽪下,并⽀配该肌运动。
感觉纤维经过上项线中点之外2cm处紧贴枕⾻上升,与枕动脉伴⾏,⾛在动脉之内侧,最后分布于枕后与顶部的⽪肤,司颅后半部⽪肤的感觉。
2、病因由于以上解剖特点,枕⼤神经在其⾏程中既接近寰枢关节,⼜多次发⽣曲折⽽绕穿枕下的肌层与筋膜,因此寰枢关节及枕下肌⾁、筋膜的病变就会使该神经遭受刺激或压迫⽽产⽣继发性病变⽽产⽣症状。
因此,枕⼤神经病变可由外伤、颈椎疾患、上颈部软组织劳损性等引起,也可由传染病如感冒等所引起。
3、临床表现最突出的症状就是疼痛,多呈针刺或⼑割样放射性痛,主要位于⼀侧的枕下,并向枕上、头顶部放射,甚⾄可波及前额及眼眶区。
疼痛常呈发作性出现,或⾃发或因旋转头部,尤其就是向对侧旋转⽽被诱发。
有时颈部活动、咳嗽、打喷嚏等也可诱发或加剧疼痛。
多数病⼈在疼痛间歇期仍感到患区钝痛或酸痛。
此外,在疼痛发作期常伴有颈肌痉挛,多数病⼈平时也有颈部僵硬感。
4、检查可见颈肌紧张乃⾄强迫头位,如头微后仰并向患侧倾斜,患侧枕⼤神经出⼝处(C2棘突与乳突连线的中点,相当于风池⽳)及顶结节、上颈椎棘突或椎旁等部位可有压痛,并可向头顶及前额部放射。
有的在枕部头⽪下可扪及痛性⼩结节。
枕⼤神经⽀配区⽪肤也多有感觉过敏或减退,少数病程较长者甚⾄可显⽰脱发现象。
5、操作(1)两乳突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点(即上项线之中点)旁开1、5~2cm,在上项线下⽤⼿指触摸枕动脉搏动,枕⼤神经位于枕动脉的内侧。
此处从内⾄外的排列为神经、动脉、静脉,即枕动脉内侧为枕⼤神经,外侧为枕静脉。
如枕动脉跳动摸不到,可令病⼈俯卧,使动脉跳动更为明显。
触及动脉搏动后,在其内侧垂直进针,深约2cm,刺中神经时局部有明显酸⿇感,并向头顶部放射。
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分析
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分析目的:观察分析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
方法: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已明确诊断为颈源性头痛的患者120例,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人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采取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疗法,即先行患侧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枕小神经、枕大神经阻滞,再于患侧上颈部和枕部最常发且最为敏感的3个压痛点行小针刀治疗,1次/周,共进行3次治疗;对照组患者只行神经阻滞治疗,即行患侧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枕小神经、枕大神经阻滞,1次/周,共进行3次治疗。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每次治疗后、3次治疗后及3个月后的疼痛指标及总体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头痛程度均有明显缓解,但观察组患者的总体优良率和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尤其是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神经阻滞,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大力推广。
标签:神经阻滞;小针刀;颈源性头痛;疗效分析颈源性头痛主要是因颈部软组织、颈椎病理性损伤或功能性损伤导致的以单侧头颈部长期慢性牵涉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好发于20~65岁,女性多于男性,多数患者有头颈部受伤史[1]。
主要临床表现有额部、眼部、颞部、头顶部、枕后一处或多处出现酸痛或钝痛,可同时伴有颈部疼痛、压痛、颈部活动障碍、颈部僵硬等症状。
过去常被误诊为偏头痛、血管神经源性头痛、精神抑郁症等而延误治疗。
轻度的颈源性头痛可口服止痛药物或康复理疗进行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常有些疼痛的治疗经口服药物或保守治疗无效,且患者因自身因素无法耐受手术或不适合手术者,常用神经阻滞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此法可进行头痛性质的诊断或治疗,具有可靠稳定的优点。
神经阻滞疗法通常能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收到令人满意的疗效。
但同时它也存在着许多弊端,例如往往要多次反复注射麻醉性除痛剂,虽然短期缓解疼痛效果较佳,但是也仅仅是起到治标不治本的作用。
头皮神经阻滞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小儿开颅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头皮神经阻滞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小儿开颅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张琴琴;赵媛;孔高茵;唐朝晖【摘要】目的:探讨头皮神经阻滞技术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小儿神经外科麻醉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颅内占位手术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神经阻滞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5例。
常规麻醉诱导行气管插管后,B组于诱导后以0.25%罗哌卡因阻滞耳颞神经、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和枕大神经、枕小神经,C组不进行神经阻滞。
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麻醉。
记录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丙泊酚与瑞芬太尼使用总量、拔管时间,术后4、8、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麻醉并发症。
结果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均稳定,B组瑞芬太尼总量[(3.52±1.75)μg/(kg·h)]与C组[(6.54±1.23)μg/(kg·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两组拔管时间[C组(10.01±8.47)min vs B组(8.35±7.17)min]、丙泊酚使用总量[C组(3.28±1.05)mg /(kg·h)vs B组(3.61±1.29)mg/(kg·h)]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4 h和8 h 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头皮神经阻滞技术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可减少小儿颅脑手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calp nerve block plus remifentanil-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in neurosurgical anesthesia of children. Methods Thirty children undergoing craniotomies were recrui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ropivacaine scalp nerve block group (group B)and control group (group C).Group B received scalp nerve block with 0.5%ropivacaine afterinduction while group C did not. 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 were used in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and atracurium in constant infusion for maintai-ning anesthesia.Heart rate (HR),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bispectral index (BIS)of different time-points,doses of 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extubation time,visual analogue scale and complication were recor-ded. Results Both groups had stable hemodynamics.The dose of remifentanil in group B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C (P<0.01 ).The differences of extubation time,dose of propofol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insignificant (P>0.05).Yet the difference of visual analog scale (VAS)(4 h and 8 h post-operation) was significant (P<0.01 ). Conclusions Scalp nerve block plus remifentanil-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may achieve better analgesic effects with a lower dose of remifentanil.【期刊名称】《临床小儿外科杂志》【年(卷),期】2016(015)006【总页数】5页(P621-624,628)【关键词】神经传导阻滞;神经外科手术;二异丙酚;麻醉;儿童【作者】张琴琴;赵媛;孔高茵;唐朝晖【作者单位】湖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湖南省长沙市,410005;湖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湖南省长沙市,410005;湖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湖南省长沙市,410005;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湖南省长沙市,410008【正文语种】中文Honnma等报道,约60%额颞部开颅患者术后存在中至重度疼痛[1]。
超声引导头皮神经阻滞
推广应用
进一步推广超声引导头皮神经阻滞技术在临床麻醉和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培训和教育
加强超声引导头皮神经阻滞技术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水平和患者满意度。
对今后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建议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局部麻醉和监测设备的应用
05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研究现状
头皮神经阻滞是临床疼痛诊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地缓解多种头痛和面部疼痛。
超声引导技术应用于头皮神经阻滞可以更精确地确定注射部位,提高阻滞效果和安全性。
目前,超声引导头皮神经阻滞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发展趋势和挑战
未来研究展望
进一步深入研究超声引导头皮神经阻滞的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探讨其临床应用的最佳方案。
加强超声引导头皮神经阻滞在特殊人群(如小儿、老年人和危重病人等)中的应用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06
结论
头皮神经阻滞的有效性
超声引导技术的优势
神经阻滞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研究成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
深入研究
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探讨超声引导头皮神经阻滞的作用机制和效果优化策略,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
超声引导技术的步骤
首先确定目标阻滞部位,然后在超声引导下将药物注入目标神经周围,同时观察药物的扩散情况,确保达到阻滞效果。
超声引导技术在头皮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头皮神经阻滞的优势
超声引导技术能够实时显示头皮神经分布和结构,帮助医生精确操作,提高阻滞效果。
可视化操作
安全性高
适用范围广
并发症少
通过可视化操作,可以减少对周围血管和神经的损伤,降低操作风险。
枕部偏头痛的神经阻滞及手术治疗
枕大神经 的充分减压 。枕大神经 可能分支 到周 围的一 块肌 肉 或一根血管 , 例 如枕动脉或它的一个分支 。 有证据显示 , 偏头 痛的潜在病 因可能 是外周机 制 , 而不是
颅内的机制。沿外周 神经终 止扳 机点 的引发 , 将 改 善偏 头痛
中国临床研究 2 0 1 5年 1 0月第 2 8卷第 1 O期
C h i n e s e J o u ma l o f C l i n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O c t o b e r 2 0 1 5 , V o 1 . 2 8 , N o . 1 0
是7 . 6 m m, 左 侧是 8 . 9 m m( 标准差分别是 2 . 9 m m、 3 . 2 m m) 。
经 常有 感觉异常 。但获 得枕 大神 经阻滞 , 感 觉异 常并 非一 定
要 出现。在阻滞前可 寻找枕 动脉 搏动最 明显 处 , 然后 在此 处 稍 内侧 回抽无血后 注射 即可 。若 枕动脉 搏动 不 明显 , 可在 枕 骨隆突外下方 ( 如前述 ) 进行注 射。当第 一次 阻滞失 败时 , 针
关键词 :偏头痛 ;枕大神经 ;神经阻滞 ; 神经减压术;枕部 ;枕 动脉切 除术
中 图分 类 号 :R 7 4 7 . 2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4—8 1 8 2 ( 2 0 1 5 ) 1 0—1 4 0 3— 0 3
偏头痛 是一种 常见 的神经病 学疾患 , 有很 多种类 和并 发 症, 每位患者 的症状 并不 完全相 同, 预 后也 各不 一样 。 目前 , 偏头痛的治疗方法 有药 物保 守治疗 、 神经 阻滞及 手术减 压术 等。因偏头痛 的病 因尚未完全 明确 , 各 方法 的疗 效不尽 相 同, 甚至 同一方法在不 同地 区 、 不 同患者群 体 间的疗 效也不 尽 相 同。这些治疗方法 尚无统一 的规 范化标 准。当前偏 头痛 的病
探讨不同神经阻滞方法用于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探讨不同神经阻滞方法用于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神经阻滞方法在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和副作用。
方法:根据国际上诊断颈源性头痛的标准,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头痛患者,随机将病患分成3组,主要包括行外周神经阻滞26例,颈2椎旁26例,以及两种诊断方法结合治疗的病患26例。
结果:在治疗结束后的两周、1个月、3个月的走访数据调查显示,每组的疼痛程度评分、每周发作次数与治疗之前有显著改善(P<0.01),并且随着时间的效果有所减低,但是组与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3组的颈源性头痛明显改善。
但是治疗后发现颈2阻滞和联合阻滞的4例病患出现头晕,观察发现这4例病患出现激素副作用。
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颈2 椎旁和而这联合治疗方式有助于改善颈源性头痛,但是外周神经阻滞较其他两者更加简便、安全。
【关键词】颈源性头痛;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是由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的神经压迫和部分无菌性炎症所导致的颈椎或颈部软骨组织的功能性和器质性损伤,主要表现为慢性的、牵涉性的、单侧头部疼痛[1]。
目前国内主要推出了三种针对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方式,主要是外周神经组织(枕大、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颈2椎旁以及两者联合阻滞方法[2]。
笔者严格按照国际诊断标准,采用以上三种神经阻滞手段,得出其治疗效果和副作用[3],先做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8月至2013年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颈源性头痛患者,76例患者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随机抽签决定分在所在组。
分别为外周神经组织组26例,颈2椎旁阻滞组26例和两者联合阻滞组26例。
3组病患的平均年龄为(41.21±13.25)岁。
1.2方法外周神经阻滞组:根据病患的疼痛位置的神经支配区域,分别对枕神经、枕大神经和耳大神经进行阻滞,剂量由二丙酸倍他米松和倍他米松磷酸纳混合剂1ml,再每组注射0.5ml 的米可保与0.4%利多卡因混合液。
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
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
神经阻滞是一种医学操作方法,用于减轻或阻断神经的传导,常用于麻醉或疼痛管理。
这里提供几种常见的神经阻滞操作方法:
1. 局部浸润麻醉: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目标区域周围的组织中,以阻断感觉神经的传导。
常见的局部浸润麻醉包括皮下浸润、关节周围浸润等。
2. 逐渐阻滞法:通过逐渐注射麻醉药物,在特定的解剖结构或区域阻断神经的传导。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神经阻滞,如神经丛阻滞或神经导管阻滞。
3. 穿刺神经阻滞:通过穿刺皮肤和组织,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入特定区域,以阻断神经的传导。
例如,在硬膜外腔注入硬膜外麻醉药物。
4. 中枢神经阻滞:通过注射麻醉药物到脊髓周围的腔隙(如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以阻滞神经传导。
常见的中枢神经阻滞包括脊髓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5. 神经导管阻滞:在目标神经周围放置导管,以便随时注射麻醉药物,实现神经阻滞。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长时间的麻醉或疼痛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神经阻滞应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和监控,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操作前请咨询医生进行适当的评估和指导。
神经阻滞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阻滞技术操作规范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神经丛、神经节周围,阻滞七传导冲动,使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
下面介绍颈神经丛阻滞和臂神经丛阻滞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颈神经丛阻滞适用于颈部手术的麻醉、颈部肿瘤或神经性疼痛治疗。
操作时,病人仰卧,头向对侧偏转并向后仰,进行常规皮肤消毒。
颈浅丛阻滞需要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做一皮丘,与皮肤平面垂直进针达筋膜处,同吸无血液即注入局麻药5~10ml。
颈深丛阻滞则采用改良方法,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与皮肤垂直方向进针,当穿刺达颈3或颈4横突后,将针稍后退离开骨质并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后,注入局麻药5~8ml,即将该侧的颈深丛阻滞。
需要注意的并发症有颈交感神经阻滞合并霍纳综合征、喉返神经或膈神经阻滞有引起呼吸功能障碍的危险、局麻药毒性反应、误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蛛网膜下腔阻滞、局部出血和血肿形成。
臂神经丛阻滞有两种方法:肌间沟组织法和锁骨上阻滞法。
肌间沟组织法适用于肩膀和上肢手术,但对前臂及尺侧阻滞效果稍差。
操作时,病人仰卧,前臂下垂,头转向对侧,进行常规皮肤消毒。
在环状软骨(颈6)水平,胸锁乳突肌外侧触及前斜角肌,再往外可触到一凹陷,即为肌间沟。
穿刺针向背、尾方向刺入,有穿破鞘膜感和异感出现,证明定位正确。
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即注入局麻药15~25ml(含肾上腺素5ug/ml)。
需要注意的并发症有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滞、喉返神经或膈神经阻滞、局部血肿等。
锁骨上阻滞法适用于上臂、前臂及手掌部手术。
操作时,病人仰卧,双臂靠身体平放,头转向对侧,肩下垫一小枕。
在锁骨中点上缘1~1.5cm处进针,并向内、后、下方缓慢推进。
当触及第一肋骨或出现异感时,证明定位正确。
固定穿刺针,回吸无血液后注入局麻药20~30ml(含肾上腺素5ug/ml)。
需要注意的并发症有气胸、血胸、局部血肿等。
腋路阻滞法适用于上肢手术,尤以前臂和手掌部位手术最佳。
操作时,病人仰卧,上臂外展9°,前臂屈曲9°,充分暴露腋窝。
头部神经阻滞对全麻下神经外科上头架和开颅期间血流动力学及血糖的影响
切 皮 、 颅 骨 时 的 平 均 动 脉 压 ( P 、 率 ( R) 血 糖 ( L 。 结 果 : P HR在 上 头 架 、 皮 、 颅 锯 颅 骨 各 个 锯 MA ) 心 H 和 G U) MA 、 切 开
观察 点 , B组低 于 P组 , 差异有统计 学意 义( P<00 )G U在 上头 架、 . ;L 5 开颅锯颅骨 时 B组显著低 于 P组 。 结论 : 头 部神 经阻滞可 以降低神 经外科 开颅前期外科操作 引起 的血流动力 学波动 , 定糖代谢 , 稳 有利 于神 经外科麻 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部区域神经阻滞
头部区域神经阻滞可以降低放置头钉和切口的疼痛,减轻循环波动,还可以起到术后镇痛的作用。
头皮表面神经分布表浅,每侧六组神经(见图1,2)。
其中滑车上支、眶上支、颞颧支和耳颞支源于三叉神经(第五颅神经),枕大、小神经源于地二三神经根。
图1.六组头皮神经示意图。
GO:枕大神经;LO:枕小神经;AT:耳颞神经;
ZT:颧颞神经;SO:眶上神经;ST:滑车上神经。
图2.六组头皮神经示意图
一、头部区域神经阻滞方法
1.滑车上神经阻滞:鼻梁与眉公交汇处进针,注入局麻药约2ml
2.眶上神经阻滞:与眉上方眶上切迹处进针,注入局麻药约2ml
3.颧颞神经阻滞:于耳屏和眶上切迹之间连线与颧骨交点处进针,由深至浅均匀阻滞,注入局麻药约5ml。
图4.耳颞神经阻滞示意图
4.耳颞神经阻滞:耳屏旁开1.5cm,颞浅动脉波动处后方进针,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约5ml。
图5.枕大、小神经阻滞示意图
5.枕大神经阻滞:枕骨隆突与乳突连线外侧1/3处进针,注入局麻药约5ml。
6枕小神经阻滞:枕骨隆突与乳突连线外侧2/3处或上项线枕大神经阻滞点外侧2.5cm进针,注入局麻药约5ml。
二、局麻药物的选择
欲获得满意的头皮神经阻滞,需满足3个条件:1.局麻药物达到一定浓度;2.足够的作用时间;3.足量且低毒性。
头皮神经阻滞的局麻药物常首先起效快、时效长、毒性低的药物: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及与1:20000浓度肾上腺素混合的利多卡因。
肾上腺素不仅可以延长局麻药无的作用时间,还可以使手术切口处血管收缩,减少出血。
常用药的选择见下表。
表1.头皮神经区域阻滞常用药物浓度及剂量
局麻药浓度(%)起效时间
(min)作用时效
(min)
单次最大剂
量(mg)
神经毒性的阈剂
量(mg/kg)
利多卡因1-1.5 10-20 120-240 400 7
左旋布比卡
因
0.25-0.5 15-30 360-720 150 3 罗哌卡因0.5-1 2-4 240-400 300 3.5 敬请期待下期:脑脊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