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

合集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机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机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机构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10月1日正式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下设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和政务院,其中政务院下设35个委、部、署、院,管理国家行政工作。

这套政权建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前苏联的模式。

1951年─1953年机构改革: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

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

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

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1956年机构改革: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

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

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

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1959年机构改革: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

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

建国后中国政治发展历程

建国后中国政治发展历程

简述建国后中国政治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

这两个30年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即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国后的30年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没有形成一个官僚特权阶层,保证其在动机上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的30 年中,中国共产党继续加强执政党建设,提出依法治国,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尽管这两个30年的背景和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其在深层次上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和继承性。

认真总结和研究两个30年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完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一、建国后30 年中国的政治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1. 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些制度框架既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又保证了国家的统一领导。

2. 在执政党的建设上取得了系统的理论成果和经验。

中国共产党将其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并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自律机制,主要内容有:定期进行“整党”、“整风”运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长抓不懈;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批判等级、特权观念,实行干群平等,对各级干部的生活待遇作出严格的规定。

这些都有效地遏制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滋生蔓延。

3. 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由此提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概念,并阐明了两类矛盾的性质和解决方法。

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改革回顾和启示

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改革回顾和启示

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改革回顾和启示作者:刘晓光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14年第10期【内容提要】建国以来,我国业已实施了9次机构改革,第10次机构改革方案已被十二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目前各地正在实施。

本文简述了这10次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得出三点启示:一是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核心,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二是权力本性是扩张的,阳光是权力的防腐剂,制度是权力的克星;三是改革的认识规律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在规划中前行”。

【关键词】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制度【作者简介】刘晓光,中共阿拉善盟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管理学讲师。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10-0008-03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

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作出了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战略部署,如何稳步推进这一轮机构改革,实现规划中提出的预期目标,是一个执政党和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概述自1949年建国至今,我国业已实施了9次机构改革,第10次机构改革方案已被十二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目前各地正在实施。

由于机构改革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方案各有不同,这里只对国务院的改革情况作简单介绍。

(一)第一次机构改革。

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国务院,设立部委机构35个、直属机构20个、办公机构8个以及秘书厅共64个部门。

1955至1956年,国务院对所属机构做了调整,调整后职能部门由64个增加到81个。

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国务院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

改革以来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回顾

改革以来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回顾

论 述 经 济体 制 改 革 与政 治 体制 改 革 的辩 证 关 系, 从
政治体 制改 革的高度 再次 强调机 构改革 。
( 二) 目标 与 方 向
本次机 构改革 主要 目标是 大力推进 政府 职能 的
转变 。政府 的经济 管理部 门要从 直接 管理为 主转变 为 间接管理 为 主 , 强化宏 观管理 职能 , 淡化微 观管理
构从 2 2 个 减为 l 9 个, 非 常设机 构从7 5 个减 N4 4 个, 部
委 内 司局 机构减 少2 0 %。 在 国务 院6 6 个部 、 委、 局 中, 有3 2 个 部 门共 减 少 1 . 5 万 多人 ,有 3 0 个 部 门共 增 加 5 3 0 0 人, 增 减相抵 , 机构 改革后 的 国务 院人 员编制 比 原来 减少 了9 7 0 0 多人 。但是 , 由于经 济过热 , 这次 精 简 的机构 很快 又膨胀起 来 了。
的发展 时期 , 开始 了经济 体制改 革 , 对外 开放 。 然而 , 1 9 8 1 年, 国 务院 的工 作部 门有 1 0 0 个, 达 到 建 国 以来 的最 高峰 。臃 肿 的管理机 构 已不能适 应改革 开放 和 经济社 会发 展 的需 要 , 亟待改革 。
( 二) 目标 与 方 向
构, 减少 了副 职 , 提高 了素 质 ; 在精 简机构 方面 , 国务 院各部 门从 1 0 0 个 减 为6 1 个 ,人 员编 制从 原来 的5 . 1 万人 减 为 3 万人; 省、 自治 区政 府 工作 部 门从5 0 - 6 0 个减 为3 0 ~ 4 0 个 ;直 辖市 政府 机 构 稍多 于 省政 府工 作部 门 ; 城 市政府 机 构从5 0 ~ 6 0 个 减 为4 5 个 左右 ; 行 署办 事机构 从4 0 个 左右减 为3 0 个 左右 ,县政 府部 门 从4 0 多个 减为2 5 个 左右 ; 在人 员编制 方面 , 国务 院各

改革开放40 年国家机构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40 年国家机构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40年国家机构改革历程/《中国民商》记者 李雨蒙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政府职能也需要合并与重组。

机构改革涉及诸多部门和利益,更需社会上下全力协同,长远发展行稳而致远。

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次机构改革都是在不断地重塑中解决了国家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与弊端自1982-2018年,国务院机构共集中进行过8次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和2018年,平均每5年进行一次政府机构的调整。

改革频率不低,其间有些部门机构也曾出现过“反复”。

就这8次改革而言, 每一次皆顺应时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尽管每一次改革任务不同,重点不一,形式各异,但每一次改革都是在不断的重塑中解决了国家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与弊端。

1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鉴于当时经济上已处于崩溃,故沿用并发展了50年代后期的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

到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增加到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与此相适应,从1982年开始,首先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范围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各级机关的改革。

这次改革不仅以精兵简政为原则,而且注意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对政府机构设置提出的新要求,力求使机构调整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有利条件,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并将其中一些条件成熟的单位改革成了经济组织。

这次改革,在领导班子方面,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直辖市政府机构稍多于省政府工作部门;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30个左右,县政府部门从40多个减为25个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作者:周宝砚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5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中国进行了六次国务院机构改革。

虽然这六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背景不同,任务不同,过程有难易,效果有大小,但都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需要,适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下一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勾勒了较为清晰的走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194-02一、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历程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

“文革”结束后,为了迅速扭转经济上的混乱局面,全面恢复生产,中央政府采取了一贯擅长的计划手段,与此同时,一批在“文革”中平反的老干部也要求恢复原来的工作,这使得干部队伍迅速膨胀,中央政府机构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峰100个,而其中1/3的机构就是管经济的。

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严重抑制了经济活力。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1]问题的决议。

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改革后,国务院工作部门减为61个。

但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如何建立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还没能真正展开,没能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显。

邓小平在1986年9月3日会见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时说:“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 [2]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 700多。

我国行政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行政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行政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展望摘要:纵观建国以来我国进行的几次改革,这些变革对完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加快经济建设发展、稳定社会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改革历程的回顾,总结经验,展望未来,为我国未来行政改革确立新的方向。

关键词:行政改革;服务型政府;行政效率一、我国行政改革历程的回顾(1)建国初的行政改革(1949~1978):这一时期内我国大致经历了三次改革。

1954年,中央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革,对建国初期下设的政治法律、财政经济、文化教育、人民检察4个综合性委员会进行撤销,将政务院改为国务院;设立了协助总理处理政务的8个办公室;调整设置了国务院64个工作部门,这次改革奠定了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

“三大改造”后,由于管理部门的细致分工,机构越来越多,到1956年底形成了建国以来的第一个高峰。

1958年,中央开始了第二次调整,这次改革剔除了中央机构的臃肿,进行权利下放,提高地方行政权利的积极性和独立性,是我国行政体制分权的第一次尝试。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机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也处于混乱,到1970年,国务院工作部门仅剩下32个,行政管理工作处于瘫痪状态,此时,恢复国家秩序,调整补充国家机构设置,维持社会正常秩序是当务之急。

(2)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机构的改革(1978~1998):在这段期间内,我国进行了三次改革。

文革后,国务院在恢复了部门管理的体制的同时继续增设机构,到1981年,所属部门超过了100个,形成了中央政府机构设置的第三次高峰。

1982年起,国务院进行了第四次国家行政改革,此次改革从领导层到基层分别进行了机构和人员的削减。

1988年,为了顺应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发展的要求,我国进行了第五次行政改革。

此次改革重点为: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弱化政府对具体行政事项的直接管理职能,下放权力给企业和基层,使其有更多的自主的决策和执行能力;与此同时,搞好配套改革,从机构改革到人事改革全面推行。

最新-2019年政府机构改革 精品

最新-2019年政府机构改革 精品

2019年政府机构改革篇一:2019725建国以来我国的四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建国以来我国的四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建国以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主要经历了1956年、1985年、1993年、2019年四次制度改革。

一、1956年工资制度改革。

1956年之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多种工资制度并存,如货币工资制度(薪金制)、实物工资制(供给制)等。

1956年的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了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奠定了我国工资制度的基础。

此次工资改革表现为三个特点:(1)取消了工资分配制度和物价津贴制度,直接以货币规定工资标准。

(2)统一和改进了工人工资等级制度,根据不同产业工人生产技术的特点,建立了不同的工资等级。

(3)改进了企业职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按照职务的高低确定职务等级的划分及工资标准。

此外,全国分为11类地区的工资标准,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分别规定工资标准,实行职务等级制。

如:行政人员分为30个等级;机关中的技术人员分为18个等级;科学研究人员、高校教学人员实行13级工资制等。

二、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1985年的工资制度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改革包括国营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两个方面。

此次工资制度改革中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表现为以下主要内容:(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均改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按照工资的不同职能,将工资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个部分。

(2)为鼓励中小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幼儿教师和护士长期从事本职业,除按规定发给工龄津贴外,另外分别加发教龄津贴和护士工龄津贴。

(3)建立了正常的晋级增资制度;每年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的完成情况,适当安排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增长指标。

(4)建立了分级管理的工资体制。

详细内容见中发[85]9号。

三、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1、1993年的工资制度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三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此次工资制度改革表现为以下特点:(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分别执行不同的工资制度,机关干部、机关工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及事业单位工人分别执行各自的工资标准。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行政改革的历程评述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行政改革的历程评述
第2 2卷第 3 期
20 0 9年 6月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u n lo u a g Vo a in la d T c n c lC l g o r a fP y n c t a n e h i a ol e o e
Vo . 2 N . I2 o 3
Jn 2 0 u .0 9
制” 方案 , 启动 了新一轮的行政改革 , 对我 国建设现代型 的管理机构体制具有重大意义。此 时, 回顾并 总结改革开
放 以来 历 次 行政 改革 的成 败 得 失 有 很 强 的 现 实 指 导 意 义 。 【 关键 词 】 政 改 革 ; 构 改 革 ; 革 开 放 ; 行 机 改 大部 制 ; 务 型 政 府 服 【 图分 类 号 】 6 0 1 中 D 3 . [ 献标识码] 文 A 【 章 编 号 】 6 2 1 12 0 )3— 0 4—0 文 17 —9 6 (09 0 0 1 4
治情 势 的 不 同 而 改 变 ” 。而 在 K R . .霍普 看来 ,行 政 改 革 是 : 段改革是在 我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行 的,故也可 “ 旨在 提 高 组 织 的 效 能 , 实现 国家 的发 展 目标 … …从 技 术 和实 以称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体制改革 。 践 的 观点 来 看 , 革 是对 政 府 机 器 的 重 建 ”1 改 『。 I 党 的 十一 届 三 中全 会 的 召 开 , 确立 了改 革 开 放 的政 策 , 历 国 内学 者 也 有 人 对 行 政 改 革 进 行 过 描 述 ,一 般是 指 在 政 史进入了一个新 的阶段 。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 , 数 府 管 理 范 围 内 ,为提 高 行 政 效 率 而 改 变 旧的 和 建 立 新 的行 政 次 行 政 改革 也 同 时开 展 。

中国行政改革历程

中国行政改革历程

一、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与发展历程建国以来,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我国政府一直进行着行政改革的实践。

自1949年到现在,我国行政改革的进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保持传统体制的行政改革阶段(从1949年至1978年)。

这一阶段的改革本质是适应传统计划经济的需要来建构政府体制,是对传统行政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式的改造。

第二阶段是重塑政府体制的行政改革阶段(从1978年至今)。

这一阶段行政改革本质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需要,尤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进行的重塑政府体制的改革。

下面就第二阶段的行政改革历程进行分析和介绍。

(一)1982年的行政改革从1978年至1981年,随着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我国恢复了过去撤并的行政机构,并增设了一些新的机构。

国务院部门迅速膨胀起来,至1981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100个,达到了建国以来机构设置的最高峰。

机构臃肿、层次繁多、互相扯皮、人浮于事等问题曰益突出。

与此同时,过去遗留下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干部队伍老化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从1982年开始,中央开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规模较大的行政改革。

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在中央,按干部“四化”方针选拔干部进入领导班子,减少副职,裁并政府工作部门;废除了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终身制,开始建立正常的干部离退休制度;下放经济管理权限、财政收支权限、人事管理权限。

在地方,各级政府主要推行了调整领导班子、精简机构、紧缩人员编制等改革。

除此之外,地、市、州政府积极试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

农村基层政府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建立乡人民政府。

1982年机构改革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干部的“四化”方针,在解决干部队伍老化和领导职数过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将这一原则写入了宪法。

这一阶段的改革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铺平了道路,为此后的行政改革积累了经验,对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我国政府机构的七次革命研究综述

我国政府机构的七次革命研究综述

我国政府机构的七次革命研究综述作者:王君霞学号:2008013317摘要:政府机构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政府处理政务的效率,从而制约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新中国从成立来,国内环境复杂而又不断地变化。

为了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和新中国的不断强大,我国政府先后进行了七次较大的改革,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也吸取了很丰富的经验。

对于政府机构的革命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我国政府机构的历史和对未来政府机构的设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这七次革命进行逐一描述和分析,总述七次革命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字:七次革命政府机构改革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政府机构相继进行了七次较大的改革,从1952年的第一次改革到1998年的第七次改革,被称为政府机构的七次革命。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政府机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着十分严重的暂时性困难和严峻的考验。

当时国内尚有相当数量的国名当反动派军队仍在部分地区负隅顽抗;解放区的土改尚未开始,封建地主阶级没有完全被打败;经济一片萧条,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因此,新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将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并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建立和健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社会建设主义创造条件。

这就是新中国初期政府制度确立的历史条件。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大会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大会还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

它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以及由它任命,组织并受其领导的政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和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五个部分。

其中政务院是国务院的前身,是国家政务的最高执行机关,政务院设立了35个部门,以管理国家行政工作。

二、从1952年到1998年的七次改革(一)第一次机构改革(1952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机构改革,这次改革的背景是:1952年,新中国开始转向有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从当年年底开始,由于从1951年起要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计划中的大型建设项目。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行政体制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行政体制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行政体制沿革10城市规划201312摘要: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体制决定行政体制。

行政体制改革,对于搞好国家行政管理乃至推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客观实际的变化,既有的行政体制出现了一些不适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新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探索能够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行政体制,从1951年至2008年,中国政府共进行了行政体制的十轮改革。

关键词:新中国行政体制十轮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行政体制构建和变革,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大体上经历了两大历史时期。

第一个历史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创立和奠基。

这一历史时期,建立了新中国各级政权,制定了各项行政管理制度,确立了基本行政体制。

经过多次调整和变革,构建起与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要求相适应以及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行政体制,为这一历史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提供了行政体制保障。

第二个历史时期,从1979年到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不断改革与完善。

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党的十四大之前,主要是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模式;从党的十四大召开到党的十六大之前,主要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全面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党的十六大以来,主要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

这一历史时期,伴随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改革的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行政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的机构设置和名称大多沿用了民国时期的称谓,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中央人民政府下设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和政务院,政务院下设35个工作部门,管理国家行政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作者:中国人大网来源:中国人大网编辑:信息中心发布时间:2008-3-17 10:50:1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务院机构图1951~1953年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

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

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

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54~1956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

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

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

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56~1959年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

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

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

18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

经过调整,国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

转轨时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历程

转轨时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历程
转轨时期 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历程
By Arhe
1949年我国的行政体制
1949年 10 月 1日,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 我国成立了称谓为政务院 的中央人民政府,下设政治法律、财政经济、文化教育、人民监察4个综
合性委员会及其所属部、委、院、署、行、厅共35个。同时,在中央政
府以下,省、直辖市以上设立了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 六大区域性地方人民政府。
-16-
第五次机构改革(1988—1990)
改革目标:
近期目标是转变职能、精干机构、精简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克服
官僚主义,逐步理顺政府同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政府各部门
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关系; 长远目标是逐步建立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功能齐 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19-
第五次机构改革(1988—1990)
评价:
由于经济过热,这次改革实际在机构、职能和编制上有增有减;对后 来产生最深影响的是开始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着重宏 观管理和间接管理。但是,这次改革未能有效地促进职能转变的进程,涉 及转变职能的几个主要问题,如政企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加强宏观调 控等远未解决。直到现在,转变政府职能仍然是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5-
第二次机构改革(1956—1959)
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 案)》。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这次改革以中央向 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
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
19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经过调整,国 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到同年底,国务院设68个工作部 门。 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和撤并,到同年底,国 务院设39个部委,直属机构14个,办公室6个和1个秘书厅,机构总数达 60个,比1956年减少21个。

行政组织学形成性考核答案

行政组织学形成性考核答案

《行政组织学》作业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6次政府机构改革,请你查阅资料,把6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情况进行简单归纳,总字数不少于1800字。

?答:?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1982年?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

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政府机构改革:1988年?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75个减到44个。

在国务院66增加5300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1993年?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

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

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

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第四次政府机构改革:1998年?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

新组建的有4个部、委。

更名的有3个部、委。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机构改革首先进行,随后中共中央各部门和其它国家机关及群众团体的机构改革陆续展开;1999年以后,省级政府和党委的机构改革分别展开;2000年,市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轨迹与反思———以国务院六次机构改革为例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轨迹与反思———以国务院六次机构改革为例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轨迹与反思———以国务院六次机构改革为例楼佳明浙江义乌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摘要】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精简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多次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每次改革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以国务院六次机构改革为例,分析我国机构改革中存在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机构随意增设等问题。

结论是政府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按照政企分开、精简统一及效能的原则,形成办事高效、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机构改革轨迹反思国务院一、政府机构改革的必要性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长期以来政府管理过宽过广,几乎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部经济职能。

由于政府的“越位”、“错位”使得企业缺乏活力,市场机制不灵敏,市场经济体系发展不完善。

2.日益膨胀的行政机构和冗员使社会无法承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白钢教授曾指出,我国自建国以来,已搞了六、七次机构改革,比较大的就有三次。

但每次精简之后,必然带来严重的膨胀,有人戏称“长长长常消常长”。

3.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为”、“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相应责任的政府。

二、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建议1.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转变观念。

首先要解放思想,彻底改变“舍不得”的本位主义思想和求稳怕乱的保守思想。

应当明确,不属于职责范围的事,感情再深、再实惠,也得放,属于职责范围的事,再难再艰巨,也地干;其次要认清角色,明确政府的职责和公务员应扮演的角色。

明确哪些事应由政府来干,哪些事应由地方政府来干,找到自己的位置,扮演自己的角色;最后要调整利益,正确处理“权”与“利”的关系。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组织结构变迁及改革思考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组织结构变迁及改革思考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组织结构变迁及改革思考作者:张秉蕙来源:《大经贸》 2020年第6期张秉蕙西南民族大学【摘要】政府组织结构的改革优化在公共管理中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组织结构随着国家的发展不断变迁。

在新时代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组织结构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探索未来政府组织结构发展的趋势。

本文筛选了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意义的政府组织结构改革进行历史梳理,分析我国政府组织结构改革的原因,提出我国政府组织结构改革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政府组织结构机构改革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政府组织结构是指政府内部的机构设置,它是由单位、部门、层级等排列而成,包括组织成员、部门、单位、层级之间的分工合作与沟通协调。

不同时期的政府组织结构呈现出不同的形状与特点。

建国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随着国家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政府职能也在实践和探索中逐步转变,为此我国进行了多次自上而下的政府组织结构改革。

组织结构是政府职能实施的重要载体[1],它能够促进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当政府职能发生变化时,政府的组织结构也应随之改变。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现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新时代回顾新中国建国以来政府组织结构的变迁,能从中看到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政府组织结构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我国政府组织结构变迁的历史梳理自建国70周年,我国随着国情的变迁多次开展了组织结构改革,每次改革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文章将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分为三个阶段,挑选具有代表性及重要意义的组织结构改革进行历史梳理,为我国未来探索组织结构变迁的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一)建国初期我国政府组织结构的变迁1949年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一系列文件,设定了政府的机构设置、职责权限等,我国政府组织结构趋向规范化、系统化。

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政府职能随着国家的发展不断扩大,但也出现政府机构臃肿,各部门职能交叉,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政府实施组织结构改革势在必行。

政府机构改革历程

政府机构改革历程

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回顾总结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形成于建国初期至5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前,为建立和完善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体制,先后进行过三次机构改革,即:1951年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的政府机构改革;1956年以扩大地方自主权为主体的政府机构改革;1960—1964年以收回50年代后期下放的权力,中央精简以事业单位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政府机构改革进行了六次较大的变化调整:一、1982年,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改革内容主要以干部队伍年轻化、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并将条件成熟的单位改建为经济实体组织的政府机构改革;二、1988年,国务院各部门从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主要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三定”的政府机构改革;三、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主要以政企分开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四、1998年,不在保留的部委有15个,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以中央政府人员、机构减半为目标。

朱总理形象地称“拆庙”。

五、2003年,国务院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主要以职能划分清晰为改革目标。

六、2008年,以大部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为主要目标。

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

政府机构改革艰难的表现,一是从表面看,政府机构人员数量的增减实际为权力政府部门权力的博弈;二是表现为政府部门权力博弈后面的部门利益调整;三是部分国家公务人员面临新的职业选择,增加了他们的反感与抵触情绪。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原创实用版)目录1.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背景和目的2.机构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成效3.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未来展望正文一、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背景和目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和政府进行了多次精兵简政,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

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和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提高政府效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机构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成效1.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进行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

其主要内容包括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精简机构,减少层次;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

2.1982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减少副职、对机构裁撤合并。

3.198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转变职能。

强调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

4.1993 年:统筹党政机构。

具体措施包括:中纪委机关和监察部合署办公;将部分经济部门改组为国家局,由国务院直接领导。

5.2018 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这次改革旨在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机构设置上更加科学、在职能配置上更加优化、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

每一次机构改革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未来展望机构改革对于提高政府效能、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社会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国家机
构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国家机构已经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效到高效,改革不断,发展不止。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
改革的历程。

一、1954年,制定新宪法,成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三个国家权力机构。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明确国家权力
机构职责,并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确立了中国的三权分立制度。

二、1958年,进行大规模集中的机构改革,实行大跃进,建立了"人民公社"和"大寨模式"等,以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此次改革的最终
结果是导致了资源浪费和农民利益的严重损失。

三、1965年,开展"文化大革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
了冲击。

此期间,国家机构没有进行任何合理有效的改革,实际上,
这一时期完全是以正确性来评价工作。

四、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次改革的目的是恢复并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
放期间,国家机构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农村改革
和企业改革。

五、1982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了国家的职能和政治、
法律制度等方面规定。

宪法对国家机构改革也有明确的规定,在此后
的努力中,国家机构得到了全面完善。

六、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法制
行政体制。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减轻政府职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帮
助政府更好地服务人民。

七、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此次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更好
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总之,建国以来的国家机构改革,经历了曲折漫长和艰苦卓绝的历程,不断摸索中国特色的国家管理方式和新形势下的国家治理方式。

在未来,中国需要不断地对国家机构进行改革,进一步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