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改革历程

合集下载

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

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作者:刘亚飞0990202035一、行政体制改革的定义行政体制改革是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提高行政效率,对其组成、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方面调整和优化的过程.(摘自《“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作者:方堃、杨毅2006年9月)二、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七次行政体制改革。

按照经济体制改革逻辑,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路径大致可以划分为调试、转型和创新三个阶段。

调试阶段为1952年、1958年和1960年三次.转型阶段为1982年、1988年和1993年三次。

创新阶段是1998年开始的最大一次改革,被称为“第七次革命”。

(摘自《“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从制度变迁视阈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作者:方堃、杨毅2006年9月)2、从建国到现在, 已经过去了的机构改革有六次,加上现在正在进行的一共七次.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从1998 年开始, 舆论称之为“第七次革命"。

总起来看, 以前的六次行政机构改革尽管力度各不相同,裁员、缩编和机构撤并情况不大一样, 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那些改革不是旨在通过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来达到调整行政机构整体功能和职能的过程,而仅仅停留在对机构和人员数量的简单减少上, 人们称之为“机械式”改革。

因为没有改革政府运行机制和职能, 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和“越精简越膨胀”的逆向恶性循环现象。

(摘自《“第七次革命":政府机构改革进展态势及问题》作者:张湛彬2000年7月)三、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1、第一,目标明确。

改革瞄准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第二,重点突出.强调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第三,程序规范.融入依法治国理念,制定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关于地方机构改革的意见》等法律文件。

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考摘要:我国应在行政体制改中不断推陈出新,建立起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行政管理体制。

本文运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我国政体改革的历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等方面的简要阐述,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目标提出几点略见。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思考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1.改革开放前的行政体制改革(1)1949―1954年政府机构改革。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大区一级地方政府并增设国家计划委员会。

1954年,改政务院为国务院,撤销4个综合性委员会;设立分别协助总理处理政务的8个办公室;增设24个主管部门。

调整后的国务院一共设置了64个工作机关。

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较大的行政改革,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略见雏形。

(2)1958―1959年政府机构改革。

1959年底,国务院所属部门机构总数减少到60个,形成了第二次较大的国家行政改革,成为建国后关于国家行政体制分权的第一次尝试。

由于当时机构的设置和调整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缺乏科学规范和法律依据,所以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1961―1965年政府机构改革。

1965年底,中央各部门直属企业、事业单位由1959年的2400余个,增加到10500余个,国务院机构总数达到97个,形成了中央政府机构设置的第二次高峰,但文革时期受到严重破坏,行政管理工作几乎瘫痪。

2.改革开放后的行政体制改革(1)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

国务院通过下放经济管理权、财政收支权、人事管理权,对政府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简,国务院机构总数缩减到61个,提出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重点解决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问题。

(2)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

国务院着重对一些非常设机构、政企不分的公司、政事不分的事业单位进行整体改革,在继续下放权力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

(3)1993年政府机构改革。

重点在于转变政府职能,中心内容是政企分开。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历程及启示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历程及启示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历程及启示马洪晶(中共伊犁州委党校新疆伊宁835000)摘要: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行政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着力探索分析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前进的原因、七十多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取得的成效,并结合历次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和当前我国实际,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国家行政体制改革,从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主要矛盾转变政府职能历程D O I 编码:doi :10.3969/j.issn.1674-6287.2021.02.017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87(2021)02-0074-04【收稿日期】2021-2-25【作者简介】马洪晶(1994~),女,河南信阳人,中共伊犁州党校行管法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社会治理法治研究行政体制改革是对行政体制各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革新,包括机构数量的调整、政府职能的转变、权力的变革、手段方式的创新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行政管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

因此,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这意味着继续深化新时代国家行政体制改革依然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新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

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同时期矛盾会发生相应变化,且存在一个主要矛盾,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我国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也存在着相对应的主要矛盾,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其实就是要着力解决每个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

新中国刚成立时,党的八大提出,我国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40 年国家机构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40 年国家机构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40年国家机构改革历程/《中国民商》记者 李雨蒙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政府职能也需要合并与重组。

机构改革涉及诸多部门和利益,更需社会上下全力协同,长远发展行稳而致远。

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次机构改革都是在不断地重塑中解决了国家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与弊端自1982-2018年,国务院机构共集中进行过8次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和2018年,平均每5年进行一次政府机构的调整。

改革频率不低,其间有些部门机构也曾出现过“反复”。

就这8次改革而言, 每一次皆顺应时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尽管每一次改革任务不同,重点不一,形式各异,但每一次改革都是在不断的重塑中解决了国家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与弊端。

1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鉴于当时经济上已处于崩溃,故沿用并发展了50年代后期的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

到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增加到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与此相适应,从1982年开始,首先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范围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各级机关的改革。

这次改革不仅以精兵简政为原则,而且注意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对政府机构设置提出的新要求,力求使机构调整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有利条件,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并将其中一些条件成熟的单位改革成了经济组织。

这次改革,在领导班子方面,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直辖市政府机构稍多于省政府工作部门;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30个左右,县政府部门从40多个减为25个左右。

请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

请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

请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国家机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效到高效,改革不断,发展不止。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

一、1954年,制定新宪法,成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三个国家权力机构。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明确国家权力机构职责,并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确立了中国的三权分立制度。

二、1958年,进行大规模集中的机构改革,实行大跃进,建立了"人民公社"和"大寨模式"等,以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此次改革的最终结果是导致了资源浪费和农民利益的严重损失。

三、1965年,开展"文化大革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冲击。

此期间,国家机构没有进行任何合理有效的改革,实际上,这一时期完全是以正确性来评价工作。

四、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恢复并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期间,国家机构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农村改革和企业改革。

五、1982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了国家的职能和政治、法律制度等方面规定。

宪法对国家机构改革也有明确的规定,在此后的努力中,国家机构得到了全面完善。

六、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法制行政体制。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减轻政府职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帮助政府更好地服务人民。

七、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此次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总之,建国以来的国家机构改革,经历了曲折漫长和艰苦卓绝的历程,不断摸索中国特色的国家管理方式和新形势下的国家治理方式。

我国行政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行政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行政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展望摘要:纵观建国以来我国进行的几次改革,这些变革对完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加快经济建设发展、稳定社会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改革历程的回顾,总结经验,展望未来,为我国未来行政改革确立新的方向。

关键词:行政改革;服务型政府;行政效率一、我国行政改革历程的回顾(1)建国初的行政改革(1949~1978):这一时期内我国大致经历了三次改革。

1954年,中央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革,对建国初期下设的政治法律、财政经济、文化教育、人民检察4个综合性委员会进行撤销,将政务院改为国务院;设立了协助总理处理政务的8个办公室;调整设置了国务院64个工作部门,这次改革奠定了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

“三大改造”后,由于管理部门的细致分工,机构越来越多,到1956年底形成了建国以来的第一个高峰。

1958年,中央开始了第二次调整,这次改革剔除了中央机构的臃肿,进行权利下放,提高地方行政权利的积极性和独立性,是我国行政体制分权的第一次尝试。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机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也处于混乱,到1970年,国务院工作部门仅剩下32个,行政管理工作处于瘫痪状态,此时,恢复国家秩序,调整补充国家机构设置,维持社会正常秩序是当务之急。

(2)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机构的改革(1978~1998):在这段期间内,我国进行了三次改革。

文革后,国务院在恢复了部门管理的体制的同时继续增设机构,到1981年,所属部门超过了100个,形成了中央政府机构设置的第三次高峰。

1982年起,国务院进行了第四次国家行政改革,此次改革从领导层到基层分别进行了机构和人员的削减。

1988年,为了顺应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发展的要求,我国进行了第五次行政改革。

此次改革重点为: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弱化政府对具体行政事项的直接管理职能,下放权力给企业和基层,使其有更多的自主的决策和执行能力;与此同时,搞好配套改革,从机构改革到人事改革全面推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变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以下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一、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首先是80年代初期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开始尝试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大胆地进行对外开放,开展对外贸易合作等,为后续的行政体制改革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是90年代初期的实践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开始推行政府机构改革,改革政府机构职能和权力,提高行政效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再次是新世纪以来的创新阶段,这一阶段我国提出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举措,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创新。

二、主要成就: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首先是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政府职能由过去的重管、重企变为服务型政府,为市场主体提供便利和保护。

其次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幅度减少了行政审批事项,优化了审批流程,提高了行政效率。

再次是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深化了机构职能改革,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还取得了法治化建设、人才引进、信息化推进等方面的成果。

三、启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有效服务和监管,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减少政府干预、简化行政审批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需要建立公正、高效、透明的行政审批制度。

行政机构改革需要注重横向和纵向协调,强化政府职能整合和权力监督机制。

行政体制改革应当注重法治建设,加强公共管理的法治化。

还需要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政府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行政体制改革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为我们今后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我们要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行政体制的现代化和法治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研究
在思想建设方面,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 新成果武装全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 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政治体制改革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我国在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 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党 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在制度建设方面,党积极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 改革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党内监督和民主监督, 有效提高了党的纪律性和组织性。
在组织建设方面,党通过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改革等措施,不断优化干部 队伍结构,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
深化阶段(1992-2002)
01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 标,政治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 化。
02
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 议通过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的修正案,将“依法治 国”写入宪法。
03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 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的战略任务。
坚持党的领导与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
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党的领导与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原则,既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又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政治 生活。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党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政治体制改革的民主性和 科学性。同时,党还注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确保基层组织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
攻坚阶段(2002-2012)

中国70年行政体制改革的分期与沿革

中国70年行政体制改革的分期与沿革

BUSINESS CULTURECOLUD BROWSE . 云浏览2020.12NO.487116中国70年行政体制改革的分期与沿革文/孙 喆回顾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现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也为世界树立了榜样,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前的几次行政体制改革致力于巩固国家权力,而改革开放后的多次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从改革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对实施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以及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具有推进作用。

经过多次规模较大的改革和各种布局的调整,现已形成了符合国情和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前的行政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前,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4年、第二阶段是1956年、第三阶段是1970年。

行政体制改革第一阶段,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时需要一个高效的、以人为本的行政体制来巩固新政权。

同时,在经济上,新中国需要一个科学的、强有力的管理体制,以更好地改变中国的贫困状况。

虽然当时设立政务院为最高执行机关,下设35个协助部门,但由于任务复杂、经验不足,各级政府组织存在机构臃肿、职责不清、机构和人员之间没有合理的规划等问题。

行政体制改革第二阶段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结束以及五年计划已完成的前提下开始的。

第二阶段的改革是以精简机构下放权力为主要目标,同时扩大地方管理自主权。

由于行政机关繁杂,存在着政府效率低不作为、职员积极性差等一系列弊端。

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总体上看,事业机构还是太大,人员太多。

我们必须采取应对策略,优化政府机构和管理人员,协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我们必须认真地、有系统地改善国家机关,精简他们的组织机构,明确规定每个人的责任”。

1956 年行政体制改革重点在于精简工作部门,下放中央的权力,扩大地方自主权,是中国第一次自主开展的并获得了显著的效益。

中国行政变迁史

中国行政变迁史
认为行政法是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工具行政机认为行政法是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工具行政机关是权力主体相对方是义务主体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权力义务关关是权力主体相对方是义务主体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权力义务关系权力义务不对等是其基本特征命令系权力义务不对等是其基本特征命令服从是行政行为的基本服从是行政行为的基本模式
总结:治理行政下的行政特点
1、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责任追究;
2、强调“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 3、强调“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
分析:治理行政下的行政思想? 服务控制论:
1、权力必须以权利为基础,即公民权利是源,国家行政权力是流, 所有的权力都是由公民权利派生出来的,所以政府的行政权力只能来 源于人民的授予; 2、权力必须以维护权利为其存在的目的,即权力存在的惟一正当 性就是保障公民的权利,所以政府的行政权力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 3、权力的行使必须以权利为边界,即权力的运用以不侵犯公民的 权利为最低限度,所以政府的行政权力必须严格依法行使,否则就必 须承担责任; 4、权利和权力之间的行使在具体操作上只能通过政府和公民之 间的服务控制的途径来实现,相互之间的层层推演、制衡,来达到政 府和公民或社会之间的均衡状态。

夏朝:创立了王位世袭制度,确立了政治生活中的“亲亲原则”。建立了百
官,分掌庶政、军事、税赋、诉讼、车马、历法、档案等各项事务。

商朝:建立一套以国王为中心的内外职官体系,主要有行政事务官,管理各
种奴隶的“小臣”;宗教事务官,主要掌管神权,同时也掌管文化知识,当时 这类管员权力很大;王室内廷官,这是辅佐商王的官员,地位最高。地方行政 管理在殷商时期也开始出现,建立有“百姓”和“里君”两个不同系统的地方 管理机关,前者管理各氏族事务,后者管理基层行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七次行政组织机构改革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七次行政组织机构改革情况

《行政管理学》作业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七次行政组织机构改革情况
任课教师:***
班级:汉语言文学1001班
*名:***
学号: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七次行政组织机构改革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管理领域的改革也逐步推进。

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进行了7次以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构成了整个改革开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的保障。

具体如下:一、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
二、1988年的机构改革。

中国六次政府行政机构改革

中国六次政府行政机构改革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精兵简政到废除干部终身制。

内容:适应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需要,着力改变机构臃肿、层次繁多、人浮于事等状况,明确行政、事业、企业的界限,精干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结果:一是精简了机构和公务人员。

二是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

三是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条件为辅”,即经济性质仍然是计划经济。

这次改革只是一次数量增减性的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提出转变职能到开创“三定”局面。

内容:首次提出转变职能这个关键,裁减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设专业机构,减少专业部门对企业的干预,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结果:一: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41个,直属机构从22—19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二:这次改革历史性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直到现在,仍然是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从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到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期间我们实行的是“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尽管加了诸多限制,但经济性质已变成商品经济了。

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行政体制改革到政企分开。

内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改革计划、投资、财政、金融管理体制,撤并了一些专业经济部门和职能交叉的机构,将一部分专业经济部门转化为经济或服务实体,将综合经济部门的工作重点转到宏观调控上来。

结果:一是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企业成为市场主体。

二是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转变工作方式三是合理划分职责权限,理顺上下左右关系。

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到大刀阔斧改革。

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在转变职能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实行政府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以及直接管理企业的脱钩,同时大幅度裁并国务院组成部门,精简人员编制。

转轨时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历程

转轨时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历程
转轨时期 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历程
By Arhe
1949年我国的行政体制
1949年 10 月 1日,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 我国成立了称谓为政务院 的中央人民政府,下设政治法律、财政经济、文化教育、人民监察4个综
合性委员会及其所属部、委、院、署、行、厅共35个。同时,在中央政
府以下,省、直辖市以上设立了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 六大区域性地方人民政府。
-16-
第五次机构改革(1988—1990)
改革目标:
近期目标是转变职能、精干机构、精简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克服
官僚主义,逐步理顺政府同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政府各部门
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关系; 长远目标是逐步建立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功能齐 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19-
第五次机构改革(1988—1990)
评价:
由于经济过热,这次改革实际在机构、职能和编制上有增有减;对后 来产生最深影响的是开始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着重宏 观管理和间接管理。但是,这次改革未能有效地促进职能转变的进程,涉 及转变职能的几个主要问题,如政企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加强宏观调 控等远未解决。直到现在,转变政府职能仍然是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5-
第二次机构改革(1956—1959)
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 案)》。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这次改革以中央向 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
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
19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经过调整,国 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到同年底,国务院设68个工作部 门。 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和撤并,到同年底,国 务院设39个部委,直属机构14个,办公室6个和1个秘书厅,机构总数达 60个,比1956年减少21个。

中国行政体制

中国行政体制

中国行政体制中国行政体制是指中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方式,它是国家治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的行政体制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

本文将对中国行政体制的发展历程、组织结构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国行政体制的发展历程中国行政体制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1949年以后,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时期,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运行方式主要依照苏联模式进行。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回归市场经济,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体制改革。

这些改革的目的旨在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服务能力,并适应国家发展的新形势。

二、中国行政体制的组织结构中国行政体制的核心是国务院,国务院是中国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立了多个部门和委员会。

例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等。

此外,中国各级政府也是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级到地方级,政府组织结构大致相似,但在职能和权限上有所不同。

此外,中国行政体制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机构,如监察机构和地方政府派出的驻地机构等。

三、中国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国行政体制在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权力过于集中是中国行政体制的一大难题。

过度集中的权力容易导致腐败和滥用职权等问题。

其次,行政体制的效率和透明度仍有待提高。

由于行政体制过于庞大和复杂,决策和执行之间的协调经常面临挑战。

此外,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也需要进一步改善。

最后,中国行政体制的复杂性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在改革中,一些行政审批和管理流程仍然繁琐,需要进一步简化和优化。

四、建设现代化行政体制的措施要建设现代化的行政体制,中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提高政府效能。

其次,注重精简和优化行政审批和管理流程,减少企业和个人的负担。

此外,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和信息共享,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重要的转折点,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初期,中国开始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尝试。

此时,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保留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特点,如高度集权、行政权力过于集中等。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政府开始试点推行“厂长负责制”、“责任制”等改革措施,以增强企业的自主性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逐渐进入了全面推进的阶段。

1994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国务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确立了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大幅度减少政府机构数量、简化政府职能、推行责任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等。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公信力,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2003年,中国政府开始了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层次改革。

此次改革主要集中在优化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建立了统一的行政许可制度,大幅度减少了行政审批事项,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企业和市民的负担。

第四阶段:2013年,中国政府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放管服”改革的口号。

此次改革的核心思想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优化服务。

具体措施包括清理废除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

这些改革举措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五阶段:当前,中国政府正致力于推进更高水平的行政体制改革。

这一阶段的改革目标是进一步减少政府干预市场的力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等。

中国政府将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国行政改革背景、历程与经验总结

我国行政改革背景、历程与经验总结

我国行政改革背景、历程与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七次以政府机构改革为核心的行政组织变革,其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则是调整机构和精简人员,核心内容是转变政府职能。

我国行政改革既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影响,而且也受到行政组织革新的需要和内部人员推动等内部因素的影响。

在改革经验方面,要坚持以中国当前国情为基础,以配套体制建设和转变职能为内容,以渐进性调试的方式来推动中国行政改革实践。

标签:行政改革;动因;历程;经验总结1 我国行政改革的背景按照行政生态学的观点,行政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是一个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任务和管理体制建立起来的复杂的开放的系统,也存在着新旧更替、不断发展的过程。

行政组织与外界行政环境不断的进行资源、信息等交换活动,保持其某种平衡状态。

行政组织能够充分注意外界环境提出的要求,并能有效地做出反应以满足这种要求。

当组织内部或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时,将会打破这种平衡状态,这就需要从适应其外部环境和内部转换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成新的平衡状态。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行政组织都不断进行着改革与调整,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行政改革更是作为政府的重要议程被多次提出并推行。

而每一次的行政改革都不是孤立的,必然受外界行政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两部分。

1.1 中国行政改革的外部动因行政改革来源于行政环境的变化,行政改革的动力来自于行政系统与环境的互动,这一影响主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

(1)政治因素。

行政本质上是对国家意志的体现和执行,行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部分甚至有时直接取决于政治制度的构成。

因此,政治因素的变化,比如政治价值、政策取向等,都不可避免的引起行政系统结构、功能及人员的发展和变化。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统摄政治生活的核心,意识形态的论战和大规模的政治运动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被推向了极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思想路线后,政治主题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此后也围绕此中心不断进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多个阶段,不断深化和完善。

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我国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各个领域,而且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制度创新、政策执行和治理能力的强大。

第一阶段: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从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此阶段的主要措施包括取消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等等。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开放和改革。

第二阶段:行政体制创新和社区治理模式1990年,在实践中突破和创新是改革开放的主题,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基于市场和社区的治理。

通过建立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基层政府建设、实施公共安全和卫生保健等措施,形成了社区主体治理模式,并在城市和乡村实现了深入。

第三阶段:政府公共服务、大众治理和监管体系到了2000年,行政体系改革的重点就转向了政府公共服务、大众治理和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设。

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包括《政府工作报告》、增加市场竞争、推进政府在线服务、优化政府职能和地方政府职能转移等等。

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体制改革也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全面深化和扩展。

以上就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也在不断适应和发展。

从早期的计划管理模式到现在的数字化治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经历了多次转型,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促进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重突显人民群众和公共利益。

二是要坚持“市场经济”和“政府主导”,实现政府优化和市场监管双向、互动和协调。

三是要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和因素,实现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力和合作。

最后,要不断深化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全面优化行政体制、完善政府功能和服务水平,构建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国家。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
“要 向着三个 目标 进行。 “第一个 目标 是始 终保 持 省和 国家 的活力。 “ “第 二个目标 是 克 服官僚主 义,提高 工作效 率。”
第 三个 目标是调 动基层 和工人、农 民、 知 识分子 的积极性。”
5.政治 体制改革 的原 则和方法. 要 坚 决 又要慎重,要根 据我 国的实 际情 况进 行改革;不 能照搬西 方模式,不 能搞 自由化;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 秩序 地进
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全面推进 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经过十年左右 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 的目标。
2004年9月9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 设的决定》,提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科 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
2005年4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 法》,明确了公务员的9项基本义务和16项 纪律规范。
2008年12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政法委 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 干问题的意见》,从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完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 设、改革司法保障体制等方面,提出60项 改革任务。
“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 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 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 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国 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的改革’。
2.政治体 制改革 的前提 和方 向。我们 的 政治 体制改 革是 有前 提 的,即必 须 坚 持
四 项 基本 原 则。 ’,.“中国 的政 治体制 改革,要讲 社会 主义 的民主,也要讲社会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多轮深化和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一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行政效能,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出发,分析其中的启示和经验,为今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的探索与实践阶段。

这一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也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探索,主要包括建立起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政府管理体制、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行政监察体制等。

这一阶段的改革实践,为今后的行政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个阶段是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在这一时期,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包括建立起县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取消行政级别差遣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

这一时期的改革实践,为今后的行政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初期以来的系统完善和提高效能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以提高行政效能为核心,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府监管等。

这一时期的改革实践,使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和现代化。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果1. 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

2. 提升了政府效能和服务水平。

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效能得到了明显提升,政府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3. 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4. 推进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国家体制改革,其中包
括行政体制改革。

当时,中国的行政体制主要以中央集权制度为基础,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

到195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土地改革和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
这也带来了一些行政体制改革的探索。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
来推行集体化,同时建立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以更好地管理和服务
农村地区。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这也对行政体
制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2年,中国通过了宪法,宪法确认了中国
的行政体制,包括国务院、地方政府和乡、镇等行政机构。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的行政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
改革。

其中,2003年实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旨在简化政府的行政审批程序,提高效率,减少腐败。

此外,近年来,中国还逐渐推行分级负责、强化监督、加强社会
参与等一系列行政体制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
和质量,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节和监管能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总的来说,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初期的中央
集权到后来的分权、简化和市场化。

这些改革旨在适应社会和经济的
发展需求,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与发展历程建国以来,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我国政府一直进行着行政改革的实践。

自1949年到现在,我国行政改革的进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保持传统体制的行政改革阶段(从1949年至1978年)。

这一阶段的改革本质是适应传统计划经济的需要来建构政府体制,是对传统行政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式的改造。

第二阶段是重塑政府体制的行政改革阶段(从1978年至今)。

这一阶段行政改革本质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需要,尤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进行的重塑政府体制的改革。

下面就第二阶段的行政改革历程进行分析和介绍。

(一)1982年的行政改革从1978年至1981年,随着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我国恢复了过去撤并的行政机构,并增设了一些新的机构。

国务院部门迅速膨胀起来,至1981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100个,达到了建国以来机构设置的最高峰。

机构臃肿、层次繁多、互相扯皮、人浮于事等问题曰益突出。

与此同时,过去遗留下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干部队伍老化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从1982年开始,中央开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规模较大的行政改革。

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在中央,按干部“四化”方针选拔干部进入领导班子,减少副职,裁并政府工作部门;废除了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终身制,开始建立正常的干部离退休制度;下放经济管理权限、财政收支权限、人事管理权限。

在地方,各级政府主要推行了调整领导班子、精简机构、紧缩人员编制等改革。

除此之外,地、市、州政府积极试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

农村基层政府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建立乡人民政府。

1982年机构改革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干部的“四化”方针,在解决干部队伍老化和领导职数过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将这一原则写入了宪法。

这一阶段的改革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铺平了道路,为此后的行政改革积累了经验,对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但由于这次改革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机构林立、职能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弊端。

(二)1988年的行政改革从1988年开始,国务院开始进行又一轮的行政改革。

这次行政改革做了精心准备,制定了包括长远目标、近期目标、五年目标的改革目标体系。

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改革的重点是同经济体制改革关系极为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特别是其中的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的专业机构。

通过这次机构改革,将国务院部委一级机构由45个调整为41个;直属机构由22个调整为19个;办事机构由4个调整为5个;人员编制在原有5万余人的基础上,裁减了7900余人。

1988年改革的主要成果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转变职能为重点的改革思路;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的原则,初步理顺了党政关系、政企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对各部门实行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原则。

由于1988年机构改革开始不久,中国经济即转入治理整顿时期,改革的深入进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地方政府未进行改革,中央政府有些部门在思想观念和管理方法上仍习惯于沿用行政命令和直接管理的手段,强调部门利益,政府职能转变进展缓慢,管理方式未发生根本转变。

(三)1993年的行政改革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

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从199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重要的行政改革。

按照党的十四大的要求,这一阶段的行政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宗旨,改革的重点在于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改革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政企分开。

其具体要求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部门,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减少具体审批事务和对企业的直接管理;理顺国务院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合理划分职责权限,避免交叉重复,调整机构设置,精简各部门的内设机构和人员。

同时,以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为重点,全面推进机关、事业、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并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探索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

这次改革是在认真试点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展开的,历时近3年。

经过这次改革,把行政管理的职能转向了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各级政府普遍精简了机构和队伍,并把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作为重要目标。

这次改革的最大特点有:一是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作为改革的目标;二是由侧重下放权力转向制度创新,明确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从而提高了机构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三是注意改革的配套性。

从1993年起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宏观环境的限制,1993年行政改革还是在传统计划经济的客观背景和现实基础上展开的,改革思路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框架,这次改革仍没有很好地解决政府机构的诸多弊端,带有很强的过渡性。

(四)1998年的行政改革虽然经多次行政改革,但政府机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仍存在严重弊端。

为此,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以此为标志,新一轮的改革拉开了帷幕。

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这次改革的原则有:一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要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与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

二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精兵简政、裁减冗员、优化结构、提高效率。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三是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合理划分事权,理顺条块以及行政层次之间的关系。

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界定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同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

四是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制的法制化建设,逐步由行政手段管理转向依法管理;加强机构编制的管理监督,建立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协调的约束机制,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制化。

这次改革的主要举措为:一是调整和精简政府机构。

首先,调整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改革和精简专业经济部门,改革和调整社会管理服务部门。

其次,大幅度地精简国务院组成部门和部门内设机构。

二是大幅度地减少行政人员。

经过改革,国务院的机关人员编制由原来的3.2万人减少为1.67万人。

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把市场能够做的事情交给市场,政府责任的重点放在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

四是调整各部门的职能分工。

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各部门的职能分工,在部门之间划转的职能有一百多项,相同或相近的职能尽可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

五是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将中央政府各部门管理的部分审批权和具体事务性工作共一百多项职能下放给地方政府。

六是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

明确把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作为机构改革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是进行地方行政改革。

1999年以后,以中央政府改革为参照,省级政府和党委的改革分别展开;2000年,市、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

地方政府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与国务院改革基本一致,主要包括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机构设置、调整地区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等。

这次改革的成果和特点有:一是明确定位政府职能范围。

首先,将政府总体职能明确定为三项: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其次,进一步明确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

二是政府职能转变呈现新特点。

首先,政企分开有了新的突破。

撤销了一批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和行政胜公司、总会,组建由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并明确规定这些国家局不再直接管理企业;政府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完全脱钩。

其次,职能转变更合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

三是抓住了转变职能的新切人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实效。

四是国务院组织机构职能配置更加合理。

如将原来由劳动、人事、民政、卫生四个部门管理的以及由各行业部门统筹的社会保障工作统一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管理。

五是国务院组织机构的设置更加合理。

在改革思路上,把机构改革同政府职能转变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要求,要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

如精简专业经济部门、改革和调整社会管理服务部门均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五)2003年的行政改革为了解决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2003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五次行政改革。

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和依法行政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设置,理顺政府部门职能分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重点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

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

二是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展和改革委)。

三是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

四是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

五是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改革的特点有:一是着重优化组织结构,整合组织功能。

本次改革明确界定和规范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分工,着重调整归并业务相近的机构,联系密切的机构和因分工过细导致职责交叉、关系不顺的机构。

如将原来分散在几个部门中的对国有企业的指导和领导干部管理职能、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等整合起来,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二是优化政府人员结构。

调整和改善机关人员结构,着力充实和加强市场监管部门和基层一线的执法力量。

三是强调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和调整。

这次改革进一步将政府职能定位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

从机构改革的方案来看,政府职能的转变与调整体现在以下方面:加强宏观管理与监督;健全社会管理与监督;重新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加强服务职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