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革命与新闻事业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4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4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价值所在。
• 李剑农:“言论界之骄子” • 林语堂:“中国新闻史上最伟大的人物” • 梁启超的新体散文在中国大地从上到下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其影响 梁启超 之大,是举世无二的。三说:“毛主席青年时代,喜欢自己找书 读,……有人送他两种书:一种是关于康有为的维新运动的,一种是 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他读了又读,重要的文章,都能够背诵。那 梁启超 时候,他崇拜康、梁,因为他们谈的,都是救国的问题,梁的文章又 写得好。” • 郭沫若 郭沫若在《少年时代》中则用诗一样的语言礼赞梁氏的文笔:“梁任 公在当时确实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他是代表在中国的封建制度 被资本主义冲破了的时候,它负戴着时代的使命,标榜自由思想而与 封建的残垒作战。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 旧风习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当时的有产阶 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 他的思想 或文字的洗礼的。” 或文字 • 严复:“梁任公笔下大有魔力,而实有左右社会之能。” • 梁启超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 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2010.8
第一节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报刊
一、保皇派报刊在国外 1、《清议报》 • 横滨创刊,保皇会海外第一个机关报,1898年12 1898 12 月23日创办,主编梁启超。出满100期后,报馆 23 100 发生大火,被迫停刊。 • 创办的宗旨:“维持支那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 气”,“增长支那人之学识”,“交通支那、日 本两国之声气,聊其情谊”,“发明东亚学术, 以保存亚粹”。 • 内容:尊皇攘后。关于政治改良的宣传。
《民报》与《新民丛报》之论战

中新史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新史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重点难点归纳】一、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1.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1)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东南亚,19世纪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

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①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创刊,周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发行人为威廉·霍华德。

该报内容有新闻、中西商业广告、国内外船期和货物行情等,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

仅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②《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

李氏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

《东涯新录》初为双日刊,每星期出版三次,前两次用中文,后一次中英文合刊,几个月后改为中英文合刊的周报,出至1856年末停刊。

③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由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是第一份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

初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刊,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于1858年停刊。

由于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除华工外,还有一批商人和知识分子远涉重洋,他们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①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兴报》、《华人记录》、《金山新报》、《华英经报》、《华美新报》、《檀山新报》、《华夏报》等。

②南洋一带的主要报刊有:《日升报》、《叻报》、《星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晨报》、《华报》、《岷报》、《槟城新报》、《益友新报》、《飞龙报篇》等。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新闻与传扬专业综合能力(334)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新闻与传扬专业综合能力》是新闻与传扬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考试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扬专业的特点,科学、平等、确切、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国际视野和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的新闻传扬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本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外新闻传扬史、传扬学理论、新媒体概况、新闻学理论和传扬伦理与规矩等。

测试考生对新闻与传扬专业所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控制情况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分值本科目满分150分。

四、试题结构1、挑选题(20分);2、简答题(30分);3、论述题(40分);4、材料分析题(60分)。

五、考试内容一、中国新闻传扬史(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扬活动1.中国新闻传扬活动的历史渊源2.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新闻传扬活动及其形态(二)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1.中国近代报刊的发端2.近代报刊的初步发展3.在华外报网的社会影响与历史评价(三)民族报业的兴起与三次国人办报高潮1.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2.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3.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4.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业的演变5.第三次国人办报高潮(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1.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出生与发展2.革命按照地的新闻事业3.抗日民主按照地的新闻事业4.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5.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闻事业的历史意义(五)国统区的新闻统制与党营新闻事业1.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变化2.党营新闻事业的演变(六)国统区的民营新闻事业1.民营新闻事业的商业化探索2.民营新闻事业的时代转型3.民营新闻事业的步履维艰4.民营新闻事业的历史评价(七)沦陷区新闻事业的殖民化1.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2.沦陷区新闻法制的殖民性(八)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2.1956年全国新闻工作改革(九)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传扬业1.新闻传扬业的发展与调节2.新闻传扬业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十)“十年浩劫”中的新闻传扬业1.新闻传扬业的艰巨发展2.新闻传扬业的反思(十一)改革展开以来的新闻传扬业1.新闻传扬业的探索与改革2.新闻传扬业的日渐展开3.传扬生态与传扬格局的重构(十二)1949年以来台、港、澳的新闻传扬业1.台湾的新闻传扬业2.香港的新闻传扬业3.澳门的新闻传扬业二、外国新闻传扬史(一)古登堡与新闻事业萌芽1.古登堡与印刷术2.早期新闻形态:偶尔出版物3.新闻事业的萌芽:定期报刊的兴起(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新闻事业的最初发展1.星法院与新闻管制2.新闻事业的最初发展3.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三)18世纪:英国的荣誉1.英国的跃进2.笛福《评论》与斯威夫特《检查者》3.《闲话者》和《旁观者》(四)美国自立战争与言论自由确实立1.北美殖民地报业——富兰克林与曾格案2.自立战争宣传家3.杰弗逊与宪法《第一修正案》(五)法国大革命与报刊1.大革命与报刊2.《人权宣言》与言论自由(六)便士报的革命1.政党报刊的“黑暗时期”2.便士报的革命(七)大众报纸与黄色新闻1.大众报刊与大众文化2.普利策与“新式新闻事业”3.赫斯特与黄色新闻(八)广电简史1.广播与电视:发端2.美国广播:私有商业型模式确实立3.BBC:公共广播系统的建立4.六十年代的电视新闻5.解除管制与兼并浪潮(九)国际传扬:走向地球村?1.国际传扬2.全球新闻与信息流动3.国际新闻流向与世界传扬新秩序三、传扬学理论(一)传扬与传扬学1.关于传扬的认识2.传扬学的发展3.传扬学的研究主意4.传扬学研究的流派(二)信息、符号与传扬1.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中关于信息的基本概念2.信息传扬的过程研究3.符号学基本概念4.传扬中的符号使用(三)传者研究1.把关人研究2.媒介规范理论(四)媒介研究1.加拿大传扬学派的媒介理论2.媒介情境论3.李普曼媒介理论(五)受众研究1.大众受众理论2.使用与满意理论3.文化研究学派的受众研究(六)传扬功效1.传扬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2.传扬效果的产生与制约因素3.大众传扬的社会效果研究(七)人际传扬1.人际传扬的特点和功能2.人际传扬与人际关系3.人际传扬与媒介效应(八)组织传扬1.组织传扬的特点和作用2.组织内传扬3.组织外传扬(九)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1.大众传扬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2.大众传扬的生产和发展过程3.大众传扬的社会影响4.大众传扬与大众文化四、网络传扬(一)网络传扬基本概念1.网络系统构成的基本概念2.网络传扬的基本历程和趋势3.网络传扬的特性与属性4.媒介融合的基本概念(二)网络传扬的基本形态1.网络中的人际传扬2.网络中的群体传扬3.网络中的组织传扬4.网络中的大众传扬(三)网络传扬的典型形式1.传扬2.即时通讯工具3.网络社区传扬4.搜索引擎传扬5.社交媒体传扬6.APP应用传扬(四)网络传扬的文本1.网络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动力2.网络传扬的符号类型3.网络文本的总体特征(五)网络情景中的传扬者1.网络新闻传扬者的构成2.我国网络媒体的结构要素3.网络新闻传扬中的“把关人”(六)网络情景中的网民1.中国网民的规模与构成2.中国网民的需求3.网络环境与网民心理4.作为受众的网民的总体特征5.作为信息消费者的网络受众6.作为公民新闻主体的网民(七)网络传扬的结构1.网络传扬的结构2.网络传扬的信息传扬结构3.网络传扬的意见传扬结构4.网络舆论的产生、发展与变化(八)网络传扬的效果1.网络传扬效果的表现方式及其复杂性2.网络传扬与议程设置3.网络传扬与沉默的螺旋4.网络新闻传扬效果评估五、新闻学理论(一)新闻定义1.新闻定义2.新闻定义的学术历史(二)新闻与宣传(三)新闻与舆论(四)新闻价值1.新闻价值2.新闻价值的要素3.新闻价值在新闻实践中的影响因素(五)新闻真切1.新闻真切2.新闻真切在现实中的影响因素3.新闻失实的缘故和表现(六)新闻客观性原则1.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与发展过程2.新闻客观性的内涵3.影响新闻客观传扬的因素(七)新闻体制1.新闻体制2.新闻体制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八)新闻出版自由1.新闻出版自由的提出2.新闻出版自由的相关法律实践3.在中国如何理解新闻出版自由六、传扬伦理与规矩(一)传扬伦理概述1.传扬伦理的理论渊源2.传扬伦理的普通原则(二)传扬中的伦理问题及伦理原则的运用1.真切性及其伦理边界2.新闻炒作3.有偿新闻4.图片伦理5.传扬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6.灾害报道(三)传扬法概述1.区别“法制”与“法治”2.新闻传扬法的渊源3.中西方新闻立法的历史(四)宪规矩范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2.言论、出版自由3.批评建议权和舆论监督(五)政府信息藏匿与国家秘密保护1.公民知情权与政府信息藏匿制度2.保守国家秘密和保密法(六)传扬与司法1.司法藏匿和司法自立2.新闻报道与司法审判的平衡(七)传扬与公民权利1.传扬与名誉权2.传扬与隐私权3.传扬与肖像权4.传扬与著作权(八)新闻业的行政管理1.报纸、期刊2.广播电视3.互联网4.新闻记者。

中国新闻史第四章

中国新闻史第四章

3、《民报》创刊及其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民报》(1905.11.26-1910.2)东 京 LOGO
LOGO
LOGO
《民报》曾把当时和《新民丛报》斗争的要点归纳为十二条,称为《民报)与(新民丛 报)辩驳之纲领》(《民报》第三期号外)。其中有: “一、《民报》主共和;《新民丛报》主专制。” “二、《民报》望国民以民权立宪;《新民丛报》望政府以开明专制。” “三、《民报》以政府恶劣,故望国民之革命;” “四、《新民丛报》以国民恶劣,故望政府以专制。” “五、《民报》主张政治革命,同时主张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主张政府开 明专制,同时主张政治革命。” “六、《民报》以为,国民革命自颠覆专制而观,则为政治革命,自驱除异族 而观,则为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以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不能相容。” “七、《民报》以为,政治革命必须实力;《新民丛报》以为,政治革命只须 要求。” …… “十一、《民报》以为,革命所以求共和;《新民丛报》以为,革命反以得专 制。” “十二、《民报》鉴于世界前途,知社会问题必须解决,故提倡社会主义;《 新民丛报》以为,社会主义不过煽动乞弓流民之具。”
LOGO
• 2、“苏报案”(《苏报》1896-1903)

三阶段: 胡璋阶段:1896-1900,内容:市 井琐事与社会新闻,声名不佳 陈范阶段:1900-1902,宣传改 良与保皇 陈范、章士钊阶段:支持革命
起因: 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 直接导火索是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 关系》一文的发表
• 此四者,实惟我《清议报》之脉络之神髓,一言 以蔽之曰,广民智、振民气而已。 …… • 《清议报》之在中国,其沧海之一栗乎!《 清议报》之在世界,其大千之一尘乎! 虽然, 其寿命固已亘于新旧两世纪,无舌而呜;其踪迹 固已遍于纵横五大洲,不胚而走。 今请与阅报 诸君一为戏言,斯亦可谓文字界中之得天最厚者 耶?且勿具论。要之,《清 议报》时代,实为 中国与世界最有关系之时代,读者若能研究此时 代之历史,而有所心 得,有所感奋,则其于天 下事,思过半矣。 ……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b、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并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 c、创造了报刊新文体,影响一代文风(“时务文体”、“新民文体”) 6、除政论性报刊外,还出现了大批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等
新闻法制建设(初步) 1、 维新中,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 谕(1898)为主要方式;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承认近 代报刊的合法地位,官绅士民得到了办报自由权利。 2、 1898年,夏秋,维新运动失败,再次言禁、报禁 3、 1901年,新政,新闻法制建设重新起步,有限度地开放言禁、报 禁,给于人民以创办报刊的自由权利 4、 特别是《大清报律》等一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的 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初步建成。
红中社 即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诞生于江西瑞金。该社第一个向
外发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新闻以及有关文告、宣言 等。红中社编辑出版过《红色中华》报。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后,红中 社随军转移,停止新闻广播及对外发稿,仅抄收国内外新闻电讯以供中 央领导同志参考。1935年11,随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 中社”的新闻电讯广播业务也重新恢复
民报 1、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大型时事型政论月刊 2、以“三民主义”作为办报宗旨,以“清除保皇派的思想影响,扫除革命 发展障碍”为历史使命 3、与《新民丛报》展开论战 4、标志中国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报刊进入大发展的新阶段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1、 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统治 2、 要不要地国有,平均地权 4、 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之祸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1、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中国民族报业复苏并蓬勃发展; 2、政治性报刊的大量出版,是当时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 3、清末出现的官报,也是政治性报刊的一个组成部分,清政府正式设 立官报局、官报的发展进入制度化阶段; 4、商业性报刊、文教性报刊等其他类型的报刊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国人自办的商业性报刊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俄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始末考

俄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始末考

俄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始末考赵永华[摘要]由彼得大帝倡导创办的俄国第一张近代化的报纸《新闻报》产生于1703年,是俄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开始。

俄国近代资产阶级报业在农奴制改革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世纪后半期到1917年是俄国资产阶级报业发展的顶峰时期,其发达水平并不逊色于欧美各国。

十月革命后,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在本土消亡,部分流向境外。

[关键词]俄国新闻史;资产阶级新闻事业俄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从产生到消亡,经历了200年的生存过程。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达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1917年形形色色的报刊林林总总将近4000种,可谓壮观。

这一段俄国新闻史是很值得研究的,然而,长久以来却被学界忽略了,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无产阶级报刊上,似乎当工人报刊一出现,资产阶级报刊就自动退出了历史舞台。

以距今100年的历史为鉴,可以窥见到现代俄罗斯新闻事业在苏联解体后所呈现的面貌。

一、肇始于一国之君:俄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领域,往往是在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时,才可能出现。

在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松散,客观上不需要大范围的信息交流。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商品交换在封建主义内部的增长,至少是资本主义的一些因素的发展,才可能出现以机器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新闻事业才会诞生。

俄国新闻史的发展状况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报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俄罗斯的出现是在18世纪初。

1703年彼得一世下令在莫斯科创办《新闻报》,这是俄国的第一张印刷报纸,比1609年在德国诞生的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报刊《通告—报道或新闻报》要晚上一个世纪。

彼得一世本人也参与了报纸的编辑工作,成为俄国报业的创始人。

彼得大帝执政期间实行全面西化的改革政策,积极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缩短俄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距离。

创办报纸是他的文化改革措施中的一个内容,是他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一个方面。

近代化报纸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第四讲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四讲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年创办于天津, 《大公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英华)主 大公报》 年创办于天津 由英敛之(英华) 该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持。该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2-1916,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 - 第一阶段 ,由英敛之主持, 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 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 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1916-1926,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 - 第二阶段 ,由王郅隆接办, 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1926-1949,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 - 第三阶段 ,由新记公司接办, 中国新闻史上最著名的日报。 年由吴鼎昌、 中国新闻史上最著名的日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 年由吴鼎昌 胡政之、 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 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 办报方针。 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1949-现在,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 -现在, 第四阶段 纸。 目前, 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 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 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第二节 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
一、《清议报》 清议报》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在海外创立保皇会, 开展办报活动,宣传保皇立宪的思想,最有影响的是 《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清议报》 《清议报》: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主编,以 时事评论为主,维新派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机关报。 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内容:一是 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二是宣传君主立宪。 特点与意义: 特点与意义: 稿件编排分门别类,丰富多样:评论、新闻、小说 等;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七章大革命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七章大革命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工农兵联合起来》
工农兵联合起来! 向前进,万众一心! 工农兵联合起来! 向前进,消灭敌人! 我们勇敢,我们奋斗, 我们团结,我们前进, 杀向那帝国主义反动派的大本营, 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工农兵! [注:在日本学堂乐歌《学生宿舍的旧吊桶》的 曲调上重新填词而成 ]
政治上: 国共第一次合作
(国民党一大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
这个《劳动周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 记部的机关报,换言之,就是中国全体 劳动者言论机关。我们这个周刊是不比 得有产阶级的报纸,有产阶级的报纸, 是只记得金钱,哪里记得什么公道正义 呢!我们的周刊不是营业的性质,是专 门本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宗旨为劳 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
《劳动周刊》发刊词
萧楚女的“蜡烛人生观”
我们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生命 中,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 给人以温暖。 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 毕业的时候。
三、工人报刊
《劳动周刊》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的机关报 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 国性的工人报纸。 “教育训练劳工们的 一个最好的机关报”
《劳动周刊》发刊词
瞿秋白走上讲台,开始了报告:
“宣传关键是一个‘要’字,鲁智深三拳 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上。”
(报告共计26个字,比主持人介绍词还 少22个字)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 同怀视之。” ——鲁

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刊物
1921年1月15日 四川成都团组织创办 《先驱》半月刊;1922年5月成为团中 央的第一个机关报。
向蔡同盟
红色伴侣蔡和森(1895-1931) 与向警予(1895-1928):
革命夫妻有几人, 当时蔡向各成仁。 和森流血警予死, 浩气巍然并世尊 。 ——柳亚子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1.试论述资产阶级各派别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的基本情况。

答: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纷纷在海外创办各类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1)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变成“保皇派”或“保皇党”。

自1898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保皇派在海外创办和控制的报刊有30多家。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在日本出版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①《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

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并开办了中文报刊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国闻短评”。

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停刊。

②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该报是按照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的模式创办起来的,半月刊,封面有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并有重要内容的目录。

内容共分25个栏目。

《新民丛报》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和君主立宪,最终于1907年8月悄然停刊。

(2)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到武昌起义这段时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逐步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革命派的办报活动空前发展的时期。

海外共出版革命或有革命倾向的报纸有60多种。

①《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

由孙中山指派他的战友陈少白主持,报纸专载新闻和评论。

《中国日报》的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鼓吹反清革命;二是宣传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三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该报于1913年8月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查封,共存在了13年零8个月。

②在《中国日报》的带动和孙中山的指导下,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粤港和南洋等地出版了很多革命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还有郑贯公创办的《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和《有所谓报》。

中外新闻传播史(3)

中外新闻传播史(3)

中外新闻传播史绪论现代传播探源:从洪荒时代到文艺复兴第一节新闻史与新闻事业关于新闻史尼采《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二部(1874)中区分了三种历史学:纪念碑的,尚古的与批判的历史学历史与哲学乃是同一的,真正的历史学家必须对所研究的事件进行理解和估价,而他这样做的时候就成为哲学家。

新闻事业•本课程虽然广泛涉及中外新闻传播的历史沿革,但核心还是新闻事业的发生与发展,首先弄清楚新闻事业是什么,从而限定我们的研究范围与向度。

•1、《不列颠百科全书》(Britannica):•所谓新闻事业,就是通过诸如小册子、新闻信、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和书籍等媒介,对新闻以及相关的评论和特稿材料进行采集(collection)、编写(preparation)与播发(distribution)。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活动的总称。

新闻事业区别于人际新闻传播活动,有以下特征:(1)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2)采用各种新闻传播手段,(3)拥有已传播新闻为职业的专业人员;(4)面向社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突出标志是“媒介组织”:人和物人类的传播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口头传播阶段,手写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第二节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一、口头传播时期1、语言与社会从语言的产生到文字的发明这一漫长阶段,人类传播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口头传播,这一时期的主要媒介或者说唯一媒介就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标志。

2、口头传播口头传播时期主要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

这时嘴巴是主要的传播工具。

《传播革命》一书的作者弗利德里克·威廉斯,绘制了一个传播史表盘,3、非语言传播——口头传播的补充手段结绳纪事、击鼓传讯、烽火报警、实物表意、图画传声等传播方式《希罗多德历史》:波斯国王大流士斯奇提亚人的“礼物”美国语言学家科文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口语传播及其补充手段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并且作为一定时代主导性传播媒介的重要补充。

新闻事业产生的基本条件

新闻事业产生的基本条件

从维新运动开始,中国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开始了中 国人自己办中文报纸的局面。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 革命派以及一些资本家创办了、接办了一大批报纸,中国人 自办的报纸便成为中文报刊的主干。
周刊、日报的产生,报纸正式成为一个资本主义企业, 成为新闻事业。报纸三阶段无绝对的时间界限,是交叉 的,报纸的发展经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 杂、从模仿到独创的过程,朝迅速、广泛的方向发展。
二、广播:以无线电波(或导线)所传递的 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媒体
1895年波波夫和马可尼分别发明了无线电通讯技术。1899年,马 可尼成功地将电报自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拍发至法国。1901年又 完成了横越大西洋电报的发射。当时无线电报主要用于航海通讯 1906年圣诞节,范斯顿在马萨诸塞州的试验电台首次作试验性广 播。从广播工程技术标准看,广播从此诞生。
新闻事业产生的基本条件
李佳梦
第一节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
第二节
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第三节
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
第四节
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
第一节 中国古代社会 的新闻传播工具
一、口头新闻
二、信号媒介 三、书信新闻 四、印刷媒介 五、其他传播方法
1.在原始社会:原始人主要以人体的器官——嘴巴做工 具来传递新闻 2.到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创造了文字,新闻活动开始了 用文字传递新闻的新阶段。 3.到奴隶社会:已形成了口头、信号、文字三者并存的 新闻传播媒介 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车同轨、修驿道、 通水路(秦朝开始用笔书写,东汉蔡伦的印刷术,对文 字媒介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5.唐朝:水陆交通更为发达,水陆上都设有驿站
口头、信号、文字三种传播媒介,各有各的用处,不可相 互取代。

资产阶级各派别的新闻思想

资产阶级各派别的新闻思想

●资产阶级各派别的新闻思想: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早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就渐成体系,其主流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新闻思想,代表人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其中以梁启超思想最为完整。

1.康有为严复谭嗣同都非常注重报纸在上下通达中的作用,并认为报刊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在维新派中最具典型的,是维新派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汲取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形成了以下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他一声发表的新闻学方面的专论在30篇以上,内容涉及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三大类。

a)关于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去塞求通,通上下通中外。

b)关于报刊的性质:使用中进行政治组织宣传的有效工具,报馆应是独立于政府权力的第四种势力,是传播文明的三大利器之一。

c)关于报刊的任务: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d)关于衡量报纸好坏的标准:四条标准,一是宗旨定而高,维护多数之公益。

二是思想新而正。

取万国思想以贡于其同胞。

三是材料富而当。

并注意选择。

四是报事速而确。

时效性重时事。

e)关于健全舆论的主张:五本思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携党派思想和以个人好恶来判断是非。

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论。

还论述了关于舆论的各方面情况。

f)关于报刊的宣传方法: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惊人之语使人猛醒。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同样来自西方的新闻思想,但更具革命性与战斗性,在辛亥革命期间成为主流思想1.高度重视报刊宣传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

宣传革命思想,揭露清政府腐败统治。

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提出革命办报的主张。

3.党报要重视舆论的制造与指导,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报纸是舆论之母。

4.党报重视民意,是社会公器和国民代表。

●辛亥革命士气中国新闻业务的进步情况:辛亥革命时期特别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兴起后,新闻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报刊形式的改变:由书册逐步向单张印刷的近代西方报纸靠近,采用白纸两面印刷对开日报越来越多,为了提高新闻时效性,一些报纸对重大突发事件开始发行号外。

新闻的发展历程

新闻的发展历程

新闻的发展历程信息的传播,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

简单回顾现代新闻传播之前的传播史,对于现代新闻传播业史来说,在历史与观念的衔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从猿到人,经历了数百万年。

语言仅出现于约10万年前。

此前人类的祖先能够用于传播信息的符号,不过以下几种:1,触觉和嗅觉。

2,视觉符号。

3,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中所蕴含的声形实体以外的丰富信息。

这里有个线索,便是世界语言的谱系。

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可以被编排到十大语系中,“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

从具体的语言往上推,语言→语支→语族→语系,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具体语言之间在远古时代关系的远近,当然这也相当程度涉及到讲各种语言的民族(种族)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当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语系,实际上表达着人类社会流动和语言传播的轨迹。

其中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反映了公元以来人们传播的信息流动和分布。

特别是印欧语系从欧洲向世界的传播,则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1,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2,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

3,阿尔泰语系。

4,闪含语系。

5,班图语系。

6,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三,传播的文字媒介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

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

历史上的文字种类很多,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交融、创新和衰退,现在世界上跨国使用的文字体系,只有七种,除汉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1,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体系。

2,使用人口最多的汉文字体系。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

3/26/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33
►革命派报刊在国内外的发展
▪ 海外 ▪ 国内三大报刊中心:上海、港穗、武汉
3/26/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34
上海
►秋瑾:《中国女报》
3/26/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35
►于右任:
▪ 《神州日报》(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 日报)
▪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竖三民“)
6
3/26/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7
3/26/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8
►留日学生的革命宣传活动
▪ 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开智录》 主编郑贯公
3/26/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9
3/26/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10
3/26/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11
►沪杭地区的革命报刊
▪ 革命派在上海的第一个报刊《大陆》
中国新闻事业史
20
►改良派在海外办的报刊
▪ 30多家,使海外中文报刊获得很大发展
3/26/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21
►改良派在国内办的报刊
▪ 《时报》 ▪ 《大公报》 ▪ 《京话日报》 ▪ 《东方杂志》
3/26/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ຫໍສະໝຸດ 22▪ 1904年狄楚青在上海 创办《时报》
3/26/2020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
3/26/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1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兴中会的革命宣传
3/26/2020
孙中山中国新闻事业史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1、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革命派报刊占了上风,预示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2、这次论战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3、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4、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5、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时报》对我国报业进步与发展做出的贡献:1、首先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文体移植于日报,这种应时而发、短小精悍、活泼明快的时评很受读者的欢迎;2、《时报》首创了报纸周刊;3、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对新闻标题和评论主眼加以突出;4、最先将报纸分为一、二、三、四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了书册式报纸的痕迹。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
四、 《民报》 与《新民丛报》的论战《民报》创刊后,为了从思想上扫除障碍,扩大革命阵营,遂有组织有计划地主动出击,箭头直指保皇派报刊的“大本营”——《新民丛报》,在国内外的两派报刊之间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论战,论战的中心问题是: (一)要不要推翻清朝政府——关于民族革命的论战。 (二)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关于民主革命的论战。 (三)要不要改变土地所有制——关于民生主义的论战。 (四)要不要进行革命——关于革命是否会引起瓜分和内乱的论战。论战从1905年到1907年进行了两年之久,最后《新民丛报》于1907年11月宣布停刊,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
郑贯公的《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唯一趣报有所谓》。 郑贯公——我国近代著名报人。早年赴日留学,受知于梁启超。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开智录》。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报》记者。在香港先后创办《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等革命报刊,其中,《有所谓报》是当时港粤报纸中读者最广泛,发行量最高报纸。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受到爱国人士的普遍尊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翰· 弥尔顿,1608~1674 作为诗人,名望仅次于莎士比亚。他对古代文化、文艺 复兴和民间传统给予很大的热爱。他的代表作包括《得 乐园》、《失乐园》、《力士参孙》等。 作为政论家,他写下了《论出版自由》、《为英国人民 声辩》等名篇。 弥尔顿是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政论家 ——《苏联大百科全书》
§2.1 英国
评价:历史上第一张真正的报纸。
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余波,其与革命一起把英国新闻事业推进 一大步,更为别国新闻事业树立样板,注入生机。
• • •
“光荣革命”后,由于封建王国政府与议会相互妥协和制约,使得英国报业重 又焕发了革命年代的勃勃生机。 1711年全国发行2250000份,1753年,增至7000000份;1724年日报仅有 3家,而至1776年增至53家。 内容也开始涉及到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
§2.1 英国
革命背景之一:“统治者的极端行为” 统治者的管制 许可制(License) 检查制(Censorship) 惩处制(Punishment) “发明了印刷,民主就是不可避免的。” (T· 卡莱尔 )
第二章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与 新 闻 事 业
§2.1 英国 星法院废除
“各式各样的小册子享受充分的自由,可以随便流通” (基佐) 1642年出版了2000多份小册子 1645年发行了700多份报纸 在1640年到1660年之间,小册子和报纸加起来一共 是2.2万份”。
§2.1 英国
创刊原因:1665年,伦敦爆发鼠疫,宫廷仓皇前往牛津。牛津地处偏 僻,消息闭塞,政府决定创办一份官方报纸,即《牛津公报》。出版24 期后,随宫廷迁回伦敦,改名《伦敦公报》(London Gazatte), 至今仍在发行。 特点:单张散页形式,头版上方有报头,每版分两栏。一改“书”、 “刊”的形式。重时效性、真实性——第一张“新闻纸” Oxford Gazatte
§2.1 英国
意义重大,第一张真正的报纸,即现代型的报纸。
•至少每星期出版一次(定期性/稳定性)
•机械手段生产 (机械性)
•形式上为纸而非册 (物理形态) •无论何人付钱即能得到 (可接近性) •刊登公众所感兴趣的事情(可读性)
§2.1 英国
报刊中开始大量刊登国内新闻。 “1641年星法院废除后,报业获得出版自由—但只是暂 时的,此时新一代报人成批涌现,不准刊登国内新闻之 禁令的取消大大刺激了他们的热情,从而为新闻书的写 作带来新的活力”(哈罗德·赫德) 国会新闻是当时国内新闻的主要内容。
§2.1 英国
约翰· 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 Areopagitica: A Speech for the Liberty of Unlicensed Printing
《论出版自由》在当时流传不 广,影响不大, 但在一个世纪以后,经过再版, 它的影响日益扩大, 被认为是现代资产阶级新闻理 论的基石。
《论出版自由》的核心主张:
“让我凭着良知自由地认识、 自由地发言、自由地讨论 吧” 。 (Give me liberty to know、 to utter、and to argue freely according to conscience.)
三大有利因素:
政局动荡,工商业日趋繁荣 《许可证法》的废除 “咖啡馆”的兴盛 提供了技术与信息基础 印刷出版业有了进一步的自由 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新闻,讨论 时事,从而扩大报业的读者群
日 报 的 发 展
杂 志 的 勃 兴
英国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
• 1702年3月11日由E· 马利特创刊,又译 《每日科兰特》。半张,单面印刷,每页 两栏。新闻无标题。内容以荷文、法文消 息为主,无本国消息。类似于新闻书。 • 坚持客观报道。创刊号:本报创办的目的, 在于迅速、正确而公正地报道国外新闻, 不加评论。而且相信读者的智慧,对刊登 消息的确切含义,一定会有正确判断。
§2.1 英国
弥尔顿的思想打着鲜明的阶级烙印和时代烙印,他是站在新兴资产 阶级的立场上的。他所提倡的出版自由由于脱离社会实践,有些空 洞抽象,事实上也不能为绝大多数民众所享用。 但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时代背景下,《论出版自由》具有进步和开明 的意味。列宁指出:“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 在全世界成了伟大的口号。为什么呢?因为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 步性,即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僧侣、国王、封建主和地主的斗争。”
杂志的勃兴
• 英国财政部1711年的统计,当时英国杂志的每周销量为44,000份,全 年则达2,250,000份,差不多平均每十人一份杂志。 • 规模及影响远远超过报纸,这一时期英国报业的主流是杂志。 原因:由于当时的政治干预(宣传、检查)和技术手段等原因使得报纸 对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客观性等受到很大影响。无法发挥其优 越性吸引读者。 • 当时的杂志刊期很短,一般杂志通常8页,前1、2页为论文、社论。后 1、2页为广告,中间为消息。 • 当时杂志分为两类:以《评论》和《检查者》为代表的新闻时政类杂志; 以《闲谈者》和《旁观者》为代表的文化生活类杂志。
§2.1 英国
《论出版自由》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言论出版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 利,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首先,它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指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读者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也有知道事情真相的权利。 其次,从检察官的角度他指出,检察官的水平往往低于作家的水 平,他们对出版物的预审,往往有害无益;即使检察官有一定水平, 也可能被偏见和流俗所蒙蔽。 最后他强调,就思想本身而言,即使禁止出版,也无法禁止他的 流传,因此禁止某些出版物的企图最终是徒劳的。
笛福与《评论》
• 1703年,因发表了一本反对宗教迫害的小册子而入狱,还 被戴枷示众三天。 但却受到百姓们的献花、祝酒。还写出 了《枷锁颂》(Hymn to the Pillory),并有了创办《评论》 的打算。 • 1704年创办《评论》。1714停刊。
斯威夫特的《检查者》
• 乔纳森· 斯威夫特:英国国教的神职人员, • 杰出的小说家和诗人. • 《检查者》:是执政党托利党的舆论台柱,也是政党报刊, 与《评论》对立。1710年创刊,斯威夫特为第一任主编, 直到1714年。其间他经常以尖刻泼辣的文章批判辉格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