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六骏的故事

合集下载

唐太宗六匹骏马的幕后真相,大唐骑兵的威力

唐太宗六匹骏马的幕后真相,大唐骑兵的威力

唐太宗六匹骏马的幕后真相,大唐骑兵的威力曾经,在唐太宗的陵墓唐昭陵中,有一组特殊的石刻,这就是唐太宗“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六匹战马,李世民死后藏于昭陵,这六匹马曾被刻成石刻壁画伴随在李世民陵墓旁。

那么,这六匹马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它们和李世民又有怎样的渊源,在它们的背后又隐藏着大唐的什么秘密呢?“昭陵六骏”分别为:“一是飒露紫,二是拳毛騧,三是青骓,四是什伐赤,五是特勒骠,六是白蹄乌。

”飒露紫是李世民征伐洛阳王世充的坐骑,此马胸部中箭受伤而死。

李世民称赞此马“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意思是神骏的宝马就像紫色的燕子一样迅捷。

拳毛騧是代州刺史许洛仁献给李世民的宝马,此马很丑陋,但是却耐力过人,李世民乘此马征伐河北叛军,此马身中九箭阵亡。

李世民赞此马:“月精按辔,天驷横行。

孤矢载戢,氛埃廓清。

”青骓是李世民在著名大唐夏虎牢关之战中的坐骑,李世民乘此马以三千玄甲军大破窦建德十万大军,一战定天下,此马身中五箭。

李世民称此马“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什伐赤是一匹来自波斯的红色战马,此马也是洛阳虎牢关之战中的坐骑,李世民在这场大战中失去三匹宝马。

特勒骠是一匹突厥宝马,此马是李世民平定宋金刚时的坐骑,当时李世民一天一夜追杀宋金刚二百多里,血战数十场。

李世民赞此马“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白蹄乌是李世民击败薛举、薛仁杲父子的坐骑,李世民乘此马追杀敌人二百里,迫降敌军。

此马被称为“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我们看,这六匹骏马其实代表了李世民统一天下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体现了他军事生涯中的大事件。

这些马有的神骏无比,有的耐力过人,有人是本地战马,有的则是异域神驹,有的英伟挺拔,有的则面貌丑陋。

这些形态各异,事迹迥然的坐骑,背后又有怎样的隐喻呢?我们知道,古代那些伟大的帝王,死后总会想方设法留下一些记录让后世人记住自己的丰功伟绩,但是,过去的帝王多直接用自己的名号和形象留下记录,李世民却用了马。

昭陵六骏PPT课件

昭陵六骏PPT课件

六骏所蕴含的唐代文化基因通过教育和传承得以延续,对 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THANKS
感谢观看
扬。
04
昭陵六骏的传承与保护
六骏的传承历程和现状
六骏的起源与历史背景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XXX陵墓前的六块骏马石刻,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们起源于唐朝,见证了唐太宗的 劳苦功高。
六骏的现状与保存状态
经过千年的风雨,六骏的保存状态堪忧。部分石刻出现了风化、裂痕和破坏。然而,近年来,相关部门对六骏进 行了保护和修复,使其状态得到一定改进。
六骏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艺术创作灵感
六骏的形象和故事成为了后世艺 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来源,被广泛 应用于绘画、雕塑、文学和影视
作品等领域。
历史研究价值
六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历 史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有助于深入了解唐代社会的历
史和文化。
文化传承与保护
六骏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提醒 我们要重视文化传承与保护,加 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让 它们的故事和精神得以延续和发
昭陵六骏PPT课件
汇报人: 202X-12-30
目 录
• 昭陵六骏的背景知识 • 昭陵六骏的艺术特点 • 昭陵六骏的文化内涵 • 昭陵六骏的传承与保护 • 昭陵六骏的现实意义
01
昭陵六骏的背景知识
昭陵六骏的来源
昭陵六骏的起源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XXX的陵墓昭陵上的六块骏马石刻,是XXX在唐朝建立进程 中骑过的六匹战马。
未来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展望和建议
面临的挑战
尽管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六骏的保存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自然风化和人 为破坏等。
未来展望和建议
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昭陵六骏,建议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加大资金投 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修复;同时,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对破坏石刻的行为进行严厉

李世民墓昭陵六骏是哪六匹马?昭陵六骏的传说

李世民墓昭陵六骏是哪六匹马?昭陵六骏的传说

李世民墓昭陵六骏是哪六匹马?昭陵六骏的传说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人们只知道他在临死之前曾摒却众人,单独把太子李治留下,让李治一定要把自己珍爱的王羲之的兰亭真迹带入自己的墓中,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曾遗命雕刻6匹骏马来装饰自己的陵墓。

昭陵的6匹骏马分别是白蹄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什伐赤、拳毛纏。

白蹄乌是一匹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战马。

在薛仁杲军受重创的情况下,唐太宗没有听从舅父窦轨的再三阻拦,决计一鼓作气,全歼薛军。

于是他催动白蹄乌,身先士卒,衔尾直追,一昼夜奔驰了200多里,包围了折姪城,迫使薛仁杲率残部投降。

在黄土高原上,白蹄乌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后因长途疾驰力竭而死。

特勒骠为毛色黄里透白的战马。

公元619年,在与宋金刚作战中,唐太宗乘骑特勒骠猛插敌后,迫使宋军阵营大乱,溃不成军,向北逃窜而去,唐军收复了太原及山西大片土地。

飒露紫为纯紫色。

在与王世充的军队对阵之际,为了刺探敌阵的虚实,唐太宗骑着飒露紫,率领10余名精锐骑兵,出敌不意地猛冲敌阵,杀开了一条通道,直出敌后。

飒露紫飞奔如燕,轻捷矫健,气吞三川,威凌八阵,不幸中箭身亡。

青骓是一匹苍白色杂毛马。

在与窦建德虎牢关作战时,唐太宗乘骑青骓,飞箭似地冲入窦军阵地,经过四五回合的交战,终于在敌方的阵营里竖起了唐军的旗帜。

在冲锋陷阵的过程中,青骓身中5箭。

什伐赤是一匹纯赤色马,是唐太宗在洛阳和虎牢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乘骑的另外一匹战马。

这匹骏马凌空飞驰,身上中了5箭。

拳毛纏虽毛黄嘴黑,又有旋毛,但是矫捷善走,在唐太宗与刘黑闼作战时身中9箭。

唐太宗之所以要用6匹骏马来装饰自己的陵墓,是由于这6匹骏马是他生前所爱,并为唐朝一统天下立下过汗马功劳。

这6匹骏马体型粗旷,雄健有力,神态生动,成为唐太宗爱马成癖的真实写照。

唐太宗不仅爱马成癖,还有一套识别良马的本领。

在虎牢关战役中,窦建德军中有一个叫王琬的,骑着隋炀帝的御马出来挑战。

唐太宗一看,赞不绝口,认为这是一匹真正的良马,命令将士们冲入敌阵,将王琬连同骏马一并擒获归来。

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唐王寝宫旁从前镌立过六匹战马,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

和平岁月里,马在坦荡田野上是勤奋的化身;跃进战争的烟尘,它则纯然是勇士的形象。

唐家创业扫群雄,马上得之为太宗,昭陵六骏仿佛是隋朝末年黄河流域一连串决定性战役的真实投影,是四方豪俊叱咤啸进中形成的另一幅风云图画。

公元618年,唐军初取北行山,李世民不容陇外骁悍之徒做丝毫喘息,不听舅父窦轨的阻劝,催动四蹄蘸雪的白蹄乌,衔尾进击,穷追敌军300余里。

白蹄乌怒目腾空,鬃鬣迎风,空旷的黄土高原上仿佛闪烁着四蹄交递所拉开的一道道雪练,蹄击大地,响动着雨点似的鼓声。

李世民题赠的赞语是: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晋南刘武周趁西线有战,迫胁关中。

李世民挥戈东进,趋龙门,渡黄河,两日不食,十三日不卸甲,跨着黄里沁白的特勒骠,杀得刘军失魂落魄,四散奔逃。

紫剑超靴,虎腾神骏,气折山川,威临八镇。

公元621年,唐军与王世充会战北邙山。

彼此刚刚列阵对峙,一道紫色的闪电掣动数十精骑直透敌营,王世充愣怔过来,才发觉一匹纯紫色的马背上伏的正是李世民。

满营惊骇,戈矛四合,慌忙围追堵截。

李世民精神抖擞,挥刃酣战,坐骑突然中箭,哀嘶晃摇,危急万状;大将军丘行恭飞骑冲阵,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李世民,他一手挽住紫马,一手挥刃和李世民杀开一条血路,突阵而出。

这马就是飒露紫。

鏖兵8个月,窦建德率兵支援王世充。

李世民一战而克二敌,胜则胜矣,不幸又倒下青骓、什伐赤两匹坐骑,青骓是前体1箭后体4箭,什伐赤是臀插5箭,马往前突,迎飞的利镞斜扎体后,显示着马驰的神速与斗争的惨烈。

末后对刘黑闼的战事中,李世民丧失了黄皮黑嘴、身布连环旋毛的拳毛騧,一马身带九箭,其筋力的坚韧不言自明。

月精按辔,天马行空,弧矢载戢,氛埃廓清。

李世民盛赞骏马以它的生命集拢住飞蝗式的箭镞,而天地间自然就平和安宁了。

马的力量在所有动物中属于上乘。

一进入血火并做的厮杀氛围,一听到诸兵器铿锵搏击的金属声响,便化成了慷慨以赴的英物,熔龙虎雄姿、壮夫意气于一躯,不桀骜,不凶悍,不声张,所有动作同时凝成了勇敢与豪迈、犷野与轻捷,以敏锐、准确的纵跃起伏执行着主人萌动在心的每一闪念,每一企图。

昭陵六骏征战故事

昭陵六骏征战故事

昭陵六骏征战故事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骑乘的六匹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

以下是关于其中两匹马的征战故事:- 白蹄乌:李世民骑着“白蹄乌”,在浅水原之战中巧妙地利用步兵和骑兵两个兵种在攻守上的不同优势,在长期的正面坚壁挫锐之后突然加以狂风暴雨般的背后突袭,从而获得会战的胜利,并一鼓作气突袭二百多里,以破竹之势快速攻灭薛仁杲的老巢折墌,薛仁杲兵败被俘,后被送至长安斩首。

- 特勒骠: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骑着特勒骠领军出征,在龙门关击退了刘武周军先锋部队。

随后,唐军在柏壁扎营,与刘武周军进行长期对峙。

最终,李世民率军突袭刘武周军后卫,驱逐其溃兵,对其主力发动层层卷击,刘武周军一败涂地。

如果你对其他四匹马的征战故事感兴趣,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昭陵六骏的历史故事

昭陵六骏的历史故事

昭陵六骏的历史故事咱来唠唠昭陵六骏的故事哈。

昭陵那可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这昭陵六骏啊,就像是李世民的超级英雄战队,不过成员是六匹马。

先说说这六骏都是咋来的呢。

当年李世民可是个打仗的猛人,这六匹马可都是陪着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好伙伴。

比如说“特勒骠”,这马啊,在李世民打宋金刚的时候,那表现可太亮眼了。

就像一道闪电一样,驮着李世民在战场上横冲直撞,把敌人都给吓懵了。

还有“青骓”,在虎牢关之战的时候,那也是相当英勇。

李世民骑着它冲入敌阵,就像一把锋利的剑直插敌人心脏。

青骓虽然身负重伤,但还是完成了任务,那身上的箭伤啊,就像它的军功章一样。

“什伐赤”也不简单。

在一场大战里,它浑身是血,但依然驮着李世民奋勇杀敌,那马蹄下不知道踏过多少敌人呢。

“飒露紫”的故事就更感人了。

在一次战斗中,李世民的军队陷入苦战,飒露紫不幸中箭。

这时候啊,有个叫丘行恭的将领,他心疼这匹马,就把自己的马让给李世民,然后自己牵着飒露紫,一边给它拔箭,一边还得抵挡敌人的攻击。

这个画面后来还被工匠给雕了出来,特别震撼。

“拳毛騧”呢,别看名字有点怪,它在战斗中的表现可不含糊。

陪着李世民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硬仗,身上也是伤痕累累,但就是勇往直前。

“白蹄乌”也很厉害。

它跑起来那叫一个快,就像一阵黑旋风,带着李世民追击敌人,那马蹄子就像踩了风火轮一样。

这昭陵六骏啊,不仅仅是六匹马的雕像,那可是李世民光辉岁月的见证。

它们就站在昭陵那儿,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的金戈铁马,告诉人们李世民和他的伙伴们是多么的英勇无畏。

可惜的是,这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被盗运到国外,真是让人觉得痛心呢。

不过不管怎样,它们的故事永远都在,让人们对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充满了向往。

你所不知的唐昭陵六骏石雕,意义不同凡响

你所不知的唐昭陵六骏石雕,意义不同凡响

你所不知的唐昭陵六骏石雕,意义不同凡响人与人的相遇,相识,相知都是缘份,缘分让我们聚在一起。

但通过茶而结成的缘份,多少带了点“道”的韵味。

无论相识与否,无论交往如何,凡聚在一起便坐而品茶。

唐昭陵六骏石雕是唐贞观十年,即公元636年立于陕西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里的6块大型浮雕石刻群,各自名叫“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

其中,“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雕在1914年里失窃,奔走于珍贵文物商之手,最终外流国外,后入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博物馆。

其他四块也曾被粉碎装车,盗运时被捕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历史博物馆。

唐昭陵六骏石雕是为纪念六匹随唐太宗李世民争霸疆场的军马而刻制的。

传为那时候加工工艺家阎立德、画家阎立本所作。

唐昭陵六骏石雕选用镂空雕技巧,六骏每一件宽约204cm、高约172厘米、厚约40cm,均为青石板材质。

唐昭陵六骏石雕六骏选用镂空雕技巧,以简约的线框,精确的造型设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地呈现出军马的体形、性情和阵型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场景。

该手工雕刻线框顺畅,刀功圆滑,刻工细致,惟妙惟肖,是闻名中外的石材造型艺术佳品。

唐太宗安排创作浮雕图案“昭陵六骏”,其实际意义不仅取决于留念军马,也有更多方面的实际意义。

在人类发展史上,马是一种十分关键的牲畜。

因为它与人密切相关,从古至今以马为主题的艺术创作经常会出现,并且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气场的体现。

唐初的“昭陵六骏”并不是立即对留念者开展积极的勾勒,反而是以其所骑之马作为替代、代表来主要表现重要的历史事件。

它以写实性技巧和寓意,充足展现了大唐帝国的繁荣雄威。

“昭陵六骏”首先是唐太宗突出自身的伟绩,消除、淡化父兄的影响力。

举兵创建唐王朝是李渊父子俩互相配合的,唐太宗在自身陵前设定“六骏”,其目标取决于向众人突出自身在开国全过程中的功劳。

人与人的相遇,相识,相知都是缘份,缘分让我们聚在一起。

但通过茶而结成的缘份,多少带了点“道”的韵味。

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

“昭陵六駿”雕刻在高二點五米,寬三米的石板上,分兩組東西排列。
東面的第一駿名叫--“特勒(勤)驃”,黃馬白喙微黑,毛色黃裡透白,故稱膘,特勤是突厥族的官職名稱,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勤所贈。
李世民在619年乘此馬與宋金剛作戰,史載:唐初天下未定,宋金剛陷澮州(在今山西境內),兵鋒甚銳,特勤驃在這一戰役中載著李世民勇猛衝入敵陣,一晝夜接戰數十回合,連打了八個硬仗,建立了功績。唐太宗為它的題贊是: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天險摧敵,乘危濟難。 為李世民平定宋金剛時所乘
東面第二駿名叫--“青騅”,蒼白雜色,為李世民平定竇建德時所乘。
竇建德原繫隋軍麾下將領,據說還是李世民的母舅,乘亂自稱夏國王。當時,唐軍扼守虎牢關,占據有利地形。李世民趁敵方列陣已久,饑餓疲倦之機,下令全面反攻,親率勁騎,突入敵陣,一舉擒獲竇建德。
石刻中的青騅作奔馳狀,馬身中了五箭,均在衝鋒時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馬身後部,由此可見駿馬飛奔的速度之快。
薛仁杲是唐初盤踞在今蘭州自稱秦帝的薛舉之子。薛舉曾率兵攻唐,秩¢L安,事未成病死。其子繼續在甘肅以東屯兵威脅唐朝,後來被李世民擊敗而投降。
公元618年,唐軍初占關中,立足不穩。割據蘭州、天水一帶的薛舉、薛仁杲父子便大舉進攻,與唐軍爭奪關中。相峙兩月之後,李世民看準戰機,以少量兵力正面牽制誘敵,親率主力直搗敵後,使薛軍陣容大亂潰退。李世民趁機追擊,催動白蹄烏身先士卒,銜尾猛追,一晝夜奔馳200餘裡,迫使薛仁杲投降。
據《新唐書?丘行恭傳》記載,公元621年,唐軍和王世充軍在洛陽決戰,李世民的侍臣猛將丘行恭,驍勇善騎射,在取洛陽的邙山一戰中,李世民有一次乘著颯露紫,親自試探對方的虛實,偕同數十騎衝出陣地與敵交鋒,隨從的諸騎均失散,隻有丘行恭跟從。年少氣盛的李世民殺得性起,與後方失去聯繫,被敵人團團包圍。突然間,王世充追至,流矢射中了“颯露紫”前胸,危急關頭,幸好丘行恭趕來營救,他回身張弓四射,箭不虛發,敵不敢前進。然後, 丘行恭立刻跳下馬來,給御騎颯露紫撥箭,並且把自己的坐騎讓給李世民,然後又執刀徒步衝殺,斬數人,突陣而歸。為此,唐太宗纔特別將他的英雄形像雕刻在昭陵上。 丘行恭卷須,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戰袍,頭戴兜鍪,腰 佩刀及箭囊,作出俯首為馬撥箭的姿勢, 再現了當時的情景。

昭陵六骏名词解释

昭陵六骏名词解释

昭陵六骏名词解释
昭陵六骏是指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

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描绘了李世民在开创唐朝百年天下时所骑六匹战马的雄姿。

来历:1914年6月14日,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取出昭陵六骏中的两骏,将其运往美国,现在摆放在美国的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损害原因:1914年,昭陵六骏之一的“飒露紫”和“拳毛騧”被盗运到国外,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辨别不清: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开展“昭陵文物精华展”时,昭陵六骏中的“什伐赤”和“白蹄乌”等两骏被该馆从美国借展,可当时工作人员将两骏的名称和说明牌弄错了,将“什伐赤”和“青骓”弄反了。

昭陵六骏——魂兮归来

昭陵六骏——魂兮归来

昭陵六骏——魂兮归来九嵕山——昭陵陵山昭陵六骏——东侧:特勒骠青骓什伐赤西侧: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百年前的模样——昭陵六骏石刻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离开了这里,1914年,飒露紫和拳毛騧就已经流落到了美国,剩下的四骏几经磨难以破损的身影留到了西安碑林博物馆里。

六骏是在被盗时被割裂分身以易于搬运吗?从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的影像看,似乎破损早已有之。

老照片上看,已塌毁了半边屋顶的廊坊内,青骓还是完好无损的。

单独的照片看,飒露紫也完好,其余四骏依然断裂,特别是骏马的腿部,全部残损。

——金代的画卷——留存至今的金代画卷里,有一幅《唐太宗六马图》,绘者赵霖将昭陵的六骏石刻以图画的形式展现,色彩浓郁可推想阎立本绘画石刻底本的样貌,只是那最初的石刻底本早已不见踪迹。

——宋代的碑刻——昭陵陪葬李勣墓被改建成了昭陵博物馆,馆内有宋代六骏的线描碑刻。

小碑林之称的展馆内,唐碑林立,书法高绝,这块“昭陵六骏”上的线描画,骏马神似陵山上的石刻,笔意纤巧文弱,少了英武雄健之气,特别是眼神,大唐的气度,与驰骋疆场的骁勇未显,流露出的倒像是宋代国防的被步步紧逼,金占领北方,何其不是也这般的境遇?这只是一幅临摹之作,也描摹出了宋金的气韵。

西安碑林里的石刻馆正门内,六骏中的四骏居中陈列,是馆内的重要珍藏,站立于原石跟前,如此巨大的石刻见证了昭陵的千年历史,驻足于它们之前的瞻仰人该有千万人了吧,从帝王到文臣武将,再到芸芸众生,不知生发了多少怀古之思。

六骏的眼睛,饱满鼓舞,凛然无畏,屹立疆场而岿然不动,冲锋陷阵义无反顾,大唐的雄风与大唐的气度,“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六匹马的鼻息声里酝酿着蓄势待发!盛唐的大幕,六骏已经拉开了大幕。

昭陵的建筑与石刻在原址统统没有了,碑刻中清代状元毕沅的昭陵碑立于神道最前方,享殿与曾经建筑的遗址上,复刻了六骏的身形。

六骏北望云天,依旧护卫着身后长眠于九嵕山中的太宗李世民。

车辚辚马萧萧九重宫阙万乘千骑长枪在手弓箭在腰架鹰携犬大唐的男儿长安的王者跨马而来。

昭陵六骏石刻的来历.doc

昭陵六骏石刻的来历.doc

昭陵六骏石刻的来历“昭陵六骏”位于唐太宗的陵墓昭陵(位于陕西醴泉)北面祭坛东西两侧,是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昭陵六骏石刻的来历,供您参考,更多资讯请。

昭陵六骏石刻的来历一当22岁的李世民骑马出现在邙山的时候,望着南方雄伟的洛阳城,心中涌起了万丈豪情。

这座山脉紧邻黄河,气势如虎。

数百年来,天下汹汹,这座本是京郊胜景的邙山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无辜平民惨死于此。

当年,正是在这座山前,北齐的兰陵王——那个同样年轻的王子,戴上神秘的面具,以遮挡俊美的脸庞,骑着他心爱的骏马,率领五百骑兵冲击了北周的十万甲士,以少胜多,扭转战局。

李世民立在马上,心中思考的是从何处突破王世充的军队。

王世充废掉隋朝皇泰主,自立为帝,国号大郑,拥兵数万坚守洛阳,与唐军决战城下,成为唐朝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

李世民的部队只有千余骑兵,正与当年兰陵王面临的处境相似。

然而唐军屡次攻城均是铩羽而归,这一次,李世民决定亲自到邙山侦察敌情。

为了减小目标、避免暴露,他只随身带了二十余名骑兵,悄悄来到了邙山的制高点,观察洛阳城的防守情况。

突然,李世民的坐骑一声长嘶——这匹马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飒露紫”,是李世民取的,“飒露”是突厥语“沙钵略”的谐音,意思是“勇敢的战士”,“飒露紫”即是“紫色的勇士”的意思。

这个紫色的勇士,随李世民从太原出发,穿过了巍峨的秦岭山脉,跨过辽阔的关中平原,掉头向东,急趋函谷关,横渡滔滔黄河,直到这苍茫的邙山之上,向南望,便是古老的洛阳城,再往南,就是荆楚和江东,那里也在混战和仇杀之中。

只有攻克洛阳,才能一路向南,结束这个乱世。

到那时,人归田园,马放南山……然而,就在李世民聚精会神观察敌情的时候,“飒露紫”突然猛地嘶叫起来,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战马已经习惯了在侦察的时候保持安静,以免引起敌军的注意。

除非,除非是有紧急的危险。

李世民抚摸了下“飒露紫”的鬃毛,同时警觉地观察着近处。

唐昭陵六骏石刻介绍

唐昭陵六骏石刻介绍

唐昭陵六骏石刻介绍一、啥是唐昭陵六骏石刻呢?咱得先知道,这唐昭陵六骏石刻啊,可是超有名的唐代石刻艺术珍品。

它是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

这六匹马那可都是陪着李世民打天下的好伙伴呢。

想象一下,在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这六匹马就像超级英雄的座驾一样,带着李世民在战场上驰骋。

二、这六匹马都叫啥名呢?这六匹马的名字可都很有意义哦。

它们分别是飒露紫、拳毛騧、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

每一个名字都好像带着那个时代的气息,就像现在咱们给宠物取名字一样,有着特殊的含义。

比如说飒露紫,它可是在战斗中表现特别英勇,这个名字也透着一股帅气和英勇的劲儿。

三、这些石刻的艺术特色超厉害的。

这些石刻可不是简单地刻个马的样子就完事儿了。

工匠们的手艺简直绝了。

从马的肌肉线条就能看出来,每一块肌肉都好像充满了力量,就像真的马在奔跑、在战斗的时候那种紧张感和力量感都被表现出来了。

而且马的神态也特别逼真,眼睛里好像有故事,像是在诉说着当年战场上的惊心动魄。

马身上的鬃毛、尾巴,都像是在风中飘动一样,那种动态美,真的让人看了就忍不住赞叹。

四、这些石刻背后的故事也很感人呢。

就拿飒露紫来说吧,它在战斗中受了伤,但是依然很英勇。

还有拳毛騧,它也在很多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些马就像是李世民的兄弟一样,陪着他出生入死。

它们的故事也被刻在了这些石刻上,让后人能够了解到那个时代的战争和英雄们的故事。

这就像我们现在看电影一样,每一个画面都有着背后的故事,只不过这些石刻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五、唐昭陵六骏石刻的现状。

很可惜的是,这些石刻现在有些已经不在原来的完整状态了。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有的被破坏了,有的流落到了国外。

不过呢,这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剩下的这些石刻,它们就像历史的见证者一样,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我们也要努力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它们背后的故事和那个辉煌的唐代。

唐太宗坐骑昭陵六骏浮雕

唐太宗坐骑昭陵六骏浮雕

唐太宗坐骑昭陵六骏浮雕“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大唐帝业时所乘过的六匹骏马,它们都曾伴随李世民在削平群雄而纵横驰骋的战场上献出了自己的牲命。

白居易诗中曾云:“太宗旨在振王业,王业艰辛告子孙”,为了告诫子孙创业的艰辛,同时也对与他相依为命的六匹骏马的怀念,李世民在贞观10年(公元636年)诏令画家阎立本先把“六骏”形象画出,然后令工艺家阎立德刻在石屏上,置于昭陵北麓祭坛之内。

“昭陵六骏”采用高浮雕表现手法雕刻而成,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文物的稀世珍宝,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它是前无古人”的。

在20世纪初曾被美国商人勾结国内古董商将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盗卖,现藏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另外四骏即“特勤骠”、“青骓”、“白蹄乌”、“什伐赤”,古董商又勾通美国商人将其打成块企图装箱盗卖运住国外,后被爱国民众发现追回,现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四骏中。

长期以来,人们为它们的残缺而叹为憾事。

在2002年8月至12月的昭陵北司马门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和清理中,考古工作者意外地发现了六骏中“青骓”的后腿关节浮雕残块和“特勤骠”中的蹄腕浮雕残块,使这两件稀世珍宝的部分残缺得以弥补。

同时还确定了六骏坐落的原始位置并发现了六骏的坐落底座。

名闻遐迩的唐昭陵六骏浮雕部分残缺最近被考古工作者在昭陵北司马门建筑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同时被发现的还有昭陵9个以上蕃君长的石刻残躯和残片。

还使人惊喜的是,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9个以上的蕃君长(少数民族的酋长或周边国家的国王)石刻像残躯和残片。

据史书记载,在昭陵北麓还安置着14尊蕃君长石刻像,现在博物馆中仅存一件不完整的蕃君长石刻像,其余13尊不知去向。

在这次考古发掘清理中,发现了大量石刻像躯体残片,经考证可能有东部朝鲜半岛的新罗王,西部西域的高昌王、龟兹王、焉耆王、于阗王,青藏高原的吐蕃赞府,青海吐谷浑河源郡王以及南亚的林邑王以及4个突厥可汗等被唐太宗征服归顺的少数民族酋长或周边国家的国王。

这六匹骏马是唐代宗李世民骑过的,有两匹被偷盗至国外

这六匹骏马是唐代宗李世民骑过的,有两匹被偷盗至国外

这六匹骏马是唐代宗李世民骑过的,有两匹被偷盗至国外
去过西安碑林博物院的朋友相信对碑林石刻展厅的“昭陵六骏”记忆深刻。

但是大家可能发现了:有四匹石马已经碎成块,这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昭陵六骏
即唐太宗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

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浮雕主题是李世民曾骑过的战马:
○东一特勒骠平宋金刚
○东二青骓zhuī平窦建德
○东三什伐赤战王世充、窦建德
○西一飒sà露紫平王世充,人像为丘行恭
○西二拳毛騧guā平刘黑闼
○西三白蹄乌平薛仁杲
其中“飒露紫”和“拳毛騧”在二十世纪初被盗卖到美国,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不久另外四块被砸碎后,也准备运出国外,但幸未成功。

2001年10月28日国家邮政局发行《昭陵六骏》特种邮票,我们期待国宝重回故土的那一天。

“昭陵六骏”的前世今生

“昭陵六骏”的前世今生

“昭陵六骏”的前世今生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

墓旁祭殿两侧有庑廊,“昭陵六骏”石刻就列置其中。

(1907年9月10日,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2010年5月7日,由陕西省唐大明宫遗址文物保护基金会派出的三位文物修复专家,以志愿者身份来到美国参与修复唐“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

经过中美两国专家历时三周的紧张工作,原本已经无法移动的“二骏”,如今则达到全球巡展的基本要求。

唐太宗忆爱马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22.5公里的九嵕(zōng)山。

墓旁祭殿两侧有庑廊,“昭陵六骏”石刻就列置其中。

唐太宗李世民打天下时,每战必乘骏马冲锋陷阵。

在两军对垒中,他常亲率精骑冲击敌方战阵,每每穿阵而过,谓之“贯阵”。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世民是在马上得的天下。

“六骏”原型,是唐太宗李世民在618年至622年五年间转战南北时所乘过的六匹战马,它们都曾伴随李世民在战场上纵横驰骋。

白居易诗中曾云:“太宗旨在振王业,王业艰辛告子孙”,为了告诫子孙创业的艰辛,同时也对与他相依为命的六匹骏马的怀念,李世民在贞观十年(636年)兴建昭陵时下诏,将“朕所乘戎马,济朕于难者,刊名镌为真形,置之左右。

”世间传说,唐太宗令画家阎立本先把“六骏”形象画出,然后令工艺家阎立德刻在石屏上,置于昭陵北麓祭坛之内。

他还为每一匹战马赐名作诗,记述它们的战功和风采。

史传唐太宗还令大书法家欧阳询将每一匹战马的名字和御制颂词誊写于纸上,令工匠镌刻于石雕之上。

虽然每一幅石雕上都留有一尺见方的凿字处,但经过一千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打霜浸,如今却是看不出一个字样。

“六骏”分两列东西相对地放置在唐太宗陵前,马头均朝向南边的陵寝。

从南向北,西侧依次是“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东侧依次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

“六骏”每件宽204厘米,高172厘米,厚40厘米,重达3.7吨,均为青石质地。

昭陵六骏[赏析]

昭陵六骏[赏析]

昭陵六骏昭陵六俊原是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廊房两侧的六幅浮雕石刻,用以纪念李世民当年南征北战、驰骋疆场的六匹坐骑。

六俊从九騣山脚自低向高,由北向南,统一朝向南方,朝向墓主,象征着对主人的忠诚和对正义的追求。

这六俊以九騣山的东西两侧廊房为为两列,白蹄乌、拳毛騧、飒露紫三俊站在廊房西侧,什伐赤、青骓、特勤骠站在东侧,在这两列马的正前方,各站着7位少数民族部落的首领,这表示他们被唐太宗李世民六匹骁勇的战马所征服,充分显示了唐太宗的豪气。

看着它,使人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唐太宗的战场上。

可惜的是飒露紫和拳毛騧这两匹马的雕刻在1913年被偷运至美国至今。

从此二骏在美,四骏在中国,两骏失群,六骏离散,天各一方。

六骏见证战功整座昭陵地势南陡北平,所有石刻雕塑几乎都被摆放在了陵山的南面,而唯有六俊放在了陵山北侧,这是有深刻原因的。

昭陵的建筑布局是模仿古长安城而建造,尤其是位于昭陵北侧的北司马门,几乎就是古长安城玄武门的翻版,而玄武门之变是唐太宗掌握政权的标志,意义重大,他把六俊和玄武门放在同侧,可见六俊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六俊被安放在昭陵北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唐太宗的最大功绩之一是平定北方战乱,并且在贞观四年时,被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唐太宗引以为豪,把各少数民族首领和自己的六匹战马放在一起,既起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震慑作用,又有向北方各族展开怀抱,兼容并蓄之意。

唐太宗设昭陵六俊的最高境界寓意是追求和平,而并非战争。

任何人都不想让自己心爱的战马受到箭伤,更不希望自己心爱的战马战死沙场,但六俊却全部为国捐躯,甚至在它们的雕塑上都显示有箭伤,这是在告诉世人,战争是残酷的,只有和平才能避免自己的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受伤。

同时,他把六俊定格在受伤的那一瞬间,是用艺术手法点亮生命,让马的生命得以延续和永恒。

白蹄乌昭陵六骏之一,是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战马,为李世民与薛仁杲作战时的坐骑。

据《全唐文》(卷l0)收录唐太宗昭陵《六马图赞》记载,骏与“自蹄乌”是武德元年(618)九月至十一月间,李世民与薛仁杲(薛举之子)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县东北)作战时的坐骑,列于祭坛西侧三骏之末位(由南往北排列)。

假如国宝会说话的文案 昭陵六骏

假如国宝会说话的文案 昭陵六骏

《探秘国宝:昭陵六骏的故事》1. 概述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谚语,言下之意,强调细小的问题也有可能成为致命的隐患。

而在我国历史文化中,也有许多微不足道的细节成为了国之瑰宝,其中就包括着被誉为国宝的昭陵六骏。

这些文物之所以被誉为国宝,往往并非因为它们个体的辉煌,而是因为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及文化价值。

2. 昭陵六骏的历史在汉景帝刘启的陵墓——昭陵中,藏有一组形制严谨的石刻马俑——昭陵六骏。

它们作为我国早期石刻艺术的代表之一,不仅在雕刻技艺上堪称精湛,更重要的是它们所蕴含的历史价值。

昭陵六骏的出土,不仅填补了古代石刻的空白,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呈现了汉代的盛世风貌,以及当时人们对于马的崇拜和寄托。

3. 马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马,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大象征,不仅是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的体现,更是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具体化表现。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马驰骋于天地间,承载着人们的愿望和期盼,象征着力量、活力和勇气。

昭陵六骏的出土,再一次向我们诠释了马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4. 昭陵六骏的工艺与意义昭陵六骏作为我国早期石刻艺术的代表作,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每一匹马的表情、姿态都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盛世之中。

昭陵六骏的出土,也再一次呈现了汉代的盛世风貌,使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审美情趣。

5. 我的个人理解对于昭陵六骏这一国宝级的文物,我个人深有感触。

这些历经千年的石刻马俑,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精品,更重要的是它们所承载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当前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更应该珍惜并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让它们继续为后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总结昭陵六骏的出土,不仅是我国早期石刻艺术的珍贵遗产,更是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具体体现。

在我们研究和保护这些国宝级文物时,我们更应该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让我们在传承中华文明的也能从中汲取前人的智慧和力量。

昭陵六骏简介整理稿

昭陵六骏简介整理稿

昭陵六骏昭陵六骏是陕西礼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

昭陵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六匹战马,据传说是依据当时的绘画大师阎立本的手稿,运用高浮雕手法,线条简洁有力而流畅,刀工精细、圆润,造型栩栩如生,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情景。

昭陵六骏造型成功,雕刻技巧精绝,还寓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显示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成就,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1、白蹄乌骏马“白蹄乌”是李世民与薛仁杲(薛举之子)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县东北)作战时的坐骑,列于祭坛西侧三骏之末位(由南往北排列)。

该马通身毛色纯黑,四蹄俱白。

2、特勒骠刘武周大将宋金刚等作战时的坐骑,排列于昭陵祭坛东侧首位。

此马毛色黄里透白,喙微黑色,体形健壮,腹小腿长,是汉代著名的“汗血马”,也是隋唐时期中原人寻觅的神奇骏马之一。

3、飒露紫“飒露紫”是李世民东征洛阳,铲平王世充势力时的坐骑,列于陵园祭坛西侧首位,前胸中一箭。

“飒露紫”是六骏之中惟一旁伴人像的。

历史学者经研究认为,“飒露紫”的含义应是“勇健者的紫色骏马”。

4、什伐赤“什伐赤”是一匹纯赤色骏马,排列于祭坛东侧末位。

骏马“什伐赤”是李世民在洛阳城外、武牢关前和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又一匹坐骑。

历史学者经研究认为“什伐赤”当是用突厥官号命名的骏马。

5、青骓“青骓”为一匹苍白杂色骏马,有可能是来自西方“大秦”国的骏马,是李世民和窦建德(隋朝末年河北、山东一带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在洛阳武牢关交战时的坐骑,列于祭坛东侧三骏中间。

6、拳毛騧“拳毛騧”是李世民平定河北,与刘黑闼(原窦建德部将)在沼水(今河北省曲周县境内)作战时所乘的一匹战马,列于祭坛西侧三骏石刻中间。

马黑嘴头,周身旋毛呈黄色,后人或因马周身旋毛卷曲,称其为“拳毛騧”。

在激烈的战斗中,这匹“拳毛騧”身中九箭(前中六箭,背中三箭),战死在两军阵前。

后来李世民把它比作神马。

有汪青年的昭陵六骏解说文稿

有汪青年的昭陵六骏解说文稿

有汪青年的昭陵六骏解说文稿一、昭陵六骏的历史由来昭陵六骏,位于陕西礼泉县昭陵博物馆,是唐太宗李世民陵墓的一部分。

据史书记载,这六匹马曾是李世民在战场上的坐骑,与他共同见证了盛唐的辉煌。

为纪念这六匹马的功勋,李世民命人将其雕刻成石像,陪伴自己长眠于昭陵。

二、昭陵六骏的艺术价值昭陵六骏雕塑采用了写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马的形态和精神。

每匹马的神态各异,肌肉线条分明,极具动感,体现了唐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水平。

同时,昭陵六骏还反映了我国悠久的马文化,成为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昭陵六骏的象征意义在昭陵六骏中,每匹马都代表了一种战功,寓意着李世民的英勇与智慧。

六骏分别为:特勒骠、青骓、什伐赤、拳毛騧、白蹄乌、特勤骠。

它们象征着李世民平定四方、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展现了唐代民族精神的内核。

四、汪青年对昭陵六骏的解读与传播1.汪青年的研究背景与成就汪青年,自幼喜爱传统文化,尤其是昭陵六骏。

他多年致力于研究昭陵六骏的历史、艺术价值与象征意义,发表了多篇论文,为世人普及昭陵六骏的知识。

2.汪青年对昭陵六骏的深入解读汪青年从历史、艺术、文化等多方面深入剖析昭陵六骏,揭示了其背后的故事与寓意。

他强调昭陵六骏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应当予以传承和发扬。

3.汪青年对昭陵六骏的传播与推广汪青年通过讲座、研讨会、发表文章等形式,积极传播昭陵六骏的魅力,提高人们对这一传统文化的认识。

他还呼吁政府及社会各界加大对昭陵六骏的保护力度,确保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五、昭陵六骏在当代的意义与启示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在当代社会,昭陵六骏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通过对昭陵六骏的研究与传播,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激发人们对国家历史的热爱。

2.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昭陵六骏代表着唐代的英勇战功与马文化,寓意着民族精神。

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昭陵六骏的精神内涵,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国家自豪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陵六骏的故事(上)
唐方 @ 九月 24, 2011
【原文首发于《老西安的博客》,感谢作者“陈酿太白”(微博)的原创分享,曾搜集整理了《陕博寻宝》系列。


昭陵六骏是碑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六骏,除了炫耀一生战功外,也是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诫后世子孙创业的艰难。

1914年,美国人毕士博与袁世凯之子袁克定勾结,将六骏中的两骏盗卖美国(原来一直讲盗运,但人家美国佬拿出来买卖的原始发票,所以现在包括博物馆的标示牌都不再标示盗运出境的文字),现存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内。

这两骏便是拳毛弧与飒露紫。

现在看到的拳毛弧与飒露紫的是复制品。

1918年,他们再次来到中国,企图将剩余的四幅砸成数块装箱运走,被当地民众发现拦存了下来。

所以现在看到的是四幅残损的浮雕。

它们虽然残缺,但却是真品,都是国宝级文物。

昭陵六骏之特勒骠
黄马白喙微黑,毛色黄里透白,故称“骠”。

“特勒”是突厥汗国的高级官号之一,其地位次于叶护和设,只统部落,不领兵马。

太宗以突厥“特勒”官号来命名自己的坐骑,不仅仅是为赞扬名品良种的骏马,更重要的是以突厥赞美英雄、勇士的风俗来纪念和炫耀自己的辉煌战绩。

另外,突厥多以王室子弟为“特勒”,所以“特勒骠”亦可能是突厥可汗的一个子弟进献的。

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19年乘此马与宋金刚作战。

史载:唐初天下未定,宋金刚陷浍州(今山西境内),兵锋甚锐。

“特勤骠”在平定宋金刚的战役中载着李世民勇猛冲入敌阵,一昼夜接战数十回合,连打了八个硬仗,载着太宗建立了功绩。

太宗为它的题赞是:“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昭陵六骏之青骓。

上图为盗卖前完整的青骓,下图为博物馆现存青骓
可能是来自西方“大秦”国的骏马,“青骓”之“青”不是泛指一种颜色,而是来源于突厥文“cin”或“sin”,在汉语中音与“秦”、“青”同音,故称之。

此马为太宗李世民平定窦建德时所乘。

窦建德原系隋军将领,据说还是太宗的母舅,乘乱自称夏国王。

当时,唐军扼守虎牢关,占据有利地形。

太宗趁敌方列阵已久,饥饿疲倦之机,下令全面反攻,并亲率劲骑突入敌阵,一举擒获窦建德。

石刻中的青骓作奔驰状,马身虽中五箭,但多射在马身后部,由此可见此马飞奔的速度之快。

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前三句形容马的矫捷轻快,后一句道出这一战役的关键性意义。

昭陵六骏之什伐赤。

图为盗卖前的“什伐赤”,此时已见残损,故不能将六骏残损之罪
全部归于袁克定和美国佬
什伐赤也是用突厥官号命名的一匹坐骑。

“什伐”来自突厥语,应对音转译为汉文“设发”。

“设”是突厥别部领兵的将领,任“设”者都是可汗的直系亲属,地位在可汗、叶护之下,可以建立牙帐,统率兵马二万人左右。

尽管学术界对“设发”的对译与含义有许多不同观点,但公认“设发”或“设”、“失”等是突厥的高级官号。

因此,可以确定“什伐”就是“设发”或“失发”的异译,昭陵六骏之“什伐赤”
当是用突厥官号命名的一匹坐骑。

这是一匹纯赤色马,也是太宗李世民在洛阳、虎牢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

王世充祖上是西域人,隋末唐初自称郑王,据洛阳,与窦建德结好。

当李世民攻打王世充时,王向窦求救,但都被李世民击败。

石刻上的什伐赤凌空飞奔,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马的臀部,其中一箭从后面射来,可以看出是在敌阵中受伤的。

太宗赞语“瀍(音:缠)涧末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在这一重大战役中,太宗出生入死,伤亡三匹战马,基本完成统一大业,“青旌凯归”流露出他的兴奋。

昭陵六骏的故事(下)
唐方 @ 九月 30, 2011
昭陵六骏之飒露紫,图为复制品,原件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飒露”一词也来源于突厥语,将“飒露”的读音还原为唐代域外的非汉语词汇时,对应汉译为“沙钵略”。

“沙钵略”常被突厥人用作对领袖的荣誉性称号,其“勇健者”也被称为“沙钵略”,是突厥汗国的高级官号之一。

用突厥汗国的荣誉性称号和高级官号来称太宗的坐骑,既符合对突厥汗国“勇健者”的赞颂,又能表达太宗李世民初唐征战疆场的丰功伟绩,体现了太宗对突厥“沙钵略”者的敬佩之情。

所以,“飒露紫”的含义应是“勇健者的紫色骏马”。

牵着战马正在拨箭的人叫丘行恭,六骏中惟这件作品附刻人物,还有其事迹。

据《新唐书丘行恭传》记载:
太宗的侍臣、猛将丘行恭,骁勇善骑射。

公元621年,唐军和王世充军在洛阳决战,在取邙山一战中,太宗乘飒露紫亲自试探对方的虚实,偕数十骑冲出阵地与敌交锋,年少气盛的李世民杀得性起,却与随
从诸骑失散,只有丘行恭跟从,此时被敌人团团包围。

突然,王世充追至,流矢射中了“飒露紫”前胸,危急关头,丘行恭回身张弓四射,箭不虚发,敌不敢进。

然后丘行恭把自己的坐骑让给太宗,又执刀牵飒露紫徒步向回冲杀,斩数人而归。

待回到军营,丘行恭给御骑飒露紫拨箭后不久,飒露紫便因失血过多而亡。

太宗极悲痛,为表其功,特将飒露紫与丘行恭形像雕刻在石刻之上。

丘行恭卷须,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战袍,头戴兜鍪,身负佩刀及箭囊,作出俯首为马拨箭的姿势,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太宗给飒露紫的赞语是:“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愚三川,威凌八阵”。

个人认为,虽然现代工匠应是尽全力复制出被盗卖的两匹马,但两马的颈、臀、腿、蹄,还是缺少唐马的那种矫健。

丘行恭的形象刻画较为准确,工匠似乎对人像刻画把握能力较强。

昭陵六骏之拳毛騧,图为复制品,原件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拳毛騧(音:瓜)是一匹毛作旋转状的黑嘴黄毛马,原名“洛仁騧”,是代州(今河北代县)刺史许洛仁在虎牢关前献给李世民的坐骑,故曾以许洛仁的名字作马名。

后人或因马周身旋毛卷曲,又称“拳毛騧”。

一般认为,有旋毛的马是贱丑的,但此马矫健善走,蹄大快程,贵不嫌丑,故用“拳毛”作马名,以此彰显太宗不计毛色,不嫌其丑,善识骏马的眼光,同时借此表现太宗不分贵贱、知人善用的品德。

“拳毛”音源于突厥文“khowar,kho”,汉文在《北史》中称为“权于麾(音:辉)国”,在隋唐古音中语音对译极为类似。

所以,“拳毛”的标准译名应源于“权于麾”。

由此可见,“拳毛騧”可能是从帕米尔地区的“权于麾国”来的,或者是一匹与“权于麾国”种马通过人工杂交方式培养出来的大良马。

此马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音:踏)时所乘。

刘黑闼本来是隋末瓦岗寨李密的裨将,窦建德失败后,他占据夏国旧州县,勾结突厥人,自称汉东王,后来也被李世民击溃败走。

公元622年,李世民率领唐军与刘黑闼在今河北曲周一带作战。

刘军主力渡河时,唐军从上游决坝,趁机掩杀,夺得胜利。

石刻上的拳毛騧身中九箭,前中六箭,背中三箭,足见这场战斗之激烈。

太宗为之题赞:“月精按辔,天马横空,弧矢载戢,氛埃廓清”。

自这场战争后,唐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便宣告完成。

昭陵六骏之白蹄乌
“白蹄乌”纯黑色,四蹄俱白,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音:搞)时所乘。

“白蹄”二字来源于突厥语“bota”,意为幼马或幼骆驼,也是“少汗”之意。

“白蹄乌”应是一匹被冠以突厥语“少汗”之意的荣誉性专名的坐骑。

在立有战功的黑马名称前带有赞美的称衔或加诸各种高贵的官号,其象征意义不仅符合突厥歌颂上层领袖坐骑的习俗,而且也符合唐人颂扬圣皇名君的传统作法。

所以,突厥语“少汗’”(bota)应该是汉语“白蹄”的真正原意。

唐初(公元618年),唐军初占关中,立足不稳。

盘踞在今兰州自称秦帝的薛举率兵攻唐,谋取长安,事未成病死。

其子薛仁杲继续在甘肃以东屯兵威胁唐朝。

相峙两月之后,李世民看准战机,以少量兵力正面诱敌牵制,亲率主力直捣敌后,使薛军阵容大乱。

李世民趁机追击,催动白蹄乌身先士卒,衔尾猛追,一昼夜奔驰200余里,迫使薛仁杲投降。

石刻“白蹄乌”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俨然当年黄土高原上逐风奔驰之状。

唐太宗给它的赞诗为:“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