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年

合集下载

文言文《贞观政要》阅读练习及答案(广西梧州2023届高三一模)

文言文《贞观政要》阅读练习及答案(广西梧州2023届高三一模)

广西梧州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

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

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

遣中使赐以素褥布被,以遂其所尚。

员观二年,公卿奏曰:“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署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

”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

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

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

”固请再三,竟不许。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

”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进善事。

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

昔尧、舜抵壁于山林,投珠于渊谷,见称千载。

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

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

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臣自擢居左右,每侍帷幄,屡奉明旨。

常许仁义之道,守之面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

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疏奏太宗谓征曰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朕今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若违此言,更何颜与公相见?复欲何方以理天下?自得公疏,深觉词强理直,遂列为屏障,朝夕瞻仰。

又寻付史司,冀千载之下识君臣之义。

”乃赐征黄金十斤,厩马二匹。

(节选自《贞观政要》)10. 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疏奏太宗/谓征曰/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朕今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B. 疏奏/太宗谓征曰/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朕今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C. 疏奏/太宗谓征曰/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朕今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D. 疏奏太宗/谓征曰/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朕今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在确的一项是()A. “材木已具”的“具”的含义与《鸿门宴》“具告以事”的“具”的含义不同。

《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译文(二)1、《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译文(二)《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二)贞观政要【原文】贞观十年,魏徵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

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①。

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②而废也。

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

”然而言而不信,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

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

【解释】①格:来,至。

意谓信服,归顺。

②斯须:须臾,一会儿。

【译文】贞观十年,魏徵上疏说:臣听说国家的基础,在于道德和礼教;国君地位的保障,在于诚实信用。

有了诚信,就不会产生二心。

实行德政,边远的人民也会来归顺。

由此可见,德、礼、诚、信是国家的纲领,贯穿在君臣、父子关系中,一刻也不能偏废。

所以孔子说:“君王以礼对待臣子,臣子以忠心侍奉君王。

”还说:“一个人终有一死,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国家就无法存立。

”文子说:“说出话来能够使人相信,是因为说话之前已经取信于人,发出令来能够得到执行,是因为命令之中含有诚意。

”说了却不做,是言而无信,接受了命令却不执行,是没有诚意,如果是君王,就会败坏名声,如果是臣下,就会危及生命。

因此,即使身不由己,处境艰难,君子也不会做有失诚信的事情。

【原文】自王道休明①,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庭,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而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故也。

普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暨八九年间,犹悦以从谏。

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②。

謇谔之辈③,稍避龙鳞;便佞之徒,肆其巧辩。

谓同心者为擅权,谓忠谠者为诽谤。

谓之为朋党,虽忠信而可疑;谓之为至公,虽矫伪而无咎。

《旧唐书·许敬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许敬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许敬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旧唐书·许敬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旧唐书·许敬宗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原文:许敬宗,杭州新城人,隋礼部侍郎善心子也。

其先自高阳南渡,世仕江左。

敬宗幼善属文,举秀才,授淮阳郡司法书佐,俄直谒者台,奏通事舍人事。

善心为宇文化及所害。

敬宗哀请得不死,流转投于李密,密以为元帅府记室。

太宗闻其名,召补秦府学士。

贞观八年,累除著作郎,兼修国史,迁中书舍人。

十年,文德皇后崩,百官缞绖。

率更令欧阳询状貌丑异,敬宗侮笑自如,为御史所劾,左授洪州都督府司马。

十九年,太宗亲伐高丽,皇太子定州监国,敬宗与高士廉等共知机要。

中书令岑文本卒于行所,令敬宗以本官检校中书侍郎。

太宗大破辽贼于驻跸山,敬宗立于马前受旨草诏书,词彩甚丽,深见嗟赏。

高宗即位,代李义府为中书令,任遇之重,当朝莫比。

册拜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并依旧监修国史。

乾封初,以敬宗年老,不能行步,特令每朝日乘小马入禁门至内省。

敬宗自掌知国史,记事阿曲。

初,虞世基与敬宗父善心同为宇文化及所害,封德彝时为内史舍人备见其事因谓人曰世基被诛世南匍匐而请代善心之死敬宗舞踣以求生人以为口实敬宗深衔之,及为德彝立传,盛加其罪恶。

敬宗嫁女与左监门大将军钱九陇子,九陇本皇家隶人,敬宗贪财与婚,乃为九陇曲叙门阀,妄加功绩。

初,高祖、太宗两朝实录,其敬宗所修者,颇多详直。

自贞观已来,论次诸书,自晋尽隋,皆总知其事,前后赏赉,不可胜纪。

威亨元年,抗表乞骸骨,诏听致仕,俸禄如旧。

三年薨,年八十一。

高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文武百官就第赴哭,陪葬昭陵。

文集八十卷。

谥曰“恭”。

(节选自《旧唐书·许敬宗传》)译文:许敬宗,杭州新城人,是隋代礼部侍郎许善心的儿子。

他的先祖从高阳南渡,世代在江左为官。

敬宗年幼时擅长写文章,被荐举为秀才,朝廷授任敬宗为淮阳郡司法书佐,不久在谒台值班,奏通事舍人事。

敬宗的父亲善心被宇文化及杀害,敬宗哀求不止,才免一死。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原文及翻译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原文及翻译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原文及翻译一、原文: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

有大志,通贯书术。

十年,为侍中。

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

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多病,辞职,帝曰:“公不见金在矿何贵之有?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

朕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焉。

卿虽疾,未及衰,岂得便尔。

”时上封事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

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

封事,谤木之遗也。

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

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

”帝悦,皆慰之。

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征而已。

”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

”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二、翻译: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

胸怀大志,学贯古今。

贞观十年,提任侍中。

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

魏征凭借原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悦诚服。

因多病提出辞职,皇帝说:“您不见金属在矿山里有何珍贵,(金属)只有经过冶炼锻造成为武器(器具、工具),人们就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看待。

我把自己比作金属,把您比作良匠而加以磨砺。

您虽有病,还未衰老,怎能就这样辞官呢?”当时上书言事的大臣很多,有的(大臣言事)不切实际,皇帝厌烦。

魏征说:“古时有人设立谤木,是想了解自己的过错。

密封的奏章,就是谤木制度的遗意吧!陛下想了解得失,应当任其所言。

说得对,对朝廷有益;不对,也无损于朝政。

”皇帝高兴了,对上书言事的人全都加以抚慰。

皇帝宴请群臣,说“:贞观之前,随我平定天下,是房玄龄的功劳。

贞观以后,进献忠告,纠正我的过失,仅仅魏征一人罢了。

”皇帝亲自解下佩刀,赏赐给他们俩。

皇上曾经询问所有大臣:“魏征和诸葛亮比,哪个更贤能?”岑文本说:“诸葛亮兼有将相之才,魏征不能和他相比。

”太宗说:“魏征履行仁义,来辅佐本人,想使本人达到尧、舜地步,即使是诸葛亮也比不过他。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贞观之治是北周的一段政治史,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它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经典的典故:“贞观十年,太平盛世”。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包括新的政治秩序、政治力量的重新分配、宗教改革、文化发展以及外交政策等,下面将对此做具体分析。

首先,在贞观之治中,政治秩序发生了重大改变,从五霸分过后的混乱局面,重新整合完毕,以李渊统一中国,全国实行统一管理,“授官制”规范政治秩序,政府组织也从此朝正式定型。

在此期间,中央政府实行家族论公务制度,将各个郡县的政治力量分别设置在统治团体的指导下,布置到各地官员中来,形成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

其次,贞观之治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宗教改革,其中以释迦如来佛教最为重要,它的宗旨就是弘扬道义、促进和平,使宗教影响融入政治体制,加强政治管理。

同时,贞观时期还发展了大量的文化,如诗歌、建筑、舞蹈等,其中,诗歌最为著名,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产生于此时,如苏轼的《贞观十年》等,这些作品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最后,贞观时期的外交政策也得到了深化,实行统一外交策略,在与西域多个国家开展外交时,则以和平稳定、友好相处为主旨。

这种外交政策开拓了中外交易,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和繁荣。

以上就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贞观之治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所带来的新的政治秩序、政治力量重新分配、宗教改
革、文化发展以及外交政策等,都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发展与文明。

贞观政要_诫太子诸王原文

贞观政要_诫太子诸王原文

贞观政要·诫太子诸王 (3) 原文 | 翻译 | 全文太宗看了连声称好,对诸位王子说:此书应放在你们书桌的座右,用作你们立身处世的根本。

【原文】贞观十年,太宗谓荆王元景、汉王元昌、吴王恪、魏王泰等曰:自汉已来,帝弟帝子,受茅土、居荣贵者甚众,惟东平①及河间王②最有令名,得保其禄位,如楚王玮③之徒,覆亡非一,并为生长富贵,好自骄逸所致。

汝等鉴诫,宜熟思之。

拣择贤才,为汝师友,须受其谏诤,勿得自专④。

我闻以德服物,信非虚说。

比尝梦中见一人云虞舜,我不觉竦然敬异,岂不为仰其德也!向若梦见桀、纣,必应斫之。

桀、纣虽是天子,今若相唤作桀、纣,人必大怒。

颜回、闵子骞⑤、郭林宗、黄叔度⑥,虽是布衣。

今若相称赞道类此四贤,必当大喜。

故知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论荣贵。

汝等位列藩王,家食实封,更能克修德行,岂不具美也?且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当须自克励,使善事日闻,勿纵欲肆情,自陷刑戮。

【注释】①东平:即东平王刘苍,汉光武帝之子。

好经书,有智思,文称典雅。

明帝问他处家何事最乐,他答道:为善最乐。

②河间王:刘德,汉景帝之子。

以博学有德著称。

③楚王玮:晋武帝之子,曾掌兵权,刚狠好杀,犯罪被斩首。

④自专:自以为是,独断专行。

⑤颜回、闵子骞: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以德行著称。

⑥郭林宗、黄叔度:二人都是后汉时的高尚之士。

【译文】贞观十年,唐太宗对荆王元景、汉王元昌、吴王恪、魏王泰等王子说:从汉代以来,帝王的兄弟儿子处于荣华富贵之中的很多,唯有东汉的东平和西汉的河间王最有名,他们能够保全自己的禄位。

如西晋的楚王司马玮这等奸佞之人,死亡的不止一个,这是他们都生长于富贵之中,骄傲自大、好逸恶劳造成的。

你等应引以为戒,深思熟虑。

我挑选有才能的人,作为你们的师友,你们必须听从他们的敬告规劝,不要擅作主张,自以为是。

我听说只有德行能使人信服,相信这都不是信口乱说。

我不久前曾梦见一个人叫做虞舜,不禁肃然起敬,这不是因为我敬仰他品德的缘故吗?要是梦见桀、纣,我一定会感到愤慨而砍死他。

《贞观政要 教戒太子诸王(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贞观政要 教戒太子诸王(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

’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

’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

’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

’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

’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

’”贞观七年,太宗命侍中魏征录古来帝王子弟成败事,以赐诸王。

其序曰:“始封之君,时逢草昧,是以在上不骄,或设醴以求贤,或吐飧而接士。

暨夫子孙继体,多属隆平,弃忠贞之正路,蹈奸宄之迷途。

今录自古诸王行事得失,分其善恶,各为一篇,名曰《诸王善恶录》。

从善则有誉,改过则无咎。

兴亡是系,可不勉欤!”太宗谓诸王曰:“此宜置于座右,用为立身之本。

”贞观十年,太宗谓荆王元景、汉王元昌等曰:“我闻以德服物,信非虚说。

比尝梦中见一人云虞舜,不觉竦然敬异。

向若梦见桀、纣,必应斫之。

故知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论荣贵。

汝等位列藩王,家食实封,更能克修德行,岂不具美也?且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当须自克励,使善事日闻,勿纵欲肆情,自陷刑戮。

”贞观中,皇子年小者多授以都督、刺史,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谏曰:“刺史师帅,人仰以安。

是以人君爱恤百姓,常为择贤。

”汉宣帝云:‘与我共理者,惟良二千石乎!’如臣愚见,陛下子内年齿尚幼,未堪临民者,请且留京师,教以经学。

一则畏天之威,不敢犯禁;二则观见朝仪,自然成立。

因此积习,自知为人,审堪临州,然后遣出。

”太宗嘉纳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古有胎教A世子B朕C则不暇D近E自建立F太子G遇物H必有诲谕。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贞观政要论赦令》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贞观政要论赦令》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论赦令》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原文: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

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

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

’‘一岁再赦,善人喑哑。

’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

昔‘文王作罚,刑兹无赦。

’又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

’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

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

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

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

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

格式既多,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若欲出罪即引轻条,若欲入罪即引重条。

数变法者,实不益道理,宜令审细,毋使互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诏令格式,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

《周易》称‘涣汗其大号’,言发号施令,若汗出于体,一出而不复也。

《书》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为反。

’且汉祖日不暇给,萧何起于小吏,制法之后,犹称画一。

今宜详思此义,不可轻出诏令,必须审定,以为永式。

”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

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祐。

”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

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上每示存异方之教耳,常恐为理体之弊。

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赦令》)译文:贞观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天下无知的人多,聪明的人少,聪明人不会做坏事,无知的人却屡屡触犯法律。

大凡国家赦免宽恕的恩典,只是惠及那些不遵守法律的人。

古话说:‘小人的幸运,就是君子的不幸。

’‘一再赦宥罪人,好人都不想再发表意见了。

’凡是‘保养稂莠之类的杂草,就会伤害到田中的禾苗,将恩惠施予奸邪的人就会伤害好人’。

《贞观政要·论行幸》原文及翻译译文

《贞观政要·论行幸》原文及翻译译文

《贞观政要·论行幸》原文及翻译译文1、《贞观政要·论行幸》原文及翻译译文《贞观政要·论行幸》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原文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广造宫室,以肆行幸。

自西京至东都,离宫别馆,相望道次,乃至并州、涿郡,无不悉然。

驰道皆广数百步,种树以饰其傍。

人力不堪,相聚为贼。

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复己有。

以此观之,广宫室,好行幸,竟有何益?此皆朕耳所闻,目所见,深以自诫。

故不敢轻用人力,惟令百姓安静,不有怨叛而已。

”贞观十一年,太宗幸洛阳宫,泛舟于积翠池,顾谓侍臣曰:“此宫观台沼并炀帝所为,所谓驱役生民,穷此雕丽,复不能守此一都,以万民为虑。

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

昔诗人云:‘何草不黄?何日不行?’‘小东大东,杼轴其空。

’正谓此也。

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今其宫苑尽为我有。

隋氏倾覆者,岂惟其君无道,亦由股肱无良。

如宇文述、虞世基、裴蕴之徒,居高官,食厚禄,受人委任,惟行谄佞,蔽塞聪明,欲令其国无危,不可得也。

”司空长孙无忌奏言:“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

据此,即不惟天道,实由君臣不相匡弼。

”太宗曰:“朕与卿等承其余弊,惟须弘道移风,使万世永赖矣。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魏征等曰:“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

虽复帝祚长短,委以玄天,而福善祸淫,亦由人事。

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

朕闻卿等规谏,纵不能当时即从,再三思审,必择善而用之。

”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狩,将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多被责罚。

侍中魏征进言曰:“陛下今幸洛州,为是旧征行处,庶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

城郭之民未蒙德惠,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

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隋主先命在下多作献食,献食不多,则有威罚。

全唐文文言文翻译

全唐文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贞观十年,诏曰:“夫国之兴也,必由贤臣;国之亡也,必由佞臣。

佞臣蔽主,贤臣佐君,其势相远。

故明君之用贤,犹良医之用药,必因病而施之。

是以昔者伊尹、吕尚,虽不居位,而佐成汤、武王之业,岂非以贤乎?今朕赖贤臣之力,致天下太平,岂敢忘之哉!”【译】贞观十年,唐太宗下诏曰:“一个国家的兴盛,必定是由于贤臣的辅佐;一个国家的衰亡,必定是由于奸臣的祸乱。

奸臣蒙蔽君主,贤臣辅佐君主,其情势相差甚远。

因此,明智的君主在使用贤臣时,就如同良医用药一般,必须根据病情来施以相应的治疗。

所以,昔日的伊尹、吕尚,虽然未曾位居显要,却辅佐成汤、武王建立了伟大的事业,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有贤德吗?如今朕依靠贤臣的力量,使天下太平,岂敢忘记他们的贡献呢!”原文:自是之后,太宗益尚贤能,常曰:“吾闻古人有言:‘国家者,四时之政也。

’是以春赏功臣,夏罚罪人,秋省刑狱,冬阅武备。

朕今欲广求天下贤才,以助吾治。

然贤才难得,必当审慎选用。

”【译】从此之后,太宗更加重视贤能之才,常常说:“我听说古人有这样的话:‘国家,就像四时的政治。

’因此,春天赏赐有功之臣,夏天惩罚有罪之人,秋天审查刑狱,冬天检阅武备。

朕现在想要广泛寻求天下贤才,以辅助我的治理。

然而贤才难得,必须审慎选择。

”原文:太宗又曰:“夫用人之道,在乎知人。

人固难知,知人亦难。

朕常思,人之所以难知者,以其有五难:一曰贵难知,二曰富难知,三曰亲难知,四曰贱难知,五曰远难知。

故君子以贵为近,以富为亲,以贱为远,以远为隐。

是以能知人者,必能用人;能用人者,必能成天下之大事。

”【译】太宗又说:“用人的道理,在于了解人。

人固然难以了解,了解人也是一件难事。

朕常常思考,人之所以难以了解,主要有五个难点:一是高贵之人难以了解,二是富有之人难以了解,三是亲近之人难以了解,四是贫贱之人难以了解,五是远方之人难以了解。

因此,君子把高贵之人视为亲近,把富有之人视为亲人,把贫贱之人视为遥远,把远方之人视为隐秘。

《贞观政要·贪鄙》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贞观政要·贪鄙》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贞观政要·贪鄙》的原文及译文赏析《贞观政要·贪鄙》的原文及译文赏析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

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

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

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

”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

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

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

’此言可为深诫。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

大丈夫岂得苟贪财,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违法取驿家麸数石。

太宗赐其麸,令自负出以耻之。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

”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

惟须纳嘉言,进善事,有益于百姓者。

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

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由是崇名美号,见称千载。

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

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直接B.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敬服、敬畏C.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推举D.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以……为贱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为近代庸暗之主B.贤者多财损其志太宗赐其麸C.有一于此,岂不灭亡有益于百姓者D.皆不能以此道求荣令自负出以耻之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宗以明珠作比,告诫大臣们,生命是重要的,要爱惜,不可因一时贪念犯法丧身。

白居易文言文注释翻译

白居易文言文注释翻译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

贞观十年,生於詩家。

其先世本貞觀間,有太常博士白叔明者,以文章顯。

叔明生居易,居易生誕,家中人皆驚異,曰:“此子必非庸才。

”及長,益好學,讀書不廢。

及長,遂以詩名世。

時人稱之曰:“詩仙。

”注解:1. 白居易:唐代著名詩人,字樂天,太原(今屬山西省)人。

2. 貞觀:唐太宗李世民年號,公元627年至649年。

3. 詩家:指以詩為業的家庭。

4. 先世:祖先。

5. 太常博士:官職名,掌管祭祀、禮儀等事。

6. 以文章顯:因文章而顯赫。

7. 生誕:出生。

8. 庸才:平庸之才。

9. 好學:喜愛學習。

10. 讀書不廢:指不間斷地讀書學習。

11. 名世:在當世聞名。

翻译: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

在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27年),他出生在一个诗人的家庭。

他的祖先在贞观年间,有一位名叫白叔明的太常博士,因文章显赫。

白叔明生下白居易,居易出生时,家中人都感到惊异,说:“这个孩子一定不是平庸之才。

”等到他长大,更加喜好學習,不間斷地讀書學習。

等到他長大,終於以詩名世。

當時的人稱他為:“詩仙。

”在白居易的生平中,他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这使得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

他的祖先白叔明是当时著名的太常博士,以文章著称。

因此,白居易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勤奋好学,不断阅读各种书籍,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居易的诗歌才华逐渐显现。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受人们的喜爱。

当时的人们称他为“詩仙”,可见他在诗坛的地位之高。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誉为唐代诗歌的杰出代表之一。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诗,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讽刺诗。

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人民生活的关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白居易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卓越诗歌才华的诗人。

贞观政要·君道(2)原文-翻译-全文

贞观政要·君道(2)原文-翻译-全文

贞观政要·君道(2)原文|翻译|全文【原文】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左仆射①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②,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

由此言之,草创为难。

魏徵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

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

以斯而言,守成则难。

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

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

所以见守成之难也。

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注释】①尚书左仆射:唐制,尚书省的长官,为宰相官职。

②草昧:草,杂乱。

昧,蒙昧,原始未开化的状态。

用以指国家草创秩序未定之时。

【译文】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

魏徵对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

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

这样看来,守业更难。

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

魏徵替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陷入危亡的泥坑,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

如今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守业这一难事就得和诸公一道慎之才是。

【原文】贞观十一年,特进①魏徵上疏曰:臣观自古受图膺运,继体守文,控御英雄,南面临下,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齐高明于日月,本支百世,传祚②无穷。

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

殷鉴不远③,可得而言。

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年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年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年原文与解析唐太宗贞观十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太宗李世民积极推行各项改革政策,使得大唐帝国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

本文将对《资治通鉴》中关于唐太宗贞观十年的原文进行解析。

在唐太宗贞观十年,朝廷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改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均田制」的实施。

这一制度的推行,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使得广大农民能够公平地分配土地。

这不仅缓解了社会上的农民问题,还促进了农田的有效利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历史上,这一政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变革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此外,贞观十年还出台了许多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

例如,推行了赋役法,规定官员和地主要按照一定比例向国家缴税。

这一政策对于促进财政收入的增加,推动国家财富的积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太宗还积极扩大国家的贸易往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

这些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唐太宗贞观十年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贞观十年还在文化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太宗推行了科举制度,充实了国家的人才队伍。

他还大力推广佛教思想,并修建了一系列的佛教寺庙,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些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贞观十年,太宗还注重加强军队建设和边疆防御。

他派遣使者到各个边疆地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增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同时,他还加强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通过对《资治通鉴》中唐太宗贞观十年的原文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太宗都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促进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这些政策和改革举措,对于唐朝的历史地位和文明成就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唐太宗贞观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太宗在这一年里实施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和改革。

这些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个方面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

诚信文言文翻译贞观十年

诚信文言文翻译贞观十年

昔者,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诚哉斯言!太宗皇帝深谙此理,故而以诚信为立国之本,教化百姓,使之遵守诚信之道。

时有齐郡百姓,名张仁者,以诚信著称。

张仁者,虽家道中落,然其品行端正,诚信待人。

一日,张仁者之友李明,失银五十两,急寻无果。

张仁者闻之,遂以己银五十两,借与李明,令其还银。

李明感其诚,遂奋发图强,不负张仁所托,数月后,果然如约归还。

又有吴郡富商王义,素以诚信著称于世。

王义者,经营珠宝,富甲一方。

一日,王义之珠宝店失窃,失银五百两。

王义并未因此怀疑他人,反而主动在店门口贴出告示,悬赏捉拿窃贼。

不久,窃贼被捉,王义不仅如数归还失银,还额外赠予窃贼衣物,以示宽容。

此事传遍吴郡,王义之诚信之名,愈发显赫。

太宗皇帝闻之,大加赞赏,曰:“诚信者,国之宝也。

张仁、王义之辈,实乃我朝之楷模。

”于是,下诏天下,奖励诚信之人,惩罚失信之徒。

自此,天下百姓,皆以诚信为重。

官吏廉洁,百姓和睦,商贾守信,市井安宁。

太宗皇帝遂以诚信治国,国家日益强盛。

然而,天下之事,变幻莫测。

贞观十年,边陲之地,突厥部落叛乱,边境烽火连天。

太宗皇帝亲自领兵,平定叛乱。

在此次战役中,有一位将领,名为李靖,以诚信立身,战功赫赫。

李靖者,本出身寒微,然其忠诚诚信,深得太宗皇帝赏识。

此次平定突厥,李靖身先士卒,勇冠三军。

在战斗中,李靖不贪功,不恋战,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

战后,太宗皇帝嘉奖李靖,曰:“李将军忠诚诚信,国之栋梁也。

”贞观十年,诚信之风盛行,国家繁荣昌盛。

太宗皇帝以诚信治国,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诚信之道,非一日之功,需代代相传,方可长久。

愿后世子孙,继承诚信之道,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译文:贞观十年,唐太宗登基,国力强盛,天下太平。

于是,全国百姓,都以诚信为本,和睦相处,共同谋划国家富强之道。

从前,孔子说:“人若不诚信,不知其可也。

”此言甚是!唐太宗深谙此理,故而以诚信为立国之本,教化百姓,使之遵守诚信之道。

当时,齐郡有一位名叫张仁的百姓,以诚信著称。

贞观政要·诫太子诸王(4)原文-翻译-全文

贞观政要·诫太子诸王(4)原文-翻译-全文

贞观政要·诫太子诸王(4)原文|翻译|全文【译文】贞观十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我看历代平乱创业的帝王,都生长在民间,都通情达理,能识别人情真假,少有导致败亡的。

到了后来继承王位的君主,生下来就享受荣华富贵,不知道人间疾苦,导致国家动乱灭亡。

我从小以来,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知道天下很多的事情,但仍然害怕自己还有做得不够的地方。

至于像荆王他们这些人,从小在宫中长大,见识短浅,哪能想到这些问题呢?我每天一吃饭,就要想到耕种的艰难,每天一穿衣,就想到纺线的辛苦,我那些王子兄弟能学我吗?选一些贤良的人作为他们的老师,使他们习惯与品德高尚的人接近,这样才能使他们少犯错误。

【原文】贞观十一年,太宗谓吴王恪曰:父之爱子,人之常情,非待教训而知也。

子能忠孝则善矣。

若不遵诲诱,忘弃礼法,必自致刑戮,父虽爱之,将如之何?或汉武帝既崩,昭帝嗣立,燕王旦素骄纵,诪张①不服,霍光遣一折简诛之,则身死国除。

夫为臣子不得不慎。

【注释】①诪张:欺诳,狂妄。

【译文】贞观十一年,太宗对吴王恪说:父亲疼爱子女,这是人之常情,是不通过教育就可以知道的。

儿子能尽忠尽善就对了。

若儿子不遵循教诲,废弃礼法,必然自取灭亡,父亲即使疼爱他,那又有什么办法呢?从前汉武帝驾崩了以后,昭帝继位,燕王旦向来自高自大,不愿服人。

霍光辅佐昭帝以御书诛杀了他,身亡国灭。

所以作为臣子的不得不谨慎。

【原文】贞观中,皇子年小者多授以都督、刺史,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谏曰:昔两汉以郡国治人,除郡以外,分立诸子,割土封疆,杂用周制。

皇唐郡县,粗依秦法。

皇子幼年,或授刺史。

陛下岂不以王之骨肉,镇扞四方,圣人造制,道高前古?臣愚见有小未尽。

何者?刺史师帅,人仰以安。

得一善人,部内苏息①;遇一不善人,阖州劳弊。

是以人君爱恤百姓,常为择贤。

或称河润九里,京师蒙福;或与人兴咏,生为立祠。

汉宣帝云:与我共理者,惟良二千石乎!如臣愚见,陛下子内年齿尚幼,未堪临民者,请且留京师,教以经学。

贞观政要·杜谗邪(3)原文-翻译-全文

贞观政要·杜谗邪(3)原文-翻译-全文

贞观政要·杜谗邪(3)原文|翻译|全文【译文】贞观十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太子的老师,自古以来就很难选择。

周成王年幼时,以周公、召公为老师,他们都很贤明,使周成王成为一代仁君,天下获得太平。

秦代的皇子胡亥,秦始皇很爱他,让赵高做他的师父,教授他刑法。

胡亥篡位后,诛杀功臣,杀害亲戚,极其残暴,不久就败亡了。

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善是恶,的确与他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影响有关。

我二十左右就开始结交名士,可是交往深的,只有柴绍、窦诞等人,但是他们不具有孔子所说益友的三个条件:正直、宽厚、见多识广。

我继位以来,治理国家虽然不及尧、舜圣明,但也不像三国吴主孙皓,北齐后主高纬那样的暴政。

我没有受到亲近的人的影响,这是为什么呢?魏徵回答说:智慧中等的人可以做善事,也可以做恶事,然而拥有上等智能的人是不会受到外界影响的。

陛下顺应天意,平定战乱,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使天下太平,柴绍、窦诞这些人怎么能够损害陛下的圣德呢?但是经书上说得好:拒绝郑国的靡靡之音,远离挑拨是非的奸邪小人。

这些外在的影响,也不可不谨慎啊。

听后,唐太宗点头称是。

【原文】左仆射杜如晦奏言:监察御史陈师合上《拔士论》,谓人之思虑有限,一人不可总知数职,以论臣等。

太宗谓戴胄曰:朕以至公治天下,今任玄龄、如晦,非为勋旧,以其有才行也。

此人妄事毁谤,止欲离间我君臣。

昔蜀后主昏弱,齐文宣狂悖,然国称治者,以任诸葛亮、杨遵彦不猜之故也。

朕今任如晦等,亦复如法。

于是,流陈师合于岭外。

【译文】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上奏说:监察御史陈师合上奏《拔士论》,说一个人的思考能力有限,不可以身兼数职。

我认为,这是在议论我们这些大臣啊。

看过奏书,唐太宗对戴胄说:我推行公正的治国原则,现在我重用房玄龄、杜如晦,并非考虑到他们是旧时的功臣,而是因为他们德才兼备的缘故。

陈师合这个人胡乱议论朝政,其目的是想离间我们君臣之间的关系。

过去,蜀国后主刘禅昏庸孱弱,齐文宣王狂妄无理,然而国家却治理得井然有序,就是因为他们毫无疑心地任用了诸葛亮、杨遵彦这些良才的缘故。

贞观政要·卷六·论杜谗邪原文附译文

贞观政要·卷六·论杜谗邪原文附译文

贞观政要·卷六·论杜谗邪原⽂附译⽂贞观政要·卷六·论杜谗邪原⽂附译⽂ 卷六·论杜谗邪 作者:吴兢 贞观初,太宗谓侍⾂⽈:“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

或巧⾔令⾊,朋党⽐周。

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孝⼦所以泣⾎衔冤。

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蔽之。

此事著于史籍,不能具道。

⾄如齐、隋间谗谮事,⽿⽬所接者,略与公等⾔之。

斛律明⽉,齐朝良将,威震敌国,周家每岁斫汾河冰,虑齐兵之西渡。

及明⽉被祖孝征谗构伏诛,周⼈始有吞齐之意。

⾼颎有经国⼤才,为隋⽂帝赞成霸业,知国政者⼆⼗余载,天下赖以安宁。

⽂帝惟妇⾔是听,特令摈斥。

及为炀帝所杀,刑政由是衰坏。

⼜隋太⼦勇抚军监国,凡⼆⼗年间,固亦早有定分。

杨素欺主罔上,贼害良善,使⽗⼦之道⼀朝灭于天性,逆乱之源,⾃此开矣。

隋⽂既混淆嫡庶,竟祸及其⾝,社稷寻亦覆败。

古⼈云‘世乱则谗胜’,诚⾮妄⾔。

朕每防微杜渐,⽤绝谗构之端,犹恐⼼⼒所不⾄,或不能觉悟。

前史云:‘猛兽处⼭林,藜藿为之不采;直⾂⽴朝廷,奸邪为之寝谋。

’此实朕所望于群公也。

”魏征⽈:“《礼》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诗》云‘恺悌君⼦,⽆信谗⾔。

谗⾔罔极,交乱四国。

’⼜孔⼦⽈:‘恶利⼝之覆邦家’,盖为此也。

⾂尝观⾃古有国有家者,若曲受谗谮,妄害忠良,必宗庙丘墟,市朝霜露矣。

愿陛下深慎之!” 贞观七年,太宗幸蒲州。

刺史赵元楷课⽗⽼服黄纱单⾐,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潜饲⽺百余⼝、鱼数千头,将馈贵戚。

太宗知,召⽽数之⽈:“朕巡省河、洛,经历数州,凡有所须,皆资官物。

卿为饲⽺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

当识朕⼼,改旧态也。

”以元楷在隋邪佞,故太宗发此⾔以戒之。

元楷惭惧,数⽇不⾷⽽卒。

贞观⼗年,太宗谓侍⾂⽈:“太⼦保傅,古难其选。

成王幼⼩,以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以长仁,致理太平,称为圣主。

及秦之胡亥,始皇所爱,赵⾼作傅,教以刑法。

旧唐书太宗本纪注释

旧唐书太宗本纪注释

旧唐书太宗本纪注释
《太宗本纪》注释
一、太宗贞观十年
1. 此年,皇帝以大慈大悲之心,优抚老弱病残物乏之民,减免租税,
仁政临民。

2. 太宗废九卿制,改为六卿制,以适应分封制度。

3. 重用和珅,从事内阁改革和治安稳定工作,并督促落实《旧五规》,加强政治意识教育,实现中央权力的坚实合理。

4. 下诏赐以伊犁苏丹为例,使当邑吏政ĭ耆老关爱俸赠,以及安抚边关军民之五分令。

5. 整理军政,发布永久制,从事与藩镇、入侵势力、外洋国家等之往来,彰显大明中央权威。

6. 发布《贞观法令》,大力推行憲章制度,使政治秩序更加定型,推
动政治、法律、文化、教育三改革进程。

二、太宗建文元年
1. 此年,皇帝以改革为宗旨,加强对政府官员的考核和任用,鼓励人
才崇尚学术,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2. 太宗下诏停除铁爵,又改革科举制度,减少科举限制人口、挽救民
穷之处,彰显朝廷大慈大悲。

3. 太宗分封王子,以进一步推行分封制;又开展重修宫观研究,大力
推行国事。

4. 抚慰军队,减轻士兵的责役;发布《定都启示》,管治上下军户,彰显朝廷的治理力量。

5. 以甘肃临夏为例,开始改革财政,减轻税收;缓解民众生活负担,改善生活环境,集中资源开发边境资源,以及加强抗藩战略。

6. 太宗制定了《国史补述律》,为历史研究和保存古文献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贞观十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营建昭陵时,为六骏刻石立睥,与他永远相伴。

从公元636年起。

它们一直列置在昭陵祭坛。

然而,大约在l9l3年六骏离开了屹立了一千二百七十七年的昭陵原址。

保守了历史磨难。

幸运的是,四骏保存在
西安,另外两骏岁流失海外,却较好的保藏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物馆。

至今六骏已分离了90余年其多桀的命运使观赏者驰悟八极之余往往定格于沉沉的尘世时空而其流失的过程也显得扑朔迷离
六骏的被盗经过
曾有许多文章论及。

而飒露紫和拳毛骗
二骏被盗及最后流失异国大致可以分为三
个阶段:由昭陵到西安再到北京;由北京
到纽约;由纽约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
馆。

以前的记述主要集中在第一阶段,主
要情节基本一致,但记述也有不尽相同之
处。

对于其中二骏如何离开北京\东渡大
洋到远隔万里美国的亦是众说纷纭,而第
三阶段宾大博物馆收藏二骏过程有华裔学
者周秀琴博士严谨的考证为凭。

关于昭陵六骏在国内被盗经过的各种说
法,在裴建平先生的《昭陵六骏被盗再
考》一文中对其进行了比较。

本文作者通
过分析与综合各种各样的版本和说法,结
合近几年来研究的新发现,试图将此研究
再往前推进一步。

历史学家武伯伦先生在其《古城拾零。

昭陵六骏被盗记》中曾有这样的描述:民
国三年(1 9 1 4年)闻知昭陵六骏盛名的美
国文化商卑士博预谋来华盗运这
一组大型文物。

他先在北京做了一连串活
动,与当时在北京琉璃厂开“尊古斋"的
大古董商黄鹤舫取得联系,黄托袁世凯的
次子袁克文写信介绍卑士博来陕西,见陕
西督军陆建章,运走了飒露紫、拳毛騧
类似记述在李新民先生的《昭陵散
记.昭陵六骏》也有提及。

而在陈重远先生
所著的《古玩史话与鉴赏》一书中,那位
古董商的名字为赵鹤舫(1881-1936),早
年曾在北京琉璃厂寄观斋古玩铺当学徒,
光绪末年又到上海古玩业游荡,1912年回
到北京,在琉璃厂火神庙旁开设延古斋古
玩铺。

此人善于交际,极力交接官宦权
贵、政界要人,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关系
密切,借袁之手取得了袁府运送物品的专
用封条。

遂“到陕西声称大总统要见袁家
花园,用昭陵六骏浮雕点缀点缀。

六块浮
雕都拿走,恐怕不好办,他从中挑选了2
19l4年,袁世凯派陆建章督陕,其遂兼承
袁世凯的旨意,大肆排挤屠杀革命党和会
党人士,裁汰陕军。

张云山被剥夺兵权,
改任陕北镇守使,但陆又设置障碍不许张
赴任,张云山为保其名禄,不惜卑躬曲
节,多方贿赂,终因心情郁闷而旧疾复
发,于1915年病逝《苏庵杂志》并没有
明确说明张云山搬运两骏的时间,但至少
可以肯定一点,就是飒露紫和拳毛骗是从
西安城内运走的。

张云山为什么要从昭陵
搬走两骏呢?其出于何种目的?为保护、
观赏还是和盗取有关?宋氏的记载并没有
说清楚。

但同时,故事又出现了一个小分
支:在周秀琴女士文中,出现了一个名叫
一位名字叫保罗.马龙(P a u l M a ll o n)的
人,他在1 9 2 1年6月,从巴黎写信给宾大博
物馆,透露出他本人曾在某种程度上卷入
了昭陵六骏的攫取活动。

马龙说,1 9 1 2
年,一位在北京的,叫戈罗瑟(Grosiean)
的法国人派遣了一位叫哥兰兹的人去西安,现场勘查
用什么样的办法能将昭陵六骏运到北京。

1913年5月
石骏被装车,起程向北京进发。

车队被当地农民截获,石骏被扔下悬崖。

直到1917年,昭陵六骏的残块被官府缴获,存放于西安府
博物馆。

马龙之所以了解事情的始末是因
为他自己曾通过一位中间人与戈罗瑟接
触,试图从戈罗瑟手里购买昭陵六骏。


龙为此还拿出过一大笔定金。

后来因为石
骏被官府缴获,马龙的定金也分文未归。

将昭陵二骏卖给宾大的卢芹斋在1 9 27年
1 O月声称,“那些马是一个外国人1 9 1 2年
从昭陵偷盗出来的。

巨型石雕的搬运引起
了当地官府的警觉。

当时的陕西省省长将
石雕没收,归为己有。

119 1 5年,袁世凯命
令将石雕运送北京。

几个月以后,我通过
一位中间人买到了那些石雕。

那些石马雕
像是中国最高当权者出售的,绝对合
法"。

由此发现了问题所在:到底是张云
山还是外国文物贩子从昭陵运出了石骏?
综合以上的说法,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
论:1913年,哥兰兹等偷运石骏,惊动地方,车队被民截获,一起官府注意
,石骏被推到悬崖下,被时任督军的张云山(根据史料,陆建章于1914年督陕)收缴,藏于府中。

后来二骏转至陆建章手下,被运至北京
1 9 78年1 O月,美国汉代考察访华团一
行来到西安访问,成员中有宾大教授德
克。

卜德教授。

访问期间,他对关于昭陵
二骏是美国文物盗窃分子卑士博勾结军阀
倒运出国的说法表示异议,他说宾大没有
这个人,但他承认有个叫毕晓波
(B i s h o p)的,并说二骏是宾大博物馆从卢
芹斋开办的中国艺术公司购买的,该馆仍
存在有此公司写给他们的信件和证据。


实上,有关文章出现“卑士博’’、“毕±
博,,等名,是由于翻译外国人名不同音译
所致,指的都是德克·卜德教授所说的
B i s h o p,他的英文名字是
C a r1.W.B is h io p。

在周秀琴女士的文中指
出:B is h o p于1 9 1 4—1 9 1 8任宾大博物馆东
方艺术馆助理馆长,在任期曾来华4次。


因对文物保护不周而于_l 9l7年被召回,并
于1 9 1 8年初终止任期,此时,二骏还没有
被运到宾大博物馆,所以没有任何证据显
示Bishop与盗运二骏有关。

飒露紫和拳毛騧被运至北京后,转至
卢芹斋手中。

卢约于1 9 1 6—1 9 1 7年间,将二
骏运至纽约。

此为昭陵二骏流失的第二过
程,这一过程疑点甚多,而可以考证的资
料极少。

到底是谁将二骏卖给了卢芹斋;
卢称“我通过一位中间人买到了那些石
雕。

那些石马雕像是中国最高当权者出售
的,绝对合法",并说“所获资金是为了
筹集教育经费”,这个最高当权者到底是谁?是袁世凯还是国民党的某位元老?
125千美金到底如何被分配、真的用于办
学了吗?目前尚无有效史料,至今仍是一
个迷,有待我们的探讨。

块:拳毛弱和飒露紫。

一切顺利,畅通无
阻地运来北京,转手卖给了美国博物
馆。


在周秀琴女士《昭陵二骏流失始末》一
文中,即采用了陈重远先生说法的前半部分,即“到陕西声称大总统要见袁家花
园,用昭陵六骏浮雕点缀点缀。

六块浮雕
都拿走,惑怕不好办,他从中挑选了2块:拳毛弱和飒露紫。

一切顺利,畅通无阻地
运来北京’’。

《上海集邮》200 1年第3期孙重安《昭陵六骏》一文中说“1 9 1 4年袁世凯之子袁克文勾结帝国主义分子,将飒露紫和拳毛
弱盗运往美国’’,可见在国内,有许多人
认为袁克文是盗卖二骏的主谋,如果事实
真如此,他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
上。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在陈安利《唐十
八陵》一书中,盗运过程是:1 9 1 4年,美国文物商人卑士博预谋盗卖昭陵六骏,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