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知识点小结汇总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第1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概念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
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医学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我可是完全按照咱们老师勾的重点总结的哦~手打呢)来源:覃仕卿的日志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科学,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新医学模式特点:传统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新医学模式的转变原因:1 我国的疾病谱排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 我国广大的人民对医疗的需要也开始向高层次发展。
3.知觉的特性:感觉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相对、整体、理解、恒常。
4.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过程。
信息加工方式或保持时间长短分为感觉记忆(0.25-2s)、短时记忆(7±2创克)、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5.注意的特征:注意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按注意程度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
注意特征: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6.情绪与情感的概念:情绪是人和动物受到情景刺激时,经过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判断后,产生的生理变化、行为变化和对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情感是人对精神性和社会性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7.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8. 需要: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存着5个层次的需要:生理性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9.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多血质的人体液混合比例中血液占优势,胆汁质的人体内黄胆汁占优势,粘液质的人体内粘液占优势,抑郁质的人体内黑胆汁占优势。
胆汁质:急躁、直率、热情、情绪兴奋性高、心境变化剧烈、容易冲动。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一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2、医学模式: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模式转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
范围: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及其机制;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5、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简答)7、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分类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现象结构示意图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是知觉形成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深化。
感觉反应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外部联系。
知觉虽以感觉为基础,但是知觉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集合或总合。
3、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4、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思维的种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8、情绪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首先,从产生原因来看:情绪是由生物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体验,如饮食、安全等需要引起的偷快或不愉快、恐惧等体验; 而情感则是由社会性需要的体验,如尊重、交往等需要引起的体验。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和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决定医学领域中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他有助于临床上“重治轻伤”“只见病,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为医学提供心理学的研究和干预手段,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2、心理学研究任务:心理行为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规律;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各种疾病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规律,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3、心理测量法是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研究心理行为的一种方法,结果能够数量化。
4、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5、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精神分析理论:佛罗尹德6、心理过程包括: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
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7、认知过程是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
8、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9、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再现。
10、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与社会需要有关,;情感比情绪更稳定。
11、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2、需要层次论:由人本主义家马斯洛提出的。
由高到低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喝归属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气质的意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14、A型行为表现为“雄心勃勃、竞争性强、易于激动、好争执、敏捷但缺乏耐心、语声洪亮和时间紧迫感”。
——为冠心病发病,其发病率比B型行为的2.37倍。
15、心理卫生一词是1943年斯惠特提出来的。
16、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7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7、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性功能障碍。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医学心理学是研究身体疾病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学科,它与临床医学、心理学密切相关。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身体疾病的心理危险因素、心理干预措施、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等。
在临床实践中,医学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治疗效果。
以下是医学心理学的重点总结:1.心理危险因素心理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导致身体疾病发生、发展或者复发的心理因素。
其中,疾病的发生与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密切相关;疾病的发展与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其心理危险因素,从而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2.心理干预措施心理干预是指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手段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身体健康水平。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家庭治疗等。
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在选择心理干预措施时,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指那些与患者的社会环境、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密切相关的因素。
这些因素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等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情绪问题,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评估,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4.疾病的心理影响身体疾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癌症、糖尿病等严重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而影响其身体健康。
因此,在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医生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其心理危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小结
第一章绪论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规律,应用规律来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
健康与现代医学模式的关系: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应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现代医学不仅要保证躯体健康,而且还要促进精神愉快和社会功能完好,两者是相符一致的。
医学模式: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要特征:1.承认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主要原因;2.关注与心理社会有关的疾病日趋增多的趋势;3.全面了解患者,尤其是其心理状态,是诊断、治疗的重要前提;4.心理状态的改变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5.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6.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第二章基础心理学知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性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个体因缺乏或追求某种需求所引起的不平衡状态。
动机: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引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内在心理倾向,是行为的直接动因。
其核心作用是满足需要,使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冲突:又称动机冲突,心理学上指个体心理上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但不能同时满足,发生冲突并产生相应的挫折感和负性情绪状态。
挫折:指个体动机性行为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遭到阻碍,同时伴有不悦、烦恼、沮丧等负性情绪的出现。
趋-避冲突:个体对同一对象既想接近又想回避,但主观条件只能选择其一而产生的心理冲突,伴有负性情绪。
双趋冲突:个体对两个同时出现的动机均想接近,主观条件只能选择其一,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冲突,伴有负性情绪。
第三章心理健康与病理心理心理健康(心理卫生):以积极有益的教育与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特点是: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广涵盖性、途径的多样性、目标的长远性。
病理心理:病理心理体现在三方面的失调:1.心理活动与社会环境的失调2.心理活动内部的失调3.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失调第四章心理应激应激:各种刺激作用于个体,使其生理或心理的内稳态受到干扰时,个体在多因素作用下出现的努力维持内稳态稳定的过程。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第一章绪论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研究过程分六个步骤:1提出假设2选择关键变量及其检查方法3确定临床研究范式4选定研究样本5检验假设6结果的解释和发布(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2相关研究3实验研究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现象分类: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两类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情绪的功能:1情绪的适应功能2.情绪的动机功能3心理活动的组织功能4情绪的信号功能认知情感意志三者之间的关系:意志过程和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证,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认知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和基础,认知协助意志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克服困难的合理方法,而情绪对意志具有动力作用,表现为情绪情感既能激发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另一方面意志过程又可以推动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同时意志对情绪情感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1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3意志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的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性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使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人格心理结构:1人格倾向性2人格心理特征3自我调节系统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2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3.教育马斯洛的需要层次: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动机冲突: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区别与联系):区别:1气质是生来具有的,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2气质形成早,不易变化,而性格形成晚,变化要快3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分联系:1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2性格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3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方面,性格形成的速度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我国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良好3人际和谐4适应环境5人格完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1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2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3防止性的困扰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人的心理活动分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及不愉快的经历人格的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服务于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至善原则)(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发生冲突时,个体就可能产生焦虑)焦虑的分型: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自我防御机制:1压抑2否认3退行4投射5反向形成6置换7合理化8认同9理智化10.升华行为学习理论(刺激-反应理论):以可观察的行为,以及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作为主要观测元素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在对动物和人类进行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发现并提出一系列有关学习的原理和规律强化物:凡是能增强某个行为概率的刺激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它描述了有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后,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事件行为强化:一个具体的行为的发生,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了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正性加强:行为结果使积极刺激增加,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负性加强:指行为结果使消极刺激减少,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第五章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心理评估的作用:1辅助诊断2疗效评价3健康鉴定(人才选拔、新职工入职)4司法鉴定(案发时行为能力、精神状况)心理评估的方法:1观察法2会谈发3调查法4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量表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1确定评估目的2明确评估问题与方法3了解特殊问题4结果描述与报告智力水平分级:超常115~130平常85~115边界70~85应激: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法则)包括: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4认知因素在平衡或失衡中起关键作用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根据系统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根据过程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应激源: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学科。
2.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
3.医学模式包括疾病观和健康观等。
4.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大脑通过神经系统将各系统器官组织联系起来。
2.人同时具有生理和心理活动。
3人与环境密切联系。
4心理因素在人类5.调节与适应中有一定能动作用。
6.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7..感觉特征:1.感受性与感觉阈度。
2.感觉后象。
3感觉适应。
4.感觉对比。
5联觉。
6.感觉补偿。
8..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9.知觉特征:1.相对性。
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10.记忆内容分类:1.形象记忆2.逻辑记忆3.情绪记忆4.活动记忆有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现11.遗忘规律:1.先快后慢2.与记忆材料性质与长度有关3.与个体心理状态有关4.与个体的学习程度与学习方式有关。
12.注意:个体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集中与指向。
13.注意基本特性:指向性与集中性14.注意基本功能:对信息进行选择。
15.注意特征:1.广度2.稳定性3.分配4.转移16.思维重要特性是间接性与概括性17.思维方式分类:1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18.想象的功能:1.预见作用2.对认识的补充3.情绪的调节4.代替作用5对机体生理活动过程的调节作用19.情绪的功能:1.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2.激发心理活动与行为动机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4.情绪是人交往的手段20.情绪分类:1.心境2.激情3.应急21.表情: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3言语表情22.意志:指人们有计划地制定目标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
23.意志品质特征:1自觉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性24.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稳定性25.人格特征:1共同性与独特性2社会性与生物性3稳定性与可塑性4整体性26.人格心理结构:1人格倾向2人格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3调节系统27影响人格形成:1遗传素质2社会生活环境与实践28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29.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指向,维持与调整30.动机冲突形式: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冲突31.能力形成与发展因素:1遗传2营养状况3教育4社会实践32.治理高峰期20-34岁。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1. 定义。
-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 研究范围。
-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 定义: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规律的一种方法。
- 类型。
- 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和分析。
例如,观察患者在病房中的日常行为。
- 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例如,在特定的实验房间内观察被试者对某种刺激的反应。
2. 调查法。
- 定义:通过晤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的方法。
- 类型。
- 晤谈法: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谈来获取信息。
晤谈时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问清晰、避免诱导性问题。
- 问卷法:通过书面形式,让被调查者填写问卷来收集资料。
问卷设计要合理,包括问题的内容、顺序、措辞等方面。
3. 实验法。
- 定义: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
- 类型。
-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环境中严格控制各种变量,对被试者进行实验研究。
例如,研究不同噪音强度对人的注意力的影响。
- 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进行实验,对变量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例如,在学校环境中研究某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4. 心理测量法。
- 定义: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 常用心理测验。
- 智力测验:如韦氏智力量表,用于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 人格测验: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用于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一)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一)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前言作为一门综合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医学心理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知识不仅对医学生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他们将来成为优秀的医生起到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对医学心理学考试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高效备考。
正文1. 医学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医学心理学的定义•生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病人的认知与态度•疼痛的心理机制和调控2.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观察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3. 医学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疾病与心理因素的相互关系•医患沟通与患者满意度•患者行为与医学治疗的效果•心理治疗的原则和方法4. 医学心理学中的专题研究•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心理因素与免疫机能•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支持•医学教育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结尾通过总结医学心理学考试的重点内容,我们可以明确备考的重点。
掌握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解医学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以及专题研究的内容,将有助于我们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希望本文能为各位考生提供有效的备考指导,祝各位顺利通过医学心理学考试!前言作为一名资深的创作者,我深知医学心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医学心理学涉及到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理论的结合,对于医学生及从医人员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学科。
本文将以Markdown格式,按照标题副标题的形式,针对医学心理学考试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进行备考。
正文1. 医学心理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和范畴•神经生物学基础与心理学理论的融合•医学心理学的三个基本原则: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心身疾病关系、心理治疗的功能和原则•疼痛感知与心理调节的关系2.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设计、变量操作、数据收集与分析•观察研究方法:自然观察、案例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设计问卷、访谈技巧、数据分析•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常用统计方法、数据处理软件3. 医学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疾病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应激与心理健康、心身疾病与心理因素、心理疾病与身体健康•医患沟通与患者满意度:良好沟通技巧、个体差异的考虑、情绪管理与情感表达•患者行为与医学治疗效果:遵医行为、药物依从性、康复训练•心理治疗的原则和方法:认知行为疗法、解释性治疗、支持性治疗4. 医学心理学中的专题研究•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心理健康的评估与干预措施、压力管理的方法与技巧•心理因素与免疫机能:免疫器官与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免疫功能调节的心理干预•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支持:心理支持的类型与方法、心理因素对慢性病患者康复的影响•医学教育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医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内容结尾通过对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的总结,我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医学心理学总结(详细)
医学心理学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
2、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总体的认识和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分为: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万物有灵);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形神合一、天人相应、内伤七情、外感六欲);③生物医学模式(以心身二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为主导);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阶段)。
3、科学心理学自1879 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4、医学心理学的技术方法:①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与分析,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规律。
②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作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相关或因果关系的方法。
(可重复)③调查法(a.抽样 b.资料收集: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调查法是通过结构式访问或问卷等形式,系统、直接地从某一群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心理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
④个案研究法:个案法是对一个被试者的研究方法,可以使用观察、交谈、测量和实验等手段。
(深入的)5、心理现象的结构:(1)心理过程:①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②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情感③意志过程:意志、行为(2)个性心理: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等②个性心理特性:能力、气质、性格③自我意识系统6、心理的实质:①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2)心理的器官是脑;3)心理是在反射活动中实现的。
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1)心理是观念的反映;2)心理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3)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映像;4)人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
7、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表象和想象等过程。
大一医学心理学总结知识点
大一医学心理学总结知识点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它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在大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一些基本的医学心理学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群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人的认知、情绪、性格、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旨在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2.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
其中,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测量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和记录来收集数据;实验法通过控制变量来测试因果关系;问卷测量法通过设计问卷来了解人们的主观感受和态度。
3. 神经系统与心理行为神经系统是人体重要的调节系统,它与我们的心理行为密切相关。
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核心,控制着我们的思维、记忆和情绪等功能。
神经递质则是神经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对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起到重要作用。
4. 感知与知觉感知与知觉是我们获得外界信息的方式。
感知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和解释外界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等;知觉则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外界事物的主观体验和认知。
5. 学习与记忆学习是通过经验和训练使行为或认知能力发生变化的过程。
记忆是将经历过的事情或学到的知识存储和回想的过程。
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6. 情绪与应对情绪是人类内心状态的一种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等不同情感。
应对是人们对不同情绪刺激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了解情绪与应对的原理和方法,对于处理和缓解心理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7. 人格与心理健康人格是个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功能正常、适应环境和社会的状态。
了解人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对于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积极意义。
8.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影响。
其中,社会认知、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自己总结的
第一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学科。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是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
3.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行为危险因子成为人类重要的死因,人类遭受心理社会因素的挑战增加,心理行为调节具有维持健康的作用,人类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的提高4.主要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亚里士多德.朴素唯物主义与辨证法为指导)生物医学模式(法国巴斯德创立微生物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1.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sensitivity):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和感觉能力。
感受阈限: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感受的特征:感受性,适应性,对比性2.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⒈选择性⒉整体性⒊理解性⒋恒常性⒌定势,即心向3.错觉(illusion)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4.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遗忘.、再认和重现(回忆)的心理过程。
德国艾宾浩斯发现了遗忘曲线:先多后少,先快后慢注意基本特性:指向性与集中性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思维重要特性:间接性与概括性分类:1.思维方式:动作思维(1-3岁)、形象思维(3-6岁)、抽象思维(核心模式)2。
探索答案:聚合思维、发散思维3.独立程度:常规思维、创造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情绪和情感5.虽然是由客观事物刺激而产生,但不是任何刺激都能引起,只有那些与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才能引起。
医学心理学第五版总结归纳
医学心理学第五版总结归纳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人类在疾病和健康状态下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第五版的《医学心理学》是一本重要的教材,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疾病和健康的心理因素、心理评估与干预等。
下面对该书进行总结归纳。
一、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1 疾病的心理因素:探讨了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解释了疾病与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2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介绍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型,该模型认为疾病和健康是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1.3 健康心理学:讨论了健康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包括健康促进、预防、干预等方面内容。
二、疾病和健康的心理因素2.1 疾病心理学:介绍了各种疾病的心理因素,包括心理压力、抑郁、焦虑等对疾病的影响。
2.2 慢性疼痛的心理因素:探讨了慢性疼痛的心理因素,如认知、情绪和行为等,以及心理干预对缓解疼痛的作用。
2.3 心脏病与心理因素:分析了心脏病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心理干预在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2.4 癌症和艾滋病的心理因素:探讨了癌症和艾滋病患者面临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支持和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三、心理评估与干预3.1 心理评估:介绍了心理评估的方法和工具,如精神状况评估、应激评估和心理功能评估等,以及评估结果的应用。
3.2 心理干预:讨论了各种心理干预的方法和策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以及干预效果的评估。
四、心理社会医疗4.1 心理社会医疗模式:介绍了心理社会医疗的模式和原则,包括病人的参与和自我管理,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等。
4.2 病人的社会心理问题:讨论了病人在医疗过程中面临的社会心理问题,如疾病认知、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等。
4.3 医生-患者沟通:分析了医生-患者沟通的重要性,介绍了有效沟通的技巧和策略,以提升医疗效果。
五、未来发展方向5.1 科技的应用:探讨了科技在医学心理学中的应用前景,如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等。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第一章绪论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结合了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医学模式是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模式转变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最终转变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是以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相互作用为基础的医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研究范围包括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心身互相作用及其机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既是基础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心理学主要有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心理学派等不同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包括XXX、XXX、XXX等。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感觉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外部联系。
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注意是人脑对一定客观事物的集中反映,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
记忆是信息在人脑中储存的过程,根据储存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只能储存几秒钟以内的信息,短时记忆可以储存1分钟以内的信息,而长时记忆则可以储存更长时间的信息。
不受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影响,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3、心理障碍的概念:指由于心理、生物、社会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心理功能异常,表现为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影响个体的生活和社会功能。
4、常见的心理障碍:①抑郁症: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责、无助感等。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Medical Psychology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机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mental process and behavior)的科学。
心理学分类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商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心身医学:A型行为——冠心病B型行为——肿瘤c型行为——癌症一、医学心理学概述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
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
生物医学模式(起源于17世纪)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1977)整体医学模式(1990)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在医疗过程中重视躯体的因素而忽视心理和社会的因素。
心身观:二元论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任何疾病都可以在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生物病因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
特点:单一病因——单一方法,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医学模式需要改变的理由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次第二章心理学基础一、心理学概述第一节、认知过程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第三节、意志过程第四节、人格(一)心理学与心理的概念1. 心理学●心理学是阐释灵魂的学科。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1)心理是脑的功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脑产生心理现象的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有规律的反映。
大脑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的心理、行为进行控制的。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所谓客观现实,是指不依赖主体而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
其中,社会现实对人的心理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之所以有人的心理是因为人生活在人类的社会环境之中;如果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即使有健全的人脑,也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活动●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
是指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1.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作用包括:(1)感觉为人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的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2.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3.特征:(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的敏锐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
每种感觉都有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以及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人们对最小强度的刺激的感觉能力。
医学心理学总结
或先后出现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 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异感觉阈限。差异感觉阈限的操作性定义 为一般次数能够识别出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物理差异。 韦伯定律:K=△I / I
I 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 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 JND; K 为常数。 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 越敏锐。但是,韦伯定律只适应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2、 时间特性 感觉的时间特性是指感觉的持续时间,主要表现为潜伏期和后效。 感觉的潜伏期是指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到产生感觉之间所经历的时间,不同感觉的 潜伏期是不同的。 感觉后效是指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的现象,其中最明显的是视觉的 后效,称为视觉后像。 三、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 感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改变的现象。 规律:持续作用的强刺激是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强。 感受性水平适应性调节提高对弱刺激的觉察能力,并在较强刺激下防止分析器过度 兴奋,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2、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改变的现象。 同时性对比: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同时产生的感觉之间的对比。如灰 色在黑色背景下亮一些,而在白色背景下暗一些。 继时性对比:两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时产生的对比。 如吃完苦药后喝白开水觉得有甜味。 感觉对比可以增强感觉之间的差别,使人更好地区分不同物体。 3、 感觉的相互作用:一种感觉在其他感觉的影响下发生感受性的变化。 规律:弱刺激提高其他分析器的的感受性;强刺激降低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 4、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心理活动的发生。如视听联觉、暖色和冷色, 5、 感受性的发展与补偿:感受性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结合后天的生活经验而发展成 熟。一种感觉的感受性有了缺陷,可以通过提高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加以补偿。 四、 知觉的概念 人脑对当时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但知觉不等于感觉的总和。 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 根据人脑所反映的食物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五、 知觉的基本特征 1、 选择性 人在知觉事物时,首先要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 象,而其他分则留为背景。根据当前需要,在众多刺激中选择少数刺激物作为知觉 对象进行组织加工。 知觉对象具有一定意义,并且轮廓清晰,似乎突出于背景之上;而背景则轮廓模糊, 对你不具有意义,也不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 主观因素:需要、兴趣、经验、情绪状态。 (2) 客观因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新颖性、对象的运动。 2、 整体性 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许多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绪论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规律,应用规律来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
健康与现代医学模式的关系: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应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现代医学不仅要保证躯体健康,而且还要促进精神愉快和社会功能完好,两者是相符一致的。
医学模式: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要特征:1.承认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主要原因;2.关注与心理社会有关的疾病日趋增多的趋势;3.全面了解患者,尤其是其心理状态,是诊断、治疗的重要前提;4.心理状态的改变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5.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6.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第二章基础心理学知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性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个体因缺乏或追求某种需求所引起的不平衡状态。
动机: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引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内在心理倾向,是行为的直接动因。
其核心作用是满足需要,使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冲突:又称动机冲突,心理学上指个体心理上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但不能同时满足,发生冲突并产生相应的挫折感和负性情绪状态。
挫折:指个体动机性行为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遭到阻碍,同时伴有不悦、烦恼、沮丧等负性情绪的出现。
趋-避冲突:个体对同一对象既想接近又想回避,但主观条件只能选择其一而产生的心理冲突,伴有负性情绪。
双趋冲突:个体对两个同时出现的动机均想接近,主观条件只能选择其一,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冲突,伴有负性情绪。
第三章心理健康与病理心理心理健康(心理卫生):以积极有益的教育与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特点是: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广涵盖性、途径的多样性、目标的长远性。
病理心理:病理心理体现在三方面的失调:1.心理活动与社会环境的失调2.心理活动内部的失调3.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失调第四章心理应激应激:各种刺激作用于个体,使其生理或心理的内稳态受到干扰时,个体在多因素作用下出现的努力维持内稳态稳定的过程。
应激是一种刺激/反应/过程。
心理应激:人对外界环境有害威胁、挑战经认知、评级后产生的生理、心理、行为反应。
是个体在实际或认识上的要求(或需要)与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GAS全身适应综合征:应激是机体对紧张刺激物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适应反应,主要局限于生理、生化方面的改变,称之为全身适应性综合征。
应激源:引起应激的因素,包括各种来自外界物质环境、人体内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应激的生理反应分期:警戒期、抵抗期、衰竭期应激的心身中介机制: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递质系统、免疫系统应激与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相关障碍、溃疡和消化道疾病、癌症和神经元变性障碍应对:个体在应激环境或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及其所致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特点:1.应对具有跨情境性;2.应对与应对结果分离;3.现实境遇中人们往往采用多种应对策略;4.应对是过程指向;5.人们是不自觉地在应用应对反应。
应激控制的一般原则:1.及时寻求专科帮助;2.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3.克服缓解应激的阻碍因素;4.应激控制和疾病治疗同时进行第五章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当心理生理反应(心身反应)发生于某些具有易患倾向的个体身上时,这些变化可持续发展,形成病理性改变,则被称为心身疾病。
A型性格:性格特征为雄心勃勃、竞争性强、急躁易怒、急于求成常见心身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神经性厌食、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心理治疗、生物反馈和行为治疗、精神药物治疗、环境治疗简述从生理反应到心身疾病的发展过程:在强烈、持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在生理上经历了心身反应,呈一过性,一旦解除原因,心身反应便消失;心身紊乱,是在不良心理因素的持续作用下造成的心身功能障碍;心身疾病,身体器官出现了形态学改变或组织损害。
简述心身疾病的治疗:心身疾病的治疗一方面要采用有效的生物医学手段在躯体水平上处理病理过程,另一方面必须在心理和社会水平上加以干预或治疗,可采取心理治疗、改变环境、精神药物治疗等措施。
简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人格特征和治疗方式:高血压患者多具有急躁、易怒、孤僻、刻板、主观、爱生闷气等性格特点。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治疗首先是心理支持治疗,让患者最大程度地疏泄自己;常用的还有放松治疗、生物反馈治疗、音乐治疗、环境疗法、运动疗法等。
冠心病与A型行为的关系:A型性格的人遇不良情绪应激,尤其是压抑、愤怒时,就构成A型行为,表现出恼火、激动、发怒和急躁,引起儿茶酚胺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过量分泌,使血压波动,血脂增高,长期可导致游离脂肪酸水平过高,对冠心病猝死有预测价值。
第六章睡眠及睡眠障碍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睡眠):又称慢波睡眠。
在此阶段,没有快速眼球运动,但保持一定程度的肌张力。
分为四期。
第一期浅睡期,第二期中睡期,三四期深睡期。
快速眼动睡眠(REM睡眠):又称快波睡眠。
该期脑电图表现与觉醒时类似。
特征为快速眼球运动和肌张力下降。
睡眠障碍分类:失眠、睡眠过度、醒睡时间排列障碍、睡眠有关的功能障碍。
造成失眠的原因:生理因素,躯体因素,精神因素,药物因素,其他睡眠障碍。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指睡眠期间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伴有白天过度嗜睡等症状。
失眠症:是指对睡眠的质和量相当长时间的不满意状况,常表现为难以入睡、维持睡眠困难或早醒。
睡行症:又称梦游症,一种在睡眠过程中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的状态。
通常发生在NREM的第三四期。
睡眠障碍的治疗原则:注意睡眠卫生包括消除对失眠的担忧和恐惧,调整作息时间,减少或停止烟酒茶咖啡的摄入,适当增加运动;检查有无原发性疾病;有选择地采用心理治疗;合理使用药物。
第八章患者行为与医患关系躯体疾病患者常见的行为反应:认同患病积极就医、否认患病随意拖延、认定患病反复求医。
遵医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全面收集信息、有助于严格执行医嘱、有助于医患和谐沟通、有助于疾病尽快恢复。
医患关系的概念:是指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沟通过程,是人际关系在医疗情境中的具体形式。
主要特征有:以医疗活动为内容,以维护健康为目的、一种帮助性的人际关系、以患者为中心的人际关系。
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保障诊疗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
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坚持现代医学模式、发挥精湛医学技术、具备高尚医学道德、尊重依从医护人员。
医患沟通的含义:所谓医患沟通,就是医患的联系过程,即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的过程。
医患沟通是一个互为主客体的过程,是一种相互的沟通。
医患沟通的工具:语言和非语言构成的符号系统。
语言例如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非语言例如:体态和表情、距离和空间(50~120CM)、视野和目光、音量和音调。
医患沟通的基本技术:包括关注,倾听,同感“一致性”的意义:相互接纳和理解对方、利于双方素质的提升、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利于医患双方最大程度发挥各自功能、利于医疗过程顺利进行。
第九章综合性医院中的心理问题治疗中的心理问题:治疗作用引起的心理反应1、治疗是指药物、手术、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和理疗、体疗等,这些治疗作用本身就可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
2、医生必须注意区分心理反应是疾病本身所致还是治疗措施所致。
3、临床常见不遵医嘱治疗的原因(1)患者角色缺失(2)疾病因素相关(3)医嘱执行不力(4)医生指导不明(5)习惯因素干扰(6)新闻媒介因素(7)年龄因素影响手术中的心理问题:一、术前及术后的焦虑1、对手术的不了解2、既往的手术体验3、既往的情绪障碍和心理创伤4、医务人员及医疗环境影响二、术后的抑郁和谵妄1、抑郁:心理上有损失感的一类反应,这种心理上的损失感指自我评价、工作能力、性功能、独立生活能力的损失。
2、谵妄:急性脑器质性病变的精神症状群。
轻者为定向不全、应答缓慢、近事记忆障碍,重者伴视幻觉、恐惧感,可伤人或自伤,术后导致的创伤、感染、电解质紊乱可导致谵妄三、术后持久疼痛患者疼痛持续存在,延续数周或更长,又不能以躯体情况解释时,则成为一种术后不良心理反应四、术后心理反应的预防及处理1、术前咨询2、术前用药3、术后处理4、建立良好医患关系躯体疾病中的心理问题:一、肿瘤患者的心理问题1、心理社会因素2、患者的心理反应(1)肿瘤引起的心理反应(2)人对肿瘤的心理反应(3)治疗引起的心理反应二、慢性病患者的心理问题。
1. 外向投射性心理反应患者遇到自己不能接受的意念、欲望或遭受精神挫折时,将原因完全推诿于客观情况,责己少,责人多2. 内向投射性心理反应自我压制,压抑不能接受的感情、冲动。
3.“患者角色”的习惯化社会身份由患者身份所取代。
这一心理过程有利于患者配合治疗,但长期依赖医生的治疗及他人的照顾,便不利于患者的康复第十章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定义:所谓心理治疗是一种治疗形式和特殊的人际关系过程,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与患者之间,或者在集体环境下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言语或非言语的交流或沟通,运用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其目的为帮助患者改善情绪障碍,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不适应的行为方式,消除或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促进人格的成熟和发展。
心理治疗的对象和范围:①有心理困扰的人②遭受心理挫折和打击的人③精神疾病患者④行为适应不良者⑤心身疾病患者以下患者不宜实施心理治疗:①没有主动求治动机和愿望的患者②有偏执性特质和态度的患者③会出现冲动而失控的患者④无法进行正常语言交流的患者心理治疗师的会谈技巧:(1)尊重患者,认真投入(2)积极发现患者的潜能(3)确切理解患者的信息(4)给予反馈,确认聆听的效果(5)领会非语言性表达(6)着眼于当前的问题心理治疗师的职业准则:(1)维护患者的利益(2)充分估计自己的能力(3)注意保密(4)限定医患关系的范围(5)不能自我推崇医学心理咨询的概念:医学心理咨询又称临床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与普通心理咨询不同,其主要对象是患者或寻求医学帮助的人。
医学心理咨询着重处理的是医学领域中的心理问题,目的是帮助来访者恢复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