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派文学”与“先锋小说”实验讲稿
西方现代文学视域中的中国当代先锋小说
词典》 ——所谓的“ 先锋” 是指一支武装力量的先头部队 , 其任务是为这支武 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 备 ( 军事术 语 ) 。 “ 先锋” 这个术语的历史, 始于法国大革命 , 再转 向文化和
文学艺术术语( 始于 1 世纪初) 9 。无论是军事先锋还是政
本质 上 类似 比它更 早也 更广 泛的现 代性概 念 。 ”
二
西方现 代 文学视 域 中的 中国 当代先 锋小 说
1 以卡 夫卡和 马尔 克斯 为代表 的西 方现 代派作 家 .
在对中国当代小说家影 响很大 的西方现代 主义大师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 , 所谓的“ 先锋派” 和现代主义文学 有异曲同工之妙。和现代主义文学一样 ,先锋派” “ 的文学 主要倾向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与上帝, 人与人 , 人与 自
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现代文学这一宏观的视域, 离开 了这 一宏观 的视域, 我们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中国 当代先锋小说的思想革命与艺术实验, 不可能真正把握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贡献。
关键 词 : 现代 派 ; 先锋 小说 ; 原 ; 华 马 余
中国 当代先 锋小 说背 景溯 源
观的视域 , 我们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
思想革 命与 艺术 实验 , 可能 真 正 把 握 中 国 当代 先 锋 小说 不 的艺术 价值 和历 史贡献 。
治先锋 , 抑或是文化先锋 ,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 “ 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 的狂热 , 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
西 方世 界 ,先 锋 派 ” 原 义主 要 来 自法 , 一次对西方的成功超越 。 ”
接下来 , 笔者将结合西方先锋派大师的作品细致探讨
亢奋时代的低烧从“寻根文学现代派”到“先锋小说”的“现代”攻略
“先锋小说”则是在“寻根文学”和“现代派”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创新尝 试。这一流派注重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验,同时又坚守中国 文化的根基。作家们以颠覆传统叙事手法为手段,探索小说的新形态。如余华、 莫言等作家的作品,将现实与虚构、真实与梦境融为一体,揭示了人性的荒诞与 复杂。
在“现代”时代下,这三种文学流派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让它们 在新的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我的“现代”攻略是:首先,我们需要保持对传 统文化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敬畏之心。只有深入了解它们的精髓,才能更好地 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其次,我们需要坚持实验和创新。在借鉴他人经验的 同时,要敢于打破常规,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
综上所述,寻根文学的文化指向是多元而深刻的。它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的回归和创新,也是对民族文化创新和跨文化交流的一次积极尝试。在当今全 球化的背景下,寻根文学为中国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为中国文 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感谢观看
从寻根文学到后寻根文学的转变,明显反映出了文化意识在文学中的重要作 用。寻根文学以回归传统文化为己任,倡导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重塑。而后寻根 文学则更加现代社会中文化碰撞与融合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在传统与现 代、东方与西方的交汇中找到自我定位。两种文学现象都体现了对文化的,但侧 重点和视角却大相径庭。
“寻根文学”是一次旨在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运动。上世纪八十年代, 中国文坛上涌现出一大批以韩少功、阿城为代表的作家。他们以独特的视角重新 审视传统文化,通过挖掘地域特色、民俗风情等元素,寻找文化的根源。这一运 动为当时的中国文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我对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 识。
“现代派”则是对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和模仿。这一流派以卡夫卡、 萨缪尔·贝克特等作家为代表,提倡在创作中打破传统叙事和结构,注重表现人 物内心的孤独、迷茫和疏离感。通过运用抽象、夸张、象征等手法,现代派作家 成功地拓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也让我领略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魅力。
以朦胧诗、先锋小说为例,分析新时期中国现代派文学的主要美学特征
以朦胧诗、先锋小说为例,分析新时期中国现代派文学的主要美学特征2010级汉语言文学(2)班董娟201014280222现代派文学,又称现代主义文学或现代文学,是1890年-1950年间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个国际文学思潮。
在纵向上,前承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后接后现代主义文学。
在横向上,包括象征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未来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意象主义文学和超现实主义文学六个分支流派。
各流派都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其中心就是危机感和荒谬感。
因此,现代派文学的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
其次,现代派文学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尖锐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表现了异化这一主题。
再是,现代派文学是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它深受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个人主义的色彩。
代表作有波德莱尔及其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卡夫卡及其表现主义小说《变形记》,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小说《追忆逝水年华》等等。
我国新时期文学受西方现代派思潮的影响而产生的作品,主要有朦胧诗、先锋派小说和探索剧。
朦胧诗是80年代,诗坛上一批有现代意识的年轻诗人的诗,大多采用意象与哲学联姻的思维方式,象征和暗示等现代派手法,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等,对我国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朦胧诗的创作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
首先,强调人的权利、价值、尊严和人性的崇高,将文学的主体性提高到至为重要的地位。
其次,表现出一种共同的济世态度、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这与传统的中国诗人的思想素质和文化心态是一脉相承的,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北岛的《回答》。
第三,朦胧诗人在广泛探求个体和人类文化的同时,把现代意识与东方古老文化结合起来,直接在远古的神话传说和人类进化的历史遗迹中,构建一种永恒的人类文化的模式,以探索生命和宇宙的奥秘,如江河的《太阳和他的反光》,杨炼的《半坡》、《诺日朗》等。
现当代文学第六节 先锋小说
马原的“叙事圈套”P195
马原,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 者”,第一个把小说的叙事因素手段置于创作第一位。
广泛采用元叙事的手法,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露 小说的虚构性,破除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虚构 成为他的小说叙述的首要原则。他的经典句式是“我就是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强调虚构的技法,形成一种间离效
格非《迷舟》《褐色鸟群》
孙甘露《信使之函》《访问梦境》
余华《现实一种》《世事如烟》
苏童《妻妾成群》《红粉》
二、创作特点
现代主义小说更专注于小说的 精神气质;先锋小说则更具有
鲜明的文体试验的指向。
1、先锋小说的文学观念
(1)对文学真实观的重构 把作家的主观真实(心灵的真实)
作为文学真实的首要原则。强调 “虚构”是小说叙述首要原则。
格非构建叙事迷宫 善于在小说叙事的关键部分设置中断和 空白,制造“叙事空缺”,使故事变得 扑朔迷离,并与小说表达的主题构成隐 喻关系,预示着历史与生活的不确定性。 《迷舟》中萧去榆关到底是送情报还是 去与情人杏相会?这个关键情节成为一 个“空缺”,故事是一个谜。
孙甘露的“反小说”的语言智力游 戏
在语言试验上走得最极端,彻底割 断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专注于幻象 与梦境的虚构。着力对小说语言诗 化的探索,小说语词摒弃表意功能,
成为自由的语像。
孙甘露《信使之函》 “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旅行”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 “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
四、先锋小说的价值
先锋小说使文学摆脱意识形 态的控制,走向独立和自律, 凸现个人化风格。 但其艺 术形式的试验和创新有极端
化、贵族化的倾向。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专题教案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专题教案 本讲是本学期的三大重点之一。
本讲的教学和学习重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 1.了解现代主义在“五四”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出现时的异同及意义。
掌握“先锋”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并以此为理论依据说明余华与先锋小说的悲剧性命运。
2.掌握余华小说的主要特点、研究者对余华的不同态度,以及余华创作发生变化后的情况。
掌握先锋小说发生变化的原因和趋势,余华小说从先锋到世俗的变化对于先锋小说的象征性意义。
3.了解马原在先锋小说从发生、发展到变化的作用与意义,先锋小说解除体后,余华、北村、吕新等其他先锋小说家的情况。
这儿侧重讲先锋文学、余华和北村的创作问题。
本讲所涉及的是一个比较复杂,也颇为有意思的问题。
说它的复杂,一是因为我们刚刚跨越21世纪的门槛,所讨论的则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的文学现象和作家现象,说实在的,我们缺少时间的沉淀,缺少一种更加高远的视角和视野,因此对这些现象的分析,也许会出现种种偏颇;二是在这个时期,我们所涉及到的作品和作家较多,每个作家又具有自己的创作个性,他们正从“共名”走向“无名”状态,这种变化的理由和原因,也是不能用一个定义或一个理由就能够说清楚的,深层的原因或许还要等待时间的积淀和岁月的冲刷。
说它有意思,也正因为它的复杂,对于我们学习中文的同学来说,越是复杂,越是没有权威的定论,文学史千变万化的魅力,就越给我们提供了思辨和心灵搏斗的空间,就越是使得文学评论赢得了多种可能性。
对于本讲的学习,我们应该认真阅读作品,在广泛的阅读中寻找感性的认识,在感性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认知。
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在历史的现场进行文学的理解和阅读,注重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在背景中理解作家,在作家的变化中理解文学发展。
一、余华创作生平 1960年4月3日的中午,余华出生在杭州。
他的母亲在浙江医院工作,父亲在浙江省防疫站工作。
在杭州短暂的生活,房子和周围的景色,这对余华是很重要的记忆,在他童年和少年时期一直是想象中最为美好的部分。
第七章 先锋实验小说
2、新时期作家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和尝
试。 如新时期初王蒙、茹志娟等人对“意识流”、 和宗璞、谌容等人对荒诞、变形等现代小说 手法的应用;1982年,围绕高行健的《现代 小说技巧初探》,李陀、刘心武、冯骥才等 人以通信的方式展开的讨论;1982年至1984 年间中国文坛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论争等。
这种冷漠、客观的叙述语调使残雪的作品具
有寓言般的叙事效果,从而达到对人类生存 处境的普遍反映,在主题上更具西方现代派 文学的叙事特征。
马原的小说
1、作者简介:马原,1953年生于辽宁锦州,当过 农民、钳工,现任同济大学教授。曾在西藏工作近 七年,这段生活经历让他写出了一系列以西藏为背 景的小说。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被视为 当代中国大陆第一部将叙述置于小说核心地位的作 品。之后,陆续发表的作品有《冈底斯的诱惑》、 《西海无帆船》、《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涂满 古怪图案的墙壁》、《虚构》、《康巴人营地》、 《大师》和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等。马原给 当代中国文坛带来的最大贡献是“把形式探索推向 极致”,促成小说叙述革命。
具体表现为: (1)与传统小说的叙述不同,马原小说的叙述不 承载任何的现实所指,他明白指出他的小说就是 虚构。 (2)马原的小说中,作者常常以叙述主体的姿态 介入小说,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了传统小说的“真实化”企图, 使小说呈现出元小说的叙事特征。 (3)马原小说中的叙事,往往是一些片段化的故 事情节的连缀,故事常常有头无尾,作者的叙述 态度煞有介事但又漫不经心。 (4) 马原的小说中,叙述不再是为内容服务的 手段,而是小说的目的。
2、王蒙的“东方意识流”与西方意 识流的差别:
现代西方的“意识流”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
论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
论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论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引言:80年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其中的先锋小说更是展现了一种语言实验的创新精神。
这篇文章将探讨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在语言实验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以及语言实验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意义。
一、先锋小说的兴起80年代是中国文学迎来新时代的开始,它标志着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和自由化的崛起。
在这个时期,由于政治、思想和社会环境的变革,文学界开始反思和探索新的创作方式。
先锋小说作为其中的一种创作形式,以其独特的语言实验和对现实的充分表达而备受关注。
二、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在80年代的先锋小说中,语言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
先锋作家们通过实验性的语言运用,试图打破传统文学语言的束缚,突破语言的边界,以更加自由、富有表现力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在语言实验方面,先锋小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破碎化先锋小说的作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他们通过语言的破碎化实验,将时间、空间和事件碎片化,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叙事效果。
在小说中,作者以非线性、草率的语言表述,用碎片化的叙述结构展示多个视角和时空的错位,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与传统文学不同的观感和体验。
2. 新词汇和新用法为了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和审美追求,先锋小说的作家们常常创造新的词汇和新的用法。
他们通过创造性的语言运用,使得小说的语言变得鲜活而有张力。
这些新词汇和新用法不仅赋予小说独特的形式美感,还富含深刻的内涵和哲思。
3. 音韵与语调的运用先锋小说中常常运用韵律和语调来增强作品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作者通过对声音的权威运用,使得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这种语言实验的方式不仅给作品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也让读者在感受作品的同时体验到了文学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语言实验对中国文学的意义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论先锋小说的叙事试验
论当代先锋小说的叙事试验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
1984年,马原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第一次把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将几起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拼贴在一起,突破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转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衷,先锋文学由此徐徐拉开帷幕。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
先锋文体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对于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既不是文体变异也不是文体嬗变,而是一种文体解构。
的确,先锋作家们是以一种反叛和激进的姿态来实现自己关于文学的“有意味的形式”。
在抛开种种旧有的叙事成规的同时,先锋小说成为一种纯技术的操作,复杂性的叙事实验——零散片断拼贴后的空无一物,间离效果的营造等,给读者设置了繁难的阅读障碍。
先锋小说家们为了制造侵扰叙事,还故意拆除真实与虚构界线,有时让幻觉侵入现实,有时用现实侵入想象。
如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的第七节就充满了幻觉、想象,叙述者的幻觉、想象,人物的幻觉、想象和“现实的”生活混在一起,接受者接触到的只是小说的叙述流,分不清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因此也就同样无法从故事整合出意义来。
然而,语言从它产生那天起就包孕了形式与意义的两层内涵,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语言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
小说“怎么写”与“写什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形式的创新必然要求和包含着内容的革新。
先锋作家们从初登文坛那天起就将着力点锁定在“怎么写”这一单向维度上,以致不可避免地走向语言的狂欢,它在使创作者获得语言快感的同时也付出文本意义丧失的沉重代价。
现代派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
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的探索潮流之成因P2911、文学是政治的工具的观念不再获得普遍认同2、商品经济发展,文学“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3、文学内部:文革后出现的文学创新压力。
诗歌:第三代诗歌小说:寻根派、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这些文学变革以西方20世纪现代文学作为主要参照系、并将之转化为艺术经验的主要来源。
对于特定时空的社会政治的超越,摆脱经典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追求“本体意味”的形式和“永恒”的生存命题,成为当时富诱惑力的探索趋向。
现代派小说(命名与西方现代小说“互文本”)刘索拉(1955~):《你别无选择》1985徐星(1956~):《无主题变奏》1985王朔(1958~):《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都市青年的生活,描写他们内心的焦灼、不安乃至幻灭感、荒诞感。
现代性主题。
自愿游离于“主流”社会的“愤怒的青年”的叛逆的情绪、生活。
他们对主流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持蔑视、嘲讽的姿态;以或愤世嫉俗、或戏谑的叙述,来质疑当代基于某种价值标准之上的观念和行为规范。
他们表达的,与其说是反“现代性”的“非理性”精神,不如说是走出“文革”阴影的一代,在“现代化”实践过程中追求人性、自由精神和主体创造性的情绪历史。
先锋小说马原:一位“叫马原的汉人”讲故事《冈底斯的诱惑》《虚构》马原小说的真正意义在于其对于现代汉语的叙事方式的探索。
“我讲的只是那里的人,讲那里的环境,讲那个环境里可能有的故事。
”虚构。
“先锋小说”对叙事方式的关注和不断变换,一方面,是在努力寻找一种摆脱意识形态化“中心话语”奴役的途径,为汉语文学言说谋求更自由、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丰富汉语言的艺术表达力。
另一方面,通过对叙述行为的强调,表明叙述主体的“到场”,使小说叙事真正成为一种“主体的叙述”。
“先锋小说”叙事学革命,为汉语言文学言说的个人化和汉语言说主体的“自我意识”生长,开辟了可能性的空间。
莫言:感官王国莫言的写作努力使感受冲破日常的、公众的、理性的囚笼,把经验恢复到感官的水平。
“现代派”与先锋小说解析
十五 • 故事到这里已经讲得差不多了,但是显然会有读者提出 一些技术以及技巧方面的问题。我们来设想一下。 • a.关于结构。这似乎是三个单独成立的故事,其中很少 内在联系。这是个纯粹技术性问题,我们下面设法解决一下。 • b.关于线索。顿月截止第一部分,后来就莫名其妙地断 线,没戏了,他到底为什么没给尼姆写信?为什么没有出现在 后面的情节当中?又一个技术问题,一并解决吧。 • C.遗留问题。设想一下:顿月回来了,兄弟之间,顿月与 嫂子尼姆之间将可能发生什么?三个人物的动机如何解释? • 第三个问题涉及技术和技巧两个方面。 • 好了。先看c。 • 首先顿月不会回来(也不可能回来,排除了顿月回来的可能 性,问题就简单了),因为他入伍不久就因公牺牲了。他的班 长为了安抚死者母亲,自愿顶替了这个儿子角色;近十年来他 这个冒名儿子给母亲寄了近两千元钱。然后— • 还用然后么,我亲爱的读者? • • ——《冈底斯的诱惑》
《北京文学》1987年第1期 《北京文学》1987年第5期 《收获》1987年第5期 《收获》1987年第6期 《北京文学》1988年第1期 《钟山》1988年第1期 《收获》1988年第5期 《上海文学》1988年第11期 《收获》1988年第6期 《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 《北京文学》1989年第2期 《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 《作家》1989年第7期 《钟山》1989年第4期 《河北文学》1989年第10期 《长城》1990年第1期 《钟山》1991年第4期
•
经过5年的努力,1983年(23岁)终于得以进 入海盐县文化馆; • 1984年在《北京文学》当年第1期上发表处女 作《星星》,后就读于由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京 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研究生班。在此期间,因在 《北京文学》1987年第1期上发表《十八岁出门 远行》而引起人们注意,并很快发表出一系列先 锋实验性小说而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小说家。 1989年调入浙江嘉兴市文联工作。
“现代派文学”与“先锋小说”实验讲稿
“现代派文学”与“先锋小说”实验现代主义在西方是一项声势浩大的艺术运动,自十九世纪后半期开始,前后持续了大约一个半世纪。
它兴起于资本主义剧烈变革的时期,反映了经济高度发展,传统社会解体后西方社会重估一切价值体系而面对的精神危机。
现代主义被认为是一次剧烈的艺术史革命。
它崇尚个人表现,追求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强调艺术的形式技巧,这种技巧以反传统的抽象、象征和变形等实验形式加以表现。
因而现代主义往往具有先锋的性质,它的动力来自对未来的人类意识进行不懈的革命性探索。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倾向可以追溯到“文革”末期一批青年诗歌和小说作者的地下写作,而朦胧诗的出现则可以看作是现代主义文学从地下浮出水面的一个标志。
现代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的大规模出现,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这不仅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而且对21世纪文学创作的面貌和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说现代主义的出现改变了80年代中国文学的格局,是因为它不仅出现在诗歌创作中,而且更为广泛的出现在小说、戏剧,以及美术、音乐、电影等各个艺术门类的创作之中。
其中,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最为广泛也最具冲击力的不是诗歌创作而是小说创作。
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现代主义实验不是一个有纲领的文学运动,它是创作界自发的对西方现代派进行有限借鉴的艺术探索。
(一)现代派小说的发端几乎在朦胧诗出现的同时,小说创作中就出现了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夜的眼》、宗璞的《我是谁》等现代主义的尝试之作。
1.意识流小说。
包括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一系列小说,李陀的《七奶奶》、《自由落体》,李国文的《月食》、《冬天里的春天》,茹志鹃的《草原上的小路》、《剪辑错了的故事》等。
这些小说借鉴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技巧:打破物理时空,采用象征、时空切割、视角跳跃和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现流动的不确定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心灵深处的潜意识。
这些作品注重向人的内心世界开掘,但排除了阴暗病态的非理性成分。
当代文学史第十二讲 先锋小说与新写实小说
性、实验性、前瞻性的文学创作。又 称为“新潮小说”、“实验小说”、 “探索小说”。 先锋文学同时又是动态的、历史性的 存在。 先锋的转型:“永远的先锋”?“再 度先锋”?
二、先锋小说的探索主要表现在三个
方面: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 态 三、早期代表作家:马原、莫言、残 雪
“马原的叙事圈套”
第十二讲 “先锋小说”与“新写实小说”
(一) 先锋精神与小说创作
一、何谓“先锋”?“先锋文学”? 军事术语:军事上的前卫力量 文学艺术领域的“先锋派”:激进、反
叛——具有强烈的社会革新愿望和反叛 激情的艺术家 先锋精神: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 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
先锋文学:具有积极的开创性、反叛
象之上的所谓“本质”,使生活现象 本身成为写作的对象,作品不再去刻 意追问生活的意义,而转向关注人的 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关注生活中感 性和生理层次上更为基本的人性内容, 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存意识。
三、“毛茸茸的生活原生态”
1,消解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性情节— —琐碎的生活流过程(看似未经加工 的偶然无序的生活状态); 2,取消典型人物塑造——平庸无奈 的世俗生活中的“小人物”。
《单位》——《一地鸡毛》:生活迫
使小林在公共生存空间(工作场所) 和私人生存空间(家里)都彻底放弃 了个性追求、摒弃了自我意识。 冷静客观背后的人文意图——对丧失 了自我意识、个性追求的平庸贫瘠的 精神世界的尖锐讽刺。
《风景》:生存意识的凸显
二哥:理想主义在真实生存境况中的
失败——自杀 七哥:心中没有善、美、文明、理性, 不择手段只为了生存本身 “生命如同树叶,来去匆匆。„„又 何必在乎是不是抢了别人的营养而让 自己肥绿肥绿的呢?”
孙甘露先锋小说中的语言实验与叙事创新
孙甘露先锋小说中的语言实验与叙事创新在当代中国文学的版图中,孙甘露以其独特的先锋写作风格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他的作品不仅在语言运用上大胆实验,而且在叙事方式上进行了令人瞩目的创新,为中国小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孙甘露的语言实验首先体现在他对传统语言规范的突破。
在他的小说中,语言不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成为了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存在。
他常常打破语法规则,运用陌生化的词语组合和奇特的句式结构,营造出一种新奇而富有张力的语言氛围。
例如,在《访问梦境》中,他写道:“时间在钟表之外蜿蜒,梦在普遍的流逝中绽出斑斓的花瓣。
”这种对时间和梦境的独特表述,超越了常规的语言逻辑,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新鲜感。
同时,孙甘露善于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隐喻、象征、通感等,来拓展语言的表现力。
在《我是少年酒坛子》中,“酒坛子”这一意象就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既代表着青春的迷茫与冲动,又隐喻着人生的沉醉与清醒。
通过这种巧妙的象征手法,孙甘露使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更加深刻的感悟。
在叙事创新方面,孙甘露摒弃了传统小说线性的叙事模式,转而采用碎片化、跳跃式的叙事结构。
他的小说情节不再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开,而是通过回忆、幻想、梦境等多种元素的交织,构建出一个错综复杂的叙事网络。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思维,主动参与到文本的建构之中,从而增强了阅读的互动性和挑战性。
此外,孙甘露还常常在小说中引入元叙事的手法,即作者直接在作品中谈论创作过程、叙事策略等。
这种自我指涉的方式打破了小说虚构与现实之间的界限,让读者对小说的本质和创作过程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例如在《呼吸》中,他不断地探讨写作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使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对文学创作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孙甘露先锋小说中的语言实验和叙事创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他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来支撑和实现叙事的创新,同时又借助新颖的叙事方式来展现语言的魅力。
十五、必要的形式:先锋派小说及其后现代性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
右上:马原;右下:叶兆言 左 上 : 苏 童 ; 左 下 : 孙 甘 露
二、两个前提:美学前提和艺术经验前提
先锋派的历史短暂而且尴尬,但这并不 能否认一批作家在一个短暂的历史时期,在 文学形式方面作出的探索所具有的意义。汉 语言文学,特别是汉语言叙事文学,在这一 阶段所达到的一个奇怪的高度和复杂度。
补充知识点:
元小说——也称"超小说"。这是从 西方现代 小说理论中借用的一个术语,指那些"有关小 说的小说",即"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机器创 作过程的小说"。这类小说通常采用叙述者与 想象的读者对话的方式,将小说的创作过程 贯穿于叙事之间,甚至不惜向读者披露小说 的故事编造、情节构置、结构安排等等"机关 ",目的在于通过拉开读者与生活的距离,打 破文本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幻觉,以加速读者 对于文本叙事过程本身的反应。
马原
莫言
残雪
马原
(一)、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并 因之被某些批评家称为“形式主义者”。 在他创作的顶峰期,他写了如《冈底斯的 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 《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作品。这些小 说中,元叙事手法的使用在打破小说的 “似真幻觉” 之后又进一步混淆现实与 虚构的界限;作者及其朋友直接以自己的 本名出现在小说中,并让多部小说互相指 涉,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效果;
莫言
一、莫言的小说形成了 个人化的神话世界与语 象世界,并由于其感觉 方式的独特性而对现代 汉语进行了引人注目的 扭曲与违反,形成一种 独特的个人文体。这种 文体富于主观性与感觉 性,是把诗语引入小说 的一种尝试。
这在 他的中篇小说如《筑路》、《白狗秋千 架》、《爆炸》、《球状闪电》 等小说中表 现尤为明显。
第十二、三、四课 先锋小说、现代派小说和新写实小说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 现代派小说 以王蒙的《夜的眼》《春之声》《蝴蝶》、 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洁的《他有什么病》 谌容的《减去十岁》等为代表。 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81年)是这个 时代最重要的理论文章。 他们的主要兴趣在小说技巧上,主张对思想观 念和表现手法进行剥离,将技艺拿来为我所用,所 以他们不过穿了件现代派的外衣,小说的内容是十 分传统的。
二、情节
1、老作家的故事 2、猎人穷布的故事 3、陆高、姚亮的故事 4、顿珠、顿月的故事
马原的叙事创新
传统的小说关注“写什么”,将题材的选取和 思想深度的发掘看成作品成败的关键。马原将“怎 样写”作为小说的头等大事来处理,打破了以故事 为中心的传统。他认为文学就是语言的虚构。 马原常把作者与他虚构的人物混在一起,故意 混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宣称自己的作品是假的, 虚构的;他还常在作品里谈自己的写作动机、叙事 中的困难及处理办法,目的是强调叙事就是叙事, 不要从小说中去理解生活。
习题
1、王蒙的《蝴蝶》是怎样借鉴“意识流”手 法的? 2、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在小说叙事上的 “革命”。 3、为什么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是“中 国第一部真正的现代派小说”? 4、《红高粱》在思想和艺术上有那些创新?
第七章 先锋小说
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
说具有现代派小说的一些特点,有的还具有后现代 主义的特征,也有人把其称为“实验小说”或“先 锋小说”。 先锋小说又称实验小说、新潮小说、后新潮小说等, 是对八十年代以来的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 小说创作的总称。 中国先锋文学迄今都是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和后 现代主义影响的结果。
代表行作品
王蒙《蝴蝶》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徐星 《无主题变奏》 莫言《红高粱》
第十七讲:先锋精神与小说创作
小说语言美学的实验《我是少年酒坛子》 三、小说语言美学的实验《我是少年酒坛子》
作家简介: 作家简介:孙甘露 原籍山东,生于
上海。1967年上小学,1976年结束学校生活。 1977年进当地邮政局工作。1983年开始发表作 品。1986年发表《访问梦境》开始引人注目。 随后的《我是少年酒坛子》和《信使之函》使他 成为一个典型的“先锋派”。1989年成为上海作 家 协会的专业作家。他对小说创作进行了诸多探 索,他试图颠覆所有“强加”于小说的形式规范, 特别是对叙事话语的实验,使他的写作变成“反 小说”的修辞游戏。梦呓般的话语却给人每年明 丽舒畅的感觉,对事件的永恒性与存在的瞬间性 的哲学思考以文学语式书写出来。
小说叙事美学的探索: 冈底斯的诱惑》 二、小说叙事美学的探索:《冈底斯的诱惑》
作家简介:马原
辽宁锦州人。1970年中学毕业 后到辽宁锦县农村插队。1974年入沈阳铁路运输机械学校制专 业学习。1976年毕业后到阜新当钳工。1978年考入辽宁大学中 文系。1982年毕业后进藏,任记者、编辑。这段时期的经历是 他创作的重要素材。1989年调回辽宁,任沈阳市文学院专业作 家。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首次 把叙述置于故事之上。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冈底斯的诱惑》、 《西海无船》、《虚构》等,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等。 他是“先锋派”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在形式上作了认真的尝试, 吸取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技巧,特别是结构主义的影响。他把故 事结构分解重组,时空关系不断跳跃,背景氛围有意抽空,造 成阅读的陌生化,显示着小说观念的根本变化。他的“叙述圈套” 名噪一时,用叙述人视点的变化来展示作品真实与虚构的转换 突出小说的叙述功能。在叙事形式的实验之外,他的行文中有 不少喻,关于人的本质的寓言设置。
“现代派”与先锋小说
•
后期主要以中长篇以主,虽然“死亡” 仍然是一大主题,人的生存状态仍然是主 要的表现内容,极端化的处理方式仍然不 时出现,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变 化。叙述风格从暴躁变为平静,描写的内 容从虚拟的现实逼近生活的真实,以随和 的民间姿态呈现出一种淡泊而坚毅的内在 力量。
• • • • • • • • • •
《虚构》:西藏玛曲麻风病村的故事
• • •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 比如这一次我为了杜撰这个故事,把脑袋掖在腰里钻 了七天玛曲村。做一点补充说明,这是个关于麻风病人的 故事,玛曲村是国家指定的病区,麻风村。 毫无疑问,我只是要借助这个住满病人的小村庄做背 景。我需要使用这七天时间里得到的观察结果,然后我再 去编排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我敢断言,许多苦于找不到 突破性题材的作家(包括那些想当作家的人)肯定会因此 羡慕我的好运气。这篇小说的读者中间有这样的人吗?请 来信告诉我。我就叫马原,真名。我用过笔名,这篇东西 不用。
•
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先锋派的形式主义 表意策略,其直接的现实前提是意识形态 的整合功能弱化;其直接的美学前提是八 十年代以来一直存在的创新压力;其直接 的艺术经验前提是现代小说和寻根小说。
• 二、马原与先锋小说 • 在马原出现之前,中国当代文坛上的 现代主义文学已蔚然成风。但是,王蒙等 中年作家创作的意识流小说由于只是“方 法上的借鉴”而被看作是“伪现代派”, 宗璞、刘索拉等作家创作的“荒诞小说” 也被称作“观念上的现代主义”。只有马 原的创作由于从小说的观念到小说的形式 都进行了全面的实验,才带动了先锋小说 的出现。
主要作品有: 《喊与细雨》(长篇) 《一个地主的死》(中篇) 《活着》(长篇) 《祖先》 《命中注定》 《战栗》(中篇) 《许三观卖血记》(长篇) 《兄弟》(上) (长篇) 《兄弟》(下) (长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派文学”与“先锋小说”实验现代主义在西方是一项声势浩大的艺术运动,自十九世纪后半期开始,前后持续了大约一个半世纪。
它兴起于资本主义剧烈变革的时期,反映了经济高度发展,传统社会解体后西方社会重估一切价值体系而面对的精神危机。
现代主义被认为是一次剧烈的艺术史革命。
它崇尚个人表现,追求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强调艺术的形式技巧,这种技巧以反传统的抽象、象征和变形等实验形式加以表现。
因而现代主义往往具有先锋的性质,它的动力来自对未来的人类意识进行不懈的革命性探索。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倾向可以追溯到“文革”末期一批青年诗歌和小说作者的地下写作,而朦胧诗的出现则可以看作是现代主义文学从地下浮出水面的一个标志。
现代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的大规模出现,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这不仅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而且对21世纪文学创作的面貌和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说现代主义的出现改变了80年代中国文学的格局,是因为它不仅出现在诗歌创作中,而且更为广泛的出现在小说、戏剧,以及美术、音乐、电影等各个艺术门类的创作之中。
其中,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最为广泛也最具冲击力的不是诗歌创作而是小说创作。
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现代主义实验不是一个有纲领的文学运动,它是创作界自发的对西方现代派进行有限借鉴的艺术探索。
(一)现代派小说的发端几乎在朦胧诗出现的同时,小说创作中就出现了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夜的眼》、宗璞的《我是谁》等现代主义的尝试之作。
1.意识流小说。
包括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一系列小说,李陀的《七奶奶》、《自由落体》,李国文的《月食》、《冬天里的春天》,茹志鹃的《草原上的小路》、《剪辑错了的故事》等。
这些小说借鉴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技巧:打破物理时空,采用象征、时空切割、视角跳跃和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现流动的不确定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心灵深处的潜意识。
这些作品注重向人的内心世界开掘,但排除了阴暗病态的非理性成分。
2.“荒诞”小说。
包括宗璞的《我是谁》、《泥沼中的头颅》,谌容的《减去十岁》等。
这些作品在深切感受“文革”历史时,借鉴了卡夫卡的表现主义小说、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和加缪的存在主义小说中的某些思想内容,以揭示现实本质的真实的创作方法,以变形、夸张、混乱、荒谬等手法,裸露现代人荒谬绝伦的尴尬出境。
《我是谁》表面上具有“伤痕小说”的特点,控拆了那个疯狂的时代,但实际上却是对历史荒诞性的表现。
小说描写了从海外归来投入新中国建设的知识分子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用类似于卡夫卡《变形记》中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构思,表现女学者韦弥在发现丈夫自杀后恍恍惚惚的精神状态和人的异化的严酷现实。
韦弥联想到一系列骇人的罪名和数不清的残酷斗争,在幻觉中,感到自己似乎真的变成了不齿于人类的“毒虫”和“牛鬼蛇神”,从而对自我的本质,对整个社会存在发生了怀疑,终于精神崩溃,投湖自杀。
《泥沼中的头颅》则写一个知识分子对真理的不屈追求。
为子找到真理的钥匙,他不惜身赴泥沼,失去双腿和躯体,最后只剩下一只头颅,但还是“活生生的”、“仍然不停地旋转”。
这就象征地表现了现实的严酷和追求的执着。
1981年,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发表后,终于使这一创作现象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潮流。
随后,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带动起年轻一代学习和模仿现代主义的热浪。
(1981年高行健在《随笔》上连载多篇短文介绍西方现代派,随后结集出版。
这本题为《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小册子引起极大的反响,先是王蒙在《小说界》发表一封公开信支持高行健,随后刘心武在《读书》上又加以推荐,紧接着《上海文学》发表冯骥才、李陀、刘心武三人关于这本小册子的通信,引发了一系列的批评与反批评。
)(二)现代派小说的兴盛就叙事文学而言,现代派的高潮直到1985年才到来。
刘索拉的中篇《你别无选择》(1985)发表后反响热烈,被一些批评家称为“真正的”现代派小说,同时被关注的还有徐星的《无主题变奏》(1985),以及残雪陆续发表的展示“非现实”意象的中短篇小说。
刘索拉的小说(《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寻找歌王》等)大多以音乐学院的学生和刚走出校门的作曲家或歌星为主人公,表现他们存在的尴尬,和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反叛。
《你别无选择》描写一群大学生对个性的狂热追求,抓住了当时青年急于认同自我的社会心理,表现出反社会和反传统的激烈情绪。
小说充满了骚动的心态,散乱的情节,随意性的叙述和冷嘲热讽。
小说中的森森和孟野们,在对抱残守缺的习惯势力的反叛中,作一种困兽之斗。
他们不满不会作曲只会照搬教条的贾教授关于做一个规规矩矩的音乐家的教诲,在充满原始生命的世界里寻找着“妈的力度”、音乐生命的源头和现代人生的感觉。
李鸣厌倦流行的艺术教育格局,始而想退学继而又每日蒙头大睡,作着消极的逃避。
小个子到国外去寻找新天地,尽管前途未卜,仍然坚持“去找找看”。
这群艺术浪子在“别无选择”中进行选择,不愿意循规蹈矩,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寻找自我存在的方式和价值。
小说以一种变形夸张的叙述手法和嘲讽、戏谑的笔调抒写了一代大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在一个充满荒诞色彩的生存背景里勾勒出一幅交织着自信与自卑、追求与迷茫的青年知识分子群像。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讲述一个自以为没有出息的青年,他嘲弄一切世俗规范,拒绝成名成家,对学院教育斥之以鼻。
包括陈村的《少男少女,一共七个》,这两篇小说都塑造了对荒诞的存在具有清醒意识的“现代嬉皮士”形象。
主人公厌憎一切,愤世嫉俗,满口粗话,无情地嘲讽一切传统的价值观念;同时又孤独焦虑,“搞不清除了我现有的一切外,我还应该要什么。
我是什么。
更要命的是我不等待什么”。
这就深刻地揭示了现代青年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精神危机,表现了他们在传统价值轰毁、生存意义缺失的现代社会中产生的孤独感和荒谬感,成了无聊和空虚组合成的“多余人”或“局外人”。
残雪,湖南耒阳人,1953年生于长沙。
高中毕业后,先后做过赤脚医生、工人、教师、裁缝等。
学历不高,却有广泛的阅读经验。
198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山上的小屋》,主要作品有《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公牛》、《黄泥街》、《突围表演》等。
她是继刘索拉之后最具现代派特色的作家,深受卡夫卡、萨特的影响。
她有着“文革”中恶梦般的经验,因此向萨特和卡夫卡的阴暗绝望发展,形成特异的非理性风格。
她不能忘怀少年时期恶梦般的记忆,或者说,这种恶梦般的记忆已经延伸到她的潜意识层面,使她在意识之外的层面体味人生的冷漠与荒诞。
所以她的小说大多失去了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抛弃了时间和空间的均衡观念,甚至淡化了作为传统小说叙事要素的时间、地点、背景和事件,凸现出来的只是一种非常态下的不可理喻的主观感觉,一种飘忽不定的心理意绪。
她用梦魇的方式和冷漠的语调,讲述着呈现在心灵幻觉中错乱颠倒的事情,建构了一个极为独特的潜意识艺术世界。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黄泥街》等作品,常从描写精神病患者的心态入手,打开了一扇通向隐秘的潜意识的大门。
在她几乎所有的小说中,总是描绘着日常生活那些精神乖戾的现象:不仅充满了裸体、孔洞、孔穴等暗示人被窥视状态的意象,而且人物的神色诡异,行为怪戾,彼此之间充满了敌意和仇视。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冷漠、敌意和攻击,不仅发生在一般的生活环境里,而且存在于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家庭成员之间。
如《山上的小说》中,母亲的笑是假的;父亲窥探自己的眼睛竟然像狼一样发着绿光,并且目光所及之处,还会让人发麻,长出一粒粒的小疹子来。
在《苍老的浮云》里,他们将装着死麻雀的信封扔进别人家里;透过裤管看人家多毛的腿;用镜子窥视邻居家的一切;躲在阁楼上用小石子袭击行人,击中了就哈哈大笑;用纸盒子搜集过路人的唾沫;他们相互猜疑,相互窥视,相互仇恨,无论是丈夫和妻子,岳父和女婿,同事和朋友,远亲和近邻,乃至母女和父子!并且这些不安的、神经质的人物,总是被安排在有着南方酷热,但潮湿、霉味的居所,街巷。
与人一起存在的是墨色的雨,是墙壁的裂缝,是长着头发的枯树,是苍蝇、老鼠、蛆、白蚁和蝙蝠。
人因无法了解他人,也无法把握自身,无法逃脱死亡的“剥夺”而精神惊恐,而不断地自我折磨和相互折磨。
现代派小说的特征:1.叙事方面(艺术方法)。
刘索拉和徐星等在叙事上都表现出对主观叙述视点的强调,把自我感觉放在叙事的中心。
这与强调客观反映对象事物的现实主义构成明显反差,小说叙事被看成是作者直接表达对生活现实的看法,与作品中的人物直接对话。
同时,这些小说有着类乎西方某些现代小说流派的艺术方法:“荒诞”、“变形”;“人物几乎没有历史和过去”;“形象化的抽象”;“每一个人物都是主人公因而并没有一个专门的主人公,人物都有一个被夸张了的特征因而你只记住了这个特征”;等等。
2.题旨方面。
刘索拉、徐星等的小说,与《麦田的守望者》(塞林格)、《在路上》(凯鲁亚克)、《第二十二条军规》(梅勒)等存在主题关联,在一些批评家那里被称为“黑色幽默”小说。
说到底,这些被称之为“典型的”现代派的小说,其实质还是表达了一种“现代派”的生活观念,张扬了一种个性至上与个人主义,思想观念构成小说的思想底蕴,使之具有现代派的风格。
实际上,这些现代派小说并不十分强调文体实验,更侧重于表达一种世界观,表达对生存的独特感受。
评价:刘索拉和徐星所表达的,与其说是反抗现代社会的“非理性”精神,不如说是刚走出“文革”阴影的一代人,在现代化、民主化进程中,对于人性、自由精神,对于主体创造性追求的“情绪历史”。
从批评家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理解出发,他们觉得这两者在产生的语境和小说文化内涵上存在差异,于是宣称这些“真正的”现代派小说其实仍不纯粹:“我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遂引发了有关“伪现代派”的争论。
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有的批评家在评价这一时期的小说探索时,会坚持将“现代派”小说与随后出现“先锋小说”加以分开。
这种区分的根据是,前者表现了对于小说的精神气质更多的关注,而后者则有着更鲜明的“文体”(小说“范式”)实验的指向。
因此,虽然残雪和马原几乎同时出现和同样引人注目,但只有马原(而不包括残雪)被批评家看作是“先锋小说”的起点。
但“先锋小说”不仅从马原的叙述的自觉,也从残雪的以非现实的意象冷静地展示“恶”、“暴力”中得到启发。
(三)先锋小说8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小说家在小说形式上所做的实验,出现了被称为“先锋小说”的创作现象(在当时或被称为“新潮小说”、“实验小说”等)。
1.“先锋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当时一切与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美学思潮以及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密切相关,并且在其直接影响下的、其作品从哲学思潮到艺术形式都有明显超前性的小说。
先锋小说是具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即“先锋文学”中的小说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