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012弯曲应力
合集下载
材料力学(刘鸿文_第5版)
第十四章 习题
2012年11月5日星期一
常州大学机械学院力学教研室
第五章 习题
第六章 弯曲变形
§6-1、工程中的弯曲变形问题 §6-2、挠曲线的微分方程 §6-3、用积分法求弯曲变形 6.1和连续性条件 6.3(a) Page 196 §6-4、用叠加法求弯曲变形 6.9(a) 6.10(b) Page 200 §6-5、简单超静定梁 Page 208 6.36 §6-6、提高弯曲刚度的一些措施
第十三章 习题
§13-1、概述 §13-2、杆件应变能的计算104 Page §13-3、应变能的普遍表达式 §13-4、互等定理 Page 106 §13-5、卡氏定理 Page 107 §13-6、虚功原理 §13-7、单位载荷法 Page 109 莫尔积分 §13-8、计算莫尔积分的图乘法 Page 109
第一章 绪论
§1-1、材料力学的任务 §1-2、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1-3、外力及其分类 §1-4、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 §1-5、变形与应变 §1-6、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第一章 绪论习题
Page 11 1.2 Page 11 1.4 1.6
第二章 拉伸、压缩与剪切 第二章 习题
§2-1、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和实例 §2-2、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 2.2 Page 53 2.1(a)(c) §2-3、直杆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 Page 54 2.6 §2-4、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2-5、材料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2-7、失效、安全因数与强度计算54 2.7 Page 54 2.12 Page §2-8、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 58 2.19 Page 61 2.30 Page
附录 I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刘鸿文材料力学讲义弯曲应力【圣才出品】
(3)确定许可载荷
Mmax W[σ]
四、弯曲切应力
分几种截面形状讨论弯曲切应力
1.矩形截面梁
(1)基本假设
切应力与剪力平行;切应力沿截面宽度均匀分布(距中性轴等距离处切应力相等)。
(2)切应力计算公式
FS
S
z
Izb
FS 2Iz
h2 4
y
2
式中, Iz 为整个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Iz
bh3 12
(2)离中性轴最远处
(3)变截面梁要综合考虑 M 和 IZ
(4)脆性材料抗拉和抗压性能不同,两方面都要考虑,即
t,max t , c,max c
4.强度条件的应用
(1)强度校核
(2)设计截面
M max [σ] W
5 / 1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W M max [σ ]
(2)常见截面的 、 ( 为抗弯截面系数)
①圆截面
,
②矩形截面
,
③空心圆截面
,
式中, α d ,d为内径,D为外径。 D
④空心矩形截面
,
三、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1.横力弯曲 (1)定义 横力弯曲又称剪切弯曲,其受力特点为横截面上既有弯矩又有剪力,相应的有正应力和
4 / 17
圣才电子书
(2)计算假设
AB 弦上各点的切应力作用线通过同一点 p;AB 弦上各点的切应力沿 y 轴的分量y 相等。
图 5-3
(3)计算公式
①对y 可用矩形截面梁的公式 ②最大切应力发生在中性轴上
y
FS
S
* z
Izb
max
4 3
FS R2
《工程力学》教学课件第十二章弯曲应力
简支梁
在均布载荷或集中力作用下,简支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呈线 性分布,最大正应力出现在梁的中性层上。
悬臂梁
在自由端受到集中力或均布载荷作用时,悬臂梁横截面上的 正应力呈非线性分布,最大正应力出现在固定端附近。
叠加原理在复杂载荷下梁正应力计算中应用
叠加原理
当梁受到多个载荷作用时,可以将每个载荷单独作用时产生的弯曲变形和正应力进行叠加,从而得到梁在复杂载 荷作用下的总弯曲变形和正应力。
提高构件的弯曲疲劳强度。
06 弯曲应力实验测定方法
电阻应变片法测量原理及操作步骤
测量原理
基于电阻应变效应,通过测量应变片电阻值变化来推算 出试件应变,进而得到弯曲应力。
操作步骤
粘贴应变片、连接测量电路、加载试件、记录数据。
光弹性法测量原理及优缺点分析
01
02
03
测量原理
利用某些透明材料在偏振 光场中受力产生应力双折 射现象,通过光弹性仪器 分析得到应力分布。
其他截面形状(圆形、工字形等)梁剪应力计算方法
圆形截面梁
对于圆形截面梁,可以采用极坐标方法进行剪应力计算,或者将其等效为矩形截面进行 计算。
工字形截面梁
对于工字形截面梁,由于其截面形状复杂,一般采用数值方法进行剪应力计算,如有限 元法等。
剪应力对梁强度和稳定性影响分析
对强度的影响
剪应力过大会导致梁截面发生剪切破坏 ,从而降低梁的承载能力。
《工程力学》教学课件第十二章弯 曲应力
contents
目录
• 弯曲应力基本概念与原理 • 梁弯曲时正应力计算与分析 • 梁弯曲时剪应力计算与分析 • 弯曲变形与位移计算 • 弯曲强度条件与校核方法 • 弯曲应力实验测定方法
01 弯曲应力基本概念与原理
在均布载荷或集中力作用下,简支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呈线 性分布,最大正应力出现在梁的中性层上。
悬臂梁
在自由端受到集中力或均布载荷作用时,悬臂梁横截面上的 正应力呈非线性分布,最大正应力出现在固定端附近。
叠加原理在复杂载荷下梁正应力计算中应用
叠加原理
当梁受到多个载荷作用时,可以将每个载荷单独作用时产生的弯曲变形和正应力进行叠加,从而得到梁在复杂载 荷作用下的总弯曲变形和正应力。
提高构件的弯曲疲劳强度。
06 弯曲应力实验测定方法
电阻应变片法测量原理及操作步骤
测量原理
基于电阻应变效应,通过测量应变片电阻值变化来推算 出试件应变,进而得到弯曲应力。
操作步骤
粘贴应变片、连接测量电路、加载试件、记录数据。
光弹性法测量原理及优缺点分析
01
02
03
测量原理
利用某些透明材料在偏振 光场中受力产生应力双折 射现象,通过光弹性仪器 分析得到应力分布。
其他截面形状(圆形、工字形等)梁剪应力计算方法
圆形截面梁
对于圆形截面梁,可以采用极坐标方法进行剪应力计算,或者将其等效为矩形截面进行 计算。
工字形截面梁
对于工字形截面梁,由于其截面形状复杂,一般采用数值方法进行剪应力计算,如有限 元法等。
剪应力对梁强度和稳定性影响分析
对强度的影响
剪应力过大会导致梁截面发生剪切破坏 ,从而降低梁的承载能力。
《工程力学》教学课件第十二章弯 曲应力
contents
目录
• 弯曲应力基本概念与原理 • 梁弯曲时正应力计算与分析 • 梁弯曲时剪应力计算与分析 • 弯曲变形与位移计算 • 弯曲强度条件与校核方法 • 弯曲应力实验测定方法
01 弯曲应力基本概念与原理
工程力学5第五章弯曲应力 ppt课件
M
dM Iz
S
* z
dF ddx
dM dx = FS
FS
S
* z
Izd
S
* z
b( h 2
h1 2
)[ h1 2
1 2
(h 2
h1 2
)]
d
(
h1 2
y)[ y
1 2
(
h1 2
y)]
1 h2 [b(
h12
)
d ( h12
y2 )]
2 44
2PPT课件
z
280
PPT课件
60
y
4.13MPa 4.34MPa
38
例3:一矩形截面外伸梁,如图所示。现自梁
中1.2.3.4点处分别取四个单元体,试画出单
元体上的应力,并写出应力的表达式。
q
1
A
l /4
2
4 h /4
3
B
l
l /4
h
z τmax
bτ
PPT课件
39
解:(1)求支座反力:
q
3 FA 4 ql
腹板
δ d
yz
FS——横截面上剪力。
y
翼缘
矩形截面的两个假定同样适用。
PPT课件
24
δ
h h1
y
δ
FN1
b
dF z
dx
dF FN 2 FN1
FN2
式中:FN1
dA M
A*
Iz
A*
第五章弯曲应力
AI 20 60 1200mm2
y'I
20
60 2
50mm
AII 60 20 1200mm2
y'II
20 2
10mm
第五章弯曲应力
整个截面的形心C至z’轴 的距离为:
y'C
Ai yi A
1200 50 120010 30mm 1200 1200
(2) 求各组成部分对中性轴z的
惯性矩 设两矩形的形心轴
为z1和z2,它们对中性轴z的 距离分别为:
aI CCI 20mm, aII C性轴z的惯性矩分别为:
I zI
I z1I
a2 I
AI
20 603 12
202 1200
840103 mm4
I zII
I z2II
a2 II
AII
60 203 12
202 1200
520103 mm4
(3)求整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为:
Iz IzI IzII 840103 520103 1360103 mm4
第五章弯曲应力
§5-3 梁弯曲时的强度计算
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任一点处正应力的计算公式:
My
Iz
(5-3)
最大正应力位于最大弯矩所在截面上距中性轴最远的地方:
IZ1
A
y2 1
dA
IZ1
y a2dA
A
y2dA 2a ydA a2 dA
A
A
A
IZ1 Iz a2 A
同理:
I y1 I y 第b五2 章A弯曲应力
例5-2 已知一T字形截面,求其对中性轴Z的惯性矩
解:(1)确定形心和中性轴 的位置
05--水工钢筋砼--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2012
αE=Es/Ec
(2)荷载加大时:砼出现塑性变形,钢筋弹性变形, 应力比不再符合弹模比。荷载不变时,砼会发生徐变, 应力重分配,砼应力减小、钢筋增加。
5.2 轴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一、试验结果
(一)短柱: 3、应力应变阶段: (3)纵向荷载达到破坏荷载的90%时:砼柱横向变形 达到极限→出现纵向裂缝(图a)→保护层脱落→纵筋外 凸弯曲→砼压碎→柱破坏(图b)→砼和钢筋屈服
5.2 轴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一、试验结果
(二)长柱: (l0/b>8,纵向弯曲丧失稳定造成破坏) 5、计算长度l0
5.2 轴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一、试验结果
(二)长柱: (l0/b>8,纵向弯曲丧失稳定造成破坏) 5、计算长度l0
5.2 轴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一、试验结果
(三)说明 1、采用过分细长的柱子不合理: 2、长细比限制:一般建筑物中的柱,常限制长细比满 足 l0/b<30及, l0/h<25(b×h=宽×长)。
(二)第二类破坏情况--受压破坏 1、偏心距e0很小时: d. 另侧砼和钢筋应力在构件破坏时均未达到受压强度 (用σs’表示)
e0很小,全部受压
未屈服
5.3 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一、试验结果
(二)第二类破坏情况--受压破坏 2、偏心距e0稍大时: a. 截面也会出现小部分受拉区。 b. 由于受拉钢筋很靠近中和轴,应力很小。 c. 受压应变的发展大于受拉应变的发展,破坏先发生 在受压一侧。
5.1 受压构件的构造要求
四、箍筋
4、间距: ③柱内纵向受力筋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宜小 于8mm、s≤10d 且≤200mm 、弯头要求,也可焊接封 闭环式。
(2)荷载加大时:砼出现塑性变形,钢筋弹性变形, 应力比不再符合弹模比。荷载不变时,砼会发生徐变, 应力重分配,砼应力减小、钢筋增加。
5.2 轴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一、试验结果
(一)短柱: 3、应力应变阶段: (3)纵向荷载达到破坏荷载的90%时:砼柱横向变形 达到极限→出现纵向裂缝(图a)→保护层脱落→纵筋外 凸弯曲→砼压碎→柱破坏(图b)→砼和钢筋屈服
5.2 轴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一、试验结果
(二)长柱: (l0/b>8,纵向弯曲丧失稳定造成破坏) 5、计算长度l0
5.2 轴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一、试验结果
(二)长柱: (l0/b>8,纵向弯曲丧失稳定造成破坏) 5、计算长度l0
5.2 轴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一、试验结果
(三)说明 1、采用过分细长的柱子不合理: 2、长细比限制:一般建筑物中的柱,常限制长细比满 足 l0/b<30及, l0/h<25(b×h=宽×长)。
(二)第二类破坏情况--受压破坏 1、偏心距e0很小时: d. 另侧砼和钢筋应力在构件破坏时均未达到受压强度 (用σs’表示)
e0很小,全部受压
未屈服
5.3 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一、试验结果
(二)第二类破坏情况--受压破坏 2、偏心距e0稍大时: a. 截面也会出现小部分受拉区。 b. 由于受拉钢筋很靠近中和轴,应力很小。 c. 受压应变的发展大于受拉应变的发展,破坏先发生 在受压一侧。
5.1 受压构件的构造要求
四、箍筋
4、间距: ③柱内纵向受力筋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宜小 于8mm、s≤10d 且≤200mm 、弯头要求,也可焊接封 闭环式。
材料力学课件 第五章弯曲应力
1 M = ρ EI z
EIz—弯曲刚度。表示梁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 正应力公式
My y σ=E I zρ
公式适用范围: 1、对称弯曲,且纵向纤维无挤压。 2、线弹性范围,且拉压弹性模量相等。 思考题:若不是对称弯曲,以上正应力公式能 否成立?什么条件下成立?
4、最大正应力
最大正应力在横截面的上、下边缘点处
M B = 2.5kNm M C = −4kNm
9kN
A 2.5kN B
8kN/m
C D 88
80 b
20 z 120 20
I z = 763 × 106 mm 4
M B = 2.5kNm
1m
1m
14.5kN
1m
a
M C = −4kNm
3、确定危险点进行强度计算 C截面a点 C截面b点 B截面a点
[q2 ] = 8Wz [σ ] = 8 × 7.22 × 104 × 10 × 10 −6 = 5.78 kN
m
☻提高弯曲截面系数是提高梁的承载能力的主要 措施之一。
例题:一T型铸铁梁受外力如图所示,已知横截面对 中性轴的惯性矩Iz=763×104mm4,铸铁材料的容许 拉应力[σt]=30MPa,容许压应力[σc] =60MPa。试校 核梁的正应力强度。
梁满足强度条件 ☻非对称截面梁可能有两个危险截面、三个危险点
例题:图示20号槽钢受弯曲变形时,测出边缘点A、 B两点间长度的改变量为Δl=27×10-3mm,材料的弹 性模量E=200GPa。试确定两横截面上的弯矩M。
A M 50 B M
问题分析 边缘点
σ max M 单向应力 = Wz
Δl = ε max l AB
σ t max ≤ [σ t ] σ c max ≤ [σ c ]
工程力学-弯曲应力
横向线(a b、c d)
a
c
变形后仍为直线, 但有转动;纵向线
b
d
变为曲线,且上边
M
a
c
b
d
M变形
后仍正交。
§5–1 梁弯曲时的正应力 二、 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1、变形几何关系: 2)两个概念 中性层:梁内一层纤维既不伸长也不缩短,因而 纤维不受拉应力和压应力,此层纤维称中性层。 中性轴: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
sx
sx
3、静力学关系:
x
E x
Ey
...... (2)
Nx
A
dA
A
Ey
dA
E ydA ESz 0
A
Sz 0 z (中性)轴过形心
§5–1 梁弯曲时的正应力 二、 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M y
(dA)z
A
Eyz dA E
A
yzdA EI yz 0
A
(对称面)
M z
z2dA b3h
A
12
z
hz
by
y
§5–2 惯性矩的计算 一 简单截面
2、圆形
2 y2 z2
IP
2dA
A
y2dA
A
A z2dA I y Iz
Iy
Iz
IP 2
1 d4
2 32
d4
64
y
zz
z
yy
§5–2 惯性矩的计算
二 平行移轴公式
I y I yc a2 A I z I zc b2 A I yz I yczc abA
§5–1 梁弯曲时的正应力 一、平面弯曲时的内力 平面弯曲:外力作用在纵向对称面内(包括约束反力),
a
c
变形后仍为直线, 但有转动;纵向线
b
d
变为曲线,且上边
M
a
c
b
d
M变形
后仍正交。
§5–1 梁弯曲时的正应力 二、 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1、变形几何关系: 2)两个概念 中性层:梁内一层纤维既不伸长也不缩短,因而 纤维不受拉应力和压应力,此层纤维称中性层。 中性轴: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
sx
sx
3、静力学关系:
x
E x
Ey
...... (2)
Nx
A
dA
A
Ey
dA
E ydA ESz 0
A
Sz 0 z (中性)轴过形心
§5–1 梁弯曲时的正应力 二、 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M y
(dA)z
A
Eyz dA E
A
yzdA EI yz 0
A
(对称面)
M z
z2dA b3h
A
12
z
hz
by
y
§5–2 惯性矩的计算 一 简单截面
2、圆形
2 y2 z2
IP
2dA
A
y2dA
A
A z2dA I y Iz
Iy
Iz
IP 2
1 d4
2 32
d4
64
y
zz
z
yy
§5–2 惯性矩的计算
二 平行移轴公式
I y I yc a2 A I z I zc b2 A I yz I yczc abA
§5–1 梁弯曲时的正应力 一、平面弯曲时的内力 平面弯曲:外力作用在纵向对称面内(包括约束反力),
第五章 弯曲应力
max
M x max Wz
中性轴
横力弯曲的正应力
纯弯曲
Mzy Iz
两个假设 l/h>5
正应力 剪应力
横力弯曲
纵向纤维 正应力 平面翘曲
例题
长为L的矩形截面悬臂梁,在自由端作用一集中 力F,已知b=120mm,h=180mm、L=2m,F=1.6kN, 试求B截面上a、b、c各点的正应力。
A
F a
C D
F
a
B
F
纯弯曲: 横截面上弯矩为常量,而切力为零。
应力分布研究方法: 实验观察
F
Fa
作出假设
理论分析
实验验证
F
F
实验现象
1、梁上的纵向线都弯曲成圆弧曲线,靠近梁凹侧一边的 纵向线缩短,而靠近凸侧一边的纵向线伸长 2、梁上的横向线仍为直线,各横向线间发生相对转动, 不再相互平行,但仍与梁弯曲后的轴线垂直 3、在梁的纵向线伸长区,梁的宽度减小,而在梁的纵向 线缩短区,梁的宽度增大
2 h 1 h 4 y2 bh * S z b( y ) y ( y ) (1 2 ) 2 2 2 8 h
3 Fs 2 (h 4 y 2 ) 2bh3
从上式可知,剪应力分布是沿 梁的高度按抛物线规律分布.
h 处, 0; 在 y 0 处,剪应力最大,即: 2 3 Fs 3 Fs max 2bh 2 A Fs 最大剪应力是平均剪应力 平 的 1.5倍。 A
A
L2
()
B
L2
F
h6
a
b
C
h2
h
c b
bh3 IZ 12
FL
1 h FL M y a B a 2 3 3 1.65MPa bh IZ 12
第五章 弯曲应力(材料力学)PPT课件
n
作如下假设: (1) 梁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且垂直于变形
后的轴线,即弯曲变形的平面假设。 (2) 纵向纤维间无挤压作用,各纵向纤维均处于单向
受拉或受压状态。
材料力学Ⅰ电子教案
第五章 弯曲应力
bb 变形前的长度等于中性层
中性层长度不变, 所以:
bbO 1 O 2 O1O 2 d
纵向线bb变形后的长度为:
纯弯曲和横力弯曲的概念
F
F
在 AC 和 DB 段 , 梁 的 横 截 面既有弯矩,又有剪力,这 种情况称为横力弯曲(剪切 弯曲)。 在 CD 段 内 , 梁 的 横 截 面
A C
a
F
+
B
D
a
上剪力为零,而弯矩为常量, 这种情况称为纯弯曲。
+
F. a
F
梁在纯弯曲变形时,横截面
+
上只有与弯矩有关的正应力。
材料力学Ⅰ电子教案
材料力学
第五章 弯曲应力
第五章 弯曲应力
четверг, 3 декабря 2020 г.
材料力学Ⅰ电子教案
第五章 弯曲应力
第五章 弯曲应力
§5-1 纯弯曲 §5-2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5-3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5-4 弯曲切应力
§5-5* 关于弯曲理论的基本假设
§5-6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即:
FN
dA0,
A
My
zdA0,
A
Mz
ydAM
A
材料力学Ⅰ电子教案
第五章 弯曲应力
FN
dA0
A
AdAEAydA0
AydASz 0
z 轴通过形心
第五章 弯曲内力与弯曲应力
21
五、剪力方程、弯矩方程:把剪力、弯矩表达为截面位置x的 函数式。 Fs=Fs(x)————剪力方程 M=M(x) ————弯矩方程 q
Fs ( x) qx
A L B
(0 x l ) (0 x l )
x
1 2 M ( x) qx 2
注意:不能用一个函数表达的要分段, 分段点为集中力作用点、集中力偶作用点、 分布力的起点、终点。
②弯矩M:使梁微段变成上凹下凸形状的为正弯矩;反之为负值。 M(+) M(+) M(–) M(–)
15
三、注意的问题 1、在截开面上设正的内力方向。 2、在截开前不能将外力平移或简化。
四、简易法求内力: Fs=∑Fi(一侧) , M=∑mi。(一侧)。 左上右下剪力为正,左顺右逆弯矩为正。
16
[例]:求图(a)所示梁1--1、2--2截面处的内力。 qL
2
§5—1 工程实例、基本概念
一、实例
工厂厂房的天车大梁: 火车的轮轴:F源自F F FFF
3
楼房的横梁:
阳台的挑梁:
4
5
二、弯曲的概念: 受力特点——作用于杆件上的外力都垂直于杆的轴线。
变形特点——杆轴线由直线变为一条平面的曲线。
三、梁的概念:主要产生弯曲变形的杆。 四、平面弯曲的概念:
6
F1
BY CY B CY
0.5a
FCY 3F FBY 2 F
(2)简易法求内力 1--1截面取左侧考虑:
Fs1 FBY 2F M1 FBY 0.3a Fa (2F ) 0.3a Fa 0.4Fa
2--2截面取右侧考虑: Fs 2 F
M 2 F 0.5a 0.5Fa
第五章 弯曲应力
max
M
ymax Iz
Wz
Iz ymax
弯曲截面系数
max
M Wz
对于直径为d的圆形截面
Wz
Iz d /2
πd 3 32
矩形截面b×h
Wz
Iz h/2
bh2 6
Wy
Iy b/2
hb2 6
2020/6/18
教材:材料力学(苏振超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13
材料力学>>弯曲应力>>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2020/6/18
教材:材料力学(苏振超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12
材料力学>>弯曲应力>>
5. 3 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正应力强度条件
5.3.1 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弹性理论分析表明,对于一般的细长梁(梁的跨度l与横截面高度h之比l/h 大于5),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规律与纯弯曲时几乎相同. 纯弯曲的公式可以推广应用于横力弯曲时的细长梁。
27
材料力学>>弯曲应力>>弯曲切应力及其强度条件
5.4.2 弯曲切应力强度条件
max
F S S,max z,max Izb
例5-6 两根20a号工字钢用普通螺栓连在一起组成单根梁,如图(a)所示。已知螺
栓的间距a=90mm,直径d=22mm,其许用切应力[]=100MPa。若梁横截面上的
剪力FS=200kN,试校核螺栓的剪切强度(不计两工字钢之间的摩擦力)。
5.12.1 极限弯矩 5.12.2 塑性铰与极限荷载
2020/6/18
教材:材料力学(苏振超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35
本章结束
2020/6/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0 B 200
A C
15 . m
15 . m
例5:图示木梁,已知下边缘纵向总伸长为
10 mm,E=10GPa,求载荷P的大小。
P A
300 B 200
C
2m
2m
CL8TU15
AC ( x ) d x 解:
0 l /2
l /2
l /2
0
( x)
E
l /2
dx
y M y zE dA 0 A
中性轴通过横截面形心
将应力表达式代入(2)式,得
E
E
y
A
yzdA 0
FN dA
A
0 (1)
I yz A yzdA 0
M yE dA
A
M y
自然满足
Mz
zdA 0 (2)
A
将应力表达式代入(3)式,得
9 kN
例3:简支梁AB,在C截面下边缘贴一应
变片,测得其应变ε= 6×10-4,材料的弹性模
量 E=200GPa,求载荷P的大小。
P
A
0.5 m
C D
0.4 m 1m
B
20
40
CL8TU13
补充:电测法的基本原理
电阻应变片
R K R
解:C点的应力 C E 200 10 6 10
凹边的纵向线段缩短,凸
边的纵向线段伸长,由于 变形的连续性,中间必有 一层纵向线段 无长度改 变。此层称为 中性层 。
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称
为 中性轴
。
实验 变 形 几 何 关 系 物 理 关 系 静 力 关 系 观察变形 提出假设
平面假设 单向受力假设 中性层、中性轴
变形的分布规律
应力的分布规律
变形的分布规律
应力的分布规律
建立公式
一、 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电子万能实验机
进行纯弯曲梁实验
纯弯曲梁加载过程
实验室纯弯曲梁实验的装置
1、实验
(1)变形现象 纵向线 各纵向线段弯成弧线, 且靠近顶端的纵向线缩短, 靠近底端的纵向线段伸长 横向线 各横向线仍保持为直线,
θ
相对转过了一个角度,
建立公式
2、变形几何关系
dx
d
dx o
o
x o y b
z b
o’
z b’
o’
x b’
图(a)
y
图(b)
y
图(c)
b ' b ' ( y )d
bb dx OO O ' O ' d
y
( y )d d
d
应变分布规律 直梁纯弯曲时纵向纤维的应变与它到中性层的距离成正比
m
m
M
FS
m
m
M
m
FS
m
只有与切应力有关的切向内力元素 d FS = dA 才能合成剪力 只有与正应力有关的法向内力元素 d FN = dA 才能合成弯矩 所以,在梁的横截面上一般既有 正应力,又有 切应力
三、分析方法
平面弯曲时横截面 平面弯曲时横截面 例如:
纯弯曲梁(横截面上只有M而无FS的情况) 横力 弯曲(横截面上既有FS又有M的情况) F2
当每片间的磨擦力甚小时,每一薄片就独立弯曲
l
F
h b
Z
P 近似地认为每片上承担的外力等于 F n
/n
l
F
h b
Z
每一薄片中的最大正应力等于
M max max WZ F l 6 Fl n n 2 2 1 h bh b( ) 6 n
l
F
h b
Z
若用刚度足够的螺栓将薄片联紧,杆就会象整体梁一样弯曲
且梁横截面的 中性轴 一般也不是对称轴,所以梁的
t max c max
(两者有时并不发生在同一横截面上)
要求分别不超过材料的 许用拉应力 和 许用压应力 。
t max [t ]
c max c
例1:图示外伸梁,受均布载荷作用,材料 的许用应力[σ]=160MPa,校核该梁的强度。
最大正应力等于
Fl 6 Fl M max 2 max 1 2 WZ bh bh 6
仍与变形后的纵向弧线垂直
(2)提出假设
(a)平面假设 变形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 后仍保持为平面且垂直于变形后的梁轴线 (b) 单向受力假设 纵向纤维不相互挤压, 只受单向拉压 推论:必有一层变形前后长度不变的纤维 ——中性层
中性轴
中性轴 ⊥横截面对称轴
中性层
横截面对称轴
推论: 横截面的转动将使梁的
yt max
和
yc max
直
M
接代入公式 z
yt max
y
My Iz
求得相应的最大正应力
σ t max
My t max IZ
σ c max
σ c max
My c max IZ
yc max
M
z
yt max
y
σ t max
二、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横力弯曲时,梁的横截面上既有正应力又有切应力 ,平面假 设和单向受力假设都不成立 。 横力弯曲正应力 横力弯曲最大正应力 引用记号 则公式改写为
0
M ( x) dx Wz E
2 P l Px dx 2 Wz E 16Wz E 0
P
16Wz E AC
l2 150 kN
16 0.2 0.32 2 1010 5 10 3 6 4
P
A
x
dx
C
300 B 200
2m
2m
l
F
h b
Z
例题6:由 n 片薄片组成的梁
M ( x) y Iz
max
M max ymax Iz
Iz W ——抗弯截面系数 y max M max max W
等直梁 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公式为
1、 在弹性范围内
M ( x)
WZ
l 5 h
三、公式的应用范围
2、具有切应力的梁
3、平面弯曲 4、直梁
四、强度条件:
E
建立公式
4、静力关系 横截面上内力系为垂直于 横截面的空间平行力系 这一力系简化,得到三个内力分量
M
待解决问题
中性轴的位置 中性层的曲率半径ρ
Mz
z
O
内力与外力相平衡可得
y
dA
x σdA
FN
FN dFN dA
A A
0
0
(1)
(2)
My
y
M y dM y z dA
ydA M(3)
A
y
M
E
A
y dA
2
M
E
Iz
M E Iz
1
实验 变 形 几 何 关 系 物 理 关 系 静 力 关 系 观察变形 提出假设
平面假设 单向受力假设 中性层、中性轴
变形的分布规律
y
y
应力的分布规律
E
1
建立公式
M EI Z
My Iz
A A
dFN dA
M z dM Z y dA
A A
M(3)
z dA dM z y dA
dM y
将应力表达式代入(1)式,得
FN
A
E
y
dA 0
E
A
ydA 0
待解决问题: 中性轴的位置 中性层的曲率半径ρ
S z ydA 0 A
梁内的最大工作应力不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 1、数学表达式
max
2、强度条件的应用
M max [ ] W
M max (1) 强度校核 [ ] W M max (2)设计截面 W [ ] (3)确定许可核载 M max W [ ]
对于铸铁等 脆性材料 制成的梁,由于材料的
t c
中性轴的位置 中性层的曲率半径ρ
?
横截面的 对称轴
横截面
y σ Eε E ρ
M
中性层 中性轴
1、中性轴的位置 2、中性层的曲率半径 中性轴
实验 变 形 几 何 关 系 物 理 关 系 静 力 关 系
平面假设 单向受力假设 中性层、中性轴
观察变形 提出假设
变形的分布规律
y
y
应力的分布规律
10 kN / m
200 2m 4m 100
CL8TU10
10 kN / m
200 2m 4m Q( kN) 25 45kN 100
15kN 解:由弯矩图可见 M max 20kN m
20 M ( kN m)
3 M 20 10 15 max t 2 W 01 . 0 . 2 z 1125 . 6 30MPa < [ ]
第五章
§5–1 §5–2 §5–3 引言
弯曲应力
梁的正应力及强度条件
梁的切应力及强度条件
§5–4 提高梁强度的主要措施
§5-1 引言
一. 工程实例
二、弯曲构件横截面上的应力
当梁上有横向外力作用时,一般情 况下,梁的横截面上既又弯矩 M , 又有剪力 FS 。 剪力FS 内力 弯矩M 正应力 切应力
h
z y b
A C
15 . m
15 . m
例5:图示木梁,已知下边缘纵向总伸长为
10 mm,E=10GPa,求载荷P的大小。
P A
300 B 200
C
2m
2m
CL8TU15
AC ( x ) d x 解:
0 l /2
l /2
l /2
0
( x)
E
l /2
dx
y M y zE dA 0 A
中性轴通过横截面形心
将应力表达式代入(2)式,得
E
E
y
A
yzdA 0
FN dA
A
0 (1)
I yz A yzdA 0
M yE dA
A
M y
自然满足
Mz
zdA 0 (2)
A
将应力表达式代入(3)式,得
9 kN
例3:简支梁AB,在C截面下边缘贴一应
变片,测得其应变ε= 6×10-4,材料的弹性模
量 E=200GPa,求载荷P的大小。
P
A
0.5 m
C D
0.4 m 1m
B
20
40
CL8TU13
补充:电测法的基本原理
电阻应变片
R K R
解:C点的应力 C E 200 10 6 10
凹边的纵向线段缩短,凸
边的纵向线段伸长,由于 变形的连续性,中间必有 一层纵向线段 无长度改 变。此层称为 中性层 。
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称
为 中性轴
。
实验 变 形 几 何 关 系 物 理 关 系 静 力 关 系 观察变形 提出假设
平面假设 单向受力假设 中性层、中性轴
变形的分布规律
应力的分布规律
变形的分布规律
应力的分布规律
建立公式
一、 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电子万能实验机
进行纯弯曲梁实验
纯弯曲梁加载过程
实验室纯弯曲梁实验的装置
1、实验
(1)变形现象 纵向线 各纵向线段弯成弧线, 且靠近顶端的纵向线缩短, 靠近底端的纵向线段伸长 横向线 各横向线仍保持为直线,
θ
相对转过了一个角度,
建立公式
2、变形几何关系
dx
d
dx o
o
x o y b
z b
o’
z b’
o’
x b’
图(a)
y
图(b)
y
图(c)
b ' b ' ( y )d
bb dx OO O ' O ' d
y
( y )d d
d
应变分布规律 直梁纯弯曲时纵向纤维的应变与它到中性层的距离成正比
m
m
M
FS
m
m
M
m
FS
m
只有与切应力有关的切向内力元素 d FS = dA 才能合成剪力 只有与正应力有关的法向内力元素 d FN = dA 才能合成弯矩 所以,在梁的横截面上一般既有 正应力,又有 切应力
三、分析方法
平面弯曲时横截面 平面弯曲时横截面 例如:
纯弯曲梁(横截面上只有M而无FS的情况) 横力 弯曲(横截面上既有FS又有M的情况) F2
当每片间的磨擦力甚小时,每一薄片就独立弯曲
l
F
h b
Z
P 近似地认为每片上承担的外力等于 F n
/n
l
F
h b
Z
每一薄片中的最大正应力等于
M max max WZ F l 6 Fl n n 2 2 1 h bh b( ) 6 n
l
F
h b
Z
若用刚度足够的螺栓将薄片联紧,杆就会象整体梁一样弯曲
且梁横截面的 中性轴 一般也不是对称轴,所以梁的
t max c max
(两者有时并不发生在同一横截面上)
要求分别不超过材料的 许用拉应力 和 许用压应力 。
t max [t ]
c max c
例1:图示外伸梁,受均布载荷作用,材料 的许用应力[σ]=160MPa,校核该梁的强度。
最大正应力等于
Fl 6 Fl M max 2 max 1 2 WZ bh bh 6
仍与变形后的纵向弧线垂直
(2)提出假设
(a)平面假设 变形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 后仍保持为平面且垂直于变形后的梁轴线 (b) 单向受力假设 纵向纤维不相互挤压, 只受单向拉压 推论:必有一层变形前后长度不变的纤维 ——中性层
中性轴
中性轴 ⊥横截面对称轴
中性层
横截面对称轴
推论: 横截面的转动将使梁的
yt max
和
yc max
直
M
接代入公式 z
yt max
y
My Iz
求得相应的最大正应力
σ t max
My t max IZ
σ c max
σ c max
My c max IZ
yc max
M
z
yt max
y
σ t max
二、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横力弯曲时,梁的横截面上既有正应力又有切应力 ,平面假 设和单向受力假设都不成立 。 横力弯曲正应力 横力弯曲最大正应力 引用记号 则公式改写为
0
M ( x) dx Wz E
2 P l Px dx 2 Wz E 16Wz E 0
P
16Wz E AC
l2 150 kN
16 0.2 0.32 2 1010 5 10 3 6 4
P
A
x
dx
C
300 B 200
2m
2m
l
F
h b
Z
例题6:由 n 片薄片组成的梁
M ( x) y Iz
max
M max ymax Iz
Iz W ——抗弯截面系数 y max M max max W
等直梁 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公式为
1、 在弹性范围内
M ( x)
WZ
l 5 h
三、公式的应用范围
2、具有切应力的梁
3、平面弯曲 4、直梁
四、强度条件:
E
建立公式
4、静力关系 横截面上内力系为垂直于 横截面的空间平行力系 这一力系简化,得到三个内力分量
M
待解决问题
中性轴的位置 中性层的曲率半径ρ
Mz
z
O
内力与外力相平衡可得
y
dA
x σdA
FN
FN dFN dA
A A
0
0
(1)
(2)
My
y
M y dM y z dA
ydA M(3)
A
y
M
E
A
y dA
2
M
E
Iz
M E Iz
1
实验 变 形 几 何 关 系 物 理 关 系 静 力 关 系 观察变形 提出假设
平面假设 单向受力假设 中性层、中性轴
变形的分布规律
y
y
应力的分布规律
E
1
建立公式
M EI Z
My Iz
A A
dFN dA
M z dM Z y dA
A A
M(3)
z dA dM z y dA
dM y
将应力表达式代入(1)式,得
FN
A
E
y
dA 0
E
A
ydA 0
待解决问题: 中性轴的位置 中性层的曲率半径ρ
S z ydA 0 A
梁内的最大工作应力不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 1、数学表达式
max
2、强度条件的应用
M max [ ] W
M max (1) 强度校核 [ ] W M max (2)设计截面 W [ ] (3)确定许可核载 M max W [ ]
对于铸铁等 脆性材料 制成的梁,由于材料的
t c
中性轴的位置 中性层的曲率半径ρ
?
横截面的 对称轴
横截面
y σ Eε E ρ
M
中性层 中性轴
1、中性轴的位置 2、中性层的曲率半径 中性轴
实验 变 形 几 何 关 系 物 理 关 系 静 力 关 系
平面假设 单向受力假设 中性层、中性轴
观察变形 提出假设
变形的分布规律
y
y
应力的分布规律
10 kN / m
200 2m 4m 100
CL8TU10
10 kN / m
200 2m 4m Q( kN) 25 45kN 100
15kN 解:由弯矩图可见 M max 20kN m
20 M ( kN m)
3 M 20 10 15 max t 2 W 01 . 0 . 2 z 1125 . 6 30MPa < [ ]
第五章
§5–1 §5–2 §5–3 引言
弯曲应力
梁的正应力及强度条件
梁的切应力及强度条件
§5–4 提高梁强度的主要措施
§5-1 引言
一. 工程实例
二、弯曲构件横截面上的应力
当梁上有横向外力作用时,一般情 况下,梁的横截面上既又弯矩 M , 又有剪力 FS 。 剪力FS 内力 弯矩M 正应力 切应力
h
z y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