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然保护区如何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合集下载

浅析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

浅析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

浅析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摘要】自然保护区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

它不仅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同时也对当地社区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可以有效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同时也为当地社区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空间。

社区发展过程中也需要考虑自然资源保护的影响,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实现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平衡非常关键。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确保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平衡的关键措施。

只有在二者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才能实现社区繁荣与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自然资源保护,平衡,管理,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1. 引言1.1 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风景而设立的特定地区。

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不仅仅关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与社区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息息相关。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于社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会限制社区的发展空间,导致社区的经济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

自然保护区的存在也会为社区带来一定的生态旅游和环境服务收益,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自然保护区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防止其被过度开发和破坏。

自然保护区也是自然资源的重要来源,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实现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平衡至关重要。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确保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这一平衡的关键。

只有在社区、自然保护区和自然资源保护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协调机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正文2.1 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实现双赢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实现双赢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实现双赢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如何在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守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实现双赢的局面,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过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曾一度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过度的资源开发以及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环境,也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然而,我们也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而经济的发展又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首先,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例如,森林提供了木材资源,土地孕育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河流和海洋提供了水产品和水利能源。

只有保护好这些自然资源,才能确保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如果过度开发和破坏,资源将会枯竭,经济发展也将失去动力。

其次,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提升一个地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对于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生态宜居的地区更加青睐。

这样的地区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和项目,促进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

那么,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呢?从政策层面来看,政府应当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监管。

一方面,要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加大对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

绿色产业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等,这些产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特点,能够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循环经济则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等方式,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森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森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森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森林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生命多样性而设立的具有特殊保护地位的区域。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问题有:资金短缺、人力不足、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执法力度不够、生物入侵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要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可以采取多种途径。

一方面,可以在国家层面上增加对森林自然保护区的专项经费拨款。

可以积极争取和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自然保护工作,吸纳民间捐款、企业赞助等方式增加资金来源。

还可以加强对保护区的经济开发,通过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等活动,为保护区创造可持续的经济收益,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人力不足是一个长期困扰保护区管理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方面,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引进人才,提高其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

建立和完善保护区管理人员的激励和福利制度,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也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保护区管理的基础。

可以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的研究和制定,建立健全相应的决策机制和管理模式。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监测,制定科学的管理计划,提高管理效能。

第四,执法力度不够也是一个问题。

为了维护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权益,需要加强执法力度,打击非法砍伐、盗猎、非法开发等违法行为。

可以加强与公安、林业等执法部门的合作,加强巡逻和监测工作,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法律威慑。

生物入侵问题也需要加以解决。

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侵入自然保护区,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加强对保护区生物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加强对入侵物种的监测与预警,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严防其进一步扩散和破坏。

森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加强资金投入、完善管理体制、加大执法力度、防止生物入侵等措施的推进,才能有效提升森林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水平,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浅谈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浅谈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到2002年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功能较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该文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以及建设方案。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建设方案一.自然保护区的定义自然保护区又称“自然禁伐禁猎区”,自然保护地等。

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往往是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的停歇地,以及某些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态系统;也常是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或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的所在地等。

其意义在于:保留自然本底,它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中应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贮备物种,它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科研、教育基地,它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各种生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教育实验的场所;保留自然界的美学价值,它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自然保护区对促进国家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1创建阶段在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与会代表提出我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继续保护,并建议建立自然保护区。

1956年10月,在全国第七次林业会议上,根据人大提案提出了“狩猎管理办法(草案)”和“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并通过批准了在广东省肇庆市建立以保护南亚热带季雨林为主的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由此开创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新纪元。

2停滞和缓慢发展阶段始于1966年的十年动乱,使我国刚起步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受到严重挫折。

生态旅游如何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生态旅游如何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生态旅游如何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既能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又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旅游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要实现生态旅游中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并非易事,需要我们在各个方面做出努力和探索。

生态旅游,顾名思义,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

它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同时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了解生态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旅游体验。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更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当地社区的参与以及游客的环境教育。

要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首先要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在开发之前,必须对旅游区域进行全面、深入的生态评估,了解其生态承载力和脆弱性。

根据评估结果,合理确定旅游开发的规模和强度,避免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例如,对于一些生态脆弱的区域,可以限制游客数量,或者采取预约制度,确保游客的活动不会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

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至关重要。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生态旅游开发的标准和规范,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同时,加强对生态旅游景区的监管,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和监管,才能确保生态旅游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是实现双赢的关键因素之一。

生态旅游的发展应该能够为当地社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例如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基础设施等。

这样,当地居民才会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以通过培训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服务,让他们成为生态旅游的从业者和守护者。

同时,建立社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机制,共同分享旅游发展的收益,实现互利共赢。

游客的环境教育也是生态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游客进入景区之前,通过宣传册、讲解等方式,向他们介绍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和保护的重要性,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尊重自然。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实现协调共赢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实现协调共赢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实现协调共赢在当今社会,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过去,人们常常将二者视为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认为要发展经济就必然会牺牲生态环境,而要保护生态环境就不得不限制经济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可以实现协调共赢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生态保护关乎着人类的生存和未来。

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些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疾病蔓延、资源短缺等问题将会接踵而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而经济发展则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它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提供丰富的物质和文化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共赢呢?其一,转变发展理念是关键。

我们不能再秉持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而应该树立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意味着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将生态保护纳入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

例如,在引进项目时,不仅要关注其经济效益,还要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

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坚决予以拒绝。

其二,加强科技创新是重要途径。

科技的发展为解决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研发和应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比如,在工业生产中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能够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损害。

在农业领域,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既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又能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其三,完善政策法规是保障。

政府应当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

通过税收、补贴等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生态保护。

同时,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平衡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平衡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平衡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平衡的关注逐渐增加。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如今,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如何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保护是维持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但是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绝对的矛盾关系。

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要实现一种平衡。

经济发展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例如,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尾气、废水、废弃物等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但是,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带来积极的效果。

例如,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等。

因此,我们要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生态保护为经济发展创造机遇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对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经济,就变得至关重要。

只有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双赢的局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 国家政策鼓励环保产业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国家政策逐渐得到实施,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环保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环保产业包括清洁能源、环保设备、再生资源等领域,这些产业的发展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经济机遇。

2. 生态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生态旅游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并且保护自然环境。

在旅游产业中,例如景区开发建设中,可以通过采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和材料,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 绿色家居成为新消费潮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家居成为了新的消费潮流。

绿色家居代表了一种环保、健康、节能、时尚的生活方式,对促进绿色消费、加强环保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自然景观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为了确保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和环境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土地管理办法的制定和执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要点。

一、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的目标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的目标是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

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2. 保护和恢复濒危物种的栖息地;3. 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强和维护;4. 科学研究和教育推广;5.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的原则在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确保保护区内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2. 可持续利用原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 学科协同原则: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合作与协调,形成综合管理;4. 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和促进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决策,增强社会的环保意识。

三、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 制定土地用途规划: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土地用途规划,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2. 建立土地保护制度:建立自然保护区土地保护制度,明确土地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加强对违法占用、破坏土地资源的监管;3. 加强生态修复和恢复:通过采取合理的生态修复措施,恢复和重建受破坏的生态系统,提高土地的生态功能;4. 推动科学研究和监测: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掌握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5. 建立监管和执法机制:建立健全的监管和执法机制,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和惩戒,维护自然保护区的法制秩序;6. 加强人才培养和宣传教育: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管理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意识。

广东车八岭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可持续发展双赢对策

广东车八岭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可持续发展双赢对策

自然保护 区是对 有代表性 的 自然 生态 系统 、 稀濒危 珍
展存在 着尖 锐 的矛盾 。 方面 , 一 自然保护 区生 物 多样 性意义 的 自然遗 有 迹 等保 护对象所在的陆地 、 陆地水 体或者海域 , 依法划 出一
定 面积予 以特殊保护 和管理 的区域…  ̄2 0 年底 为止 , 。 07 全 国共 建立各种 自然保护 区25 1 , 3 处 总面积1 1  ̄ h 占 . 88Y m , 5
9 0
安 徽 农 学 通 报 ,A h i iSiB l2 01 (2 n u c. u101 62 ) .
广 东车八 岭 自然保护 区与社 区可持续发展双 赢对策
郑耀华 刘敬 勇 黎展毅 叶 日金 陈小婷 程梓航 陈策熙 周冠鸿 李 洁玲 刘 艺斯 钟 越海 李 海英
n t r lr s r e t o e e e e. a u a e e v swih s me r f r nc Key wor :Gu ng n ds a do g Che lngna u a e e v ;Co ba i t r lr s r e mm u t Susana ede eop e t Pr tc i n niy; t i bl v l m n ; oe to
关键词 : 车八岭 自然保护 区; 区; 社 可持 续发展 ; 护 保
中 图 分 类 号 ¥ 5 . 799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 编 号 1 0— 7 1( )2— 9 - 0 7 7 2 1 0 3 0 0 2 0 0 3 0
Di c s i n o h ut lBe e to h u t i a l v l p e t o a d n e a i g Na u a s r e s u so n t e M ua n f ft e S s a n b e De eo m n f Gu ng o g Ch b l t r lRe e v i n

浅析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

浅析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

浅析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摘要】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密不可分,相互促进。

自然保护区不仅对社区经济、文化、生态有积极影响,同时也需要社区参与自然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也存在着潜力与挑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并深化整合。

未来,通过促进社区参与自然资源保护,推动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协同发展将成为发展趋势。

只有如此,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才能实现良性互动,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方案。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自然资源保护、影响、促进作用、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整合、政策支持、协同发展、未来发展。

1. 引言1.1 定义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是指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社区生活和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定区域,而社区则是指在该区域内定居或活动的人群,二者之间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会对周边社区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社区的发展也会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出挑战。

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体现在多个方面。

社区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会对自然资源产生压力,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影响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平衡。

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开发和管理方式会影响社区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直接影响社区居民的生计。

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需要平衡和协调,以实现双赢局面,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促进社区发展。

1.2 探讨自然保护区对社区发展的影响自然保护区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对周边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自然保护区的存在能够提升当地社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促进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通过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到来,自然保护区可以带动社区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也为社区提供了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障,确保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健康生活。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服务与社会经济效益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服务与社会经济效益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服务与社会经济效益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殊地区。

它们不仅是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还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服务和社会经济效益。

本文将探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和社会经济效益,并分析其重要性和潜力。

首先,自然保护区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服务。

生态服务是指由自然系统提供的各种对人类社会具有积极影响的服务。

自然保护区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水源涵养、调节气候、减少自然灾害等方式,为社会提供了众多的生态服务。

例如,自然保护区中的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

同时,森林还能保护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维持水循环的平衡。

这些生态服务不仅对自然环境有益,也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自然保护区对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效益。

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提供旅游和休闲的场所,吸引游客,还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例如,自然保护区中的风景名胜区可以成为旅游业的热点,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当地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自然保护区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自然保护区还可以作为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基地,为社会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

然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和社会经济效益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不容忽视。

过度的开发和污染会破坏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削弱其生态服务和社会经济效益。

其次,自然保护区管理和运营的成本较高。

保护区的建设、维护和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这对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提出了挑战。

此外,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利益分配等问题也需要解决,以确保生态服务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和社会经济效益,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其次,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增强人们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减少对自然保护区的破坏和污染。

浅析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

浅析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

浅析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设立的特定地区,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基地。

在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本文将从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角度出发,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进行浅析。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也涉及到了当地社区的生计和发展。

自然保护区可以为当地的社区提供生态旅游、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也能为当地社区提供一定程度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改善,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社区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社区发展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挑战。

一方面,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会限制当地社区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约束了农业、畜牧业和工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

社区的发展也会对自然保护区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过度开发和未经控制的旅游活动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社区发展中,需要寻求一种平衡、协调与共赢的发展模式。

为了实现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双赢局面,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强化环境监测和保护力度,限制非法开发和资源掠夺行为,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也需要加强对社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和经济帮扶,鼓励社区开发与利用生态旅游资源,推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

应加强公众参与和社区自治,促进社区居民对自然保护区的理解与支持,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使他们成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守护者。

在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应更多的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和需求,使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更符合当地社区的实际情况。

还应加强教育宣传工作,推广环保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意识。

通过举办环保宣传活动、开展环保教育课程等方式,培养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促进他们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而设立的专门区域,其中包括林业资源保护利用的问题。

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它涉及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

本文将从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现状和问题、保护利用的方法和措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现状和问题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最完整、最原始的地区,也是我国珍稀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的重要地区。

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正受到严重威胁。

首先是乱砍乱伐导致的自然植被破坏,大片的原始森林被砍伐,导致环境恶化和生物灭绝。

其次是盗采乱挖等非法行为,一些人为的破坏活动严重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平衡。

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因素也对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二、保护利用的方法和措施为了解决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的保护利用方法和措施。

首先是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格限制森林资源的采伐和开发。

其次是强化保护区管理和监测力度,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监测体系,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巡逻和监督力度。

还要加强科学研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

还可以发展生态旅游等方式,通过保护区的旅游开发来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达到保护利用的双赢效果。

三、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保护利用并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解决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问题。

要实现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的理念,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保持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合理利用的方式,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效益,实现保护和利用的统一。

还要重视生态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是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而设立的特定区域,目的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和自然环境的破坏,许多自然保护区面临着管理困难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本文将就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缺乏有效的监测和管理手段。

许多自然保护区缺乏足够的人力和资源,导致监测和管理工作不到位,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2. 开发利用方式不当。

一些自然保护区在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违法开发现象。

3. 生物多样性流失严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扩张,许多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一些珍稀濒危物种濒临灭绝。

4. 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

自然保护区管理多涉及多个部门和地区,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协调机制,导致管理工作难以统一和协同推进。

二、可持续发展建议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可持续发展建议:1. 增加监测和管理投入。

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监测和管理的人力和资源投入,提高监测和管理水平,确保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法律体系,严格执法,加强对非法开发和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自然环境不受人为干扰。

3. 加强宣传和教育。

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意识。

4. 推动科技创新。

加强自然保护区科研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利用科技手段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5. 强化合作机制。

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协调合作机制,通过各方合作共同推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6. 突出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灌输和实践,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探索立体生态模式,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探索立体生态模式,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探索立体生态模式,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摘要: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和谐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

而资源匮乏、保护不力、生态脆弱、环境恶化将不再危言耸听,并已成为全球、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较大范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不愧为森林资源保护的历史性壮举。

同时,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保护区;社区;立体生态;模式;双赢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058-01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由于受山区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诸因素制约以及历史原因所限,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依然落后、林区群众生活尚未脱贫。

那么,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加快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发展并探索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已成为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带着这个课题,我们从2009年开始,历时三年时间,对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生活等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采用了pra调查法,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通过一系列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社区94.8%的村民渴望立体生态农业技术,全体村民盼望早日脱贫致富。

一、保护区及社区概况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8°02′~108°14′、北纬33°30′~33°44′之间。

处于世界地理区划中东洋界与古北界的交汇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区内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共有22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云豹、金雕、林麝等6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金猫、大灵猫、斑羚、鬣羚、鸢、血雉、红腹锦鸡等22种。

森林覆盖率达92%,区内有种子植物约1528种。

保护区总面积25485公顷。

保护区社区主要包括宁陕县四亩地镇。

所辖的5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

自然保护区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

自然保护区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

自然保护区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自然保护区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珍稀物种、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团队在自然保护区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的工作经验并制定有效的工作思路,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工作总结1. 生物多样性保育在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中,我们始终将生物多样性保育放在首位。

通过开展科学调查与监测、物种保护和栖息地恢复,我们成功保护了大量珍稀濒危物种,如xxxx。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与相关研究机构和保护组织的合作,分享科学研究成果和保护经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育工作的发展。

2. 社区参与与宣传教育自然保护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社区参与与宣传教育工作。

我们与周边居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组织了系列活动,提高了他们对自然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此外,在社交媒体平台和宣传媒体上积极宣传保护区的工作成果和意义,提高了公众对自然保护的重视和支持。

3. 治理措施和协调管理为了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效能,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如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了执法和巡护力量、改善了监测和数据管理系统等。

同时,我们也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强了协调合作,形成了联防联治的工作格局,共同维护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

二、工作思路1. 加强科研与监测科学研究和监测是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基础。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和长期监测。

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和科学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和物种的生态需求,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强化立法和执法为了提高自然保护区的法治化水平,我们将加强对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和修订工作,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和需求的法规体系。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执法力量的培训和配备,提高执法效能,确保保护区内的法律秩序和生态安全。

3. 推动可持续发展在自然保护区工作中,我们将不仅关注生态保育,也将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美丽中国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美丽中国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美丽中国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在当今社会,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面临着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巨大挑战。

然而,随着中国的持续努力和创新,美丽中国正逐渐走上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一、生态环保的重要性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为了当前的需要,更是为了未来世代的福祉。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带来了大量污染和资源消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1.1 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等问题正日益威胁着整个世界。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承载着巨大的责任。

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推广可再生能源,并减少工业污染,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国家,但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加剧,许多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如设立自然保护区、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推广可持续农业等。

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挑战尽管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2.1 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的发展模式长期以来以重工业和高耗能产业为主导,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中国正在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鼓励发展高技术产业、清洁能源和环保型企业。

2.2 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过度开采自然资源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在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增长,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实现双赢的关键。

三、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本可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3.1 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产业是实现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双赢的重要途径。

中国积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鼓励研发和应用清洁技术,培育生态旅游、可再生能源等绿色产业,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资源开发、生态破坏、非法捕猎和盗伐等问题层出不穷。

为了更好地管理自然保护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

资源开发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较大。

一些自然保护区地处资源丰富的地区,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开发这些资源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一些自然保护区成了资源开发的牺牲品。

生态破坏也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谋取利益,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破坏,例如非法开采矿产资源、乱砍滥伐甚至填湖造地等行为,严重破坏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非法捕猎和盗伐也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难题。

一些无视法律法规的人员非法捕杀野生动物、非法砍伐林木,严重影响了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能力差,无法有效地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导致一些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建议为了解决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执法力度。

加强自然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严格执法,加大对于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法律地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 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完善管理体制,建立一套科学、严格、高效的管理机制,保障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3. 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于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共同保护自然环境。

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引言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许多挑战,其中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被认为是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人们开始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要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能力满足其需要。

它的目标是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

这种发展模式注重平衡和整合,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系统和降低碳排放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传统经济模式往往以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增长,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恶化。

可持续发展强调环境保护,通过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污染和保护生态系统来确保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环境保护,也注重经济的持续增长。

通过推动绿色经济和可持续产业的发展,可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的双赢。

•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正和公平分配资源。

它不仅关注经济增长,也注重人民的福祉和社会良好的发展。

通过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和需求,可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要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1. 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加大对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并改善空气质量。

此外,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和推动经济增长。

2. 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推动循环经济和废物再利用,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例如,通过回收和再利用废弃物品,可以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降低成本并减少环境污染。

3. 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恢复生态系统和保护濒危物种,可以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并维护地球的可持续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自然保护区如何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摘要:自然保护区对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特别是拯救和保护某些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监测人为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扩大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设立的永久性基地和自然资源体,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科研、生产、文教、卫生、旅游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保护区发展需要协调多方面发展因素,怎样才能保证保护区发展的同时不破坏自然生境,是当前保护区规划设计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本文就铁岗-石岩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切入思考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生态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保护区对于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深圳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契合广东省、深圳市关于自然保护区发展建设的政策、法规,同时鉴于铁岗-石岩水库地区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生物区系成分复杂、古老,植被类型多样,同时是深圳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之一,在该地区设立自然保护区。

然而在保护区规划设计中需要面对的重难点需要思考。

铁岗-石岩水库
1如何保证铁岗-石岩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保护与恢复工程?
遵循先急后缓、突出重点,保护优先、积极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结合已实施或规划实施的生态保护工程,加大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力度,恢复和维护区域生态功能。

(1)严格贯彻执行有关政策、法规
(2)制定保护区管理办法
按照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规定,在充分调查、研究、咨询、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做到依法保护、以法治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和承包制,对农民经营、养殖等活动严格管理,明确责任,奖优罚劣,禁止污染物进入保护区范围。

(4)加强联防联管
加强保护区管理队伍建设,强化保护区周边治安巡逻,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维护保护区及社区的治安秩序,制止乱捕滥猎等破坏资源的违法行为。

(5)在严格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科学手段恢复市级保护区生态系统,扩大珍稀物种种群数量。

(6)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7)加强保护区资源恢复工作
在严格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科学手段恢复市级保护区生态系统,扩大珍稀物种种群数量。

(8)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保护管理、巡逻检查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必要的办公设施,为保护管理创造强有力的物质条件。

(9)建立资源保护网络体系
为强化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完善保护区管理体系建设,实行管理处-保护管理站二级保护管理体系,配备专门人员从事保护区及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工作。

以管理处为决策领导机构,管理站为分支机构,管护点为基层管护单位,形成覆盖全保护区的保护网络体系,实施对资源的有效保护。

(10)分区施策
核心区的保护管理。

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的一个最重要区域,是生态系统保存最好的地方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该区严格禁止开展有关破坏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活动,在该区内开展的任何活动都应遵循自然保护的有关规定。

核心区也可以用作生态系统基本规律研究和作为对照区监测环境的场所,但也只限于观察和监测,不能采取任何试验处理的方法,避免对其自然状态产生破坏。

对进入核心区人员实行许可证制度,许可证颁发对象为保护区工作人员和经批准入内进行科学考察、科研监测人员。

缓冲区的保护管理。

缓冲区一方面可以防止核心区受到外界的直接影响和破坏,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用于某些试验性的或生产性的研究,但不得破坏其生态环境,如种群复壮试验。

缓冲区也实行许可证制度,许可证颁发对象为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入内进行科学考察、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人员。

实验区的保护管理。

在保护区统一规划下,实验区内可以进行水产养殖、动物招引等试验,可以开展多种经营、生态旅游、社区共管等活动。

(11)加强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
在保护的基础上,尽可能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力求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与保护管理经验。

2.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在保护区规划中如何处理好保护区自身发展与保护珍惜生物资源的关系?
(1)保护优先原则
重点突出保护区生态建设,在保护和建设资金上给予倾斜。

做到保护和开发相结合,以保护为主。

(2)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
充分考虑保护区的主要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保护区内市级保护区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为重点,进行合理布局;采取不同的保护和恢复措施,做到按需建设、有的放矢。

(3)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根据保护区实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中的各种可能变化,对保护区进行全面规划,安排各项工程建设。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建设项目符合自然客观规律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不以牺牲环境质量和自然生物资源为代价,抢救性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生态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协调好保护与合理利用、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保护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益。

3.如何处理保护区自身发展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1)遵守科学规划原则,生态旅游活动控制在实验区和周边社区开展,并科学安排游览路线,明确游览区域,不影响或干扰周边社区正常生产活动的开展。

(2)与周边社区共同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区社经济共同发展。

(3)自然保护区有关部门应关心自然保护区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保护区的保护工程、社区共管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尽可能兼顾群众利益。

(4)以绿色旅游为主,崇尚自然,充分发挥本区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

4.如何发展生态旅游?
在全面保护市级保护区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以丰富的自然资源、景观为依托,有限度地、审慎地开展集观光、度假、休闲、观光于一体,融旅游、科学研究、考察及教学活动相结合的生态旅游活动,借以宣传、普及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知识,促进地区经济繁荣。

(1)遵守保护优先原则,生态旅游活动控制在实验区和周边社区开展,并科学安排游览路线,明确游览区域,不影响或干扰生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科学试验活动的开展。

(2)景点规划必须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景观及优良的淡水水体为前提,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充分发挥景源的美学、文化及艺术价值。

(3)以绿色旅游为主,科学合理规划旅游发展,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

(4)生态与科学普及、宣传教育相结合。

通过开展以保护区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旅游,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

5.结束语
自然保护区不仅是物种保存的基因库,而且是鸟类迁徙、越冬的必经之地,在同一区域内其它湿地受到较严重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保护区尤显其重要。

科学合理的规划,将使保护区基础设施得到较好改善,保护管理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同时积极处理好保护区发展与周边社区建设的关系,自身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更一步推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Wang Fude,Liao Ke.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productsbased on[J].Journal of Beijing /dafayulecheng gnksguyhl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2012,(9)
[2]Yang Junping.A discussion on the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AHP method--Taking /yingfengguojiyulecheng/gnksguyhl Geleshan district as an example and cave[J].based forum,2009(1)
[3]Liu Jian.Journal,in tourism resources /zhongyuanyulecheng planning and exploita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J].2001in Chongqing teachers'College,20(9)
[4]Zheng Jing.Cultural variability impact on /bailefangyulecheng/gnksguyhl China's cultural tourism in minority regions[J].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