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堂演练岳麓版选修2
高中历史第7课《忽必烈改制》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 时间: 25 分钟满分: 50 分)基础达标36分1.忽必烈重视“汉法”,主要由于他() 。
①对中原来进文化的认可②认识到“帝中国当行中国事”③熟知中原文明④发奋变通创新A.①②④ B .①③④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答案 D2.忽必烈改制后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是() 。
A.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B.中书省—行中书省C.中书省—宣政院D.宣政院—通政院分析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通政院都是中央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权利机构。
答案 B3.今日的西藏和台湾在元代时,分别由什么机构管辖() 。
①理藩院②宣政院③澎湖巡检司④台湾府A.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分析此题观察学生对史实的识记能力。
元代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域;并初次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大大增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答案 B4.元代时“西域之士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律。
”上述历史现象揭露了元代() 。
①领土辽阔②中原文化向边境地域扩展③各民族交往亲密④新的民族出现A.①② B .②③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分析依照资料可知,资料揭露了元代领土辽阔,各民族交往亲密,中原文化向边境地区扩展,但并未表示这时出现了新的民族。
答案 C5.元代转变立国之本,重视农业发展,此中为此拟订的观察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
A.屯田多少 B .编写农书C.推行先进的科技 D .农桑兴废分析忽必烈重视农业发展,在中央建立大司农,专掌全国农桑水利,而且拟订完美有关法例制度,把农桑兴废作为察举奖惩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
答案 D6.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令空其人认为牧地。
”但以后又不得不采纳“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应的本责问题是() 。
A.统治者重视和缓阶级矛盾B.统治者重视和缓民族矛盾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D.落伍民族最后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域所征服分析题目反应了元代统治政策的变化。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第2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史论拓展】 元世祖忽必烈的历史贡献 (1)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是 元、明、清统一局面的开创者。 (2)在西藏设宣政院,在澎湖设巡检司等措施,使中国发展成为幅员辽阔的 国家。 (3)首创行省制度,这是历史上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又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项新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2)条件:忽必烈粉碎顽固守旧派的叛乱;忽必烈决心变通创新;局部地区 的成功实践。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3)含义 ①“汉法”:中原农业经济和在此基础上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②“旧俗”:落后的奴隶主意识和游牧生产方式形成的偏见,使蒙古社会 保留了大量野蛮落后的习俗,即社会管理方式实行军政合一,社会生活方 式主要以游牧为主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教材整理 3 转变立国之本
1.向农耕经济转变 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重农举措
(1)颁发诏令:严禁 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把 黄河南北荒田
分给蒙古军耕种,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
(2)建立农业机构:在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 农桑水利。 (3)完善农业法规: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颁布“ 农桑之制 ”。 (4)重视技术指导:编成《 农桑辑要 》,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提示】 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 构。依据:“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
上一页
返回首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7课《忽必烈改制》ppt课件
青 春 风 采
高考总分:
692分(含20分加分) 语文131分 数学145分 英语141分 文综255分
毕业学校:北京二中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 院 北京市文科状元 阳光女孩--何旋
来自北京二中,高考成绩672分,还有20 分加分。“何旋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 的笑声,远远的就能听见她的笑声。” 班主任吴京梅说,何旋是个阳光女孩。 “她是学校的摄影记者,非常外向,如 果加上20分的加分,她的成绩应该是 692。”吴老师说,何旋考出好成绩的秘 诀是心态好。“她很自信,也很有爱心。 考试结束后,她还问我怎么给边远地区 的学校捐书”。大海Biblioteka 东北:辽阳行省北:
大都(北京)
岭北行省
西北:新疆;
西南:西藏//云南
南:
南海诸岛
东南:台湾 特点: 疆域空前辽阔
用行省制统治
3、转变立国之本——改革经济发展模式
(1)保护农田: 严禁以耕田为牧场;军民在黄河南北耕田、在边疆地 区屯田 (2)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 地方设劝农官,中央设大司农司; 规定劝课农桑的赏罚之法; (3)在乡村推广“锄社”,提倡农民互助合作 (4)编《农桑辑要》,推广先进农业科技 (5)作用:农桑为本的方针得以贯彻,取得巨大成功。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蒙古族杰出领袖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 的赫赫战功缔造了中国古代史上疆域空前辽 阔的元朝。这段历史既充满了光荣与梦想, 也夹杂着血腥与悲凉,更留下了智慧与辉 煌。回顾这段五味杂陈的历史,我们会留 下什么感想呢?
成吉思汗
窝阔台
贵由
蒙哥
忽必烈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 死于四川合州钓鱼城下。
蒙哥(1209-1259) 元宪宗。成 吉思汗孙、托雷长子,12511259年在位。
第二单元 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2
④在全国设________,建立________。 ①行中书省
②澎湖巡检司 ③云南省 ④通政院 驿站制度
2.经济方面 农桑立国的方针。 (1)确立以________ (2)保护土地 耕田 为牧场。 ①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_______ 屯田 ,发展农业。 ②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_______ (3)完善机制 大司农司 ,专掌全国农桑水利。 ①中央设___________
针对训练 2.在忽必烈改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是( A.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长官 B.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C.重视农业发展 D.实行兵民分治 解析:本题考查对忽必烈改革中政体更新的理解。A、 C、D三项只是对当时起作用,而B项中的行省制度,现在 仍在实行。 答案:B )
考查“中书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职,能区分 元朝时中书省的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A.尚书省 C.门下省 B.中书省 D.吏部 )
劝课农桑 赏罚之法。 ②明确规定__________
③颁布“农桑之制 ___________”,详细规定农业生产。 ④编写《农桑辑要》等农书指导生产。
三、改制的影响
1.通过制度更新,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 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由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富有成效的体制机构和法规制 度,并且重视推广先进的________,使忽必烈以农桑为立国之 本的国策得以充分贯彻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3.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在 推行________、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 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树。最终在________基础上实现了更大 范围的________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在成吉思汗掀起的草原风暴摧垮中原之后,元朝变通 创新,废旧俗,立新法。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 展做出重大贡献。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练习:第7课 忽必烈改制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在成吉思汗掀起的草原风暴摧垮中原之后,元朝变通创新,废旧俗,立新法。
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元朝何以能够“改就亡国之俗”,转而以“农桑为立国之本”?忽必烈改制的最大成效是什么?1.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
2.掌握改制的内容、影响。
3.分析改制对蒙古民族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一、改制的背景1.忽必烈即汗位后,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
2.忽必烈粉碎顽固派的挑战,严厉禁止屠城,废除州县官世袭,释放大批奴隶。
3.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在“汉法”和“旧俗”之争中取得胜利。
二、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
(1)中央。
①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2)地方。
①设置行中书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
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③选派赛典赤·赡思丁治理开发云南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④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2.经济方面。
(1)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
(2)保护土地。
①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
②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发展农业。
(3)完善机制。
①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
②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③颁布“农桑之制”,详细规定农业生产。
④编写《农桑辑要》等农书指导生产。
三、改制的影响1.通过制度更新,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由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富有成效的体制机构和法规制度,并且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忽必烈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得以充分贯彻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3.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
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在推行行省制、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树。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后演练(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岳麓版高
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忽必烈具有大中国的观念,立志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改革。
下列不符合这一观念的是( )A.“天下一家”B.“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C.“山以南,国之根本也”D.“期与物以更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忽必烈的思想。
A、C、D三项符合其认识;B项“视居庸以北为内地”是元太祖的观念。
答案:B2.“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枢密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政体更新。
从材料中的“释教”“西域”“土番”等可知这里的“官”应隶属于管理全国宗教事物和西藏地区的宣政院。
答案:A3.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谈道:“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先进文明所征服。
”下列史实能为之提供证据的是( )①日本大化改新②北魏孝文帝改革③北宋王安石变法④元朝忽必烈改制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 D.②④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干中“民族征服”的含义。
日本的大化改新和北宋王安石变法都不适合“民族征服”的说法,排除①③,D项正确。
答案:D4.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D.落后民族最终被中原地区的较高文明征服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政策内容的变化,明确这一政策的变化是放弃游牧民族传统的政策,学习借鉴中原封建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
答案:D5.“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平。
五事奋者为上选,内三事成者为中选,五事俱不举者黜。
”材料反映了元代考查地方官员政绩的主要标准有( )①农桑兴废②社会秩序稳定与否③财政收入的多少④战功的多少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7课 忽必烈改制随堂练习 岳麓版选修1
第7课忽必烈改制1.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之后,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说明他要( ) A.立志变通蒙古军事上的扩张B.以中原文明为基础进行改革C.实行南北汉蒙分治D.抛弃游牧生产方式,推行农耕【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分析材料信息。
“山以南”即指中原地区,所以可得出“以中原文明为基础”的结论,故选B项。
2.(2017·广东惠州期末)下列关于元朝机构的表述正确的是()A.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B.枢密院负责纠察百官C.御史台纵领全国军事D.宣政院政院管理台湾和西藏事务【答案】A【解析】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故B、C、D三项错误,选A项。
3.忽必烈重视农业,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制定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主要表现有( )①地方设劝农官②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③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④颁布“农桑之制”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①②③④均为忽必烈以农桑立国的国策的基本内容,故选C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纪世大典叙录·官制》材料二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
……中统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
——《元史·食货志》(1)材料一中“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
(2)材料二中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1)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引用:“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
(2)元世祖让有关部门搜集古今农书,采集民间的实践经验编成《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派劝农官到各地检查,把农业生产好坏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优劣的一个依据。
2020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全套)精品课件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2020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重 大改革回眸(全套)精品课件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2020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重 大改革回眸(全套)精品课件
第8课 张居正改革
2020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重 大改革回眸(全套)精品课件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2020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重 大改革回眸(全套)精品课件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 融合
2020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重 大改革回眸(全套)精品课件
第一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上)
2020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重 大改革回眸(全套)精品课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课 走向民主政治
2020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重 大改革回眸(全套)精品课件
第2课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2020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 重大改革回眸(全套)精品课件目
录
0002页 0083页 0151页 0181页 0225页 0297页 0355页 0378页 0401页 0462页 0523页 0643页
第一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 第2课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7课 忽必烈改制 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第10课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3课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 第五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他改革
2020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重 大改革回眸(全套)精品课件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下)
2020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重 大改革回眸(全套)精品课件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 动
高中历史第2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学业达标测评岳麓版选修.doc
第7课 忽必烈改制教材整理1立志变通创新和“汉法”与“旧俗”之争1.立志变通创新(1)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即位诏》成为其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
(2)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
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
2.“汉法”与“旧俗”之争(1)旧俗表现:屠杀政策、世袭制、改耕为牧。
(2)结果: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
(3)试验:治理邢州收到显著成效。
“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什么?【提示】 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斗争。
教材整理2 政体更新1.方案“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
2.具体内容(1)在中央①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
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2)地方上①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
②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③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3)实行兵民分治,“各有所司,互不统摄”,并废除世袭。
(4)其他: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负责传递上下公文,提供来往使臣生活所需及交通工具。
3.影响通过制度更新,元政府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对忽必烈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的认识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又保留大量蒙古的旧制,使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长期难以弥合,最终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使元朝走向衰落。
教材整理3转变立国之本1.向农耕经济转变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2.重农举措(1)颁发诏令: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把黄河南北荒田分给蒙古军耕种,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
(2)建立农业机构:在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7课忽必烈改制(共36张PPT)
地方 在澎湖设巡检司
实行兵民分治
设通政院
( ①制定“农桑立国”的方针—— 标志性的意义
转 变
②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
经 立 ③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劝农官,大司农司)
济 国 ④把黄河南北荒田分给蒙古军耕种,组织军民在边疆屯田
之 本
⑤把农桑兴废作为察举赏罚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
2.条件: ①忽必烈粉碎顽固守旧派的叛乱; ②忽必烈决心变通创新; ③局部地区的成功实践。
二、忽必烈改制的主要措施 1. 政治方面:改革政体
1)原因: A.统治机构落后低效与疆域辽阔形成反差 B.汉族地主官僚的鼓动 C.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
2)方案: 按照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
3)具体内容:
立你做皇帝。你若做皇 帝呵,多敌行俺做前哨, 但掳得美女妇人并好马, 都将来与你。野兽行打 围呵,俺首先出去围将 野兽来与你。如厮杀时 违了你号令,并无事时 坏了你事呵,将我离了 妻子家财,废撇在无人 烟地面里者!
12世纪80年代,铁木 真自称为汗。
1196年,铁木真与克 烈部首领王罕协助金军 攻灭塔塔儿部,十年后 铁木真统一漠北草原。 此后,统称草原各部为 蒙古。
---《蒙古秘史》
铁木真
(1162-1227)
大抵鞑人身不甚长,最 长不过五尺二三,亦无肥 厚。其面横阔而上下促, 有颧骨,眼无上纹,发须 绝少,形状颇丑。鞑主忒 没真者,其身魁伟而广颡 长髯,人物雄壮,所以异 也。…其人英勇果决,有 度量,能容众,敬天地, 重信义。
——赵珙《蒙鞑备录》
蒙古部贵族拥戴铁木真 为部落汗誓词:
一、蒙古族的兴起
1.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2.蒙古国的对外战争 3.忽必烈建元和统一全国
岳麓版选修1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堂演练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课堂演练当堂达标1.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即汗位,建年号“中统”。
这一年号体现着忽必烈()A.称雄四方的野心B.问鼎中原的决心C.对汉文化的仰慕D.游牧民族的胸怀解析:“中统”意在强调新政权位居中朝正统、“天下一家”的地位,也表明他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的决心。
答案:C2•下列对元朝“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解析:“汉法”代表中原先进文化,“旧俗”代表蒙古社会落后的习俗文化,前者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后者是建立在奴隶社会和游牧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两者性质不同,故选Co A B、D说法均正确。
答案:C3.下列元朝中央机构及其职权连线正确的有()①中书省一一最高行政机关②枢密院一一总领全国军事③御史台一一纠察百官④宣政院一一行使宰相职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元代宣政院是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务的,故④错误,①②③符合史实,B符合题意。
答案:B4.下列属于忽必烈当政时的史实的是()①登基颁布《即位诏》②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三大系统③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④命令编成《农桑辑要》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所给四项内容均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
答案:A5 •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行省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中央关系密切,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讲义岳麓版选修1
第7课忽必烈改制[目标导航] 1.忽必烈改制的主要举措。
(重点) 2.忽必烈改制取得的成就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一、历史背景1.立志变通创新(1)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即位诏》成为其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
(2)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
2.“汉法”与“旧俗”之争(1)旧俗表现:屠杀政策、世袭制、改耕为牧。
(2)结果: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
(3)试验:邢州地区成功实践。
历史认识“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斗争,是落后的蒙古旧俗与较为先进的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较量。
易错提醒忽必烈曾推崇汉法,但是,推行汉法的方针一开始就是不彻底的。
他在完成统治重心的转变中,大体上仿照中原王朝以往的做法建立了一套典章制度以后,迅速向保守的方面转化。
他们对推行汉法的工作采取消极态度,拒绝改变一些蒙古族原有的落后制度,改革并不彻底。
二、主要措施1.政治方面(1)中央①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2)地方①设置行中书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
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③选派赛典赤·赡思丁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④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2.经济方面三、历史意义1.对经济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2.对政治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管理,促进了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
3.对多民族国家发展: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思维点拨(1)忽必烈改制一方面肯定了先进的封建文明,另一方面又不损害蒙古贵族的利益,保持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
【精品推荐】2019-2020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配套课件: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7课
• 【思考探究1】忽必烈改制为什么受阻挠?
• 【答案】主要因为采用“汉法”损害了一部 分蒙古贵族利益。
忽必烈改制的措施
• 1.政治
• (1)中央
• ①设置_中_书_省_____、枢密院御史、台 ________三大中书系省
统,________为最高行政机关。
宣政院
•
忽必烈重视“汉法”,主要因为他
()
• ①对中原先进文化的认同 ②认识到“帝中 国当行中国事” ③熟知中原文明 ④立志 变通创新
• A.①②④
B.①③④
• C.①②③
DD项正确。
• 答案:D
评价忽必烈的历史功过
• (1)忽必烈在统一过程中,挥戈征杀,给人民 带来痛苦,也在一定时期内破坏了社会经济 的发展。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加剧民族矛盾, 导致人民反抗。但促使国家统一,有利于多 民族国家的发展与民族融合。此外,他还实 行行省制度,加强边疆管理。忽必烈在多民 族国家统一与巩固上所做的贡献,是应该受 到肯定的。
• 答案:D
• 1.忽必烈改制的政治措施——(1)改革中央机
构;(2)改革地方机构:设置行中书省、澎湖 巡检司;设置云南行省,开发西南地区;(3) 实行兵民分治、民族分治;(4)设通政院,建 立驿站制度。
• 2.忽必烈改制的经济措施——(1)确定立国方 针:农桑立国;(2)建立农业机构:大司农司; (3)完善农业法规;(4)重视技术指导:编写 《农桑辑要》。
• (2)忽必烈功大于过,是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 家、军事家。评价他,我们要全面地看问题,
•
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其
影响包括( )
•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②促进了民族 交往和中外交流 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巩固和发展
岳麓版历史选修 全册配套:7《忽必烈改制》ppt课 省一等奖课件
(4)实行“汉法”,将边疆各族和汉族相互迁徙,既开 发了边疆,又加强了民族融合,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 发展。
(5)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地区,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 统局面,使中国成为幅员辽阔的国家。 2.地位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创建的统一的 封建王朝。它存在虽不足百年,但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 来的历史地位。 (2)元朝也曾经实行过民族分化政策,加强了蒙古贵族 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出现过尖锐的阶级矛盾。
1.了解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 及历史上的作用。
1.重点掌握改革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学习西方技 术的改革内容及产生的历史作用。 2.重点理解改革所处的工业文明时代的国际背景及 其对改革内容的影响。 3.重点认识阿里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地位;比较、 分析洋务运动和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异同点。
在这场斗争中,由于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文化的先 进性、重用“汉法”的重要性,依靠政权的力量强力 推行“汉法”,镇压守旧势力,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推 行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针对训练 1.“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 A.是否采用中原先进文化 B.是否重用汉人巩固统治 C.是否加强中央集权 )
一、选择题 1.(2013·安庆一模)中国有超过4千年的文字记载 历史,而记载台湾岛的文献距今1700年,那是三国时期吴 国人沈莹对东南沿海风土人情的记录,书名为《临海沙土 志》。而最早将台湾纳入中国行政管辖范围内的是( ) A.三国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解析:忽必烈首次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今台湾)。 答案: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1.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即汗位,建年号“中统”。
这一年号体现着忽必烈( ) A.称雄四方的野心B.问鼎中原的决心C.对汉文化的仰慕D.游牧民族的胸怀解析:“中统”意在强调新政权位居中朝正统、“天下一家”的地位,也表明他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的决心。
答案:C2.下列对元朝“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解析:“汉法”代表中原先进文化,“旧俗”代表蒙古社会落后的习俗文化,前者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后者是建立在奴隶社会和游牧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两者性质不同,故选C。
A、B、D说法均正确。
答案:C3.下列元朝中央机构及其职权连线正确的有( )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②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③御史台——纠察百官④宣政院——行使宰相职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元代宣政院是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务的,故④错误,①②③符合史实,B符合题意。
答案:B4.下列属于忽必烈当政时的史实的是( )①登基颁布《即位诏》②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三大系统③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④命令编成《农桑辑要》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所给四项内容均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
答案:A5.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行省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中央关系密切,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②③④符合题意,①表述错误,故选B项。
答案:B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张家口北元贵族墓材料二《农桑辑要》书影材料三1262年,忽必烈两度下令“禁诸道戍兵及势家纵畜牧犯桑枣禾稼者”。
1263年,“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
1270年,“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
1274年,“亦乞里带强取民租产、桑园、庐舍、坟墓,分为探马赤军牧地,诏还其民”。
1280年,“敕擅据江南逃亡民田者,罪之”。
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汉法对蒙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忽必烈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解析:本题为图文材料题,关键在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材料一反映了蒙古墓葬习俗的变化,材料二、三体现了重视农业生产、农桑立国的政策。
再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答案:(1)蒙古族在入主中原后,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确立了以农为本的国策方针,并注意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也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2)确立农桑立国方针,开始向农耕文明转变,保护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机构和制度,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编撰《农桑辑要》)。
基础巩固1.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逐渐转变为( )A.改行汉法B.工商立国C.游牧经济D.农耕文明解析:忽必烈改制主要是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而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即农耕文明。
答案:D2.元朝转变立国之本,重视农业发展,其中为此指定的考察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 )A.屯田多少B.编写农书C.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D.农桑兴废解析:元朝为转变立国之本推行农业,制定了考察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以发展农桑为原则。
答案:D3.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之后,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说明他要( ) A.立志变通蒙古军事上的扩张B.以中原文明为基础进行改革C.实行南北汉蒙分治D.抛弃游牧生产方式,推行农耕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分析材料信息。
“山以南”即指中原地区,所以可得出“以中原文明为基础”的结论。
答案:B4.马可·波罗在他的作品中描写到:“从汗八里城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每条大路按照市镇的位置,每隔大约数十里就有一个招待信使与客商的旅馆,这给来到帝国朝廷的专使和来往于各省、各王国的钦差提供了很大方便。
”这一方便直接得益于( ) A.行省制度的确立B.驿站制度的建立C.中央集权的加强D.对分裂势力的打击解析: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的“直接”关键词。
建立驿站制度,负责传递上下公文,提供来往使臣生活所需及交通工具,这为朝廷专使和钦差提供了很大方便。
答案:B能力提升5.“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由此可见,元朝的行中书省( )①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②实际上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③确保了地方的独立性④对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改进影响深远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的“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表明行中书省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而“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仿中书省建制”则说明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元政府实行行省制度,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而不是确保地方的独立性,③说法错误,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A6.今天的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管辖( )①通政院②宣政院③澎湖巡检司④台湾省A.①③ 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元朝时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故答案为B。
答案:B7.从根本上讲,元朝能够统一先进的中原地区并维持百年的原因是(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统治经验丰富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社会经济意识形态D.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统一并能长久统治的根本原因,应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角度考虑。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长治久安。
实行“汉法”接受先进文化顺应历史潮流。
实行行省制度是元朝统治者接受“汉法”,采用“汉法”的结果和表现。
答案:C8.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 )A.蒙古贵族采用汉法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C.元朝实行民族分治D.元朝的民族融合解析:B、C、D为政治范畴,首先排除;采用汉法反映出为适应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力,蒙古贵族被迫逐步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游牧文明)。
答案:A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化的契丹贵族耶律楚材反对“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倒退措施,建议窝阔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当他把征收来的金、银、帛、粟陈列在朝廷上让窝阔台过目时,这个大汗才懂得了行汉法的好处。
元世祖即位后,围绕着采用汉法问题,斗争更为激烈。
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1265年,中原汉族学者许衡针对这一问题给元世祖上疏说:“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
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
它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然可考。
使国家而居朔漠,则无事论此也。
今日之治,非此奚宜?”当时蒙古已统治北中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其统治,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任用汉人,采用汉法。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分析元朝实行汉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实行汉法的意义。
解析:第(1)问耶律楚材的建议、汉族学者许衡的上疏等都是关键信息。
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产生的积极影响的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1)汉化的契丹贵族提倡;汉学家建议;吸取前代经验;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统治疆域扩大到中原地区)。
(2)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促进蒙古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疆域图材料二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利益,实行民族分治,将元朝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除蒙古族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汉人(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云南、四川人等)、南人(原南宋境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四等。
他在元大都皇宫内引种漠北“誓俭草”,以“示子孙无忘草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总结,为巩固统一,元世祖忽必烈采取了哪些措施?(2)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元世祖。
解析:第(1)问,主要是考查忽必烈在政治上的改革措施。
第(2)问,对人物的评价,要注意一分为二地分析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1)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设官开发云南,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2)元世祖推动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民族融合,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导致人民反抗。
总之,元世祖功大于过,是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