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缩缝和后浇带设置
后浇带的一些规范要求
一、后浇带的定义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临时施工缝。
二、后浇带的设置条件1、伸缩后浇带: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
1.1、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1.2、后浇带是避免施工期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不能代替伸缩缝。
1.3、在超长结构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留后浇带法施工是防止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之一。
2、沉降后浇带: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
2.1、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2.2、当“影响建筑物”的平均沉降大于 40cm时,相邻建筑基础之间的距离应大于 12m,当相邻建筑物较近时。
3、温度后浇带: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4、板间后浇带:装配式楼盖(包括屋盖)加强整体性的构造措施。
4.1、对后张楼板为减少约束力,使其与约束柱或墙暂时分开。
后浇带的设置1、伸缩后浇带: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
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
底板及外墙宜增设附加防水层。
1.1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
2、沉降后浇带:后浇带的宽度不宜小于 800mm。
宜在裙房一侧设置用于控制沉降差的后浇带。
当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时,后浇带宜设在与高层建筑相邻裙房的第一跨内。
当需要满足高层建筑地基承载力、降低高层建筑沉降量,减小高层建筑与裙房间的沉降差而增大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时,后浇带可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此时尚应满足下列条件:地基土质应较均匀;裙房结构刚度较好且基础以上的地下室和裙房结构层数不应少于两层;后浇带一侧与主楼连接的裙房基础底板厚度应与高层建筑的基础底板厚度相同。
伸缩后浇带提前浇筑措施
伸缩后浇带提前浇筑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措施,用于防止建筑物因温度变化、收缩膨胀等因素引起的裂缝。
以下是一些措施,可以帮助伸缩后浇带在规定时间内提前浇筑:
1. 合理设置伸缩缝:在设置伸缩后浇带时,应考虑到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地基情况、温度变化等因素,合理设置伸缩缝的位置和间距,以确保后浇带的浇筑时间能够提前。
2. 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材料:在伸缩后浇带的浇筑中,应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材料,如低收缩混凝土、微膨胀混凝土等,以减少收缩裂缝的产生,并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3. 增加钢筋配筋率:在伸缩后浇带的浇筑中,可以增加钢筋配筋率,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结构强度。
4. 预埋管道:在伸缩后浇带的浇筑过程中,可以采用预埋管道的方式,将混凝土分成多个区域浇筑,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扩张,同时也能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刚度。
5. 控制养护温度:在伸缩后浇带的浇筑完成后,应控制养护温度,避免过大的温度变化导致混凝土产生收缩裂缝。
可以采用保温材料、喷水等方法来控制温度。
6. 定期检查和维护:在伸缩后浇带的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发现裂缝及时进行处理,以确保伸缩后浇带能够正常发挥作用。
伸缩后浇带提前浇筑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措施,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伸缩后浇带的浇筑质量和效果。
后浇带设置规范在哪个图集
关于后浇带的设置方面的规范关于后浇带的设置方面的规范,总结一下,一共有下面几个规范有所规定: 一是 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 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 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是 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 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 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是 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是 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 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 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
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 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 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 28d.后浇带设置的设计和施工的构造要求,一般有:1 、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
后浇带的一些规范要求(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一、后浇带的定义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临时施工缝。
二、后浇带的设置条件1、伸缩后浇带: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
1.1、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1.2、后浇带是避免施工期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不能代替伸缩缝。
1.3、在超长结构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留后浇带法施工是防止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之一。
2、沉降后浇带: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
2.1、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2.2、当“影响建筑物”的平均沉降大于40cm时,相邻建筑基础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2m,当相邻建筑物较近时。
3、温度后浇带: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4、板间后浇带:装配式楼盖(包括屋盖)加强整体性的构造措施。
4.1、对后张楼板为减少约束力,使其与约束柱或墙暂时分开。
后浇带的设置1、伸缩后浇带: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
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
底板及外墙宜增设附加防水层。
1.1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
2、沉降后浇带:后浇带的宽度不宜小于800mm。
宜在裙房一侧设置用于控制沉降差的后浇带。
当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时,后浇带宜设在与高层建筑相邻裙房的第一跨内。
当需要满足高层建筑地基承载力、降低高层建筑沉降量,减小高层建筑与裙房间的沉降差而增大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时,后浇带可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此时尚应满足下列条件:地基土质应较均匀;裙房结构刚度较好且基础以上的地下室和裙房结构层数不应少于两层;后浇带一侧与主楼连接的裙房基础底板厚度应与高层建筑的基础底板厚度相同。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及施工工艺
2、后浇带施工工艺标准
2.1总则
为使建筑工程的后浇带做到技术先进、工艺合理、施 工规范,满足建筑功 能要求,确保结构受力安全和后浇带 处无渗漏现象,避免不可预见因素对后浇带施工质量的影 响,杜绝后浇带施工质量通病的发生,特制定本工艺标准 。
2、后浇带施工工艺标准
2.1总则
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的适用范围为:可适用于房屋建筑工程地下室底板、外墙、 内墙、顶板、楼层的楼板、房屋及大型构筑物的基础以及大型设备基础的 后浇带; 不适用于工程竣工后仍有可能存在变形的结构工程。
止水钢板处箍筋做法
2、后浇带施工工艺标准
2.6施工工艺
工艺流程
后浇带的留置
3.楼板面后浇带施工 后浇带模板支承(应独立支撑)→楼板钢筋绑扎→焊短钢筋应于板
面筋和 底筋上→绑扎双层钢丝网于钢筋头上,钢丝网放置在先浇砼一侧 →后浇带两侧 砼浇筑→后浇带处砼余浆清理→后浇带两侧砼养护→后浇 带盖模板保护钢筋。
侧先用短钢筋头(钢筋间距 400)与板筋点焊→绑扎双层钢丝网于钢筋头上, 钢丝 网放置在先浇砼一侧→钢板止水带安置→钢板止水带上侧短钢筋头点 焊及绑 扎双层钢丝网于钢筋头上→后浇带两侧砼施工→后浇带处砼余浆清 理→后浇 带两侧砼养护→后浇带盖模板保护钢筋。 注:若采用止水条时,模板采用木模支撑侧模,保证砼侧面平整、密实, 以使止水条与砼表面粘贴牢固,更好发挥止水条的止水效果。
1、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
1.2后浇带设置的若干要求:
1、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 则。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设置后浇缝的目的就 是将大部分的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 衡残余应力。 2、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在施工 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 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 可。 3、后浇带的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 为 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 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 700 ~1000mm 为宜。
伸缩后浇带浇筑时间
伸缩后浇带浇筑时间
伸缩缝是为了减小地面温度变化引起的线状裂缝而设置的,通常为混凝土浇筑时在地面或结构中预定的一条槽口或腔室。
在混凝土浇筑时,需要在伸缩缝周围设置浇带,以防止混凝土在伸缩缝处的位移、裂缝和失稳。
伸缩后浇带浇筑时间是关键的一步,应当在混凝土浇筑后及时进行。
具体的浇筑时间取决于伸缩缝的长度、深度、宽度以及所在的结构和地面条件。
一般情况下,伸缩后浇带应在混凝土浇筑后的48小时内进行,以确保浇带与混凝土的粘结力和强度,防止混凝土在浇带周围出现裂缝和失稳现象。
此外,伸缩后浇带的浇筑应遵循以下步骤:
1. 对伸缩缝进行清理处理,确保伸缩缝的表面干净、平整、无积水、油迹和杂物。
2. 在伸缩缝周围设置浇带模板,模板应与地面相平且垂直,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 在模板内倒入浇筑混凝土,应采用振捣和棒压等方法,使混凝土密实、均匀、无气泡。
4. 混凝土表面应光滑、平整、水平,待混凝土表面集气后,进行拓平和打磨处理。
5. 在混凝土刚刚凝固时,用平整器将表面进行处理,以消除浇
筑痕迹和不平整部分。
6. 在混凝土完全凝固后,拆除浇带模板并进行必要的后处理,如涂刷防水、加固金属板等。
总之,伸缩后浇带浇筑时间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遵循规范操作步骤,确保浇带与混凝土具有良好的粘结力和强度,以维护结构和地面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后浇带的设置
后浇带的设置:后浇带是为在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施工过程中,抑制由于温度、收缩等而可能产生有害裂缝而设置的临时施工缝。
后浇带通常根据设计要求留设。
并保存一段时间〔假设设计无要求那么至少保存28天〕后再浇筑,将构造连成整体。
后浇带的做法:后浇带是作为超长建筑不留温度伸缩缝及高层建筑高层局部与裙房之间不留沉降缝的技术措施。
因后浇带的缝宽与墙、板的厚度密切相关,在设计后浇带的缝宽时应作如下考虑,对墙板厚度小于200mm的缝宽取800mm;大于200mm的,缝宽取不超过1000mm,对地下室的底板,缝宽一般取1000mm,当底板厚度超过1000mm,小于1500mm时,缝宽取1000mm,底板厚度大于1500mm时,缝宽取1200mm即可。
对后浇带接缝处的断面形式,应根据墙板厚度具体情况进展处理。
一般对厚度小于300mm的墙板可做成直缝;对厚度大于300mm(但不超过600mm)的墙板,可做成阶梯形或上下对称坡口形,对厚度大于600mm的墙板,可做成凹形或多边凹形的形式。
后浇带内的钢筋处理,钢筋断开贯穿与否,在于后浇带(缝)的类型。
对于沉降后浇带,钢筋应贯穿,对伸缩缝浇带,钢筋应断开,对梁板构造,板筋断开,梁筋应贯穿。
如果钢筋不断开,钢筋附近的混凝土收缩将受到约束,板筋断开,梁筋应贯穿,如果钢筋不断开,钢筋附近的混凝土收缩将受到约束,产生拉应力后出现在规定部位以外的裂缝,从而降低了构造抗拉承载的能力。
根据标准对钢筋的接头容许断面百分率,要设置后浇带应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断面上,不同断面上的后浇带应曲折连通。
同时,后浇带宜设置在构造内力较小的部位。
后浇带混凝土的施工要求:后浇带内的后浇混凝土,应使用无收缩混凝土灌实。
无收缩混凝土可以采用膨胀水泥拌制,也可以采用掺加具有膨胀作用的外加剂的普通水泥拌制,混凝土强度至少与先浇混凝土一样或提高一级。
后浇带内的后浇混凝土的浇灌时间,按不同类型的后浇带选择不同的浇灌时间。
伸缩后浇带——根据先浇灌混凝土的收缩完成时间而定。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一是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是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是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是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
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1 、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
各种规范中关于后浇带的超强总结看完让你后浇带知识融会贯通后浇带规范
各种规范中关于后浇带的超强总结看完让你后浇带知识融会贯通后浇带规范豆丁施工一、后浇带的定义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临时施工缝。
二、后浇带的设置条件1、伸缩后浇带: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
[1](豆工注:注释引用的规范在文后)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2]后浇带是避免施工期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不能代替伸缩缝。
[3]超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4]在超长结构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留后浇带法施工是防止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之一。
[5]2、沉降后浇带: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
[6]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7]当“影响建筑物”的平均沉降大于 40cm时,相邻建筑基础之间的距离应大于 12m,当相邻建筑物较近时。
[8]3、温度后浇带: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9]4、板间后浇带:装配式楼盖(包括屋盖)加强整体性的构造措施。
[10]对后张楼板为减少约束力,使其与约束柱或墙暂时分开。
[11]三、后浇带的设置1、伸缩后浇带: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
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
底板及外墙宜增设附加防水层。
[12]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
[13]带宽800mm~1000mm[14]。
2、沉降后浇带:后浇带的宽度不宜小于 800mm。
后浇带与伸缩缝
后浇带与伸缩缝后浇带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
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
英文名称:post-cast strip。
后浇带是既可解决沉降差又可减少收缩应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
设置后浇带的位置、距离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其宽度考虑施工简便、避免应力集中,常为800~1200mm;在有防水要求的部位设置后浇带,应考虑止水带构造。
作用2.减小温度收缩影响。
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
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
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
在施工中设后浇带,是在过长的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设宽度为800~1200毫米的缝,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弯做法。
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抵抗温度应力,提高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
后浇带保留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月,在此期间,收缩变形可完成30%~40%。
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但应为正温度)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
分类1.为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的沉降差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沉降后浇带。
2.为防止混凝土凝结收缩开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收缩后浇带。
3.为防止混凝土因温度变化拉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温度后浇带。
施工缝、伸缩缝、沉降缝、后浇带的定义
施工缝:是施工过程中不便于一次浇筑而留置的,具体位置要留在结构的受力较小处,板留在1/3处。
伸缩缝:和温度相关,是为了防止建筑物因温度变形留置的缝隙。
多用于桥梁,在桥梁和盖梁(或两梁接头处)你可以发现。
沉降缝:当建筑物的所出地址条件不同(一边处在软弱基础)或高层建筑和裙楼之间(母子楼)从基础开始留置的垂直缝隙,通俗点说就是楼楼之间不相连。
后浇带:是为了放置混凝土结构:温度,收缩产生的有害裂缝而设置的。
后浇带混凝土土要高于前次浇筑的一个强度(如果前次是C30那后浇带就是C35)。
伸缩后浇带设置规范
伸缩后浇带设置规范一、伸缩后浇带的定义和作用伸缩后浇带是指在混凝土结构构件的两侧预留了一定宽度和深度的伸缩缝,用于消除由于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等因素引起的变形和应力,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伸缩后浇带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1. 通过预留伸缩缝,减少混凝土结构的受力和应力,避免产生裂缝和变形;2. 能够适应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引起的变形,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3. 方便进行维护和修缮工作,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4. 提供断裂面,将构件分割成不同的独立部分,以减少震动和地震引起的破坏。
二、伸缩后浇带的设置原则伸缩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根据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要求和使用环境确定伸缩后浇带的宽度和深度;2. 伸缩后浇带不宜设置得过窄或过浅,一般应满足结构稳定和变形控制的要求;3. 在伸缩后浇带的两侧设置伸缩缝条,以保证伸缩缝的连通性和密封性;4. 伸缩后浇带的开槽宜采用直线形式,不宜设置锯齿状等特殊形式,以免影响结构的整体性;5. 在伸缩后浇带的两侧设置防水材料,以防止水分进入混凝土内部,导致结构的腐蚀和破坏;三、伸缩后浇带的施工要求伸缩后浇带的施工应遵循以下要求:1. 在混凝土浇筑前,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伸缩后浇带的设置和定位,保证施工的准确性;2. 在混凝土浇筑时,应注意将伸缩后浇带的位置和尺寸考虑进去,确保浇筑质量和伸缩后浇带的连续性;3. 在伸缩后浇带设置完成后,应及时对伸缩缝条进行收口和密封处理,以保证伸缩缝的密封性和防水性;4. 在伸缩后浇带两侧应设置地震隔断带,以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5. 尽量避免在伸缩后浇带两侧设置梁、柱等重要构件,以减少在伸缩后浇带处的应力集中。
四、伸缩后浇带的维护与修缮伸缩后浇带的维护和修缮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 定期对伸缩后浇带进行检查,发现有裂缝、变形等问题及时修缮,以防止进一步的损坏;2. 修缮伸缩后浇带时,应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材料,确保修缮工作的质量和效果;3. 在进行维护和修缮时,应注意对伸缩缝条的处理和密封,以保证伸缩缝的密封性和防水性;4. 对伸缩后浇带进行修缮时,及时采取临时支撑措施,以保证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及施工工艺(修订)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一是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 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 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是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是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是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
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1 、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伸缩缝、后浇带、的设置
一、伸缩缝的设置
根据设计规范,矩形构筑物最大伸缩缝间距一般为20~30m。
近年来,一方面工艺所要求的水池长度已远远超过了规范间距;另一方面随着建筑材料、施工方法的改进,又为超长水池不设缝、少设缝提供了可能。
设计人员在具体设计时应根据地基、气温等工程情况,考虑是否设缝及相应的施工方法,认真进行计算并采取适当设计措施。
一般水池设计中,对结构强度、裂缝开展宽度、抗浮等计算,一般均能按规范要求考虑得较好,但是由于温度、变形以及不均匀沉降所引起的开裂,在工程中却常常遇到。
大多数出现裂缝的工程实例表明,设计对温度、混凝土收缩变形等影响因素的考虑欠缺是问题的主要原因。
以下两点需重视:
①水池类构筑物并非必须保证不开裂,对设计人员来讲重要的是做好裂缝的控制。
一方面设计人员要事先对可能的不利因素及其影响予以预防,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万一发生较大裂缝要有相应的处理方法及技术措施,确保工程交付验收及投产后的安全生产及运行需要。
一般说来,影响裂缝的主要因素是温差及混凝土的收缩,温度越高越易开裂,裂缝的数量及宽度也越大;混凝土收缩越大,裂缝的数量及宽度也越大。
因此,设计人员要从设计与施工两个方面来加强控制。
设计方面,增加配筋率或减小钢筋直径能增加混凝土的极限拉伸,
因此在结构设计时,在节点应力集中处或大体积混凝土中沿截面均匀配置细、密的构造钢筋或钢筋网片,可提高构件的抗裂能力。
施工方面,不要过分强调加快工程进度,不要过分追求水泥的早高强,尤其不要不分场合地使用早强型(R型)水泥。
在混凝土中考虑掺加缓凝剂和减水剂,降低水灰比,适当增加粉煤灰的用量,减少水泥用量。
混凝土振实成型后,要尽早表面覆盖,加强养护,延长浇水养护时间,特别是夏季和大风天气。
②加强对允许伸缩缝间距的计算。
从设计方案来讲,设计尽可能采用无缝设计以满足施工的连续性及减少施工难度。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详细收集相关资料,针对地基软硬及温差大小,选择伸缩缝的间距。
一般水池设计时主要考虑施工阶段的最不利温差和混凝土收缩产生的当量温差,保证由于综合温差对混凝土产生的拉应力与混凝上相应龄期的极限抗拉强度之比值符合安全要求,并按此条件复核设计假定的伸缩缝间距是否满足。
最不利温差一般可采用混凝土浇筑时气温与混凝土达稳定时温度之差。
当构筑物及时回填土时,由于地下温度一般常年变化不大,混凝土达稳定时温度可近似取当地年平均温度;但如果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可能要越冬后回填情况,混凝土达稳定时温度应取当地月平均最低温度[2]。
对设计考虑设置伸缩缝情况,建议伸缩缝从基础垫层就断开,这样计算底板伸缩缝间距时,基底土对混凝土底板的约束系数Cx值才切合实际。
二、后浇带的设置
当设计较长矩形水池时,设计可采用后浇带或UEA加强带等施工方法来减少混凝土收缩产生的当量温差及不利温差[3]。
后浇带的设置可避免部分不利的施工前阶段温差及混凝土前期收缩产生的当量温差,从而增大了构筑物伸缩缝的允许间距。
后浇带的间距首先应考虑要能有效地削减温度收缩应力,其次考虑与施工缝结合。
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后浇带的间距宜为20~30m。
后浇带的保留时间当然越长越好,但必须在施工期间不要影响后续工序,一般不应少于40天,最宜60天(考虑施工可能)。
在此期间,混凝土水化热引起的早期温差影响基本消失,以及混凝土有不少于30%的收缩已完成[4]。
当设计采用UEA混凝土加强带时,依靠加强带UEA混凝土较大的膨胀应变,补偿两侧混凝土的温差应变。
UEA加入到普通混凝土中,拌水后和水泥组份共同作用,生成大量膨胀结晶水化物--水化硫铝酸钙(C3A.3CaSO4.32H2O),使混凝土产生适度膨胀。
在约束条件下,它通过水泥石与钢筋的粘结,使钢筋张拉,被张拉的钢筋对混凝土本身产生压缩应力(称为化学预应力或自应力),在混凝土中产生0.2~0.7Mpa的自应力值,可大致抵消由于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产生的收缩拉应力。
即掺加UEA的混凝土的拉应力接近于零,或小于0.1~
0.2mm/m。
从而防止或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开裂,并使混凝土致密化,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抗裂防渗能力。
设计人员可通过对UEA掺量的调配,补偿混凝土的收缩,使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差≤0,同样达到增大伸缩缝的允许间距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