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鲜卑拓跋部的南迁:
呼伦贝尔大草原 汉魏以来, 鲜卑拓拔部逐 渐南迁,过着 游牧生活。公 元315年鲜卑拓 拔部建立代国, 后为前秦苻坚 所灭。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刺勒川》
2.崛起: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 解。386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 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历史 上称为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 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 混乱的政治局面。
北方 东 汉 南方
东魏 魏 蜀 吴
十六国 西晋
北齐 北周
北魏
西魏
东晋
隋 朝
宋-齐-梁-陈
1、族源: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颠之东麓,是一天然 石洞,洞内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数千人, 是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派人 来此祭祖,现在祝文仍镌刻于石壁上。
北魏疆域图
链接高考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 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 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解题关键:如何正确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 我们应该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其主要活动, 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夸大和否定历史人物的 作用,不能以偏概全 判断的标准: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 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 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 擅长射猎骑兵凶猛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 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 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Fra Baidu bibliotek
问题1:根据材料和图片,你 能分别描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 产、生活方式吗? 问题2: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 的原因是什么?
——改革内容
社会问题 1 阶级矛盾激化 2 民族矛盾激化 3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4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5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6 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形成原因 宗主督护制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保守势力强大,经 济落后,柔然威胁
解决方案 实行三长制 汉化政策 采用汉制 整顿吏治 均田制租调制 迁都洛阳
情景再现
冯太后影响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 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 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 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 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 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 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 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 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 深刻的。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可能性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 础(前提) 2.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 荡不安,改革迫在眉睫(必要性) 3.随着胡人入驻中原,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 (可能性) 4.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深受影响(推动力)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可否 买卖? 禁 限
露田
国家所有
桑田
农民所有 禁 麻田
性质: 封建国 家土地 所有制
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 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
2) 改行“三长制”
思考:三长制实行之前的地方统治机构叫什么?有何弊端? 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影响: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 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3)整顿吏治
原因: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加深矛盾。 内容:俸禄制;考核官吏决定任期。 影响:吏治得到改善,农民安心从事生产,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一定程度上有,但不可能从根本上 防止贪污现象。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 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 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1、前期
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中后期 特点: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实行均田制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 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朝堂议政
众爱卿,咱们迁 都洛阳如何?
…… ……
……
……
……
4)迁都洛阳
长城--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 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 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第5课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标要求: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探究思考
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进行改革? 他推动了哪些改革? 改革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情景再现
胡人与汉人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 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 政权。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民族间的混战造成白骨蔽野 、村丘邑墟的惨景。诸胡同汉人一样,为此付出了很高的 代价。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 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 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 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 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 来,他们的子孙干脆以胡人自居。 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 胡人入驻中原,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