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精神分析摘要

合集下载

李鸣精神分析摘要

李鸣精神分析摘要

语言是为了交流,而人们说话总是在设置障碍。

来访者说什么就治疗什么总是错的。

来访者是来迷惑你的,说的都是假话,他越痛苦就把它埋得越深,防御就是扭曲。

●从来访者与咨询师的互动关系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来访者。

●精神分析可以从不可改变的因素、心理发育、防御机制、情感、认同、关系模式、自尊、病态信念等八条途径入手。

●来访者会忘了你说的话,但是会永远记得你的态度。

●来访者的自我总是不那么强大。

●要让来访者产生不协调,引导他看到自己的不协调。

而人总不愿意自己的错误被别人发现。

●没有人是大大咧咧的,每一个人都心如发丝。

●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早期互动的失败。

●中立就是说废话,而一说废话来访者就会投射。

●心理治疗是背后有理论支撑的言谈举止。

好的问题背后一定有理论假设。

●脑子里没有的东西世界上是不存在的。

内部成像左右我们的视线。

世界毫无意义,我们赋予其意义。

●设置是为打破而设置的。

打破的原因比设置更重要,一打破机会就来了。

●精神分析就是使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

一到意识层面就会有疗愈效果。

●凡是忌讳的东西就是常想的东西。

●人是体验的总和,是过程不是目标,路上才是人生。

注重过程就是生活,注重结果就是等死,因为死亡是最终结果。

●生活是无数个体验的连续体,这种连续体的纬度越宽,人越幸福。

●我是谁?我应该是谁?我会是谁?三者越接近越幸福。

●双亲的态度,形成了孩子的价值观。

两人相见,六人在场。

●找对象首先要使内部成像清晰起来。

内部成像不清晰,要么找不到,要么全都是;内部成像太清晰则找不到对象,因为本来就没有。

一般人都是找一个有点相似的,修修补补将就。

●孩子成绩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内心冲突中消耗殆尽。

在安全中孩子就能探索。

足够的宽容,允许不良;足够的坚定,纠正不良。

●孩子在超我形成之前,体罚是必须的。

规矩和约定必须要执行。

●夫妻好,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爱孩子,就不要和孩子结盟。

●青春期的孩子要把自己和父母或父母所期待的形象区别开来,知道自己是谁。

精神分析书籍分享

精神分析书籍分享

精神分析书籍分享精神分析是在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精神分析在现代最重要的发展是客体关系理论,它是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精神分析书籍,希望大家喜欢!精神分析书籍分享:1、督导关系——一种当代心理动力学方法(美)M. G. F-O'Dea等著李芃等译本书为精神分析的督导提供了一种明确的关系取向的方法。

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一种不带任何成见的、颇具启发性的精神分析的观点。

她们强调了所有督导者都曾感到过的缺憾或遭遇过的困境,包括督导关系中的移情与反移情、权力共享与权力不对等或依赖关系之间的冲突,以及督导者应忠诚于所在机构、被督导者还是病人的困扰。

2、弗洛伊德与安娜·O——重温精神分析的第一个案例(英)Richard A. Skues 著孙铃等译安娜·O的案例一向被认为是精神分析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典范。

但同时,从弗洛伊德生前直至现在,对弗洛伊德的批判和指责也从未停息过。

本书作者将安娜的案例完整展示于世人面前,通过深入而透彻的评述和分析,有力地反击了弗洛伊德的反对派,真实地重现了这个尘封了半个多世纪之久的案例应有的辉煌。

3、101个心理治疗难题(美)Jerome S. Blackman 著赵丞智曹晓鸥译《101种心理防御》作者Blackman医生新著,他为浩瀚的精神分析治疗之海带来了清晰和次序。

Blackman医生的最特别之处在于,他能将非常复杂的情境问题用清晰和有条理的方式讲述出来,给接受他督导的治疗师以有效的回应,帮助其迅速理清和解决治疗中的疑惑和困难。

本书凝结了作者40多年的心理治疗和督导经验,把最常见的棘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之道呈现给了读者。

4、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装)(美)N. McWilliams主编钟慧等译李鸣审校南希博士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扎实的临床实践经验使此书能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将精神分析理论的动力学诊断思想,通过不同的临床视角,融入咨询师的日常工作实践中。

《08:客体关系(温尼科特)--李鸣老师精神分析微课》听课笔记

《08:客体关系(温尼科特)--李鸣老师精神分析微课》听课笔记

《08:客体关系(温尼科特)--李鸣老师精神分析微课》听课笔记客体关系是现代精分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

经典弗洛伊德、新弗洛伊德(荣格、阿德靳等)、后弗洛伊德(依恋、客体关系、自体)弗洛伊德把力比多投射的对象称为客体,这个客体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体,可以是抽象的物体。

客体关系理论学派:泛指人与人建立关系的对象。

认为人都有基本的动力寻找与人建立的关系。

人都具有基本的动力,去寻求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

人总是习惯沿袭早年形成的客体关系观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符合这种观念的人和事,以此来建立人际联系的。

举的例子:苹果。

主要是因为内部有苹果的呈相。

重要的客体对象帮助你造成的,内化和内部呈象是上一次课的主要内容。

识别自己与他人、识别物与物不同的区别。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童年期造成的。

内部呈相在生活中不断的演习,是在无意识中的。

会深深地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态度。

遇到事情时自然出现的第一想法或念头或反应。

一个人在生活中实际面对的是两个:一个是客观真实的存在,一个是大脑的内部呈相。

老师举例子:一个心理老师,如果你去听课,这个现实中的心理老师和你想象中的一样,你就会觉得这个心理老师真好;否则你就会觉得不好,失望。

我们的实际态度与想象中会有差距。

你的童年期对某人的印象会不知不觉转化到现实中来。

对一个人的评价,应该是客观的,但实际上往往会受到个人的经验影响。

心理学效应:墨菲定理,如果事情有可能出错,它就一定会了错,只是早晚问题。

(老师还用英语念了一遍),逻辑上不通的,心理上能行通的。

事情举例:1、总觉得自己会考试考不会,即使考的好,也不会认为自己是有能力考好的,也会否定自己。

2、灰姑娘的故事。

倾向于不好的事情。

以上内容是上节课讲的。

下面是新内容:大脑内部有多少呈相,你也不会知道。

比如:我说苹果、桌子、勇敢、仁慈等,每个人的理解都会不一样。

人都是按照自己的内部观去理解这个世界的。

婴儿的感觉是如何归因的,最初形成对自己的看法,是双亲对孩子的态度决定的。

恰好的挫折

恰好的挫折

的冲突 ,正是在这些冲突中 ,产生 了心理生活 ,在冲突及其解决 中 ,个 性心理得 以发 展。在诸 多 的焦 虑 中怎样 才 能判 断 这些 “ 失败 ” 那 些 “ 挫折” 是适当的呢?温尼科特又通过区分 “ 需要 ” ( n e e d )与 “ 愿望” ( w i s h e s )明确地表达 了这一 观 点。他认 为 ,愿 望 来源 于本 能 的 冲动 , 最终 与社会现实相冲突的部分 ,如果他们不被满足 ,就会被压抑 或被升 华或转变成 目标被抑制的其他方 面的满足 ,等等 ,不会引起严重 的心理 病理 。而需要是发展的必需 品 , 儿 童需要父母某些养育行为提供 必需的 体验 。如果父母提供了 ,儿童就继续发展 ,如果父母没有提供 ,儿童的 发展就会停滞不前 。这不是本能冲动的满足 ,而是通过提供必需 的体验 达到 自 体 的问题 。温尼科特认为 , 严 重的心理病理是没有充分 提供需要 的结果 ,是 “ 环境缺陷疾病” 。 因此婴儿 的养育者 如何 区分婴 儿的 “ 需要” 和 “ 愿 望” 便变得 至 关 重要 ,决定着是否是适当的挫折 ,是否是 让婴儿适应 的 “ 失败 ” ,是 否会造成婴儿 的心理病理。 再来 谈谈需要 。需要 是指人脑对 生理需 要 和社会 要求 的反 映 ,是 个体 内部 的某 种缺乏或不平衡状 态 ,体现 了个体 在生存 和发 展过程 中 对客观事物 与条件的依赖性 ,是个 体活 动积极 性的 源泉 。简 而言 之就 是人们缺乏某种东 西而产生 的一种 “ 想 得到 ” 的心理状 态 ,比如 :血 液中血糖成分 的下降会产生饥饿 求食 的需 要 ;水分 的缺 乏会 产生 口渴 想喝水 的需要 ;生命财产得不 到保障会 产生安 全的需 要 ;孤 独会 产生 交往 的需要 ,简而言之这一些都 是应该 有或者 必须有 的 意思 ,侧 重一 般要具备 。 人是生物机体和社会实体 的统一 ,因此 ,在个体身 上存在着多种需 要 ,有些需要可能为 了生存 和延续种族 而成为个体行 为活动 的驱动力 , 有些需要 则是 劳动、人 际交往等行为活动过程 中维 系个体 的生存与发展 所必需的。在人 的一生 中,需要种类是不断变化 的 , 需要 的变化往往会 成为人格变化与发展 的内在原 因。心理学家按照不同标 准 ,对人 的需 要 进行分类 ,而心理学 家马斯洛则将需要按照波浪式演进的方式分 为 5个 层次 :生理需要 ( 个体需要维持生存的需要 , 包 括食物 、水 、睡眠、空 气和性) ; 安全需 要 ( 个体 对组织 、秩序 、安全 感和可 预见性 的需 要 , 包括稳定 、受到保护 、远离恐惧 和混乱 、免 除焦虑等 ) ;归属 与爱 的需 要 ( 个体感 到缺乏朋友 、爱人 、子女 ,渴望与人建立一种充满感情 的关 系 ,渴望在其群体和家庭 中拥有地 位的需要 ) ;尊重 的需 要 ( 个体基 于 自 我评价产生的 自重 自爱和 期望受 到他人 、群 体和社会 认可 等需求 ) ; 自 我实现的需要 ( 个 体的各种才能和潜能在十一的社会 环境 中得 到了充 分发挥 ,实现了个人 的理 想和抱 负 ,并 且达 到个性 充分 发展 和人格 和 谐 。自我实现是一种创造性 的需 求 ) 。马斯洛 认为 ,人 的这五种需要 是 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它们构成 了不 同的等级和水平 ,并成为激励 和调控 个体行为的力置。所以父母们某些养育行为基于婴儿生长成熟 的各阶段 中提供必需 的体验 ,在 “ 愿望 ” ( w i s h e s )部分 提供适 当的 “ 失败” ,并 非是只共情而没有界限 , 并 非是完全的 “ 你好我 也好 ” ,而是 提供 “ 够 好 的妈妈” 的抱持环境,以利于促成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 并 成为他 自己。 ( 作 者单位 :上海华 东师 范大学心理与认 识科学学院)

李鸣精神分析督导经典语录

李鸣精神分析督导经典语录

李鸣精神分析督导经典语录→人都是不自信的,说不自信都是正确的。

生命还有自信?→人的政治生命是极端脆弱。

因为高处不好下来。

我们要感谢父母生我们不够漂亮,不够成功,才得以生存。

→自尊赖以维持的因素有多现实。

→人要有尊严的存在,这是人和动物的区别。

→人类所有的行为不是在攻击他人,就是在攻击自己。

是力比多投射的人事物。

→社会有的主流思想。

有人说共产党执政不好,但没有比不是共产党执政更糟糕的事情了。

→投射都是早年形成的。

→现实社会的意义在于不断制造情况来让他投射。

我们的行为都是依照外边世界的投射。

人是在没有信息的情况下只能依照外部的信息,所以人要自省。

→人类赖以维持的自尊有多现实,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自尊来推断别人。

→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这个问题引起的冲突。

是冲突让他们来咨询的,而不是事情让他们来咨询的。

→要明白的问题需要“假设”,假设是需要答案。

假设的前提是自己那里先有答案。

→自尊很隐晦。

说简单的问题,就可以放松防御,事情太重大了,防御就来了。

以开放的态度来对待防御,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评估自尊的临床意义。

→保护一个人的自尊,把伤害降低最低。

→只有受了挫折才能成长,治疗过程中过度愉悦是一种防御。

任何一个要得到的过程都是艰辛的过程。

→“一吐为快”是小时候发育不良的表现,成熟的标志是“不卑不亢”。

看你是“目的”取向还是“痛快”取向。

→治疗的一个目标是唤起他的内省,维护他的自尊。

→先增强正性的东西,再说弱性的东西。

→记住,不要突然拿掉他的自尊模式。

→先让协调变得不协调,然后逐渐拿掉。

→世界是没有对和错,只有合适不合适。

→记住,寻找冲突,而不是寻找事情本身。

知道自己的冲突了,就不那么冲突了。

→冲突有两面,要取那面,就只能选择一面。

→事实不能造成你来看心理医生,而只有冲突才能造成你的问题。

→家长关心成绩是没有错误的,这是社会的要求。

人格的完整要有机会才能表现,而成绩往往就是那个机会。

→我和你一样。

明白了,他就可以选择了。

《格式塔咨询与治疗技术》书评概要

《格式塔咨询与治疗技术》书评概要

《格式塔咨询与治疗技术》书评摘要:作为人本主义三大疗法之一, 皮尔斯创建的格式塔疗法在世界各地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格式塔疗法是自己对自己疾病的觉察,即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觉察、体会和醒悟, 是一种自我修身养性的疗法。

它关注来访者的个人感受与体验, 运用“完形的形成与破坏” 、“体验 -接触循环”等理论来解释心理问题的产生与治疗。

它的实施简便易行,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本文介绍了《格式塔咨询与治疗技术》一书的结构与格式塔疗法理论, 论述了它的核心概念与治疗技术, 并结合实际对其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格式塔疗法理论技术核心概念评价1 《格式塔咨询与治疗技术》一书介绍《格式塔咨询与治疗技术》是一本关于格式塔治心理治疗方法的心理学理论专著。

由 Phil Joyce、 Charlotte Sills著作,叶红萍等人翻译,李鸣审校。

在此为大家介绍李鸣教授与叶红萍老师。

李鸣,著名精神分析专家,主任医师、苏大教育学院教授执业经历。

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 20余年,二次读研,曾在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专攻心理学又获得该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 2001年再度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后。

现任国家卫生部及苏州市专家咨询团成员、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常务理事、法医精神病类执业司法鉴定人,并在苏大和南医等院校中授课,在中华医学会及其他学术团体内兼职。

多次在国内外专科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

他不但有丰富的精神科临床经验和渊博的心理学知识,还有很强的科研、教学、管理工作能力。

叶红萍,中国心理卫生学会首批注册心理师、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擅长领域:压力与情绪管理、人际沟通、亲子关系、婚恋与情感等领域咨询;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培训与讲座。

国内有关格式塔理论与治疗技术的书籍中, 关于格式塔理论与哲学的经典著作如汗牛充栋, 而关于格式塔的临床实践的著作却是凤毛麟角。

即便有一些对技术和技巧的泛泛描述, 但也如隔靴搔痒, 而没能为感兴趣的理论学习者提供系统全面的论述。

李鸣教授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督

李鸣教授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督

李鸣教授精神分析理论与XX督导课程李鸣教授是中国精神分析学界泰斗级的专家,他是中德班一期精神分析组的**教员(“中德班一期”被誉为中国心理治疗领域的“黄埔军校”,国内精神分析治疗顶尖级的专家大部分都是一期班的XX).李鸣教授具备精神医学与心理学双重专业背景,他是精神医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咨询心理学硕士,哈佛大学医学院XX医学博士后,学贯中西。

他同时还担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学组顾问,中德心理治疗研究院**理事。

之前李鸣教授仅在**和**开设系列的精神分析课程,他的课程备受专业人员欢迎。

2021年明睿信深泉XX有幸邀请李鸣教授首次来到**,举办“精神分析理论与XX督导课程”,带领我们走进纯正的精神分析殿堂。

本课程旨在帮助心理工作者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和案例督导,在日常咨询和治疗工作中,掌握应有的精神分析基本理论,逐渐XX扎实的理XX底。

并注重通过案例解析,在XX中掌握案例分析的思路和技巧,反复锤炼,努力成为合格的专业工作者.李鸣教授的督导课程举重若轻,充满哲理和思辩;风趣而幽默;深邃而通俗;严谨而不刻板。

信手拈来的事例精准而清晰地演绎晦涩难懂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使人回味良久。

**的课程将从第二阶段“心理问题的评估与诊断”开始,一共八个主题,每个主题三天。

2013,让我们站在XX的肩膀上领略精神分析的无限魅力!一、课程设置:第一阶段:精神分析基础理论课程安排:理论讲授与梳理内容:心理治疗概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经典理论向现XX论的转变、现代精神分析理论(自二、教材:1、第一阶段教材:《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与技术》(黑**人民XX)2、第二阶段教材:《精神分析案例解析》(轻XX)3、第三阶段教材:《精神分析的技术和XX—中文版内部教材》,拉尔夫. 格林森(著)《THE TECHXXXXUE AND PRACTICEOF PSYCHOANALYSIS》RalphR.Greenson4、选读:《寻找弗洛伊德》(科学XX) 《心理治疗师的问答艺术》(世界图书出版XX).每个阶段都以这三本专业教材为理论知识支撑,课前需提前阅读,上课时需携带。

荣格的分析性心理治疗

荣格的分析性心理治疗

荣格的分析性心理治疗第一篇:荣格的分析性心理治疗荣格的分析性心理治疗 [李鸣] 荣格的分析性心理治疗(上)作者:李鸣文章来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年第1期第10卷心理治疗作者:李鸣单位:李鸣(江苏苏州市广济医院 215008)分析性心理治疗由荣格创立,是一种试图通过演绎象征意义来建立意识和潜意识间辩证联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在具体操作时,通过对梦、幻想等潜意识产物的分析,以使被分析者建立其意识与个体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和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间的沟通。

荣格生于瑞士,从小受文化启蒙运动的乐观主义熏陶,坚信对任何问题,只要通过彻底的分析,都可得到解决。

最初,荣格在研究联想过程中发现,如果要求被试者看到某个词语时,自由地说出首先进入脑中的相关词语,许多受试者对某些特定的词语相对其它词语而言,反应不是太快就是太慢,这种特定词语的种类因人而异。

因此,荣格推断:这些词语一定与人的“情结”(complex)有关,这些词,荣格称之为“情结指示 1 词”(comples indicators),任何触及到这种情结的词都会引起拖延的反应,而且这种情结在潜意识水平受到压抑,无意识中的情结占用了大量的心理能量,从而干扰了人的正常活动和记忆,妨碍了心理的正常发展。

荣格的这种对潜意识和压抑的理解受到Frued的赏识。

之后,二人来往甚密,荣格出任了首届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

荣格认为,人的人格应分成:自我、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三部分。

三者互相独立,同时又相互联系。

自我(self)是人格的中心,是指人的现实存在,是人的思维、情感、认知和感知觉的综合。

人的自我与自我原型密切相关。

自我的原型是指:与生俱来的完整感和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原型最初是以特定群体共同遵照的守则出现,久而久之,这些守则演化为这一群体中个体的人格特征。

因此,原型是人的潜在性格,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家庭结构中原型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当我们身陷绝境或是当外界的压力超过我们自我(ego)的应付能力时,自我原型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反映出来。

李鸣教授精神分析语录

李鸣教授精神分析语录

李鸣教授语录我声明,语录的每句话都是错的。

除非你知道怎么去理解心理治疗就是背后有理论支撑的言谈举止心理治疗理论的半本质,实际上即是:如何看待人性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比研究人本身更能激发人的兴趣了精神分析并不神秘,如果我把它讲的神乎其神,多半是我自己也并不理解精神分析就是使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诊断即是寻找潜意识的症结人的定义是:具有意识的,有理性的。

有道德良知的生物,如粗推论。

我们及我们周围的许多就很难成为人我们都是由己推人的,因此,了解自己是了解世界的开端世上有一个人最需要你的帮助,那就是你自己,助人必先自助,知己才能知彼人是唯一会脸红,也是唯一需要脸红的动物阅读是和自己交流,是与作者对话一个人的荣誉不在于别人怎么讲,而在于自己怎么想马克思和佛洛依德是殊途同归,都强调了人的非自主性世上的物质可以满足所有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们的贪婪心理治疗就是犯错误,因为来访者用一生练就的本领,轻易地让你误入歧途,一旦您呢个意识到这点,那么所有的错误都可能转变为治疗的契机有能力的治疗师就是犯错误多的治疗师,你的能力就是能正确的识别自己错了,并且能准确的表达自己错了来访者都是精心挑选治疗师的,即选择你有可能帮助他/她,又选择你对他/她束手无策语言是为了交流的,但在治疗中,语言是用来设置障碍的设置是用来打破的。

打破设置的含义更重要治疗来访者说什么,你就治疗什么,永远是错的从来没有差劲的来访者,只有差劲的治疗师慌不择言有可能是真话,对三思而语要保持警惕来访者和你的互动关系是场双人舞,他是中心,你是主导了解来访者的的人际模式可通过:童年经历,与重要人物交往,与咨询师的互动后者最有意义来访者会忘却你的言语,但会记住你的态度你站到来访者的位置。

来访者就只能站到你的位置上我们并不能,也不需要做到完美无缺才能帮助来访者,但唯一需要比来访者优势的方面,是应具有更强大的自我力量。

即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的勇气要使来访者对自己的缺点从自我协调转变为自我不协调,人子那个愿意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没有哪个来访者是大大咧咧的,每一个人都心如发丝都来自于早期互动的失败治疗的停滞不前常常中立就是说废话,而一说废话来访者就会投射幼年的依附关系练就了我们能读懂别人的脸,更确切的说,我们投射性的认为读懂了别人的脸治疗师的思辨能力是指:治疗师能读懂来访者字里行间的含义,能听破译来访者目前的症状与儿童期内心冲突的密码治疗师的内省是指: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能分裂自我(split ego)体验与来访者的互动(experiencing ego),同时,又能观察自己与来访者的互动(observing ego)治疗师的含蓄是指:根据来访者的自我强度来决定说什么话,可以增强来访者的自我,提高其识别能力,或寻找更多的证据使来访者脆弱的自我也没能识别忌讳,就是经常想,但又不愿意提的事双亲的态度常常反照出子女的价值家里有个teenage,是场灾难浪子可以回头,浪爷极难悔改做官即是为人父母,好坏取决于其儿童期心理发育状况孩子成绩差,常常来源于费智力因素适当的体罚是必要的,特别是在孩子的超我不足够去昂达之前父母的感情基础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爱孩子就不应和孩子结成联盟青春期孩子的行为多半是孩子想与父母或父母所期望的角色区别开来,确立自我两人相见,六人在场,相爱如此简单,相处太难找对象,就是找啊找,对对看,像不像,我们基本都是找个有点像的,缝缝补补,将就用成熟的爱是寻找满意的客体关系,不应是种冲动,而是种能力教授父母常常会有笨拙的子女,低能力的负父母常常会有出色的子女我们都是生活在我们的童年感觉中,越重大的决定就越感情用事,如此强烈,如此优势,又如此难以名状照本宣科的养育孩子,一定会培育个傻瓜,想都不想的对待孩子,养育出的一定是你的孩子如果真不知道该对孩子做些什么,有桩事情一定可以做,那就是啥也别做不应把自己的价值观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忽视了孩子心理发育的特征不要和自己的孩子较劲,输的永远是你,因为当你孩子输的时候,你的心会更痛上帝赐给你孩子,同时也给你足够的理由去保持谦虚要想老年幸福,生命各期应发育良好当人的libido被满足的同时,攻击的冲动就拿更为强烈脑子里没有的东西,世界上是不存在的,世界毫无意义,我们赋予其意义我们来到世界上,是来含辛茹苦的,知道人生充满痛苦,那就什么痛苦也没有了人生,即是各种主观体验的总和,这种体验的纬度越宽,人越自由,经度越深,就越幸福人生是个过程,不是结果,只追求结果无疑是找死,因为死亡失终极结果。

合肥有哪些资深的心理专家

合肥有哪些资深的心理专家

心理咨询师(psychological consultant):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下面由安徽心港心理服务有限公司给您介绍几位口碑不错的资深心理咨询师。

万娇燕:心理咨询师督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师资、国家心理培训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安徽省婚姻家庭咨询师协会副会长、安徽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安徽省心理咨询学会理事、安徽省危机干预学会理事。

受训经历:2006年毕业于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专业方向:精神动力学,短程整合式治疗。

2007年开始接诊心理咨询个案。

2008年就读北京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研究生院,专攻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向。

目前个案咨询已超过6000小时;心理讲座近百场;擅长领域:婚姻情感、亲子教育、压力情绪管理、各类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陈发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督导、安徽省心理咨询学会理事、安徽省婚姻家庭咨询师协会副会长、安徽心港《家庭计划项目》发起人、南都公益基金会与安徽大学春晖学社“新公民计划”安徽心理援助专家组成员、中国员工心理健康工程讲师团主讲嘉宾、安徽省心理咨询师沙龙《家庭教育》主讲人嘉宾受训经历:2007年参加唐登华老师的家庭治疗课程;2007年参加雷正则老师的青少年心理治疗以及释梦的课程;2008年参加曾奇峰老师的精神分析初级班和中级班培训;2009年参加李鼎智老师的催眠课程;2010年接受个人体验一年;2011年参加杨凤池老师的焦点治疗课程;2012年~2014年接受赵小明老师的动力学团体督导以及一年的团体体验;2013年参加李子勋老师的客体关系课程;2013年~2015年参加了李鸣老师的初级、中级和高级的精神分析长程系统的培训;2016年参加了杨凤池老师的分析体验式心理治疗微课;2016年接受了秦伟老师的案例督导;2017年参加严和来老师的儿童精神分析的四阶段学习;自2007年来还参加过绘画治疗、朱建军的意向对话、方新老师的行为治疗、丛中老师的初级中级的精神分析课程以及沙盘治疗技术。

李鸣120讲笔记自体心理学

李鸣120讲笔记自体心理学

李鸣120讲笔记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autogenics psychology)是德国医生 Johannes Heinrich Schultz 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心理疗法,它通过训
练个体自我调节和自我放松的能力,以达到提高身心健康、改善自我认知和增强心理能力的目的。

自体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自体感知训练”(autogenic training),即通过身体感知和意识调节来改善心理健康。


体感知训练包括六个基本练习,分别是放松、重力感知、温度感知、心跳感知、呼吸感知和腹部感知。

个体通过重复练习这些感知过程,逐渐达到自我放松、平静以及身心和谐的状态。

自体心理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自主性:个体可以自主地学习和运用自体感知训练,不需要依赖于外界的干预或指导。

2. 无副作用:自体感知训练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心理疗法,不需要使用任何药物或工具,因此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3. 容易学习:自体感知训练的练习简单易学,只需要一定的练习和耐心,个体就可以掌握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自体心理学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医学、心理学、运动训练等。

它可以帮助个体减轻焦虑、恢复精力、改善睡眠质量,还可以作为一种补充疗法来辅助治疗一些身体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总的来说,自体心理学是一种以自我调节和自我放松为核心的心理疗法,通过反复练习自体感知训练,个体可以达到心身平衡和健康的目标。

它的简单易学和无副作用的特点使得它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精神分析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精神分析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精神分析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案例背景本次案例分析的对象是一位35岁的男性,名为李明(化名),已婚,有两个孩子。

李明目前就职于一家知名企业,担任中层管理职位。

他自述在过去的一年中,经常感到焦虑、失眠,并伴有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的压力感。

此外,李明还提到自己时常感到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

二、初步评估在初步评估阶段,我们通过与李明的交谈,收集了其个人及家庭背景信息。

李明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家庭,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从小就被教育要努力工作,取得成功。

李明在学业和职业生涯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他表示自己很少感到真正的快乐。

通过初步的心理测试和评估,我们发现李明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可能与其长期的压力和心理负担有关。

三、精神分析理论框架在对李明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时,我们采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框架。

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潜意识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及童年经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四、潜意识冲突分析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对李明的潜意识冲突进行了分析。

李明在童年时期经历了严格的教育和高期望值的压力,这可能导致他在潜意识中形成了对失败的恐惧和对成功的渴望。

这种冲突可能导致他在成年后仍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五、防御机制分析在分析李明的防御机制时,我们发现他经常使用否认和压抑作为主要的防御策略。

例如,李明经常否认自己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试图通过工作来逃避这些情绪。

然而,这种防御机制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导致情绪的累积和爆发。

六、童年经历与心理发展通过与李明的深入交谈,我们了解到他在童年时期经历了一些重要的事件,如父母的高压教育、与兄弟姐妹的竞争等。

这些经历可能在他的心理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影响了他的性格形成和应对压力的方式。

七、治疗建议针对李明的情况,我们提出了以下治疗建议:1.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李明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2. 精神分析疗法: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探索李明的潜意识冲突和心理需求。

青春期的反抗与应对——著名精神分析专家李鸣教授讲座报道

青春期的反抗与应对——著名精神分析专家李鸣教授讲座报道

青春期的反抗与应对——著名精神分析专家李鸣教授讲座报道青春期的反抗与应对——著名精神分析专家李鸣教授讲座报道8.21(周四)下午在由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承办的“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上苏州广济医院院长、苏州大学教授李鸣应邀作“青春期反抗的干预策略—从精神分析理论谈起”的专题报告。

本场报告由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陈红教授主持,李鸣教授首先明确本次专题报告主题是从精神分析理论谈青春期的反抗干预策略,根据精神分析理论,早年的客体关系影响到青春期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对青春期学生的行为干预需要认清青春期的“这些这些”行为表现是由于早期的“那些那些”引起的。

心理咨询工作者应层层分析、抽丝剥茧找出青春期这些特征与早期形成的潜意识之间的关系。

在接下来的报告中,他分别分析了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特征与评估。

口欲期,他指出这一时期口腔是婴儿期对外交流的主要器官,婴儿通过口腔来认识和体验外部世界,口腔欲的满足情况形成最初的信任感。

口欲期形成的主要特征有希望品质、满足特点、攻击特点。

如果对婴儿的口腔需要予以即时的满足可以形成最初的安全感,形成希望的品质,通过口腔可以得到某些方面的满足,同时口腔也是攻击的工具,口欲期的特征都可能影响到青春期少年的行为表现。

肛欲期特征有意志品质、分离焦虑、认同特征、满足特点。

肛欲期儿童要表达自己的自主性,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出不按父母要求行事,叛逆,不循规蹈矩,好奇,青春期的叛逆与之有关,父母要对青春期孩子严格要求的同时有足够的宽容与理解。

儿童在希望自主的同时,又害怕因为离开母亲而受到伤害,形成分离焦虑。

在满足特点上,主要体现在占有欲和依恋的满足,青春期少年逐渐寻找母亲的替代客体,寻找如母亲一样具体温暖呵护、体贴、关怀“妈”,并且与新客观“妈”存在依恋,一旦远离“妈”就会出现身心疾病,回到“妈”身边后,这些身心疾病又自然消失。

俄狄浦斯期的特征有目的品质、人际模式、权威崇拜、性蕾期。

为什么要学点心理学,结合李玟事件

为什么要学点心理学,结合李玟事件

为什么要学点心理学,结合李玟事件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心理学的重要性
2.李玟事件背景
3.李玟事件中体现出的心理学原理
4.学习心理学对我们的帮助
正文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它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和他人,以便更好地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心理学。

而李玟事件则让我们看到了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

李玟是一位著名的华语歌手。

在她的演艺生涯中,曾发生过一起备受关注的事件。

在某次演唱会上,李玟因为情绪激动,突然在舞台上晕倒。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大粉丝和媒体的关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李玟事件体现了多种心理学原理。

首先,事件发生时,李玟的情绪激动可能与她的压力过大有关。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的压力会导致人的身心疲惫,从而影响人的正常生理功能。

其次,李玟在舞台上晕倒,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决定了他在面对压力时的表现。

通过李玟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

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此外,学习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提高我们的人际关系。

总之,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对我们的生
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鸣教授讲精神分析“足够好的母亲”与婴儿的“依赖与独立”

李鸣教授讲精神分析“足够好的母亲”与婴儿的“依赖与独立”

李鸣教授讲精神分析“足够好的母亲”与婴儿的“依赖与独立”足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 mother)相对于克莱因所提的婴儿内部幻想的“好母亲”,温尼科特更强调真实的母亲,“一个真实的母亲对婴儿所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足够敏感。

”(温尼科特,1952)温尼科特认为影响力最大的似乎并不是粗暴虐待或严重剥夺,而是母亲对幼儿缺乏应答敏感性(responsiveness),即她对幼儿需求如何“处理”[4]。

足够好的母亲即指:在婴儿出生后数周内处于一种“原始母性专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的心理状态,母亲越来越淡化自己的主体性、个人兴趣和生活节奏等,越来越关注婴儿的活动,这是一种高度敏感的状态,能适应婴儿的愿望和需要。

这种原始母性专注为婴儿塑造了主观全能感(subjective omnipotence)和持续存在感(going-on-being)。

婴儿感到是自己的愿望创造了事物,当他感到饥饿时,乳汁就会流出。

零散的愿望和需要自发地浮现,当这些愿望和需要获得满足时,婴儿便消融于时间的长河之中,得以感到持续存在。

这一时期,即婴儿生命最初几个月的体验质量是今后成人期个体状态的关键。

足够好的母亲在开始的时候几乎完全适应婴儿的需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会逐渐减少这种适应,而婴儿将根据自己逐渐增长的能力来应付失败。

好母亲和坏母亲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如何处理所犯的错误。

母亲在被需要的时候应及时出现;同样关键的是,她在不被需要的时候应适时退离。

这时母亲慢慢地减少“把世界带给”孩子,逐渐减少代替婴儿自我的做法,逐渐减少婴儿的依赖感。

孩子开始意识到,欲望的满足不仅需要表达,更需要与他人妥协,因为他人也有自身的需要和计划。

依赖与独立“婴儿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

”(There in no such thing as a baby.)(温尼科特,1964)婴儿不是一个隔离的个体,没有母亲的照顾就没有婴儿,这是温尼科特所关注的母婴养育配对关系。

精神分析学派的进展与现状(上)

精神分析学派的进展与现状(上)

精神分析学派的进展与现状(上)
李鸣
【期刊名称】《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7(7)3
【摘要】精神分析学派的进展与现状(上)李鸣精神分析学派起源于S.Freud,初始它被看作是治疗神经症的工具,之后逐渐发展为心理学理论并涉及到文学、艺术、宗教、教育及儿童发展等各个层面。

Freud的理论,特别是他提出的无意识愿望对人心理的影响,迄今仍是解释和治...
【总页数】3页(P177-179)
【作者】李鸣
【作者单位】苏州市广济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055
【相关文献】
1.精神分析有关精神发育的学说及其在精神分析治疗上的意义 [J], Berg.,M.;许又新
2.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和荣格的人格理论之对比研究 [J], 王明慧
3.把精神分析引入中国地域文化研究--论精神分析学派的"隐型文化"理论在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的改造性应用 [J], 胡义成
4.精神分析学派的进展与现状(下) [J], 李鸣
5.精神分析学派的经典--《精神分析引论》 [J], 李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别人的好奇是你的金矿

别人的好奇是你的金矿

别人的好奇是你的金矿
李鸣
【期刊名称】《农家致富》
【年(卷),期】2007(000)022
【摘要】据报道:2004年春暖花开时.有一农妇挑着两桶蝌蚪到小学门口兜售.每对仅卖0.1元。

结果不到1小时便被抢购一空,净得50元。

【总页数】1页(P19)
【作者】李鸣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
【相关文献】
1.我们的隐私,怎么成了别人的金矿
2.激起孩子好奇心的萌芽——谈小班幼儿好奇
心的培养3.西方文化中对好奇及其个性差异的激励解析--兼论“自然中心激励观众好奇探索的工具箱4.深度好奇用深度语义理解挖掘商业价值金矿5.“保持好奇心,不要别人说什么,你就做什么”:百名学生南京对话诺奖得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是为了交流,而人们说话总是在设置障碍。

来访者说什么就治疗什么总是错的。

来访者是来迷惑你的,说的都是假话,他越痛苦就把它埋得越深,防御就是扭曲。

●从来访者与咨询师的互动关系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来访者。

●精神分析可以从不可改变的因素、心理发育、防御机制、情感、认同、关系模
式、自尊、病态信念等八条途径入手。

●来访者会忘了你说的话,但是会永远记得你的态度。

●来访者的自我总是不那么强大。

●要让来访者产生不协调,引导他看到自己的不协调。

而人总不愿意自己的错误
被别人发现。

●没有人是大大咧咧的,每一个人都心如发丝。

●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早期互动的失败。

●中立就是说废话,而一说废话来访者就会投射。

●心理治疗是背后有理论支撑的言谈举止。

好的问题背后一定有理论假设。

●脑子里没有的东西世界上是不存在的。

内部成像左右我们的视线。

世界毫无意
义,我们赋予其意义。

●设置是为打破而设置的。

打破的原因比设置更重要,一打破机会就来了。

●精神分析就是使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

一到意识层面就会有疗愈效果。

●凡是忌讳的东西就是常想的东西。

●人是体验的总和,是过程不是目标,路上才是人生。

注重过程就是生活,注重
结果就是等死,因为死亡是最终结果。

●生活是无数个体验的连续体,这种连续体的纬度越宽,人越幸福。

●我是谁?我应该是谁?我会是谁?三者越接近越幸福。

●双亲的态度,形成了孩子的价值观。

两人相见,六人在场。

●找对象首先要使内部成像清晰起来。

内部成像不清晰,要么找不到,要么全都
是;内部成像太清晰则找不到对象,因为本来就没有。

一般人都是找一个有点相似的,修修补补将就。

●孩子成绩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内心冲突中消耗殆尽。

在安全中孩子
就能探索。

足够的宽容,允许不良;足够的坚定,纠正不良。

●孩子在超我形成之前,体罚是必须的。

规矩和约定必须要执行。

●夫妻好,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爱孩子,就不要和孩子结盟。

●青春期的孩子要把自己和父母或父母所期待的形象区别开来,知道自己是谁。

●成人想留住青春,这本身就是一种幼稚。

青春有什么好?青春全是冲突和麻烦。

●爱是超越自我的局限性,冒险与另一人发生亲密关系,自我认同和他人的认同
融合一体,这其中有自我牺牲,是一种永远抑制内在分裂的互相献身。

没有自我就不敢爱,“我拿什么爱你?”
●越高智商的人防御越强,理论上父母越聪明孩子越笨。

农民的孩子更有自主性。

●知道人生就是障碍,那就什么障碍都没有了。

●老人幸福决定孩子的幸福。

●无条件关怀只有上帝和狗能做到。

●按感情办事就是按童年期的感觉办事。

越重大的决定越感情冲动、退行。

我们
都生活在我们的童年,以后再也无法改变。

●所有的遗忘都是有意义的。

所有的巧合都是有道理的。

●完美的男人,在男性中有女性的气质。

●来访者无一例外,都在做与自己想法相违背的事。

●我们渴求永生、依恃和有序,但世界是一团乱麻,上帝死了,生活无常。

生命
是不公平的,痛苦和死亡不可避免,无论与别人多么亲近,我们必须孤独地面对人生。

●当面临重大事件(死亡、金钱、性)时,我们就会做自己了。

当生命剩下最后
的时光,当你处在生存的边缘,当你有震撼体验时,你就会开始转向内心寻找意义了。

●有生存理由的人可以承受任何遭遇,也能充分欣赏生活,享受选择的自由。

●Sartre:人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自己的或者体现特殊理想的目标,
才能体现自己真正是人。

●人们纷纷试图用缓解社会性孤独(alone)的方法来缓解存在性孤独(lonely),
而只有思想的充盈才能使我们可能忍受存在性孤独。

●Frankl:当人们无所事事时常会感到存在的空虚。

通过做实事、感受价值和承
受痛苦可以帮助当事人发现生活的意义和目的。

陷入痛苦常能催人深思,处理困境能促人寻找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发现和体验生活意义。

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对自身以外的存在的投情。

只有在创造,在爱,在工作中,才能体验意义的存在。

●死不足惧。

怕死恋生是因为对生的未了情结(Unfinished)。

●阅读是在和自己交流。

●中年人如果不把先前用于适应外部环境的能量转向于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适应,
建立起一套新的精神价值,就会逐渐对生活失去兴趣,生命仿佛空虚而无意义。

他的后半辈会在痛苦中持续。

●人的基本体验(如焦虑、抑郁和快乐)更多地存在于时间(here and now)而
非空间中,而现代社会的一大谬误则是常常在空间概念上看待自己,这使我们失去了存在的纯真。

●Nancy:情感如果得到适当的表达和理解有助于成长。

这种功能的最好的例证就
是哀伤的作用。

在正常的哀伤过程中,天性会赋予我们一种能力,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失望趋向情感的平和。

象征性地告别以前的生活阶段,意识到自己在每一次丧失中的局限性,以及不可能拥有一切的事实,都有利于成长。

●Nancy:应把心理治疗理解为一种哀伤的过程,而大多数治疗师的人格都有点抑
郁倾向。

●Winnicott的good-enough mother理论
一个真实的母亲对婴儿所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足够敏感,在婴儿出生后数周内处于一种原始母性专注(应答敏感性)。

母亲越来越淡化自己的主体性、个人兴趣和生活节奏等,越来越关注婴儿的活动。

这种专注为婴儿塑造了主观全能感和持续存在感。

婴儿感到是自己的愿望创造了事物,当他感到饥饿时,乳汁就会流出。

零散的愿望和需要自发地浮现,当这些愿望和需要获得满足后他便消融于时间的长河之中,得以感到持续存在。

婴儿生命的最初几个月的体验质量是婴儿今后成人期个体状态的关键。

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应该逐渐从原始母性专注中退出,越来越关心自身的舒适,而婴儿将根据其逐渐增长的能力来应付母亲的怠慢。

母亲在被需要的时候应及时出现,而在不被需要的时候应适时退离。

母亲慢慢地减少“把世界带给孩子”,孩子开始意识到,欲望的满足不仅需要表达,更需要与他人妥协。

这是一个逐渐减少对母亲的依赖,逐渐适应挫折的过程。

母亲越是能够给予孩子适度(good-enough)的亲密关系,孩子就越有能力与母亲分离,顺利进入趋向独立的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