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代理理论综述2019
最新第四讲委托代理理论
激励兼容
➢ 初始假设: 1.合同委托者和代理者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2.人不总是诚实的,但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
➢ 激励兼容是一种信息激励机制,它通过协调委 托、代理双方的利益,使被激励方主动地公布 自己地真实信息,由不诚实转变为诚实,达到 组织中各成员目标的一致。
➢ 激励兼容约束与经济激励和文化激励共同作用 于组织背景,可以起到提高组织效率的作用。
教育成本:指一个人为完成某一个学习项目,获得 毕业证书所附出的努力成本,不包括学费。
第四讲委托代理理论
L型劳动者获得文凭的成本函数为:
C(e) e
(1)
H型劳动者获得文凭的成本函数为:
C(e)ke
(2)
e 表示文凭高度;0k1表明H型劳动者获得同样
文凭付出的努力成本较低。
第四讲委托代理理论
(二)教育的门槛水平
第四讲委托代理理论
产品质量与标准:信号发送
高质量产品的销售者建立声誉,来向购买者传达产品信息, 让购买者相信他们产品的高质量。 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常根据企业声誉作出购买决策。
解企 决业 信 息 不 对 称
当一项生意很难建立或根本没有机会作出 声誉时,“标准化”——生产一种标准化产 品,以连锁经营方式或其他方式提供给顾客, 如麦当劳、肯德基等。
❖ 提议和贯彻属于 “决策管理”;而决策认 可和监督属于决策控制。
第四讲委托代理理论
实证代理理论——
法马和詹森(1983)
❖ 剩余风险分担、决策管理与决策控制分离与 否取决于风险分担、决策专业化与代理问题 控制的权衡
第四讲委托代理理论
实证代理理论——
法马和詹森(1983)
❖ 第一、 将剩余风险分担与决策控制分离出来 将会导致决策管理与决策控制分离出来。。
委托代理理论综述
李华:委托代理理论综述类别:发表 | 浏览(1544) | 评论(0) 2006-10-31 22:14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于“专业化”(specialization)的存在。
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Hart and Holmstrom,1987)。
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Ross.S, 1973)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了。
”委托代理理论从不同于传统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它在解释一些组织现象时,优于一般的微观经济学。
一、委托代理理论基本模型近20多年来,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方法发展迅速。
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由威尔逊(Wilson,1969),斯宾塞,泽克豪森(Spence and Zeckhauser,1971)和罗斯(Ross,1973)最初使用的“状态空间模型化方法”(Statespace formulation)。
其主要的优点是每种技术关系都很自然地表现出来。
但是,此方法让我们无法得到经济上有信息的解(informative solution)。
一种是由莫里斯(Mirrlees,1974,1976)最初使用,霍姆斯特姆(Holmstrom,1979)进一步发展的“分布函数的参数化方法”(Parameterized distribution formulation),这种方法可以说已成为标准化方法。
另一种模型化方法是“一般分布方法”(general distribution formulation),这种方法最抽象,它虽然对代理人的行动及发生的成本没有很清晰的解释,但是,它让我们得到非常简练的一般化模型。
在对称信息情况下,代理人的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到的。
委托人可以根据观测到的代理人行为对其实行奖惩。
此时,帕累托最优风险分担和帕累托最优努力水平都可以达到。
委托代理理论解释课件
委托代理理论的信息结构
信息结构
1.A 委托代理理论的信息结构包括信息对称性、信 息完备性、信息动态性等因素。
信息对称性
1.B 在完美的信息对称条件下,委托人和代理
人可以共享所有的信息和知识,代理人的 行为是可观察和可验证的。
信息完备性
1.C 在完备的信息结构下,所有可能影响收益的 信息都是可观察和可获取的,这有助于委托 人更好地评估代理人的努力程度和绩效。
委托代理理论解释
目录
•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模型 • 委托代理理论的激励机制设计
目录
• 委托代理理论的实际应用案例 • 委托代理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 • 总结与回顾
01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定究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 的关系和行为。在这种关系中,委托人将某些决策权和责任 转让给代理人,以实现特定的目标或任务。
信息动态性
1.D 在动态环境下,信息可能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这可能影响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决策和行为 。
03 委托代理理论的激励机制设计
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目标一致性
激励机制的设计应确保 代理人的行为与委托人 的目标相一致。
公平性
激励机制应公平对待代 理人,避免产生不合理 的优势或劣势。
激励相容
激励机制应同时满足委 托人和代理人的需求, 实现双赢。
03
目前,委托代理理论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研究领域 不断拓宽,涉及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多样。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模型
02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假设
01
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理论探讨的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其 中委托人希望代理人按照自己的利益行动,而代理人则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第一篇: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论文标题: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论文作者张跃平/刘荆敏委托—代理问题的激励研究是现代经济学中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委托—代理激励理论中牵涉到人的利益冲突和不对称的信息问题。
随着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飞速发展,现代激励理论出现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令人振奋的现代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前沿领域。
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效用函数经常不一致,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存在着对工作的详细信息、代理人的能力、品德和偏好的信息不对称,度量代理人业绩的成本昂贵。
所以,除非委托人能有效地约束代理人,否则代理人做出的决策通常不是最优的,这就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
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原则是如何建立一种激励机制,使代理人的行为有利于委托人的利益。
一、委托—代理问题的主要研究结论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科斯的产权理论和威廉姆森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信息经济学和契约理论在微观经济学领域的突破,始于科斯、伯利和米恩斯的现代企业委托代理理论在近20年取得的迅速发展,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解决代理问题的显性激励方法。
由威尔森(1969)、罗斯(1973)、米尔利斯(1974)、霍姆斯特姆(1979)以及格罗斯曼和哈特(1983)等人开创的委托—代理理论和应用模型分析,主要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他们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提出激励措施,是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按一定的契约财产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将剩余分配与经营绩效挂钩。
这是目前绝大多数两权分离的公司实行激励经理努力的方法,不同的只是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比例。
1972年,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的团队理论,认为企业采取团队模式进行生产使得每一个成员的努力程度不可能精确度量,这会导致人们“搭便车”式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
为此,需要设立监督者,并以剩余索取权对监督者进行激励。
委托代理理论 ppt课件
ppt课件
5
委托代理关系
建立或签定合同前后,市场参加者双方掌握的信息 不对称,这种关系即属于委托-代理关系。
代理人 掌握信息较多,具有相对信息优势
委托人
掌握信息较少,处于信息劣势
ppt课件
6
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思想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明显信息不对称,即委托人对代 理人的行动细节并不了解。
法律上,当A授权B代表A从事某种活动时,委托-代理关系 就产生了,A为委托人,B为代理人。
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 的交易,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称 为委托人。
在这一契约关系中,主动设计契约形式的当事人称为委托 人,被动地接受或拒绝契约形式中的当事人称为代理人。
(2) 委托者的目标和代理人的目标存在着明显的偏差 。
(3)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在报酬由委托人支付的情况下,代理 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可能采取某些机会主义的行为,使自身 效用最大化,并降低自己承担的风险。同时,由于信息不对 称,双方都可能存在着不道德的欺诈行为,甚至违法行为, 而监控不道德行为的成本又非常高。
18
委托代理信任的重要性
阿罗认为,委托代理的信任构成市场经济的灵魂, 缺乏这种信任是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
一个成功的经济体制的特征之一就是委托人与代理 人之间的充分信任,代理人不敢轻易欺骗委托人。
缺乏委托代理信任,导致社会的高交易成本。
在市场经济中,委托代理信任主要体现在:
(1)对委托代理合同的承诺,或对市场规则的承诺与遵守。
证券投资者 经纪人
病人
医生
代理人道德风险所在 廉洁奉公 努力办案 工作努力 风险防范 投资收益与风险防范 诊断质量与节约治疗费
委托代理理论
目录
• 引言 •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概念 •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 • 委托代理理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 委托代理理论的未来发展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 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在所有权和控制 权分离的条件下,委托人和代理人之 间的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
该理论关注于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设 计,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效率, 实现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共赢。
激励与监督机制的设计问题
总结词
委托代理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以促使代理人采取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行动。
详细描述
激励和监督机制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代理人的利益诉求和行为特征,通过合理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引导代理人采 取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行为。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人的自利性,设计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是一项复杂而 艰巨的任务。
通过建立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 的契约关系,降低信息不对称 和代理成本,保护投资者利益。
帮助投资者选择合适的投资对 象和投资策略,提高投资收益 和风险控制能力。
在政府治理中的应用
在政府治理中,委托 代理理论主要应用于 公共部门管理和公共 服务领域。
帮助政府实现更好的 资源分配和政策制定,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 公信力。
风险分担
委托代理关系中通常存在风险分担的问题,即代理人承担完成任务所需的风险和责任,而 委托人则承担因代理人决策失误或行为不当所带来的风险。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01
代理成本
委托代理理论关注代理成本的问题,即由于代理人的存在和其行为决策
所产生的额外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监督成本、谈判成本和风险成本等。
结合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探究代理人 的心理动机、行为决策和激励机制,为优化委托代理关系提供更多思路 和方法。
(完整版)委托代理理论综述.
一、委托代理理论概述(一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1933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占公司总数量44%、财产的58%的企业是由并未握有公司股权的经理人员控制的,由此他们得出,现代公司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所有与控制”的分离,公司实际上已经为由职业经理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控制.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理革命”。
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的逐步分离而产生的。
所谓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指委托人把自己的事务交给其代理人代为处理而形成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二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关于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亚当斯密早就有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他说:“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则纯为自己打算。
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
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而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目前,被大家所公认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包括: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Mirrless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个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Akerlof、史宾斯(Spence、斯蒂格利茨(Stiglitz。
他们的研究使经济学家们对实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有了根本的改进。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相互冲突。
(完整版)委托代理理论综述.
一、委托代理理论概述(一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1933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占公司总数量44%、财产的58%的企业是由并未握有公司股权的经理人员控制的,由此他们得出,现代公司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所有与控制”的分离,公司实际上已经为由职业经理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控制。
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理革命”。
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的逐步分离而产生的。
所谓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指委托人把自己的事务交给其代理人代为处理而形成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二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关于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亚当斯密早就有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他说:“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则纯为自己打算。
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
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
”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而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目前,被大家所公认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包括: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Mirrless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个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Akerlof、史宾斯(Spence、斯蒂格利茨(Stiglitz。
他们的研究使经济学家们对实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有了根本的改进。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相互冲突。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文献综述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文献综述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用于研究代理理论和代理行为。
在经济中,代理机构(代理人)被授权代表委托机构(委托人)执行一些任务或决策。
委托代理理论旨在分析代理机构如何为委托机构的利益做出最优决策,并解决代理冲突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我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以下是我的研究总结。
许多学者对委托代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Jensen和Meckling (1976)是最早提出在经济环境中存在代理关系的学者之一、他们指出,代理机构可能会为自己的利益而与委托机构的利益发生冲突,这种冲突被称为代理冲突。
以此为基础,代理理论逐渐发展起来。
在现实世界中,代理冲突是普遍存在的。
Fama(1980)认为,代理冲突可能导致经营管理不善,低效率和资源浪费。
他提出,为了解决代理冲突,必须设计一套激励机制,使代理机构的行为与委托机构的利益一致。
在解决代理冲突问题中,激励合同和监督是两种常用的方法。
Holmstrom(1979)提出了激励合同理论,他认为通过合适的激励机制,可以对代理机构的行为进行激励,从而使其为委托机构的利益而努力。
此外,监督也是解决代理冲突问题的关键。
在经营管理中,委托机构可以通过监督代理机构的行为来确保其按照预期工作。
除了激励合同和监督外,信息不对称也是代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代理关系中,委托机构往往无法获得与代理机构一样的信息。
Akerlof (1970)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并指出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在代理关系中,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代理机构为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而隐瞒信息,进而损害委托机构。
在实际应用中,委托代理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公司治理中,委托代理理论被用来研究公司董事会如何有效地监督高级管理人员。
此外,在金融市场中,委托代理理论被应用于分析投资者与基金经理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通过设计合适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可以改善投资者与基金经理之间的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引言委托代理问题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委托-代理理论旨在解决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提出了激励机制的设计与合理利益分配的方法。
本文旨在对委托-代理激励理论的实证研究进行全面综述,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证证据,为实践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提供参考。
一、委托-代理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框架在委托-代理激励理论中,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委托人无法完全观察代理人的行为,而代理人则可能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是委托人的利益。
因此,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了激励机制的设计来解决这种利益冲突问题。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来引导代理人的行为,使代理人的行为与委托人的期望相一致。
其中的核心要素包括代理人的报酬机制、监督机制以及约束机制。
通过对这些机制进行合理设计,可以激励代理人以符合委托人利益的方式行动。
二、委托-代理激励理论的实证研究1.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在经济组织中的应用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公司治理中,股东作为委托人,委托经理人作为代理人,通过制定合理的薪酬奖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来激励经理人以公司的利益为导向。
此外,在职业经理人市场中,通过设计聘用合同和奖励机制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以确保经理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期望。
2.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的实证验证多项实证研究验证了委托-代理激励理论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显著影响代理人的行为。
例如,薪酬奖励机制对于激励经理人积极工作和创新具有积极效果。
此外,研究还发现,监督机制可以有效约束代理人的行为,减少代理人的道德风险。
3.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的局限性尽管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现有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机构经济学领域,对不同行业、国家和文化环境下的委托-代理问题的分析相对较少。
委托代理理论综述
委托代理理论文献综述摘要: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委托代理关系和委托代理问题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的贡献与局限四个方面,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作了系统的梳理。
关键词:委托代理理论内涵贡献缺陷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是建立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基础上,它强调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不一致并且存在信息不对称性。
因此,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的核心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而产生所谓的“委托代理问题” 。
近四十年来中外众多学者对委托代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已经使其发展成了一个较成熟的公司治理问题的分析框架。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1979),他是最早发现股份制公司中存在着委托代理的关系。
他在《国富论》中指出:“股份公司中的经理人员使用别人而不是自己的钱财,不可能期望他们会有像私人公司合伙人那样的觉悟性去管理企业??因此,在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或多或少地疏忽大意和奢侈浪费的事总是会流行”。
现代经典的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伯利和米恩斯(1932),他们指出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
但是,此时的委托代理理论框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他们的理论还仅限于“两权分离”的问题。
到了19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深入“黑箱”内部,研究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的问题,委托代理理论才真正发展起来。
二、委托代理理论的内涵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
《委托代理理论范例》课件
针对委托代理理论中的关键问题 ,如激励机制设计、信息不对称 等,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以推动该理论的创新发展。
委托代理理论在各领域的应用拓展
在企业治理领域,深入研究如何利用委托代理理论提高企业治理水平,降低代理成本,提升 企业绩效。
在金融领域,探讨如何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解决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维 护市场公平和稳定。
在公共管理领域,研究如何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升政府治理水 平。
如何应对新的挑战与问题
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变化,研究如 何调整和完善委托代理理论以适应新的
挑战和问题。
探讨如何解决委托代理理论在实践中遇 到的问题,如代理人的道德风险、激励
机制的可持续性等。
针对委托代理理论在各领域应用中遇到 的新问题,如数据隐私保护、人工智能 伦理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
建立监管机制和信息公开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通过法律和政策手段规范市场 参与者的行为。
范例三: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总结词
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详细描述
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各国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各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导致国际合作受 阻。同时,各国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使得国际合作更加困难。
金融领域
委托代理理论用于研究投资者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探 讨如何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保护投资者利益。
政府治理
委托代理理论用于研究政府和公职人员之间的关系,分析 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政府治理效率 和公共服务质量。
人力资源管理
委托代理理论用于研究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分析如何 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晋升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和创造力。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第一篇: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科斯的契约理论之后,契约理论有两条发展的主线:1.委托代理理论,其核心是设计一套有效的机制来激励代理人“说真话”和“不偷懒”。
由于这个机制将所有可预见到的或然事件都涵盖在其中,是一个不需要再谈判的完全合同,因此这些理论也被称为完全契约理论。
2,不完全契约理论。
第二章代理理论现代企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此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所有者将其在企业产权中的经营权委托给经营者代理行使。
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利益差异,使得经营者的行为有可能偏离所有者的要求。
代理理论的目的就是要设计出一系列契约,给代理人以激励和约束,使其行为与委托人的期望相一致,从而降低代理成本。
第一节委托代理理论一、委托代理理论观点最早讨论两权分离的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的前身)是从贝利和米恩斯(Herle&Mean。
,1933)开始进行的实证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后继者鲍莫尔(Baumol, 1959)、马里斯(Marrris,1964)等人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发展。
这个理论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描述成无私的信托交换忠诚关系:一方面,作为所有者的风险投资人将企业的资产委托给他们信得过又具备经营能力的代理人管理.不要抵押.不要担保.完全承担授权不当的全部损失和授权得当的全部收益;另一方面,经营者顺从、忠诚地履行他们的信托责任,在竞争性的即期和远期市场上,买人当前和未来的投人,卖出当前和未来的产出,按照使企业利润或价值实现最大化的要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此来为所有者谋利。
如果他们做得不好,那么,他们就会被解除信托责任,甚至被追究法律责任。
这种理论建立在无外部性、无个人利益冲突、无信息不对称、无交易成本的假定之上,是一种理想状态。
委托代理理论是在过去 20年中发展起来的,对此做出开拓性贡献的人有威尔森(Wilson)、威廉姆森、罗斯、马里斯、霍姆斯特姆、格罗斯曼和哈特等人。
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综述
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综述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的是如何在利益相互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设计出有效的契约或机制来协调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行为。
这种理论在实际应用中非常广泛,如公司治理、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等领域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本文将对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现状、争议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一、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现状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委托代理模型的构建: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于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委托代理模型,以便对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
2、激励机制设计:激励机制设计是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如何通过设计激励机制来促使代理人更好地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
3、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委托代理理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它们是导致委托代理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4、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委托代理理论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它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来协调股东、管理层和董事会之间的关系。
在以上四个方面,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例如,在激励机制设计方面,有的研究者主张采用基于业绩的激励机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应该更加注重基于权利的激励机制。
在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方面,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通过信号传递和筛选来减轻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另一些人则主张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来降低道德风险。
二、委托代理理论研究成果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委托代理理论的优点: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委托代理理论为各种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框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关系中的利益冲突和行为动机。
此外,委托代理理论也为各种治理机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2、委托代理理论的缺点:虽然委托代理理论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点。
例如,委托代理理论通常假设代理人是风险中性的,这一假设在实际中可能并不成立。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概述委托-代理激励理论是博弈论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研究了代理人如何在委托人的监管下实现最优激励的问题。
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文献,本文旨在综述委托-代理激励理论的实证研究,并探讨其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
一、委托-代理关系的本质委托-代理关系是现代经济体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组织形式。
委托人(principal)与代理人(agent)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委托关系,委托人将一部分权力和职责交给代理人行使。
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等原因,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着道德风险和激励问题。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最优的激励与监管。
二、委托-代理激励理论的基本模型1.经典的委托-代理激励模型委托-代理激励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代理人的行为受到不完全信息和利益冲突的影响。
该模型旨在研究委托人如何设计合理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的行为。
根据模型的具体设定,研究者针对不同的行为特征和风险偏好,提出了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如固定工资、奖励制度、股权激励等。
2.委托-代理激励模型的扩展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研究者对委托-代理激励模型进行了不断的拓展和修正。
一方面,考虑到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研究者提出了逆向选择模型和道德风险模型,以更好地描述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多阶段模型和不完全契约理论,研究者研究了在动态环境下的激励机制和监管策略。
三、委托-代理激励理论的实证研究1.激励机制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研究者通过对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不同激励机制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
例如,股权激励政策可以有效地激励高管团队创造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同时,研究者还发现了不同激励机制之间的互补效应,如薪酬激励与内部治理机制的结合,可以提高激励效果。
2.委托-代理关系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实证研究信息不对称是委托-代理关系中常见的问题,影响着激励机制的设计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委托代理理论综述2019
委托代理理论是财务治理理论,也是公司治理的基础理论,是研究存在于各种层次的管理活动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的理论,其主要是解释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
该理论最初由伯利和米恩斯于年提出,之后由詹森和麦克林以及其它学者加以发展。
这一理论针对委托者与代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特征,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其目的是指导委托者设计一种最优机制,激励代理人按有利于委托人目标努力工作,即以契约表现的最优规则谋求期望效用的最大化(吴小节等,2017)。
委托代理理论有两个主要假定:其一,所有人均利己的,因此在委托人与代理人出现利害冲突时,代理人会做出自身利益最大化选择;其二,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利用自身信息优势,会牺牲委托人利益而扩大自身利益,而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观察。
受上述条件约束,代理人成为剩余索取者,应受到产权的严格约束和充分激励。
现代企业委托代理关系,股东是委托人,而董事会作为代理人运营企业。
这需要股东给予董事会很大授权,而股东了解评价董事会业绩信息确是有限的。
由于股东和董事会两者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董事会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股东的利益。
故由两权分离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成为所有委托代理理论共同研究的中心问题。
代理成本是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
代理成本是指委托人
为防止代理人损害自己的利益,需要通过严密的契约关系和对代理人的严格监督来限制代人的行为而付出代价。
代理成本的产生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后,由于经营者本身不是股东,或持有股份比例较小,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发生自身受益而股东受损的行为。
代理成本可划分为三部分:一是绑定成本,理性委托人必然会根据代理人行为是否有自利倾向决定对其奖惩,因此代理人必然会发生一定成本以使委托人相信代理人按照委托人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做事。
即代理人用以保证不发生损害委托人行为的成本,以及如果釆用了那种行为,将给予赔偿的成本,诸如自愿内部财务报告披露成本、内部审计成本;二是监督成本,即委托人激励和制约代理人,约束代理人为委托人利益尽力的成本,诸如外部审计成本、建立管理补偿计划成本;三是剩余损失,是委托人因为代理人代行决策与行为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损失,即在假定与代理人具有相同信息和才能情况下,委托人自行效用最大化决策与代理人决策之间的差异。
显然,绑定成本和监督成本是制定、实施委托代理契约必然要发生的实际成本,而剩余损失确是在契约最优但又不完全被遵守或执行时的机会成本。
股东与经营者的关系就是企业财务治理中最重要的的委托代理关系。
在财务治理中,股东享有企业所有权以及对经营者监督权,经营者拥有常财务决策权、执行权。
这实际上就是在信息分布不完全或不对称条件下,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如何对代理人——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以使经营者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经营企业。
所以,财务治理理论离不开委托代理理论
的有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