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
论语前六则
论语前六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第一则: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译文:第二则: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
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译文:第三则: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
第四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译文:第四则: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第五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译文:第五则: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第六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译文:
第六则: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
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
初二上册语文第十课论语的翻译
初二上册语文第十课论语的翻译初二上册语文论语的原文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有朋自远方来的名言和故事
有朋自远方来的名言和故事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在《论语》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朋友从远处来访时,我们应感到非常高兴。
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友谊的故事,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一个就是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
他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两位著名人物,也是当时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管仲出身贫寒,而鲍叔牙则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
尽管他们的背景不同,但他们还是成为了好朋友。
鲍叔牙对管仲的信任和支持,最终帮助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古代的诗人李白和杜甫。
他们两人都是非常著名的诗人,而且他们的诗歌风格也非常相似。
虽然他们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困难,但他们之间的友情却始终如一。
他们的诗作也反映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提醒我们要珍惜我们的朋友,并且要欢迎他们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无论我们的朋友来自何处,我们都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们,因为他们可以带给我们新的想法和观点,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仅是一种对友谊的赞美,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我们应该珍视我们的朋友,并感谢他们带给我们的所有快乐和喜悦。
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
这句简短的话语充满了深沉的哲理,它表明了友谊的价值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的重要性。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关于朋友从远方来的著名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春秋时期的政治家齐景公和他的老朋友楚国大夫庄辛的故事。
齐景公是个极其爱马的人,他的马厩里有一匹他最喜欢的马。
一天,这匹马突然生病死了,齐景公非常难过,以至于他下令全国为那匹马哀悼三天。
这让全国人民都很困惑和不满。
这时,楚国的大夫庄辛听说了这件事,他写了一封信给齐景公,劝说他不应该为了一个动物而让人民受苦。
齐景公看了庄辛的信后,深深地被说服了,他取消了全国的哀悼,并向庄辛表示感谢。
然后,齐景公邀请庄辛到他的宫殿做客,庄辛拒绝了他的邀请,他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楚国人,你是一个国家的君主,我们的身份差距太大。
《论语》中关于交友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交友的名言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说,有朋友从远方来,也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情。
“朋友信之”,意思是说,朋友要信任他。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意思是说,君子在团结友爱时不互相勾结,小人则在互相勾结中不能做到真正的团结友爱。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说,君子能够在保持和谐的关系的同时,也保持着各自的独特性和独立性,而小人则往往只追求表面的和谐,缺乏真正的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意思是说,君子在态度上安详宁静,平易近人,而小人则往往态度傲慢,不可一世。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意思是说,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做到坦荡荡,而小人则往往心胸狭窄,常常忧愁悲伤。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意思是说,君子之间的交往是以道义为准则,注重平淡、清新和真诚;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则是以利益为准则,注重亲密、热烈但虚假。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意思是说,与朋友交往时,要遵守信用,说话算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ni佞),损矣。
”意思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和见多识广的朋友;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谄媚奉承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朋友和夸夸其谈的朋友。
这些名言都表达了《论语》中关于交友的重要观点。
论语前四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人。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们交往是不是做到了诚实可信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使役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子能竭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论语·学而篇》中的一句经典名言,由孔子提出。
这句话的原文及其深层含义如下: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直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这里,岂不是一件令人非常快乐的事情吗?
详细分析:
1.有朋 - “朋”在这里指的是朋友,更确切地说,是指与自己有着相同理念、
追求和价值观的知己或同道中人,即所谓的“志同道合”。
2.自远方来 - 指的是朋友长途跋涉,从很远的地方特意前来相会。
在古代
社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能有朋友克服重重困难亲自来访,体现了对方
的诚意与深厚情谊。
3.不亦乐乎 - 这是一种反问式的表达方式,用以强调这种情形下的愉快心
情。
“不亦……乎?”结构在古汉语中常用来表示一种强烈的肯定情绪,
这里的“乐”意指快乐、喜悦之情。
所以,“不亦乐乎”就是在说,这难道不是很令人感到快乐的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4.孔子的思想内涵: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于人际交往特别是友情的重视,
以及对知识传播与思想交流的渴望。
他认为,能够得到远方志同道合者
的认同与回应,并有机会与其深入交流切磋,这对于个人成长、学问精
进和社会和谐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仅表达了对真诚友谊的珍视和对交流互动的期待,同时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关于和谐人际关系、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这句话常用来表达对远道而来朋友的欢迎。
出自《论语·学而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意思: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现在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出自——《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哪本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十则》,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易,乐,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
释义:
孔子说:学习新知然后能做到时常温习它,这不是一件很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是一件很令人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的心里一点也感觉到生气、怨恨,这不正是君子之所为吗?
出自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
原文(节选):
《论语·学而》(节选)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简介:
1、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2、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扩展资料:
孔子所说的学,可不是单指书本知识,而是指西周时期贵族子弟所修习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古时也称六艺。
既然“学”字不单指读书和获取书本上的信息,那么“习”字也不应当理解为复习或温习。
古代的礼是种种特定仪式,乐则需要演奏乐器,射是射箭的本领,御则是驾车的技术。
所以孔子所言的学与习,就不单单是指读书和阅读,还要包括学习与演习技艺。
比如,学习并练习射箭,学习并练习驾车,学习并演奏音乐,学习并演习礼仪。
所以,我们将学而时习之翻译为学习新知后时学复习是不妥的。
所以学而时习之就概括了孔子与其弟子们的学习生活。
论语感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感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中的这句话来自于子路和颜渊的对话,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和珍视。
它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寒暄语,更是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友情的深刻内涵。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里有四个部分:有朋、远方、来、乐。
它意味着当我们有朋友从远方来时,我们应该感到快乐,因为这表示我们的友谊真诚而深厚。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独处,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与朋友交流,这种方式虽然便利,但却脱离了传统文化中重视面对面交流的精神。
因此,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所表达的那样,重视与远方的朋友之间的交流,这样才能避免孤独和社交隔离。
同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朋友。
友谊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高质量的友谊需要不断地沟通、帮助和支持。
当我们拥有了这样的朋友,我们应当懂得珍惜和感恩,不断地维系这份关系,因为这样的朋友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无价的财富。
更进一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体现了孔子提倡的人际关系中的“仁”和“义”。
这种“仁”的关系来自于心灵的交流和互相尊重,而“义”的关系则更注重于相互帮助和支持。
这样的人际关系是可以从身边的朋友开展,也可以扩大到更广泛的社会范围,成为中华文化中重视和平、协作的价值观的一部分。
最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也表达了一种不断学习、进步的精神。
从远方来的朋友可能会带来新鲜的知识、文化和观点,这能够丰富我们的眼界,扩大我们的思维,使我们更加宽容和开放。
而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主动地去寻找各种机会,积极学习和接触外部世界,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友情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东西,它不仅能够带来快乐和支持,还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和知识,丰富我们的生活。
因此,我们应该向周围的朋友表达真诚的感激和尊重,不断地维系好这份关系,同时积极地去拓展人际关系,与更广泛的社会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更加和谐、进步的社会。
关于有朋自远方来的历史故事
关于有朋自远方来的历史故事
《论语·学而》第一章记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意思是说远方的朋友到我这里来,和我一起研讨修身、治国的大学问,我是十分高兴的。
孔子的思想从来不拘泥于一隅,思想比较开放。
他说:三个人在前面走,其中一个一定能当我的老师。
他又说:到了一个新地方,首先向当地的贤人学习,向当地的老人请教。
相互讨论问题,共同切磋,提高认识。
他在早年听说郯子到鲁国来,马上跑去向他请教郯国的历史,他曾专门向当时的乐师苌弘学乐,他曾专程到洛邑向老聃请教、学习,他到卫国,首先去拜见当地贤人蘧伯玉。
他到陈国,拜见陈国的司城贞子。
至于自己在国内接见远方来的贤人,与他们切磋,相互学习的例子也有不少。
如卫国蘧伯玉派使者来见孔子,孔子从使者口中知道蘧伯玉不断反省、寡过,十分高兴。
对使者一再夸赞,孔子与郑国子产神交已久,子产去世后,称子产为“古之遗爱”,将子产的言行总结为“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忠,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
当年齐景公与晏婴到鲁国来,孔子为能见到晏婴这一公正清廉的政治家而高兴,当他们一起谈论起地处偏僻的小国为什么能以兴起时,孔子说到秦国重用五羖大夫的事,齐景公听了十分高兴。
不久,孔子到齐国去,齐景公又向他请教如何治国问题,他们的相互讨论、答问,都很愉快,正是“不亦乐乎”。
论语十则及翻译
论语十则及翻译《论语》薄书一本,一万余字,细读一遍,一生无害。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论语十则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十则及翻译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赏析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赏析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处】:《论语·学而篇》【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但我并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君子)吗?”【赏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
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第二则、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有朋自远方来成语故事
“有朋自远方来”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
这个成语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时代。
据说,孔子有一位学生名叫子路,他非常喜欢交朋友。
有一天,子路听说有一位远方的朋友要来拜访他,他非常高兴,于是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和酒水来招待这位朋友。
当这位朋友到达时,子路非常热情地迎接他,并带他参观了自己的家。
子路和这位朋友聊得非常投机,他们分享了彼此的经历和见解,互相学习和成长。
子路非常感慨地对这位朋友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朋友的欢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的朋友即使来自远方,也能彼此心灵相通,互相支持和帮助。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朋友,和他们保持联系,共同成长和进步。
论语十二章意思
论语十二章意思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要学习与思相结合。
启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有朋自远方来的五个论述 简短的
有朋自远方来的五个论述简短的
1、有朋自远方来的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
2、此句出自《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是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有学生从远方来(请教),不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有人不了解你而不对他生气,不也是君子之行的一种表现吗?
4、“有朋自远方来。
”修行到某一刻,突然见到了另一个自己,因为这个说不出来名字的生命体是自己在修行中生发出来的(当然,祂本来就是存在的),不知道怎么命名,只好用个“朋”字,表示是和现在的自己一样。
“远方”是形容难得,太难得了不是吗?长这么大,第一次见到从自己心中生出来个不知名的生命,跟自己一样(这个生命形态还会变化,这是后话在此不提)。
其实孔子已经暗示了,是“自,远方来”,不是来自远方的别人,正是远方的自己!难得一见的另一个自己!
5、“有朋友自远方来”的意思大致可以解释为,由共同致力于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共同联手。
如人中之凤,继承宇宙之自然,用礼仪法治教化天下,目标是以让人们全部明智,譬如礼仪使用,由心的信仰产生,而不只是装样子给别人看。
这样,必然天下和谐。
礼治天下,一直是孔子的主张。
君子联手,教化天下。
不亦乐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谈治学之道、修身之法,谈一个人如何对自己的问题。
那么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谈交友之道、处世之法,谈一个人如何对朋友、对他人的问题了。
这句话如何译成英文?我们就来看看理雅各和韦利的译文:(1)Is it not pleasant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Legge)(2)That friends shouldcome to one from afar, 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Waley)关于“乐”字,理雅各像译“悦”字一样用了pleasant,韦利却用了一个不同的delightful。
这两个词有什么分别呢?一
般说来,前者指外表的欢乐,后者指内心的愉快。
“学而时习之”是内心的愉快,不一定会表现出来,所以理雅各“悦”字译得不妥,“乐”字倒译对了,但是总的看来,他选词显得不够精确。
韦利却是译颠倒了:“不亦悦乎”表示内心的愉快,他用了形之于外的pleasure;“不亦乐乎”形之于外,他却用了表示内心愉快的delightful。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理雅各把“有”字译成have,把“远”译成distant,把“方”译成quarters,从对等的观点看来,似乎无可非议,但不如韦利的译文afar 更加自然,更口语化。
韦利还在两句中都加了after all一词,表示不在其位,似乎没有必要。
我看可以参考两家译文,把这一句重译如下:Is it not a pleasure to meet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这一句话是不是可以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回顾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可以说文化交流对人类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交流不就是“有朋自远方来”的结果么?至于个人,杨振宁和我
是大学时代的同学,我们多年不见,他远涉重洋,到北京大学来讲“美与物理学”。
我说他的演讲沟通了科学和艺术,把真和美结合起来了。
他用中国古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和西方名诗“一粒沙中见世界”来描述科学家,不但沟通了中西文化,而且把古代和现代结合起来了。
关于中西文化,他还说过:“中国的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的文化则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走。
”关于中西文字,他又说:“中国的文字不够准确这一点,假如在写法律是一个缺点的话,写诗却是一个优点。
”他还问我翻译了晏几道那首“自别后,忆相逢”的词没有,我说译了,送他的那本书里就有。
他翻开书来一看,看到“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就说不对,他记得是“桃花扇底风”。
我说有两个版本,哪个版本好呢?两个版本的第一句都一样,说歌舞通宵达旦,本来高照楼中心的月亮,已经落到杨柳梢头上,仿佛还舍不得离开,要停留在
篇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点认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浅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何其精彩,由此便可看出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的心中便深深地扎根了一种“知音情怀”,并且这种情怀完美地融入了底蕴厚重的中华文明里。
诚然我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枝繁叶茂,是我所远不能也不敢奢望说清的,下面就对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知音情怀浅谈一二,由于学生学识浅陋、见识浅薄,文中的言语、引征错误无可避免,敬请老师指正。
首先言明知音的内涵,所谓知音其中有知己、知交、知心的意思,比喻了解自己和自己心灵相通、精神共鸣的朋友,他们能够互相理解、互相认同、互相支持、矢志不移、终身好友,甘愿为彼此献身。
但是不管对古人还是对现代人而言这种朋友是很少的,因此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古语。
古人的这种知音情怀与我国的幅员辽阔以及古代的交通不便有着一定的关系。
我们的
老祖先伴水依田而居,以乡土田地为生存根基,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都不会迁徙,一个人在一生中难得出趟远门,只能和乡里邻居打交道,若是凡夫俗子也就罢了,但若是一个心志高远才艺非凡的有识之士却没有人与他谈古论今、诵诗抚琴,空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无人赏识,这是莫大的悲哀,因此古代士子往往遍历河山、游学访友。
试想一个人骑马乘船、餐风露宿,跨越千里风尘,经历四季风霜,终于到达了自己神交已久的知音家门前,报拳施礼、欢喜相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进而二人对月倾心、把酒言欢,时而主人欢笑宾客乐,时而宾客笙箫主人歌。
酒逢知己千杯少,生遇知音人自醉!此种情景已非言语所能形容,岂一个好字了得!且看看千古以来的文人墨客们为此演译了多少动人的篇章。
诗仙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何逊的“春草
似青袍,秋月如团扇,三五出重云,当知我忆君”;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不正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知音情怀的真实写照吗!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伯以牙子期高山流水,弦断为知音为代表。
伯牙虽为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正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可以说只有钟子期一人。
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到“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但是后来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
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再也没有弹过琴。
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一首短歌,来悼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伯牙子期的故事无疑在我国的传统精神中占有一席之地,千百年来它成了中国人交朋友的最高追求。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道出了多少人间真情,留下了几多芳华逸事,如今生活在电子信息时代的我们有着数不清的以朋友相称的人,可是除了请客应酬、送礼办事或者在网上打发寂寞的“朋友”以外,数得上知己的能有几个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想起这句词: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篇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昨晚21:08:54我的QQ头像图标闪亮了起来,原来又是有人要加聊呵,我随手点击了一下,一看进来的是一位来自辽宁沈阳的安琪,她刚从迪拜回国。
她说:我在火车上已经到山海关了,明天下午到无锡,然后再到常熟,请问你
在什么地方?原来是一位国外朋友介绍过来的朋友,我回答说:我在上虞。
我还要从常熟到湖州的织里童装市场去一趟,上虞那里有童装市场吗?他们俩已经把你的号码给我了,还没见面就是朋友了,那我就不害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这是一件大事,安琪飘洋过海不远万里,从国外来到国内,从北国来到江南,来到我们上虞,既然客人来了,直到客人离去,我都会精心安排好的,也会盛情款待的。
何况安琪来了对发展我们上虞经济会带来一定帮助,我更要略尽地主之谊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几乎家喻户晓的话是我们中国先贤哲人孔子说的。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态度是天性好客,有将客人看得至高无上的习惯。
俗话说,朋友来了有好酒。
这表达了一个人对待朋友的一种热情和真诚。
一个人如果懂得待人真诚,起码表明这个人很懂得处世,懂得礼貌待人,这是一种金子般的心灵修
养。
所以,我一直很欣赏这句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个性的豁达表现,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心情。
生活里,只要有朋友来,是多么的荣幸和幸福!如果朋友来了,你若表现的冷淡,失去的是朋友,玷污的是你的品德。
所以,一个人能把朋友放在心上,这个人一定是一个真诚的人。
朋友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心灵礼物,朋友是人生中最容易交往的人,朋友是成长中消除寂寞的人,克服苦难的力量,更是一种财富。
我一直认为钱财是朋友给的。
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有很多成语可以解释待客之道: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如果真送鹅毛了,那就是悋吝鬼,那就是不够人情。
这只是一种比喻而已,应该是向客人表达的一份心意。
君子之交淡如水,那君子又非别人,一定是最好的神交之友,才能超越礼仪这一节。
还有那李白诗中写道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连马屁股都看不到了,而主人
还送客至阶檐在挥手致意,这是我们中国人对客人的作别方式。
我想,这些传统礼仪并不仅是一些繁文缛节,它蕴含了我们中国文化中对待客人的一种情感交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道出了一个人的真诚,道出了一个人的儒雅。
这同样是人生的一种珍贵格言,懂得修养的人应该记住这句话,因为它可以让你一辈子获益匪浅,光彩照人,获得收获和成就。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出自:百味书屋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