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乐乎的正确意思
《论语》十二章 中的成语(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
1、不亦乐乎:不是很愉快吗?
2、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3、从心所欲:和随心所欲的意思差不多。
随自己的心意和爱好,想怎样便怎样。
4、温故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
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5、疏食饮水:吃吃粗粮,喝冷水。
(在上文中不小心打错了)
6、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7、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
8、不舍昼夜:日夜不停。
9、逝者如夫:流失的时光就像这个流水。
10、匹夫不可夺志:男子汉不可被夺去志气。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
《<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论语》属语录体,“论”的意思就是编纂的意思。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492章(则)。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是先秦散文中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论语》反映了孔子政治的思想、学术的思想和教育的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子:先生,指孔子。
2.时:按时。
3.朋:朋友。
4.愠.(yùn):生气,发怒。
5.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8.谋:出主意。
9.忠:尽心竭力。
10.信:真诚,诚实。
11.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12.习:践行,复习。
13.立:站得住的意思,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14.惑:迷惑。
15.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6.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17.逾:越过,超过。
18.矩:规矩,规范。
19.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0.殆.(dài):有害。
21.堪:忍受。
22.曲:弯曲。
23.逝:流逝。
24.舍:舍弃。
25.夺:改变。
26.笃.(dǔ):忠实,坚守。
27.切:恳切。
重点虚词1.乎:文言中用作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
(不亦乐乎.)2.亦:也;“不亦……乎”表反问,译为“不也……吗”。
(不亦.乐乎)3.日:每天。
(吾日.三省吾身)4.矣:语气助词,了。
(可以为师矣.)5.三:虚指表示多,如三令五申、三省吾身、三番五次。
(三.人行)通假字1.说:通“悦”,愉快。
论语第五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五则原⽂及翻译论语第五则原⽂及翻译 《论语》由孔⼦弟⼦及再传弟⼦编写⽽成,⾄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及其弟⼦的⾔⾏,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
下⾯就是⼩编整理的论语第五则原⽂及翻译,⼀起来看⼀下吧。
原⽂ 第⼀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则为对话体。
这⾥所编的⼗则分别选⾃《学⽽》、《为政》、《⾥仁》、《述⽽》、《泰伯》、《⼦罕》和《卫灵公》。
1.⼦⽈:“学⽽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学⽽》) 2.曾⼦⽈:“吾⽇三省(xǐng)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3.⼦⽈:“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4.⼦⽈:“学⽽不思则罔(wǎng),思⽽不学则殆(dài)。
”(《为政》) 5.⼦⽈:“由,诲⼥(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xǐng)也。
”(《⾥仁》) 7.⼦⽈:“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述⽽》) 8.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罕(hǎn)》) 10.⼦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 ⼦⽈:“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卫灵公》) 第⼀则:学习⽅法⼦⽈:“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yùn),不亦君⼦乎?” (《学⽽》) 孔⼦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也很⾼兴吗?别⼈不了解我但我不⽣⽓,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先⽣,指孔⼦。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
常用成语读音及释义
1.终南捷径zhōng nán jié jìng: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2.存而不论cún ér bù lùn: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3.问心无愧wèn xīn wú kuì:扪心自问,毫无愧色。
4.束之高阁shù zhī gāo gé: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
比喻放着不用。
5.振振有词zhèn zhèn yǒu cí:理直气壮的样子。
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
6.下车伊始xià chē yī shǐ:旧指新官刚到任。
现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7.筚路蓝缕bì lù lán lǚ: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形容创业的艰苦。
8.津津乐道jīn jīn lè dào: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9.沸反盈天: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
形容人声喧闹10.穷形尽相qióng xíng jìn xiàng:原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现在指丑态毕露。
11.不可开交bù kě kāi jiāo:形容没法解开或摆脱。
12.老枝横虬:形容树枝象虬龙一样苍劲有力的生长姿态。
13.狗尾续貂:亦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14.志哀zhì āi:用某种方式表示哀悼。
15.不足挂齿bùzú guà chǐ:表示不值得一提。
16.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
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17.不亦乐乎bù yì lè hū: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18.众人拾柴火焰高zhòng rén shí chái huǒ yàn gāo: 比喻人多力量大。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一、原文及翻译(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4)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5)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6)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孔子《论语》(二十章)原文全文及翻译译文
《论语》原文及翻译《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
意思:学习知识后,按照一定的时间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前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学而时学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诗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学而》。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作者简介:
孔子(前——前),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就是宋国的贵族,后因躲避宫廷祸乱而移居鲁国。
孔子的父亲就是一名武士,虽跻身贵族之列于,但地位很低。
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了,他跟著母亲过着贫穷的生活。
孔子年轻时搞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理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但他却把任何事情都筹办得较好。
论语十则及翻译
论语十则及翻译《论语》薄书一本,一万余字,细读一遍,一生无害。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论语十则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十则及翻译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告诫人们谨慎交友的名言
告诫人们谨慎交友的名言交友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与他人相互交流、相互帮助。
但是,如果选择了错误的朋友,交友也可能成为人生中的一大灾难。
因此,谨慎交友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几条告诫人们谨慎交友的名言。
1. “近墨者黑”这句话的意思是,接近墨水的东西就会变黑。
也就是说,如果你和一些不良的人交往,你也有可能被他们所影响,变得不良。
因此,我们应该选择和正直、有道德的人交往,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远方的朋友来访,这不是很愉快吗?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和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人交往,这样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但是,在选择这样的朋友时,我们也要谨慎,避免被不良的人利用。
3.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的意思和第一句话类似,就是说,接近红色的东西就会变成红色,接近黑色的东西就会变成黑色。
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和思想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选择和积极向上、有正能量的人交往,这样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4. “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句话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可以先看到月亮。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和优秀的人交往,我们也有可能变得更加优秀。
因此,我们应该选择和成功的人交往,这样可以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
5.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的意思是,物品会聚在一起,人也会根据兴趣爱好、性格等因素聚在一起。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选择和自己有共同爱好、性格相似的人交往,这样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不要只交往和自己一样的人,而忽略了其他人的存在。
总之,交友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我们也需要谨慎选择自己的朋友。
选择正确的朋友可以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而选择错误的朋友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和困难。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等因素,选择和自己相似的人交往,避免被不良的人利用。
《〈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
《<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论语》属语录体,“论”的意思就是编纂的意思。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492章(则)。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是先秦散文中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论语》反映了孔子政治的思想、学术的思想和教育的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子:先生,指孔子。
2.时:按时。
3.朋:朋友。
4.愠.(yùn):生气,发怒。
5.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8.谋:出主意。
9.忠:尽心竭力。
10.信:真诚,诚实。
11.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12.习:践行,复习。
13.立:站得住的意思,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14.惑:迷惑。
15.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6.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17.逾:越过,超过。
18.矩:规矩,规范。
19.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0.殆.(dài):有害。
21.堪:忍受。
22.曲:弯曲。
23.逝:流逝。
24.舍:舍弃。
25.夺:改变。
26.笃.(dǔ):忠实,坚守。
27.切:恳切。
重点虚词1.乎:文言中用作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
(不亦乐乎.)2.亦:也;“不亦……乎”表反问,译为“不也……吗”。
(不亦.乐乎)3.日:每天。
(吾日.三省吾身)4.矣:语气助词,了。
(可以为师矣.)5.三:虚指表示多,如三令五申、三省吾身、三番五次。
(三.人行)通假字1.说:通“悦”,愉快。
小学生必背《论语》经典名句附意思
小学生必背《论语》经典名句附意思求学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举一反三)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论语中的成语汇总论语中的成语1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
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
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成语大全及解释和出处
成语大全及解释和出处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解释】: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
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邓析子·转辞》:“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
”2、一言以蔽之【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自】:《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一以贯之【解释】:贯:贯穿。
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以德报怨【解释】:德:恩惠。
怨:仇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5、以直报怨【解释】:直:公正、正直。
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出自】:《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6、因人废言【解释】因为那个人不好或地位低下,就把他正确的言论也否定了。
【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7、用行舍藏【解释】: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
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8、有教无类【解释】:类:类别。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9、欲罢不能【解释】:欲:想;罢:停,歇。
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10、愚不可及【解释】:愚:傻,笨,及:比得上。
愚蠢得别人比不上。
形容极其愚笨。
【出自】:《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任选三则论语语录写作文
任选三则论语语录写作文爸爸告诉我:“半本《论语》治天下”,鼓励我读《论语》;我对此很感兴趣,在爸爸的帮助下,我阅读了《论语》,其中两句对于学习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意思是:学习之后经常复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能得到新的知识和认识,就可以成为一名老师了。
这两句话使我想起平日爸、妈经常让我把学过的课文反复的读,我很不耐烦。
爸、妈总是说道“温故知新!”念了《论语》,我明白了爸妈的苦心。
懂了在稳固旧有科学知识的同时可以以获取代莱科学知识,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
我记住了孔子的话,在学习中对课文进行反复诵读和背诵,所以记住了许多好词、好句。
通过写日记和作文慢慢地学会了灵活运用,我的作文写得更好了,老师夸我是个写作小能手。
我讨厌《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真是百看不厌,随着反反复复看看,我不仅赞许机智勇敢的喜羊羊,更加懂自学灰太狼坚持不懈、永不退出的坚强精神。
念了《论语》中有关自学的章节,并使我晓得了备考很关键。
我要努力学习,加强复习,不断在学习中进步。
我可以给你提供更多文学创作思路,就是每章的观后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启示】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谈的就是自学快感。
志同道合的人到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研习而]》【救赎】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刻画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五育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处的年代动乱苦不堪言,弑君犯上作乱的现象已经甚为广泛,很多人已经不注重道德的学识,传统观念发生危机,这就是孔子不愿看见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明确提出反省内谋的学识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意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有错字,正确的说法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之行,圣人之心是学生立身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认知就不要学圣人之学。
此时虽不知圣人为何行止,但要有君子的基础,这是我们学习基础也是不可含糊的东西,心性不可在此有一丝一毫的偏颇,否则学之大患,行之大难。
以后的世间各种缘法起始处行之也知如何约束自己。
虽不可能遍成大家但也不坏一世苦读修身之功。
解说【释义】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现在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自:从,这里指从远方来。
朋:同门;一同学习者;弟子;志同道合的人。
乐:快乐。
通假字,乐通(同)悦。
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
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远方:指遥远的未来。
赏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七年级上册论语12章的意思
七年级上册论语12章的意思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 字词解释。
- 时:按时。
- 习:复习、温习。
- 说(yuè):通“悦”,愉快。
- 朋:志同道合的人。
- 愠(yùn):生气,恼怒。
2. 句子翻译。
-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3. 思想内涵。
- 这三句话分别从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个人修养三个方面阐述。
“学而时习之”强调复习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新知识后及时复习巩固,能加深理解,从而产生愉悦感。
“有朋自远方来”体现了志同道合者相聚交流学问的快乐,也反映出学习是一个需要交流互动的过程。
“人不知而不愠”则是在说当自己的才华、品德不被他人理解时,不应生气,要保持君子般的豁达胸怀。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 字词解释。
-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表示多次,不是确指。
-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 信:诚信。
- 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2. 句子翻译。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 思想内涵。
- 这体现了儒家倡导的自我反省精神。
在为人处世方面,要对他人忠诚,在交友时要讲诚信,在学习上要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及时温习。
这种自省是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和学问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
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 字词解释。
- 有(yòu):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不亦乐乎的正确读音
不亦乐乎的正确读音
“不亦乐乎”的正确读音是【bùyìlèhū】,声母分别是b、y、l、h,韵母分别是ù、ì、è、ū。
释义:
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
出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及其弟子〔先秦〕《论语》十二章《学而》
释义: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近义词:
淋漓尽致、不可开交、不得开交
近义词解释:
1、交:相错,纠缠。
形容没法解开或摆脱。
明·罗贯中《粉妆楼》第三十一回:“侯登听了这些话,句句骂得扦心,那里受得下去,又恼又羞,跳起身来说道:‘罢了,罢了!我同他不得开交了!’”
2、不可开交
无法摆脱或结束(只做“得”后面的补语)。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回:“吴赞善听到这里;便气得不可开交了。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亦乐乎的正确意思
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乐者,乐与人同也,是乐不孤也。
这一点与“说”不同,悦是自己体验,不是和人在一起的共鸣快乐。
乐,也是礼乐之乐,是乐器之乐,音乐乐器就是共鸣。
孟子所谓独乐不如与众也。
人能不失其诚,则其心必能层层打开;若不然则心必不能打开,不能成悦。
心若不开,必黯然自守,不喜与众人相接。
朋来之说,更无从谈起!
而远来之人,并不是我原来的朋友去了远方,而从远处回来。
其实说的是远方之陌生人来此,与我相识相交,亦可为友,而非为敌。
所谓远者,不近也。
不近则风俗殊而言语异,如此而能为友,岂非不亦乐乎?
不亦乐乎者,不离于快乐也。
若远来之陌生人,是侵略者,是敌人,岂能有乐。
纵观近代史,乃至东西文明史事,读来此句,尤为感叹。
而华夏文明之包涵容众之心,敬而相安之道,民胞物与之情,皆由此也。
bù yìlè hū(出自咬文嚼字)
【解释】乎:用做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
不是很愉快吗?(“不亦”即“不是”,表示反问的副词,解释时不要加上“也”字)也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
【例句】生活在城里的年轻夫妇真是不容易,紧张的工作之后回到家中,一大堆繁杂的家务又会使他们忙得不亦乐乎。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30日公布了2008年中国出
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