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酸激酶CK测定及意义
CK临床意义范文
CK临床意义范文CK是指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是一种酶类,在细胞内有多个亚型。
它主要存在于细胞内的多个组织中,其中肌肉组织和心肌组织中含量最多,因此常用来评估肌肉和心肌的功能。
CK的测定是临床常规检查的一部分,在许多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肌肉组织、心肌组织、脑组织和肾脏组织中。
因此,CK的测定不仅可以反映肌肉组织和心肌组织的损伤和炎症,还可以用于诊断相关疾病。
肌酸激酶的升高提示组织损伤或疾病的存在,如肌肉病变、心肌缺血和心肌坏死等。
通过定量测定CK活性,可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指导治疗和疗效判断。
在心肌梗死的诊断中,CK的测定是非常重要的。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引起心肌缺血坏死,CK作为心肌的标志物,在梗死发生后几小时内开始升高,峰值通常在48-72小时内出现,并在1-2周内恢复到正常水平。
因此,CK的测定可以用来确认心肌梗死的存在、确定其发生时间,并与心电图等其他检查结果相互印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此外,CK的测定还在其他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急性肌肉炎症、运动性损伤、肌无力等肌肉病变中,CK的升高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如脑血管意外和脑损伤,CK测定可以帮助评估神经元损伤的程度和预后。
此外,CK的测定还可以用于监测儿童发育和身体活动水平,评估血液透析和干细胞移植等治疗的效果。
CK的测定方法通常包括测定血清总CK活性和亚型CK-MB的活性。
血清总CK活性是全身各种组织源CK的总和,其升高可以告知有组织损伤或炎症的存在。
而CK-MB是心肌特异性的亚型,其升高可以提示心肌损伤。
因此,在心肌梗死的诊断中,测定CK-MB活性常常与测定总CK活性相结合,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CK的测定并不能确定具体病因或病理过程,仅仅是一种辅助性的指标。
此外,CK的测定结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肌肉质量、饮食和肝肾功能等,因此,在解读CK的升高水平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指标。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利钠肽
THANK YOU
感谢大家
NP: 起源和分泌刺激
ANP
○
利 统 垂 肾 脑 刺 心 由
也 心
钠
体
上
内
激房
心
肽可 、 腺 一
压房
合消、些
增分
钠 肽
(AtrialnatriuretiePeptide Anp
成化唾特 分加 泌
心肌酶谱检 测
肌酸激酶 CK :
CK是心肌中重要的能量调节酶,主要存 在于需大量耗能的器官物质中,红细胞中 几乎没有,是由M和B两个亚基组成的二 聚体。其同工酶有:CK-MB、CK-BB、 CK-MM。不同肌肉内同工酶的比例不同, CK-MB占心肌总CK的15% -25% 。各 个同工酶存在的分布表:
心肌蛋白检测
肌 钙 蛋 白 ( C Tn ) : 心 肌 肌 钙 蛋白 C Tn是由 结构和功能各 不同的 3个亚 单位(C TnT、 CTn I 、CTnC )组成, 参与 肌 肉 收 缩 和舒张过程 中钙离子激活 的调节蛋白。 CTn T的作用是 将肌钙蛋白复 合物与原肌 球 蛋 白 结 合在一起 ; C TnI 是肌钙 蛋白与肌凝蛋 白横桥之间结 合的有效抑制 物。 C Tn T 和 CTnI为心肌细胞特有,分游离和结合两种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中 ,当心肌细胞缺血受损时, 游 离 型 C Tn 迅速透过细 胞膜释放入血 ,出现 一个偏低的峰 ,所以C Tn 的早期阳性 率较高。当 发 生 持 续 性或不可逆 损伤时 , 心肌细胞坏死 ,肌丝 降解, 引起结合型C Tn 释放, 出现第2个峰 且 在血中持续时间长 。
心肌蛋白检测
31 肌红蛋白(Mb) 2 肌钙蛋白(CTn) 3 C反应蛋白
心肌蛋白 检测
血清肌酸激酶(CK) DGKC推荐方法测定
血清肌酸激酶(CK) DGKC推荐方法测定1.实验原理德国临床化学学会(DGKC)和国际临床化学学会(IFCC)推荐的连续监测法。
ADP + 磷酸肌酸CK→肌酸+ ATPATP + 葡萄糖HK→ADP + 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 NADP+G6PD→6-磷酸葡萄糖酸+NADPH +H+NADPH在340nm处有特异吸收,通过测定NADPH 生成速率计算出CK活性。
2. 标本:2.1 病人准备:无特殊要求。
2.2 类型:血清,肝素或EDTA血浆。
3. 标本存放:稳定性:2~8℃保存稳定7天;15~25℃保存稳定1天;-20℃保存稳定4周(避光保存)。
3天内的活性损失:2~8℃保存24小时或18~22℃保存1小时至少损失10%。
4. 标本运输:常温条件下保存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的标本。
6. 实验材料6.1 试剂欧泰克CK测定试剂盒6.1.1 试剂组成:咪唑缓冲液(pH6.7)100mmol/L 磷酸肌酸30mmol/L葡萄糖20mmol/LN-乙酰半胱氨酸(NAC)20mmol/LEDTA-Na22mmol/LADP 2mmol/LNADP 2mmol/L二腺苷-5'-磷酸10μmol/L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2800 U/L 已糖激酶(HK)4000 U/L 6.1.2 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
6.1.3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试剂避光保存于2~8℃,若无污染,可稳定至失效期。
试剂不可冰冻。
6.1.4 变质指示:当试剂有看得见的微生物生长,有浊度,或者未开盖的液体有沉淀时,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6.1.5 注意事项:试剂中含叠氮钠(0.95g/L)为防腐剂。
不可入口!避免接触皮肤及粘膜。
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使用试剂。
6.2 校准品:使用罗氏复合校准品对自动分析仪进行校准,具体参见生化检验校准品和质控品.SOP文件。
6.3 质控品:具体参见生化检验校准品和质控品.SOP 文件。
最新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医学检验学化学讲义第9章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一、酶学标志物(一)肌酸激酶(CK)1.概述:人体三种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中都含有大量CK;CK在骨骼肌、心肌、脑组织大量存在,常用于这些疾病的诊断。
2.参考值:采用连续监测法。
男:80~200U/L女:60~140U/L3.临床意义:(1)当发生AMI时,CK活性在3~8h升高,血中半寿期约为10~12h,峰值在10~36h之间,2~4d 后回复至正常水平。
AMI时CK升高一般为参考值的数倍,但很少超过30倍。
(2)若AMI后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出现再灌注,则CK活性成倍增加,达峰时间提前。
如在发病4h内CK 即达峰值,提示冠状动脉再通的能力为40%~60%。
(3)施行心律转复、心导管和无并发症的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会引起CK值的升高。
(4)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后都将导致CK活性的增高,且增高的幅度与肌肉的损伤范围的大小以及手术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
心肌炎时CK可轻度增高。
(5)生理性增高:运动后12~20h达到峰值,并维持36~48h。
(6)各种肌肉损伤(如挫伤、手术、肌肉注射、癫痫发作)和疾病(如多发性肌炎、肌炎、横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甲状腺功能减低出现黏液性水肿)时,CK极度升高。
(7)在急性脑外伤、恶性肿瘤时CK也可增高。
(8)长期卧床,CK可有下降。
4.注意事项:(1)AMI诊断时注意CK-MB与CK的时效性。
24hCK测定意义最大,如小于参考值上限,可排除AMI。
(2)血清、血浆、脑脊液以及羊水等均可作为CK分析的标本。
常用的抗凝剂为肝素。
(3)CK测定过程中,主要的干扰物质是腺苷酸激酶(AK)以及肌激酶,它们在红细胞中含量尤为丰富,可导致结果偏高,故标本应避免溶血。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1.概述:此外在线粒体中还存在一种同工酶(CK-MiMi)。
CK-MB含量随心肌不同部位而不同:前壁>后壁,右心室>左心室。
2.参考值:CK-MB活性:10~24U/L,cutofflimit(诊断限):>25U/L(免疫抑制-酶动力学法)<6%totalCK,cutofflimit:>6%totalCK(琼脂糖凝胶电泳法)MB质量(mass):男:1.35~4.94ng/ml;cutofflimit:>5ng/ml(免疫学法)女:0.97~2.88ng/ml;cutofflimit:>5ng/ml(免疫学法)3.临床意义:(1)CK-MB是诊断AMI最有价值酶学生化指标。
肌酸激酶英文缩写 CK正常参考值 30-170IUL
碱 性 磷 酸 酶 英 文 缩 写 ALP : 正 常 参 考 值 球蛋白及其比值,可估计肝脏疾病的病情 散消极思想,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培
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 核预后。
养正向的生活方式,多做有利于强身健
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
羟丁酸脱氢酶 英文缩写 HBDH:正常 体的活动。
第3版
生活·健康
如何看体检报告
总胆红素 英文缩写 TBIL:正常参
肌酸激酶英文缩写 CK:正常参考值
考值 4.00-17.39umol/L。临床意义增高: 30-170IU/L。临床意义增高:心梗 4-6 小
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 时开始升高, 18-36 小时可达正常值的
BMI 指数:BMI 是指体重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 20-30 倍,为最高峰,2-4 天恢复正常,另
150.00-416.00umol/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痛风, 蛋白饮食,糖尿病,重症肝病,高热,轻 作息时间表,坚持按计划起居活动,确
子痫,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急 度肾功能低下,高血发性骨髓瘤尿路闭 保你会有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使你相信
慢性肾小球肾炎。降低:见于恶性贫血及肾上腺皮 塞,术后无尿,尿毒症前期,肝硬化,严 你有能力做到你想做到的事情,最重要
测量血压值大于或等于 140/90mmHg 时,就可以称为 不符的输血反应。
尿酸 英文缩写 URIC:正常参考值
高血压。有糖尿病和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的目
关 于 抑 郁 症( 二 ) 总蛋白 英文缩写 TP:正常参考值 150.00-416.00umol/L。临床意义增高:见
心肌酶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
心肌酶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心肌酶是指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特殊一类酶,包括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等。
心肌酶在心肌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入血液中,通过检测血液中心肌酶的含量和活性,可以反映出心肌细胞损伤的程度,因此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心肌酶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梗死、心肌病和心肌损伤等心脏疾病。
以下是心肌酶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1. 诊断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破裂或闭塞引起的心肌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细胞坏死。
心肌酶在心肌梗死后会迅速释放入血液中,因此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心肌酶浓度和活性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肌梗死。
2. 监测心肌损伤程度:心肌酶的浓度和活性与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在心肌梗死后,心肌酶会持续升高,在梗死发作后数小时到数天内达到峰值,然后逐渐恢复正常。
通过监测心肌酶的变化,可以了解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进展情况,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3. 评估心肌病严重程度:心肌病是一种心肌结构或功能异常的疾病,常常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力衰竭等症状。
心肌酶的浓度和活性在心肌病患者血液中常常升高,可以作为评估心肌病病情严重程度和监测治疗效果的指标。
4. 监测心肌损伤后的并发症:心肌损伤后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脏衰竭等并发症,心肌酶的变化可以用于监测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除了上述临床应用外,心肌酶还可以用于评估运动员心脏功能、筛查儿童心脏疾病、监测药物对心脏的毒性作用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心肌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检测在心肌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如心肌肌钙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等。
总之,心肌酶在心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过检测心肌酶的浓度和活性,可以及时发现心肌损伤,评估心肌病严重程度,监测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肌酸激酶作用、心肌酶标记物、心肌酶升高原因、心肌损害诊断标准、CK升高诊断心肌损害意义及指标注意事项
肌酸激酶概念作用、心肌酶标记物、心肌酶升高常见原因、心肌损害诊断标准、CK升高诊断心肌损害意义及CK-MB与CK注意事项肌酸激酶人体各组织中含有大量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是由脑(B)或肌肉(M)两个胞质亚基组成的二聚体,形成三种同工酶:CK-BB、CK-MB、CK-MM,其中CK-MB 被认为是评估心肌组织损伤的特异性酶指标之一。
心肌损伤的机制为:心肌受损(缺氧等)→ 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细胞膜结构破坏→ 细胞通透性增加→ 细胞内酶大量释放→ 血清心肌酶含量/活性↑(增加)心肌酶标记物肌酸激酶 CK:25~200 U/L乳酸脱氢酶 LDH:50~240 U/L谷草转氨酶 AST:5~40 U/Lα-羟丁酸脱氢酶HBDB:80~220 U/LCK 的分布心肌酶升高常见原因生理性增高(1)剧烈运动、运动时间越长,CK 活性升高越明显(通常在运动后12~20 小时达到峰值,并维持36~48 小时,一般而言对于较少运动的人,运动时间越长,幅度越剧烈,则CK 上升的幅度越高)。
(2)新生儿血清CK 活性>正常值(新生儿出生时,由于骨骼肌收到挤压损伤和短暂的缺氧可以引起CK 的释放),水平约为正常值的2~3 倍。
(3)不同种族之间,白人的CK 活性通常为黑人的2/3。
病理性升高(1)急性心肌梗死:短时间内缺血、坏死,血清中CK 活性明显升高,发病4~6 h 升高,12~24 h 达高峰,2~4 天恢复正常,心肌细胞中的CK-MB 大量释放入血,发病4 h 内升高,24 h 达到高峰,3~4 天恢复正常。
(2)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细胞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CK 及CK-MB 升高,其心肌酶谱升高程度较急性心梗时程度轻,快速升高,持续时间短,下降速度快。
(3)轮状病毒感染:有10% 会出现CK偏高,当CK升高升高的很明显时,M亚基无法封闭,导致CK-MB假性升高,出现CK-MB >CK情况。
各项化验指标及意义(1)
一、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包括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或LDH)、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a-羟丁酸脱氢酶(a-HBD)等,急性心肌梗死时因心肌细胞坏死时释放出心肌内多种酶,因此测定血清中心肌酶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和评价溶栓后效果有一定的价值。
临床意义:1.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1)心肌梗死时血清CK水平明显升高,于心肌梗死发病后2~4小时即开始升高,24~36小时达到高峰,3~5天即可恢复正常。
心肌梗死患者CK增高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为主,CK-MB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总CK,其阳性检出率可达100%,且具有较高特异性。
CK-MB一般在AMI发病后3~6小时增高,16~20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且增高程度与梗死面积大小基本一致。
另外,溶栓蛋白CK-MB高峰时间前移,提示溶栓成功、血管开通。
(2)其他心肌损伤,如心绞痛、心包炎、心脏手术、射频消融和安装心脏起搏器等CK-MB也可增高。
(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骨骼肌损伤和全身性惊厥时CK增高,主要以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M)为主。
(4)脑血管意外、脑部手术、严重平滑肌损伤如肠梗阻,可见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增高。
(5)甲状腺可抑制CK的活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CK可升高,甲状腺功能亢进血清CK可降低。
(6)剧烈运动后血清CK升高。
2.乳酸脱氢酶(1)LD增高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肺梗死、骨骼肌病、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及恶性贫血等。
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时,LD于发病后12~24小时达高峰,并能持续升高达10天。
(2)恶性肿瘤发展到严重阶段LD可升高,肿瘤所致的胸水、腹水中LD可升高。
(3)慢性肾小球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膀胱及肾恶性肿瘤时患者尿中LD升高达正常人的3~6倍。
(4)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血栓形成并出血者,脑脊液中LD升高。
血液透析患者心肌酶谱检测及临床意义
PART 02
血液透析患者心肌酶谱检 测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结果解读
肌酸激酶(CK)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CK是心肌酶谱中最常用的指标,其升高提 示心肌损伤或肌肉损伤。
CK-MB是心肌特异性酶,对诊断心肌损伤 具有较高特异性。
乳酸脱氢酶(LDH)
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
LDH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其升高提示 组织损伤或坏死。
PART 03
血液透析患者心肌酶谱检 测的临床应用
心肌酶谱检测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诊断心肌损伤
心肌酶谱检测可以检测到心肌损伤时心肌酶的异常升高,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肌损伤,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鉴别诊断
心肌酶谱检测可以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酶升高进行鉴别,如肌肉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有助于确定病因。
心肌酶谱检测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意义
诊断心肌损伤
通过心肌酶谱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血液透 析患者的心肌损伤。
评估病情
心肌酶谱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 度和治疗效果。
预测心血管事件
心肌酶谱的持续升高可能预测患者发生心血 管事件的风险。
指导治疗
根据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可以为血液透析患 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03
心肌酶谱检测技术将与其它检 测技术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 心肌损伤评估体系,为临床提 供更全面的诊断依据。
心肌酶谱检测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研究前景
心肌酶谱检测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将得到 进一步拓展,研究将更加深入,以揭示其在患 者中的具体作用和机制。
随着对心肌酶谱检测的深入研究,将有望发现 新的心肌损伤标志物,为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肌 损伤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ck、ldh指标-详细解释说明
ck、ldh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CK和LDH指标是血液中常见的生化指标,常用于临床医学和疾病诊断中。
CK(肌酸激酶)是一种酶,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一旦组织损伤或炎症反应出现,其释放到血液中的量会明显增加。
LDH(乳酸脱氢酶)也是一种酶,存在于几乎所有细胞中,但在组织损伤或细胞损伤时,其释放到血液中的水平会升高。
这两个生化指标在许多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心肌梗死中,CK和LDH的升高可以指示心肌损伤的程度。
另外,肌肉炎症、运动损伤、肌营养不良等情况下,CK的水平也会升高。
本文旨在对CK和LDH指标进行深入的解释和研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以及相关的检测方法。
同时,我们还将重点研究和分析CK 和LDH指标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数据分析与结果解读,进一步探讨它们在临床医学中的意义和潜在作用。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CK和LDH指标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有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期待本文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介绍和讨论ck和ldh指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ck和ldh指标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文章结构部分将详细说明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
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第二部分为正文,主要分为三个章节,分别介绍ck指标、ldh指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在每个章节中,将分别解释和定义ck和ldh指标,探讨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介绍常用的检测方法。
尤其在第三章中,将详细介绍相关研究和数据分析,最终对结果进行解读和总结。
第三部分为结论,将总结本文对于ck和ldh指标重要性的认识,并对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展望进行讨论。
通过以上结构,本文将全面介绍和讨论ck和ldh指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旨在促进对相关研究的进一步了解和发展。
实验十二血清肌酸激酶测定与应用
1 实验目的
⑴ 了解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测定的方法。 ⑵ 掌握其测定的应用与意义。
2 实验原理
肌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简称CK〕广泛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中,肝脏和红细胞等不含此酶。骨骼肌中含量最丰富,占全身总量的96%之多。 肌酸磷酸激酶在肌肉收缩中很重要,它催化以下反响:
临用前,取上述〔1〕〔2〕〔3〕试剂各10 ml混合。 在此混合底物液30 ml中,参加盐酸半胱氨酸0.105g,调节PH至7.4。此试剂最好新鲜配制,也可以保存于冰盒中。一般可放5-7天,假设空白管光密度太高,说明有游离肌酸产生,即不能再用。 ② 0.3 N 氢氧化钡溶液 称取氢氧化钡〔Ba(OH)2·8H2O〕4.73g,加蒸馏水使之溶解〔可加热助溶〕,并稀释到100 ml。 ③ 5% 硫酸锌溶液 称取硫酸锌〔ZnSO4·7H2O〕8.82g,加蒸馏水溶解,并稀释到100 ml。 上述2、3两种溶液配好后,需进行滴定,即吸取5%硫酸锌溶液5 ml,放入50 ml三角烧瓶中,参加酚酞指示剂2滴,用0.3 N Ba(OH)2溶液滴定至出现粉红色30秒钟不褪色为止。 Ba(OH)2用量与ZnSO4相等,如不相等,可稀释较浓的溶液。
3 实验器材与试剂
⑴ 器材 试管、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采血装置〔注射器〕、水浴箱、离心机
⑵ 试剂 ① 混合底物 pH 7.4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称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2.4g,加蒸馏水至100 ml,再参加0.2 N盐酸88.8 ml及无水硫酸镁0.34g,调节pH至7.4。此液在室温下可保存数月。 0.012 M磷酸肌酸溶液:称取磷酸肌酸钠〔C4H8O5-O4PNa3·6H2O〕436 mg,加蒸馏水至100 ml,调节PH至7.4,保存于-25℃或普通冰箱上层冰盒中,可用一个月左右。 0.001 M ADP溶液:称取ADP钠盐0.233g,加蒸馏水至100 ml,调节PH至7.4,保存于-25℃或冰箱上层冰盒中,可用一个月左右。
血清肌酸激酶DGKC推荐方法测定
血清肌酸激酶(CK) DGKC 推荐方法测定1. 实验原理德国临床化学学会(DGKC)和国际临床化学学会(IFCC)推荐的连续监测法。
ADP + 磷酸肌酸 肌酸 + ATPATP + 葡萄糖 ADP + 葡萄糖-6-磷酸 葡萄糖-6-磷酸+NADP + 6-磷酸葡萄糖酸+NADPH+H +NADPH 在340nm 处有特异吸收,通过测定NADPH 生成速率计算出CK 活性。
2. 标本:2.1 病人准备:无特殊要求。
2.2 类型:血清,肝素或EDTA 血浆。
3. 标本存放:稳定性:2~8℃保存稳定7天;15~25℃保存稳定1天;-20℃保存稳定4周(避光保存)。
3天内的活性损失:2~8℃保存24小时或18~22℃保存1小时至少损失10%。
4. 标本运输:常温条件下保存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的标本。
6. 实验材料6.1 试剂 利德曼CK 测定试剂盒(试剂1 6×64ml 试剂2 6×16ml )6.1.1 试剂组成:试剂1(R1)+试剂2(R2):咪唑缓冲液 pH6.7 100mmol/L磷酸肌酸 30mmol/L葡萄糖 20mmol/LN-乙酰半胱氨酸(NAC ) 20mmol/LEDTA-Na 2 2mmol/LADP 2mmol/LNADP 2mmol/L二腺苷-5'-磷酸 10μmol/L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 ) >1500U/L已糖激酶(HK ) >2500U/L6.1.2 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
6.1.3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试剂避光保存于2~8℃,若无污染,可稳定至失效期。
试剂不可冰冻。
CK 己糖激酶(HK)(G6P-DH)6.1.4 变质指示:当试剂有看得见的微生物生长,有浊度,或者未开盖的液体有沉淀时,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6.1.5 注意事项:试剂中含叠氮钠(0.95g/L)为防腐剂。
不可入口!避免接触皮肤及粘膜。
心肌酶谱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的组成及临床意义一、组成: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
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测定及医学意义(来源:med66)【正常参考值】72~182 U/L【临床意义】HBD与LD、AST、CK及CK-MB一起组故意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
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1.3~1.6,但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升高,LD/HBD比值下降,为0.8~1.2。
而肝脏实质细胞病变时,该比值可升高到1.6~2.5。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比值与各实验室的测定方式或测定条件不关,必需确立本实验室的比值。
另外,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因LD1活性增高,因此HBD活性也可增高。
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及意义乳酸脱氢酶是体内能量代谢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酶。
此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以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和肺中为最多。
这些组织中的LDH的活力比血清中高得多。
因此当少量组织坏死时,该酶即释放血而使其他血液中的活力升高。
测定此酶经常使用于对心梗、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1.正常参考值速度法(LDH-L法):100~240 U/L比色法:190~310 U/L2.临床意义:①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后9~20h开始上升,36~60h达到顶峰,持续6~10天恢复正常(比AST、CK持续时刻长),因此可作为急性心肌梗塞后期的辅助诊断指标。
②肝脏疾病: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
肿瘤转移所致的胸腹水中LDH 往往也升高。
③血液病:如白血病、贫血、恶性淋巴瘤等,LDH升高。
④骨骼肌损伤、进行性肌萎缩、肺梗塞等。
⑤恶性肿瘤转移所致胸、腹水中乳酸脱氢酶活力往往升高。
⑥正常新生儿LDH水平很高,可达775~2000U/L,满月后为180~430 U/L,以后随年龄增加慢慢降低,12岁后趋于恒定。
ck-mb指标
ck-mb指标
CK-MB是一种特殊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是从肌肉组织中释放出来的一种酶。
CK-MB指标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梗死,也可以帮助判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其他心脏病的程度和发展。
下面,让我们更详细地了解一下CK-MB指标。
CK-MB分子结构由两个亚基组成,在心肌梗死后的4-6小时内,该指标的水平迅速升高并在12-24小时内达到峰值,然后逐渐降低至正常水平。
因此,CK-MB 是衡量心肌损伤程度、确定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果CK-MB指标的值超过了正常水平,那么就有可能发生心肌梗死,而且CK-MB指标的水平越高,心肌受损的程度就越严重。
除心肌梗死外,CK-MB指标水平的改变还可能与其他心脏病有关。
例如,心肌缺血、心肌炎、拘留性心力衰竭等情况下,随着心肌损伤程度的加剧,CK-MB 指标水平会逐渐上升。
因此,对于患有心脏病的患者来说,定期检测CK-MB指标的水平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CK-MB指标的应用中,还需要注意到一些因素对CK-MB的影响。
例如,运动、创伤性损伤、手术等因素,都可能造成CK-MB的升高,因此在检测CK-MB 时应注意排除这些影响因素。
同时,CK-MB指标也不能用来判断心脏病的类型,因为CK-MB升高的原因也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
总之,CK-MB指标是测定心肌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具有对病情判断有重
要的临床意义。
对于心脏疾病高危人群,定期检测CK-MB水平,能够有效地发现疾病的倾向,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减轻病情。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一、酶学标志物(一)肌酸激酶(CK1. 概述:人体三种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中都含有大量CK CK在骨骼肌、心肌、脑组织大量存在,常用于这些疾病的诊断。
2. 参考值:采用连续监测法。
男:80〜200U/L女:60〜140U/L3. 临床意义:(1)当发生AMI时,CK活性在3〜8h升高,血中半常水平。
AMI时CK升高一般为参考值的数倍,但很少超过30倍。
(2)若AMI后及时讲行溶栓治疗出现再灌注,则CK 活性成倍增加,达峰时间提前。
如在发病4h内CK即达峰值,提示冠状动脉再通的能力为40%〜60%(3)施行心律转复、心导管和无并发症的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会引起CK值的升高。
(4)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后都将导致CK活性的增高,且增高的幅度与肌肉的损伤范围的大小以及手术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
心肌炎时CK可轻度增高。
(5)生理性增高:运动后12〜20h达到峰值,并维持36〜48h。
(6)各种肌肉损伤(如挫伤、手术、肌肉注射、癫痫发作)和疾病(如多发性肌炎、肌炎、横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甲状腺功能减低出现黏液性水肿)时,CK极度升高。
(7)在急性脑外伤、恶性肿瘤时CK也可增高。
(8)长期卧床,CK可有下降。
4. 注意事项:(1) AMI诊断时注意CK-MB与CK的时效性。
24h CK 测定意义最大,如小于参考值上限,可排除AMI。
(2)血清、血浆、脑脊液以及羊水等均可作为CK 分析的标本。
常用的抗凝剂为肝素。
(3) CK测定过程中,主要的干扰物质是腺苷酸激酶(AK 以及肌激酶,它们在红细胞中含量尤为丰富,可导致结果偏高,故标本应避免溶血。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1. 概述:CK-BB( CK1 :主要存于脑组织(1)诊断AMI最有价值酶学生化指标CK-MB(CK2 :主要存于心肌CK-M(CK3 :主要存于骨骼肌组织此外在线粒体中还存在一种同工酶(CK-MiMi)。
磷酸肌酸激酶
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Creative Kinase, CK),又称为磷酸肌酸激酶(Creative Phospho Kinase, CPK)。
肌酸激酶之所以受到运动界的广泛重视,是因为它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肌细胞膜结构完整、功能正常,使CK极少透出细胞膜,安静时,血清CK总活性的范围为:正常男子10~100 U/L,女子10~60 U/L.运动后人体血清CK活性升高的原因:一是运动使肌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二是运动导致肌细胞损伤。
运动训练后血清CK活性变化的规律不同种类的血清酶对运动产生的适应性变化有所差异,表现在运动后血清酶活性增加的时间和程度不同。
运动后血清CK变化规律是0~2 h轻度增高,8h明显升高,16~24 h达到最高峰值。
一般认为,运动后CK活性立即升高,8~16 h出现峰值,48 h或72 h恢复到正常水平。
血清CK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一个训练良好的运动员,进行大强度或持续长时间训练后,CK值一般在48h恢复到正常水平,若明显减慢或要几天才恢复到正常水平,预示运动员可能出现疲劳症状。
因此,动态测定血清CK活性,对监测运动员疲劳的出现和恢复程度具有实践意义。
近来有文献报道,运动所致肌肉损伤均与血清CK活性的变化有关,CK活性变化可作为了解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一个敏感生化指标。
血清CK活性升高的幅度与运动量的关系极为密切。
多数报道表明,剧烈运动后血清CK活性显著升高。
亚极限强度的运动可使CK活性增加到100~200 IU/L,极限强度的运动CK活性可增加到500~1000 U/L左右。
血清CK活性升高不仅与运动时间的长短有关,而且与运动强度有关。
血清CK无昼夜生物节律变化,运动后升高幅度大,能较好地反映运动量的大小及运动后的恢复过程,是一个灵敏度高,便于运动实践中应用的有效指标。
血清CK在运动后活性上升与恢复时间变化一致。
通过比较训练前和训练后的活性值,可以用来评定身体的恢复状况及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
免疫抑制法测定肌酸激酶原理
免疫抑制法测定肌酸激酶原理
肌酸激酶(CK)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肌肉、心脏和脑组织细胞内的酶,主要参与细胞能量代谢,是肌肉组织损伤时释放到血液中的标志物之一。
CK可以分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MM)和脑型肌酸激酶(CK-BB)三种同工酶,其中CK-MB在心肌组织中含量较高,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
免疫抑制法是一种用于测定CK-MB 的方法。
在免疫抑制法中,先将患者血清中的CK-MB与特异性抗CK-MB抗体结合。
然后将含有少量CK-MB的荧光素底物添加到体系中。
CK-MB与酶缓冲液中的酶结合,荧光素底物与酶结合,形成一种酶底物复合物,荧光素底物通过与此复合物反应而发出固定波长的荧光信号。
最后,通过荧光读数器读取荧光信号强度,并通过对照试剂盒提供的标准曲线计算出血清中的CK-MB浓度。
总之,免疫抑制法是测定CK-MB的一种方法,基于酶免疫学原理,通过抑制未结合到抗体的自由酶活性来减少误差。
该方法可以用于AMI的早期诊断和疾病监测,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快速、易操作等优点,被广泛用于临床实践中。
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游离肌酸激酶三级酶检测及临床意义
研究目的
•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血 清游离肌酸激酶三级酶检测的临 床意义,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 的诊断和评估依据,以改善患者 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02
血液透析患者血清 游离肌酸激酶三级 酶概述
肌酸激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
检测注意事项
采血前应告知患者采血目的、 方法及注意事项,避免患者紧
张。
采血时应选择合适的静脉,避 免在输液侧手臂采血。
采血后应尽快将血液样本送往 实验室进行检测,以免影响检 测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 ,应在采血前告知医生所使用 的药物,以便医生对检测结果 进行正确的解读。
04
血液透析患者血清 游离肌酸激酶三级 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游 离肌酸激酶三级酶检 测及临床意义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游离肌酸激酶
三级酶概述 • 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游离肌酸激酶
三级酶检测方法 • 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游离肌酸激酶
三级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
血液透析是治疗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 法之一,但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过程 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血 管疾病、肌肉萎缩等。
肌酸激酶(CK)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物组织中的酶,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中。它具有 催化磷酸肌酸生成和供能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肌肉收缩和维持肌肉的完整性。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肌酸激酶的一种同工酶,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因此常被用作心肌损伤的 标志物。
肌酸激酶同工酶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变化
感谢您的观看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一、酶学标志物(一)肌酸激酶(CK)1.概述:人体三种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中都含有大量CK;CK在骨骼肌、心肌、脑组织大量存在,常用于这些疾病的诊断。
2. 参考值:采用连续监测法。
男: 80~ 200U/L女: 60~ 140U/L3. 临床意义:( 1)当发生 AMI 时, CK活性在 3~ 8h 升高,血中半寿期约为15h,峰值在10~36h 之间, 3~ 4d 后回复至正常水平。
AMI 时 CK升高一般为参考值的数倍,但很少超过30 倍。
( 2)若 AMI 后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出现再灌注,则CK 活性成倍增加,达峰时间提前。
如在发病4h 内CK即达峰值,提示冠状动脉再通的能力为40%~60%。
( 3)施行心律转复、心导管和无并发症的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会引起CK值的升高。
( 4)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后都将导致CK活性的增高,且增高的幅度与肌肉的损伤范围的大小以及手术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
心肌炎时CK可轻度增高。
( 5)生理性增高:运动后12~ 20h 达到峰值,并维持36~ 48h。
( 6)各种肌肉损伤(如挫伤、手术、肌肉注射、癫痫发作)和疾病(如多发性肌炎、肌炎、横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甲状腺功能减低出现黏液性水肿)时,CK极度升高。
(7)在急性脑外伤、恶性肿瘤时CK也可增高。
(8)长期卧床, CK可有下降。
4.注意事项:( 1) AMI 诊断时注意CK-MB与 CK的时效性。
24h CK 测定意义最大,如小于参考值上限,可排除AMI。
(2)血清、血浆、脑脊液以及羊水等均可作为CK分析的标本。
常用的抗凝剂为肝素。
(3)CK测定过程中,主要的干扰物质是腺苷酸激酶( AK)以及肌激酶,它们在红细胞中含量尤为丰富,可导致结果偏高,故标本应避免溶血。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1.概述:CK-BB( CK1):主要存于脑组织CK-MB( CK2):主要存于心肌CK-MM( CK3):主要存于骨骼肌组织此外在线粒体中还存在一种同工酶(CK-MiMi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酸激酶(CK)测定及意义
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通常存在于动物的心脏、肌肉以及脑等组织的细胞浆和线粒体中,是一个与细胞内能量运转、肌肉收缩、ATP再生有直接关系的重要激酶,它可逆地催化肌酸与ATP之间的转磷酰基反应。
肌酸激酶有四种同功酶形式:肌肉型(MM)、脑型(BB)、杂化型(MB)和线粒体型(MiMi)。
MM型主要存在于各种肌肉细胞中,BB型主要存在于脑细胞中,MB型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MiMi型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中。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后2-4小时,血液中此酶活动即开始升高。
比血清中谷草转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力变化都出现得早。
1.正常参考值:
健康成年男性:38-174U/L;
健康成年女性:26-140U/L。
2.临床意义:
(1)心脏疾病:此酶是继转氨酶后至今临床上最重要的酶,特别是在诊断心肌梗死上有较高价值。
和常用的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相比,有下列优点:在这几个酶中肌酸激酶最先升高,疼痛出现后4小时肌酸激酶急剧上升,最高可达正常上限的10~12倍,是目前最敏感的酶试验。
因肝中肌酸激酶含量很少,心脏疾病伴有肝郁血或肝损伤时,谷丙
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氨酶往往升高而肌酸激酶无变化,特异性较强。
红细胞中此酶活力很低,溶血标本对此酶测定干扰较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小,已成为临床化学方面常用酶之一,每年全世界约进行一亿次肌酸激酶测定。
在心肌梗死病程中,如肌酸激酶活力再次升高,往往说明心肌再次梗死。
但此酶活力增高持续时间短,2~4天后就可恢复正常。
所以如用此酶诊断心肌梗死,一定要注意病程时间。
发病时间较长的病例,应测定能较长维持增高的酶活力的乳酸脱氢酶,此时肌酸激酶活性正常并不能否定心肌梗死诊断。
(2)在骨骼肌损伤时,甚至在肌注某些药物如青霉素、氯丙嗪时,以及在进行一些心脏疾病治疗,如心导管、电复律时均可引起肌酸激酶活力升高,也就是虽然肌酸激酶同工酶诊断心肌梗死阳性率可高达98%,但特异性只有85%。
目前公认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主要为CK-MB)是特异性更高的酶试验。
(3)有学者提出连续观察肌酸激酶动态变化,根据一些常数进行公式计算,可推测心肌梗死的大小,从而有助于判断病人预后。
此法需频繁抽血,各学者对所用常数也有不同意见,用于临床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4)国内资料表明:病毒性心肌炎时此酶活性明显升高,对心肌炎诊断和预后有参考价值。
(5)肌肉疾病:在Duchenne肌萎缩患者血中,肌酸激酶极度增高,甚至可高出正常值上限50倍,而后随病程延长下降。
此病是和性染色体有关的遗传病,在无症状的女性,隐性携带者约75%肌酸激酶也高于正常。
其他类型的原发性肌萎缩患者肌酸激酶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这可用于区别继发性肌病如神经性或废用性肌萎缩,此时肌酸激酶活力往往正常。
(6)脑疾病:高肌酸激酶活力见于发作性癫、破伤风。
但看来主要和肌肉损伤有
关,而与脑疾患关系不大。
肌酸激酶增高也见于器质性神经疾病,如脑梗死、脑膜炎和脑炎。
在解释此酶活力增高原因时还应注意到一些非疾病因素如剧烈运动、各种插管及手术乃至肌肉注射冬眠灵、抗生素等也可能引起此酶活性增高。
在急性心肌梗死之后血清中CK 开始升高时间最最为2小时,达峰值时间最早为24小时,最迟为72小时,根据CK同工酶分离监测记录,胸痛发作后,血清CK-MB上升先于总活力升高。
24小时达峰值,36小时内其波动曲线与总活力相平行,至48小时消失。
一般认为,此法血清CK-MB≥总活力的3%,即阳性,最高值可达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