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酸激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脑和心肌组织中。

增高可见于心肌损伤坏死、脑血管疾病、急性脑外伤、酒精中毒、全身性惊厥、癫痫发作时血清CK的水平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出现黏液性水肿和脑梗死时CK水平亦可增高。

手术后、心导管、冠状动脉造影、运动试验、反复肌注、剧烈运动,肌酸激酶可以过性增高。

意见建议:建议你去三级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明确诊断后,再对症下药进行治疗磷酸肌酸激酶增高。

在心肌或骨骼肌受损时,此酶会增高,但您无相应的病史和症状,您若体检前有较剧烈的运动此酶也会增高。

中文名称:血清磷酸肌酸激酶英文名称:CPK化验介绍:磷酸肌酸激酶(CP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在脑组织中也存在,是参与体内的能量代谢的一种酶。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后2-4小时,血液中此酶活动即开始升高。

比血清中谷草转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力变化都出现得早。

临床意义:(1)心肌梗塞后,CPK较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特异性高,但持续时间短,2-4天恢复正常。

(2)病毒性心肌炎,CPK也可升高,对诊断及预后有参考价值。

(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以及肌肉损伤时CPK也可升高。

(4)严重的心绞痛、心包炎、房颤、脑血管意外、脑膜炎以及心脏手术等,CPK可见升高。

正常值:无机磷法:0-200U/dL比色法:M(男):0.55-7.5U/dLF(女):1.45-4.0U/dL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功酶的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重要诊断指标。

肌酸磷酸肌酶是一种酶,并证实主要存在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中,而胃肠道、子宫、肾和膀胱只有微量的浓度。

血清中的肌酸磷酸激酶升高,说明组织中有细胞坏死,这些酶有两个组成部分,肌肉部分和脑部分。

血浆中证实有3种同功酶,BB-CPK、MM-CPK和MB-CPK。

MB-CPK主要存在心肌组织中,可用免疫学或电泳测定的方法测得结果。

酸磷酸激酶(CPK)过高,说明你的心血管不好,需要注意身体了尽量不要抽烟,喝酒,少吃胆固醇过高的食品建议:磷酸肌酸激酶(CP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在脑组织中也存在,是参与体内的能量代谢的一种酶。

肌酸激酶的临床检验分析

肌酸激酶的临床检验分析

肌酸激酶的临床检验分析摘要】目的讨论肌酸激酶的检验。

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检验。

结论血清中CK酶活性在心肌梗死发生后3~8h就开始增高,较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出现早,10~36h达高峰。

AMI时CK升高至少要在参考值2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但该酶生物半衰期短,活力增高持续2~4d后就恢复正常,不适于晚期诊断,参考时需考虑时间因素。

【关键词】肌酸激酶检验(一)生化特性及病理生理在人体三种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平滑肌)中都含有大量CK。

该酶存在于细胞质中,催化肌肉中肌酸与ATP之间高能磷酸键转换生成磷酸肌酸和ADP的可逆反应,为肌肉收缩提供能量。

CK存在于需要大量能量供应的组织,除肌肉组织外,还常见于肾脏、脑组织。

CK相对分子质量86 000,在肝脏被灭活清除。

CK水平在人群中呈非正态分布,受到性别、年龄、种族及生理状态的影响。

男性因为肌肉容量大,血清CK活性要高于女性。

新生儿出生时,由于骨骼肌受到损伤和短暂的缺氧,可引起CK释放,故血清 CK水平为成年人2~3倍,出生后7个月可降至成年人水平。

女性的CK水平在成年之前呈下降趋势,成年后变化不大。

男性的CK水平在15~20岁期间处于生理高峰期,其后随年龄增大呈缓慢下降趋势。

老年人以及长期卧床者由于肌肉容量减低或肌肉活动少,其CK水平低于成年人水平。

白种人平均CK水平低于黑种人。

CK的酶蛋白由M和B两种亚基组成,不同亚基的组合将CK分为CK-MM,CK- MB,CK-BB三种同工酶。

骨骼肌中99%为CK-MM,只含有少量CK-MB,胎儿肌肉及富含平滑肌的器官中CK-BB含量较高,脑组织中CK-BB含量也明显高于其他组织。

心肌中CK-MM占55%,CK-MB约占45%,所以心肌是唯一含CK-MB较高的器官。

20世纪60年代,CK开始被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观察。

CK、CK-MB对于诊断AMI贡献巨大,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心肌损伤诊断指标。

(二)血清总CK的检测1.测定方法目前主要采用连续监测法(速率法),可测定正向反应物,也可测定逆向反应物,逆向反应因速度较快,酶敏感性高,是目前国内推荐的主要方法。

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脑和心肌组织中。

增高可见于心肌损伤坏死、脑血管疾病、急性脑外伤、酒精中毒、全身性惊厥、癫痫发作时血清CK的水平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出现黏液性水肿和脑梗死时CK水平亦可增高。

手术后、心导管、冠状动脉造影、运动试验、反复肌注、剧烈运动,肌酸激酶可以过性增高。

意见建议:建议你去三级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明确诊断后,再对症下药进行治疗磷酸肌酸激酶增高。

在心肌或骨骼肌受损时,此酶会增高,但您无相应的病史和症状,您若体检前有较剧烈的运动此酶也会增高。

中文名称:血清磷酸肌酸激酶英文名称:CPK化验介绍:磷酸肌酸激酶(CP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在脑组织中也存在,是参与体内的能量代谢的一种酶。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后2-4小时,血液中此酶活动即开始升高。

比血清中谷草转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力变化都出现得早。

临床意义:(1)心肌梗塞后,CPK较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特异性高,但持续时间短,2-4天恢复正常。

(2)病毒性心肌炎,CPK也可升高,对诊断及预后有参考价值。

(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以及肌肉损伤时CPK也可升高。

(4)严重的心绞痛、心包炎、房颤、脑血管意外、脑膜炎以及心脏手术等,CPK可见升高。

正常值:无机磷法:0-200U/dL比色法:M(男):0.55-7.5U/dLF(女):1.45-4.0U/dL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功酶的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重要诊断指标。

肌酸磷酸肌酶是一种酶,并证实主要存在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中,而胃肠道、子宫、肾和膀胱只有微量的浓度。

血清中的肌酸磷酸激酶升高,说明组织中有细胞坏死,这些酶有两个组成部分,肌肉部分和脑部分。

血浆中证实有3种同功酶,BB-CPK、MM-CPK和MB-CPK。

MB-CPK主要存在心肌组织中,可用免疫学或电泳测定的方法测得结果。

酸磷酸激酶(CPK)过高,说明你的心血管不好,需要注意身体了尽量不要抽烟,喝酒,少吃胆固醇过高的食品建议:磷酸肌酸激酶(CP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在脑组织中也存在,是参与体内的能量代谢的一种酶。

血清肌酸激酶与运动训练控制分析

血清肌酸激酶与运动训练控制分析

血清肌酸激酶与运动训练控制分析发布时间:2021-11-12T06:34:24.331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3期作者:姜长有[导读] 如今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在这样科技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运动项目经济的培训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黑龙江省田径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摘要:如今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在这样科技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运动项目经济的培训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为了对运动员的体能潜力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相关研究人员开始着重对科学方法以及一些特定的生理、生化指标监控的方法加以利用对运动员的内在潜力的挖掘进行研究。

血清肌酸激酶(下文用CK进行代替)是一种机体ATP—CP供能系统的关键酶之一,能够帮助人们加速代谢,提高人体肌肉的收缩性能,同时对糖酵解和线粒体还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

因此一般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时,教练和科研人员都会将对运动员血清CK指标进行测试。

下面文章将会对血清肌酸激酶和运动训练控制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血清肌酸激酶;训练;控制目前来讲,我国的运动项目竞技能力在正在逐渐的得到提升,因此对运动员内在潜力进行挖掘成为了当前教练人员和研究人员都在极力研究的问题。

血清CK在很多的训练监控指标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对其应用的频率较高,而且具有能较高的敏感度。

有大量的血清CK存在于人体的骨骼肌、心肌、脑和视网膜当中,一般情况下当肌细胞结构的完整性没有被破坏且功能可以得到正常的发挥时,此时的CK并不会轻易地透出细胞膜,人体中含有的CK值也会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但是当人体的运动负荷较大且已经超过了一定的程度时,CK值就出现较大的上升趋势,不同的年龄、性别、训练方式以及训练环境等因素都会对CK的评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1血清肌酸激酶的作用1.1运动与血清CK的关系对大鼠的血清CK值的变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大鼠在进行一次运动后其血清CK出现了快速上升的情况,随后又逐渐下降,经过了7天血清CK值也未恢复到正常值,由此可以了解到当一次性下坡跑后肌肉损伤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恢复到正常值;一周运动组的大鼠血清CK变化和一次运动组CK的变化趋势之间具有较大的相似之处,不过每一个点相比之下一周运动组又都小于一次运动组,其CK值同样也是在一周后恢复到正常值的,由此可见在大鼠是在运动初期产生的损伤经过一周时间后均得到了恢复,在这一过程中肌肉对高强度运动的适应能力。

精神病患者血清肌酸激酶的临床检验结果分析

精神病患者血清肌酸激酶的临床检验结果分析

精神病患者血清肌酸激酶的临床检验结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血清肌酸肌酶(CK)临床检验结果。

方法:选择精神病患者50例为观察组,另取同期接收非精神病患者50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CK水平以及CK升高率,分析不同性别CK升高率以及精神分裂症者与其他精神病者CK升高率。

结果:观察组CK水平、CK升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受试者中男性升高率与女性升高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精神分裂症组CK升高率高于非精神分裂症者(P<0.05)。

结论:精神病者CK升高率明显上升,且精神分裂症者CK升高现象尤为明显,临床应加以重视。

关键字: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肌酸激酶;检验目前因社会发展,国内居民生活、工作压力持续性增加,精神疾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

该类疾病对患者的心理、行为、感情等均有明显一定影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

而精神病患者常伴随较多生物学指标的异常,肌酸激酶(CK)则为人体催化酶,临床常用于心肌炎、心肌梗死的诊断。

而近年来,不少研究指出,CK指标的异常与精神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联,有利于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2]。

基于此,该次研究选择医院接收精神病与非精神病者各50例,比较了其CK指标的异常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精神病患者50例为观察组,另取同期接收非精神病患者50例为观察组,纳入时间为2021年1-12月。

纳入标准:(1)均经临床检验确诊;(2)入院前未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3)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合并心血管疾病者;(2)骨骼肌外伤者;(3)内分泌异常者。

观察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20~59(44.10±6.18)岁,包括精神分裂症者24例,非精神分裂症者26例。

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21~60(44.25±6.22)岁。

两组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所有受试者均采集空腹静脉血5ml,在每分钟3000转下离心10min分离血清后,保存在2~8℃环境中待检。

血清肌酸激酶在运动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有效应用

血清肌酸激酶在运动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有效应用

卫生与健康幸福生活指南 124 幸福生活指南 血清肌酸激酶在运动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有效应用苏承竹重庆能源工业技师学院 400037摘 要:血清酶浓度是人体机能中的重要生化检验指标,通过对这一指标的检测能够判断人体是否出现肌肉损伤现象。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研究能够发现,在人们进行力量训练之后测量血清肌酸激酶的前后数据变化较为明显,训练力量之后能够将大量的血清肌酸激酶释放到血液中,进行检验能够直观的发现其变化的规律和形式,进而能够开展运动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研究。

根据指标变化能够对运动员训练内容开展跳帧措施,制定科学有效的训练计划,避免训练强度较大造成的运动员身体机能与肌肉功能受损。

血清肌酸激酶的浓度升高数值是运动员新陈代谢变化功能转变的有效信息,例如在运动员处于较为安静平稳状态下,测量出的血清肌酸激酶数值升高,则能够判断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可对其进行诊疗和处理。

在本文的研究中将针对血清肌酸激酶在运动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有效应用开展详细分析。

关键词:血清肌酸激酶;运动医学;临床医学;应用效果血清酶浓度能够有效反应运动员的肌肉状态和身体机能、生理状态等众多指标。

其数值升高能够有效判断运动员是否存在不同程度的肌肉损伤、纤维坏死、组织受损等现象。

正常人在进行运动训练和力量训练之后能够释放大量的血清肌酸激酶在血液中。

经过对运动员训练前后的数值检测能够看出血清肌酸激酶不同状态下的活性,为相关医学、运动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1.血清CK 在正常人群身体健康监控中的应用 1.1血清CK 在健康人群身体疾病监控中的应用 血清肌酸激酶的数值检测能够直接判断人们是否存在心肌炎、脑炎等不同位置的疾病。

检测过程中的重要数值便是CK-MB 数值,这一数据的变化能够判断出人们是否存在肌肉坏死现象,对于心肌炎的预后检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患者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症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一系列神经性损伤的情况下,CK-BB 的数值较高、在血液中的浓度较强。

肌酸激酶在腰椎后路围手术期变化的意义研究

肌酸激酶在腰椎后路围手术期变化的意义研究

肌酸激酶在腰椎后路围手术期变化的意义研究目的:对肌酸激酶(CK)在腰椎后路围手术期变化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肌酸激酶升高的影响因素,及其在腰椎手术中对脊旁肌损伤程度的指导意义。

方法:2009年3月-2014年3月通过对40例腰椎后路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的CK测定分析,分析CK变化与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的关系。

结果:腰椎后路手术前后CK变化值与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呈明显正相关。

结论:肌酸激酶可作为评价腰椎后路手术脊旁肌损伤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判断各类手术方式对脊旁肌创伤的情况有重要指导意义。

标签:肌酸激酶;腰椎后路手术;脊旁肌;相关性肌酸激酶(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胎盘及脑组织中,在细胞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CK可催化肌酸或磷酸肌酸与ADP之间的可逆反应,是一种在组织中广泛分布的细胞内胞浆和线粒体酶。

正常情况下细胞膜的完整和功能正常保证了CK极少渗透出细胞膜,血清中仅含少量CK,但在肌肉组织受到创伤后继发炎性递质反应、坏死等情况时,肌细胞破坏或者细胞膜通透性增加,CK释放入血,当其释放速度大于灭活速度,从而引起血中CK水平增高[1-2]。

其肌酸激酶(CK-MM)主要来自肌肉,对判定肌肉损伤程度及预后很有价值,灵敏度及阳性率均高。

总结2009年3月-2014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腰椎后路手术72例患者的围手术期的临床手术治疗,对40例患者的围手术期的CK值与手术资料进行分析,探讨CK升高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各类手术的腰椎脊旁肌损伤程度的指导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3月-2014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腰椎后路手术患者72例,病例筛选原则:(1)排除腰椎骨折或其他部位有外伤的患者;(2)既往或住院期间无心脏病发作的患者;(3)排除腰椎结核、肿瘤、感染等疾病患者(4)排除资料收集不完整病例。

经筛选后有共40例患者资料得到完整收集,病例由同一组术者实施,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29~62岁,平均42岁。

肌酸激酶的生理作用

肌酸激酶的生理作用

肌酸激酶的生理作用
肌酸激酶(CK)是一种在人体中广泛存在的酶,其生理作用主
要涉及肌肉组织和大脑。

首先,肌酸激酶在肌肉组织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参与了肌肉收缩和能量代谢过程。

当肌肉受到损伤或者炎症时,肌酸激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被用作一种肌肉损伤的生物标
志物。

这使得肌酸激酶在临床诊断中被用来监测肌肉疾病、心肌梗
死和其他与肌肉有关的疾病。

其次,肌酸激酶也在大脑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在神经元的能量
代谢中。

它参与了脑细胞内的能量转移和储存,对于大脑的正常功
能至关重要。

一些研究表明,肌酸激酶水平的变化可能与神经系统
疾病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有关,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此外,肌酸激酶还在其他组织和器官中发挥作用,比如心脏、
肝脏和肾脏等。

在心肌细胞中,肌酸激酶参与了能量的转化和心肌
收缩,因此也被用作心肌梗死的诊断指标之一。

在肝脏和肾脏中,
肌酸激酶的水平变化可以反映出这些器官的功能状态,因此也被用
于评估肝脏和肾脏疾病。

综上所述,肌酸激酶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的生理角色,涉及肌
肉组织、神经系统、心脏、肝脏和肾脏等多个方面。

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还参与了多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因此对于维持人体正常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运动训练与肌酸激酶研究进展

运动训练与肌酸激酶研究进展

运动训练与肌酸激酶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研究了运动训练对肌酸激酶的影响,以及运动训练如何改善肌酸激酶的表达水平。

这包括综述和探讨了运动训练相关的实验研究,以及评估运动训练对肌酸激酶的影响。

研究表明,运动训练能够显著地改善肌酸激酶的表达,有助于促进血流、提供细胞能量和改善肌肉力量。

关键词:运动训练,肌酸激酶,实验研究,血流,细胞能量,肌肉力量正文:新的研究表明,运动训练可以显著地改善肌酸激酶的表达水平。

肌酸激酶由细胞的骨架蛋白负责,在运动训练中起重要作用,这些骨架蛋白被合成以提供细胞能量和力量。

因此,肌酸激酶的表达水平和活性的升高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好处之一。

通过运动训练来改善肌酸激酶的表达主要是通过改善肌肉内血流量和氧气供应来实现的。

一项研究发现,运动训练可以改善血流量,使肌肉组织丰富有氧,这有助于降低炎症水平并提高血液流动性。

此外,运动训练有助于增加细胞分裂,从而增加新的肌肉细胞,增加肌肉力量和功能。

为了更好地探索运动训练对肌酸激酶的影响,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实验研究。

然而,现有的研究已经表明,运动训练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并显着提高肌酸激酶的表达水平,其作用可以得到科学证明。

运动训练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运动训练项目中。

在临床治疗中,运动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身体健康,减轻不同疾病的症状,降低疼痛感,并促进细胞代谢和新陈代谢。

此外,运动训练还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免疫力,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紧张和焦虑状态。

此外,运动训练也是一种常用的康复技术,军人、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都可以从运动训练中获益。

具体地说,军人可以从运动训练中获得健康和更好的战斗能力,残疾人可以通过运动训练来改善身体活动能力,老年人可以通过运动训练来提高肌肉力量,减少老年人病的几率,儿童可以通过运动训练来提高肌肉强度,增强抵抗力和发育水平。

借助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肌酸激酶的表达水平,从而改善肌肉力量,增加细胞能量供应和改善血流,同时还可以减少炎症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力,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

什么叫肌酸激酶? 高肌酸激酶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什么叫肌酸激酶?  高肌酸激酶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肌酸激酶超高引起肌酸激酶超高的原因有病毒性心肌炎,皮肌炎,肌肉损伤,肌营养不良,心包炎,脑血管意外及心脏手术等都可以使CK增高。

但影响CK因素很多,不必过于担心,可做全套心肌酶检查.首先考虑肌肉损伤引起但需要排除心肌的病变建议查一下心肌酶谱或肌钙蛋白,如果正常心脏的病变可能性比较小肌肉损伤导致的肌酸激酶升高原因很多剧烈运动,肌肉拉伤,过度劳累,肌肉发炎等都有肌酸激酶(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脑和心肌组织中。

增高可见于心肌损伤坏死、脑血管疾病、急性脑外伤、酒精中毒、全身性惊厥、癫痫发作时血清CK的水平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出现黏液性水肿和脑梗死时CK水平亦可增高。

手术后、心导管、冠状动脉造影、运动试验、反复肌注、剧烈运动,肌酸激酶可一过性增高。

皮肌炎或横纹肌溶解症高肌酸激酶血症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又称为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phosphokinase,CPK)。

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肌酸激酶位于肌细胞内,血液中肌酸激酶升高一般提示已有肌肉损害或正发生肌肉损害。

慢性肌酸激酶升高称为高肌酸激酶血症,偶尔也见于正常人。

1980年Rowland将无神经肌肉病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证据的情况称之为特发性高肌酸激酶血症。

对于有神经肌肉病临床症状的高肌酸激酶血症者,一般情况下,就诊后行各种相关检查有可能明确诊断。

符合以下条件者属无症状性高肌酸激酶血症。

1.偶然发现血清肌酸激酶升高;2.至少3个月持续性高肌酸激酶血症;3.无症状或仅在就诊时发现轻微和非特异性症状(偶然出现轻度肌肉痛);4.无神经肌肉病家族史;5.缺乏与高肌酸激酶血症相关的神经肌肉病临床表现;6.无心脏疾病(CK-MB及心电图正常);7.无其他高肌酸激酶血症的原因(恶性肿瘤、酗酒及滥用药物、全身代谢性疾病、感染、恶性高热、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血液病、妊娠、药物等)。

对于确定为无症状性高肌酸激酶血症者,一般应进行以下检查明确原因。

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

【10】 Kouttinen A. Purification of human and canine creatine kinase isozymes. Acta Med.Scand.Suppl. 1978, 623: 115~117.
【11】 Rao J K, Bujacz G, and Alexander W. 1998. Crystal structure of rabbit muscle creatine kinase. FEBS Lett. 439: 133–137.
肌酸激酶有四种同功酶形式:肌肉型(MM)、脑型(BB)、杂化型(MB)和线粒体型(MiMi)。MM型主要存在于各种肌肉细胞中,BB型主要存在于脑细胞中,MB型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MiMi型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中。肌肉型肌酸激酶分子是由两个相同的亚基组成的二聚体。根据目前已经测定的兔、人、鸡、鼠肌酸激酶的一级结构【3-6】,M型亚基由38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43 KDa左右,分子内有8个巯基,但无二硫键。大熊猫肌肉型肌酸激酶也是二聚体酶,每个亚基由3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42 KDa【7】。
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 (Creatine Kinase, CK) (ATP: Creatine N-phosphotransferase EC 2.7.3.2)通常存在于动物的心脏、肌肉以及脑等组织的细胞浆和线粒体中,是一个与细胞内能量运转、肌肉收缩、ATP再生有直接关系的重要激酶【1,2】,它可逆地催化肌酸与ATP之间的转磷酰基反应。
【6】 Muhlebach S M, Gross M, Wirz T, et al. Sequence Homology and Structure Predictions of the Creatine-Kinase Isoenzymes. Mol.Cell. Biochem., 1994, 133: 245~262

肌酸激酶_精品文档

肌酸激酶_精品文档

肌酸激酶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质中的酶,在细胞内起着重要的生物化学作用。

它参与肌肉的能量代谢,并具有维持磷酸肌酸水平的功能。

本文将介绍肌酸激酶的结构、功能以及与疾病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肌酸激酶的结构肌酸激酶是由两个亚单位组成的六聚体,分为两种亚类型:肌酸激酶-MM(肌肉型)、肌酸激酶-MB(心肌型)和肌酸激酶-BB(脑型)。

它们在组织特异性、功能和分布上存在差异。

肌酸激酶-MM主要分布在骨骼肌中,是肌肉组织的重要能量代谢酶。

肌酸激酶-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是心肌梗死的标志物。

肌酸激酶-BB主要存在于神经组织中,是脑组织中的一种保护蛋白。

二、肌酸激酶的功能肌酸激酶在细胞内催化肌酸和ATP之间的反应,生成磷酸肌酸和ADP。

肌酸激酶-MB的升高是心肌缺血的标志。

通过测量一些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活性,可以判断细胞损伤的程度和类型。

肌酸激酶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维持肌肉组织中的磷酸肌酸水平。

磷酸肌酸是一种与ATP紧密相关的能量储备物质,可以在需要能量时迅速释放磷酸基团,供细胞使用。

三、肌酸激酶与疾病的关系肌酸激酶是很多疾病的标志性指标之一,包括肌肉损伤、心肌梗死、肌肉炎症等。

测量肌酸激酶活性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这些疾病的进展。

肌酸激酶活性的升高通常意味着细胞损伤或病理状态的存在。

在肌肉损伤中,肌酸激酶-MM的升高是肌肉组织受损的指标。

而在心肌梗死中,由于心肌细胞的坏死,肌酸激酶-MB会明显升高。

四、研究进展近年来,对于肌酸激酶的研究已经展开了许多进展。

研究人员发现,肌酸激酶在肌肉的生长与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控制肌酸激酶的活性,可以促进肌肉的增长和恢复。

此外,肌酸激酶还被发现参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迁移。

一些研究表明,抑制肌酸激酶的活性可以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之,肌酸激酶在能量代谢和细胞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肌酸激酶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生物化学过程,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血清肌酸激酶的运动训练负荷监控作用研究述评

血清肌酸激酶的运动训练负荷监控作用研究述评

血清肌酸激酶的运动训练负荷监控作用研究述评作者:袁青来源:《体育学刊》2007年第06期摘要: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肌酸激酶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变化情况的研究。

肌酸激酶(CK)是运动训练过程中变化比较敏感的指标之一,无论是大强度还是低强度的训练,都会使血清中肌酸激酶的活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增高。

在运动训练实践和运动生理生化研究中,血清肌酸激酶是评定训练负荷最敏感的指标之一,可以用来进行训练负荷的监控。

关键词:肌酸激酶;运动训练;训练负荷监控;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G80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f2007106-0040-04当前,世界各国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都在不断提高,有时胜负之间的差距只有0.001s,这就更加要求教练员和体育科研工作者以科学合理的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目的地进行科学训练。

血清肌酸激酶就是运动训练监控中一个重要的生化指标。

肌酸激酶又称磷酸肌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PK),简称CK(creatine kinase)。

肌酸激酶之所以受到运动界的广泛重视,是因为它与哺乳动物能量代谢密切相关,它参与糖酵解的控制、线粒体的呼吸和肌肉的收缩供能,是机体ATP-CP供能系统代谢的关键酶之一。

它大量存在于骨骼肌、心肌、脑、视网膜及精液中。

在正常情况下,肌细胞和血液中CK的数量差异特别大(约5×105:1),这是因为肌细胞结构完整、功能正常,肌细胞的CK极少透过细胞膜。

人体血清CK得以保持正常范围。

而在运动训练实践中,由于足够大的运动刺激构成机械的使肌细胞内环境改变的因素,致使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大,肌细胞的CK便释放到循环血液中,这是血清CK活性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血清CK活性变化可作为评定肌肉承受刺激、骨骼肌微细损伤及适应与恢复的重要敏感指标,它的科学性远远高于血乳酸指标。

血清CK的测定结果可作为一个微观的参考依据,为教练员提供重要的信息。

血清肌酸激酶测定在预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预后的临床研究

血清肌酸激酶测定在预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预后的临床研究

血清肌酸激酶测定在预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预后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觀察血清肌酸激酶(CK)在预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预后的应用价值。

方法48例ACOP患者,按照中毒程度不同分为轻度中毒组(25例)、中度中毒组(14例)和重度中毒组(9例)。

比较三组患者血清CK值;另按照患者血清CK值不同分为CK正常组(33例)、CK轻度升高组(7例)、CK重度升高组(8例),观察三组患者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重度中毒组患者CK值高于轻度中毒组、中度中毒组患者,中度中毒组患者CK值高于轻度中毒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氧化碳中毒程度越重,患者血清CK值越高。

血清CK值与ACOP 预后存在正相关(r=0.71,P<0.05);其预测ACOP预后不良事件的敏感性为100.00%,特异性为73.33%,阳性预测值为73.33%,阴性预测值为100.00%,尤登指数为0.92。

CK正常组、CK轻度升高组、CK重度升高组患者ACOP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42.86%、10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清CK值可以作为预测ACOP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可靠指标,敏感性好,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血清肌酸激酶;一氧化碳中毒;预后;相关性Clinical study of serum creatine kinase in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of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YOU Wei-xing,JIANG Qian-hua,ZHANG Jie-xio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Guangdong Province Foshan City Shunde District First People’s Hospital,Foshan 5283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serum creatine kinase (CK)in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of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ACOP). Methods A total of 48 ACOP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degrees of intoxication into mild poisoning group (23 cases),moderate poisoning group (14 cases)and severe poisoning group (9 cases). Serum CK value was compared in three groups. They were also divided by different serum CK value into CK normal group (33 cases),CK mildly elevated group (7 cases)and CK severe elevated group (8 cases). Incidence of adverse prognosis events was observed in three groups. Results The severe poisoning groups had higher CK value than mild and moderate poisoning groups,and the mild poisoning group had higher CK value than mild poisoning group.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more severe the degree of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the higher the serum CK value of patients. Serum CK valu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prognosis of ACOP (r=0.71,P<0.05). It had sensitivity as 100.00% in predicting adverse prognosis events of ACOP,specificity as 73.33%,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s 73.33%,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as 100.00% and Yuden index as 0.92. CK normal group,CK mildlyelevated group and CK severe elevated group had incidence of adverse ACOP events respectively as 0,42.86% and 100.00%,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Serum CK value can be used as a reliable index to predict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of ACOP,and it has good sensitivity. So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reference.【Key words】Serum creatine kinase;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Prognosis;Correlation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急诊科常见的中毒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燃气热水器在城市大量使用,加之农村冬天在通风不良条件下使用煤炉取暖,导致ACOP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肌酸激酶来源与分布、生理作用、儿童诊断CK升高因素、病因因素分析及诊断要点

肌酸激酶来源与分布、生理作用、儿童诊断CK升高因素、病因因素分析及诊断要点

肌酸激酶来源与分布、生理作用、儿童诊断CK升高因素、病因分析及诊断要点CK来源及分布CK是约82kDa酶,位于能量需求高组织细胞胞浆及线粒体中,在细胞质中发现2种分子量约42kDa。

多肽亚基:M和 B,组成三种组织特异性同工酶:CK-MB、CK-MM 和 CK-BB。

骨骼肌中CK-MM约占98%,CK-MB 仅占2%,心肌中CK-MM占70%-80%,CK-MB占20%-30%,脑组织主要含CK-BB。

线粒体中发现2种特异性CK分为非肌型,主要分布于脑、平滑肌、精子中,肌型主要表达于心肌和骨骼肌。

正常情况下血清中94%-96%为CK-MM,CK-MB<5%。

生理作用肌酸和ATP转化为磷酸肌酸和ADP,为线粒体呼吸和细胞能量周转提供支持,与细胞浆内糖酵解及线粒体内氧化磷酸化相辅。

CK升高因素血清CK水平因年龄、性别、种族及运动状态不同而异,新生儿、男性、黑种人及运动后CK可轻度升高。

病因分析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和细胞损伤因素可导致CK漏出细胞外增多,引起血清CK升高。

诊断指标升高原因根据 CK-MB与CK比值判断CK组织来源,CK-MB/CK应小于5%,大于6%考虑心肌来源。

存在巨CK 时减少血清正常分子量CK, CK-MB/CK明显升高。

大于25%时注意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可能。

引起骨骼肌来源CK升高疾病可分为继发性因素及原发性骨骼肌疾病。

继发性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全身性或其他系统疾病。

原发性骨骼肌疾病分为肌炎及肌病,前者见于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后者见于先天遗传性疾病及代谢病。

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过度运动是离心性运动是引起升高原因之一,机制与直接机械损伤及该过程中能量代谢紊乱有关。

CK升高发生于运动后数小时内,轻者可表现为无症状CK升高,为<5000 U/L;重者出现横纹肌溶解,表现为肌痛、乏力,肌红蛋白尿、高钾血症、急性肾衰,CK 升高可达 3×10^6。

疾病常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创伤、烧伤、手术、肌肉注射、肌电图检查等可直接引起肌肉损伤引起CK升高。

肌酸激酶文献综述

肌酸激酶文献综述

肌酸激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从肌酸激酶的在体内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对肌酸激酶的现状进行说明,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关键词:肌酸激酶、研究现状、发展趋势1、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旧称为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phosphokinase,CPK),但现在不叫CPK。

CK分子量为81000,由两个亚基组成。

通常存在于动物的心脏、肌肉以及脑等组织的细胞浆和线粒体中,是一个与细胞内能量运转、肌肉收缩、ATP再生有直接关系的重要激酶【1,2】,它可逆地催化肌酸与ATP之间的转磷酰基反应。

CK在ATP参与下催化肌酸磷酸化,生成ATP(供给肌肉能量的来源)和磷酸肌酸。

这种酶催化反应是可逆的。

肌酸激酶有四种同功酶形式:肌肉型(CK-MM)、脑型(CK-BB)、杂化型(CK-MB)和线粒体型(CK-MiMi)。

CK-MM型主要存在于各种肌肉细胞中,CK-BB型主要存在于脑细胞中,CK-MB型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CK-MiMi型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中。

临床上测定的血清CK指的是总的活性。

2、生理结构天然的肌酸激酶分子是一个紧密的球状结构。

肌酸激酶有四种同功酶形式:肌肉型(MM)、脑型(BB)、杂化型(MB)和线粒体型(MiMi)。

根据目前已经测定的兔、人、鸡、鼠肌酸激酶的一级结构,M型亚基由38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43 KDa左右,分子内有8个巯基,但无二硫键。

大熊猫肌肉型肌酸激酶也是二聚体酶,每个亚基由3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42 KDa近来关于肌酸激酶构象变化和活力变化关系的研究显示了酶分子活性部位构象的柔性,即酶分子活性部位的微区构象在变性剂作用下易发生改变而导致酶分子快速失活,此时酶分子整体构象尚未发生明显变化。

周海梦等人用荧光探针标记兔肌肌酸激酶的活性部位,监测了荧光衍生物微区构象变化与相应酶活力丧失速度,发现二者几乎一致,为酶活性部位柔性的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肌酸激酶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肌酸激酶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肌酸激酶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周秀菊;刘党生;蒋宇扬【期刊名称】《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2(19)5【摘要】目的综述肌酸激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以及应用。

方法根据近年来的文献 ,介绍了肌酸激酶的结构、在不同条件下伴随构象变化其功能的改变机制、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以及实际应用。

结果肌酸激酶是研究蛋白质体内折叠的机制的理想模型 ,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理论提供了依据。

肌酸激酶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目前在临床如肿瘤检测方面已有广泛的应用。

结论对肌酸激酶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将会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诊断、新药研究等方面。

【总页数】5页(P386-390)【关键词】肌酸激酶;构象;变性;复性;研究进展【作者】周秀菊;刘党生;蒋宇扬【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清华大学生命有机磷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555.7【相关文献】1.神经精神性狼疮认知功能改变机制及结构和功能MRI研究进展 [J], 陈大捷;陆加明;张鑫;张冰2.糖原组学研究进展——β-葡聚糖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J], 李万坤;闫鸿斌;才学鹏;郭福存3.苯丙胺类成瘾人群功能影像学检测脑结构与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J], 薛凤麟;洪仕君;曾晓锋;杨荆;杨根梦;周一卿;李利华;;;;;;;;4.苯丙胺类成瘾人群功能影像学检测脑结构与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J], 薛凤麟;洪仕君;曾晓锋;杨荆;杨根梦;周一卿;李利华;;;;;;;;5.苯丙胺类成瘾人群功能影像学检测脑结构与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J], 薛凤麟; 洪仕君; 曾晓锋; 杨荆; 杨根梦; 周一卿; 李利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酸激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从肌酸激酶的在体内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对肌酸激酶的现状进行说明,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关键词:肌酸激酶、研究现状、发展趋势1、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旧称为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phosphokinase,CPK),但现在不叫CPK。

CK分子量为81000,由两个亚基组成。

通常存在于动物的心脏、肌肉以及脑等组织的细胞浆和线粒体中,是一个与细胞内能量运转、肌肉收缩、ATP再生有直接关系的重要激酶【1,2】,它可逆地催化肌酸与ATP之间的转磷酰基反应。

CK在ATP参与下催化肌酸磷酸化,生成ATP(供给肌肉能量的来源)和磷酸肌酸。

这种酶催化反应是可逆的。

肌酸激酶有四种同功酶形式:肌肉型(CK-MM)、脑型(CK-BB)、杂化型(CK-MB)和线粒体型(CK-MiMi)。

CK-MM型主要存在于各种肌肉细胞中,CK-BB型主要存在于脑细胞中,CK-MB型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CK-MiMi型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中。

临床上测定的血清CK指的是总的活性。

2、生理结构天然的肌酸激酶分子是一个紧密的球状结构。

肌酸激酶有四种同功酶形式:肌肉型(MM)、脑型(BB)、杂化型(MB)和线粒体型(MiMi)。

根据目前已经测定的兔、人、鸡、鼠肌酸激酶的一级结构,M型亚基由38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43 KDa左右,分子内有8个巯基,但无二硫键。

大熊猫肌肉型肌酸激酶也是二聚体酶,每个亚基由3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42 KDa近来关于肌酸激酶构象变化和活力变化关系的研究显示了酶分子活性部位构象的柔性,即酶分子活性部位的微区构象在变性剂作用下易发生改变而导致酶分子快速失活,此时酶分子整体构象尚未发生明显变化。

周海梦等人用荧光探针标记兔肌肌酸激酶的活性部位,监测了荧光衍生物微区构象变化与相应酶活力丧失速度,发现二者几乎一致,为酶活性部位柔性的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CK分布:分布于骨骼肌、心肌、脑、甲状腺、肺组织、胃肠平滑肌中,以骨骼肌含量最高,其次为心肌,再其次为脑和胃肠平滑肌。

在肌纤维中主要集中于亚细胞结构的上清部分,也少量含于线粒体、微粒体部分。

正常情况下,细胞外液的CK浓度仅是细胞内液的1/1000-1/10000。

因此,血清中肌酸激酶升高一般提示含有CK的组织细胞的通透性增强或组织细胞的破坏。

正常人的CK变动:参考值:男24~195U/L女24~170U/LCK水平在人群中不是正态分布,受到性别、年龄、种族、生理状态的影响。

男性因为肌肉容量大,血清CK活性要高于女性。

新生儿出生时,由于骨骼肌受到损伤和短暂的缺氧可引起CK释放,故血清CK水平约为成人的2~3倍;出生后7个月可降至成年人水平。

儿童和成人的血清CK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女性的平均CK值在最初20年中会呈下降趋势,以后变化不大,而男性的平均CK值在15~20岁会出现生理性的高峰,其他时间变化不大。

老人和长期卧床者由于肌肉容量减低也可能低于成人水平。

在不同种族之间,白人的CK活性通常为黑人的2/3。

故在确定参考值时应注意不同"正常人群"的情况。

CK值与人种、性别、年龄、肌块大小、体力活动有关。

男性比女性略高。

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运动后CK可升高,但运动强度的影响更大。

运动后CK升高的原因是肌纤维膜通透性的增加结果,也可能是由于肌肉内酶合成增加。

检查CK之前,应避免做激烈的运动(一般情况下轻度升高,除非伴随着肌纤维的破坏时可以中等度以上升高)。

二. 临床意义:CK升高见于很多疾病。

因此,当发现CK升高时候,不用急忙下结论。

很多情况下,患者根据自己的症状结合医学科普知识,很容易判断是那个系统的疾病。

不同的疾病的CK升高的幅度不同。

一般分轻度(正常值的5倍以下),中度(6-10倍),重度升高(10倍以上)。

深圳市儿童医院的CK上限为175 国际单位。

一般情况下,CK轻度升高意义不太大,需要进一步观察或复查。

但是中-重度升高时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CK升高与疾病的关系:○1、骨骼肌系统疾病检查血清CK是诊断神经肌肉病的最有价值和最敏感的检查方法之一。

一般情况下,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BMD)、肢带型肌营养不良、肌炎等肌肉病时,CK升高非常明显。

血清CK值的高低,与患病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希望参考本网站的相关内容)值得引起大家注意的是,有些神经肌肉病的CK并不升高,如某些神经原性肌病或先天性肌病等。

CK值的升高,应该注意临床症状、体征,特别是肌无力症状和肌萎缩体征以及肌电图和肌活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综合判断。

其中,鉴别神经元性损伤和肌源性损伤的临床表现,鉴别肌肉活检的病理改变尤为重要。

详细内容请参考有关章节。

CK不高的神经肌肉病(肌肉改变)1. 某些类型的肌营养不良和先天性肌病;2. 肌肉萎缩;3. 激素性肌病;4. 结缔组织合并的肌病;5. 慢性酒精中毒性肌病;6.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CK轻度或中度升高的肌肉病1. 肌营养不良:Emery-Dreifuss型、LGMD、面肩肱型、眼咽型、远端型、强直型、先天性;2. 先天性肌病;3. 慢性炎性肌病:病毒性、寄生虫性、包涵体肌炎、结缔组织病、筋膜肌炎;4. 糖原累积病及脂质累积病;5. 周期性麻痹;6. 线粒体肌病;7. 恶性高热;8. 内分泌性肌病;9. 运动神经元病高CK而无神经肌肉病的临床症状的情况1. 剧烈或缓慢持续运动;2. 肌肉块大;3. 肌肉外伤如肌肉注射、肌电图检查、跌伤等;4. 精神病、譫妄;5. 药物:乙醇、麻醉药、其他;6.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功能低下7. 特发性高CK血症;8. 一氧化碳中毒、抽搐(熱性惊厥、癫痫发作后)等。

高CK的神经肌肉病1. Dystrophinopathies: DMD/BMD;2.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 2C-2F、2A、2B、2G、1C;3. 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福山型(Fukuyama型);4. 远端型肌病: Miyosh型(三好型);5.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部分呼吸道感染并发急性肌炎;6. 甲状腺功能低下;7. 急性肌肉损伤:急性横纹肌溶解症、挤压综合症等结合临床表现和肌电图、肌活检结果综合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CK值与疾病的发展阶段有明显相关。

例如有的疾病早期可以明显升高,但肌纤维大量破坏之后,被结缔组织所代替,到了终末期改变时,CK值反而不高或下降。

横纹肌图○2、心脏疾病:CK升高对诊断心肌梗死有较高价值。

临床上常规检查心肌酶谱中CK 是主要的指标之一。

检查CK与常用的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相比,有如下优点:肌酸激酶最先升高,疼痛出现后4 小时肌酸激酶急剧上升,最高可达正常上限的10 ~12倍。

但此酶活力增高持续时间短,2 ~4 天后就可恢复正常。

所以如用此酶诊断心肌梗死,一定要注意病程时间。

发病时间较长的病例,应测定能较长维持增高的酶活力的乳酸脱氢酶,此时肌酸激酶活性正常并不能否定心肌梗死诊断。

血清CK开始升高最早为2小时,达峰值时间最早为24小时,最迟为72小时,根据CK 同工酶分离监测记录,胸痛发作后,血清CK-MB 上升先于总活力升高。

24 小时达峰值,36小时内其波动曲线与总活力相平行,至48小时消失。

一般认为,此法血清CK-MB ≥总活力的3%,即阳性,最高值可达12%~38%。

○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疾病:肌酸激酶升高见于脑梗死、脑膜炎、脑炎等。

可能与脑神经细胞的损伤有关。

另外,发作性疾病中也可见CK升高,例如癫痫、破伤风等。

这可能与发作后肌纤维的损伤有关。

我们曾经见到发生抽搐的新生儿CK 非常高,可达数千单位,但控制抽搐后1-2周基本恢复正常范围。

因此,当CK升高时注意发生ck升高的原因,不能盲目诊断。

○4、肝脏系统:肝脏中没有CK,所有高CK不考虑肝脏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骨骼肌的破坏伴随着肝酶的升高。

因此,很多医生容易误诊肌肉病和肝脏系统疾病。

○5、当发生AMI时,CK活性在3~8小时升高,血中半寿期约为l5小时,峰值在10~36小时之间,3~4天后回复至正常水平。

AMI时CK升高一般为的数倍,很少超过的30倍。

2.如果在AMI后及时进行了溶栓治疗出现(再灌注)时,梗塞区心肌细胞中的CK就会被冲洗出来,导致CK成倍增加,使达峰时间提前。

故CK测定有助于判断溶栓治疗后是否出现。

但总CK活性测定仅有中度敏感,不能检出很早期的。

如在发病4小时内CK即达峰值,提示冠状动脉再通的能力为40%~60%。

3.施行心律转复、心导管和无并发症的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会引起CK值的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心脏插管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在导致CK总活性升高的同时,可以引起CK-MM 同工酶的升高,但CK-MB同工酶的活性上升并不明显。

4.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后都将导致CK活性的增高,且增高的幅度与肌肉的损伤范围的大小以及手术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

心肌炎时CK可轻度增高。

5.生理性增高人体在运动后将导致CK活性明显增高,运动越剧烈,时间越长,则CK活性上升的幅度越大,通常在运动后l2~20小时达到峰值,并维持36~48小时。

一般而言,对于较少运动的人,运动时间越长、幅度越剧烈,则CK上升的幅度越高;而对于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则CK在同等条件下增高的幅度有限;也有报道,怀孕妇女通常在14~26周时出现CK活性降低,而后又逐渐增高,分娩时CK升高。

6.由于骨骼肌中CK单位含量极高,且其全身总量大大超过心肌,所以在各种肌肉损伤(如挫伤、手术、肌肉注射、癫痫发作)和疾病(如多发性肌炎、肌炎、横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甲状腺功能减低出现粘液性水肿)时,CK极度升高,活性常高于参考数值数十至数百倍。

7.在急性脑外伤、恶性肿瘤时CK也可增高。

8.长期卧床,CK可有下降。

参考文献:【1】【期刊】《安顺学院学报》余群; 翁锡全; 王丽平《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2】【期刊】《浙江大学博士论文》盛清《对磷酸原激酶家族中精氨酸激酶与肌酸激酶抑制作用的研究》【3】【期刊】《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徐峰; 焦克荣; 曾定尹; 傅勇; 刘兆; 潘忠诚《血清肌酸激酶MM同工酶亚型和丙酮酸激酸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