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文学与旅游文化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试论山水诗词与旅游诗词的异同

试论山水诗词与旅游诗词的异同
为, 旅游诗词 的 内涵 是 十分 丰富 的 , 围也 是 十分 广 范
泛的, 凡是涉及 旅 游景 点 、 旅游 活 动 、 游事 件 、 游 旅 旅 经历等反 映旅游 者游 历见 闻 与思想 情 志 的诗 词 作 品
都可 以归 为旅 游诗词 。也 即那 些描绘 山川景 物 、 文物
古迹 、 风俗 民情 并表达作者思想 情感和 审美情趣 的诗 歌如参 观 、 览 、 友 、 战 、 谪 途 中 的 诗 词 作 品 游 访 征 迁 等, 都可 以列入 旅 游 诗 词这 个 范 畴 。就 上述 界 定 来 看 , 明显 , 很 山水 诗词 和源 于旅 游活 动而作 的旅 游诗

词 二 者之 间既 有密 切 的联 系又 有着 明显 的 区别 。

情 游 春互 表爱慕 之 情 的情 景 。 方玉 润 在其 《 经原 诗 始》 中对 此 诗 的旅 游 性 质 就 已有 揭 示 , 说 《 洧 》 他 溱
“ 三百 篇 中别 为一种 , 在 开后 世 冶游艳 诗之 祖 ” 。 相 比之 下 , 山水 诗 词 的创 作 要 晚 于 旅 游 诗 作 。
第 1卷 第 5期
Vo . No. 11 5
吕梁 学 院 学 报
J un lo vin iest o ra fL l gUnv ri a y
21 0 1年 1 O月
0c. 0l t2 1

文 学研 究 ・
试 论 山水 诗 词 与旅 游 诗 词 的异 同
吕 继 红
(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 , 山西 太原 00 0 ) 3 0 1
称呼, 而是代之 以游览 、 纪行等诗歌 , 其实这些诗歌
实 质 上 就 是 旅 游 诗 歌 。虽 然 古 代 意 义 的 “ ” 旅 和

6.2万里河山——旅游山水文学

6.2万里河山——旅游山水文学

庐山
LOGO
2.社会审美与山水文化
《周易》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天 与人是相通的,认为山川等自然现象 的“象”昭示着人事,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这种思想包含着原始宗教 的自然崇拜的性质,但已注意到了人与自然精神上的感应,显示出向审 美关系的过渡。儒家和道家把对山水的崇拜升华为一种审美境界。孔子 强调道德品质的修养,认为山水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属性有类似 之处, 人们在山水的观赏中可以获得对自身人格力量的一种审美体验。老子厌 恶黑暗的社会,他主张返归自然 ,以保持纯真的天性。庄子向往和追求 自由,认为山水正是返归自然的理想场所,《庄子》中说:“天地有大美 而不言”。到了魏晋南北朝,人对自然美的观赏进入了自觉的时代。
万里河山——旅游山水文学
浮伟忠
LOGO
一、山水文学概况
中国山水千姿百态,得天独厚;中国是文明古国,历代人文荟萃。自然与人 文景观孕育出丰富多彩的中国山水文化。山水文学指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为题材和描写对象的各种文学作品,它反映作者的精神品格、生活情趣和审 美理想等相关内容。山水文学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闪烁着熠熠的光辉,它 包括诗赋、词曲、散文、题刻、匾联等文体,其中诗与散文所占比重较大。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大半是山水文学、旅游文学,因为古代士人有追 求山林悟道乃成文化传统。众多的名山胜水,不仅自然景观雄奇秀丽,而且 沉积着深厚的文化。它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LOGO
二、山水文化的形成及本质
天人合一,人类就是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来的,自始就与山水相依存。人 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 从而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积累起丰富的山水文化。自然环境本身不是山水文 化,而是它赖以生成的客观条件;山水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创造,是人与 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晶。 山水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创造的过 程,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各个方面的进步,人对山水的 需求 和关系自然也在演变。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 容,体现出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

山水文学主题教学研究报告

山水文学主题教学研究报告

山水文学主题教学研究报告一、引言山水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山水景色为主题,通过描写自然山水之美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山水文学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随着社会的发展,山水文学的教学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山水文学主题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为山水文学的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二、山水文学主题教学内容1. 山水文学的概念和特点:学生需要了解山水文学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它的起源、发展和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等。

2. 山水文学的经典作品:学生需要阅读和研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山水文学作品,如苏轼的《赤壁赋》、黄庭坚的《寒食帖》等,分析其中的山水意象和艺术手法。

3. 山水文学中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学生需要探讨山水文学中所体现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如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等。

4. 山水文学与艺术欣赏: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山水画和山水诗等艺术形式,来感受山水文学的魅力和影响力。

三、山水文学主题教学方法1. 阅读分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共同阅读山水文学的经典作品,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意境、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等。

2. 讲解讲评:教师可以结合讲解和讲评的方式,对山水文学的概念、特点和经典作品进行详细解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 创作实践:学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或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山水文学的创作实践,如写山水诗、画山水画等,培养他们对山水文学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山水文学的视觉形象,如播放山水画的图片、演示山水诗的朗诵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效果。

四、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阅读作业、创作实践和课堂表现等方面来评价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等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论通过对山水文学主题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山水文学的内涵和魅力。

江南地区山水文学的特征及其旅游价值

江南地区山水文学的特征及其旅游价值

江南地区山水文学的特征及其旅游价值标题一:江南地区山水文学的概述江南地区山水文学以其绚丽多彩的图画和含义深刻的意义而著称。

这些文学作品包括山水画、山水诗和山水小说等,都反映了江南地区的自然风景、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在山水文学的不同形式中,山水画是江南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它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并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织物和服饰等领域。

山水诗涵盖了江南地区的居民心灵的情感。

它是一种基于自然景观的诗歌,表现了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同样,江南地区的山水小说则描绘了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

这些小说以自然景观和人类行为为背景,强调人的自然道德和合理的行为方式。

在江南地区,山水文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中心和活力,即使在今天的现代中国,也是如此。

标题二:江南地区山水文学的地理背景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的中心之一。

其独特的地质和气候条件,使其形成了秀丽的山水风光,从而成为诸多文化形式的源泉。

江南地区的山水文学主要分布在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等省份。

这一地区的山水景观有长江、淮河和钱塘江等大河;太湖、西湖、南湖、灵山湖等大型淡水湖泊;莲花山、黄山、天目山、横店等自然景观。

自然环境的丰富和多样性为江南地区的山水文学提供了无限的灵感和表现空间。

在这片土地上,文学艺术、哲学思考、生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标题三:江南地区山水文学与文化传统山水文学是江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的山水绘画和诗歌中,江南的风景总是被赞誉为“人间天堂”。

这种赞誉表明,江南人们对自己土地的情感具有独特的情感和认同。

山水文学不仅反映了江南地区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反映了江南地区的文化传统。

江南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敬重自然、强调性情、注重实用和追求儒家思想等。

这些特征在江南的山水文学中都有所体现。

江南地区的山水文学有不同的类型和形式,例如山水画中富有民族特色的山水画谱和诗画、唐诗宋词等,既展现了江南地区的人文环境,又展现了其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崇尚。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山水与文化摘要前言正文结论主要参考资料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山水与文化摘要前言正文结论主要参考资料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山水与文化摘要前言正文结论主要参考资料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山水与文化的关系,从中探究山水形成的背景,在文化实践中的作用,山水对文化传承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文中全面地梳理了山水文化理论、浓缩了自然因素与文化因素、综述了山水各种形式在文化传播中的拓展,并调研分析了现代山水文化研究与实践及其形式,最后得出了山水与文化之间互为形成和影响的观点。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理解山水与文化的关系有助于构建更加融合的文化实践空间。

前言:山水文化是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实践中的重要内容。

从历史上看,山水、古建筑、自然美景深深的镶嵌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对中华文明推动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世纪变迁,山水文化及其形式也不断变化,其对文化实践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今,山水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围绕山水文化与文化实践、传统中山水文化的形成及影响、现代山水文化研究与实践等内容,对山水与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

正文:山水与文化实践的关系是一种深刻的相互依存,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多元层面。

从中国古代山水文化中,可以看出其习俗文化乃至宗教信仰精神都在山水语境中领域得以流传、发展,而它们特有的视觉形象形式也在日常生活当中赋予了生命以深厚的文化意义,贯穿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

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化发源于“山水”理论,它体现了自然与文化、形象与思想的融合,在探索“自然与人类(文化)的关系”的角度中浸润着一种深刻的文化思想。

结论:本文从山水与文化的关系出发,探讨了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形成背景及其对文化实践的把握与影响,以及现代山水文化研究与实践形式等内容。

综上所述,山水文化与文化实践是一种相互形成、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深入理解此关系可以构建更加融合的文化空间。

主要参考资料:张新宇. 山水文化及其形式[J]. 中外文化, 2008(11).张衡宏. 山水与中国文化[M]. 北京: 中国新闻出版社, 2014.周玲. 联系自然——中国古代及当代山水文学研究[A]. 邹城后汉论坛文集[C].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7.。

中国山水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山水文化结课论文
州拙政园的“枇杷园”、“听雨轩”、“海棠坞”等就是一些以植物为名的
别致景观,其体现了自然物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的生态景观美。
(四)古典山水园林之季相美
随着一年四季有规律的变化,园林的风景也处于变动不居的流转变迁之中。但这种变动是有节奏的,这样就使得山水园林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四季之象。但即使在同一个季节当中,园林也会随着早午晚,阴晴圆缺,雨露寒霜等不同的时辰和气候条件发生着多样性变化,这就使得园林在相对稳定的景致中又增添出无穷的意态之美,这也是山水园林季相之美的魅力所在。
(一)古典山水园林之生态生机美
古典山水园林中,因为有活水的流动而变得生动,因为有花草树木而生机勃勃、云蒸霞蔚,因为有虫鱼鸟兽而姿态万千,机趣勃勃。山水园林虽由人造,但同与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在人们精心协调与照料下,既合大自然规律,也形成自己独有的微生态环境;园林中的树木繁华,花草茂盛;清水映绿,蝶飞鸟鸣;水气、露气、花气、馨香入鼻,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空气清新、环境雅致、宁静美丽、生机盎然的绿色空间,展示出园林的一派生机之美。
是花木。以士人的审美观,花木之美不仅在于它的形、色、香,更在于它的精神象征。他们偏爱梅、兰、竹菊,称“花中四君子”。而竹之“刚直不阿”更寓示了人的高风亮节,松柏则是“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这种“比德山水”的审美观,表明自然景观人工改造,不但同人的物质生活,而且同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着重于把握自然美所具有的人的、精神的意义,从而充满着社会色彩,极富于人情味,具有实践理性精神。
2、寄情山水
将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和艺术表现对象,是从晋南北朝开始的。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便是自然、山水冶心性,借山水以寄托情怀。此时古典园林承载着寄兴、寓意、怡情的功能,它不仅是士文化阶层交流聚会在园林建筑中的题名与楹联。往往是文人雅士聚会之时,触景生情,题诗作赋。既装点建筑,又抒发情怀,使传统的古典园林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而同时又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呼应,情景交融。譬如,州留园的“与谁同坐轩”,令人想起东坡的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由于古典园林对于人对自然的精神体验的较高要求,同时,兼有生活与休闲、既宜独酌又宜共赏,因而在其整体布局和建筑配置上,便要求建筑与园林景观的相互融合。“山水有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但可行可望不可居可游之为得。”园林中的建筑,尤其是江南古典园林,是一种景观建筑,极具观赏性,体现丰富的人文景观层次。无论是轩、亭、楼、榭,还是廊、桥、墙、窗,无不与山、水、石、木、花相依成景。

山水文学主题教学研究报告

山水文学主题教学研究报告

山水文学主题教学研究报告1. 引言山水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通过描绘山水景色来表达自然的美与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中国文化中,山水文学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报告旨在研究山水文学主题教学的有效性,并提出一些教学策略和方法。

2. 目标与意义山水文学主题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山水景色的欣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通过分析山水文学作品,让学生深入解读其中蕴含的意象和哲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山水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3. 教学内容和方法3.1 教学内容安排山水文学主题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山水艺术欣赏: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山水画和山水诗,了解山水艺术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文学作品阅读:选择经典的山水文学作品,让学生读懂其中的意象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作品创作与表达:通过模仿、创作山水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跨学科融合:将山水文学与其他学科融合,如地理、历史、哲学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2 教学方法•用户(学生)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调研学生对山水文学的兴趣和认知水平,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山水文学作品和相关艺术,提供直观的感知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解读文学作品和创作作品,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山水名胜地进行考察和实践活动,亲身感受山水之美,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力。

4. 教学实施和效果4.1 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和活动策划。

然后,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山水艺术欣赏、文学作品阅读和创作表达等活动。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古代山水文学在生态旅游中的功能作用

古代山水文学在生态旅游中的功能作用

审美价值 , 在生 态旅 游开发 中具有重要作 用, 在景 区具有很好 的导游促游和兴游作 用。 关键词 : 态旅游 ;山水文学 ; 游开发 生 旅
中图 分 类 号 :F50 7 9 .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0 — 7o2x )3 07 ~ 2 03 5 ]( ) o — 02 0 x6
树写之 ” 。山是诗 , 是 梦 , 水 古代 山水文 学正 是 这 种文 以载
游 、 以缀景传统的完美体现 , 文 具有极高的旅游 审美价值 。 历代 中国诗人 “ 性耽山水” “ 系 田园 ” 、情 的文 化心态的积 淀, 不但把 “ 山林泉壤 ” 为 “ 视 文思 奥府 ” 而且 把 自己的情 感 ,
方 面的发展 , 古代山水 文学 的文化 价值 、 审美 价值 正 日益显
示出来 。它 传 播着 生 态旅 游 的形 象 , 强 了生 态旅 游 的魅 增 力, 拓展 了生 态旅 游的 文化 内涵 , 在现 代生 态旅游 开够提高生态旅游的层次和品位 .
染, 与历史名 人 结 了缘 、 了钩 , 挂 便会 身 价 百倍 , 举世 瞩 目。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 山水景 观 , 是 因此 而声名 远播 , 为历 都 成
史 文化名胜 。
“ 山以贤称 , 境缘 人胜 ” 。利 用 山水 文学 的 “ 名人 效应 ” , 扩 大旅游地影 响力 , 塑造旅 游 品牌形象 , 在现代 旅游 开发 中
动, 具有很 强的可读性与可 观性 。它 源远流长 , 丰富多彩 , 其 数量之多 , 品位之 高 , 响之大 , 影 堪称古典文学之最 。
古代山水文学作 品主要有诗词 、 游记 、 散文 、 记、 题 题名 、 题额 、 楹联等形式 , 大多 以一 山一水 或一物一事 为描 写对象 , 或 因景抒情 , 或缘 情 写景 , 天然成 趣 , 为风景 名胜 的点 睛 。 成 同时 , 它还富于文学 性 和艺术性 , 含着 作者对 山水 自然景 包

山水文化论文

山水文化论文

日期:2013年6月2号学号:311208000523**:***USER-[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

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括。

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

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括。

]《山水文化论文》之西岳华山所谓中国山水文化,是指我国人民长期以来钟情大自然,同大自然的神往与反馈中所创造的文明成果。

山水与风景在某种意义上是同义语,所以中国山水文化也可称中国风景文化。

人类与大自然存在着两大关系,即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

物质关系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生产和物质生活的需求而与大自然发生关系,向大自然谋取种种物质资源加以改造利用。

精神关系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己对自然环境或自然景物的情感、心理和理性上的需求而与自然产生的关系,如自然崇拜、风景审美、山水文化创作和科研教育活动等等。

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是基础,精神关系是在一定物质基础上才产生的,而且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而不断发展。

人与自然精神关系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物质关系。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华阴市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

凭藉大自然风云变换的装扮,华山的千姿万态被有声有色的勾画出来,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现在的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

还有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 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以仙境美感。

华山名字的来源说法很多,一般来说,同华山山峰像一朵莲是分不开的,古时候“华”与“花”通用,正如《水经注》所说:远而望之若花状”,故名。

她东临潼关,西望长安,南依秦岭,北靠黄渭,古称太华山,又称西岳华山。

由中(玉女)、东(朝阳)、西(莲花)、南(落雁)、北(五云)五个山峰组成。

江山也要文章捧——论浙江古代山水散文的发展及旅游价值

江山也要文章捧——论浙江古代山水散文的发展及旅游价值
虽是一篇学术文章 , 却写得文采斐然 , 历来被视作记游 作品的上 乘之作 。 始于唐的山水游记散文 到了南宋 , 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 的

山水 散文 的兴起
魏晋南北朝时 因为北方战乱 ,于是大批士人南迁远祸 全身 , 南方 的文化逐渐兴盛起来 , 在东晋时浙江的山水就得到 了文人充 分的青 睐, 山水散文开始兴起。东晋文学家孙绰曾在天 台山赋 中 掷地有声地说道 :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 秀者也” “ 山海之瑰 “ ,穷
中在雪 窦山之石 、 之水 、 之亭寺 , 墨重彩 , 浓 使雪窦这 一甬东之最
的《 龙井题名记》 以入山访友为线索 , , 具体记述 了出郭 、 渡湖 、 穿
林 、 【 的行踪 , 登 f 】 生动地描写 了月下的西湖 山林。晁补之《 新城游 3 ti ) 新城 , Lt E) l ( 宋代县名 , 治所在今浙江富阳市西南 )这是作者 , 游历此I后 , I 追忆游历之事而作的~篇 I水游记 。 J L I 文章运笔简明 , 通过对 山中客观景 物的生动描绘及 由此生发出的主观感受 的渲
染 , 勒出了一幅凄清奇丽的 L水情景 , 勾 L I 创造 出了一种恬淡 自然 、
乎就让位于 山水散文 , 山水散文 于是繁荣兴旺到如今 。本文论述 的浙江古代 山水散文 , 中包含了山水小品、 其 山水游记 之类 。

清新朴实的审美意境 。 又如北宋沈括《 雁荡山》选 自 梦溪笔谈》 , ( 《 )
抒发作者 的思想情 感, 以及 由此而生发 出的人生思考 。文章 富于 情感 , 意蕴深沉 , 文字 明快 , 行文流畅、 洒脱 。 这可看作是最初 的山 水散文 。绍兴兰亭 因此《 的传播而名扬天 下。 序》
《 游东林L水记》 记叙了作者游历东林 L水的所见所 闻。文章重 L J , L J

生态旅游中古代山水文学的功能探析

生态旅游中古代山水文学的功能探析
生态旅游 中古代 山水文 学的功能探析
◎白 娜
(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 河南 郑 州 4 5 0 0 0 9 ) 生态旅 游是 当今旅 游发展 的一 个重 要方 向 , 是 满足旅游者对旅 游业要 求的实际表现 。我 国具有丰 富的古代 山水 文学 。而这些 古代 山水文 学在生态旅 游 中进行 良好 的应 用 。将会 有效 地促进我 国生态旅 游的 良好发展 , 满足人们对于旅游 的实际要 求。本文 从古代 山水文 学与生态旅游 之间的联 系出发 。发现 古代 山水文学在 生态旅游 中的重要价值 。明白生态 旅游 中古代 山水 文学的实 际功能 。 , 从而寻 找到在生 态旅游 中应 用古代 山水文学 的具体措施 ,实现生态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和古代 山水文学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 , 生态旅游将会借助于古代山水文学实现 良好的发展 , 同时生态旅游也会增加古代山水文学的现代活力。 生 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对古代山水文学进行 良好的利用 , 发挥古代山水 文学在生态旅游 中的重要价值 。 通过 古 代山水文学在 生态旅游 中的实际功能的 良好展现 , 促 进生态旅 游得到 良好 的发展 , 所 以我们要 对生态旅 游 中的古代山水 文学进行全面的分析 。 使得 古代 山水 文 学能够 良好地 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服务。

可 以增加生态 自然 中的人文价值 ,能够有助生态旅 游的 良好构建 , 可 以实现我 国生态旅游 的良好 发展 , 让我 国的生态旅 游具 有更加丰 富的内涵 ,能够满 足 旅游者的需要 ,同时也能更加 良好地 吸 引旅游者 的 眼光 , 有利于旅游品牌 的构 建 , 所 以古代 山水 文学 对 于生态旅游具有重要的价值 。
二、 古代 山水文学在生态旅游中的重 要价值

山水文学与旅游文化研究论文

山水文学与旅游文化研究论文

山水文学与旅游文化综述摘要:山水文学反映了人生多方面高层次的精神活动,如赏美、遣兴、求新好奇、历险刺激、扩大视野、增加知识、排解忧郁、展示才华、体悟事理等,对当今人格陶养,如培养美好的心灵,熏陶高雅脱俗的生活和审美情趣,提升关心、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增强责任感,认识自我价值,释放竞争压力,鼓舞生活的热情,追求生活的质量和人生境界等,有积极作用。

与其相对应的旅游文化古已有之。

今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勃兴, 带动了旅游文化的发展, 其也成为一门可研究的学问。

据此, 作者从山水文学与旅游文化相结合的方面, 对山水与旅游文化予以概论。

关键词:山水文学;陶养;人格;旅游文化山水文学是以山水景物为审美对象的文学。

中国山水文学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积淀并升华出了博大的山水文学精神。

它通过艺术地表现山水美景,反映了人生多方面高层次的精神活动,如赏美、遣兴、求新好奇、历险刺激、扩大视野、增加知识、排解忧郁、展示才华、体悟事理等。

山水文学中的美景与心灵共振、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乐生励志、求知悟理、开拓胸襟等旨意,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山水文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大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内容之一,山水文学无疑是最引人入胜并极富感染力的。

大学生是一个能够进行山水文学审美鉴赏、理性思辨的群体。

在大学教育及学生工作中,提倡、引导大学生阅读甚至研究山水文学,对于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熏陶高雅脱俗的生活和审美情趣,提升关心、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增强责任感,释放竞争压力,认识自我价值,鼓舞生活的热情,追求生活的质量和人生境界都有较大的作用。

山水文学对于大学生人格陶养意义非凡,下面笔者拣出几点主要的,作一论说。

一、审美与心智开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1]山水审美是一种心智活动。

古今山水文学作品充分地展示了诗人作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聪颖的悟性。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要使感性的人成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山水与文化研究综合性学习

山水与文化研究综合性学习

山水与文化研究综合性学习山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它不仅是一种美学活动,而且与传统的宗教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哲学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山水文化的研究早已超越了一种文学形式,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山水文化的研究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首先,山水作为一种文化及其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的山水文学早已在中国古代形成,其中记载了大量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的信息,是一种重要的源头与参考。

山水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不仅体现出一种美学的视角,而且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学中融合了宗教、礼仪和道德的理念。

此外,山水文学还在中国古代哲学及其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人们进行思想和实践的主要参考。

其次,山水文化的研究也在当今中国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研究范围也得到了扩大。

在当下,山水研究不仅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也可以融入现代文化的要素,它不仅关注古典文化的研究,也关注现代文化及其实践的研究。

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当代山水文化研究融合了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经济等多种学科,以综合性的视角来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化及其传统以及当今中国社会实践的内涵,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反思。

最后,山水文化研究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及社会实践形式,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现代山水文化探讨,我们可以更多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以及中国文学和艺术追求的美的概念,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山水文化的研究也能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理解中国当下的文化发展,深入思考社会及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以及关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山水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丰富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及其精髓的认识,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和社会实践形式,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当下的文化发展并加深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山水诗文研究报告范文

山水诗文研究报告范文

山水诗文研究报告范文1. 引言山水诗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文将通过对山水诗的研究,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其艺术特点。

2. 山水诗的起源与发展山水诗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诗人们开始借助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山水胜景的感受。

然而,真正将山水诗推向高峰的是唐代,唐诗中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诗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意象,将山水的神韵和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水诗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宋代山水诗的发展更加突出了意境的表达,诗人们注重通过文字的排列和押韵来创造出画面感。

明清时期,山水诗进一步丰富了其表现手法,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人生的思考。

3. 山水诗的艺术特点3.1 自然写实性山水诗以其对自然景物精妙入微的描绘而著称。

诗人们通过凝练的语言、独特的比喻和意象,将山水的神韵和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常常运用丰富的动词、形容词和名词来描绘景物的形态、色彩和特征,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水的真实和自然之美。

3.2 情感的表达山水诗除了描绘自然景物外,还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

诗人们通过西山黄叶落、鹰隼高飞等景物的描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们常常运用典故、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以扩大情感的表达范围,从而引起读者共鸣。

3.3 诗意的凝练山水诗在表达情感的同时,注重诗意的凝练与修辞的美感。

诗人们常常使用对仗、押韵和排比等手法,使诗句的结构更加紧凑,旋律更加悦耳。

同时,他们也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

4. 山水诗的意义与影响山水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于人们的文化修养和情感体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更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素材和表现形式。

许多现代诗人也受到山水诗的启发,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如何欣赏山水的议论文作文

如何欣赏山水的议论文作文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如今,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

面对山水美景,人们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感触。

大自然作为审美的客体,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人作为审美的主体,更是千差万别。

如何更好地欣赏山水,让每一次出行都不虚一游呢?我想,以下三点是我们应当注意到的。

其一,增加学识,即多学。

欣赏山水景物,需要增加一些历史、政治、地理、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脑中空空,面对山水美景,不能引起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这就难以触景生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欣赏山水,就得先从“知”开始,“无知”就不可能“好”之更不能“乐”知了。

其二,丰富经历,即多游。

同样是登山,不同年龄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中年时与少年时、得意时与失意时登山的感受也不一样,这就是生活经验的阅历不同而产生的差别。

博览后才有比较。

如登山,当先游黄山,识其“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气势雄浑;再登庐山,观其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盛况;再到雁荡山……游览的地方多了,审美水准自然就会随之提高。

其三,培养悟性,即多思。

欣赏山水景物,不能仅仅满足于感官上的愉悦,而应该透过它直观地去领悟那些较为深刻的意蕴,深刻感受山水景物的奇妙。

现代人被城市紧张的快节奏生活“异化”了,只有自由自在地在大自然中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归。

试论山水自然与旅游文化

试论山水自然与旅游文化

试论山水自然与旅游文化作者:汪亚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7期摘要: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与青山绿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吟咏着大自然的美妙景色,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诗章。

山水自然已不再是单纯的实体,而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穷宝藏,是有着精神品格的载体,是体现文人们个性才情的生命体系,和谐的山水自然孕育了和谐的旅游文化,和谐的旅游文化又创造了和谐的山水自然。

关键词:山水自然人文精神旅游文化作者简介:凌芝,女,(1990年—),四川人。

现就读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基地班07级,本科生。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的词句亦道出了旅游文化的真谛。

山水自然就是这娇美的“江山”,历代作家就是这无数的“英雄”,他们面对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大好河山,激动不已、尽情高歌,挥毫泼墨、大展宏图,写下了无数精美的篇章。

山水自然陶冶了人们的性情,启迪了作家的智慧。

成为旅游文学中最主要的描写和歌颂对象,成为文人们最亲密的朋友和知己,成为旅游者最向往的“净土”和“乐土”。

山水自然与文人创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瞑》)这是一幅明丽的山水图画,又是一首深情的自然赞歌。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与青山绿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陶醉于山水而流连忘返,名山大川中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足迹;他们吟咏着大自然的美妙景色,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诗章。

早在战国后期,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就在作品中出现了跋山涉水的脚步:“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离骚》)“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涉江》)“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

”(《抽思》)楚地的山川景物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必不可少的影响。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所言:“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然则屈原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说明山林水边实在是启发文思的宝库,那么屈原所以能够深切地领会国风和楚地民歌的情态,也还是靠江山的帮助吧?曹操,这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的建安文学领袖人物,曾南征北战,到过许多山川,他的《步出厦门行•观沧海》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试论山水诗词与旅游诗词的异同

试论山水诗词与旅游诗词的异同

试论山水诗词与旅游诗词的异同吕继红【摘要】我国古代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为旅游诗词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魏晋时期士人对山水的游赏更促成了山水诗歌的诞生.山水诗的概念在唐代早已出现,但旅游诗词的定义至今尚无定论.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古代很大一部分山水诗以及纪行诗、游览诗其实就是旅游诗词.山水诗词和旅游诗词既有本质上的联系,在内容上二者互相交叉重叠,在创作上旅游诗词又是山水诗词的先导.山水诗词和旅游诗词又有明显的区别,山水诗词重描摹景物,旅游诗词则重记述过程;旅游诗词观照范围广,山水诗词则相对较窄;山水诗词更多观照自我心灵,以静为贵;旅游诗词更着眼于旅游过程,因而内涵丰富,更显神采飞扬,气韵生动.【期刊名称】《吕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1)005【总页数】3页(P6-8)【关键词】山水诗词;旅游诗词;古代文学【作者】吕继红【作者单位】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我国古代山水诗词创作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数量众多,名作辈出。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曾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此近世之所竞也。

”这里的“山水”就是指和当时玄言诗相对而言的山水诗作。

“山水诗”到唐代已经常见,王昌龄《诗格》云:“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景。

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可见中国古代的山水诗是指那些以山水自然为审美对象,以自然山水为创作题材的诗歌,正如当代学者对山水诗的界定,“以山河湖海、风露花草、鸟兽虫鱼等大自然事物为题,描绘其生动的形象,艺术地再现大自然的美,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1],“它是写山写水,写出一个比较广阔的天地,不是只写一花一草,一木一石的;同时它既要描写出自然景观,又要表现与自然山水有关的人文景观,即表现出来的不是单纯的自然山水,而是‘诗人化’了的自然风光。

三秦出版社出版《中华山水名胜旅游文学大观》

三秦出版社出版《中华山水名胜旅游文学大观》

三秦出版社出版《中华山水名胜旅游文学大观》
佚名
【期刊名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卷),期】1998()Z1
【摘要】三秦出版社出版《中华山水名胜旅游文学大观》山水文学是中国古典文
学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神州大地优美的自然山水以及灿烂的古老文化沉淀下来的众多人文历史名胜,引无数文人骚客竞折腰,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饱览山水,探古寻幽,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谢灵...
【总页数】1页(P47-47)
【关键词】旅游文学;中华山;山水文学;名胜;徐霞客;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游褒禅山记》;三秦;民族特色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6
【相关文献】
1.集部传统与现代学术--评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两套古典文学丛书的整理体例 [J], 谢琰
2.中华出版社推出张宗铭文学佳作 [J], 刘环城;
3.于永湛副署长在中国印刷博物馆考察时说:办好"中华印刷之光"展要突出重点/分
享心声共享文化哈珀·林斯出版集团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协议签约 [J],
4.中华文化“走出去”:汉籍经典英译的文学性要求——以外文出版社《道德经》
英译本为例 [J], 赵彦春; 吕丽荣
5.山西经济出版社组织出版《山西旅游风景名胜丛书》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文学与旅游文化综述摘要:山水文学反映了人生多方面高层次的精神活动,如赏美、遣兴、求新好奇、历险刺激、扩大视野、增加知识、排解忧郁、展示才华、体悟事理等,对当今人格陶养,如培养美好的心灵,熏陶高雅脱俗的生活和审美情趣,提升关心、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增强责任感,认识自我价值,释放竞争压力,鼓舞生活的热情,追求生活的质量和人生境界等,有积极作用。

与其相对应的旅游文化古已有之。

今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勃兴, 带动了旅游文化的发展, 其也成为一门可研究的学问。

据此, 作者从山水文学与旅游文化相结合的方面, 对山水与旅游文化予以概论。

关键词:山水文学;陶养;人格;旅游文化山水文学是以山水景物为审美对象的文学。

中国山水文学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积淀并升华出了博大的山水文学精神。

它通过艺术地表现山水美景,反映了人生多方面高层次的精神活动,如赏美、遣兴、求新好奇、历险刺激、扩大视野、增加知识、排解忧郁、展示才华、体悟事理等。

山水文学中的美景与心灵共振、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乐生励志、求知悟理、开拓胸襟等旨意,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山水文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大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内容之一,山水文学无疑是最引人入胜并极富感染力的。

大学生是一个能够进行山水文学审美鉴赏、理性思辨的群体。

在大学教育及学生工作中,提倡、引导大学生阅读甚至研究山水文学,对于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熏陶高雅脱俗的生活和审美情趣,提升关心、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增强责任感,释放竞争压力,认识自我价值,鼓舞生活的热情,追求生活的质量和人生境界都有较大的作用。

山水文学对于大学生人格陶养意义非凡,下面笔者拣出几点主要的,作一论说。

一、审美与心智开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1]山水审美是一种心智活动。

古今山水文学作品充分地展示了诗人作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聪颖的悟性。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要使感性的人成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3]这个话很有道理。

当今大学生,多读山水文学作品,自能潜移默化,培养感受美的能力,进而懂得如何审美。

成为了“审美的人”,开发了心智,必然充盈理性之光。

相反,缺少心智开发之人,往往在真善美、假丑恶的识别上失去判断能力,一旦面对物欲横流、见利忘义、趣味低俗等现实,往往随波逐流……又当今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事物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辨识能力,缺少灵气、睿智,风华正茂的年龄,却不能给人一种书生意气、诗意盎然的精神风貌,这些都折射出大学生审美的缺失。

因此医治审美缺失、文化虚弱症,山水文学能派上一定的用场。

二、激励爱国情怀山水文学表现诗人作家爱美、爱山川、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山水激励了怀抱和情怀。

例如盛唐时期,许多诗人漫游天下,观览、描写大好河山,使山水诗的发展形成高峰。

在热情讴歌山水美景之中,蕴含着一种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以及表现物质和精神的文明,如“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用山水诗唱出了生活的快意、豪情;时常“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王维,用山水诗唱出了文人悠闲自得、雅致脱俗的情韵;歌吟“天地朝光满,江山春色明”的储光羲,表达了他对国家昌盛气象的礼赞……今天我们读其作品,依然受到感染,充满对盛世的憧憬和向往。

而国家多难或山河残破之时,山水文学则表现出作者的慷慨激昂或沉痛悲歌。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所以山水文学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精神风貌,增强社会责任感,建设美好家园,为山河增辉,为人民安定、富足的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有极大的感召作用。

三、生活热情和生命意识山水文学中饱含着诗人作家的生活激情与生命意识。

山水文学描绘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艺术地展示了造物主之德、山川草木之灵、生命之美好和旺盛,鼓舞人的生活热情。

如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杜甫《绝句四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物各有性,适得其所,都给人生活美好的暗示和生活热情的激励。

乐生,也是山水文学的一大精神。

近年来,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厌世、暴力、自杀等原本与大学生相去甚远的字眼,也时时会映入人们的眼帘。

大学校园已不再是昔日的象牙塔。

挤过高考的独木桥后,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社会经历,不同的文化思维,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心理承受力的学子们,汇聚到一起,逐渐出现一些明显分化。

少数人高傲、自卑、孤独、无聊、绝望、恐惧等不良心理频频光顾。

疗救非止一途,笔者在此向你招手:走进山水文学,乐生的气息扑面而来,打开我们心灵的天窗,拥抱生活,热爱生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四、励志、求知、悟理古人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至理名言。

读书与行路都是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和心胸、激发才情的途径。

孔子强调对山水的游观,如“吾与点也”之意、“君子见大水必观焉”,“登泰山而小天下”等,有其深远意义。

受儒家影响的历代读书人,在他们的山水游观实践中广泛地接触到大自然,感物兴会,放宽了眼界,美化了心灵,激发灵感,启迪了智慧,开拓了胸襟。

杜甫《望岳》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黄庭坚《次韵文潜》说:“历险心胆元自壮。

”朱熹题福建漳州白云岩书院的一幅山水楹联道:“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皆气度不凡,都是志向高远的象征和启示。

因此,山水文学积淀的求知、悟理、励志的内涵,对当今大学生的启示意义,不言而喻。

五、个性、气质熏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文学忠实地描绘自然界的山川景物,千姿百态,美景毕呈,神貌无遗。

同时美景被人格化。

自魏晋时期以来,人的性格、气质就与山水景物的特质、风韵相沟通,山水景物感染人,人又将山水景物拟人化。

恰如有学者指出的:山水“有动有静,有刚有柔,有飘逸有庄严,有袒露有涵容,有神韵远致,有清奇俊秀,有温润恬和,有敦实厚朴,有孤岑高寂,有锦簇花团,有剑拔弩张等等。

这些山川景物的品质或形态,不矫揉,不造作,自然而然,‘质而有趣灵’。

人们在陶乐于山川自然美景之时,俯仰自得,潜移默化,受其影响。

人们更偏重于接受山川景物孤峭、疏朗、清旷、俊秀、高洁、飘逸等品质或形态的影响,从而显示出人的脱俗不凡。

全面地看,名山巨川使人粗犷豪放,澄湖幽潭使人恬和宁静,行云流水使人潇洒飘逸,田园乡村使人朴质淳厚……至如松柏之姿、兰竹之性、梅桂之魂、荷菊之质等,皆影响于人,被耿介、峻洁、纯真、清逸、绝俗的人们引以为同类,契会为一”。

对山水进行人格化的审美评价,作者如是,读者会心,性格、气质也会得到熏陶。

独立人格是大学生人格健全的核心,独立人格所包含的独立性主要是指能独立思考,有批判精神,并且能坚定自己的选择,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尊重自我个性,发现自我价值。

山水文学无疑能够唤醒人自由开放的鲜明个性,张扬人格,自觉其长,高尚其志,对某些随大流,缺乏独立人格的大学生是很好的洗礼。

关于旅游文化的定义, 在20 世纪80年代中期的讨论中便有不同认识、表述。

经20年理性思考, 今日当是作一科学定义的时候了。

对“旅游文化”可作如下定义! 旅游文化是记述旅途见闻, 描写旅游地各种自然与人文景物, 记叙、评介旅游地现实状况、社会习尚、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名胜古迹等, 表达作者由旅游活动而产生的思想、感情、见解的文学。

旅游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和丰富性.我们以江西旅游文化为例。

旅游文化是古代江西文学史中一朵绚烂的奇葩,这是一块亟待开垦的文学处女地。

自古江西地处“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川秀美,文化丰润。

从历史文献及文学典籍的记载中可以看出,遍布江西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基本上呈点、线、面的生态布局,江州、洪州、虔州三点遥相呼应,赣江一线连缀南北,信州、袁州又呈左右辐射态势。

庐山、鄱阳湖,滕王阁、青云谱,郁孤台、小梅关等名山江河、湖泊驿道,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留连吟咏。

而分宁、临川、庐陵、古水等地,则与黄庭坚、王安石、欧阳修、文天样、杨万里等文化名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地以人显或地以人名,他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词章,为江西山水及家园桑梓争光添彩,并且共同构建了精美的古代江西旅游文化体系。

古代江西旅游文化包括诗、词、文、传说、故事、碑记、楹联、石刻等形式,散见于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学之中,其中又以诗文为主。

旅游文化的顶峰之作大抵是乐山乐水的诗文作品,而这些诗文作品往往又是得力于文人士子的求学旅游、赶考旅游、赴任旅游或者谪宦旅游。

王勃交趾省亲,经湖口进郡阳湖入赣江,才有南昌盛宴上的“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的写景抒怀。

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因为躲避安史之乱才隐居于三叠泉旁九叠屏的太白书堂,“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

”历代作家围绕江西的名城名府、名山名水,或登临或吊古。

诗言志,本土作家以诗模山范水,赞颂家乡胜境,抒发理想豪情;诗又言愁,羁旅作家则多以江西自然山川为背最,比兴借托,抒发自己性情,讴咏作为封建王朝失意文人为求功名被迫宦游的复杂心境。

旅游文化多层面地反映了历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真实地记录了江西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其社会意义、文学意义以及文化意义是十分显著的。

旅游文化是社会历史的反映,同时又是文化心态的折射。

研究古代江西旅游文化,就是要研究文化审美视野下的江西名城文化、名山文化与名水文化。

透过古代旅游文化作品,我们要进一步诠释庐山文化、庐陵文化、江州文化、虔州文化、梅岭古驿道文化等的独特内蕴。

旅游文化不仅具有鲜明的地理文化审美性,而且又十分明显地呈现出价值取向的综合稳定性。

江西旅游文化以其博大精深、丰富多采的内涵抒写了江西人的精神品格和心灵世界,而且开拓了江西人阐释山水文学的独特的审美视野。

在自然和人文景观中抒写一种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的情感,在山川美景的羁旅行役之中又带有一种精神自由的追求和文化空间的审视,这是江西旅游文化的基本艺术模式。

一、是借游览途中的山水抒写一种丰富、热烈而深沉的感情。

旅游文化不仅仅停留在山水形象的直接感悟上,而且要求对山水作出人文化的审美体验,要求作家将人生的感受和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作深沉的思考。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作家理解山村荒漠应该达到一种自身心灵的慰藉和共鸣。

因此,同是写庐山,鲍照曰:“乘此乐山性,重以远游情。

方跻羽人途,永与烟霞并* ”( 《登庐山》) 白居易曰:“倦鸟得茂树,涸鱼返清泉。

舍此欲焉往’人间多艰险+ ”( 《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 ⋯⋯旅游作家笔下的山水已经充分的人格化,人格化的山水具有一种潜在的文化张力;将自身豪情融入于自然景色,或者将一腔失意之情倾泻于山林暮色,在这里,旅游文化作品已经成为了历代文人士子精神寄寓的特定母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