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合集下载

《寻隐者不遇》原文赏析

《寻隐者不遇》原文赏析

《寻隐者不遇》原文赏析《寻隐者不遇》原文赏析1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这是一首问答,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寻隐者不遇》原文赏析2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词赏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

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

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

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

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

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

魏晋以还尤其如此。

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

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

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

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原文及赏析(最新)

《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原文及赏析(最新)

《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原文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朝代:唐代作者:贾岛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释①寻:寻访。

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③不遇:没有见到。

④童子:小孩。

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⑦处:地方。

鉴赏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

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

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

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

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

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

魏晋以还尤其如此。

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

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

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

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释①寻:寻访。

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③不遇:没有见到。

④童子:小孩。

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⑦处:地方。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

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

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

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

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

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

魏晋以还尤其如此。

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

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

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

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

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译文及注释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鉴赏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师苦吟诗人。

一般认不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师“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师。

中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中首小诗师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师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中首诗师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中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师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师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中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师行踪。

在中里又把“采药在何处”中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师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然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师问题。

在中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师,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师手法,精简不二十字。

中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中首诗师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师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中首诗师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中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希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而且中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解释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解释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解释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古诗由唐代诗人贾岛所著,以下是《寻隐者不遇》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解释、作者介绍及赏析。

【原文】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翻译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释解释】1.寻:寻访。

2.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3.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4.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5.言:回答,说。

6.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7.处:行踪,所在。

【作者介绍】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

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

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

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赏析】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的含义

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的含义

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的含义
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全诗如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士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的“童子”可
能是指贾岛自己,他在向松下询问隐士的下落,希望能够找到他并
向他求教。

但是,隐士却不在山中,云深处更是无法找到他的踪迹,这也暗示了隐士的神秘和难以捉摸。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文字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
的向往和对真理的追求。

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现实世界的厌
倦和对于精神世界的向往。

这首诗也成为了后人对于追求内心宁静
和超脱尘世的象征,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内心宁静和超脱尘世的追求依然存在,
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渴望能够找到一份宁静和平和。

这首古诗也
提醒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放慢脚步,去寻找内
心的平静和宁静,不要被物质和功利所迷惑,而是应该去追求精神世界的提升和超脱。

《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原文及翻译赏析《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原文及翻译赏析《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译文及注释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鉴赏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师苦吟诗人。

一般认不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师“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师。

中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中首小诗师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师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中首诗师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中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师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师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中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师行踪。

在中里又把“采药在何处”中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师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然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师问题。

在中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师,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师手法,精简不二十字。

中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中首诗师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师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中首诗师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中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希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注释①寻:寻访。

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③不遇:没有见到。

④童子:小孩。

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⑦处:地方。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赏析一】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

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寓问于答,几问几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

“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

“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

“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 的答语:“师采药去。

”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

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

“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的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

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这首诗除了语音简练,形象鲜明,还很讲究色调。

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

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翻译赏析

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翻译赏析

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翻译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翻译赏析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言:说。

处:去处。

1寻:寻访。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

3.童子:小孩。

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言:回答说。

5.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处:地方。

【诗文解释】一: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二: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他说师傅已上山采药去。

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山高云深不知在何处。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作者】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诗以五律见长,注重字句锤练,刻意求工。

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小诗。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简练诗作。

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

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

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对友人的关切,又表现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

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

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寻隐者不遇》古诗赏析

《寻隐者不遇》古诗赏析

《寻隐者不遇》古诗赏析《寻隐者不遇》古诗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古诗赏析,欢迎参考。

寻隐者不遇古诗(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1.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

3.童子:小孩。

4.言:回答说。

5.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创作背景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

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名家点评明代高棅《唐诗正声》:吴逸一评:自是妙音,所谓不用意而得者。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愈近愈杳。

明代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俞仲蔚曰:意味闲雅,脍炙人口。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设为童子之言,以状山居之幽。

明末清初王夫之《姜斋诗话》:《十九首》及《上山采蘼芜》等篇,止以一笔入圣证。

自潘岳以凌杂之心作芜乱之调,而后元声几熄。

唐以后间有能此者,多得之绝句耳。

——意之中但取一句,“松下问童子”是已。

如“怪来妆阁闭”,又止半句,愈入化境。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夫寻隐者不遇,则不遇而已矣,却把一童子来作波折,妙极!有心寻隐者,何意遇童子,而此童子又恰是所寻隐者之弟子,则隐者可以遇矣。

问之,“言师采药去”,则又可以遇矣……曰“只在此山中”,“此山中”见甚近,“只在”见不往别处,则又可以遇矣。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解释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解释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解释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解释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下面我们来看看古诗寻隐者不遇的解释,欢迎阅读借鉴。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寻:寻访。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不遇:没有见到。

童子:小孩。

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处:地方。

解释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

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

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

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小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赏析《寻隐者不遇》唐代: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赏析】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仅仅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毕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足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不过,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寻隐者不遇的译文

寻隐者不遇的译文

寻隐者不遇的译文
“寻隐者不遇”是中国古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传世佳作,全诗共五言。

此诗抒发了王维执着地寻觅心中隐者的愿望和失望之情,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该诗的原文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该诗的译文如下:
Searching and seeking, cold and clear, dismal and dismal. When it is warm and cold again, it is hardest to take a breath.
这首诗反映了王维执着地寻找心中的隐者而又无结果的失意心情。

“寻寻觅觅”表达了王维努力寻找心中的隐者,却始终未能如愿;“冷冷清清”描写了当时的冬天,寒冷刺骨,使得他更加失望;“凄凄惨惨戚戚”再次表达了王维执着寻找心中隐者却无结果的失意之情;“乍暖还寒”则抒发了王维的思乡之情,他希望能够回到故乡,找到心中的隐者,却始终未能如愿,失败而归,使得他更加失望。

这首诗抒发出了王维执着寻找心中隐者、思乡而无结果的失望情绪。

在当时,官府禁止官员离开官署,而王维是一位负责管理官员的大夫,因此他无法回到故乡,只能
在这里孤独地思念他的家乡和心中的隐者。

由于无法回家,王维怀着强烈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的失望之情,尽管他无法回家,但他的心依然坚定地朝向家乡,他仍然希望能够寻觅心中的隐者。

总之,“寻隐者不遇”是一首充满悲凉情绪的诗歌,抒发了王维执着地寻觅心中隐者的愿望和失望之情,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诗歌,通过表达对隐士的寻找和追求,反映出对清心寡欲、追求自由的美好向往。

以下是该古诗的全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出门看天色,问路访僧房。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女脸如花,坐卧随君侧。

采药天四郎,遛儿李五娘。

闲池潭影动,风入松荫晦。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南游寻访隐者之旅,呈现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朴素自然的热爱。

诗人从山林访蒙,到僧房问道,一路上感受到了南国自然的独具风采和清新自然的气息。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迷茫。

深夜行路,望星辞伴,寻觅的一丝隐士的露迹,给人以肃穆与秘密的感觉。

最后,诗人看到了这一波水清浊二色,难免想到人心沉浮的干涉,难以绝对清净;同时,山泉水清反衬出人心浊,诗人在碧波绿岸、竹林莲塘中寻得了内心的静谧。

最后,他寄托了自己寻觅隐者的希冀,春芳逐渐逝去,唯愿那位王孙留在这里和自己一同追逐真善美的“隐士之道”。

这首诗美丽的风景和神秘的意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隐居人生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都通过这首诗有力地表达了出来。

寻隐者不遇译文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译文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译文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唐代诗人杨万里的名篇之一,描绘了一个文人寻找隐士的过程,却未能与隐士相见的故事。

本文将为您呈现寻隐者不遇的中文译文,并对其进行赏析。

寻隐者不遇杨万里杨万里(杨实之,正德十一年—嘉靖十八年),号青阳老人,浙江绍兴人,明代文学家,与杨守晦合称“两杨”,与唐寅、文徵明并称明代三大家。

杨万里学识渊博,尤擅长诗词创作。

寻隐者不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纯粹的意境、含蓄的情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寻隐者不遇的中文译文:牧童遥指杏花村,竹篱茅舍自田园。

九月寒垂白露,十年磨一剑。

霜满地,风入衣,铁马冰河入梦来。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还烟雨。

而我问天地、何时能许人间有个通人达士。

赏析诗经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巧妙地表达了诗人追寻隐士的愿望与失望。

下面将从诗的形象、情感以及意境方面进行赏析。

首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竹篱茅舍自田园”,通过描绘牧童指引的村落,展示了一幅平凡而宁静的田园风光。

诗人以婉约的笔墨来描绘诗情画意,表现出一种寻找与自然相融的愿望。

第二句“九月寒垂白露,十年磨一剑”,用生动的景象与刻画,展示了时间的流转和事物的沉淀。

这里的“九月”与“十年”构成了对比,强调了寻找隐士的坚持和忍耐。

第三句“霜满地,风入衣,铁马冰河入梦来。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通过描绘冰冷的秋天和铁马横行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于壮志未酬、豪情未展的憧憬。

这里的铁马象征着英雄豪杰,通过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融入了壮丽的背景,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

最后一句“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还烟雨。

而我问天地、何时能许人间有个通人达士”,诗人将目光转向秋水边的渔舟,通过形容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隐士的渴望。

并提出了一种对天地、对世俗现实的质问,展现了对于真正通人达士的向往。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与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个文人寻找隐士的过程,以及对世俗现实的反思。

诗人通过诗中的意象与景象,展示了自己对自然与理想的向往,同时也烘托了一个温馨、宁静的乡村景色。

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翻译赏析

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翻译赏析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翻译赏析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言:说。

处:去处。

1寻:寻访。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

3.童子:小孩。

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言:回答说。

5.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处:地方。

【诗文解释】一: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二: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他说师傅已上山采药去。

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山高云深不知在何处。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作者】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诗以五律见长,注重字句锤练,刻意求工。

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小诗。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简练诗作。

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

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

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对友人的关切,又表现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

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菁选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菁选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菁选古诗《寻隐者不遇》意思及赏析篇一古诗原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译文翻译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

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

敲门竟连一声犬吠都没有,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

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

注释解释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内),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

虽:一作“唯”。

带:近。

郭:外城,泛指城墙。

篱边菊: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著花:开花。

扣门:敲门。

西家:西邻。

报道:回答道,报,回报,回答。

去:一作“出”。

归时每日斜:一作“归来日每斜”。

日斜:日将落山,暮时也。

诗文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一五、下面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文学教研室主任唐永德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陆羽和皎然是好友。

这首诗当是陆羽迁居后,皎然过访不遇所作。

陆羽的新居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沿着野外小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

开始两句,颇有陶渊明“结庐在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

陆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迁来以后才种上的,虽到了秋天,还未曾开花。

这二句,自然平淡,点出诗人造访的时间是在清爽的秋天。

然后,诗人又去敲他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

此时的诗人也许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

邻人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

这二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后二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

“每日斜”的“每”字,活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这首诗前半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半写不遇的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咏人。

寻隐者不遇古诗翻译

寻隐者不遇古诗翻译

寻隐者不遇古诗翻译
寻隐者不遇古诗翻译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此诗⾸句写寻者问童⼦,后三句都是童⼦的答话,以下是“寻隐者不遇古诗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师采药去。

只在此⼭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云深:指⼭深云雾浓。

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踪。

赏析
这是⼀⾸问答,但诗⼈采⽤了寓问于答的⼿法。

把寻访不遇的焦急⼼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繁,其笔简,情深意切,⽩描⽆华。

以⽩云⽐隐者的⾼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仰。

这⾸诗有⼈认为是孙⾰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唐]贾岛 松下问童⼦,⾔师采药去。

只在此⼭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隐⼠,隐居在⼭林中的⼈。

古代指不肯做官⽽隐居在⼭野之间的⼈。

⼀般指的是贤⼠。

【3】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4】童⼦:没有成年的⼈,⼩孩。

在这⾥是指“隐者”的弟⼦、学⽣。

【5】⾔:回答,说。

【6】云深:指⼭上的云雾。

【7】处:⾏踪,所在。

【注解】: 1、云深:指⼭深云雾浓。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踪。

【评析】: 这是⼀⾸问答诗,但诗⼈采⽤了寓问于答的⼿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繁,其笔简,情深意切,⽩描⽆华。

以⽩云⽐隐者的⾼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仰。

这⾸诗有⼈认为是孙⾰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

⼀般认为他只是在⽤字⽅⾯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也是同样煞费苦⼼的。

此诗就是⼀个例证。

这⾸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必有所问,⽽这⾥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接着⼜把“采药在何处”这⼀问句省掉,⽽以“只在此⼭中”的童⼦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句“云深不知处”,⼜是童⼦答复对⽅采药究竟在⼭前、⼭后、⼭顶、⼭脚的问题。

明明三番问答,⾄少须六句⽅能表达的,贾岛采⽤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法,精简为⼆⼗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字⼀句间了。

然⽽,这⾸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繁简,还不⾜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这⾸诗的抒情特⾊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然扫兴⽽返了。

但这⾸诗中,⼀问之后并不罢休,⼜继之以⼆问三问,其⾔甚繁,⽽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寻隐者不遇译文及注释

寻隐者不遇译文及注释

寻隐者不遇译文及注释寻隐者不遇
杨万里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译文】
我问路边的孩童,
问那位采药而去的师傅。

只是在这座山里,
云雾深深,不知所在。

【注释】
1. 杨万里:明代著名诗人,号南海观主,代表作《临安春雨初霁》、《小池》、《过故人庄》等。

他的代表作,都是以自然风景为背景,写出了他对人生、情感等主题的思考。

2. 松下:古诗的情境,是路边孩子看到一个老人走过来,便问他要去哪里。

老人告诉孩童他要去采药,孩童便问他在哪里采药,但老者似乎并不愿意说出去处。

3. 言师:老人是一个采药的道士,这里的“言师”可以理解为“师父”。

4. 云深:这里指山上的云雾很厚实,看不清前路。

5.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标题,指的就是这位隐士(采药的老人)没有被杨万里遇见。

寻隐者不遇,是一个抒发孤寂感的诗句,又具有诗人不满事物不能如愿的情怀。

6. 诗歌分析:这首诗总体上可以说是杨万里最为典型的自然诗,直观地表现了他细微的自然情感和驰骋于自然之间的浪漫激情。

通过描写一位隐居山林的道士,杨万里表达了自己对山水、自然的喜爱和对人生境遇的彷徨。

整首诗构思简单写意,韵律简洁流畅,显示出诗人的抒情雅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隐者不遇》主题阅读教学设计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教学目标: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

快速浏览《补充材料》第一自然段,结合课前的预习,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贾岛。

(“苦吟诗人”出身苦寒一生坎坷“郊寒岛瘦”“荒郊苦岛”)第9课《推敲》,是一篇略读课文,也与贾岛有关。

这个故事中,贾岛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做事一丝不苟锲而不舍)点评:贾岛是大家熟识的诗人,同学们对作者贾岛的一知半晓有助于我们学习《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

二、根据课题质疑:1、《寻隐者不遇》,课题的意思浅显易懂,谁来说一说?(贾岛寻访隐者而没有见到)质疑:“隐者”通常指隐居山林不仕的人,诗中,隐者是怎样一位世外高人,令贾岛如此仰慕?贾岛如何不辞辛劳地寻访隐者?寻访的结果怎样?这首短短的小诗会给我们答案。

三、初读古诗:1、指生读诗。

点评:音色音准流畅程度2、指导朗读: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教师标出停顿、重音符号),再指生读。

四、体会寓问与答的方法与作者情感变化: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苦吟不仅体现在字斟句酌上,还体现在谋篇布局上,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诗是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的,读一读相关诗句,想一想,谁问?谁答根据人物的问答,谁来把“贾岛”“童子”“师傅”这三个词语填写到故事前的括号中,指生填写,写后读一读。

第一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哪里去了?)第二问,怎么问?(童子,你师傅在哪里采药?)第三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具体在山中什么地方采药?)小结:三问三答应该为6句话,可诗人却浓缩为4句20个字,这种句与句之间的省略叫做跳脱,由此也可见诗人语言的凝练。

A、请生上台来表演3问3答。

(点评)B、问“贾岛”,当你不辞辛苦地来拜访隐者,在与童子的问答中,你的心情起了怎样的变化?(板书: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C、再次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

(指生读,齐读)五、明诗意,悟诗意: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隐者,令诗人的情感如此跌宕起伏,我们在诗句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松山云)1、松有什么特点?(郁郁葱葱苍翠挺拔)点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隐者就像松树,是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松树正直,不畏严寒,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

2、山有什么特点?伟岸、巍峨、险峻点评:隐者就像大山,有着山一样的脊梁——伟岸,令人高山仰止。

云有什么特点?洁白、飘飘悠悠点评:隐者就像白云一样有高洁的品性,如闲云野鹤,来无影,去无踪,神秘不可测。

小结:真会推敲,用松、山、云来比喻隐者的品性,这种写法我们在《三顾茅庐》中曾领略过:他们来到隆中,只见这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岗前的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位隐者是怎样一位世外高人?(采药),可见心系苍生,济世救民,为民造福,像明代名医李时珍。

隐在哪里?深山,真隐士自风流。

点评:陶渊明的《饮酒》这样描写自己的隐居生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张志和的《渔歌子》道出了一个隐者心境——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7、诗中这位隐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鹤发童颜仙风道骨闲云野鹤8、为什么要隐居呢?李白的诗《山中问答》给了我们答案——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9、小结:为什么隐居,答案已明了:古代的一些文人墨客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正所谓“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虽然隐士生活清苦,但能如此自在悠闲,倒也乐在其中呀!六、拓展:1、“鸟择林而栖,人择邻而居”,于是,生活不如意的贾岛遂生隐居念头,由此来逃避现实,贾岛的另外两首诗《题李凝幽居》和《送唐环归敷水庄》都表现了他的这种心境。

浏览一下。

2、《剑客》和《题诗后》则表现了贾岛诗歌创作上的精益求精、反复推敲,课后可试着把这两首诗背诵下来。

贾岛的创作精神和唐代被称为“诗鬼”的李贺有异曲同工之妙——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长歌破衣襟,短歌短头发。

作诗“呕心沥血”,清代诗人袁枚也喜欢斟词酌句,所以编者把他两人的诗收一块来了。

3、今天,李老师选编了贾岛的另外几首诗与大家一起赏析。

其中,《忆江上吴处士》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这句诗脍炙人口,知道其中的一段典故吗!见补充材料第二自然段。

4、《暮过山村》中有一句话“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贾岛的诗追求境界幽深险僻,这句诗便能体现这一点。

“言为心声”,这里,我们用杜甫的一句诗来形容贾岛再恰当不过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七、作业:指导改写《寻隐者不遇》我们可联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来帮助我们想象。

山中景色多幽静呀!树木葱茏,野花绽放,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悦耳的清脆鸟鸣,沿着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作者来到了大山深处。

他与童子进行了三番问答,(注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当寻访不遇的时候,他面对着悠悠白云,巍巍青山,郁郁青松,会怎么想,怎么说?把上面的画面连起来一气呵成。

下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这幅画,练习改写。

(学生埋头写作)附(主题阅读——美文欣赏、经典诵读)补充材料: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

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佛门为僧,取法名无本。

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但他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

”贾岛也因此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

有一次,贾岛骑驴横过长安大街,时适秋风正劲,落叶遍地,贾岛诗兴大作,即景吟“落叶满长安”。

贾岛更思属联,杳不可得。

忽然,他想到“秋风吹渭水”,喜不自胜。

正在他得意忘形之时,京兆尹刘栖楚“驾到”,贾岛闪避不及,唐突了京兆尹的仪仗队,结果被抓去关了一晚。

又有一次,贾岛骑驴访李款幽居,于驴背上得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又觉得“僧敲月下门”似乎比“僧推月下门”更能衬托环境的幽静。

贾岛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在驴背上边吟诗边举手作推敲之状,反复品味,结果又无意中唐突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

于是乎贾岛便被众卫士拥至韩愈跟前,贾岛具实禀报事情原委后,韩愈不但不怪罪,反而建议他改“僧推月下门”为“僧敲月下门”。

于是二人又并辔而行,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之交,后来韩愈又劝他还俗应举,并赠诗“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

贾岛为此名声大著。

有一天,唐宣宗微服初访,行至寺前,闻钟楼上有吟声,便上楼于贾岛案上拿起诗篇便读,贾岛不识宣宗,又一把抢过来,责怪道:郎君惯于鲜肉美酒,何能吟诗。

宣宗不露声色,默然下楼而去。

事后贾岛得知是唐宣宗,便到朝廷请罪。

没几天,贾岛便被贬为遂州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西)主簿,后卒于任上。

附:贾岛诗作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剑客:精于剑术的侠客。

霜刃:像霜一样寒光闪闪的锋刃。

本诗刻画了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剑客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慷慨豪爽的性格和除暴安良的愿望,显然,“剑”又是才能的比喻,“剑客”又是诗人的形象,诗的弦外之言是:真才实学未能施展,宏誓大愿未能实现,但愿有朝一日,能够大干一番。

题诗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注释]:题诗后:即写在另一诗之后。

吟:读、诵。

赏:欣赏、赞赏。

这两句诗我琢磨三年才写出,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

知音如果不欣赏这两句诗,我只好回到以前住过的山里在秋风中睡大觉了。

[题解]:作者作诗每字每句都精益求精,反复推敲,这首诗就是他视艺术为生命、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

忆江上吴处士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赏读指引】五言律诗,为诗人贾岛为忆念一位到福建一带去的姓吴的朋友而作。

渭水就在长安郊外,是诗人送朋友出发的地方。

当日相别之时,不在秋季,如今渭水边秋风劲吹,撩起诗人的无限思绪,自然想起分别多时的朋友了。

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赏读指引】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

这两句诗写声写色,声色均骇人听闻。

诗的境界幽深险僻,自是贾岛本色。

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附近没有邻居,一切都是那么闲适宁静,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

万籁俱寂的夜晚,鸟儿歇宿在池边的大树上,有位僧人在月光里轻轻地扣响了庭院的大门。

小桥的两边,是风光秀美的原野,远处的山顶,云脚随风飘移,山石仿佛也在移动。

这次只是暂时离去,过不了多久还会再来赴约,一定不失言。

[题解]:作品描叙的是一件走访友人幽居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表达的是一种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送唐环归敷水庄毛女峰当户,日高头未梳。

地侵山影扫,叶带露痕书。

松径僧寻药,沙泉鹤见鱼。

一川风景好,恨不有吾庐。

【译文】庄前可望见毛女峰,太阳高高升起,可她还未梳理头发。

大地刚被山影掠过,树叶上还留着露水的痕迹。

寻找草药的老僧正走在松林的小路上,仙鹤却站在沙泉清水旁边突窥伺游鱼。

敷水两岸的风景那么优美,遗憾的是这里没有我的住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