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郊区大型居住社区非正式交通特征与分析——以松江泗泾大型居住社区为例

合集下载

上海大型居住社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与政策探讨

上海大型居住社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与政策探讨

上海大型居住社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与政策探讨作者:钱洁赵晔琴来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01期摘要:本文基于上海市五个大型居住社区(以下简称“大居”)的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梳理了上海“大居”现有就业机会、服务资源的配置情况以及居民需求状况。

调查显示,上海“大居”在社区商业设施配套、公共交通设施、文体娱乐活动、物业管理服务以及教育资源等公共服务配套方面仍存在供需失衡问题,尚不能满足居民更高层次的需求。

因而,要通过加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导入,扭转“大居”弱势群体集聚的薄弱态势,推动人口结构优化,带动市场化资源的注入,培育“大居”社区内生增长动力,将“大居”建成多阶层、多群体共荣共享的高品质社区。

关键词:大型居住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既有研究回溯与本研究的问题1.国内外相关研究国外关于居住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并在早期将视角聚焦于有关居住隔离的理论研究层面。

恩格斯在其著作《论住宅问题》中首次系统科学地描述了进城贫困工人自发聚居的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居住隔离问题。

在他看来,住房的集中以及隔离都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必然产物,只有无产阶级掌握政权,这一问题才能得到解决[1]。

在恩格斯之后,学者们从社会、经济乃至心理学角度都对居住隔离进行了研究。

总体而言,欧洲学者侧重研究“族群居住聚集”,探讨移民居住模式及其社会影响,强调社会政策和社会融合;美国学者侧重研究“种族居住隔离”,关注以种族为边界的居住模式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后果[2]。

对于居住隔离的研究可以归入几个不同的理论流派中,即芝加哥学派的人文区位学理论、经济学派的竞租理论、都市人类学视角下的居住隔离研究、强调市场机制的住房过滤理论以及新城市社会学的居住隔离理论。

二战之后,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居民住房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在福利主义的影响下,部分西欧国家政府开始在城市中远郊地区集中为低收入群体建造公共住房[3],如1945~1976年期间,英国平均每年建造14.3万套公租房[4]。

上海郊区城镇居住环境特点与发展浅析

上海郊区城镇居住环境特点与发展浅析

上海郊区城镇居住环境特点与发展浅析曹洪虎 刘承珊(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松江:201600)摘 要:本文从人居环境的概念和内涵入手,结合上海的地理环境等条件,初步分析了上海郊区城镇居住环境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上海郊区;居住环境;新城一、从人居环境谈起(一)人居环境涵义及研究范围“人类聚居”这一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Doxiadis)创立的,它的特点是把人类聚居与生态学、环境学结合起来。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按照人类生存活动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程度的高低,在空间上人居环境又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1]。

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其核心是人以大自然为基础,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其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或如古语所云“天人合一”。

人创造人居环境,而人居环境又对人产生影响。

吴良镛院士用系统观念,从分解开始将人居环境从内容上划分为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及支撑系统。

在五大系统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解决矛盾。

图1 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的人居环境系统[1]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的取得,不能只着眼于它各个部分的存在和建设,还要达到整体的完善,既达到作为“生物的人”在生物圈内存在的多种的满足,即生态环境的满足,又达到作为“社会的人”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需要的多种条件的满足,即人文环境的满足。

(二)城市居住环境在人居环境中的位置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为了研究的方便,吴良镛院士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分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建筑五大层次。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模预测——以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为例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模预测——以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为例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模预测——以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为例摘要:地下空间资源不可再生,地下工程建设具有不可逆性和难以改造的特点,因而比地面工程更需要有预见性的整体规划[1]。

但目前整个松江新城的地下空间整体开发的规划及建设水平不高,同时因南部新城属于2015年选定的综合管廊试点区域,今后的地下空间开发收到已建管廊的制约,有必要尽快在《上海市地下空间建设条例》的基础上编制南部新城地下空间建设条例,研究探讨南部新城地下空间规划有助于为松江区的地下空间发展规划提供借鉴,今后应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纳入地下空间发展规划,使得地面、地上、地下三种空间协调发展。

关键词:地下空间;规模;案例引言1引言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以下简称南部新城)是《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第二批选址规划》的23块大型居住社区之一,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南部高铁片区,是松江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总面积13.63平方公里,未来规划总人口规模约21.0万人。

目前大居已进入全面开发阶段。

地面开发形态正逐渐形成,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与地面建设同步进行,并根据对未来地下空间的需求预测,合理确定地下空间的开发强度等控制要素,真正实现与相关规划协调发展[2]。

笔者作为建设者,有幸参与了上海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目前整个松江新城的地下空间整体开发的规划及建设水平不高,《松江新城地下空间开发专项规划》于2012年召开专家评审会,但未见颁布执行,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与该专项规划属于同期编制,文本中虽有提及地下空间规划的基本原则,但对开发规模及综合利用方案未有体现。

同时因南部新城属于2015年选定的综合管廊试点区域,今后的地下空间开发收到已建管廊的制约,有必要尽快在《上海市地下空间建设条例》的基础上编制南部新城地下空间建设条例,本文希望通过对南部新城的地下空间开发规模的预测,并以华阳湖核心区的地下空间开发模式为例,初步研究探讨南部新城地下空间规划,为今后松江区的地下空间发展提供借鉴。

196-不同区位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特征对比分析

196-不同区位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特征对比分析
城市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覆盖率(以下简称“站点覆盖度”)经常被用于表征公共交通 覆盖的均匀度及居民使用公共交通的方便程度,它是指大居周边公共交通车站服务覆盖面积
3
的总和占大居建成区面积的百分比[4]。指标的内容按车站服务半径分成两种:地面公交 300m、
轨道交通 600m 和地面公交 500m、轨道交通 800m 两种。泗泾与顾村的站点覆盖度如表 1
问受访者并填写调查问卷。调查问卷针对户基本特征情况、个人基本调查情况、个人出行情 况进行调查。
在泗泾,共发放问卷 1204 份,其中有效问卷 1199 份,有效问卷率 99.6%;在顾村,共 发放问卷 1255 份,有效问卷 1232 份,有效问卷率 98.2%。
并对泗泾的新凯一村居委、新凯二村居委与顾村的好日子大家园 A 区居委、菊泉新城 第一居委、菊泉新城第四居委、菊泉新城第七居委进行了座谈,以辅证调查内容。 2.3 研究诉求
3.3 公共服务设施对比 泗泾社区附近 1.5km 半径范围内有小超市、便利店等 5 个,药房 1 个,幼儿园 1 个,小
学 1 个。社区附近没有银行、邮局、医院等。泗泾大居距松江区泗泾镇中心约 3.8km,银行、 邮局、二级甲等医院均设在此处。
顾村社区附近 1.5km 半径范围内有小超市、便利店等 8 个,药房 2 个,幼儿园 3 个,小 学 1 个,初中 2 个,老年学校 2 个,银行 2 个,邮局 1 个,二级甲等医院 1 个,综合性卖场 1 个,小剧场 1 个,文体中心 1 个。
不同区位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特征对比分析
孙姗珊 朱琛 陈川 杨东援
【摘要】近年来,我国如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涌现出一大批大型居住社区,带来了交通格 局重构、公共资源重配置等问题。本文选取上海作为案例,根据出行调查数据,采用统计分 析方法,详细对比了不同区位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的出行行为特征。研究发现,针对大型居住 社区居民的出行行为与出行需求研究,应以环境制约为主、自我选择为辅。不同区位大型居 住社区由于成因不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善度的不同,居民出行特征差异较大。研究根据 其差异性提出大型居住社区的公交系统规划应优先满足其工作性出行,线路铺设应主要考虑 大居居民的就业岗位分布;同时,应通过完善其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来减少居民长距离的维 持性、娱乐性出行。 【关键词】大型居住社区;出行特征;不同区位;上海

新城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以松江区为例

新城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以松江区为例

77新城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以松江区为例杨 倩 魏 勇 王文博 李 陈(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上海 201620 )【摘 要】随着人口迅速增长和经济不断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人居环境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产生矛盾。

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人居环境问题表现在:无法提供足够的居住空间导致拥挤、经费不足导致基本服务实施困难、医疗资源紧张、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等等。

这些问题涵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亟待优化和改善。

我们以上海松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对其人居环境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松江在生态环境、居住与住房问题、垃圾分类处理方面出现的问题较为明显。

【关键词】新城;人居环境;改善优化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的人口日益趋向流动,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调查数据,上海市的外来人口达897.7万人,而在松江,户籍人口62万,外来人口则有114万,在松江区这个实际人口超过176万的上海郊区,外来务工人口是推进松江城市化、工业化的重要力量,而户籍人口也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千万小家努力成就了大家,而这些千千万万的居民也期望享受到应有的美好生活,即生活在舒适合理的人居环境。

居民关注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否有利身心健康,关注出行是否快捷方便,关注孩子能否接受良好教育,关注社会治安是否稳定从而保证身处安全放松的生活环境,关注奋斗若干年后自己的养老保障能否落到实处等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在解决人居环境优化的问题。

人居环境的核心要素包括了五个层面:自然、人口、社会、住房、支撑网络。

各个层面都紧密联系,对人居环境的研究应深入而具体。

然而,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缺乏对各个区域如新城——上海松江的具体考察分析,本文对松江人居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对较为明显的问题讨论出具体解决建议和措施,旨在为上海松江的人居环境的改善尽微薄之力,同时希望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发现上海松江所出现的问题并丰富现有的研究成果,在人居环境优化的各方面问题中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和改善措施,使松江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不再受到环境恶化、住房紧缺、交通不便等困扰,为松江居民的幸福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

保障性住房居民出行特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保障性住房居民出行特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保障性住房居民出行特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陆凯;石小法
【期刊名称】《交通信息与安全》
【年(卷),期】2013(031)006
【摘要】为了解上海市保障性住房居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出行特征及掌握其出行规律,以《郊区保障基地大型居住社区出行特征及意愿调查》中的调查数据为支撑,筛选其中的保障性住房数据进行分析,主要从保障性住房的基本特征、保障性住房居民群体的出行特征等方面入手分析居民的出行需求及其出行规律,并简要探讨了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得出职住不平衡和经济条件差带来了更加依赖公交及交通出行分布集中的结论.
【总页数】7页(P54-59,65)
【作者】陆凯;石小法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804;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8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91
【相关文献】
1.高容积率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策略——以上海市保障性住房三林基地项目为例[J], 胡馨文;蒙春运
2.高容积率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策略——以上海市保障性住房三林基地项目为例
[J], 胡馨文;蒙春运
3.保障性住房的景观设计r——以上海市保障性住房三林基地景观设计为例 [J], 励国明
4.暴雨内涝对城市社区居民出行影响的初步分析——以上海市普陀区金沙居委地区为例 [J], 吴燕娟;温家洪;曹羽;胡恒智;张振国;徐明;谈建国
5.保障性住房供给结构的合理性测评\r——以上海市为例 [J], 丛金洲;吴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33-上海市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交通发展特征与分析

333-上海市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交通发展特征与分析

上海市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交通发展特征与分析李斌 赵一新 吕大玮【摘要】随着上海郊区大型社区的建设推进,中心城人口的不断导入,使得郊区的交通问题也日益显现,郊区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的社会属性与出行目的也与中心城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导致了郊区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的多样性,使得居民正常出行需求难以得到保障。

本文以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为研究对象,从功能目标、城市空间、交通配套、环境质量、人员构成、出行特征等方面对其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出了上海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交通发展的特征,为今后郊区交通发展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支撑【关键词】郊区大型居住社区,出行特征,公共交通1郊区大型居住社区发展概况从2009年起,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会同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集中开展以保障性住房为主的大型居住社区规划选址工作(以下简称“大居”):2009年初,第一批选址共8个大居,涉及6个郊区县,包括依托原配套商品房基地的宝山顾村等六大配套商品房拓展基地和嘉定云翔、青浦徐泾东站两个中低价普通商品房基地,建设用地面积约29平方公里,其中住宅用地约12平方公里,规划住宅建筑面积约1936万平方米;2009年下半年,确定浦东惠南民乐、宝山罗店等23个有一定规模的大居,涉及9个郊区县,建设用地面积约105平方公里,其中住宅用地约40平方公里,预计可建住宅建筑面积约8000万平方米。

第一批和第二批大社区中规模较大的基地分布于总体规划确定的7个郊区新城中的6个新城范围内(崇明陈桥新城除外),如松江南站(13.6平方公里)、奉贤南桥(12.6平方公里)等,其余均位于新市镇镇区或毗邻新市镇镇区。

2010年,结合保障房推进计划,在第二批23个大型居住社区中范围内,综合考虑区位、轨道交通、现状情况等因素,先后启动了浦东航头拓展、民乐、川沙、青浦徐泾东(华新拓展)、城一站、松江泗泾南拓展、佘山北、闵行浦江拓展、旗忠、宝山罗店西、嘉定城北站、云翔社区拓展、奉贤南桥12个近期建设社区的规划及建设,目前已有9个社区居民已入住。

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d i s t r i b ut i o n ,t r a ns po r t f a c i l i t i e s o ft h es e a r e a wi l l h av e i mpo ta r nt i n f l ue n c e O n he t t r af f i c o f Sh a n gh aL hi T s r es e ar c h ,b y
c e n t r a l c i t . t y h e l a r g e — s c a l e r e s i d e n t i a l c o mmu n i t y n ee d e dm o r e a d v a n c e dt r a n s po r t a t i o n ma n a g e me n tt e c h no l o g y he T r e s u l t s
调查获取数据 , 分析 了外 围大型居住社 区居民的 出行 行为特征。 研究发现 , 外 围大型居 住社区居 民的出行将长期依赖于公共交通 外 围大 型居 住社区居 民与 中心城居 民的出行差异较大 , 出行更 为不便 , 且柔性出行 需求受到抑制 外围大型居 住社区的 公共交通配套较 为落后 , 居民 公共交通出行的满意度较低, 必须优化其公交线网并为其提供更为先进的公交管理技术 。 研究结果为外 围大型居住社区 的交通规 划, 尤其是公共交逋规 划提 供 了决策支持 。
城市研究 I 1 O 0
外 围大型居住社区居 民出行特征 分析
An a l y s i s o n Re s i d e n t T r i p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 La r g e — s c a l e Re s i d e n t i a l C o mmu n i t y i n S u b u r b a n

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研究——以上海市嘉定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为例

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研究——以上海市嘉定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为例

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研究——以上海市嘉定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为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成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密集、居住环境恶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而随之而来的交通问题,也逐渐成为了社区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本文以上海市嘉定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为例,重点研究了其交通规划问题。

1.社区交通现状分析嘉定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位于上海市嘉定区,总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居住人口约为20万人。

目前社区内主要的交通工具有公交车、地铁和出租车等。

但由于社区规模庞大,且缺乏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导致交通拥堵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在早晚高峰时段。

2.交通规划目标基于以上交通现状分析,可以确定嘉定黄渡大型居住社区的交通规划目标为:优化交通组织,提高出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居民出行环境;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

3.交通规划措施(1)建设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在社区内增设公交车站点,完善公交线路覆盖范围,提高公交车速度和频次。

同时,规划建设地铁线路,减少居民出行时间和交通成本。

(2)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在社区内建设自行车专用道,鼓励居民采用自行车出行,减少汽车使用,降低碳排放。

(3)加强交通管理:完善交通信号灯设置,规范道路通行规则,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减少事故发生,改善出行环境。

(4)提供多元化出行方式:在社区内建设停车场,满足居民停车需求;同时鼓励步行和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

4.交通规划实施为了顺利实施上述交通规划措施,需要建立健全的规划实施机制。

首先,成立专门的交通规划实施组织,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表;其次,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确保各项交通规划措施能够顺利实施;最后,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增强其交通安全意识和文明出行意识。

总之,通过以上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嘉定黄渡大型居住社区的交通规划问题确实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制定合理的交通规划目标和措施,并实施科学的规划实施机制,相信可以有效改善社区交通状况,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

上海郊区大型社区居民使用公共设施的出行行为及规划对策

上海郊区大型社区居民使用公共设施的出行行为及规划对策

上海郊区大型社区居民使用公共设施的出行行为及规划对策张萍;李素艳;黄国洋;闫倩倩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13(029)005
【摘要】上海郊区大型社区规划建设量大面广,体现出上海人口和居住空间郊区化的过程.研究以目前入住率较高的嘉定江桥金鹤新城为例,进行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针对居民在菜市场、大卖场、医院、银行和邮局5类公共设施的维持生活出行特征,分析离退休人员、本地就业者和外地来沪务工者的出行频率、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和出行时间满意度特征.研究建议在大型社区初始建设阶段,在资金等约束条件下,公共设施及公共交通配套应优先保障居民的维持性生活出行;提出基于生活圈的大型社区公共设施空间布局方法.
【总页数】5页(P91-95)
【作者】张萍;李素艳;黄国洋;闫倩倩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南宁市规划局;上海日景设计机构;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1
【相关文献】
1.公共设施布置与慢行出行行为的关系 [J], 吴娇蓉;华陈睿;王达琳
2.上海外围大型社区居民属性和出行行为——基于嘉定江桥金鹤新城的实证研究
[J], 张萍;杨东援
3.大都市近郊大型商品房住区的发展变迁与规划对策——以上海市为例 [J], 彭敏学
4.基于GIS的上海郊区大型社区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评析 [J], 张萍;宋吉祥
5.上海市郊区某社区居民不同血压类型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J], 葛莹;颜维;何岱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型居住区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探讨以上海松江南站大型居住区为例

大型居住区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探讨以上海松江南站大型居住区为例

对应于 城 市发 展的总体 规 划、控详 规 划 和 工 程设
计三个阶段。宏观规划层面内容为慢行交通发展 1.1 构建功能完善的慢行系统网络
TRANSPORTATION PL ANNING
引 言
它能 形成良 好 的出行 环 境。 慢行系 统 作为 城 市 交 通 景 观 环 境支 柱,不仅 对 城 市 环 境 有 着 一定的美
近年来,随着生态宜居,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 化作用,同时对城市生态环境也有着一定的保护
理念深入人心,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受到广泛重视。 作用,通过慢行系统规划,可以打造良好的城市景
——
|

大型居住区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探讨
型 居 住 区

——以上海松江南站大型居住区为例
行 系 统


A Discussion on Non-motorized Traffic System Planning in Large-
设 计
scale Residential Community
探 讨
—Taking Large-scale Residential Community of Songjiang South Railway
强公共交 通分担率,缓解 城市交 通 拥堵。最 后,
它能 提 供 健 康的健 身场所。慢行系统 是城 市系统
上海大型居住社区大多位于市中心城外围的
和城市交通系统的交集,除担负一定的通勤交通 近郊地区,主要用于动迁安置,并兼顾商品开发。
功能外,还提供市民休闲、锻炼、购物、娱乐等多 其交通出行拥有公交为主、出行时耗长、通勤为主、
22?慢行系统网络规划依据慢行交通接驳公交短途出行和休闲游图2?城市交通道路网规划图表1?慢行系统网络功能分类功能典型行为空间载体覆盖区域通道分类交通换乘通勤以城市主要道路为主要载体全域范围慢行交通廊道次要交通通勤衔接以城市次要道路为主要载体全域范围慢行交通通道休闲散步购物休闲以城市支路为主要载体居住生活区生活休闲道景观散步健身沿着河滨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景观廊道建立生态区公园等环境较好的地区独立景观道83transportationplanning憩的三类功能分别开展慢行交通廊道慢行交通通道生活休闲道以及景观道规划表1

上海大都市居住郊区化研究——以松江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上海大都市居住郊区化研究——以松江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上海大都市居住郊区化研究——以松江区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作为国际级大都市,其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房价上涨等。

这些问题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上海的居住环境。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住郊区化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这种趋势在上海也表现得比较明显。

松江区作为上海城市居住郊区化的典型案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前往居住。

因此,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将以松江区为例,对上海大都市居住郊区化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松江区的实证研究,梳理其居住郊区化的发展历程与特征,揭示上海大都市居住郊区化的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其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影响。

具体目标如下:1.分析松江区居住郊区化发展的历程与特征,了解其居住郊区化的现状;2.总结上海大都市居住郊区化的一般规律,分析其成因与影响;3.探讨松江区居住郊区化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影响,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角度进行全面评价。

本研究将有利于加深人们对上海大都市居住郊区化现象的了解,为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实证支持,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城市居住郊区化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调研、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和案例分析等。

1.文献调研:对于上海大都市居住郊区化的历史沿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文献调研,梳理先前研究成果。

2.实地调查:选择松江区作为样本区,进行实地调查,以深入了解该区域居住郊区化的现状、问题和影响因素。

3.数据统计:运用相关统计方法,对松江区居住郊区化的发展态势和特征进行分析。

4.案例分析:选择松江区内的典型居住郊区化案例,进行深度分析,遵循比较分析的原则,推导出适合本地区的解决方案。

(二)研究步骤1.文献调研:梳理先前研究成果,查找上海大都市居住郊区化的历史沿革及影响因素等相关文献。

2.实地调查:选择松江区作为研究样本,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式,获取松江区居住郊区化的相关数据。

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公共交通配套运营情况研究

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公共交通配套运营情况研究

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公共交通配套运营情况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越来越多,社区人口密度也在不断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公共交通配套的运营情况显得尤为重要。

公共交通是连接城市各个区域的重要交通方式,对于大型居住社区的居民来说,良好的公共交通配套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本文将对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公共交通配套的运营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交通配套情况上海市目前已建成了许多大型的居住社区,如浦东新区、静安区等地区都有不少人口密集的住宅区。

这些社区通常都会有相应的公共交通配套,包括地铁、公交、出租车等交通方式。

其中,地铁作为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是居民首选的出行方式之一、而公交作为衔接地铁和社区的重要交通方式,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另外,出租车虽然费用较高,但在一些紧急情况下也会成为人们的选择。

二、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公共交通配套存在的问题1.末班车时间过早在一些大型居住社区中,由于末班车时间过早导致部分居民下班后无法及时回到家中。

特别是夜班工作人员,常常会遇到末班车已经停运的情况,只能选择其他交通方式,增加了出行成本和时间成本。

2.线路不够密集在一些大型居住社区中,公共交通线路并不够密集,导致居民出行不便。

有些社区需要步行较远才能到达最近的地铁站或公交站,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体力负担。

3.车辆拥挤在高峰时段,地铁和公交车辆常常会拥挤不堪,影响了居民的出行体验。

有时候甚至会出现车辆爆满无法上车的情况,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不便。

4.出租车难叫在一些大型居住社区中,出租车难叫的情况比较普遍。

由于居民多、出租车资源有限,造成了出租车供需不平衡的情况,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麻烦。

三、改进建议1.延长末班车运营时间相关部门可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适当延长末班车的运营时间,保障居民在夜间出行的需求。

可以根据线路客流情况调整末班车的发车时刻,使公共交通服务更贴近居民的生活。

上海大型居住社区居民自治研究——以松江新凯家园社区为例

上海大型居住社区居民自治研究——以松江新凯家园社区为例
定 位 于 社 区 自 治 与 社 区 服 务 。 通 过 开 展 一 系 列 社 区
松 江 区新 凯 社 区是 上 海 市 大型 居住 社 区 之一 ,
也是 上 海 市 试 点 经 适 房 小 区 和 大 型 保 障 房 居 住 社 区, 小 区建 成 于 2 0 1 0年 3月 , 居 民 来 自徐 汇 、 闸北 、 长宁 、 黄浦 、 松 江 等 区 。截至 2 O 1 3年 1 2月 , 该 社 区
区 居 民 中产 生 , 在 某种 程度上来 讲 , 可 以算 得 上 是 基 层 政 府 的 工 作 人 员 。这 个 阶 段 , 社 区 居 委 会 的 工 作
主 要 是 为 居 民进 行 入 住 手 续 , 调解邻 里纠 纷 , 组 织 各
民 自治 , 如 何 增 强 迁 入 居 民 对 新 居 住 区 的 认 同 感 和 归 宿 感 是 一 个 值 得 思 考 的 问题 。
而 由 社 区 居 民投 票 产 生 , 选 举 产 生 的 社 区 居 委 会 主 任兼 任社 区党 支部 书记 。此 时 , 社 区 居 委 会 的 工 作 除 了继续 承担社 区居 委会 的应 有职 责 之 外 , 另 一个 重 点 就 是 挖 掘 社 区“ 能人 ” 培 养 其 参 加 社 区 公 共 活 动 的能 力 , 为 居 委 会 实 现 属 地 化 选 举 做 好 准 备 工 作 2 0 1 3年 5月 , 新 一 届 社 区 居 委 会 在 第 二 届 社 区 居 委 会 任期 内进行 属地 化 选举 , 由 居 民 代 表 从 社 区 居 民 当 中 选 举 产 生 新 一 届 居 委 会 主 任 及 社 区 居 委 会 委 员 , 社 区居委会 主任 不再兼 任社 区 党支部 书记 , 逐 步 实 现 了社 区 自治 中 社 区 居 委 会 与 党 组 织 关 系 的 规 范 化 。 目前 , 居 委 会 针 对 社 区特 殊 人 口构 成 , 将 其 职 能

浅析大型保障性居住社区公共资源配置

浅析大型保障性居住社区公共资源配置

浅析大型保障性居住社区公共资源配置在全国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的背景下,公共资源的配置效果已经成为影响保障房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上海市松江泗泾保障房基地为例,从规划结构、交通体系、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大型保障性居住社区的公共资源均衡化配置,提出了“结构合理、交通完善、环境生态、设施齐全、服务多层次”的公共资源配置模式。

标签大型居住社区;保障房;公共资源;配置一、前言近年来,随着住房保障制度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建成了大量的大型保障性居住社区。

目前,已建成的大型保障性居住社区多位于城市郊区,存在的交通不便、商业配套、教育、卫生设施滞后、居民生活成本高等诸多问题已在上海、北京、南京、杭州等多个地区显现[1-4]。

保障性住房是面向社会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体系,除了“居者有其屋”的最低要求外,从社区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工程质量到公交设施、公建配套等公共资源的配置都应与社会的平均水平相一致。

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否直接影响着小区的整体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到小区的文明程度,未来几年将是保障性住房建成使用的高峰期,公共资源的配置是否让居民满意将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

二、松江泗泾大型保障性居住社区公共资源配置实践松江泗泾大型保障性居住社区是上海市首批规划建设的六大基地之一,经过近十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已建成各类保障房约200万平米,入住人口约4.8万,如何让这些居民“住得下、住得好”是关系到保障性政策落实的头等大事。

为此,建设单位——上海城投置地公司边摸索边总结,边实践边积累,在前期规划选址、城市公共资源利用以及社区氛围的营造上取得了一定宝贵经验,并总结出“生态宜居、和谐共享、功能社区和温馨家园”的总体规划理念,打造出以居住功能为主体,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优势和以生态环境为特征的宜居社区,并在规划结构、公共交通、景观设计以及公共设施等多方面予以落实。

(一)设立合理的规划结构大多数保障性居住社区地处偏远,因而选址非常重要。

159-外围大型社区居民通勤与公交匹配状况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159-外围大型社区居民通勤与公交匹配状况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注:嘉定区江桥镇调查时居住社区附近地铁站点尚未开通运营,最近地铁站点 5km 以上
3 外围大型社区居民通勤特征分析
3.1 出行分布
上海市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主要来自于市政动迁居民安置和保障性住房,可以通过分
析居民通勤出行空间 OD 分布获得这些居民的职住分离情况,将上海市域划分为 24 个交通 小区,分别统计不同居住社区的居民通勤出行空间 OD 分布及居民动迁来源地如图 2 所示。 图中期望线直观的显示居住社区居民到各交通小区之间通勤出行分布量的大小,期望线的粗
通勤者 数量 277 382 709 379 495 398 350 413
通勤出 行次数
561 770 1385 869 1257 887 831 891
最近地铁站 点
600m 600m 800m (800m*) 1000m
2500m 800m
最近公交 站点 300m 300m 500m 600m 500m 300m 300m 300m
外围大型社区居民通勤与公交匹配状况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
朱琛 孙姗珊 陈川 杨东援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郊区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大量人口因市政动迁或级差 地租作用从城市中心区域迁移至外围郊区,城市外围大型居住社区不断兴建。本文选择上海 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分析了城市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通勤特征和职住分离情况。研究发 现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职住分离情况较中心城区居民更为严峻,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显著 增长,对公共交通依赖性更高。本文提出了一套居民通勤出行公交匹配评价指标并通过实证 分析验证,为城市外围区域公交线网改善提供了量化参考指标,旨在提高城市不同群体的就 业可达性,维系社区和城市的稳定和谐活力发展。 【关键词】公共交通规划;出行调查;职住分离;通勤出行;大型居住社区

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研究——以上海市嘉定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为例

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研究——以上海市嘉定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为例
3 .交通 出行 的方 向不平 衡
总 体 表 现 为 交 通 出 行 的方 向不 平 衡 ,尤 其 是 临 近 中
建 议大 型居 住 社 区 交通 规 划 的 编 制 与大 型 居 住 社 区
心 城 外 围的 大 型居 住 社 区 ,工 作 日早 晚 高峰 的交 通 流 向 控规 编制 同步 进 行 ,并 将 规 划 成果 纳 入 控规 ,保 障规 划 呈 现 明显 的 潮汐 现 象 ,特 别体 现 在 居 住 社 区 与 中心 城 的 成 果 的 法 律 效 应 。 交 通 规 划 与 城 市 规 划 形 成 良性 互 动 , 主 要联 系通 道 上 。 4 .大型居 住 社 区的公 交出行意 愿较 高
形 成 布局 合 理 、功 能 明晰 的 区域 干 线 路 网 ,在 社 区 区 位 条 件 良好 。黄 渡 大 型 居 住 社 区规 划 范 围 :东 至 沈海 周边 形 成 便 捷 、 各方 式 相 互 协调 的对 外 交 通 体 系 ;梳 理 高 速 公路 ( G1 5 ) ,南 至 曹 安 公路 ,西 至 盐 铁 塘 ,北 至 沪 区域 支路 系统 , 实现 以 人为本 , 打 造社 区 内部 “ 畅 通 有序 、 宁铁 路 南侧 ,用地 面 积 3 . 9平方 公里 ,规 划 区人 口 8万 。
大 型 居 住社 区规 划 人 口密 度 比较 大 ,交通 出行 总 量 高 ,单 位 面 积 的车 流 量 、 人流 量 均 比较 大 。如 果 在 规 划
图1 上 海市大型居住社 区选址规划 图
屯巨| I ・ 《麓
2o 1 3 . 5


 ̄ F F i C
设 计上 处理 不 当 ,易 出现 交通拥 堵 。
便 捷 安 宁 、 舒适 惬 意 ” 的 道路 交通 环 境 ;实行 公共 交 通

大型居住社区道路规划专项研究

大型居住社区道路规划专项研究

大型居住社区道路规划专项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大型居住社区已经成为城市新的发展方向。

大型居住社区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需要一个完善的交通道路规划,以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道路规划的角度出发,探讨大型居住社区的交通规划。

一、道路网络规划道路网络是大型居住社区交通建设的基础,是满足社区内居民出行需求的要素。

在规划道路网络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道路的规划密度道路的规划密度应该根据社区的规模和布局来确定。

一般来说,在人口密集区或商业区,应该规划更为密集的道路网,以方便行人和车辆的出行。

而在住宅区,可以相对减少道路密度,以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

道路的类型包括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

主干道一般沿社区的主要交通干线散布,可承担大量车流和快速通行。

次干道则负责连接主干道和支路,是社区内交通的关键枢纽。

支路负责连接住宅、商业和公共设施等场所,是社区内的基础道路。

3、道路设计标准道路设计标准包括道路宽度、弯曲半径、坡度等因素,需要根据道路类型和交通流量来确定。

在大型居住社区中,道路宽度应该考虑行车、停车和非机动车通行的需要。

弯曲半径和坡度的设定应该根据道路的等级和流量来规定,以确保行车的安全和顺畅。

二、交通流量规划在道路网络规划的基础上,需要对社区的交通流量进行评估和规划,以确保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

在规划交通流量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是交通流量规划的基础。

需要根据社区规模和类型,对居民的出行方式和交通需求进行分析。

通过人口分布分析,可以对社区内的交通规律、瓶颈道路和停车需求等进行预测和规划。

2、停车场规划停车场是交通流量规划的重要因素。

需要根据社区内的车位需求和停车的规定,对停车场位置、规模和布局进行设计。

要考虑到停车场的容积和管理方式,确保停车场的使用率和停车效率。

3、交通设施的规划交通设施包括交通信号灯、路牌、行人过街设施等。

需要根据社区的交通需求和流量,规划合理的交通设施,以确保交通的安全和顺畅。

新城人居环境调查的实证研究——以上海松江区为例

新城人居环境调查的实证研究——以上海松江区为例

76新城人居环境调查的实证研究——以上海松江区为例杨 倩 陆康妮 王 娟 李 陈(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上海 201620 )【摘 要】回顾人居环境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人居环境满意度指标数据,利用综合得分、交叉分析等方法对上海松江新城人居环境满意度实地调查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受调查居民对松江新城人居环境总体印象较好,其人居环境满意度的综合得分也较高,表现为满意度较高的评价层次;②新城人居环境满意度调查中,居民对居住条件二级指标的评价相对较高,而对交通便捷度二级指标的评价相对较低;③皮尔森卡方检验显示,月收入的差异和居民所居住的不同街道,对人居环境满意度的评价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人居环境;满意度;调查;松江新城0.引言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一般意义,人居环境由五大系统、五大层次和五大原则构成[1]。

就方法论而言,吴良镛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系统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001年,发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著作,为开放的城市人居环境巨复杂系统方法论奠定了基础[1]。

此外,刘滨谊(1996)、宁越敏(1999,2002)、李雪铭(2017)、赵万民(2016)分别从景观生态学、城市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专业视角提出各自的观念[2-6],其中,宁越敏(2002)较早提出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基本内涵,指出小城镇人居环境是在小城镇居民日常生活活动所达的空间里,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相互渗透,并为居民所感知的客观存在[4]。

对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文献较早出现在陈浮对南京人居环境满意度的研究中,陈浮的研究主要将人居环境的评价纳入“公众视角”,创建一套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作者的研究结论中指出当时公众对南京的人居环境满意度状况总体处于发展阶段[8]。

综述以上文献,相对全国尺度、省域单元、地市单元的研究,迄今为止,对新城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

因此,本研究将对超大城市上海松江新城的人居环境展开实地调查,对新城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松江新城的城市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能够为新城人居环境的优化提供借鉴。

完善大型居住社区交通配套设施

完善大型居住社区交通配套设施

完善大型居住社区交通配套设施
陈必壮
【期刊名称】《上海人大月刊》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十二五"期间,上海郊区将建成启用多个大型居住区,大量市中心人口将因此入迁,大居周边配套设施如何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大居大多位于近郊区,受既有基础设施配套的条件制约,目前这些区域的交通配套设施比较薄弱,通常只有一到两条主要道路联系外部区域,内部路网不成系统;大居大多位于轨道交通网络覆盖不到的区域,公交线路少且班次稀疏,服务时间较短。

【总页数】1页(P13)
【作者】陈必壮
【作者单位】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关于完善大型居住社区商业配套设施的几点思考
2.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研究——以上海市嘉定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为例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瓶颈的破解--以上海大型居住社区轨道交通发展为例
4.通过完善交通配套设施和措施提升交通安全的研究
5.肢体残疾人公共交通配套设施供应问题研究--以呼和浩特市部分交通信号灯设置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郊区大型居住社区非正式交通特征与分析——以松江泗泾大型居住社区为例章丽娜摘要:近年来,上海以郊区大规模集中建设模式应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城市住房问题,使得郊区大型居住社区成为政府主导下形成的新型社区。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迁入,此类型社区中的非正式交通现状日益凸显。

本文以松江泗泾大型居住社区作为典型案例,对该类型社区中的非正式交通现象进行类型及特征调研,以社区居民的社会属性、出行需求和出行特征出发,结合社区的公共交通、公共空间、步行系统等现状,分析总结了非正式交通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影响,指出其满足居民需求但同时增加了出行成本、填补地区公共交通空白但同时影响了交通秩序、提供地区就业机会但同时引发了社会矛盾。

因而本文从社区交通问题入手分析其背后的社会空间问题,并尝试为非正式交通治理提供依据和支撑。

关键词:大型居住社区非正式交通社会空间2007年8月由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明确加大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

之后,上海集中开展以保障性住房为主的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工作,进入了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进程。

2009年,上海推出第一批以保障性住房为主的8个大型居住社区,2010年再推出23个大型居住社区。

然而随着大型居住社区数量的不断增加,中心城区人口的不断迁入,地区交通压力攀升,促使非正式交通现象滋生——即没有正式授权的小汽车、三轮车、摩托车等私人交通工具公共化并用于商业用途——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

总体上看,问题的焦点在于非正式交通满足了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的出行需求,但同时也造成了地区交通混乱、居住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对非正式交通的治理时效性弱,成为难以解决的地区交通难题。

而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大型居住社区在社区规划层面的一系列问题。

1.大型居住社区与非正式交通1.1大型居住社区2009年,上海市推进了第一批以保障性住房为主的大型居住社区,即宝山顾村、嘉定江桥、松江泗泾、闵行浦江、浦东周康、曹路、嘉定云翔与青浦徐泾东站8个大型居住社区。

2010 年开展了第二批选址工作,规划选址共计23 块,建设用地面积约105 平方公里(见图1)。

在这些大型居住社区内,包括了不同类型的住房建设,其中包括经济适用房、动迁配套商品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等。

有学者指出,上海大型居住社区具有不同于传统居住区三大特点。

[1]其一,大型居住社区基本选址与中心城区之外,地处郊区,临近轨道交通线路站点;其二,规划人口规模较大,普遍在4万~20万人左右;其三,安置主要对象为原本居住在中心城区内的中低收入人群及老年人。

以上大型居住社区的特点导致了其社区居民不同以往城市社区居民的出行需求与出行特征,并进一步影响社区的交通状况。

图1 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选址规划图[2]1.2非正式交通非正式交通(Informal transport)在学术界尚未明确定义,Robert Cervero等在全球化视角下,认为非正式交通是指面包车、货车、出租车、旅行车、三轮车和摩托车通常在第三世界城市不正当运营的交通。

[3]笔者认为非正式交通的特点并不在于其交通工具的差别,而在于私人交通工具被人为地公共化,在缺乏政府官方许可的情况下被用于商业用途并获取商业利润。

从这个定义出发,无论是近期热点Uber、滴滴打车等其他品牌所提供的专车服务,还是传统意义上的黑车、黑三轮、黑摩托等,都属于非正式交通这一概念。

非正式交通的特征受所在地区、所使用的交通工具、所使用的人群不同而分异。

对于传统概念中的黑车、黑三轮、黑摩托这类非正式交通而言,交通工具车况普遍不佳、乘坐者利益难以保障,并且往往出现在贫困地区。

由于缺乏官方营运的许可证件,非正式交通工具的安全性能不受保障,而私人运营者在商业利润的驱使下,也无法保证在运营过程中交通工具的安全状况,并且一旦出现交通事故,乘坐者的利益难以保障。

此外,传统的非正式交通也往往出现在贫困地区,这是由于中低层收入群体机动性低,其出行大量依赖公共交通系统,然而贫困地区的公共交通系统普遍较弱,导致传统的非正式交通现象的滋生。

对于新兴的Uber、滴滴打车等其他品牌所提供的专车服务而言,其车辆状况、运营地区均与前者不同,本文受制于案例情况仅对前一类型的非正式交通进行分析研究。

2.非正式交通调研2.1概况松江泗泾大型居住社区,距上海市外环约13.9km,是上海第一批推出的以保障性住房为主的大型居住社区之一。

2009年3月明确选址,到2009年底已经实现了一期地块的开工建设,2010年一期地块社区居民入驻。

规划总用地面积135.62公顷,其中规划用于建设保障性住宅的用地,约52公顷左右,其他用地则用于道路、公共绿地、公建配套设施等。

[4]如图2,距离9号线佘山地铁站点最近的新凯家园一期是动迁房社区,其东侧的新凯家园二期则是以保障性住房为主的社区,一期二期居民入住率较高,社区环境较为成熟;而位于北侧的新凯家园三期包含12个小区,部分地块仍处于在/待建阶段。

其中对于新凯家园二期,内有上海首批经济适用房1883户,动迁房1968户,截至2013年12月,该社区入驻居民5435人,常住居民3525人,流动人口1910人。

保障性社区人口分别从徐汇、闸北、长宁、虹口等地迁入,外来人口比较集中,而在本地动迁户中老年人居多。

[5]社区临近轨道交通9号线佘山站,社区内部4条公共交通线路穿越,分别为松江45路、松江1845路(高峰班车)、186路及沪陈线(见图4a)。

尽管该社区是典型的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但社区居民从家到达轨道交通站点的交通需求并未满足,导致早晚高峰时以黑车、黑三轮、黑摩托为主要类型的非正式交通盛行。

早在2011年6月,社区居民就黑车、黑三轮泛滥事宜向当时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写信反映[6],可见非正式交通现象不仅程度严重且由来已久。

图2 上海市松江泗泾大型居住社区概况2.2非正式交通调研2.2.1 类型及其特点泗泾大型居住社区内非正式交通类型按交通工具可分为三类,分别为小汽车、电动三轮车及摩托车(包括电动车)。

三类非正式交通的服务对象、交通距离和营运金额也各不相同,但都主要是以轨道交通站点为目的地或出发地,所提供的交通服务填补了地铁站到社区周边地区公共交通的空白。

私营小汽车 私营电动三轮车私营摩托车 图3三种非正式交通类型表1 非正式交通类型及其特征类型 服务对象 目的地交通距离 营运金额 小汽车 外来游客 从地铁站点到欢乐谷、佘山国家公园、奥特莱斯等娱乐休闲场所5-10km 30~50元不等 电动三轮车 社区居民 主要为社区与地铁站点,少量地铁站点至泗泾镇2-5km 5~10元 摩托车(电动车) 社区居民 主要为社区与地铁站点,少量地铁站点至泗泾镇 2-5km 5~10元私营小汽车类型的非正式交通主要服务对象为外来游客,通勤路线一般为从佘山地铁站到欢乐谷、佘山国家公园、奥特莱斯等娱乐休闲场所,其服务半径较大,营运金额较高,交通距离较长,并且在一般情况下不提供从地铁站到新凯社区的交通服务。

而电动三轮车及摩托车(电动车)两类主要服务对象均为社区居民,以短距离的交通服务为主,满足社区内不同小区居民早晚高峰的通勤需求,主要的行车路线如图4(b),即通过小区内部道路将居民经由小区主入口往返接送至佘山地铁站。

因此,下文主要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服务社区居民的电动三轮车及摩托车(电动车)两类非正式交通。

(a)社区内公共交通路线图(b)社区内非正式交通路线图图4松江泗泾大型居住社区内公共交通与非正式交通路线图2.2.2 交通流量调研通过人工计数方法进行交通流量调研,具体方法如下:由于非正式交通存在两条主要线路,即从新凯家园一期、二期居民从南至北到达佘山站,和新凯家园三期居民从北至南到达佘山站,因而选取如图4(b)中两个观测截面a-a与b-b,计算某一工作日早晚高峰期间(7:00-9:00),单向通过截面(即均指向或离开佘山站)的公共交通、非正式交通以及行人的累计交通流量。

图5某一工作日各类型交通的早高峰交通量(以人为对象)图6某一工作日各类型交通的早高峰交通量比例(以人为对象)由于本文调查的是社区内的通勤交通情况,针对的是从社区居民家到佘山地铁站即2~3km的交通出行情况,因此主要的交通对象并不是以车为对象,而是以人为对象。

因此,在调研过程中,没有将不同交通工作的单位交通量换算为标准车。

由于私营三轮车与摩托车普遍只载1名社区居民出行,因此其单位交通量等同于1个步行社区居民的出行。

但为了调查非正式交通在工作日通勤出行中所承担的交通流量,必须考虑到公交车较大承载量,根据观察,1辆公交车可以承载20人左右的交通量,因此将公交车的单位交通量设为等同于20个步行社区居民的出行。

通过实地调研可知,在早高峰期间(6:00-9:00)公交车松江45线发车间隔为25分钟,并同时加开了联系新凯社区与泗泾镇1845线路(发车间隔亦为25分钟),使得早高峰期间公交车的发车间隔在10分钟左右,但由于观测截面位置,没有将早高峰期间从新凯社区乘坐1845到9号线泗泾站的交通量计算进入。

尽管如此,在观测时间内,平均半小时才能有1辆公交车通过观测平面,而现状除了松江45路线外,还有2条公交线路通过观测平面,证实该社区公共交通严重不足。

由图5可知,在早高峰时期,社区居民的交通出行出现两个峰值,分别在早晨8点及8:45左右,在8:50之后,交通量快速减少。

这期间,非正式交通与公共交通、步行交通并不成正比关系,即并不是步行人数多或居民自用的非机动车出行量大,则非正式交通量也大。

相反,在非正式交通的峰值时段,步行人数和居民自用非机动车出行量都不同程度呈现出减少趋势。

此外,由图5、6可知,在早高峰期间,非正式交通流量趋向稳定。

在早高峰期间,步行是主要的交通模式,占总交通量的53%,其次为居民自用非机动车出行量占总交通量的23%,而非正式交通占总交通量的13%(私营三轮车占1%,私营摩托车占12%),甚至超过了公交车所占11%的交通量。

可见,非正式交通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原本公共交通的职能。

此外,笔者还将早高峰半小时(8:00-8:30)的工作日与休息日的非正式交通和总交通量对比,可以发现休息日的交通量大量减少,而且非正式交通所占总交通量的比例也较低,说明非正式交通为社区居民上班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见图7)。

图7工作日与休息日的非正式交通与总交通总量对比(以人为对象)2.2.3 从业人员属性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对于非正式交通的从业人员访谈得知,其多为外地来沪打工人员,且多为全职,少有兼职人员。

泗泾大型居住社区内现今的私营摩托车数量过百,私营三轮车数量在20辆左右。

此外,其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群体,对不同交通距离的服务亦有所分工,对于试图新加入的运营非正式交通成员,往往会形成强有力的反对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