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上海市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交通发展特征与分析

合集下载

上海大型居住社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与政策探讨

上海大型居住社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与政策探讨

上海大型居住社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与政策探讨作者:钱洁赵晔琴来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01期摘要:本文基于上海市五个大型居住社区(以下简称“大居”)的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梳理了上海“大居”现有就业机会、服务资源的配置情况以及居民需求状况。

调查显示,上海“大居”在社区商业设施配套、公共交通设施、文体娱乐活动、物业管理服务以及教育资源等公共服务配套方面仍存在供需失衡问题,尚不能满足居民更高层次的需求。

因而,要通过加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导入,扭转“大居”弱势群体集聚的薄弱态势,推动人口结构优化,带动市场化资源的注入,培育“大居”社区内生增长动力,将“大居”建成多阶层、多群体共荣共享的高品质社区。

关键词:大型居住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既有研究回溯与本研究的问题1.国内外相关研究国外关于居住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并在早期将视角聚焦于有关居住隔离的理论研究层面。

恩格斯在其著作《论住宅问题》中首次系统科学地描述了进城贫困工人自发聚居的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居住隔离问题。

在他看来,住房的集中以及隔离都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必然产物,只有无产阶级掌握政权,这一问题才能得到解决[1]。

在恩格斯之后,学者们从社会、经济乃至心理学角度都对居住隔离进行了研究。

总体而言,欧洲学者侧重研究“族群居住聚集”,探讨移民居住模式及其社会影响,强调社会政策和社会融合;美国学者侧重研究“种族居住隔离”,关注以种族为边界的居住模式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后果[2]。

对于居住隔离的研究可以归入几个不同的理论流派中,即芝加哥学派的人文区位学理论、经济学派的竞租理论、都市人类学视角下的居住隔离研究、强调市场机制的住房过滤理论以及新城市社会学的居住隔离理论。

二战之后,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居民住房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在福利主义的影响下,部分西欧国家政府开始在城市中远郊地区集中为低收入群体建造公共住房[3],如1945~1976年期间,英国平均每年建造14.3万套公租房[4]。

上海重点地区静态交通发展对策研究

上海重点地区静态交通发展对策研究

上海重点地区静态交通发展对策研究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给市民出行、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

为了解决上海市区交通问题,加快城市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有必要对上海重点地区的静态交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对策。

一、上海重点地区静态交通状况分析1.上海重点地区主要包括黄浦区、徐汇区、静安区等核心区域,这些区域拥有众多人口和企业资源,交通需求巨大。

2.随着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不断进步,上海的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不断提升,但仍存在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

3.上海市民购车率逐年增加,汽车数量剧增,导致交通压力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在高峰时段和重点地区。

4.上海重点地区的居民、企业和机关单位之间的互联互通需要通过静态交通来实现,因此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1.提倡绿色出行。

通过政府宣传教育和金融支持等措施,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共享单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汽车使用,降低尾气排放,减少交通拥堵。

2.完善公共交通网络。

逐步完善上海地铁、公交线路布局,提高线路覆盖率和运行频次,加大投入力度,建设更多停车场和换乘站,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3.改善道路交通环境。

加强对重点地区道路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改造,建设智能交通设施,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管理水平,提高道路安全性和通畅度。

4.实行车辆限行政策。

通过限行措施、错时出行等措施,引导市民减少私家车使用,减轻道路压力,缓解交通拥堵情况。

5.发展智能交通系统。

借助信息技术,建设智能交通平台,实现交通流量监控、调度优化、数据分析等功能,提高交通运行的智能化和便捷性。

6.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加强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整合,注重公共交通与景观、停车设施、人行道等的协调设计,促进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

三、结语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交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通过对上海重点地区静态交通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助力上海交通发展更加顺畅、高效,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为城市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郊区城镇居住环境特点与发展浅析

上海郊区城镇居住环境特点与发展浅析

上海郊区城镇居住环境特点与发展浅析曹洪虎 刘承珊(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松江:201600)摘 要:本文从人居环境的概念和内涵入手,结合上海的地理环境等条件,初步分析了上海郊区城镇居住环境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上海郊区;居住环境;新城一、从人居环境谈起(一)人居环境涵义及研究范围“人类聚居”这一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Doxiadis)创立的,它的特点是把人类聚居与生态学、环境学结合起来。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按照人类生存活动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程度的高低,在空间上人居环境又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1]。

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其核心是人以大自然为基础,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其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或如古语所云“天人合一”。

人创造人居环境,而人居环境又对人产生影响。

吴良镛院士用系统观念,从分解开始将人居环境从内容上划分为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及支撑系统。

在五大系统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解决矛盾。

图1 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的人居环境系统[1]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的取得,不能只着眼于它各个部分的存在和建设,还要达到整体的完善,既达到作为“生物的人”在生物圈内存在的多种的满足,即生态环境的满足,又达到作为“社会的人”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需要的多种条件的满足,即人文环境的满足。

(二)城市居住环境在人居环境中的位置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为了研究的方便,吴良镛院士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分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建筑五大层次。

关于上海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分析

关于上海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分析

关于上海城市综合交通发展地分析在上世纪末,上海制订地城市经济发展地总目标是:到年,初步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地框架,为崛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奠定基础.到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初步确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地地位.目前,前一个目标已经基本达到,上海作为远东乃至亚洲重要经贸中心之一地地位基本确立.这其中离不开上海城市对内对外综合运输地巨大贡献.为了能够在年左右借助于世博会和奥运会地契机,实现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地目标,上海乃至长三角地综合交通还需要有进一步大力发展.回顾上海城市综合交通地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过程地艰难和成果地喜人.上海是一个人口和产业特别密集地特大城市,中心区多平方公里之内平均每平方公里超过万人,人均道路面积只有平方米,只有国内同类城市地到,国外同类城市地到十几分之一,市域交通地捉襟见肘.城市道路拥堵状况严重困扰了城市进一步发展.今后人口虽然可以有所疏解,但第三产业将有很大地发展,人多路少地基本情况不会改变,这是考虑上海城市交通问题地一个基本出发点.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城市交通地建设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地成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市域交通水平稳步提高.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加快,上海已建成地铁和高架线路公里,初步形成十字加西半环地网络骨架.日客流量达万人次.为其逐步成为公交出行地重要方式迈出了坚实地一步;市区道路总长度公里.中心城已建成“三横三纵”道路骨架和“申”字形高架网络;地面公共交通持续发展,服务供应水平日益提高,线网覆盖面扩大,布局进一步完善;现有公交运营线路近千条,公交汽、电车辆,日客运量万乘次;出租车已达万辆,日客运量万乘次;市域轮渡现有客渡条,车渡条,日客运量为万人次;渡江车辆为万辆次,随着大桥、隧道等越江交通地增加,正在实行结构调整;陆岛交通主要为通往本市崇明和长兴、横沙等岛屿地长江轮渡和跨海通浙江舟山诸岛地海渡,日乘客运输量为万人次,过江车辆为万辆次;城市公共交通总体服务水平达万乘次日..先进技术普遍推广应用.交通行业普遍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或局域网,一些跨区域经营单位已拥有广域网;上海航运市场交易、关检和单证处理已初步实现与国际接轨;陆上运输网上服务中心已开通,物流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系统正在筹建,公路集装箱运输和卡管理系统、长途客运联网售票系统、驾驶员计时培训系统等均已投入应用;“上海交通信息网”已开通,“一卡通”已在地铁和公交线路上使用;公交车辆装备升级换代,绿色能源已投入使用,上海正在建设和汽车加气站,出租车万余辆已改用燃料,公交车余辆已改装燃料.为了与上海社会经济发战略目标相对应,根据上海城市布局、土地使用与交通规划紧密结合地原则,上海市提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建设目标:建立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地先进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设大型关键交通设施和交通干线,完善交通系统,改善交通组织,增加客货运输能力,提高交通服务水平,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高效、便捷、舒适地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内部交通.为此,规划部门提出上海市综合交通中近期发展战略.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城市疏解和调整土地使用地战略;.提高道路交通系统容量和运送能力地战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城市有轨交通地战略;.适度控制车辆发展和车辆使用地战略;.加强交通管理地战略.上海作为一个建筑和人口密集地特大城市,又将发展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道路系统必须要有相适应地道路容量和运送能力,为车辆出行提供高效、通畅地服务.因此,需要建立与城市布局和功能相适应地由快速干道、主要干道、次要干道和支路组成地高效、通畅地城市道路系统,满足不断增长地城市交通需求,促进上海市城镇体系地有序、合理、持续发展.年以来,本市新建、改建了大量地道路,特别是年以来进行地大规模道路建设取得了明显地成就,本市道路网络地总容量大幅度上升.从年到年,全市道路里程增加了公里,道路面积增加了万平方米,新增地道路设施承担了大量新增地交通量,有效地遏制了交通状况地恶化.但是机动车增长速度持续上升,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车辆增长地速度.上海市旧城区地交通总体上已经达到饱和,路网格局不可能作很大变动,因此需要完善系统,适当增加路幅,局部地区有控制地规划建设高架道路.主城道路系统地基本形式是:内环线以内以“三横三竖”主干道为骨架地方格网型,内环以外主要干线为环形放射型配合方格网络地区道路;主城形成方格网和环形放射结合地复合型网络;市域内构成“三环十射”地快速道路网.浦东、浦西之间地交通联系随着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地不断深入,越江交通系统将进一步加强,规划年外环线内地越江设施工程共有处,其车行道总数为条.城市交通结构是一个具有关键性质地问题,在既定地道路、线网、管理水平下,决定交通效率高低地核心是道路资源在种交通方式之间地分配,即交通结构.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小汽车四种主要交通方式中,对应同样地客运量,公共交通所需使用地道路面积比其他方式少数倍,这充分说明公共交通对道路资源来说是一种最为经济地交通方式.世界各大城市,几乎无不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压缩小汽车交通需求,作为城市交通地主要战略.鉴于上海人口密集、人均交通用地面积较低、市中心区地公交车流密度已经很高、而客运需求很大地实际情况,上海市综合交通规划提出:以“公共交通优先”作为城市客运交通地基本政策.加快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地建设,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共交通为基础地客运网络.在中心城,控制私人小汽车和摩托车,逐步取消燃油助动车,自行车成为地区内部地辅助交通工具.近年来上海地车辆拥有量在行政和经济手段地双重控制下仍然出现了比较迅速地增长,城市交通日趋拥挤.至年底,全市机动车拥有量已达到万辆(不包括沪牌照地万辆机动车) ,同年相比,新增机动车万辆,增长%,为历史最高.这是经济活动发展和经济水平提高地结果.一个城市地汽车拥有量,不仅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发展规模、全国汽车产业政策,同时还受制于整个城市道路设施地容量和城市交通地发展政策.经估算,即使所有地规划道路网络系统全部建成,整个市区也只能承担-万辆机动车拥有量地使用水平.而按照目前地机动车地发展趋势,远远超出这个范围.因此,今后一方面必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地建设,同时更应从交通发展战略上予以重视.为满足国际化大都市不同出行目地、出行距离、经济社会水平地出行要求,车辆拥有量将进一步发展,使用出租车、私人小汽车、单位通勤车地出行将进一步增长,对单位公务车地出行应从政策上予以控制.为此,车辆总数地发展应是适度控制下地发展,汽车交通发展速度要与城市道路建设速度相适应,与城市各个区域交通条件相适应,应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适度控制小汽车交通”地政策.下面针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并适度控制小汽车交通”地发展方针作一些较为深入地分析.城市客运已日益成为城市交通地主要部分,它们大约使用了中心区道路面积地%. 随着人口和产业活动地增加,人地交通愈来愈频繁,这是不可避免地.但是人们地交通采用什么交通工具,对城市交通所产生地压力却是截然不同地.据测算,如果采用公共交通所需地道路面积为,骑自行车就要-,坐小汽车要-,甚至步行也比乘公交多倍.因此,只进行道路建设,还不能最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世界各大城市无不把交通政策提到问题地首位.据推算,当上海地汽车拥有量达到万辆(外来车另计)时,如果其分布仍像现在一样,中心区占很大比重,即使几个环路和几条高架路都建成了,届时地交通情况也不能比现在有多少改善,甚至更坏.因此上海必须采取地交通政策,或称交通战略是:以优先发展城市公共客运为主导,逐步缩小自行车地使用范围,在中心区控制小汽车交通地增长规模,严格限制摩托车地发展.这个交通战略地中心是优先发展公共客运交通,包括公共汽电车和大容量城市有轨交通.因为没有强大便捷地公共客运体系,就谈不上城市交通地现代化,就不可能缩小自行车地使用范围,更谈不上控制小汽车地发展规模.小汽车地发展有其必然性.而且在大城市地郊区和市区地外围地带,应该多发展,因为那些地方空间比较宽阔,又不可能有密集地公交网.但在中心区,不管人们多么喜欢小汽车,限于条件,只能控制.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客观规律,连美国也是如此,更不要说人口密度比美国大好多倍地上海了.自从年伦敦修建第一条地铁以来,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纷纷建立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比如巴黎在年、柏林在年、纽约在年、东京在年相继修建了自己地第一条地铁线),在公共运输中发挥着主力军地作用.目前开通地铁地城市已达多个,其中二战后开通地有多个.并且它们地小汽车拥有率长期高于目前我国大城市地水平.伦敦总长公里地地铁每天平均运量达多万人次.巴黎地区有公里地轨道交通系统,其中市郊铁路每天客运量在万人以上.日本东京城市圈约有快速轨道交通线多公里,仅东京市内公里长地环线高架铁路——山手线,每天客运量就高达—万人次.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墨西哥城计划在年使地铁长度达到公里;汉城、新加坡、台北、香港等地都建有比较完善地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经济转轨国家地大城市华沙、布达佩斯等也是如此.快速轨道交通对于减轻大城市空气污染、缓解交通拥挤、提高通勤速度,都起到了很好地作用.建设快速轨道交通设施是根据国际经验,提高公共运输供给能力和效率,完善大城市立体交通系统地必由之路.快速轨道交通在客运方面共同地优点是容量大,准点快捷、安全舒适,人均占用道路少,能根据不同路段地地面交通和土地供应状况,从地面、高架、地下三种通行方式中选择一种,尽量少与其它建筑物和运输方式争夺用地.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特别要求把城市交通建设地重点转移到轨道交通地建设.在如此高度密集地大城市里,单靠地面公交解决交通问题是不可能地.如果说解决上海城市交通地根本出路是建立一个强大便捷地公共客运体系,那末,这个体系地骨干就是城市有轨交通.未来五年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以构筑“十字加环”及若干条放射线组成地轨道交通网络构架为目标,建设公里左右地轨道交通线,使上海公共交通逐步从目前以地面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车与轨道交通为辅助地状态,过渡到年以地面公共汽电车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出租车为辅助地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有机结合地交通体系,最终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地面公交为辅助地换乘便捷地立体化城市公共交通新格局.未来轨道交通网络经专家论证已初步确定: 将由条地铁、条轻轨和条郊区轨道线路组成.形成中心城区地地铁、轻轨系统和中心城与新城之间地轨道交通系统两个层次.其中条地铁总长度为公里,条轻轨总长度为公里.另外,搞好城市交通是一项复杂地系统工程,加强管理力度和提高管理水平是重点.在既定地交通设施和交通结构水平下,加强交通管理是提高整个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地重要手段.加强交通管理包括:建立现代化地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建立综合性地交通管理权威机构,保证上海城市交通发展地协调统一和交通政策地贯彻落实;监督交通法律和法规地设施;加强重大交通项目地管理和设施配套,提高道路系统能力;在各种交通方式中,给予公交车辆道路使用优先权;加强中心区地交通组织,积极创造条件进行机、非分流,局部地区实行单向交通、货运车夜间运输等措施;加强自行车等个体非机动车辆地执法管理和交通疏导,通过对道路功能划分,限制其出行比重.总之,为了实现到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初步确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地位地目标,上海必须大力发展城市综合交通.由于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地现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适度控制小汽车交通”应该作为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地重点.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中,突出轨道交通地优先地位是提升上海综合交通发展水平地要点.轨道交通地发展除了能够解决城市交通供需地矛盾问题,而且修建城市轨道交通设施、消除城市结构性缺陷地过程,可以成为城市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获得更快经济增长地过程.如果再考虑到城市结构升级对于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地作用,那么,此举对于推动城乡经济增长地作用将更为显著.。

浦东新区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现状

浦东新区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现状

浦东新区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现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市的新兴发展区域,交通运输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近年来,浦东新区交通运输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得到了政府和市民的高度认可。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浦东新区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上海市的核心区域之一,浦东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点关注对象。

在交通运输方面,浦东新区拥有多条地铁线路、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交通网路十分便利,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浦东新区还有一批现代化的交通枢纽,如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南站等,这些交通枢纽有效提升了浦东新区的综合交通运输水平。

二、公共交通发展随着居民人口的增加,浦东新区的公共交通也在不断完善。

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选择。

目前,浦东新区地铁线路辐射范围广,全方位满足了市民的出行需求。

公交车线路也在不断扩展,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行选择。

三、智能交通建设为了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浦东新区还在积极推进智能交通建设。

通过建设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管理平台等,实现对交通运输的智能化监控和管理。

还在推广智能出行服务,如共享单车、网约车等,为市民出行提供更加方便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浦东新区交通运输行业也在积极推进环保交通发展。

推广新能源车辆、建设充电桩等举措有效减少了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提升了城市空气质量。

还在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鼓励市民绿色出行。

五、未来发展展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浦东新区交通运输行业将继续致力于提高服务质量和便捷性。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公共交通线路,推进智能交通建设,打造一个便利、安全、绿色的交通运输环境。

还将积极拓展交通运输服务领域,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向更加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相信在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浦东新区的交通运输行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示例: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市的经济增长极,交通运输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大都市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交通支撑优化和提升思考-马士江

大都市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交通支撑优化和提升思考-马士江

反思3:大社区 vs. 居住区
实现功能复合性
以城市有机组成的视角,规划不能局限于传统单存的居住区规划方法,必须 作为郊区新城或新市镇的有机组成部分,放置在区域甚至城市整体角度研究结 构功能、用地布局和设施配置等,强化与所在区域的功能互动和互补;
突出建设有序性
建设要有合理的建设时序、实施手段、发展节奏等与其功能发展进行关联和 呼应,避免“大跃进式”盲目建设推进,从而使大社区在功能尚逐步达到现在 与未来的时间平衡,而诸如基础设施的完备、产业发展、社会人群归属营造等 都将是大社区会理塑造的主要因素。
大都市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交通支撑优化和提升思考 以上海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为例
马士江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2年10月18日
交流框架
一、郊区大社区发展思考 二、交通特征与总体策略 三、松江南站大社区案例
1、郊区大社区发展思考
居住功能向郊区外溢
大城市级差地租显著
中心城房价过高,住房体系保障不足;
政府施政主动引导
城市改造动迁,疏解中心城人口;
城镇化路径特征独特
城乡差距显著,中心城持续内聚;
郊区大型居住社区规划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加快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 大型居住社区是以廉租房、 经济适用房、动迁安置房等 保障性住房和面向中低收入 阶层的普通商品房为主; 两批大社区可容纳330万人, 对市域人口地理空间再分布 产生重要影响。
2、交通特征与总体策略
上海市郊大社区交通特征研判
依托市域轨道交通网络,具有相对交通便捷性; 居住人口高度聚集,交通需求呈现短时高强度; 人员构成多样,交通出行分布呈现分散化; 中低收入人群为主,对公共交通依赖程度高。
大社区交通规划总体策略

完善大型居住社区交通配套设施

完善大型居住社区交通配套设施

完善大型居住社区交通配套设施
陈必壮
【期刊名称】《上海人大月刊》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十二五"期间,上海郊区将建成启用多个大型居住区,大量市中心人口将因此入迁,大居周边配套设施如何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大居大多位于近郊区,受既有基础设施配套的条件制约,目前这些区域的交通配套设施比较薄弱,通常只有一到两条主要道路联系外部区域,内部路网不成系统;大居大多位于轨道交通网络覆盖不到的区域,公交线路少且班次稀疏,服务时间较短。

【总页数】1页(P13)
【作者】陈必壮
【作者单位】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关于完善大型居住社区商业配套设施的几点思考
2.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研究——以上海市嘉定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为例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瓶颈的破解--以上海大型居住社区轨道交通发展为例
4.通过完善交通配套设施和措施提升交通安全的研究
5.肢体残疾人公共交通配套设施供应问题研究--以呼和浩特市部分交通信号灯设置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研究——以上海市嘉定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为例

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研究——以上海市嘉定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为例

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研究——以上海市嘉定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为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成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密集、居住环境恶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而随之而来的交通问题,也逐渐成为了社区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本文以上海市嘉定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为例,重点研究了其交通规划问题。

1.社区交通现状分析嘉定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位于上海市嘉定区,总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居住人口约为20万人。

目前社区内主要的交通工具有公交车、地铁和出租车等。

但由于社区规模庞大,且缺乏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导致交通拥堵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在早晚高峰时段。

2.交通规划目标基于以上交通现状分析,可以确定嘉定黄渡大型居住社区的交通规划目标为:优化交通组织,提高出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居民出行环境;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

3.交通规划措施(1)建设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在社区内增设公交车站点,完善公交线路覆盖范围,提高公交车速度和频次。

同时,规划建设地铁线路,减少居民出行时间和交通成本。

(2)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在社区内建设自行车专用道,鼓励居民采用自行车出行,减少汽车使用,降低碳排放。

(3)加强交通管理:完善交通信号灯设置,规范道路通行规则,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减少事故发生,改善出行环境。

(4)提供多元化出行方式:在社区内建设停车场,满足居民停车需求;同时鼓励步行和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

4.交通规划实施为了顺利实施上述交通规划措施,需要建立健全的规划实施机制。

首先,成立专门的交通规划实施组织,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表;其次,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确保各项交通规划措施能够顺利实施;最后,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增强其交通安全意识和文明出行意识。

总之,通过以上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嘉定黄渡大型居住社区的交通规划问题确实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制定合理的交通规划目标和措施,并实施科学的规划实施机制,相信可以有效改善社区交通状况,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

上海郊区大型社区居民使用公共设施的出行行为及规划对策

上海郊区大型社区居民使用公共设施的出行行为及规划对策

上海郊区大型社区居民使用公共设施的出行行为及规划对策张萍;李素艳;黄国洋;闫倩倩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13(029)005
【摘要】上海郊区大型社区规划建设量大面广,体现出上海人口和居住空间郊区化的过程.研究以目前入住率较高的嘉定江桥金鹤新城为例,进行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针对居民在菜市场、大卖场、医院、银行和邮局5类公共设施的维持生活出行特征,分析离退休人员、本地就业者和外地来沪务工者的出行频率、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和出行时间满意度特征.研究建议在大型社区初始建设阶段,在资金等约束条件下,公共设施及公共交通配套应优先保障居民的维持性生活出行;提出基于生活圈的大型社区公共设施空间布局方法.
【总页数】5页(P91-95)
【作者】张萍;李素艳;黄国洋;闫倩倩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南宁市规划局;上海日景设计机构;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1
【相关文献】
1.公共设施布置与慢行出行行为的关系 [J], 吴娇蓉;华陈睿;王达琳
2.上海外围大型社区居民属性和出行行为——基于嘉定江桥金鹤新城的实证研究
[J], 张萍;杨东援
3.大都市近郊大型商品房住区的发展变迁与规划对策——以上海市为例 [J], 彭敏学
4.基于GIS的上海郊区大型社区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评析 [J], 张萍;宋吉祥
5.上海市郊区某社区居民不同血压类型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J], 葛莹;颜维;何岱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交通发展现状简析

上海交通发展现状简析

上海交通发展现状简析1. 上海交通的重要性及其现状1.1 上海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1.2 上海交通的现状及其挑战2. 地铁发展与扩建2.1 上海地铁的发展历程2.2 目前上海地铁网络的规模和运营情况2.3 上海地铁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方面的作用2.4 上海地铁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3. 公交交通的现状与问题3.1 上海公交交通系统的特点3.2 公交车在上海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和作用3.3 公交交通所面临的挑战和改进方向4. 城市自行车系统的发展4.1 上海城市自行车系统的建设背景4.2 上海城市自行车系统的发展现状4.3 城市自行车系统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上的作用 4.4 上海城市自行车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5. 交通拥堵与智能交通系统5.1 上海交通拥堵问题的原因分析5.2 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和特点5.3 上海智能交通系统的现状和应用5.4 智能交通系统对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作用6. 高速铁路与航空交通6.1 上海高速铁路网络的建设和发展6.2 上海高铁对城市交通发展的影响6.3 上海航空交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6.4 高速铁路与航空交通在上海的互补作用7. 上海交通发展的科技创新7.1 上海交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7.2 上海在智能交通、电动车辆等领域的创新成果7.3 科技创新对上海交通发展的影响和未来展望8. 环保与可持续交通发展8.1 上海可持续交通发展的重要性8.2 上海在减少交通污染方面的措施和成效8.3 可持续交通发展对上海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总结与回顾:上海交通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一直致力于改善城市交通发展。

通过深入探讨上海交通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地铁、公交交通、城市自行车系统等重要交通方式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挑战。

智能交通系统、高速铁路、航空交通等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科技创新和环保与可持续交通发展是推动上海交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通过全面了解上海交通发展现状以及各种交通方式的优势和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未来交通发展的可能性。

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公共交通配套运营情况研究

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公共交通配套运营情况研究

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公共交通配套运营情况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越来越多,社区人口密度也在不断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公共交通配套的运营情况显得尤为重要。

公共交通是连接城市各个区域的重要交通方式,对于大型居住社区的居民来说,良好的公共交通配套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本文将对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公共交通配套的运营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交通配套情况上海市目前已建成了许多大型的居住社区,如浦东新区、静安区等地区都有不少人口密集的住宅区。

这些社区通常都会有相应的公共交通配套,包括地铁、公交、出租车等交通方式。

其中,地铁作为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是居民首选的出行方式之一、而公交作为衔接地铁和社区的重要交通方式,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另外,出租车虽然费用较高,但在一些紧急情况下也会成为人们的选择。

二、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公共交通配套存在的问题1.末班车时间过早在一些大型居住社区中,由于末班车时间过早导致部分居民下班后无法及时回到家中。

特别是夜班工作人员,常常会遇到末班车已经停运的情况,只能选择其他交通方式,增加了出行成本和时间成本。

2.线路不够密集在一些大型居住社区中,公共交通线路并不够密集,导致居民出行不便。

有些社区需要步行较远才能到达最近的地铁站或公交站,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体力负担。

3.车辆拥挤在高峰时段,地铁和公交车辆常常会拥挤不堪,影响了居民的出行体验。

有时候甚至会出现车辆爆满无法上车的情况,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不便。

4.出租车难叫在一些大型居住社区中,出租车难叫的情况比较普遍。

由于居民多、出租车资源有限,造成了出租车供需不平衡的情况,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麻烦。

三、改进建议1.延长末班车运营时间相关部门可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适当延长末班车的运营时间,保障居民在夜间出行的需求。

可以根据线路客流情况调整末班车的发车时刻,使公共交通服务更贴近居民的生活。

上海郊区大型社区居民使用公共设施的出行行为及规划对策

上海郊区大型社区居民使用公共设施的出行行为及规划对策
s e l e c t s J i n h e n e w c i t y n e i g h b o u r h o o d 。 c o n d u c t s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 u r v e y a n d i n t e vi r e ws , a n d t h e n a n a l y z e s o u t g o i n g f r e q u e n c y , me t h o d , t i me , a n d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o f r e i t r e d p e o p l e a n d o mmu c t e r s t o g r o c e r y ma r k e t , s u p e r ma ke r t , h o s p i al t , b a n k , a n d p o s t o mc e . T h e p a er p s u g g e s t s d a i l y l f i e o u t g o i n g n e e d s b e p u t p d o n t y a t e l e me n t a r y p e r i d o f o l a r g e n e i g h b o u r h o d o d e v e l o p me n t , a n d p u t s f o r wa r d s p a i t a l
上 海 郊 区大 型 社 区居 民使 用
行 为 及 规 划 对 策
口 张 萍 ,李素艳 ,黄 国洋 ,闰倩倩
‘—
扯、
设 施 的 出行
[ 摘
要] 上海郊区大型社区规划建设量大面广,体现 出上海人1 3 和居住空间郊区化的过程。研究以目前入住率较高的嘉定江桥

上海 超大城市郊区建设特点和规律

上海 超大城市郊区建设特点和规律

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人口密集,土地资源有限,城市郊区建设一直备受关注。

在城市化进程中,上海超大城市郊区建设存在着一些特点和规律,下面将对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地理位置优势上海的超大城市郊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其近海的地理位置,使得超大城市郊区能够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例如在城市郊区建设港口、码头等,促进城市与国际市场的通联,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地理位置也将带来交通运输的便利,促进超大城市郊区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多样化超大城市郊区产业结构的多样化是其建设的重要特点。

在上海的超大城市郊区,既有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也有传统的制造业基地。

这种多样化的产业结构,给超大城市郊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也增强了超大城市郊区的经济活力。

三、生态环境保护在超大城市郊区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规律。

上海的超大城市郊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了保护这些资源和环境,超大城市郊区建设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四、城市规划和建设超大城市郊区建设的规划和建设是有序进行的。

上海政府在超大城市郊区建设中,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确保超大城市郊区建设的有序进行。

在建设中,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合理的土地利用将有效地推动城市郊区的建设和发展。

五、社会服务和民生保障超大城市郊区建设也必须注重社会服务和民生保障。

在超大城市郊区建设中,人口数量庞大,居民生活需求复杂,因此超大城市郊区建设必须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服务等社会服务,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上海的超大城市郊区建设具有地理位置优势、产业结构多样化、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和建设有序、社会服务和民生保障等特点和规律。

在超大城市郊区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和规律的作用,促进超大城市郊区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超大城市郊区建设,不断提升城市郊区的发展水平,实现城市化进程的良好发展。

从道路设计角度对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和设计的思考——以上海宝山罗店大型居住社区为例

从道路设计角度对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和设计的思考——以上海宝山罗店大型居住社区为例

从道路设计角度对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和设计的思考——以上海宝山罗店大型居住社区为例相文森【摘要】从道路设计角度入手,对大型居住社区规划路网与规划水系的关系、桥梁控制标高、地块场坪标高及道路线形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这些问题导致的后期道路设计困难,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期刊名称】《城市道桥与防洪》【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3页(P14-16)【关键词】大型居住社区;道路设计;规划路网;水系布局【作者】相文森【作者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12上海市在2009~2010年间共两批次规划选址了38个大型居住社区基地,通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动迁安置房、公共租赁房等途径,切实改善了上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

大型居住社区重点依托新城和轨道交通,目标是形成以居住功能为主,生活和就业适当平衡,功能基本完善的城市社区。

从现有大型居住社区的选址来看,大型居住社区主要分布于郊区或新城,其中有土地价格的因素,另外也依托成熟的发展地区,以此推动新城人口的集聚和功能的提升。

考虑到大型居住社区交通出行总量高,价格要求低等因素,公共交通分担比例相对较高,因此居住社区选址基本依托现有或规划的轨道交通,以期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服务带动作用,见图1。

大型居住社区在规划阶段往往注重其整体的功能结构、地块完整性、水系分布及相关规划指标(人口密度、开发强度)的控制,却容易忽略市政配套道路在设计阶段面对的与水系控制标高、地块场坪标高及道路本身线形等之间的协调关系。

本文将从道路设计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

宝山罗店大型居住社区位于上海罗店镇西部由规划S7、月罗公路、沪太路、G1501围合的区域,规划用地面积约5.76 km2,规划人口12.5万人。

月罗公路和沪太路为一级公路,规划S7和G1501为高速公路,社区对外道路交通条件较好;轨道交通M7 线沿沪太路在社区东侧边缘经过,在社区设两个轨交站点,罗南新村站和美兰湖站,其中美兰湖站为M7线的终点站,社区对外轨道交通条件较为优越。

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研究——以上海市嘉定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为例

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研究——以上海市嘉定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为例
3 .交通 出行 的方 向不平 衡
总 体 表 现 为 交 通 出 行 的方 向不 平 衡 ,尤 其 是 临 近 中
建 议大 型居 住 社 区 交通 规 划 的 编 制 与大 型 居 住 社 区
心 城 外 围的 大 型居 住 社 区 ,工 作 日早 晚 高峰 的交 通 流 向 控规 编制 同步 进 行 ,并 将 规 划 成果 纳 入 控规 ,保 障规 划 呈 现 明显 的 潮汐 现 象 ,特 别体 现 在 居 住 社 区 与 中心 城 的 成 果 的 法 律 效 应 。 交 通 规 划 与 城 市 规 划 形 成 良性 互 动 , 主 要联 系通 道 上 。 4 .大型居 住 社 区的公 交出行意 愿较 高
形 成 布局 合 理 、功 能 明晰 的 区域 干 线 路 网 ,在 社 区 区 位 条 件 良好 。黄 渡 大 型 居 住 社 区规 划 范 围 :东 至 沈海 周边 形 成 便 捷 、 各方 式 相 互 协调 的对 外 交 通 体 系 ;梳 理 高 速 公路 ( G1 5 ) ,南 至 曹 安 公路 ,西 至 盐 铁 塘 ,北 至 沪 区域 支路 系统 , 实现 以 人为本 , 打 造社 区 内部 “ 畅 通 有序 、 宁铁 路 南侧 ,用地 面 积 3 . 9平方 公里 ,规 划 区人 口 8万 。
大 型 居 住社 区规 划 人 口密 度 比较 大 ,交通 出行 总 量 高 ,单 位 面 积 的车 流 量 、 人流 量 均 比较 大 。如 果 在 规 划
图1 上 海市大型居住社 区选址规划 图
屯巨| I ・ 《麓
2o 1 3 . 5


 ̄ F F i C
设 计上 处理 不 当 ,易 出现 交通拥 堵 。
便 捷 安 宁 、 舒适 惬 意 ” 的 道路 交通 环 境 ;实行 公共 交 通

上海郊区新城公共交通发展战略研究——以崇明新城为例

上海郊区新城公共交通发展战略研究——以崇明新城为例

过 交通 调查 的途 径取得 ,主要方法
上海 “ 6 ”城 镇体系是从 人 1 6 9
有:跟车调查法 、问卷法、文献资料
: 1 3、产 业、环境 、资源 、基础设施等 法和访谈法等 。
诸 多要素 出发 , 对市域 范围进行的一 21 现状公交线 网分析 .
次重新整合和布局。 中的一个 重要 其
线路长度: 现状公 交运营模式为
目的就是消除城 乡二元结构 , 用梯级 短途公路运输形式的郊区公交 , 线路 分布的新体系打破郊区发展与 中心城 区对立的概念。 平均长度达 3 K 2 m, 造成车速不易稳
定 ,行车 准点率 和行 车 间隔难 以保
证 ,不利于提高服 务水平 。
鼬 儿 ds: on i w t Pu i Ch gm ng Ne Ci Key wor y, bl c
tan po tt r s ra i on, r t g Sta a em
为配合这一理念 , 上海市城市交 通“ 十一五” 发展规划提 出:“ 区以 郊
线网密度: 现状公交线路 以辐射
公共交通引导城 市发展 、 建设城 乡一 各个城镇 为主 , 使线路集 中在少数对 体 化交通体 系为导向 , 推进郊 区城市 外道 路上 , 造成公交通 车率低 ,公交
6% 6
4% 9
6 % 86
8 .% 72
不小于9 % 0
22 现状公交客流与运营分析 .
发车间隔:由于尚未形成城 市公交 的运营模式 , 各线
平均发车间隔为 8 8 分钟 ,公交吸引力不高。 -5
运 送 车 速 :大 多 数 线 路 的 运 营 车 速 都 能 保 持 在 2 K h以上, 超市 区水平 , 5 m/ 远 这将是 未来公 交发展 的主

上海郊区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上海郊区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上海郊区经济调查报告郊区是城乡结合部, 是城乡经济社会高度融合的区域, 是城市发展的腹地和未来的开发空间。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 , 任何大城市 , 不论其发达与否都离不开郊区的健康发展。

一些发达国家从20世纪初期或中期开始 , 先后走上城市郊区化、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至20世纪中后期逐步实现了郊区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的城市化 ,分散、多中心、多功能和居住郊区化是世界大城市发展的趋势。

我国的郊区建制起始于 20世纪 50 年代。

1949 年, 新中国成立后, 为克服经济凋敝、物资匮乏的困难 , 保障大城市居民的鲜活农产品供应, 我国学习苏联模式 , 在直辖市和几乎所有省会级大城市周边划定了若干县为郊区。

80 年代至 90 年代,我国的城郊经济从单一为城市提供鲜活农副产品逐步发展成为城市大工业的扩散基地、鲜活副食品的生产基地、出口创汇基地、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基地。

城市郊区还是我国首先富裕起来的主要地区之一, 城市郊区的发展还推动了我国以大城市为依托的开放型、网络型经济的发展, 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郊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特别是 20世纪 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来 , 在上海城市产业结构与产业空间布局战略性调整过程中, 郊区成为制造业的主要承接地 , 为中心城区产业结构的提升提供了条件, 同时也为疏散中心城区过于密集的居住人口提供了后援空间。

进入新世纪以来, 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上海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新一轮城市布局调整的机遇,上海郊区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 , 成为上海的经济增长极, 是上海最有发展活力和前景的地区。

上海郊区发展有四个特点:1.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据统计1990至2000年上海郊区增加值年均增长1 2 % 以上。

去年上海郊区实现增加130亿元同比12.5 %,比1990年增长6.5倍,占全市GDP比重由1990年的2 2.5 9 %上升到3 0.5 %,人均创造增加值达22500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交通发展特征与分析李斌 赵一新 吕大玮【摘要】随着上海郊区大型社区的建设推进,中心城人口的不断导入,使得郊区的交通问题也日益显现,郊区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的社会属性与出行目的也与中心城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导致了郊区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的多样性,使得居民正常出行需求难以得到保障。

本文以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为研究对象,从功能目标、城市空间、交通配套、环境质量、人员构成、出行特征等方面对其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出了上海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交通发展的特征,为今后郊区交通发展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支撑【关键词】郊区大型居住社区,出行特征,公共交通1郊区大型居住社区发展概况从2009年起,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会同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集中开展以保障性住房为主的大型居住社区规划选址工作(以下简称“大居”):2009年初,第一批选址共8个大居,涉及6个郊区县,包括依托原配套商品房基地的宝山顾村等六大配套商品房拓展基地和嘉定云翔、青浦徐泾东站两个中低价普通商品房基地,建设用地面积约29平方公里,其中住宅用地约12平方公里,规划住宅建筑面积约1936万平方米;2009年下半年,确定浦东惠南民乐、宝山罗店等23个有一定规模的大居,涉及9个郊区县,建设用地面积约105平方公里,其中住宅用地约40平方公里,预计可建住宅建筑面积约8000万平方米。

第一批和第二批大社区中规模较大的基地分布于总体规划确定的7个郊区新城中的6个新城范围内(崇明陈桥新城除外),如松江南站(13.6平方公里)、奉贤南桥(12.6平方公里)等,其余均位于新市镇镇区或毗邻新市镇镇区。

2010年,结合保障房推进计划,在第二批23个大型居住社区中范围内,综合考虑区位、轨道交通、现状情况等因素,先后启动了浦东航头拓展、民乐、川沙、青浦徐泾东(华新拓展)、城一站、松江泗泾南拓展、佘山北、闵行浦江拓展、旗忠、宝山罗店西、嘉定城北站、云翔社区拓展、奉贤南桥12个近期建设社区的规划及建设,目前已有9个社区居民已入住。

2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交通发展现状特征与分析2.1特征一:目标和功能的单一性郊区大型居住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动迁安置和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而其现状的功能也只是居住为主,由于以用地的可获取性为前提,规划和建设时间较为仓促,既缺乏与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的互动,也缺乏和郊区重点城镇发展和轨道站点建设的互动,导致选址与服务的错位,形成了功能单一和质量不高的“卧城”,由于缺乏和居住生活配套的公共设施,也缺乏城市和地区级的大型功能性设施和就业岗位,使得郊区大型住宅区缺乏吸引力,形成了缺乏就业能力人口和老龄人口的聚集地,人户分离现象严重。

人员人群在对上海市员占60%左右群以市政动迁0%5%10%15%20%25%30%35%40%45%50%市郊区大型居右,其中离退迁和农民动迁江桥泗泾图2-1 上海居住社区调查退休人员占4迁有很大关系图2-2 大型泾浦江海市大型居住社中显示,社区0%左右,未。

型居住社区居民周浦顾村社区选址图区老龄化较为未就业人员占民职业分布村为严重,离退20%左右,国家机关企事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农林牧渔生产设备操作其他从业人员离退休学生未就业人员退休人员和未这主要与大事业单位员业产员未就业大居的从入住结果来看,50%以上的居民为中心城市政动迁户,20%左右是由于工作需要而赁房屋,只有少数居民为自购商品房,这与社区主要用于动迁安置,兼顾商品房开发的政策十分吻合。

图2-3 大型居住社区居民迁入原因2.2 特征二:对郊区城镇体系结构造成冲击郊区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将使得中心城的人口拥挤得到一定的疏散,但同时,将对城市空间结构带来很大的冲击。

● 规模大,对城市发展形成阻碍大型居住社区规模庞大,从空间上来看以巨大的斑块出现,人口规模方面,居住人口过度集中,从几万至几十万不等,大居平均人口9.2万,最小的嘉定江桥2.1万人,最大的奉贤南桥达到23万人,占其新城人口的35%。

用地规模方面,最大的松江南站达到13.6km2。

随着城市的进一步扩张,而周边缺少公共配套设施和就业岗位支持,将会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块洼地,将有可能出现“城市村庄”。

● 分布散,对城镇空间分割严重大型居住社区分布较为分散,除金山新城和陈桥新城外,其他新城和拓展区内部均有大居,在新城与中心城之间,大居也呈“马赛克”式的分布,对城市发展带形成一定的分割,造成空间的不连续性。

另外,一些大型居住区基地分布较为独立,设施配套比较分散,例如浦江基地和周康航基地都由三个独立地块组成,既距离重点城镇较远,三部分的公共设施配套又分散,服务距离长,居民使用不方便,造成城镇服务水平下降。

● 距离远,缺乏支撑和依托大型居住社区均位于大型居住区均位于中心城外环以外,且距离中心城较远,最远的浦东南汇城距离中心城达到54km ,最近的宝山顾村和江桥也有16km 。

而且从近期来看,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基本都由中心城导入而来,由于郊区缺乏就业的支持,其通勤出行的主要目的地仍然在中心城,造成出行空间结构不均衡。

另外,为尽量降低土地成本,大居多建在土0%10%20%30%40%50%60%70%80%江桥泗泾浦江周浦顾村商品房农民动迁市政动迁保障安置经适房单独租赁房合租房其他地成本偏低的地区,这些地区距离重点城镇和新城较远,以第一批15个大型居住社区为例,除周浦和曹路距离重点城镇较近外,其余均较远,并且设施条件较差。

图2-4 郊区大型居住社区空间分布2.3 特征三:选址与设施服务有所错位从已入住大型居住社区的现状交通设施发展状况来看,大居与交通设施的建设缺乏协调,大居选址与设施服务之间有一定的错位,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区的入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选址与轨道交通设施建设不协调大型居住社区已开通或可换乘的轨交线有8条,在建3条,正在规划建设的还有7条,大多数还没有轨道交通接入,接入或临近大居的轨道交通目前运能也基本达到饱和,例如9号线早高峰运能接近2.5万人,已接近饱和,并且不均衡系数达到5.0,潮汐现象相当明显,若将来延伸至松江南站,将使9号线超负荷。

表2-1 郊区大型居住社区已开通或换乘轨道线路线 路 运营长度 (公里) 列车数量 (列) 发车间隔 (分钟) 车站数 (个) 平均 站距 1号线36.89 53 2.73 28 1.4 2号线 60.34 67 3.35 31 2.0 3号线 40.15 28 5.00 29 1.4 5号线 16.61 17 4.50 11 1.7 7号线 43.93 42 5.00 27 1.7 8号线 36.96 46 3.25 28 1.4 9号线 44.66 52 6.10 23 2.0 11号线43.75 40 7.00 19 2.4图2-5 轨道9号线早高峰站点客流量公交设施与居民需求不匹配大型居住社区以中低收入为主,对公共交通的依赖程度较高,超过40%,泗泾社区甚至达到76%,拥有私家车的居民较少,平均每个家庭拥有0.2辆,小汽车出行大约20%左右。

由于轨道建设缓慢,并且一些大型居住社区暂时未开通轨道交通,居民只能先乘坐公共交通然后换乘轨道交通,所以目前有些社区轨道交通的乘坐率较小,例如江桥和周康基地,社区居民以公交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从调查中反映,公共交通覆盖率不足,社区距离公共交通站点较远,行车线路与居民需求不匹配,行程时间长,候车时间长等因素是影响居民对公交服务满意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另外,由于上海市郊区大型社区所处区位的原因,出租车在郊区社区中并没有很好地服务覆盖,乘坐比例较低。

为解决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难,截止2011年共开辟42条穿梭巴士与轨道枢纽或公共设施衔接,但由于发车班次较少以及公交运能有限,在高峰时期很难在短时间内疏散大量客流,同时社区距离公交站点较远以及行车线路与居民需求不匹配给出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并且行程时间长,发车频率低,对出行时间有限制,与轨道首末时间不匹配等原因,使得社区巴士的运行效果并不理想。

图2-6 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方式12345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松江新城松江大学城洞泾佘山泗泾九亭中春路七宝星中路合川路漕河泾开发区桂林路宜山路徐家汇肇嘉浜路嘉善路打浦桥马当路陆家浜路小南门商城路世纪大道上行下行不均衡系数41%76%62%38%49%20%14%16%23%20%39%9%22%38%31%0%20%40%60%80%100%江桥泗泾浦江周康顾村慢行交通个体机动公共交通●与公共设施建设时序不同步由于大型居住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出行难、就学难、就医难、娱乐难等问题相继发生,居民仍然需要通过中心城来解决这些需求,并进一步增加其交通费用而相应的削减了其他生活费用,这也成为当前已建设大型居住社区建成入住比例低、空置率较高、人气不足的重要原因。

而建设时序、实施手段、发展节奏等与其功能发展没能进行很好的关联和呼应又造成了现状事实上的交通可达性较差。

2.4特征四:与郊区城镇统筹规划发展考虑不足●规划布局未能与上位规划相结合除在新城内部组团内的社区外,在上位规划中均没有考虑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两者发展相互脱离,未能很好的结合,从而使得大型居住社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交通设施布局和公共资源的配置上有所冲突和重叠,不能与城镇形成良好的互动,使得社区缺乏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建立。

●距离重点城镇和新城的距离较远从目前政府规划的大型居住社区的布点看,为了尽量降低土地成本,多建在土地成本偏低的郊区,其中第一批15个大居中,六大基地基本在近郊区,九大中低价普通商品房基地在大部分集中在远郊区,从几大基地依托的重点城镇看,除周浦和曹路基地距离其重点城镇较近外,其他基地相对较远,使入住居民不能较好的享受到重点城镇较完善的设施服务。

而第二批基本都位于远郊区,其交通设施服务较差,无法满足从中心城搬迁而来的居民需求,使居民心里上的落差较大,也造成了社区入住率低。

图2-7 现状已建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中高档普通商品房较少,人群同质化程度高周边普通商品房的开发总量和品质将对保障性住房和中低价普通商品房的建设和入住形成正面的影响,有利于导入中高端的居住人群,增强区域的认可感,带动人气的聚集和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但是,由于目前大型居住社区内以中低收入为主,并且配套商品房隐性出租率较高以及治安差的现象的存在,在推动土地升值和建设普通商品房方面造成了负面影响,也使得地方政府对保障性住房和中低价普通商品房的建设缺乏热情和信心。

●对公共配套设施需求不同目前大型居住社区公共配套设施的使用主要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教育、医疗、休闲娱乐、商业等居住区必须的公建配套设施建设落后于人口聚集过程,使得社区无法满足居民基本需求,这种情况在浦东航头社区较明显;而另一种配套相对完善,但档次不够,层次较低,缺乏特别是学校的优秀教师资源和医院的优秀医生资源,使得配套设施的功能与居民的需求脱节,这种情况在江桥基地较为明显;第三种由于入住人口少,已经配套的公共设施无法正常运转,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