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的反面案例

合集下载

隔代教育当孩子在幼儿园受伤了内容简介

隔代教育当孩子在幼儿园受伤了内容简介

隔代教育当孩子在幼儿园受伤了内容简介隔代教育是指由祖父母或其他长辈照看孩子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在我国家庭中十分普遍。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工作繁忙,无法全天候照看孩子,因此将孩子交由祖父母照看成为了一种选择。

虽然这种方式有其便利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本文将以一则孩子在幼儿园受伤的案例为例,探讨隔代教育在孩子健康安全方面的缺陷,并提出应对的建议。

案例内容:小明是一名7岁的幼儿园小班学生,因其父母工作繁忙,很多时间都是由外婆照看。

一天,小明在幼儿园玩耍时摔倒受伤,由于外婆未能及时赶到幼儿园,小明的伤势严重,需要紧急送医救治。

这起案例引发了社会舆论的热议,人们开始关注隔代教育对孩子安全的影响。

首先,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是祖父母的年龄和健康问题。

很多祖父母已经年迈,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无法胜任长时间照看活泼好动的孩子。

他们的行动不便和体力不支可能导致在孩子受伤时无法及时赶到现场,如小明受伤一事便是典型例证。

其次,隔代教育可能导致教育理念的代沟。

祖辈们的教育理念往往与现代社会的主流教育观念有所不同,他们过于溺爱孩子或者过于严厉,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小明经常因外婆的溺爱而得不到父母应有的教育和照顾。

再者,隔代教育可能导致沟通不畅,孩子的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

由于祖辈们对现代教育和孩子心理发展的认识和了解有限,他们往往无法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导致沟通不畅、误会和矛盾频频产生,这种状况下容易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针对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政府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托育服务,如开设社区托育机构或家政服务,提供优质的托育服务,解决父母工作繁忙无法照顾孩子的问题,减轻祖父母的抚养压力。

其次,父母应该加强和祖父母的沟通和交流,明确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让祖父母了解现代教育理念,明确责任界限,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负责。

再者,家庭成员要相互支持,共同照顾孩子,减轻祖父母的抚养压力,保证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成长条件。

隔代教育的过分溺爱案例(2篇)

隔代教育的过分溺爱案例(2篇)

第1篇1. 过分满足物质需求:案例:小明刚上小学,由于父母在外地工作,由奶奶照顾。

奶奶对小明的物质需求总是有求必应,只要小明想要,奶奶都会尽力满足。

时间一长,小明养成了奢侈浪费的习惯,对生活用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懂得珍惜。

2. 过分溺爱孩子的情感需求:案例:小红的父母因工作原因将她送回老家给奶奶照顾。

奶奶对小红的关爱无微不至,总是满足她的各种要求。

当小红在学校受到委屈时,奶奶总是站在她一方,指责其他小朋友。

这导致小红变得自私、骄纵,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3. 过分干预孩子的生活:案例:小刚的奶奶对他管教甚严,从饮食到作息,奶奶都要一一过问。

小刚从小到大,奶奶总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安排他的生活,不允许他有任何违背奶奶意愿的行为。

这使得小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无法适应社会。

4. 过分娇惯孩子的错误行为:案例:小华的奶奶总是认为孩子还小,犯点错误是正常的。

当小华在学校打架、撒谎时,奶奶不仅不加以制止,反而认为孩子长大后会懂事。

这使得小华的错误行为越来越严重,逐渐失去了道德观念。

5. 过分包办孩子的事情:案例:小丽的父母因工作繁忙,将她送回老家给奶奶照顾。

奶奶对小丽的生活琐事包办得无微不至,从穿衣、吃饭到学习,奶奶都一手包办。

这使得小丽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依赖性很强。

这些案例反映出隔代教育中过分溺爱的现象,对孩子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长辈们应该关注以下几点:1. 保持适当的关爱,不过分溺爱孩子;2. 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尊重他人;3.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4.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5. 与父母保持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第2篇案例背景:李奶奶(65岁)和爷爷(70岁)退休后,决定搬到儿子李先生(40岁)家居住,以便帮忙照顾他们的孙子小明(5岁)。

李先生和妻子张女士(38岁)都在外地工作,周末才回家。

案例描述:1. 过度宠爱:李奶奶和爷爷对孙子小明非常宠爱,只要小明提出要求,无论是否合理,他们都会尽量满足。

父母谈隔代教育的案例(3篇)

父母谈隔代教育的案例(3篇)

第1篇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隔代教育的困境。

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探讨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6岁的小学生,父母因为工作繁忙,常年在外地工作,将他留在了家乡,由奶奶照顾。

奶奶是一位典型的传统女性,对孙子疼爱有加,但在教育观念上与小明父母存在较大差异。

奶奶宠爱小明,对他百依百顺,而小明父母则希望他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

二、案例经过1. 日常生活习惯方面奶奶对小明宠爱有加,总是让他吃好的、穿好的,导致小明养成了挑食、浪费粮食的坏习惯。

而小明父母则希望他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自己穿衣、吃饭。

然而,由于长期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小明已经习惯了奶奶的宠爱,对父母的要求置若罔闻。

2. 学习态度方面奶奶认为,只要小明开心就好,不必过于重视学习。

因此,小明在奶奶的庇护下,学习成绩一直不尽如人意。

而小明父母则希望他能够努力学习,争取取得优异的成绩。

然而,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小明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无法及时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

3. 教育观念差异奶奶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男孩应该“穷养”,女孩应该“富养”。

因此,在对待小明的问题上,奶奶总是以自己的观念为主导,而忽视了小明父母的意见。

这使得小明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案例分析1. 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1)宠爱过度:祖父母对孙辈的宠爱往往导致孩子养成依赖心理,不利于孩子独立性格的培养。

(2)教育观念差异:祖父母与父母的教育观念不同,容易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价值观混乱。

(3)缺乏沟通:祖父母与父母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难以形成一致的教育方式。

2. 案例中的问题(1)日常生活习惯方面:小明养成挑食、浪费粮食的坏习惯,这与奶奶的宠爱有关。

(2)学习态度方面:小明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无法得到父母的及时指导。

(3)教育观念差异:奶奶与父母的教育观念存在差异,导致小明在成长过程中价值观混乱。

隔代教育过度关注型案例(2篇)

隔代教育过度关注型案例(2篇)

第1篇案例背景:小明的父母因工作繁忙,无法全职照顾他,于是将他送到了爷爷奶奶家。

爷爷奶奶对小明的教育非常重视,他们总是过度关注小明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小明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案例描述:1. 学习压力过大:爷爷奶奶认为学习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因此他们总是要求小明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

小明每天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没有时间放松和玩耍,导致他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2. 生活过于限制:为了培养小明的自律能力,爷爷奶奶对小明的日常生活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小明不能随意出门玩耍,饮食和作息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

这使得小明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性格变得内向、孤僻。

3. 缺乏亲情关爱:由于爷爷奶奶过度关注小明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很少有时间陪伴小明。

这使得小明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亲情关爱,导致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焦虑、抑郁。

4. 亲子关系紧张:当小明回到父母身边时,由于生活习惯、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他与父母的关系变得紧张。

小明认为父母不理解他,而父母则认为小明过于依赖爷爷奶奶。

案例分析:1. 过度关注导致孩子压力过大:爷爷奶奶过度关注小明的学习和生活,使得小明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不仅影响了小明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他产生厌学情绪。

2. 缺乏独立性:由于爷爷奶奶对小明的生活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导致他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独立性。

这种依赖性会影响到小明未来的生活和发展。

3. 亲情关爱缺失:亲情关爱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由于爷爷奶奶过度关注小明的学习和生活,导致他缺少了亲情关爱,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

4. 亲子关系紧张:亲子关系是家庭和谐的基础。

由于小明与父母的教育观念和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导致他们的关系变得紧张。

解决建议:1. 爷爷奶奶要适度关注:在关注小明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要给他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学会独立生活。

2. 培养小明的独立性: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家庭劳动等活动,帮助小明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3. 加强亲子沟通:父母要多与小明沟通,了解他的想法和需求,共同解决问题。

中班幼儿隔代教育案例(3篇)

中班幼儿隔代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出现了隔代教育现象。

隔代教育是指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长辈对孙辈的教育。

在这个案例中,主人公小华(化名)是一个中班幼儿,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小华由奶奶负责照顾和教育。

二、案例描述小华今年4岁,刚上中班。

他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只有奶奶照顾他。

奶奶对小华非常疼爱,但教育方式较为传统,缺乏科学性。

1. 案例一:过度保护小华奶奶担心小华受伤,总是不让他自己玩耍。

一天,小华在幼儿园学会了滑滑梯,兴奋地告诉奶奶。

奶奶却担心地说:“别玩那个,太危险了,容易摔倒。

”小华感到很失望,觉得奶奶不理解他的想法。

2. 案例二:溺爱奶奶对小华的饮食非常关心,总是给他买很多零食。

小华在家里的饮食习惯很差,经常吃零食,不按时吃饭。

奶奶觉得孩子还小,吃点零食没关系。

3. 案例三:忽视幼儿独立性小华奶奶总是包办小华的事情,比如穿衣、洗澡等。

小华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了,缺乏独立性。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过度保护奶奶对小华的过度保护,导致小华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性。

在幼儿园,小华可能会因为缺乏自信而影响学习,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2. 案例二:溺爱奶奶对小华的溺爱,导致小华饮食习惯不良,容易生病。

长期下去,小华可能会形成依赖心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3. 案例三:忽视幼儿独立性奶奶忽视小华的独立性,导致小华缺乏自理能力。

在幼儿园,小华可能会因为依赖性强而影响与同伴的交往。

四、教育建议1.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应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增进亲子感情。

即使工作繁忙,也要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关心孩子的成长。

2. 加强与长辈的沟通父母应与奶奶多沟通,了解小华在家的表现,共同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法。

3. 培养小华的独立性父母和奶奶可以从小事做起,如让小华自己穿衣、整理玩具等,培养他的独立性。

4. 改善饮食习惯父母和奶奶要共同关注小华的饮食,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5. 注重幼儿情感需求父母和奶奶要关注小华的情感需求,多与他交流,了解他的想法,满足他的情感需求。

特殊家庭隔代教育案例(3篇)

特殊家庭隔代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家庭模式逐渐被打破。

特别是随着“421”家庭结构的出现,许多家庭面临隔代教育的挑战。

本文将以一个特殊家庭隔代教育案例为例,探讨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案例背景:小华(化名)的父母因工作繁忙,常年在外地工作,小华由奶奶照顾。

奶奶对小华疼爱有加,但过分溺爱,导致小华性格孤僻、自私、依赖性强。

在学校,小华与同学关系紧张,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二、案例分析1. 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1)溺爱:奶奶对小华过分溺爱,导致小华性格孤僻、自私。

在家庭中,奶奶总是把小华的需求放在首位,忽视了小华独立能力的培养。

(2)教育观念落后:奶奶的教育观念较为传统,过分强调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

(3)沟通不畅:小华的父母与奶奶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教育方式不一致,影响了小华的成长。

(4)忽视心理健康:奶奶过分关注小华的物质需求,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2. 隔代教育解决策略(1)加强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家庭成员应共同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

(2)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父母与奶奶应加强沟通,共同探讨教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

(3)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4)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心理问题。

(5)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孩子全面发展。

三、案例实施与效果1. 案例实施(1)家长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

(2)父母与奶奶加强沟通,共同探讨教育方法。

(3)奶奶逐渐减少对小华的溺爱,培养其独立能力。

(4)父母关注小华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心理问题。

(5)尊重小华的个性发展,引导其全面发展。

2. 案例效果(1)小华的性格逐渐开朗,与同学关系融洽。

(2)小华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3)小华的独立性增强,能独立完成家务。

虎妈猫爸隔代教育案例(2篇)

虎妈猫爸隔代教育案例(2篇)

第1篇案例背景:王女士和李先生是一对年轻父母,他们的孩子小明正在上小学。

由于工作繁忙,王女士和李先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因此他们将孩子送到了老家的父母那里生活。

王女士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虎妈”,她非常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

而李先生的母亲则是一位“猫爸”,她更加注重孩子的快乐成长,认为孩子应该自由发展。

案例经过:1. 教育理念冲突:王女士的母亲希望小明能够像她一样,从小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学习,争取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

而李先生的母亲则认为,孩子应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培养兴趣爱好,不要过分强调学习成绩。

2. 生活习惯差异:王女士的母亲要求小明每天按时完成作业,饭后立刻休息,不能看电视和玩游戏。

而李先生的母亲则允许小明在完成作业后有一定的休闲时间,可以适当看电视和玩游戏。

3. 亲子关系紧张:由于教育理念的差异,小明在两边家庭中的表现截然不同。

在王女士的母亲那里,小明总是感到压力重重,亲子关系紧张。

而在李先生的母亲那里,小明则感到自由快乐,亲子关系融洽。

4. 家庭矛盾升级:王女士和李先生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争吵,两边的父母也加入了争论。

家庭矛盾逐渐升级,甚至影响了夫妻关系。

案例解决:1. 沟通与理解:王女士和李先生意识到,他们的教育理念与双方父母存在差异,需要坐下来沟通,理解彼此的立场和担忧。

2. 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双方父母同意共同参与小明的教育,制定一个既能满足学习成绩要求,又能保证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计划。

3. 尊重孩子的选择: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小明的个性和选择,让他参与到决策中来,培养他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4. 家庭和谐:通过共同努力,家庭矛盾得到缓解,亲子关系得到改善,家庭氛围变得更加和谐。

这个案例反映了隔代教育中常见的矛盾和解决方法。

通过沟通、理解和共同参与,可以有效地解决家庭在教育理念上的分歧,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教育环境。

第2篇1. 严格与宽松的教育方式:- 母亲(虎妈)希望女儿接受严格的教育,比如学习各种才艺和学科,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隔代教育案例反面(2篇)

隔代教育案例反面(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逐渐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常见的家庭教养模式,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

然而,隔代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亲情纠葛、教育观念冲突等。

本文将以一个隔代教育案例为切入点,分析亲情纠葛下的教育困境。

二、案例描述小明的父母因为工作原因长期在外地,将小明交给了奶奶照顾。

奶奶对小明的宠爱有加,总是满足他的各种要求。

在奶奶的溺爱下,小明变得自私、任性,不懂得关心他人。

而小明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小明,教育观念也与奶奶存在较大差异。

1. 案例一:亲情纠葛导致教育失衡一天,小明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争执,把同学打伤了。

奶奶得知后,立即带着小明去医院治疗,并找学校领导理论。

奶奶认为小明只是调皮,并非有意伤害同学。

而小明的父母得知情况后,深感愧疚,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然而,由于亲情纠葛,父母与奶奶在教育观念上产生了分歧。

2. 案例二:教育观念冲突引发家庭矛盾小明的父母希望小明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奶奶却认为孩子还小,无需过于拘泥于细节。

一次,小明放学回家,没有洗手就吃零食。

奶奶看到后,没有批评小明,反而帮他洗了手。

小明的父母对此表示担忧,认为奶奶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小明的健康成长。

然而,奶奶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孩子还小,不必过于严格。

3. 案例三:亲情纠葛下的心理问题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小明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较为疏远。

奶奶成了小明生活中的重要依靠,他依赖奶奶的关爱。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开始意识到奶奶的溺爱对自己的成长不利。

他开始产生逆反心理,对奶奶的教育方式产生抵触。

在这种亲情纠葛下,小明的心理问题逐渐显现。

三、案例分析1. 亲情纠葛导致教育失衡在案例一中,奶奶的溺爱导致小明形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

当小明犯错时,奶奶没有及时纠正,反而袒护他。

这种亲情纠葛导致教育失衡,不利于小明的健康成长。

2. 教育观念冲突引发家庭矛盾案例二中,父母与奶奶的教育观念存在差异。

中学生隔代家庭教育案例(3篇)

中学生隔代家庭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家庭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选择让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来照顾孙子或孙女。

这种隔代家庭教育现象在我国越来越普遍。

隔代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成长过程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以下是一则中学生隔代家庭教育案例,旨在分析隔代家庭教育的利弊,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二、案例描述小明(化名),12岁,是一名初中生。

由于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小明从小便由爷爷照顾。

爷爷退休前是一名中学教师,文化水平较高,对小明的学习要求严格。

在爷爷的关爱和照顾下,小明成绩优异,性格开朗,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学习问题:小明虽然成绩优异,但学习习惯较差,经常抄袭作业,依赖爷爷的帮助。

爷爷担心小明长大后无法独立,因此对小明的学习要求更加严格。

2. 生活问题:小明在爷爷的照顾下,生活比较安逸。

爷爷为了让孩子吃得饱、穿得暖,经常买一些零食和玩具。

这使得小明养成了依赖心理,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3. 社交问题:小明与同龄人的交往较少,缺乏沟通和协作能力。

爷爷担心小明在外面遇到麻烦,因此限制了他的社交活动。

三、案例分析1. 隔代家庭教育的利处(1)关爱与陪伴:隔代家庭教育可以弥补父母因工作繁忙而无法给予孩子足够关爱和陪伴的不足。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关爱孩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教育经验丰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有更多的人生经验和教育经验,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3)注重全面发展:隔代家庭教育往往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业,还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品德修养等方面。

2. 隔代家庭教育的弊端(1)溺爱现象:部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对孩子过度关爱,导致孩子形成依赖心理,生活自理能力差。

(2)教育观念滞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部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教育观念滞后,难以适应孩子的成长需求。

(3)沟通障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容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四、教育建议1. 增强沟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主动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尊重孩子的意见。

老年人隔代教育问题案例(3篇)

老年人隔代教育问题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退休后选择继续发挥余热,参与到隔代教育中来。

然而,隔代教育在家庭中却常常引发一系列问题。

本文以张大爷家庭为例,探讨隔代教育问题。

张大爷今年60岁,退休前是一名中学教师。

他的妻子王阿姨也退休了,两人有两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

张大爷和王阿姨退休后,便承担起照顾外孙子的重任。

外孙子小强今年6岁,刚上小学一年级。

在张大爷和王阿姨的共同努力下,小强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开朗。

然而,随着小强年龄的增长,家庭中的隔代教育问题也逐渐凸显。

二、案例描述1. 教育观念差异张大爷和王阿姨在教育观念上与小强父母存在较大差异。

张大爷认为,孩子应该严加管教,勤学苦练,将来才有出息。

而小强父母则主张尊重孩子的兴趣和个性,鼓励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培养综合素质。

这种教育观念的差异导致张大爷在家庭教育中过于严厉,而王阿姨则过于溺爱。

2. 教育方法不当张大爷在教育小强时,常常采用传统的“棍棒教育”。

他认为,只有严格管教,孩子才能成才。

然而,这种教育方法让小强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对张大爷产生恐惧。

王阿姨则过于溺爱小强,经常满足他的不合理要求,导致小强形成任性、自私的性格。

3. 家庭关系紧张由于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差异,张大爷和王阿姨在教育小强时常常发生争执。

他们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小强夹在中间,既受到张大爷的严厉管教,又受到王阿姨的溺爱,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4. 孩子行为问题在小强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逐渐出现一些行为问题。

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抄袭、与同学发生矛盾等。

这些问题让张大爷和王阿姨感到焦虑,他们不知道如何应对。

三、案例分析1. 隔代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1)代际观念差异:不同年代的人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不同,导致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差异。

(2)家庭角色定位模糊:隔代教育中,祖父母与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容易产生矛盾。

“隔代教育”让我们“心惊肉跳”

“隔代教育”让我们“心惊肉跳”

“隔代教育”让我们“心惊肉跳”案例一:南岸四公里某居民小区,一位母亲为督促儿子改掉粗心习惯,要求他每天把家庭作业记下来,回家做完后再大声朗读检查一遍。

可孩子嘀咕嫌烦,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瞒着媳妇去学校抄题目,再悄悄替孙子改正错题。

孩子毛病未改,期终考试数学刚刚及格,结果母亲发火、奶奶垂泪,乱成一团。

案例二:沙坪坝陈家湾某社区,一位退休阿婆与她的先生对惟一的外孙子真是疼爱有加,6岁的孩子,在家里是绝对的“大爷”,外公外婆除了无法满足“小皇帝”上天为其摘星星外,对老辈子的拳打脚踢、破口大骂,被老人感受为“享受”。

外孙上学前班了,从家里到学校只有区区300来米的路,老人心疼孩子,却要用“摩的”“专送”。

案例三:解放碑一小区住户,曹大爷受长期在外工作的儿子媳妇委托,在家必恭必敬地伺候着曹家的“香火”——今年刚满14岁的孙子,孩子刚读初中,看到高年级有同学用手机,回家非要让爷爷买一个。

曹大爷经不住孙子的纠缠,掏钱买了手机,结果孩子在课堂上收看黄色短信息,被老师发现,没收了手机。

孩子不服气,邀上一帮“街仔”到老师家衅事。

类似这样的“隔代教育”正越来越多地困扰着现代家庭。

许多老师发现,班上性格有明显缺陷的个别学生,身上都有“隔代教育”的影子,这种现象已引起教育界人士的警觉。

溺爱,是许多老人无法摆脱的阴影如今,只要谈起对孩子的教育,人人都知道不能对孩子溺爱,也知道溺爱只会害了孩子。

但是,落实到具体每一个人身上,一些老人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溺爱孩子。

有心理学家认为,溺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特别是老人,几十年的风雨和坎坷,老人已经别无所求。

但是,许多老人在对待孙子辈的教育上,却或多或少带着某种感情色彩,总认为自己在感情上对子女有所欠缺,想利用对孙子辈抚养弥补一下失去的情感。

由于老人往往溺爱孩子,而较少理会这种满足是否对孩子有益,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个性。

过分保护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

邱育章隔代教育案例分析(3篇)

邱育章隔代教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家庭出现了隔代教育现象。

隔代教育是指在父母因工作或其他原因无法直接抚养子女的情况下,由祖父母或其他长辈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邱育章家庭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隔代教育家庭。

邱育章,男,35岁,已婚,有一个女儿,名叫小芳。

由于邱育章夫妻俩都在外地工作,小芳从小便由奶奶抚养。

奶奶退休前是一名中学教师,对教育有着丰富的经验。

然而,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小芳在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案例分析1. 隔代教育的优势(1)丰富的教育经验:奶奶作为退休教师,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能够更好地引导小芳学习,培养她的兴趣爱好。

(2)温馨的家庭氛围:奶奶对小芳的关爱无微不至,为小芳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3)良好的生活习惯:奶奶注重培养小芳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作息规律、饮食健康等。

2. 隔代教育的劣势(1)代沟:由于年龄差距和成长环境的不同,小芳与父母之间存在一定的代沟,导致沟通困难。

(2)教育观念差异:奶奶的教育观念可能与现代教育观念存在差异,影响小芳的成长。

(3)父母参与度低: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对小芳的教育参与度较低,不利于小芳全面发展。

三、解决方案1. 加强亲子沟通(1)定期视频通话:父母应定期与小芳视频通话,关心她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增进彼此的了解。

(2)节假日团聚:父母应尽量安排节假日与家人团聚,弥补小芳因长期分离而缺失的亲情。

2. 改善教育观念(1)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奶奶应学习现代教育理念,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以适应时代发展。

(2)尊重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应尊重奶奶的教育方式,共同为小芳的成长努力。

3. 提高父母参与度(1)父母定期回家:父母应尽量安排时间回家,陪伴小芳,参与她的成长。

(2)参与学校活动:父母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关注小芳的学习和生活。

四、总结隔代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产物,既有其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劣势。

针对邱育章家庭的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亲子沟通,改善教育观念,提高父母参与度,为小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超级育儿师---隔代教育矛盾

超级育儿师---隔代教育矛盾

隔代教育矛盾一、案例描述天天今年三岁半,脾气不太好,喜欢无理由地扔东西。

在吃饭时,天天只顾自己玩游戏,一边爷爷在追着喂饭,一边妈妈追着问要不要如厕,爸爸只是坐在电脑前玩游戏。

在玩游戏时,爸爸将积木倒入玩具箱,天天想要搭积木找不到积木而发脾气,开始摔玩具。

在面对妈妈的批评时,天天无视批评,而爷爷在一旁总想干涉妈妈的教育,庇护天天。

户外活动,他可以安静等待爸爸玩羽毛球。

但当妈妈上场后,天天追着妈妈跑,甚至在爸爸阻止时,拍打爸爸。

午休后,爷爷奶奶用零食的方法让天天起床,并且也不能主动自己上厕所,需要帮助才能完成如厕。

天天的心里一直记得妈妈和爷爷吵架的这件事,并且反复提起。

二、案例分析1、天天对于破坏的概念的模糊认知。

当爸爸将他要玩的积木放进玩具箱后,他因为找不到积木而扔玩具。

同样的行为在钓鱼游戏中却成为了游戏方式,以至于他没有区分什么是玩,什么是破坏。

2、如厕问题,丧失主动的上厕所的机会。

妈妈总在不停的询问天天是否要上厕所,导致天天形成了等待催着去上厕所的意识。

天天并不是不会上厕所,他只是将积极主动转变成了被动接受。

3、家庭矛盾突出,父母忽略矛盾解决。

爷爷的矛盾在天天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由于妈妈与爷爷的教育理念的不同,两者矛盾较多,而妈妈在面对矛盾时态度比较冷漠,缺乏沟通。

而爸爸只是每天玩游戏,逃避家庭责任,最后成为命令的执行者,这也导致了天天比较粘妈妈行为的产生。

4、父亲陪伴孩子时间较少,与孩子缺乏沟通。

在户外游戏时,在面对爸爸和妈妈离开,天天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

父亲总是在可以陪伴幼儿的时间,选择玩电脑,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亲自关系,也就形成了只喜欢妈妈不喜欢爸爸的情况。

三、破解策略1、制订规则,规定每个人的职责根据家庭的情况,制订相关的规则,比如独立决定,禁止破坏,陪伴家人等规则,每个人都有相应的规则要遵守,规范了每个人都行为,形成了约束,做出更好的行为。

2、如厕训练家长和幼儿一起组装座便器,帮助彼此沟通,让孩子对新的如厕工具感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如厕的意愿。

家庭教育隔代遗传案例(3篇)

家庭教育隔代遗传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城市家庭,很多父母因为工作繁忙,将孩子托付给祖父母或其他长辈照顾。

这种隔代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压力,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家庭教育问题。

本案例以张先生一家为例,探讨隔代教育中的隔代遗传现象及其引发的家庭冲突。

二、案例描述张先生夫妇都是外地来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将刚满3岁的儿子小张交给张先生的父母照顾。

张先生的父母都是退休工人,对小张宠爱有加,从小就将他养成了“小皇帝”。

在家庭教育中,张先生的父母过分溺爱小张,对他百依百顺,导致小张性格任性、自私,缺乏责任感。

张先生夫妇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了让小张健康成长,他们特意从外地回来,希望亲自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

然而,由于生活习惯、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张先生夫妇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三、隔代遗传现象分析1. 溺爱型隔代遗传张先生的父母对小张的溺爱,是典型的隔代遗传现象。

他们从小就将小张视为掌上明珠,对他百依百顺,导致小张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

这种溺爱型隔代遗传,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的性格。

2. 依赖型隔代遗传由于张先生的父母过分照顾小张,使他在生活中养成了依赖心理。

当张先生夫妇回来后,小张仍然习惯于依赖长辈,对父母的关爱和照顾产生抵触情绪。

这种依赖型隔代遗传,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以适应父母的教育方式。

3. 教育观念差异张先生的父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孩子就应该听长辈的话,无条件服从。

而张先生夫妇则更加注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张让孩子在探索中成长。

这种教育观念的差异,使得家庭教育过程中矛盾重重。

四、家庭冲突及解决措施1. 家庭冲突由于隔代遗传现象,张先生一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产生了以下冲突:(1)溺爱型隔代遗传导致孩子性格问题,张先生夫妇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产生分歧。

(2)依赖型隔代遗传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以适应父母的教育方式,产生抵触情绪。

隔代教育出现的案例分析(2篇)

隔代教育出现的案例分析(2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的变迁,隔代教育现象在我国日益普遍。

隔代教育是指由于父母双方因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将孩子交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和教育的现象。

本文将通过一个典型案例,分析隔代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一、案例背景小李是一名5岁的幼儿园小朋友,父母因工作原因长期在外地,无法照顾他。

于是,小李的祖父母成为了他的法定监护人,负责他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教育。

在隔代教育的过程中,小李的祖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小李的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扰。

二、案例分析1. 案例问题(1)过度宠爱:小李的祖父母对小李非常宠爱,几乎是有求必应。

这种宠爱导致小李养成了自私、依赖他人的性格,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2)溺爱教育:祖父母在教育小李时,过于注重物质满足,忽视了对他品德、习惯的培养。

小李在家庭中缺乏规则意识,经常违反家规,但祖父母却因为宠爱而纵容他。

(3)教育观念差异:小李的祖父母与父母的教育观念存在较大差异。

祖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快乐成长,而父母则更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品德培养。

这种观念差异导致小李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价值观混乱。

2. 案例原因(1)祖父母年龄较大,对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了解较少,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2)祖父母对孙子辈的宠爱,源于对孙子的疼爱,但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忽视孩子的成长需求。

(3)家庭沟通不足,父母与祖父母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分歧,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三、解决方案1. 加强家庭沟通,增进父母与祖父母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父母可以定期与祖父母沟通孩子的成长状况,共同探讨教育问题。

2. 父母可以邀请祖父母参加家庭教育讲座或培训,提升他们的教育素养。

3. 建立家庭规则,明确祖父母与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的分工与责任。

例如,父母负责孩子的学业和品德培养,祖父母负责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

4. 鼓励祖父母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情感交流能力。

例如,祖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游戏,增进亲子关系。

5. 引导小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独立思考和承担责任。

2到3岁家庭教育隔代教养的误区案例

2到3岁家庭教育隔代教养的误区案例

2到3岁家庭教育隔代教养的误区案例由于祖父母某些育儿观念相对陈旧,科学性比较欠缺,单凭个别的,表面的经验出发,抚育上对孩子过于纵容,导致孩子养成许多不良的健康习惯,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发育,作为父母应该多给予科学正确得示范与引导,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补救”案例:案例一:孩子睡前哭闹奶奶:多抱抱孩子,他更容易入睡,也很乖。

导致结果:孩子只有在抱着时才容易睡着。

奶奶:孩子睡前闹,给他块糖就好了。

导致结果:孩子总要含着糖才能睡着,容易患龋齿。

矫正版:孩子入睡前要把他平放在床上,抚养者可在身边陪伴。

哼唱童谣或者讲睡前故事,注意睡眠环境的安静、舒适,让孩子自然入睡。

案例二:孩子(五岁):我要喝水!奶奶:好宝贝,杯子放得那么高,你自己拿不到,来,奶奶帮你倒上水,现在还太烫,我来吹一下再喝。

你的手别碰杯子,奶奶喂你。

结果:孩子依赖性强,处处都不想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且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别人。

矫正版:杯子放在柜子里,自己去取吧!嗯,开水要倒在凉杯里过一阵子再喝,真聪明,来,妈妈也口渴了,再给妈妈倒一杯水来。

结果:孩子在妈妈的训练下,自己不但学会取杯子喝水,还能为妈妈倒水喝。

这样就培养了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小事上自己做决定,还能为他人着想,避免自我中心。

专家提醒:当父辈与祖辈之间在教育宝宝的问题上发生分歧时,最好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发生冲突。

宝宝虽小,但他是天生的外交家,当他看到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时,他就会聪明地钻空子。

这不仅对改善他的行为毫无益处,反而会导致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带来更多别的问题。

另外,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那种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带给宝宝更多的不安全感,对他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幼儿隔代家庭教育案例(2篇)

幼儿隔代家庭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因为工作原因,父母无法长期陪伴孩子成长,将孩子交给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顾。

这种隔代教育模式在我国日益普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案例通过分析一个幼儿隔代家庭教育案例,探讨隔代教育的利弊,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案例描述小明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他从小就被送到奶奶家生活。

奶奶非常疼爱小明,每天陪他玩耍、学习,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1. 学习成绩下降:小明在幼儿园时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自从来到奶奶家后,学习成绩逐渐下滑。

奶奶认为小明只是贪玩,没有认真学习。

2. 社交能力不足:小明在幼儿园里性格开朗,和小朋友们相处融洽。

但来到奶奶家后,由于奶奶的过度保护,小明变得胆小、孤僻,不愿主动与人交流。

3. 依赖性强:小明在奶奶家养成了依赖奶奶的习惯,穿衣、吃饭、玩耍等都需要奶奶帮忙。

这使得小明在独立性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4. 健康问题:由于奶奶过度溺爱,小明养成了挑食、偏食的坏习惯,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三、案例分析1. 隔代教育的利:(1)亲情关爱:祖父母对孙辈的关爱往往更为深厚,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2)丰富生活经验:祖父母经历了更多的人生阶段,可以给孩子传授丰富的经验。

(3)弥补父母不足:父母由于工作等原因,可能无法全面照顾孩子,祖父母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2. 隔代教育的弊:(1)过度溺爱:祖父母可能因为对孩子的疼爱而过度溺爱,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

(2)教育观念差异:祖父母与父母的教育观念可能存在差异,影响孩子的成长。

(3)忽视孩子的需求:祖父母可能过于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四、案例启示1. 家庭教育应注重亲子关系:父母应尽量多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 避免过度溺爱:祖父母在照顾孩子时,要把握好度,避免过度溺爱。

3. 传承良好家风:祖父母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传承良好家风。

隔代教育问题多

隔代教育问题多

隔代教育问题多高节奏的现代生活压力下,许多年轻父母整日忙于工作,把照看和教育孩子的重要大事全权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从而使对孩子一生来讲尤其重要的性格形成期0—6岁几乎都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孩子失去了与父母沟通,培育感情的机会,而且由于“隔代亲”对孩子的溺爱,老一辈与现代教育格格不入的教育方法等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使孩子消逝了性格孤僻,与父母感情淡漠,行为、学习习惯不好,自控力气差,综合素养进展不均衡,家长稍有不依,孩子便哭闹不止等问题。

l性格孤僻阻碍孩子成长案例一:一位家长反映,由于他们夫妻俩做生意比较忙,孩子从小送给爷爷奶奶照管。

孩子现在已经上二班级了,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与父母也很少沟通,上课不专心,学习成果不理想,老师希望就孩子教育问题得到家长的协作,可是他们却不知该从何入手。

案例二:烟台一位家长说,孩子已经23个月了,由姥姥照看,父母没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孩子语言进展较慢,并且发音不标准。

案例三:临沂罗庄一位家长苦恼地说,孩子已经三岁半了,从1岁多送到奶奶家,现在孩子接回来了,但是性格孤僻,送幼儿园孩子不愿去,不愿与小朋友交往,也不愿与家人沟通。

专家支招:在孩子6岁前父母应尽可能抽出时间陪伴、教育孩子,科学育儿方法会使孩子受益终身。

“家长辛苦二、三年,孩子受益到永久”。

对孩子来说童年只有一次,请家长且莫忽视了孩子的最佳进展培育时期。

这个时期是孩子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形成的时期,在行为方式上处处仿照大人,假如在这个时期成天跟老人在一起,就会接受一些过时的学问,在思维上接收一些老人的信息。

要避开以上问题的发生,首先,要与孩子成为共同成长的好朋友,要了解关怀孩子的生活。

其次,应培育孩子的责任感,家长要为孩子做表率,做楷模,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

第三,培育孩子的独立力气和与人沟通合作的力气。

l亲情需要培育案例一:孩子上初二了,14岁,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学习成果较差(班级倒数其次名),很多科目不及格。

老人参与带孩子作为父母该如何纠正隔代教育出现的弊端

老人参与带孩子作为父母该如何纠正隔代教育出现的弊端

案例一、有对父母因为在外打工,孩子一直放在爷爷奶奶家,到了上中学的时候才接回。

但是因为长期的分离,亲子关系如何也修补不好,而且还有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也不好约束,父母后悔没有早点让孩子回到自己身边,当时光想着孩子小谁带都行。

案例二、同事说她家孩子之前保姆带着,保姆50多岁,看孩子很用心他们都很放心。

但是这几天保姆有事,她又上班,只好让孩子的小姨带几天孩子。

这一对比,她发现孩子跟着小姨的时候更开心,而且早上她上班离开孩子根本就不会吵闹,在家里也是找小姨,小姨还会很多儿歌游戏,孩子跟着学到了很多。

这跟保姆带是不同的,保姆看着也就是别磕着碰着而已。

案例三、同一小区的一个妈妈带着女儿在等出租车的时候,碰到一个奶奶带着孙女也去公园玩。

妈妈带的女儿穿着裙子,而奶奶带的孙女穿着长衣长裤,奶奶还说年轻妈妈,给孩子穿得太少了感冒就不好了,年轻妈妈说这个季节就是穿裙子了,大家都是这么穿,给孩子穿长袖孩子会热的。

到了公园玩的时候,妈妈带的孩子自由的跑来跑去,奶奶带的孩子也想跟着玩,但是奶奶说那样很危险,就让她坐在一个地方不是吃东西就是喝饮料,就是不让她跑。

上面三个例子,你能够看出年轻父母和老人带孩子的区别吗?不要觉得孩子谁带都行,直接把孩子扔给老人自己乐得清闲,有说话还打着“让孩子陪伴老人,是孝敬老人”的旗号,让老人看孩子理所当然,这不仅是父母不负责任,更是对孩子的未来不负责任。

隔代育儿代替不了亲子育儿,不要觉得孩子小,只要吃好、穿好就可以,孩子在0-6岁,尤其是0-3岁,是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是智力开发、性格和习惯形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关键期,敏感期阶段需要奠定孩子的基础,错过了无法弥补。

01年轻父母与老人带孩子的区别年轻父母和老人带孩子的初衷都是相同的,让孩子健康成长,但是在细节上却又是不同的。

主要表现在下面6个方面:1、心理状态不同(1)年轻父母抚养孩子多是教育和培养,会让孩子全面发展。

(2)老人带孩子注重的是安全,看护好不出意外情况就是最好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隔代教育的反面案例
背景:孩子主要由隔代老人管理和教育,父母有时也插手,妈妈不在爷爷家。

初中后就不想上学了,遇到困难退缩。

并且孩子对父母的关爱很渴求。

一般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一种态度就是我看看这困难是怎么形成的,我怎么努力能解决它。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这事难,我躲着走。

我退缩了。

原生家庭和三口之家混在一起,孩子的教育和扶养责任在老人身上(爷爷强势),老一代对孩子的教育发表一个意见,年青一代也发表另一个意见。

老一代倾向于生活上松,学习要求还特高。

这样的一种要求管理方式,就让孩子生活上要求松的时候,让孩子不能养成艰苦奋斗刻苦努力、执著认真这样的性格。

但是学习上要求高,孩子做不到,因为他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没有形成那种能力。

你要求高,他觉得达不到,达不到就退。

退的时候,爷爷倾向于放(孩子不愿去幼儿园,爷爷就说那就不去了。

孩子上学不愿意去,爷爷也不说什么)。

我们在分析这个事时,并不是说谁有责任,谁没责任。

而是分析最后怎么形成这个样子了。

形成这样子的原因。

既不是爷爷让他不上学,也不是父母不让他上学,而是我们这样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孩子有缝隙可钻,结果是不上学。

所有人都爱这个孩子,4个人的爱在孩子身上,好象未必都是好的。

最好是和老人分家住,或者回老人家吃饭。

但是主要的教育和管理责任应该在父母身上,这样避免了多头管理。

孩子不上学,和多头管理有关。

另外潜意识里,还有另外一种倾向,就是因为妈妈不在这个家。

妈妈在这个家庭是弱势,爷爷是强势,孩子如果好好上学,爷爷的强势就继续维持。

但是潜意识里孩子又觉得跟父母又挺亲。

希望父母也在自已生活的重要位置上。

所以他不上学的时候,爷爷受到打击,你看爷爷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所以爸爸妈妈就出现了。

这就是孩子感觉的,当他不上学时,家里的关系就改变了。

变成什么样子呢,爸爸妈妈的重要性突出出来了。

和孩子联系紧密了。

解决:
父亲第一,应该支持母亲,带着孩子和父母分开住。

因为这是对孩子教育的需要。

第二,父亲要跟孩子多进行一些交流,让儿子感觉到你这个父亲是爱他的,而且对他是有要求的。

希望他能健康成长。

从妈妈这个角度,妈妈应该理直气壮地去教育孩子。

而且不要考虑我说什么会不会他爷爷不同意。

因为爷爷的方式教育孩子现在证明有些偏颇。

我们要改变的话,恐怕就得从妈妈做起。

因为妈妈和孩子接触多,您要认为您有权力、有地位、有资格来管这个孩子。

(孩子有时会提出来一些小要求(如要妈妈倒杯水,还等不得,如不满足,妈妈担心伤害了孩子。


这是孩子小时候在老人家形成的习惯,所以在他身上表现这个不是对着妈妈的。

妈妈要意识到这一点,而且要提醒孩子这一点。

然后能拒绝的尽量拒绝,既不发脾气,但是也不能完全按着他说的做。

相当于你们之间重新建立一种新的互动模式,好的互动模式。

他原来那种方式,跟爷爷奶奶建立起来的方式并不是健康的。

所以妈妈要通过努力慢慢调整他的这种方式。

如果他自已遇到困难,知道自已克服,他上学也就不害怕了。

就这么简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