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资料合集目录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当代价值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五、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强调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它认为,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活动,是人的生命之本质。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直接改变客观事物的状态和性质,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
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自觉的能动性活动。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断地实现自己的目的和理想。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醒我们要注重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我们实现自己目的和理想的必经之路。
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去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醒我们要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
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强调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伟大意义和当代价值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伟大意义和当代价值《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所写的一份提纲性文稿,它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重要奠基之作。
马克思在这份提纲中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伟大意义和当代价值,为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们的实践是指导他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
”这句话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取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感知和体验,进而形成对世界的认识。
实践被视为获取真知的途径,也是真理的标准。
这一思想为我们明确了认识的本质和真理的标准,为我们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今天,这一观点对我们的当代社会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只有不断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使我们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问题。
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不断加强实践锻炼,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不断拓展认识边界,以更加科学的认识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二、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还指出:“人们的实践不仅构成自然界的物质变革过程,同时也构成人类自己的变革过程。
”这句话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不仅仅是认识的基础,更是改造世界的动力。
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同时也改造自己。
正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今天,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这一观点对我们同样具有重要启示。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只有不断改造自己,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不断改造世界,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增强改造世界的意识,不断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专业:马化姓名:陆剑峰学号:120510020004 摘要:人们在研究和探讨实践的观点的时候,往往都是从实践本身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去分析和探讨,但是这样难免有所偏颇,不能全面理解实践观点的真正内涵,同时与马克思对于实践观点的本意可能有很大的出入。
故本文力图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进一步深化和理解出发,重新解读实践观点的历史意蕴,同时也揭示出其方法论意义和在当代社会所具有的价值。
关键词:实践、方法论意义、当代价值一、实践的定义谈论实践的观点,首先我们必须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实践,实践具有哪些基本的属性,实践具有哪些重大的作用,以及实践与认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只有全面搞清楚实践本身的深刻含义以及它与认识之间的联系,我们才能运用实践的观点去指导我们的现实生产生活。
实践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动的探索、改造和利用客观实践的物质性的、社会历史性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的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实践的中介三个部分。
实践的主体即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即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的中介就是改造客体所利用的工具。
实践具有三方面的特点,即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物质性:就是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客体、手段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引起的客观世界的变化,也是人们可以意识到的客观实在:实践的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也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自觉能动性:即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是真正的实践的意义。
社会历史性:即实践一开始就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任何人都离不开社会的联系。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都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意义在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中,实践观的本质、范畴、含义及其理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化。
众所周知,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理论核心,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基础。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理论界对马克思实践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解读,对当代中国建设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全面把握实践观的合理内涵,是正确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并进一步正确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理论根基,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马克思讲实践,即在强调主体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实践理解人,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也是实践的。
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科学的实践观点是认识论和历史观基本的首要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首要的观点。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不懂的社会实践的意义,就无法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从实践观点出发,科学的解决了哲学史上长期悬而未决的关于什么是判断认识和理论真理性的标准问题。
费尔巴哈和其他旧唯物主义一样,虽然主张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们的思维可以正确地认识客观存在,但由于没有科学的实践观点,因此始终没有正确的说明真理的标准问题。
费尔巴哈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困惑,有时他认为“多数人的意见”是真理的标准,在一般情况下他将感性直观看作是真理的标准。
可见,他实际上仍然是在主观意识范围内来寻找真理的标准,这也表现出了他在认识领域中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马克思认为,客观世界既是人们认识的对象,又是人们改造的对象,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正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人们的实践是检验认识和理论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离开实践来争论思维的真理性和现实性是错误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不仅包括物质生产实践,还包括社会政治实践和思想、文化、科学实践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指在实践中要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不把自己的主观臆想强加给客观事物。
马克思主义强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而不是凭空臆想或者片面理论进行判断。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工具,它要求我们辩证唯物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和矛盾冲突,善于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出发,进行科学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使我们能够站在实践的立场上,深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行动方向。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交融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实践的产物和指导实践的工具,而实践则是验证和发展理论的实验场。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联系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矛盾和困难,才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了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
任何一种认识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任何一种实践都是对认识的检验和发展。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目的和结果。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修正我们的认识,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真正理解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强调了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只有密切联系群众实际,才能深入了解人民的利益和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任何学说截然不同的一个显著标志。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本点,是一切理论的起点和落脚点,是检验理论的尺度和标准。
一、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包括了丰富的内涵,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线。
实践观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观,是一种辩证唯物的认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张,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即认识是由实践产生的,而且是认识的目的地,即认识的实质是为了指导实践。
实践观是与改造社会现实的理论联系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主体是人,人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认识客观世界,而且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张改造世界的实践是认识的实践和政治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特色就是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实践的基本规律。
二、实践观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是理论上的问题,更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实践张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实践中的问题,思考口中的问题,而思考又指向实践。
实践观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还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等问题,是在各种历史时期,对中国和世界社会所有重大问题提出理论指导和治理问题的科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关键在于增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作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今天,只有不断深入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论文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在实践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略次要矛盾。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相关论文。
仅供大家参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全文如下: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质,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对其的发展,对于我们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的指导地位,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由邓小平加以实践和阐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它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拨乱反正,彻底结束了“左”的思想束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根据我国建设实际做出了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的重要决策。
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这标志着作为一个有整体构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这个理论是邓小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期历史经验、全面分析当代国际关系形式,深刻认识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和历史走向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的提出,极大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基础性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正活化了,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短短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共产党不仅迅速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而且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作者:唐超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1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散发在全世界,尤其在深深影响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就在于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哲学中,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他哲学观点的创新与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在中国也得到了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基本内涵通过对人类历史研究发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长期在森林中进行着原始森林生活,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这些类人猿不断进行捕猎获取食物,完全作用于自然界,从爬行到站立走路,把树枝和石器作为自身生存的生活之地。
并且实践劳动促进了人脑的进化,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结成了社会关系,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形成极大地促进语言文化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存得以持续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来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解决后,才有机会和条件去解决一些与人类生存和生活相关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政治法律、医疗卫生等才有机会发展,这是为了人类社会持续不断的发展。
所以,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和强大基础。
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生产力不断提升,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工具和科技等会不断得到改变,生产力的提升促进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人类关系比较凸显,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社会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文明发展成果也得到极大丰富。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是主体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要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而创立的,实践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
实践主体就是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实践主体具有一定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可以通过实践中介作用于实践客体。
客观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人对实践活动的认识能力也在增强,即人的主观能力增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强调理论要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这一观点突破了唯心主义的思维定势,将认识的源泉归结为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认识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从中总结经验,提炼规律,形成理论,再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不断丰富和发展认识。
第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理论要经过实践的验证。
实践应该是理论的执行者和检验者,理论应该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第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知识和实践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通过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提醒人们不要陷入空想和主观主义的泥潭,要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努力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不断地实践去验证和修正理论,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认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现实性和多样性,要求人们根据不同的实践情境,采取不同的实践方式和方法,因地制宜,开拓进取。
只有根据实践需要,不断革新实践,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和方法论,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强调理论要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知识和实践的关系、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贯彻落实,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概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要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是认识的源泉和标准,是真理的标准,把真理与实践分开,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一元性、辩证性和历史性。
实践始终是真理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标准,实践是人类认识的途径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社会发展的启示在于,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改造社会的根本途径。
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途径和方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指导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是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作用,具有持续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和基础。
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不是从空中掉下来的,而是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和验证的。
只有实践证明了某种观点的正确性,才能承认其为真理。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指出,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唯有通过实践活动,人类才能改造世界,实现自身发展。
第四,实践是实现人类理想和价值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活动不仅是改造世界的手段,也是实现人类理想、追求价值的途径。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自身的理想,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就是在这四个方面展开的,它强调实践的根本作用和重要性,指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下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下的理解摘要:马克思说“实践出真知”。
七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创作了《实践论》。
那么什么才是实践呢?当代大学生的实践又该何去何从?关键字:实践马克思主义当代大学生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区别于其它以往的哲学观点,有鲜明的独特性。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认为,实践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感性活动”、“对象性活动”。
因此,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感性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在改变外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
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讲的实践就是人们所从事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感性物质活动,是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统一并使人类获得生存、发展和解放的社会历史进程。
二,实践观的基本特征1)实践是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实践观的扬弃和超越。
马克思既不把实践看作是纯思辨的理念活动,也不认为实践只是饮食男女等物质活动,而是把它理解为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
他立足于劳动生产的基础上,阐明这种现实的感性活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活动。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并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而劳动充当着感情媒介的作用,劳动是人的类本质。
他在《资本论》中对劳动过程作了深刻的剖析,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
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古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
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
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作为人身外的自然界是物质的,人自身(作为劳动力)也是物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传导物——工具,也是物质的。
试述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试述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把人理解为一种对象性存在,以“现实的个人”为历史存在的前提,以“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为生命存在和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活动,赋予实践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地位。
实践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生性动力。
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合成一定的交往形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实践蕴含于生产力之中,随着人的需要的不断增长,实践发展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当生产关系阻碍实践发展时,人必然通过实践使生产力冲破旧的生产关系束缚而不断释放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因此,实践需要和实践发展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内生性动力。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
心思想之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它不仅指导了马
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也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体现在理论创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践观促使
我们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思考和总结。
实践观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
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要围绕着实践去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解。
实践观还告
诉我们,实践是一切理论的源泉,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主
义建设。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促使我们不断创新社会主义理论,使其更加符合新
的时代要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在新时代的中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等各个方面取得更加巨大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实践
观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给我们提供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方向和方法。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贯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们才能够认真
总结和研究实践经验,发现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
加辉煌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当代价值
格 拉 底 。由此 . 方 打 开光 怪 陆 离 的哲 学 之 门 。“ 苏格 拉 底 第 一 个 把 哲 学 从 天 上 扯 了 回来 . 引入城邦甚 至家庭 之中 . 使 之 考
虑 生 活 和道 德 , 善 和 恶 的 问题 。 ” 苏格拉底该观 点 。 被 哲 学 诸 家 公 认 为是 一 种 实践 范 畴 的 凸 显 。如 果 以现 代 眼光 来 看 待 、
曼 努伊 尔一 康德认 为 : 实 践 法 则 乃 道 德 法则 , 可 束 缚 一切
有 关 幸 福 的 法 则 .研 究 实 践 的 根 本 — — 人 类 寻 找 永 恒 的标 准. 即纯 粹 的道 德 法 则 。实 际 上 , 道德与幸福不兼容 。 弗里德里 希一 黑格 尔对实践 的研究未 限定范 围( 主 观) .
划 地 从 事 自己 的 劳动 、 实践。 总而言之 , 马 克 思 实 践 观是 主观
至 于 实 践— — 这 一 哲 学 具 体 范 畴 之 滥 觞 . 当上 溯 先 贤苏
与客观 、 主体 与 客 体 、 对立与统一的基石 , 构 成 了 马克 思 哲 学 的精 髓 与 核 心
《 提纲》 的重大意义在于 , 它 是 马 克思 实践 观走 向完 全 成 熟 的重 要 标 志 。 该 短 文 言 简 意 赅 、 高屋建瓴 . 对 实 践 理 解 深 刻、 到位 , 把客观现实性 、 主 观 目的性 的统 一作 为理 解 马 氏实 践 观 的 本 质规 定 。 一方面 , 从 客 观 现 实 的 活 动形 式 出发 . 规 定 实践 . 把实践理解为人“ 现实 的、 感 性 的活 动 ” 。 进 而 从 根本 上
论话语下 . 实 践 的 观 点 亦 有 举 足 轻 重 的地 位 。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作者:孙铭阳安金凤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04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首要的就是实践观。
实践观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别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起点、形成和发展完善。
马克思认为实践具有矛盾的本性,在认识论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经过了历史与人民的检验,对推动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意义与价值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4-0026-03列宁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1]在马克思提出唯物主义实践观之前的哲学家们,都未能阐明“实践”真正的内涵。
实践作为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核心概念,其形成不是凭空产生的,也并非一蹴而就。
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形成过程,有助于准确理解其科学内涵,论证其基础性地位,更好地探寻它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与发展(一)起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又名“巴黎手稿”,写于马克思的青年时代。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及实践的观点。
虽然从来没有过于直接地在《手稿》中阐述,但他将实践的观点融于他提出的劳动观点之中。
他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1]。
毫无疑问,书中对于理论的讨论都是以实践思想为基础的。
我们可以将《手稿》分为三个部分来看,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弊端,对其不合理性进行了批判;第二部分阐述了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一个必然环节;第三部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体系进行了批判。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和新时代对实践观的要求入手,探讨了实践观的内涵与特点、在新时代的意义、引领社会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实践结合以及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指导作用。
通过分析实践观在新时代的重要性、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现实意义,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
实践观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不仅可以更好地解决当代社会问题,还能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新时代、内涵、特点、意义、社会发展、结合、指导作用、重要性、影响、现实意义。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地位和现实意义。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群众、联系时代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同其他任何哲学思想和理论观念进行斗争的武器。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掌握真理、推动真理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实践观能够引导人们认识真理,获得真理,推动真理的发展。
实践观对于指导人们的认识和行为,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实践的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更加注重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群众、联系时代,更加注重推动社会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实践相结合。
1.2 新时代对实践观的要求一是要求实践观与时代精神相契合。
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代,实践观必须与时代精神相契合,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二是要求实践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实践观必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是要求实践观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和把握。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价值的标准,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和实践与认识、实践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现实意义展开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证明的东西才是真理,而不能用主观想象的东西来确定真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就是这样,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推动认识运动的动力。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积累新的认识素材,促使认识向更深一步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认识又指导实践。
只有在认识的指导下,实践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辩证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这里的实践与实践包括社会实践和思想实践。
社会实践和思想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社会实践能够促进思想实践的深化和发展,思想实践又促进社会实践的实现和改造。
实践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不仅包括社会实践和思想实践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社会实践中不同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实践交流与合作,推动社会实践的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现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观教导人们关注实际问题,关注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
只有深入实践,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本质,找出问题的根源,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首先将对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进行系统的概述,包括其实践概念的内涵、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以及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等方面。
随后,本文将分析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特别是在指导社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理解,并探索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实际运用,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作为其哲学理论的核心,是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的一种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不仅仅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更是一种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主体性活动。
这种活动不仅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更揭示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能动性。
在他看来,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人类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
这种能动性不仅体现在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上,更体现在人类对于社会的改造上。
通过实践,人类不仅能够认识世界,更能够改变世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指出了实践的社会性。
他认为,实践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这种社会性不仅体现在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上,更体现在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手段上。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需要相互合作、相互依存,共同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
这种社会性使得实践活动成为一种集体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揭示了实践的历史性。
他认为,实践是一种历史性的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阶段,实践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和手段都会有所不同。
这种历史性使得实践活动成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使命的活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观点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意义更加突出,对于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在于引领人们正确认识世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和问题,要正确认识这个世界,就需要立足于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摆脱主观臆断和片面观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只有把认识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才能避免片面和错误的认识。
在新时代,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注重实践,从实践中认识事物的本质,正确把握世界的发展方向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指导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不断积累经验,不断丰富认识。
在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成长的需要都需要我们积极投身于各种实践活动中。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不断增长见识,不断完善自我,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验证自己的认识,才能让认识更加完善、更加深刻。
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引导我们不断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目的性的,是为了改造和进步世界。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新时代,社会的进步需要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来。
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发现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转化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贯彻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去,通过实践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专业:马化姓名:陆剑峰学号:120510020004 摘要:人们在研究和探讨实践的观点的时候,往往都是从实践本身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去分析和探讨,但是这样难免有所偏颇,不能全面理解实践观点的真正内涵,同时与马克思对于实践观点的本意可能有很大的出入。
故本文力图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进一步深化和理解出发,重新解读实践观点的历史意蕴,同时也揭示出其方法论意义和在当代社会所具有的价值。
关键词:实践、方法论意义、当代价值一、实践的定义谈论实践的观点,首先我们必须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实践,实践具有哪些基本的属性,实践具有哪些重大的作用,以及实践与认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只有全面搞清楚实践本身的深刻含义以及它与认识之间的联系,我们才能运用实践的观点去指导我们的现实生产生活。
实践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动的探索、改造和利用客观实践的物质性的、社会历史性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的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实践的中介三个部分。
实践的主体即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即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的中介就是改造客体所利用的工具。
实践具有三方面的特点,即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物质性:就是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客体、手段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引起的客观世界的变化,也是人们可以意识到的客观实在:实践的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也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自觉能动性:即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是真正的实践的意义。
社会历史性:即实践一开始就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任何人都离不开社会的联系。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都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实践包括三中形式,即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还有精神生产实践。
人类总是通过实践在创造和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环境、自身。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对实践能动的反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反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或者要想达到对客观世界改造获得成功,总是要经历实践,然后获得认识,通过获得得感性认识去指导实践,然后再获得对于事物更为理性的认识,接着再去实践,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以至于不断完善认识,获得真理,并且指导人们不断的取得实践的胜利。
二、实践的观点的内涵所以这些都是大家通过原来的知识经验积累对实践比较直观的认识,通过这些认识,我们了解到实践的内在含义和基本属性,以及它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重大意义。
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还应该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的内涵,以此更深入的把握马克思本人对于实践的深刻见解。
马克思曾经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第一次表达了自己的实践观点,恩格斯于1888年发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将之公诸于世,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实践观点的提出,就使得新旧唯物主义分道扬镳,同时也揭露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同时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就把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总的来说,实践的观点贯穿了整片文章。
因此,实践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并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相区别的根本点。
实践观、实践性,才最终使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克服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缺限,从而完成了哲学史上伟大变革。
实践的观点在《提纲》中主要有一下几点:(1)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第二条):(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八条):(3)实践是环境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第三条):(4)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六条:(5)新唯物主义的使命不仅仅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去改造世界,即要去实践。
但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若是只是对实践的观点认识到这一程度,那么这还不足以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最核心的观点。
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应该站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实践的出发点和立场上去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
在“人类实践活动”和“客观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类总是在原有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物质世界,在现有的物质世界的生成过程中起这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只有既认识到客体的客观性,尊重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又认识到现实主体中所包含的人类主体性,把现实的客体当做人类主体认识和改造的结果,即现实的物质世界是人类对过去客观世界能动的改造。
从主体的感性的角度去看待客观世界,也就是我们从实践这一联系主客观、作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桥梁的角度去认识这个世界,去作为我们行动和思考的出发点,立足点,这才是实践观点更深一层次的意蕴。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方法论意义及其现实价值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首要意义就在于:它要求我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以及从人的自身主体性当中,去理解自己与自己所处的环境及其自己所进行的活动。
也就是要从“现实的感性的客体”方面去理解和指导实践。
在人类以往的实践过程当中,人们往往只关心实践的客体,从客体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马克思在《提纲》中就深刻剖析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实践观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他指出旧唯物主义是一种直观的唯物主义,是“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其根本的错误就在于脱离了实践,只是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抹杀了实践活动的能动意义。
马克思说,费尔巴哈和先前的唯物主义者一样,只是把事物、现实、感性当作有别于思维的存在,有别于主体的客体,而不是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对象来理解,不是从主体所加于客体的能动作用来理解,由此即造成了主体的能动性被忽视了。
相反,唯心主义实践观则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观的能动性,把实践的能动性归结为意识的能动性,从而用精神去解释历史。
两者都是从实践观上割裂了主观的能动性和客观的物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也就是说,正是从马克思凯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才真正开始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强调人在实践中真正的主体地位,这一方法论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非凡的世界观意义。
2.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可以为我们增强我们判断实践活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自觉性,可以为我们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从而促使人类社会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人类现在所面对的客观世界,总是以前的人类在当时的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的条件下而形成的。
也就是说,以前人类在对客观世界改造和重塑之后,产生了我们现今的环境。
既然如此,那么就应当而且必须从原先历史阶段上人们的实践活动及其在现实客体世界的生成过程中所起过的作用来认识和把握现实客体世界的其然及其所以然。
也就是说不仅要把客观现实世界及其运动状况看作不依既定的现实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且要透过直观的客观性,看到客体本身内在地包含着的原先阶段上人类实践活动的印记,把它们当作以往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如果人们可以从这一角度去认识世界,进行实践,那么人们不仅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更加具有意识性和主动性,而且当实践出现挫折甚至失败的时候,可以及时分析失败的原因,主动地调整实践的策略,从而指导实践重新走向正轨,获得成功。
放在当代来说,也就是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的实践的时候,我们应该遵循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地来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
但是,当实践出现偏差的时候,比如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冷静下来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和解决的策略。
不要认为是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过了头,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的运用主观能动性,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没有正确认识和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才会出现失误。
3.实践的观点其实也包含了“新唯物主义”对待现实的革命的观点和态度。
也就是说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不满足与只通过理论去认识世界,那么就必定对世界作出彻底的变革,彻底改变人们受压迫受奴役的悲惨命运,使人们获得彻底的解放,实现自由、平等、和谐的发展,从而进入共产主义的理性王国。
而且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的“解放”,并不是抽象的个人的概念,而是植根与广大的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之上,肩负着艰巨的使命和任务,从而实现无产阶级直至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
也就是说,实践观点的提出,为我们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通过无产阶级建设社会主义,直至最后实现共产主义,使人类实现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参考文献:[1]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A]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四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3]高湘泽,马克思‘实践的观点’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意蕴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月刊2011 年第10期[4] 冯錦聚,王展飞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2月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