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说

合集下载

日喻说总结知识点

日喻说总结知识点

日喻说总结知识点引言日喻说是一种寓言故事,通过比喻的手法来传达哲理和道理。

寓言故事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概念和道理。

在日喻说中,每个角色代表一种特定的品质或特征,通过这些角色的互动来表达一种道德准则或价值观。

本文将结合几个典型的日喻说故事,总结其中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寓言故事。

知识点一:用自然动物的行为寓言人类生活日喻说的特点之一就是采用动物或自然现象来描绘人类的行为或思想。

这种比喻的手法可以使故事更具趣味性,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比如《乌鸦和狐狸》这个寓言故事,它讲述了一个狐狸通过奉承咆哮来夸张赞美乌鸦的歌喉,结果乌鸦因为得意忘形而被狐狸把它的食物夺了去。

这个故事通过狐狸和乌鸦的互动,讽刺了人们在面对 flattery (谄媚)时容易变得骄傲自大。

这个故事提示我们要谨慎对待别人的奉承,不要被表面的赞美冲昏头脑。

所以说,通过自然动物的行为来寓言人类生活,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道德情操等方面的知识。

知识点二:道德准则与生活智慧日喻说中的每个故事都蕴含着一种或多种道德准则,这些准则在故事中往往隐晦地表达出来。

比如《乌龟与兔子》这个故事,它通过兔子的骄傲与懒散以及乌龟的坚持不懈来告诉我们“不要骄傲自大,要脚踏实地,勤奋努力”。

这种生活智慧在日喻说中随处可见,比如《蚂蚁与蝗虫》中蚂蚁的勤奋和蝗虫的懒惰、《狼和羔羊》中谎言与诚实之间的对比等等。

这些寓言故事通过对人的品行、品质和行为的描绘,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道德准则,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

知识点三:智慧和机智日喻说中的一些故事突出了智慧和机智的重要性。

比如《牧羊人与狼》这个故事,它告诉我们“不可乱报喜,行事要谨慎”,以便避免因为虚假的报喜而失去信任。

又比如《渔夫与金鱼》这个故事,它通过渔夫的贪婪和金鱼的智慧来告诉我们“贪婪是招来灾祸的原因”,只有懂得知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些故事通过描绘不同角色的智慧与机智,提醒人们在生活中要有正确的行为和思维,要善于做出明智的选择,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困难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

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题目及参考范文

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题目及参考范文

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题目及参考范文一、苏轼在《日喻说》中曾讲过这样的故事:很多南方人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水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

但他们并非随随便便就能如此,一定是领悟到了其中的规律。

而每天住在水边,经常探索尝试,慢慢地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有些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潜水的人询问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去水中试验,没有不淹死的。

这个故事对你的学习或者生活有何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参考范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育家陶行知有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动出真知,让人深受其益。

因此,真正的智者,都会重视实践,以行增知。

列宁说:“要学会游泳,就要先下水。

”苏轼在《日喻说》中所讲的故事,是这方面最好的阐述。

南方人七岁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水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并非他们天生具备游泳的知识,而是住在水边,经常与水接触。

实践多了,自然可以掌握规律。

这也是毛泽东当年要去农村调查,走访南方多个省份的原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实践,更不可能掌握真知。

所以,一直在一线经历战火考验的廉颇,能深知敌强我弱,坚守不战,而只会夸夸其谈的赵括,则会罔顾现实状况,盲目出击。

两相比较,不能不感叹实践之可贵。

实践,可以长才干,增见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诗句,启迪了无数古代读书人。

他们像王阳明、曾国藩一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实践长才干,增见识。

吾辈青年生逢盛世,时代提供了大舞台。

我们更应该乐于实践,以行动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或像徐本禹一样,致力于教育扶贫;或像宋玺一般,投身于国防建设;或像秦玥飞一般,助力于乡村振兴……只要愿意行动,就可以磨炼意志,提升素养,增长才干,开拓眼界,最终让我们成为眼中有光、脚下有印的大写的人。

实践,可以纠偏差,得真理。

诗人泰戈尔说:“当你把错误全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

”探索未知领域,走向全新领域,难免会犯错误,绕弯路。

但只要勇于行动,就能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一步步纠偏,最终走向正确的道路。

《日喻》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篇(含答案与翻译)

《日喻》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篇(含答案与翻译)

《日喻》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与翻译)【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1)蔽林间窥之()(2)稍近益狎()(3)驴不胜怒,蹄之()(4)扪烛而得其形()14.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

这个句子是(2分)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16.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

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4分)【参考答案】13.(1)偷看(2)更加(3)用蹄子踢(或“踢”)(4)摸(每题1分,计4分)14.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答后半句亦可,其它的“者”都理解为“……的人”)15.(1)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2分,主要以“骇”、“遁”、“且”、“噬”为采分点。

)(2)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像蜡烛。

”(2分,以“或”、两个“之”为采分点。

)16.参考答案:①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②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③认识事物要亲身实践,不能主观臆断;④要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盲目推断。

评分标准: 4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日喻说文言文翻译以及注释

日喻说文言文翻译以及注释

日喻说文言文翻译以及注释日喻说主旨在说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

而应像南方弄潮儿日与水居那样,从学习和实践中求得真知。

文章譬喻生动,说理深入浅出。

日喻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日喻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日喻说文言文翻译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象铜盘。

”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声音。

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

又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象蜡烛。

”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

有一天,瞎子摸到了管乐器籥,又认以为是太阳了。

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而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

这是由于瞎子从未见过太阳而只是听人说说的缘故。

抽象的道理比起太阳来要难见得多了,而普通人尚未明白它,也与瞎子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两样。

了解道的人要告诉别人什么是道,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并不比铜盘与蜡烛的比喻更形象。

从铜盘到钟,从蜡烛到籥,一个譬喻接着一个譬喻地形容变化,这还有尽头吗?所以世上讲道的人,有的是就其看到的来解释道,有的是没有见过道而主观猜想它,这两者全都是求道的弊病。

然而道是永远不可求得的吗?我说:“道是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而不可以强求的。

”什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孙武子说:“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自投罗网,而不陷入敌人的圈套。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而得到道。

”不去强求而自然而然得到,这就是致的意思吧!南方多善于潜水的人,这是因为天天与水为伴的缘故。

他们七岁就能趟着水走,十岁就会游泳,十五岁就会潜水了。

那潜水的人难道是随便学会潜水的吗?一定是掌握了水的规律。

天天与水打交道,那么十五岁就可以熟悉水性。

从小不接触江河湖水的人,即使过了三十岁,连看到舟船也会害怕它。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了怎样潜水的方法,照着潜水人的讲解而到河里去试着游水,却没有一个不遭没顶之灾的。

所以凡是想不学习而一心求道的,其实都象北方人学潜水一样。

苏轼《日喻》

苏轼《日喻》

苏轼《日喻》赏析1苏轼之文长于说理,往往“昭晰无疑”(《艺概?文概》),长篇论说文是这样,短小精悍的杂说也莫不如此。

而且杂说较之正式的议论文更灵活,笔调更从容,“能道意所欲言”(《答王庠书》),充满了诗一样的情趣和哲理,愈加耐人寻味咀嚼。

本文就是其杂说中的代表作。

文章一开头就叙述故事,这种故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都不明确(即使虚拟的也没有),其结构是抽象的,是作为论据的“寓言”。

因其描写生动,故而显得具体实在,说服力极强。

它告诉我们:任何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如果撇开感性经验而单靠间接经验,就像瞎子那样“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那么势必会“转而相之”,混淆这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臆测,杜撰,闹出“闻钟以为日”“扪烛以为日”的笑话,那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作者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求达也无以异于眇。

”如果单凭“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然而单有感性经验还不够,还得亲自实践,多次探索,方能掌握道;作者认为“道可致而不可求”。

那么“致”与“求”有什么区别呢?作者引古人语对“致”作了解释:“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这里的“致”就是一种“循序渐进”,平时积学,自然得“道”的意思,学至则道自致。

譬如军队能够掌握主动权,可进则进,可退则退,待时机成熟就行出击,才能获胜,若牵“求”胜利,就成了“致于人”了,就会失败。

求道也是如此,如果经过平时不断的实践,而不是急于求成,那么道是可致的。

作者为了论证这个观点,又给我们讲了另一个寓言故事。

作者发现“南方多没人”,而北方则少有,原因何在?就在于“南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因为“日与水居”,故能渐识水性,“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水之道者。

”懂得水性(“水之道”)方才能“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日喻说 有感

日喻说  有感

附原文及译文日喻说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为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

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把它当作太阳。

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

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

日喻说阅读答案

日喻说阅读答案

日喻说阅读答案日喻说阅读答案日喻说文章主旨在说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

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日喻说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1],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2],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1]籥(yuè):古代的一种竹制管乐器。

[2]没人:能潜水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扪烛而得其形扪:抚摸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达:通达C.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既:尽,完了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务:致力、从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扣盘而得其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青,取之于蓝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3.下列各项中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日喻说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

《日喻说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

《日喻说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日喻说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日喻说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注: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

籥(yuè):古代的一种竹制管乐器。

没人:能潜水的人。

1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扪烛而得其形扪:抚摸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达:传达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致:自然获得、得到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务:致力、从事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扣盘而得其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

日喻说文言文

日喻说文言文

日喻说文言文〔宋〕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象铜盘。

”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声音。

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

又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象蜡烛。

”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

有一天,瞎子摸到了管乐器籥,又认以为是太阳了。

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而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

这是由于瞎子从未见过太阳而只是听人说说的缘故。

抽象的道理比起太阳来要难见得多了,而普通人尚未明白它,也与瞎子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两样。

了解道的人要告诉别人什么是道,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并不比铜盘与蜡烛的比喻更形象。

从铜盘到钟,从蜡烛到籥,一个譬喻接着一个譬喻地形容变化,这还有尽头吗?所以世上讲道的人,有的是就其看到的来解释道,有的是没有见过道而主观猜想它,这两者全都是求道的弊病。

古诗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翻译赏析

古诗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翻译赏析

古诗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翻译赏析“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出自文言文《日喻说》,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为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翻译】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

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

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orG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

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

古诗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翻译赏析

古诗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翻译赏析

古诗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翻译赏析“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出自文言文《日喻说》,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为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翻译】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

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

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orG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

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

古诗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翻译赏析

古诗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翻译赏析

古诗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翻译赏析“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出自文言文《日喻说》,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为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翻译】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

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

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orG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

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

日喻说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日喻说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日喻说文言文阅读附答案日喻说文言文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生而眇者[1]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3],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

[2]籥(yuè):古代的一种竹制管乐器。

[3]没人:能潜水的人。

1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扪烛而得其形扪:抚摸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达:传达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致:自然获得、得到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务:致力、从事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扣盘而得其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

【日喻说】日喻的课文以及翻译

【日喻说】日喻的课文以及翻译

【日喻说】日喻的课文以及翻译导语:1078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州,作《日喻》。

《日喻》是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

该文大意为: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

写作上用比喻导入正题,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阐明盲人识日的道理:因辗转“相之”,谬之千里,结果闹出笑话,非常形象地说明缺乏实践经验,无切身感受,只从别人那里转述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免地得出盲目的结论,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勉励人们要脚踏实地的求学论道。

以下是小编整理日喻的课文以及翻译,以供参考。

作品原文生而眇②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③,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④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⑤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⑥,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浮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⑦吴君彦律⑧,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⑨,作《日喻①》以告之。

注释译文作品注释①日喻:关于太阳的比喻。

②眇:瞎子。

③樾:笛类乐器,比笛短,有七孔、三孔等说。

④苏子:苏轼自称。

苏轼的日喻说感悟作文

苏轼的日喻说感悟作文

苏轼的日喻说感悟作文英文回答:Su Shi's "Ri Yu" (日喻) is a reflective essay that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time and the fleeting nature of life. The essay is full of profound insights and thought-provoking ideas. It has resonated with me on a deep level, and I find myself reflecting on its wisdom and applying it to my own life.In "Ri Yu," Su Shi compares life to the rising and setting of the sun, emphasizing the transient nature of our existence. He writes, "The sun rises and sets, and a day passes. In the blink of an eye, a year is gone. Time waits for no one, and life slips away like sand through our fingers." This metaphor beautifully captures the brevity of life and reminds us to cherish each moment.One example that comes to mind is my experience in college. When I first started my undergraduate studies, itfelt like I had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 I would often procrastinate and put off important tasks, thinking I had plenty of time to catch up. However, as the years went by, I realized how quickly time was slipping away. Suddenly, it was my final year, and I found myself overwhelmed with deadlines and regrets for not making the most of my time.Su Shi's "Ri Yu" also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self-reflection and introspection. He writes, "Only by looking inward can we truly understand ourselves and make the most of our time." This resonates with me because I believe that self-awareness is crucial for personal growth and fulfillment. Taking the time to reflect on our actions, values, and goals allows us to make better decisions and live a more meaningful life.An example that illust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self-reflection is my experience with a failed relationship. After the breakup, I took the time to reflect on my own behavior and patterns in relationships. Through this introspection, I realized that I had a tendency to avoid conflict and suppress my own needs. Armed with thisnewfound self-awareness, I was able to make positive changes in my approach to relationships and ultimately find a healthier and more fulfilling partnership.中文回答:苏轼的《日喻》是一篇反思性的散文,探讨了时间的概念和生命的短暂性。

以其言试之河以的意思

以其言试之河以的意思

“以其言试之河以”的意思: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

“以”在句中的意思是“按照”。

“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出自文言文《日喻说》。

“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凡是想不通过下水刻苦实践而只掌握潜道水理论的人,他的结果会溺水。

又或者是一个虽然拥有精湛的潜水技术、但却不懂得正确的教学方法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依旧会溺水。

拓展资料
《日喻说》原文: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日喻说》是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

非常形象地说明缺乏实践经验,无切身感受,只从别人那里转述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免地得出盲目的结论,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勉励人们要脚踏实地的求学论道。

20XX年日喻说文言文翻译以及注释

20XX年日喻说文言文翻译以及注释

20XX年日喻说文言文翻译以及注释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宋〕苏轼日喻说文言文注释①眇(miǎo):目盲。

②扣:敲打。

③扪(mén):用手摸。

④龠(yuè):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像笛子,但比笛子短。

⑤揣:摸⑥譬:比喻。

⑦相:形容,比喻。

⑧卒:终于,终究。

⑨欤:吗,助词,表疑问。

⑩没:能潜水。

⑪涉:涉水,指徒步涉水。

日喻说寓意这篇文章所阐述的道理,是有苏轼亲身体验在内的。

对于探求真理和钻研学问的艰苦历程,苏轼自己是过来人,所以谈起来格外亲切有味。

我们通过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三方面的道理。

首先,做学问如果不通过自己刻苦钻研,亲身实践,只是靠打听别人,随便相信别人,就一定不会深入,不仅失于片面,而且还容易犯错误。

如果只凭主观瞎猜,危害性就更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失 明的人用手摸蜡烛,晓得了它的形状。
他日揣龠 ,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 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一天,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 就把它当做了太阳。太阳和钟、龠的 差别太大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 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 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 关于太阳的知识。

第一段:讲了一个盲人识日的故事 文章一开头文章开头首先给我们讲述了一 个有趣的故事来激发读者的兴趣。这种故 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都不明确(即 使虚拟的也没有),其结构是抽象的,是 作为论据的“寓言”。因其描写生动,故 而显得具体实在,说服力极强。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元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所作。该文大 意为: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 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 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写作上用比喻导入正 题,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阐明盲 人识日的道理:因辗转“相之”,谬之千 里,结果闹出笑话,非常形象地说明缺乏 实践经验,无切身感受,只从别人那里转 述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免地得出盲目的 结论,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经 验的重要性。勉励人们要脚踏实地的求学 论道
苏轼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 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 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创作背景:《日喻》是1078年(宋神宗元丰

孙武和子夏的话好像很简单,其实是很有 道理。敌我双方战斗,谁争取到主动谁自 然占上风。同样,探求真理和钻研学问也 正是如此,必须争取主动才行。一个人学 问渊博、经验丰富,才容易发现事物的规 律,正如铺子里货色齐,主顾才多。但是 作者还得紧接着用南人潜水的例子来说明 实践的重要性。因为学问渊博、经验丰富 不能是纸上谈兵,更不能只靠道听途说, 而是要经过亲身实践,对事物才有彻底的 了解。

从用铜盘比喻太阳到把铜钟当做太阳,从 把蜡烛当做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做太阳, 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难道还有个完吗? 所以人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 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 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第二段: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了不可道听 途说,要亲自观察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

瞎子猜日的故事是第一个例子,主要想阐 明:一个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识而 缺乏对事物的系统全面的理解,必然要犯 错误。只靠别人转述的第二手材料而不亲 自参加调查研究,就一定得不出正确的结 论。作者不是单纯地给读者讲故事听,而 是用活泼新鲜的形象来感染读者,让读者 很容易就悟出作者所要讲的道理。作者借 这个浅显的故事来抛砖引玉,引出后面几 段议论的重点。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 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人一 样 第三段:讲了一个北人学 没的故事, 说明了道是靠踏实刻苦学习、亲身实践 求得的的道理。 作者运用寓言阐述道理时,夹叙夹议, 深入浅出,寓言讲完,道理也就清楚了


作者连续运用两个寓言说明认识过程 的两个阶段,丝丝入扣,环环相接, 可称之为“螺旋式”的比喻方式——即 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有连续性发展性 的寓言故事构成层出不穷、变化多端 的结构,使寓言的主旨和理念更趋深 入和加强,这是苏轼的创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 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他们天天都生 活在水边,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 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 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地潜入水里,哪 里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 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才能做到。

文章第二段用“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 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这句话来过 渡,从而把说日引导到说道上面来。作 者认为,抽象的道理比起太阳来要难认 识得多了,那些不明白道理的人与瞎子 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区别。以此类比, 从而展开对“道之难见”的论述。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 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 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 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不管作者处于何种目的写了这篇文章,文章中 所阐述的道理是非常深刻的。

首先,求道做学问必须要亲自实践,不能听取 别人的片面之词,否则就会像瞎子说日和盲人 摸象一样闹笑话。其次,探求真理,钻研学问 要靠自己学习,不能只捡别人的现成果实,就 像北方人学潜水一样,只想知道潜水的规律却 不去学习,永远也学不会潜水。还有第三点就 是求道做学问不能只空谈理论,要靠自己踏实 刻苦。尽管作者说“道可致而不可求”,你只 有下苦功夫,才能悟出真正的“道”来。文章 的这些道理,在今天看来依然值得我们的借鉴。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 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天天生活在水边,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 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 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会潜水的人询问 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 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
miǎo
mén
yuè










shè




没人
yàn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问看 得见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一 天听到钟声,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了太 阳。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 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 学习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 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 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学。 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 《日喻》以告之。

抽象的道理很难被认识,这一点比太阳难 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 道理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 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 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 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 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 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 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 苏轼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 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那么 什么叫做自然来到呢?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 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不使自己处于 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 在店铺作坊里,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 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道自然到来。”不是 强求它而使它自己到来.

文章主旨:求知不可像眇者猜 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而 应像南方弄潮儿日与水居那样, 从学习和实践中求得真知。

本文最大特点是借用了几个形象准确的例 子来帮助阐明道理。

全篇文章一共出现四处,一头一尾,盲人 不认识太阳和北方人学潜水是两个明显的。 中间两个,则是借用古人现成的,比较隐 晦的。一个是引用孙武的话,用作战来说 明人应该掌握主动;另一个是借用子夏的 “百工居肆”的比喻来说明“道”与“学” 的关系。这两个好像是引经据典,其实是 利用古人现成的材料为自己服务。


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做实实在在 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 的进士考试,因此,写《日喻》来勉励他。

最后一段联系实际并交代为文的目的,通过这 篇文章,勉励吴彦律应有目的、踏踏实实的做 学问。

过去国家以诗赋考试录取士人,士人所 学繁杂而不崇尚儒道;现在用经义考试 录取士人,士人明白要追求儒道却不肯 专心学习。作者指出了士人求道的两种 弊端,要么不崇尚道,那么就是崇尚道 了却不肯专心学习。吴彦律是位立志勤 学的人,作者予以鼓励,希望他可以明 确求道的目的,也要踏踏实实做学问, 这样才能成大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