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
苏东坡日喻文言文翻译

《日喻》原文:日者,天下之大文也。
盖自天地开辟以来,日月星辰,运行不息,其光华烂然,照耀四方,无远弗届。
故曰:“日者,天下之大文也。
”苏子曰:“吾闻之,日有长短,月有盈亏,此天地之大数也。
夫日月之明,岂有常哉?盖自人观之,一日之短长,一月之盈亏,其数固已多矣。
然而,日月之光,照耀万方,历久弥新,岂非天地之大德乎?”或曰:“日有阴晴,月有晦明,此亦天地之大数也。
夫日月之变,岂有常哉?盖自人观之,一日之阴晴,一月之晦明,其数亦已多矣。
然而,日月之光,照耀万方,历久弥新,岂非天地之大德乎?”苏子曰:“日者,天地之大文也。
日月之明,岂有常哉?盖自人观之,一日之长短,一月之盈亏,其数固已多矣。
然而,日月之光,照耀万方,历久弥新,此乃天地之大德也。
是以君子以日为喻,自省其德,以明其道。
”苏子又曰:“日者,天下之大文也。
盖自天地开辟以来,日月星辰,运行不息,其光华烂然,照耀四方,无远弗届。
是以君子以日为喻,自省其德,以明其道。
夫日月之明,岂有常哉?盖自人观之,一日之长短,一月之盈亏,其数固已多矣。
然而,日月之光,照耀万方,历久弥新,此乃天地之大德也。
”《日喻》文言文翻译:太阳,是天下的伟大景象。
自从天地开辟以来,日月星辰,不停地运行,它们的光辉灿烂,照耀四方,没有哪个地方是达不到的。
所以说:“太阳,是天下的伟大景象。
”苏子说:“我听说,太阳有长短,月亮有盈亏,这是天地的大数。
日月的光辉,难道有常吗?从人的角度来看,一天的长短,一个月的盈亏,其数目已经很多了。
然而,日月的光辉,照耀四方,历久弥新,这不是天地的大德吗?”有人说:“太阳有阴晴,月亮有晦明,这也是天地的大数。
日月的变化,难道有常吗?从人的角度来看,一天之阴晴,一个月之晦明,其数目也已经很多了。
然而,日月的光辉,照耀四方,历久弥新,这不是天地的大德吗?”苏子说:“太阳,是天下的伟大景象。
日月的光辉,难道有常吗?从人的角度来看,一天的长短,一个月的盈亏,其数目已经很多了。
文言文苏轼的日喻翻译

原文:日者,阳之精也。
夫阳者,动而能照,故其象为日。
日者,光之宗也。
夫光者,明而能照,故其象为日。
日者,天之宗也。
夫天者,覆载万物,故其象为日。
日者,四时之宗也。
夫四时者,生长收藏,故其象为日。
日者,五行之宗也。
夫五行者,变化无穷,故其象为日。
日者,万物之宗也。
夫万物者,生长变化,故其象为日。
注:日者,太阳之谓也。
太阳为阳之精华,其性动,动则能照耀万物,故以日为象征。
夫阳者,阴阳之阳也。
阳者,动而能照,故其象为日。
阳主动,犹如太阳照耀大地,无所不及。
日者,光之宗也。
光,即日光,为万物光明之源。
日光照耀,使万物得以生长,故以日为象征。
夫光者,明而能照,故其象为日。
光,明亮且能照耀,犹如太阳普照大地,使万物可见。
日者,天之宗也。
天,即苍穹,为万物之主。
天覆载万物,使万物得以生存,故以日为象征。
夫天者,覆载万物,故其象为日。
天覆盖大地,犹如太阳照耀,使万物生长,故以日为象征。
日者,四时之宗也。
四时,即春、夏、秋、冬,为一年四季。
四时更替,万物生长收藏,犹如太阳照耀,使万物得以变化,故以日为象征。
夫四时者,生长收藏,故其象为日。
四时更替,万物生长收藏,犹如太阳照耀,使万物得以变化,故以日为象征。
日者,五行之宗也。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为万物构成之基本元素。
五行相生相克,变化无穷,犹如太阳照耀,使万物得以生长变化,故以日为象征。
夫五行者,变化无穷,故其象为日。
五行变化无穷,犹如太阳照耀,使万物得以生长变化,故以日为象征。
日者,万物之宗也。
万物,即世间一切事物。
万物生长变化,犹如太阳照耀,使万物得以生存,故以日为象征。
夫万物者,生长变化,故其象为日。
万物生长变化,犹如太阳照耀,使万物得以生存,故以日为象征。
译文:太阳,是阳气的精华。
阳气,活动而能照耀,所以用太阳来象征它。
太阳,是光明的源泉。
光明,明亮而能照耀,所以用太阳来象征它。
太阳,是天空的象征。
天空,覆盖着万物,所以用太阳来象征它。
太阳,是四季的象征。
日喻文言文翻译与注释

日喻文言文翻译与注释【实用版】目录一、日喻文言文的概念和意义二、日喻文言文的翻译方法三、日喻文言文的注释方法四、日喻文言文翻译与注释的实践案例五、总结正文一、日喻文言文的概念和意义日喻文言文,是指用古代汉语写的一种修辞方法,通常用日作比喻,来阐述道理或描述事物。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种修辞手法被广泛运用,既体现了文人墨客的文学素养,也使得文章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研究日喻文言文的翻译与注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瑰宝。
二、日喻文言文的翻译方法1.保持原文的意境:翻译时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意境,使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的用心和情感。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保证句子通顺的前提下,尽量直译原文,对于一些难以直接翻译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采取意译的方式表达。
3.注重修辞手法:日喻文言文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押韵、比喻等,翻译时要注意保留这些修辞手法,使译文同样具有美感。
三、日喻文言文的注释方法1.详尽注释:对于文中的难解词语、地名、官职等,要进行详细注释,帮助读者理解。
2.注重词语的多义性:日喻文言文中,很多词语具有多义性,注释时要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义项。
3.引用典故:对于文中引用的典故,要进行解释,以便读者了解其背景和含义。
四、日喻文言文翻译与注释的实践案例例如,《庐山谣》中的一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可以翻译为:“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其中出来。
”同时,对于“日月之行”的注释可以为:“太阳和月亮的运行。
日月,太阳和月亮;行,运行。
”五、总结研究日喻文言文的翻译与注释,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阅读能力,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
概括日喻的论证思路

概括日喻的论证思路
日喻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思路,既可以用于思考,也可以用于论证。
日喻通过以
日常场景或者经典故事为例进行比较与论证,以便让读者看到说话者内心深处对某件事物的真实态度。
首先,日喻可以丰富论文的语言气质,使文章更有乐趣,也可以更加有力地表
达一个主题,促进读者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深入理解一个问题。
例如,杜牧的《春望》诗中,他借用耕种的场景来描述他深藏着的期望和憧憬,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他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其次,日喻可以让读者与论证中情意有更好的共鸣,因为读者可以亲身体验与
画面细腻的气息,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细节和主题的理解,还能深刻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令文章字里行间充满柔情,引发更多的共鸣。
比如,秦观《鹊桥仙》中,以鹊桥红烛晚断人肠一幕将景物与感情融为一体,深刻传达出无限的爱和别离之情。
最后,日喻还可以使论证收获更多的关注,既可以通过贴近生活的场景,唤起
人们的铭记之情,让读者产生特殊的共鸣,也可以借助意境或者状态来提升他们在读文时的情绪,从而更好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论证更有吸引力。
总之,日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论证思路,可以通过贴近生活场景的描述、提升
生活体验的意境、更有力的主题表达、以及更多的抓住读者注意力提高文章趣味性,更好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论证更有吸引力,更有力的对主题进行深入的阐释。
日喻名词解释

日喻名词解释
一个受了日喻的国王,某天早晨起床后发现自己的头很痛。
一位好友问他为什么不打坐冥想,也许会好一些,于是国王照做,但当他睁开眼睛时,却发现身边躺着那具腐烂的尸体。
为什么?因为国王在
进入深层次冥想时,日喻来了!当然这只是个笑话,可我们看到的世
界有时真的是无比残酷和黑暗,以致于我们都已忘记了最初的善良和单纯……
传说从前有一个国王,相信灵魂永恒存在,并祈祷来生能够投胎成为人类。
但是某天清晨醒来之后,他觉得有点儿头疼,便下令宰了个鸡当作供品祭拜太阳神。
后来就病倒了,而且越来越严重。
宰了的鸡肉炖熟了之后,他叫人吃掉,自己却连一口也没有吃。
他的属下非常纳闷,就询问原因。
宰相说:“大王今天早晨就寝之前,还将所有
的事情吩咐完毕,告诉我要好好侍奉太阳神。
但是如今您却忽然忘了自己要干什么了,就是因为昨晚受了太阳神的启示,心中充满了疑惑与悔恨。
所以今天一早就头痛,实在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
于是众人也就不再感到奇怪了。
日喻就这样奇妙地出现了!
有人看到这里,肯定又会抱怨:这又不是故事会,还是《格列佛游记》,讲什么日喻啊?!日喻其实就是指像日喻里那种我们平时经历
的事,而我们却看不见。
日喻虽然无处不在,它影响着我们每一天,关键看你怎么看待它。
有些人看到的世界就像日喻中的国王一样悲惨,整天提心吊胆、畏首畏尾;有些人看到的世界就像日喻中的属下一样
麻木冷漠、明哲保身;而有些人看到的世界就像日喻中的仆人一样愚
蠢软弱、圆滑事故。
以上就是“日喻”名词解释。
文言文日喻原文及翻译

原文:日者,阳之精也。
其大如车盖,其圆如规,其明如镜,其光如烛。
日出东方,月出西方,此自然之理也。
夫日月者,天之明也,而明有浅深。
日之明,犹人之智慧,月之明,犹人之德行。
智慧深者,其见事远;德行高者,其声名远。
是以君子以日为法,以月为戒。
夫君子之学,如日之升,月之恒。
日升月恒,不息其光,不息其明。
夫学无止境,若日之光,若月之明,积渐而成,不可急也。
故学者须臾不息,如日之不息其明,如月之不息其光。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以君子不以己之所长,骄人之所短。
日有蚀,月有食,天有阴,地有险。
君子处之,如日之蚀,如月之食,不失其明。
处险难,如日之升,如月之恒,不失其明。
翻译:日,是阳光的精华。
它的形状大如车盖,圆如规尺,明亮如镜,光明如烛。
太阳从东方升起,月亮从西方升起,这是自然之理。
日月是天体的明亮,但明亮有深浅之分。
太阳的明亮,就像人的智慧,月亮的明亮,就像人的德行。
智慧深厚的人,他的见识远大;德行高尚的人,他的名声远播。
因此,君子以太阳为榜样,以月亮为警诫。
君子的学习,就像太阳的升起,月亮的恒定。
太阳升起,月亮恒定,它们的光芒和明亮不停止。
学习没有止境,就像太阳的光芒,月亮的明亮,逐渐积累而成,不能急于求成。
因此,学习者必须持之以恒,就像太阳不停止它的明亮,月亮不停止它的光芒。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因此,君子不因自己的长处而傲慢地对待别人的短处。
太阳有日食,月亮有月食,天有阴晴,地有险阻。
君子面对这些,就像面对日食和月食,不失其明亮。
处在险难之中,就像太阳的升起,月亮的恒定,不失其明亮。
此篇日喻,旨在以自然界中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来比喻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强调君子应如太阳般光明磊落,如月亮般恒定持久,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以达到圣贤之境。
日喻原文拼音版

日喻原文拼音版sheng ér miǎo zhě bù shí rì, wèn zhī yǒu mù zhě,huò gào zhī yuē:“ rì zhī zhuàng rú tóng pán 。
” kòu p án ér dé qí shebang ; tā rì wén zhōng , yǐ wéi rì yě。
huò gào zhī yuē:“ rì zhī guāng rú zhú。
” mén zhúér dé qí xíng ; tā rì chuāi yuè, yǐ wéi rì yě。
rì zh ī yǔ zhōng 、 yuè yì yuǎn yǐ,ér miǎo zhě bù zhī qí y ì, yǐ qí wèi cháng jiàn ér qiú zhī rén yě。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dào zhī nán jiàn yě shèn yú rì,ér rén zhī wèi dá y ě, wú yǐ yì yú miǎo 。
《日喻》课文翻译

《日喻》课文翻译《日喻》课文翻译引导语:《日喻》是一篇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文言文,那么有关《日喻》的课文翻译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日喻〔宋〕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日喻》课文翻译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象铜盘。
”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声音。
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
又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象蜡烛。
”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
有一天,瞎子摸到了管乐器籥,又认以为是太阳了。
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而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
这是由于瞎子从未见过太阳而只是听人说说的缘故。
抽象的道理比起太阳来要难见得多了,而普通人尚未明白它,也与瞎子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两样。
了解道的人要告诉别人什么是道,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并不比铜盘与蜡烛的比喻更形象。
日喻文言文翻译

日喻文言文翻译《日喻》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1),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2):“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3)。
他日闻钟(4),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6)。
他日揣籥(6),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7),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8),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9),岂有既乎(10)?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11),或莫之见而意之(12),皆求道之过也(13)。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14)?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15):“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16)。
”子夏曰(17):“百工居肆(18),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19),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20),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21)?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22)。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23)。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24),士杂学而不志于道(25);今也以经术取士(26),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27),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28),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1)眇(miao):本指视力微弱或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
(2)或:有的。
(3)扣:敲。
(4)他日:后来有一天。
(5)扪:抚摸。
(6)揣:摸。
籥(yue):古代的管乐器名。
(7)达:通晓。
(8)巧譬:巧妙的比喻。
善导:好的开导。
(9)相:这里作动词用,象。
(10)既:完。
(11)即:就。
名:解释。
(12)意:推测。
(13)过:弊病。
(14)卒:终于。
(15)孙武:春秋时齐国军事家。
(16)致:招致。
(17)子夏:孔子弟子,春秋时卫国人。
日喻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生下来就不知道水,那么即使长到壮年 看见船也会畏惧。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所以:……的原因 因此,北方的勇士,向潜水者询问潜水 的方法,按照他的话到河里尝试,没有不溺 水的。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务:致力,从事。 所以,凡是不苦学而一定要求道的人, 都像学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七.课后练习
(一)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⒈“盲人识日”的寓意是什么?这个故事在文 中起什么作用? 答:“盲人识日”说明一个人只靠一鳞半爪的 知识而对事物缺乏全面的理解,必然要并让读者 从故事中自行悟出下文所要讲的道理,它在文章 中起了加强生动性和说服力的作用。
⒉“北人学没”的教训是什么? 答:这个故事说明不通过亲身实践, 就不能学会“没”;如果单纯靠间接经 验求道,而不是努力去学,也不能达于 道。 (二)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比喻 在本文中的作用。 文中的比喻句有:①道之难见也甚于 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②故凡 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比喻在本文中的作用是能够使不容易 说清楚的抽象的道理形象化,通俗易懂。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 卒:最终。 然:既然,这样. 吗
则:那么 欤:
既然这样,那么道终究也不能求到吗? 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 道可致而不可求:“道”可以(在实际体验 中)自然领悟而不可能(仅靠别人的解说)直接 掌握。致:导致。 我认为:“道可以求得但是不能靠强求获 得。”怎样才称为获得道呢? 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善:善于 于:被 孙武说:“善于作战的人能使敌人接近自己, 而不会被敌人牵引过去。”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 皆求道之过也。 之:及,到。这里指从把日当作“铜盘”,到把 日当作“钟”,再到把日当作“龠”。 相之,岂有 既乎?:辗转牵扯下去,难道还有完吗?相,递相。 既:穷尽,完毕。即:按照,依据。莫见之,即“莫 见之”,“之”指代“道”。意:猜想,意料。故: 因此 言:谈论 或:或者 名:说出, 这里指 解 释 皆:全都. 从盘到钟,从钟到龠,辗转牵扯下去,难道还有 完吗?所以世上那些谈论道的人,或者就自己的片面 见解来解释它,或者没有见过而是猜想它,这都是求 道的过失。
文言文《日喻》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日喻》阅读练习及答案日喻①苏轼生而眇②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樾③,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樾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樾,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④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⑤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⑥,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⑦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
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①日喻:关于太阳的比喻。
②眇:瞎子。
③樾:笛类乐器,比笛短,有七孔、三孔等说。
④苏子:苏轼自称。
⑤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⑥没人:能潜入深水的人。
⑦渤海:唐代郡名,在今山东滨县一带。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扪烛而得其形()(2)道之难见也甚于日()(3)自盘而之钟()⑷皆求道之过也()⑸然则道卒不可求欤()⑹君子学以致其道()⑺故凡不学而务求道()⑻方求举于礼部()2.翻译下列句子。
⑴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道可致而不可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日喻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这是因 为他们每天(名作状)同水在一 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 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 会潜水了。那些潜水的人难道是 随便学会潜水的吗?一定是对水 的规律有所掌握。天天与水生活 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 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 使到了壮年见了船就害怕它。所 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会潜水的 人询问来求得他们用来潜水的技 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 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 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致力于 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 的一类的人。
概括第三段的主要内容
北人学没 的故事, 第三段:讲了一个__________
说明了_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化为技能, _____________ _ 才是真知 的道理。
第4节:昔者以声律 取士,士杂学而不 志于道。今世以经 术取士,士知求道 而不务学。渤海吴 君彦律,有志于学 者也,方求举于礼 部,作《日喻》以 告之。
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盲人识日 的故事,说 第亲自观察,不能道听途说,才能正确认
识事物
的道理。
第2节:道之难见也 甚于日,而人之未达 也,无以异于眇。达 者告之,虽有巧譬善 导,亦无以过于盘与 烛也。自盘而之钟, 自烛而之龠,转而相 之,岂有既乎?故世 之言道者,或即其所 见而名之,或莫之见 而意之,皆求道之过 也。
过去国家用诗赋考试择取 人才,所以读书人所学繁 杂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 道;现在用经义考试择取 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 强求儒道,而不是致力于 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 彦律,是一位立志勤学的 人,正要到京城参加由礼 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 《日喻》来勉励他。
概括第四段的主要内容
第四段:作者指出了读书人“求道”和“务 学”的偏颇,点明写作目的,是要通过这篇 文章,勉励吴彦律,
文言文《日喻》翻译赏析

日之出,东方自出,西方自入。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箕,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日喻》翻译: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时就像簸箕,这不是因为远的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太阳刚升起时清凉,到了中午就像热水,这不是因为近的觉得热而远的觉得凉吗?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但不如登高来得看得更远。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变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变得更快,但听的人却觉得声音更响亮。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而已。
《日喻》赏析:《日喻》是《庄子》中的一篇寓言,通过讲述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故事,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对性和人们的认知局限。
文章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登高望远”、“顺风呼喊”、“借助外物”等道理,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首先,文章通过对比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景象,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对性。
太阳在不同时间看起来大小不同,温度也不同,这是因为观察者的位置和角度不同。
这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全面,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
其次,文章通过“登高望远”、“顺风呼喊”等比喻,告诉我们站在高处和借助外力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
登高可以拓宽视野,顺风呼喊可以让声音传得更远。
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借助外物,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实现更好的目标。
最后,文章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为结尾,点明了君子的特质。
君子并不是天生与众不同,而是善于借助外物,发挥自己的才能。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他能否利用周围的资源,实现自己的价值。
2019-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日喻》-范文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日喻》日喻作者:苏轼原文Original Text译文Translated Text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以为日也。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
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把它当作太阳。
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
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
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
苏轼《日喻》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日喻》原文|译文|赏析《日喻》是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
该文大意为: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日喻》原文宋代: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浮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及注释译文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问看得见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一天听到钟声,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了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失明的人用手摸蜡烛,晓得了它的形状。
一天,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就把它当做了太阳。
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
抽象的道理很难被认识,这一点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道理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
日喻文言文翻译概括

原文: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日初出大如箕,及其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小而远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日初出大如箕,及其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小而远者大乎?
故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日初出大如箕,及其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小而远者大乎?
翻译:
太阳初升时,天空湛蓝,气候凉爽;而到了正午时分,太阳如同热水一般,使人感到炎热。
这不是因为靠近太阳的地方热而远离太阳的地方凉吗?太阳初升时,其形状大如簸箕,而到了正午时分,其形状则如盘盂一般,这不是因为靠近太阳的地方小而远离太阳的地方大吗?
所以说:太阳初升时,天空湛蓝,气候凉爽;而到了正午时分,太阳如同热水一般,使人感到炎热。
这不是因为靠近太阳的地方热而远离太阳的地方凉吗?太阳初升时,其形状大如簸箕,而到了正午时分,其形状则如盘盂一般,这不是因为靠近太阳的地方小而远离太阳的地方大吗?
概括:
本文通过比喻手法,阐述了日初升与日中时的不同景象,以此说明事物在不同阶段的变化。
作者通过对比日初升时与日中时的温度、形状等差异,揭示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近处与远处的感受、大小等方面的不同。
文章寓意深刻,寓意着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人们应学会适应变化,把握时机。
文言文《日喻》

•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 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 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 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 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 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 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 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 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 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 到把乐器龠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 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 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 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文言翻译
日喻
宋 苏轼
•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 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 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 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 ,以为日也。 •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 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 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 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 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 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 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 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把它当作太阳。
•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 尝见而求之人也。 • 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 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 啊。
•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 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 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
苏轼《日喻》原文、注释及解析

苏轼《日喻》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日喻[宋] 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②:“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③,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④,他日揣籥⑤,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⑥,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⑦,岂有既乎⑧?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⑨,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⑩?孙武曰(11):“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12)。
”子夏曰(13):“百工居肆(14),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15),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16),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17)。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18),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19),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20),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①本篇选自苏轼《东坡经进文集事略》。
②或,有人。
③扣,敲打。
④扪,摸。
⑤揣籥,揣,摸索。
籥,形状略如笛子的管乐器。
⑥之,与下一“之”均作“到”字解释。
⑦相,形容。
⑧既,尽。
⑨意,猜测。
⑩致,至,达到。
(11)孙武,春秋时齐国的军事学家,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
(12)善战,出自《孙子·虚实篇》。
意谓善战的人能调遣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遣。
(13)子夏,名卜商,孔丘弟子。
(14)“百工”二句出自《论语·子张》。
肆,手工业作坊。
(15)没人,能潜水之人。
(16)涉,过河。
(17)水之道,水性。
(18)以经术取士,指王安石变法,改用诗赋取士为经术取士。
日喻_精品文档

日喻日喻,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指的是用太阳的形象来喻指一些具体或抽象的事物、情感或思想。
这种修辞手法在文学中常被使用,能够给读者带来丰富的联想和感受。
在各个文化中,太阳经常被赋予阳刚、光明、生命力等象征意义,因此,用太阳来喻指事物或情感,可以加深读者对文字的理解和体验。
日喻可以运用于多种文学形式,比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各个文学体裁中使用日喻的效果也略有不同。
在诗歌中,日喻常常被用来描绘美好的景色和情感。
比如,“阳光如瀑布般洒在大地上,映照出一片金黄色的美丽。
这如同太阳的微笑,温暖人心。
”在这种描述中,太阳的形象被运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温暖和美丽的情感。
而在散文或小说中,日喻则常常被用来描写人物的形象和行为。
比如,“他的笑容犹如太阳一般灿烂,照亮了整个房间,让人感到宽慰和愉悦。
”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除了用来描绘景色和人物形象外,日喻还常常被用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比如,用“太阳”来喻指希望。
如,“无论多黑暗的夜晚,都有太阳总会升起。
这如同希望一样,永远存在。
”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够给人们带来安慰和勇气,使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另外,日喻还可以用来描述一些具体的事物和现象。
比如,“阳光洒满田野,大地上的花朵也在阳光的照耀下更加绚丽多彩。
”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阳光的美好和花朵的生机。
这样的描写方式可以产生显著的艺术效果,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总的来说,日喻是一种灵活和富有创意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诗意。
通过运用太阳的形象来喻指事物、情感或思想,可以给读者带来丰富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在不同的文学形式中,日喻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但都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所表达的意义。
因此,日喻作为一种文学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和阅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文学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许多优秀的作品中运用了日喻这一手法,从而赋予作品更加深刻和生动的意义。
日喻翻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夫物,量变者必自小大,形变者必自冷热。
天地之间,物之变易,固非一端所能尽也。
翻译:
日之初升,其形大如车盖,及至正午,其形则如盘盂。
这不正是因为远离的物体看起来小,而近处的物体看起来大吗?日之初升,天气凉爽,等到正午时分,酷热难耐。
这不正是因为靠近太阳的地方热,而远离太阳的地方凉吗?万物之量变,必自小至大;形变,必自冷至热。
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化,本非单一因素所能完全解释。
解读:
此寓言通过日升月落、昼夜更替的自然现象,比喻人生百态、世间万象。
日之初升,象征着事物的初始阶段,看似宏大,实则充满生机与活力;而正午时分,则如同人生巅峰,事物发展到极致,却也开始走向衰败。
太阳从大如车盖到小如盘盂,恰似人生从青年到暮年,变化无常。
“近者热而远者凉”,寓意着人生境遇的变幻莫测。
人们往往追求近在咫尺的温暖,却忽略了远方的风景。
正如世间万物,量变与形变皆不可避免,人生亦如此,唯有经历冷暖,方能体会世间百态。
“天地之间,物之变易,固非一端所能尽也”,强调世间万物变化无穷,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
人生亦是如此,充满着无尽的变数,唯有不断适应变化,方能顺应自然,把握人生。
总之,日喻一则寓言,寓意深远,既揭示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又启示了人生的哲理。
通过阅读此寓言,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百态,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喻
教学目标:1、参照课文注释,借助词典阅读课文。
2、理解作者运用准确、形象的比喻增强文章说服力的方法,领会“学以致其道”的道理。
3、品味夹叙夹议的语言特色,鉴赏“螺旋式”比喻的妙处。
教学重点:寓言的哲理。
教学难点:“螺旋式”比喻构成的变化多端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苏轼的作品导入
二、学习新课:
1、生字新词
眇: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
扪:摸。
揣:摸。
譬:比喻。
籥: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
相:形容,比喻。
卒:终于,终究。
欤:吗,助词,表疑问。
没:能潜水。
涉:涉水,指徒步涉水。
2、题解:“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是议论中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
3、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相关链接: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著名古文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
大苏:《核舟记》中“盖大苏泛赤壁云”中“大苏”指苏轼。
三、整体分析:
在了解课文大意、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以下问题,经学生独立思考和小注议论后,再在大组交流中明确。
①作者在课文中提出的基本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的三张是:学以致其道,也就是说要勤奋地通过自身的学习自然而然理解、掌握(孔孔之)道,而不是从别人那里搬一些,或者没经过自己时间而去巧取。
②课文中用“盲人识日”“北人学没”的原因和作用是什么?
用“盲人识日”说明,由于“问之有目者”,而不是’亲见”(“未尝见而求之人也”)所以,只是“得其声”“得其形”,而没有“得其实”,借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道可致而不可求——道理要在实践自然获得,这样才真实可靠。
有“北人学没”,是批评“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现象,进一步强调了“君子学以致其道”的观点。
比喻是同样生动形象的,并增强了说服力。
③课文中引用了那些人的论述?分别表达了怎么的观点?
课文中共引了包括作者在内的三个人的话。
苏子——即作者苏轼的话是:道可致而不可求,意思是,人们要在学习、实践中自然而然地懂得道理而不可以(贫图捷径)去强求。
孙武(孙武子,杰出的军事家)“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意思是:善于打仗的人会使敌人自投罗网,而不是将自己陷入圈套中,移用到“致道”上,就是:要善于学习、掌握道理,而不为道所困惑、束缚。
子夏(卜商,孔子的弟子)“为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意思是工匠们居住在自己的作坊中才能把活作好,君子只有勤奋学习才能获得“道”。
引用以上三人的话,是为了多角度的论述作者的主张,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四、具体分析:
(一)分析课文第一、二小节。
1、朗读三小节。
2、默读三小节,试分句翻译:
第一节理解:
“问之有目者”——“问之(于)有目者”向
“以为日也”——“以(之)为日也”把…… 当作
“与……远”——相比差距很大“未曾”——不曾,没有
大意: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
没有直接观察,道听途说,对事物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第二节理解:
“人之未达”——人不能通晓明白(道)。
“无以”——没有什么。
“无以异于眇”——和瞎子不认识太阳没有什么不同。
P42注④。
“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P42注⑥。
“转而相之”——辗转而形容、比喻它们。
“莫之见”——“莫见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从比喻导入正题,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即抽象的“道”比有形的日更难捉摸。
进一步阐明盲人识日的道理:因辗转“相之”,谬之千里,结果闹出笑话,非常形象地说明自己缺乏实践经验,无切身感受,只从别人那里转述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免地得出盲目的结论,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思考:“盲人识日”是否还能从另一个角度给人以启发?
结论:既然是天生的瞎子,而有人却给瞎子讲太阳的形象,不考虑实际情况,尽管“巧譬善导”,用心良苦,那也是白费心机。
问的人错在缺乏亲自观察,而教的人错在不看对象,无的放矢。
(道理虽浅,令人深思。
)思考: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结论:道可致而不可求,学以致其道。
要勤奋地通过自身的学习自然而然地理解、掌握道,而不是只从别人那里搬一些或没经过自己实践努力而去取巧。
思考:何谓“致”?
结论:“致”——莫之求而自至,使其自至。
孙武“善成者致人,不致于人”,“致人”是使敌人自投罗网,“于”被。
子夏“君子学以致其道”。
思考:用文中的语句分别概括两个寓言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1)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2)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哲理:要想真正理解“道”,不能光靠读几本经书,而应杂学旁收,既不能忽略感性经验,又要经过
长期的摸索思考,以渐进于道。
(二)分析第三、四小节。
1、北人学没:又深一步以一个“没者”在长期的“没水”实践中“得道”的比喻,(“没人”识“水之道”,进一步说明实践的重要)。
说明“致道”要像“没者”游泳那样,反复实践,长期学习,才能掌握“道”的规律。
如果纸上谈兵,只凭听来的一点知识轻率入手,势必像“北方之勇者”那样成为“溺者”。
由“北人学没”指出读书人“求道”和“务学”的偏颇,进一步强调“君子学以致其道”。
总结:说理性散文,借用两个事例作比喻,形象论证“道可致而不可求”“学以致其用”的道理。
2、结尾提到吴彦律,作者意欲说明什么?
对吴立志求学的正面鼓励;更是劝他求学必须有目标,要踏实下功夫做学问,不能浮光掠影只求皮毛。
五、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是苏轼送给渤海吴彦律,以指导他“求道”的。
文章讲道理深入浅出,先从故事讲起,引申
出所要论证的道理,最后落实到写作此文的用意所在。
第一段先讲了一个“盲人问日”的故事,指出“盲人识日”的问题在于只是依据间接的、片面的经验来认识事物,因此得出违反客观实际的错误结论。
第二段由上文的故事引申出道理,引申出“识日”和“见道”两者的共同点,指出不能达于道的错误在于“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没有认识到“道”的本质,没有从事物的本来面目出发,只是主观臆断。
第三段讲“求道”的正确方法。
同样是先讲一些大家所熟知的道理,再引申到“求道”之事。
用孙武的话说明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掌握主动,用积极进取的姿态争取主动,用子夏的话说明君子勤学,方法得当,则道自至。
引用古人这两句话说明“得道”与“学习”的关系,不去勉强追求得道,只要付出努力,道自己就会到来,语言俭省,说理确切。
然后作者用生活中习见的现象讲道理,将“南方没人”和“北方溺者”对比论证,说明环境和实践的重要性,最后落实到结论“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不通过亲身实践,就不能学会“没”;同样,如果单纯靠间接经验“求道”,而不是努力去学“道”,也不能达于道。
结尾正面鼓励吴彦律,说明作文目的,但意在言外。
作《日喻》的目的在于希望吴彦律注意两点:一是求学必须要有目的,这目的是“求道”;二是要下苦功夫求道,正面鼓励是寓鞭策于嘉奖中,这是一种含蓄的写法。
这篇文章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说服力强。
六、鉴赏“螺旋式”的比喻方式:
1、“螺旋式”的比喻方式: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有连续性发展性的寓言。
2、好处:使文章结构变化多端,使寓言的主旨和理念更深入和加强。
七、小结全文,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讨论“致”和“求”的区别。
“致”:不去强求而顺应规律,循序渐进的自然而然得到;
“求”:强求。
附:板书设计
日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