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风情画
石库门19页PPT
我们的感想
石库门是上海历史的见证,在我看来,这 不仅是一份宝贵的物质财富,更体现了上 海特有的文化气息。我们应当主动参与对 这些建筑群的发扬,保留与传承。
Thank you
解放以后的石库门
解放以后,政府新建了“一千零二户”和“二 万户”住宅,1951年建造了上海乃至全国解放 后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但这些 “火柴盒”式的“工房”构造简单,内部拥挤, 只能解决市民居住的燃眉之急。市区的老房子 也因人口稠密成为“新七十二家房客”。随着 城市的逐步发展,上海民居已淡化地域概念, 一个个环境优美、风格别致的居住小区雨后春 笋般出现,世纪之交的上海民居更追求舒适性、 美观化、绿化率,它为上海万国建筑博览会增 添了现代艺术魅力。
石库门布局
石库门脱胎于江南民居的住宅形式,一般为三 开间或五开间,老式石库门住宅,一进门是一 个横长的天井,两侧是左右厢房,正对面是长 窗落地的客堂间。客堂宽约4米,深约6米,为 会客、宴请之处。客堂两侧为次间,后面有通 往二层楼的木扶梯,再往后是后天井,其进深 仅及前天井的一半,有水井一口。后天井后面 为单层斜坡的附屋,一般作厨房、杂屋和储藏 室。整座住宅前后各有出入口,前立面由天井 围墙、厢房山墙组成,正中即为“石库门”, 以石料作门框,配以黑漆厚木门扇;后围墙与 前围墙大致同高,形成一圈近乎封闭的外立面。
石库门
•
•
•
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初期建筑规模不大,一般在10~20个单元之间。随着市内人口激增,工商业日益繁荣, 建筑材料大量倾销于市上,房地产商以其租金收益扩大投资,建筑规模逐渐扩大,如民国5年(1916年)建于 新闸路的东西斯文里,住宅高达510个单元之多。
上海早期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有:北京东路兴仁里;中山南路吉祥里;豆市街敦仁里;中山南路棉阳里。 这些均为清光绪二年(1876年)以前的老式石库门住宅,约于宣统二年(1910年)后翻建过。此外还有建于清光绪 二十二年的厦门路仁兴里;建于二十六年左右的广东路老昌兴里;建于三十三年的浙江中路洪德里;建于清宣 统二年的广东路公顺里等。 后期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有:建于民国3年的淮海中路宝康里;建于民国4年的北京西路联珠里;建于民国 5年的云南中路老会乐里;建于民国8年的北京东路余荫里和湖北路迎春坊等。
•
石库门是大上海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漫长的岁月里,上海的市民曾在此辛苦度日,革命者 曾在此秘密活动,文人、学者、艺术家曾在此孕育他们的作品。旧时的石库门里还曾开设 有工厂、银行、旅馆、货栈、报社、学校等,可谓是无所不包,无奇不有。石库门里的 ‘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 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老上海们温馨的回忆。王家卫的《花样年华》 里,老上海的石库门,张曼玉的旗袍,与梁朝伟的抑郁神情串在一起,铺展成一部唯美的 怀旧电影,一个值得回味的爱情故事。石库门是上海近代文明的象征。怀念石库门,是对 原本熟悉而正逐渐远去的生活方式的留恋。‘重返石库门’所代表的怀旧情绪也在这座城 市的各个社会层面弥散开来。对老人们来说,石库门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建筑或住所,那 日益积累的家常片段和邻里之间几十年不变的默契,早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赖以生存的 生活方式。上海的老式石库门里弄,洋溢着这个城市最本质最淳朴的气息。石库门也随着 光阴的积累而逐渐酝酿成一种独特的老上海文化。它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了上海人的生 活百态和岁月变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以一个探寻者或怀旧者的姿态徜徉于上海的百年 历史中。那些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历史遗迹和老上海的各种温雅野史,便立刻成为这个城市 最具生命力和最值得回味的文化宝藏。当石库门再次成为上海建筑群中的宠儿,住进石库 门的人群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小资们喜欢石库门,因为透过石库门,能感受到一种古老而 绵长的氤氲气息,那是属于上海的特质;老外们欣赏石库门,因为石库门里有他们未曾体 会过的新鲜触觉,这是另一种摩登;海外华侨寻觅石库门,每看到那一片片青色的砖木墙 壁和拱形大门,就能勾起许多往日怀想;大款们选择石库门,因为它象征着一种社会地位, 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品位。于是便有了新天地,有了‘阿拉上海街’,有了一个名叫 ‘1930’的酒吧……所有这一切都在向人们展示:上海的时尚就是怀旧,而怀旧的经典是石 库门弄堂。石库门,在被赋予了各种文化涵义和时尚韵味之后,显出了从所未有过的光辉。 这个最富特征的,曾经最底层的生存空间,如今却与摩登和时尚相遇,抒写出另一种精致 和优雅。当传统与新潮碰撞,当怀旧与流行交融,上海在向人们展示其日渐雄厚的经济基 础的同时,也深深地隽刻下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一边不断在寻求物质上的进步,一边仍 不忘那一份璀璨浮华,这便是上海人的精神,也是上海的本质所在。
上海石库门的回忆
上海石库门的回忆嘿,说起上海啊,那可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尤其是那些老石库门,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翻一页,就能闻到那股子岁月的沉香。
记得小时候,爷爷总爱拉着我的小手,在弄堂里转悠,那些石库门就像是一个个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矗立在两旁,斑驳的墙面,像是被时间老人轻轻抚摸过,留下了深浅不一的痕迹。
爷爷说,这些门里头,藏着的可都是老上海的风情万种。
走进一扇石库门,就像是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纸醉金迷的年代。
一进门,就是个天井,不大,但四四方方的,透着一股子规矩和讲究。
天井里,总爱种上几盆花草,或是几竿修竹,绿得发亮,给这老宅子添了几分生气。
爷爷说,这叫“借景”,是咱们中国人独有的智慧,用有限的空间,造出无限的意境来。
再往里走,就是正屋了。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木门木窗,推开一扇,就能听见里面传来“嗒嗒”的缝纫机声,或是“哐当哐当”的煤炉声,那是老上海人生活的交响乐,简单却温馨。
正屋里,一张八仙桌,几把竹椅,就是一家人吃饭聊天的地方。
每到饭点,那香气啊,能飘出好几条弄堂,馋得我们这些小屁孩直流口水。
石库门里,邻里间的关系那叫一个亲热。
谁家做了好吃的,总不忘端一碗给隔壁邻居尝尝;谁家有了难事,大伙儿也是二话不说,搭把手就帮上了。
那时候的我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但快乐却来得那么简单纯粹。
当然,石库门里也有它的“小秘密”。
比如,那些藏在阁楼里的旧书箱,里面可能藏着祖辈们留下的宝贝;或是那扇紧闭的房门后,住着一位神秘的老人,他年轻时可能有着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我们这些小孩子,总爱围着这些“秘密”打转,幻想着自己也能成为故事里的主角。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老石库门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曾经的弄堂小巷被一条条宽阔的马路所取代。
但每当夜深人静时,我总会想起那些石库门里的日子,那些简单而温馨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
如今,虽然我已经长大成人,但那份对石库门的情感却从未改变。
每当有机会回到上海,我总会特意绕到那些老弄堂里走一走,看一看那些依旧坚守在那里的石库门。
上海石库门景区介绍
上海石库门景区介绍
上海石库门景区是上海的一大特色景点,主要集中在上海市黄浦区、徐汇区、静安区和长宁区等市区内。
石库门是上海传统民居的一种建筑形式,石质墙壁和青砖门窗是石库门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因此得名。
石库门景区保存着上海近代以来的历史风貌,街道两旁的石库门建筑多为二三层的欧式或中式建筑,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
这些建筑多为上海富豪或外国领事馆的宅邸,建筑风格独特,可以通过参观石库门博物馆、庭院等了解到上海的历史和文化。
石库门景区的主要景点包括徐家汇石库门博物馆、衡山路石库门群、巨鹿路石库门群、玉佛寺石库门群等。
这些景点中的石库门建筑多为上海市级或国家级保护单位,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除了欣赏石库门建筑,游客还可以在石库门景区细细品味上海的老上海风情和文化。
街道两旁有各式各样的小店铺和茶楼,可以品尝到正宗的上海小吃和茶香。
此外,还可以参观当地的艺术展览和手工艺品市场,了解上海的艺术和手工艺文化。
总的来说,上海石库门景区是上海传统建筑和文化的代表,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上海的历史风貌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上海】小资,石库门不能承受的轻(上)sophie上海sophie门
【上海】小资,石库门不能承受的轻(上)sophie 上海sophie门话题:上海sophie门火龙果上海如今到上海旅游,除了商业街、外滩、陆家嘴,新天地、田子坊这些老上海风情的时尚新地标也是不错的去处。
世博会期间我曾带过不少外地朋友去那里;移居国海外多年的朋友回沪,我也会请他们去那儿逛。
很高兴朋友们都喜欢它,尤其是年轻的潮人们,可以用欢喜雀跃来形容他们彼时的状态。
不知从何时起田子坊被贴上了“小资”的标签,个人以为这只是它的表象。
作为地道的上海人,每次去我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仔细想了想,发现这感受是来自于对以往生活的重重回忆,因为他们------祖辈、世交、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同事,或多或少有石库门的生活经历,穿梭往来之间,种种画面印刻在脑海里了。
那些弯弯曲曲迷宫似的弄堂、豆腐块鸽子笼似的亭子间灶披间、幽深而不见阳光的小天井后楼间、明亮而高畅的前客堂大厢房、吱吱嘎嘎作响的黑大门木楼梯、高高悬空着的过街楼晒台楼,不仅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也承载了无数上海人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故事。
如今的田子坊虽然被五光十色的店铺、光鲜靓丽的人潮、活色生香的场景取代了,但是深藏在心底的这份对石库门的记忆,却被撩拨得越发清晰起来......2011年4月23日,周六,携几位摄友再次来到田子坊,只为记录下对石库门的熟悉,以及陌生。
1、上海卢湾区打浦桥附近的泰康路210弄,是著名的田子坊。
2011年6月8日新闻:国务院正式批复上海黄浦区、卢湾区两区建制撤销,“撤二并一”后设立新的黄浦区,但我相信大多数上海人仍然会沿袭以前的叫法“卢湾区”。
周六,田子坊肯定游客不少。
2、田子坊像大多数上海里弄一样,每幢房子的每个门都有门牌号码,这是上海里弄的本来面貌。
这家叫CHEZ LU的酒吧也是这样,泰康路210弄7号,走进大弄堂左拐的第一家。
3、210弄大弄堂弄口,围观这位老画师的作画人不少,这开篇多少为今天的田子坊定了基调,所谓的“无艺术不生活”。
《上海建筑与海派文化》ppt课件
石库门弄堂的清晨往往是这样开始的:天还未亮,一声粗犷 厚实的“拎出来哦……”,就把一条弄堂叫醒了。这些满载上海市 民历史记忆的建筑,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 • 石库门是上海一般家庭居住的最普通、最大众化的住宅。石库 门弄堂是个小社会,弄堂里哪家包了馄饨,都会挨家送一碗;哪 家搞到几张电影票,会招呼邻居一起去看。“笃笃笃,卖糖粥, 三斤胡桃四斤壳……”这是上海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儿歌,唱的是在 石库门弄堂里穿街走巷的小贩们。石库门是上海人城市历史记忆 的一部分,“我们已经把自己的心和感情倾注在了里面,石库门 已经变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石库门”正成为上海城市的符号和文化品牌。上海博物馆 馆长陈燮君说,石库门对于上海城市性格的养育不可低估,石库 门的精细空间养成了居住者的精致化处事方式,石库门的中西合 璧松动了原有的价值观念、审美态度、文化立意和城市理念,磨 砺出新的城市人文精神。“石库门”建筑还是上海城市近代历史 重要标志,她孕育了上海的都市性格,既是建筑遗产,也是人文 遗产。
Hale Waihona Puke 时不时有卖零食的老人经过,最常见的要数爆米花。 每当老人推着车子走过,男孩子女孩子都停下手中的游戏, 立即围了过去。擦擦脏兮兮的手,掏出一两张皱巴巴的毛 票,没带钱的孩子一溜烟似跑回去,又一溜烟似的跑回来。 孩子们眼珠子一眨也不眨的看着老人的一举一动,只见老 人抓一把大米放进葫芦形的容器里,然后在火上烤。当容 器从火上取下来时,孩子们都捂住耳朵,,老人把容器放入 一个稻草编制的篮子里,盖上盖,手腕轻轻一动,“砰” 的一声,老远的地方都能闻到爆米花四处飘溢的香味。迫 不及待的抓一把塞进嘴里,整个童年就像这爆米花一样鲜 甜。 • 下雨了,谁家的被子晒在外面没有人收拾,就帮着收 拾。孩子放学回家,大人们不在家,就把孩子留在自家吃 饭。谁生病发烧没有人照顾,就帮助去买药。有好吃的不 忘记分给邻居一点……日久生情,很多邻居成了一辈子的 朋友,要是哪个邻居要搬家,则是万分的不舍,感情深厚 的,眼泪都会留下来。
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石库门
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库门上海民居精华之⽯库门⽂化说到上海的民居,⾃然就想到⽯库门。
⽯库门是最具上海特⾊的居民住宅。
上海的旧弄堂⼀般是⽯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量修建住宅。
上个世纪⼆三⼗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库门住宅应运⽽⽣。
这种建筑⼤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厚⽊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库门”。
我国的普通邮票第23组《中国民居》中的上海民居图案采⽤的就是⽯库门建筑。
中国共产党也诞⽣在望志路(今兴业路76号)⼀幢典型的⽯库门建筑中。
上海素享“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
外滩的马路⼀侧,⼀幢幢哥特式、罗马式、⽂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巍峨⼤厦展⽰了建筑艺术的风采。
同样,上海的近代住宅建筑也可谓洋洋⼤观、多姿多彩。
漫步在⼤街⼩巷,细细品味这些上海的民居住宅,你会觉得那独具神韵的⽼房⼦也是⼀道道美不胜收的风景。
⽯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
⼗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传统⽊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
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料作门框,故称“⽯库门”。
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库门作为建筑和⽂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它的出现是⼀种城市⽣活的必然。
洋场风情的现代化⽣活,使庭院式⼤家庭传统⽣活模式被打破,取⽽代之的是适合单⾝移民和⼩家庭居住的⽯库门弄堂⽂化。
⽯库门⾥的“亭⼦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房东”、“⽩相⼈嫂嫂”、“七⼗⼆家房客”等与⽯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上海们温馨的记忆。
⽯库门建筑盛⾏于本世纪20年代,占据了当时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今还有近40%的申城市民居住在有⼀个多世纪历史的⽯库门中。
⽯库门多为砖⽊结构的⼆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虎窗,红砖外墙,弄⼝有中国传统式牌楼。
石库门的回忆(组诗)
石库门的回忆(组诗)发布时间:2021-12-27T06:09:36.653Z 来源:《文化时代》2021年第4期作者:瞿冰[导读]文/瞿冰●走进石库门思绪的深处是长长的弄堂砌成的日子里慢慢迁移的画面在城隍庙在南京路在外滩想用一个胶卷定格一生的记忆这是我童年的家——石库门浦江的光波啊涌动了我的心潮石库门的故事在岁月的变迁中铺成了一部怀旧的电影,永驻在老上海的文化里这独具神韵的老房子有属于我们的温馨是家的味道是建筑艺术的魅力是上海历史的风情●母亲的日记本窗外那一树梧桐的黄叶飘飘洒洒铺满了我的思绪它在寻找根的踪迹……秋日的霞光里传来了婴儿的啼哭一个小小的生命在母亲的怀里露出了红扑扑的脸蛋儿可爱的小生命住进了母亲的日记记录了成长的足迹字里行间是无私奉献的爱也是孜孜教诲苍老的封面是时光的变迁却沉淀了温柔点滴母亲的日记本陪伴着我走过春夏秋冬那些被风吹起的页悸动着心房在石库门的红墙内在昏黄的灯光下童年的梦再度苏醒母亲的日记本守护着我生命的涓流把温暖的瞬间揉进了岁月的情怀将爱写进了时光●父亲的相机时间都去哪儿了熟稔的旋律在耳边响起钟表的声音从时空的缝隙里穿越了童年的嬉戏穿越了两代人的牵绊记忆中的小脚丫踏着留念的步伐想一直追着您的身影一幅幅被手心捧起的感动是一张张被风蚀过的老照片透过岁月的斑斑点点触摸着父亲的相机将爱的追溯定格在一卷又一卷难忘的情结里窗前思念的月光再度清晰您昨日的笑容父亲的相机安静地在斑驳的年华里那一卷卷胶片串起了最温暖的画面画在爱的故里人在画中留作者简介:瞿冰,女,上海人,1985年生。
职业教师兼国际礼仪导师,上海市朗诵协会会员。
上海师范大学油画系本科毕业,文学士学位。
诗作入选《世纪诗典》《我的自选作品》等诗文集,并在《上海诗人》《文学百花苑》《劳动报》《静安报》《黄浦报》等发表;获“禾泽都林杯”优秀奖、“见证中国崛起”银奖、“宏波杯—党在我心中”二等奖、“遵义杯—中国最美游记”优秀奖。
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个人诗集《冰雪诗缘》。
上海石库门建筑群景点介绍
上海石库门建筑群景点介绍作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拥有着独特的建筑风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石库门建筑群。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上海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上海石库门建筑群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其中几个著名景点。
一、石库门建筑群的特点石库门建筑是上海特有的建筑风格,其建筑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门楼:石库门建筑的门楼通常采用木质结构,门楼上方常常装饰有石雕,这也是其得名的原因之一。
2. 石库门:石库门是指建筑外墙的门户。
这些门常常使用花岗石、红砖等材料修饰,非常坚固耐用。
3. 前院:石库门建筑通常都有前院,用来种植花草树木,打造独特的庭院景观。
4. 欧式与中式结合:石库门建筑往往是欧式与中式建筑风格的巧妙结合。
这种融合使得石库门建筑更具魅力和独特性。
5. 内部布局:石库门建筑的内部布局一般以中庭为中心,将房间围绕中庭布置。
这样的布局不仅能保证每个房间都有足够的采光和通风,同时也为居住者提供了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石库门建筑群的历史背景石库门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时上海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
石库门建筑就是在这个时期兴起的。
当时在上海的外国租界区,有英国、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人士居住,他们为了营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环境,选择了将各国的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相融合。
这样就形成了石库门建筑这一独特的风格。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上海发展迅猛,城市更新不断进行,石库门建筑群面临被拆除的风险。
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保护的重视,上海政府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保护和修复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著名景点介绍1. 田子坊田子坊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石库门建筑群之一,位于黄浦区。
这里是一个保存完整的老城区,有着浓厚的上海风情。
游客在田子坊可以欣赏到许多具有石库门风格的建筑,其中包括民国时期的石库门别墅和红砖小洋楼。
这里的狭窄弯曲的巷道和静谧的庭院,展示了老上海的魅力。
清朝的石库门建筑上海的历史风貌
清朝的石库门建筑上海的历史风貌清朝的石库门建筑是上海独特的历史遗产,它们不仅展示了清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技艺,也记录了上海发展的历史轨迹。
这些石库门建筑以其独具特色的外观和内部布局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成为了上海的地标之一。
一、石库门建筑的起源清朝时期,上海的石库门建筑开始兴起。
那时的上海是一个庞大的贸易港口,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移民和商人来此谋生。
为了适应新来者的居住需求,上海的建筑风格逐渐发生了变化。
而石库门建筑就是这个时期特有的产物。
二、石库门建筑的特点1. 外观独特:石库门建筑通常由石头和砖块建造而成,外观精美,色彩斑斓。
建筑墙壁采用红砖,石质门框和门楣则是其标志性特征。
2. 狭长的结构:由于当时城市用地有限,石库门建筑通常呈现出狭长的结构。
这种布局使得建筑能够容纳更多的住户,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3. 内部庭院:石库门建筑多以内部庭院为中心,周围环绕着房间和走廊。
庭院通常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容纳着花园、鱼池等庭院景观,为居民带来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环境。
4. 欧式风格的影响:由于外国移民的影响,石库门建筑中还融合了一些欧式建筑风格。
例如,建筑的立面常常采用了希腊柱式的设计,给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感觉。
三、石库门建筑的历史意义1. 资料记录:石库门建筑是记录上海历史的珍贵资料。
它们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
2. 文化遗产:石库门建筑代表了上海特有的文化风貌,是上海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代表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对于研究上海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城市形象:石库门建筑是上海标志性的城市景观之一,与外滩和城隍庙等地标建筑共同形成了上海独特的城市风貌。
这些建筑为上海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氛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四、保护和传承尽管石库门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由于城市发展的需求,许多石库门建筑面临着被拆除或改建的风险。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上海政府和相关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古建筑立面改造案例分享
古建筑立面改造案例分享朋友们!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几个超酷的古建筑立面改造案例,保证让你大开眼界。
一、上海石库门的华丽变身。
咱先说说上海的石库门建筑。
这石库门啊,那可是老上海的标志,充满了浓浓的海派风情。
以前呢,很多石库门建筑因为年代久了,外立面破破烂烂的,看着怪可惜的。
有个改造案例就特别厉害。
他们保留了石库门原本的石门框,这石门框可是石库门的灵魂所在啊,就像一个人的骨架,不能动。
然后呢,在墙面的处理上,没有一股脑儿地刷成新的颜色。
而是把那些剥落的墙皮进行了精心修复,让它既有岁月的痕迹,又不至于看起来破落。
再看窗户,原来那种小小的木窗被保留了下来,但是呢,给它加了一层精致的窗棂装饰。
从外面看过去,就像是给窗户戴上了漂亮的耳环一样。
还有屋顶,把一些破损的瓦片换了,但是换的瓦片都是按照原来的样式烧制的,就像给老房子戴上了一顶合适的帽子。
最妙的是,在建筑入口的地方,加了一些具有老上海特色的霓虹灯招牌元素。
晚上灯一亮起来,那种老上海的纸醉金迷感就出来了,石库门一下子从一个暮气沉沉的老家伙变成了时尚又复古的潮楼。
这就像是给一位老绅士穿上了一身新的时尚西装,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时尚感。
二、北京四合院的创新改造。
北京的四合院,那是咱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
四合院的改造可不能瞎搞,得尊重传统又得与时俱进。
有一个四合院的立面改造就做得特别有想法。
它的外墙呢,原本是那种单调的灰色砖墙。
改造的时候,并没有改变墙体的结构和基本色调,但是在墙面上做了一些浅浮雕的装饰。
这些浮雕都是一些传统的吉祥图案,像什么蝙蝠(代表福)、梅花鹿(代表禄)之类的。
这就像是给四合院的脸画了一个淡淡的妆,不浓艳,但是很提气。
四合院的大门可是重中之重。
原来那种厚重的木门保留了下来,但是把门把手换成了那种古铜色的、带有传统云纹雕刻的把手。
门楣上还挂了一对大红灯笼,这红灯笼一挂,那感觉立马就有了,就像四合院在咧着嘴欢迎客人呢。
窗户也进行了改造。
把那种糊窗户的纸换成了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纸,上面印着一些淡淡的水墨画图案。
上海石库门建筑的特色赏析
上海石库门建筑的特色赏析上海是一座历史悠久且充满魅力的城市,拥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这座城市的繁华街道上,你会经常看到一种特殊的建筑,那就是石库门建筑。
石库门建筑是上海特有的建筑形式,它独特的外观和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成为了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上海石库门建筑的特色进行赏析。
一、石库门建筑的历史背景石库门建筑起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上海,当时上海正在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洋务人员和富商入住。
这些人为了展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财富,选择在上海建造了大量的石库门建筑。
石库门建筑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们的底层是用花岗岩石料建成的,而门窗则通常使用红砖砌筑。
二、石库门建筑的特色1.外观风格独特石库门建筑独特的外观风格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
建筑外墙常见的采用红砖砌筑,这使得整座建筑显得稳重而又典雅。
同时,石库门建筑常常拥有别具风格的门窗,窗户常使用木质框架,上面有精美的装饰,如花格窗等。
这些特色使得石库门建筑充满了浓郁的上海风情。
2.宽敞的天井石库门建筑的另一个特色是它们都拥有宽敞的天井。
天井是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它可以起到通风、采光和改善居住环境的作用。
在石库门建筑中,天井常常位于入口处,为建筑带来了一份清新和宜居的氛围。
3.多样的楼层分布石库门建筑通常都有多层楼,楼层的分布也非常多样。
一般来说,一楼是商铺或者仓库,二楼至四楼则是居住区域。
这种分层的设计不仅能够满足商业需求,还为居民提供了舒适和私密的居住空间。
4.复古的内饰风格石库门建筑的内饰风格常常充满了复古的气息。
室内的木质结构、花纹瓷砖、镶嵌地板等都是石库门建筑室内装饰常见的元素。
这种复古风格为建筑增添了一份历史的沧桑感,也让人们在其中体验到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5.文化传承的象征石库门建筑不仅是上海建筑的瑰宝,更是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象征。
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过去百年的历史变迁,其中融入了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如今,石库门建筑已经成为了上海最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剪绘人生路情系石库门
剪绘人生路情系石库门剪纸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也是一种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文化艺术。
在剪纸的世界里,有一种叫做剪绘的技艺,它是将剪纸的技术与绘画的技巧相结合,用剪纸的构图方式将画面呈现出来,形成一幅幅独特的艺术作品。
人生路情系石库门,通过剪绘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上海传统建筑石库门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抒发了创作者对人生道路和情感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石库门是上海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是上海近代民居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也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门户。
石库门建筑的特点是门楼高大,木结构复杂,建筑风格独特,同时也是上海近代历史的见证。
石库门的门楼与门缝,门框和门扇,都是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构造,因此,剪绘人生路情系石库门,也就是将上海石库门的特点用剪绘的方式表现,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剪绘人生路情系石库门的主题是人生的道路和情感生活,表达了创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剪绘作品中的道路,有着深刻的内涵,它是一种人生的路程和历程,同时也是一种人生的境遇以及态度。
在作品中,剪绘出的石库门是一种充满了历史的建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代表了某些人的人生历程。
每一扇门可能都代表着一个家庭,这个家庭的历史和记忆,也是上海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剪绘人生路情系石库门,每扇门都是一种情感表达,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剪绘人生路情系石库门,不仅剪绘出石库门的文化特点,还表现了剪绘艺术的深刻内涵和魅力。
剪绘的过程是一种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
剪绘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构思的,每一个图案都是经过反复调整和磨合的,这种创作方式需要创作者深入生活,深入思考,才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涵。
总之,剪绘人生路情系石库门,是一种艺术作品,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表达。
它展示了石库门的美丽和历史内涵,同时也体现了创作者对于人生道路和情感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在传承和发展上海本土文化的过程中,剪绘艺术将会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上海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更多人深刻感受剪绘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石库门印象演示文档
2. 发展演变
起源:华洋分居→华洋杂居
19世纪70年代初:三五开间,对称布局
20世纪10年代后:亭子间初成 20世纪30年代中:取消天井
3. 材料与结构特点
材料特点
老式石库门住宅
沿循传统的砖木立帖结构。承重墙 及木柱多用三合土做基础,桑皮石 上置圆形石墩,以防木柱脚下受潮, 非承重墙用半砖墙,筑于碎砖基础 上。客堂地坪常铺方砖或实木地板, 屋面采用蝴蝶式泥瓦。
➢ 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门框用石条砌成
我国封建皇朝历来讲究等第,门色就是等第的标志。朱漆大 门,是尊贵的标志,是帝王宫门专用的颜色;而黄门在唐朝则是 宰相府的专用颜色。至于非官宦人家,即使富甲一方也只能用黑 漆大门。所以石库门漆成黑色是顺理成章的。石库门的设计是典 型的中国式大门。
➢ 铜质的中国式门钹和门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征
旅馆、作坊、报馆,也都会来占用一方天地;小食摊、 修鞋匠、理发师傅、算命先生,以及传街走巷的各种露 天职业者,都来此谋求营生。“烟纸店”的单开间小店, 提供香烟、草纸、老酒和各种小百货,二十四小时做买 卖。形形色色的人物,五花八门的行当,生动地展现了 上海的市井百态,是上海这座城市中最浪漫、最能触动 人心的部分。
住房不保障、投资风 险大、时间跨度大、 资金平衡难
石库门大部分不属于 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相关政策法规难覆盖
认识差异、理论与实 际脱节、关注角度差 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传承与保护
如果加快传统意义上的旧区改造,大范围拆旧建新,作为上海文化瑰 宝的石库门历史建筑风貌必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上海石库门何去何从, 是当下急需回答的时代问题之一。
5.人情味
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 悠闲安稳的生活状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征
上海的弄堂风情
• 上海人的弄堂生活中除了吃饭、洗衣、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 内容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交易买卖。对于许多上海 人来说,弄堂不仅是一块栖息生存的独特天地,而且也是一 个买卖物品、了解市面的主要场所。许多小商品的买卖活动, 都是在弄堂中进行的,它们构成了上海滩上又一种充满市井 风情的弄堂习俗形式。在旧时,上海弄堂中最为常见,同时 也是最为热闹的,是那些卖小吃点心的生意。从清晨开始一 直到晚上,各种小吃点心摊子便不断地涌向上海的各条大街 小巷,形形色色的叫卖声也在上海的各条弄堂中响彻回荡, 它们营造了一种浓浓的上海弄堂生活情韵。鲁迅在《弄堂生 意古今谈》一文中说:“这是四五年前,闸北一带弄堂内外 叫卖零食的声音,假使当时记录下来,从早到夜,恐怕总可 以有二三十样,而且那些口号也真漂亮,不知道他是从‘晚 明文选’或‘晚明小品’里找过词汇泥,还是怎么,实在使 我似初到上海的乡下人,一听就有馋涎欲滴之慨。”
• 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原本是为了便 于管理而统一建造的集体住宅,很
快发展成为综合东西方居住特色的
上海弄堂,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成
为上海房地产业的中坚。弄堂房子
不仅租界里有,华界里也有。至新 中国成立前夕上海近420万的居民中, 除了少数外侨和中国富人住着花园 洋房,以及100多万贫民住在城市边 缘的棚屋里外,绝大多数居民,包
上海的弄堂风情
上海人往昔的居住生活中离 不开弄堂。所谓“弄堂”, 是上海人对于里弄的俗称, 它是由连排的石库门建筑 所构成的,并与石库门建 筑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少 年来,大多数上海人就是 在这些狭窄的弄堂里度过 了日久天长的生活,并且 创造了形形色色风情独具 的弄堂文化。
• 上海的弄堂是许多上海人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每逢夏 季来临,弄堂中便时时可见一支支乘凉的大军。那些家 中住房条件困难,通风设备较差的人家,早早地便将草 席、长凳、躺椅、竹榻搬到自己所住的弄堂口,用凉水 冲洗一阵,然后怡然自得地坐在那里乘起凉来。许多在 弄堂里开小商店的,则将自己店门前的排门板卸下,搁 上两条长凳,充当乘凉的用具。此时的弄堂内,成了一 个热闹、嘈杂,充满各种人情世态的世界。老人们大多 是静静地躺在竹榻、睡椅上,睡眼朦胧地摇着扇子,小 伙们则大多是打牌斗棋,或者与朋友们聊着一些有趣的 故事。妇女们大多是在草席上嗑着瓜子,做着针线,一 边哄着孩子睡觉,顽皮的小孩子们,则大多是在弄堂里 奔逐嬉闹,寻找自己的乐趣……
上海的文化化石——石库门情结
上海的文化化石——石库门情结
阿登
【期刊名称】《大美术》
【年(卷),期】2006(000)006
【摘要】作为一种象征,石库门文化代表了近代中国的文化特色。
作为一种文化积淀,石库门文化构建了当代上海特征文化的基础,石库门作为上海开埠以来居住建筑最具个性的典型之一,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上海的地域文化之中。
【总页数】4页(P54-57)
【作者】阿登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
【相关文献】
1.论城市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公共服务供给——以上海石库门建筑群的改造为例 [J], 刘铭秋
2.当代上海石库门的文化功能与精神内核 [J], 赵李娜
3.一幅老上海石库门弄堂的长卷风情画——读董鸣亭“上海十八”系列石库门纪实文集 [J], 阿庄
4.新时代消费文化下海派建筑文化意义的变迁
——以上海石库门为例 [J], 江宇薇
5.石库门文化上海近代历史的标识(下) [J], 朱陪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守白:讲述石库门故事的创意人
李守白:讲述石库门故事的创意人汪杨【摘要】@@ 石库门是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图腾,是解不清摸不透的海派繁荣的密码库.小小一幢石库门,载得起一部沉甸甸的上海都会史,只是,你必须读懂石库门里的文化符号.李守白,就是一位用画、剪纸和雕塑来讲述这个符号故事的人.【期刊名称】《上海经济》【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2页(P44-45)【作者】汪杨【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石库门是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图腾,是解不清摸不透的海派繁荣的密码库。
小小一幢石库门,载得起一部沉甸甸的上海都会史,只是,你必须读懂石库门里的文化符号。
李守白,就是一位用画、剪纸和雕塑来讲述这个符号故事的人。
文化上海的“奶酪工程”李守白,当代重彩画家、海派剪纸艺术大师,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1962年出生于上海艺术世家。
他长期从事绘画艺术创作,对中国民俗文化也有很深的研究。
作为一个海归派艺术家,2000年他结束了近十年的海外生涯回归故里后,开始重新审视上海这座城市,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及上海的本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上海的海派文化其实也就是上海城市文化,只有自身的母体艺术语言得到发展,国际才会认同,我们的文化才会有生命——这就是他一直主张要发掘、创新上海本土文化,立志成为本土文化的先驱者的理由。
而曾经有个法国人在看到他的作品时感慨“这才是我要的上海感受”,更让李守白坚定了自己的理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当地的人就该做当地的事”。
李守白作品里的弄堂人家。
李守白说,“上海本身就是座移民城市,大量都市文化是移民文化的翻版”,为突出上海的文化内涵,他以司空见惯的上海石库门为题材,通过融水墨重彩技法与油画技巧为一体的重彩画,将老上海曾经风光显赫的石库门,既神秘又优美地展现出来,表达他回忆里的大城小事,以及弄堂民生的千姿百态。
事实上,重彩画就是在宣纸上画油画,利用宣纸易化易散的特点,表现出厚重的艺术效果,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本身就是一种融合。
石库门装饰纹样的地域性文化解读
石库门装饰纹样的地域性文化解读
薛小芬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17(0)1
【摘要】石库门建筑是海派特色的乡土建筑,其装饰构件以特有的艺术形式表现地域性文化的内涵,构成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石库门装饰构件上的装饰纹样为考察对象,通过梳理其产生的文化渊源,分析其艺术形式特征,透视其蕴涵的地域性文化内涵,以期对当下的城市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页数】2页(P231-232)
【作者】薛小芬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美术系,上海20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
【相关文献】
1.装饰艺术设计中地域性文化的体现 [J], 于凤霞;
2.地域视野下蒙古族装饰纹样的现代重构实践探究 [J], 刘莹
3.地域性文化符号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以敦煌纹样的创新设计文创为例 [J], 刘美琪; 蒋滟彤
4.地域性文化符号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以敦煌纹样的创新设计文创为例[J], 刘美琪; 蒋滟彤
5.石库门建筑地域性的文化解读 [J], 李新亮;聂林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殷慧芬的小说经常出现在一些报章杂志上,读了她的几篇小说,我便读出了一个文笔优雅、描写细腻、叙事流畅、十分谙熟上海市民社会风物人情的女作家的身影。
我不是上海人,但从50年代到60年代,我在上海生活了八九年,虽然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郊外的校园里,但也免不了有一些到市区探亲访友的机会,对上海石库门(老弄堂)的家居特点,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生活品性多少有一些了解。
我总觉得,殷慧芬笔下的石库门人家几乎就是生活中的石库门人家的复制——像极了,我想,有这样复制能力的作家,一定是对那种生活熟透了的缘故。
殷慧芬创造了一个石库门世界,就其融入上海市民社会,并将市民社会的各色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的情感命运艺术地呈现于世人方面,她的文学成就应该是可以与王安忆、程乃珊等女作家相匹配的。
因此,当90年代我主编的《跨世纪文丛》出到第六辑的时候(那已经是世纪末了),我想是应该请殷慧芬在这里亮亮相的时候了,于是,便有了殷慧芬的一本小说集《吉庆里》(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的问世。
在殷慧芬所创造的石库门世界中,悲悯之心和关爱之情几乎无处不在。
在她写到那些底层人物的时候,她不是居高临下地俯视他们,而是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们。
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对我笔下的人物从来没有用自己的善恶观来臧否他们,我总是理解和尊重他们,并努力深入他们的内心寻找他们生存的理由。
”她坦言:她自己就来自底层,出生在石库门老街一个很平常的市民家庭,自己也做过工人,“我对这个阶层的人很熟悉也很同情,现在我自己的生活要比他们好,但我的感情天平始终是倾向他们的,这里有我的亲人,也有我的朋友,我觉得没有这样的感情,也就不会有我的小说。
”
这些话很朴素也很实在,是理解殷慧芬石库门小说的一把钥匙。
殷慧芬把她小说中这种对市民阶层的充盈的感情简称为“市民气息”,“正是这样的市民气息,这样的平常生活构成我人生的基础”。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对上海普通市民一种情感上的深深依恋和投入,是决不可能写出像《屋檐下的河流》、《吉庆里》、《焱玉》等这样一些对石库门的风物人情一往情深的作品来的。
“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我都喜欢我们的弄堂,我们的房子。
”——《屋檐下的河流》中的小主人公的这一段内心独白,实际上也是作者本人的心声。
在这些弄堂、这些房子里,世世代代住着上海最普通的平民,正是在他们身上,积淀着百年上海里弄文化的精髓。
殷慧芬是一个很善于编织故事的作家,她总是在小说中从容不迫、娓娓动听地叙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把读者的胃口吊得高高的。
不会讲故事的小说家是蹩脚的小说家,但只会讲故事的小说家却不一定是高明的小说家。
殷慧芬的小说之所以高出一筹和耐人寻味,就在于她从来不以编织故事为终极目标,而是以表现人类情感和人性好恶为终极目标。
殷慧芬说:“我所有的小说都是探索人类情感的。
从少女到老人,从男人到女人,所有的人,他们的情感缠绕着、攀缘着岁月的大楼,装饰着我们的城市,也充盈着我的小说。
”
从初期的那些短篇开始,到中期的“苦”恋三部曲,一直到她最后出版的长篇小说《西郊别墅》、《与陌生人跳舞》等,殷慧芬的小说都与“情”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的小说,不避讳写情欲和性欲。
“苦”恋三部曲已经写得很放松了,但多少还有一点忌讳,因此她运用了一种充盈着优雅的诗意的文体,以区别于言情小说。
到了90年代中期的《纪念》,这种忌讳似乎被打破了,她一开始就把故事推到了高潮:“他们先是在地毯上,后来就来到了床上……”不高明的小说家可能把这个故事写成滥俗的三角恋游戏,但殷慧芬却着意于梳理主人公情感的演变轨迹,探寻人类原始的欲望以及这种欲望在现实中最终湮灭的前因后
果。
这场欲望和情感角逐的游戏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湮灭的?从这当中又能引发出什么让人思考的问
题?一个通俗的故事当中,却包容着耐人寻味的内涵——这就是殷慧芬的高明之处。
殷慧芬有一部长篇小说《汽车城》,由于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获得过好几个奖项,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若就我个人的喜好来说,还是觉得她写石库门底层市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小说,文学成就要更高一些。
我甚至觉得,像《屋檐下的河流》、《吉庆里》这样的小说,是可以传世的。
如果后世人不知道什么是老上海的石库门的话,让他们看看殷慧芬的这几篇小说,就会有一个形象而具体的了解。
现在,殷慧芬的这部系列小说集——《石库门风情画》——就要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她所创造的石库门世界也将被更多的读者所认知。
这对于因视网膜脱落几乎不能读书写作的殷慧芬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慰藉,
而对于喜爱地域文化风情的文学读者来说,也将是一个喜讯。
最近才发现殷慧芬竟然是49年生人。
这个年代,对我来说实在是太古旧了,不过她的文字并没有过于古旧的感觉,至少不像是49年人写的,我以为她是六十年代的人。
她的回忆清新如昨,因此反让人觉得并不古旧。
而《屋檐下的河流》看得令人鼻酸。
其实在我们小时候,穷日子也是那样过的,虽然她足足的早了二三十年。
但是小孩子并不觉得苦,所以到今天我觉得都淡漠了。
而她将文字一一码摆,看下去竟然令人惊心。
穷困,我们曾经都穷困过。
少数的生活有富余有保障的,可能是我们很少见到的高官家庭,而在80年代之前,“显赫”这个词显得很遥远,那种靠武力取胜、人性湮灭的威风凛凛,在我看来实在不足以称作“显赫”,那是太没有气质,太没有风度的野蛮。
屋檐下的河流。
是从前的回忆,不那么老旧,充满了快乐的童年。
小时候,确实是很少去想什么大问题,总是在太阳底下玩得到疯,虽然也有迷惑和难堪,但在到城市之前,在军区生活的时候,是更朴素更简单的欢喜。
城市的贫困,是另一种不可思议的风景线。
它确实存在,但我却记忆模糊了。
小时候在汉口奶奶家里,那里差不多算贫民窟吧,永远是黑漆漆看不清楚的客堂,狭窄的阁楼,但对一个孩子来说也是别一种格调的生活。
殷慧芬所写的是上海市民,上海市民永远是精神抖擞的,小奸小坏,不像武汉人。
最近的一部《人在囧途》,里面是粗声粗气的武汉人、湖北人,看得令人捧腹,那是一种声高气壮的粗鲁,不像上海人,永远是叽叽啾啾的小麻雀,数不完的唠叨,不像武汉人一声吼就结束了。
在《屋檐下的河流》里也是那样,上海人,上海的穷人,但总是理直气壮地纠结不完,个个有诉不完的苦恼,又说不清个是非曲直。
那个老太太,包括他的子女,个个都显得坚硬凌厉,但骨子里却是一种走向不归路的悲苦。
80岁的老太太,还独自含辛茹苦地带着小孙子,帮着几个子女,尤其是不争气的,但她又不是大慈悲的那种祥和老太,也是不断地抱怨,又不断地逞强好胜,最终在半埋怨半满足中从容地过世了。
悲伤的人,大概是普通人不可避免的。
像里面的第一人称的“孙子”,乌虫跑街所说的:我们永远在伤害最爱的人。
很喜欢殷慧芬的这部小说集,特别是读了描写老石库门弄堂生活的那几篇作品,勾起了我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对童年生活的点滴回忆。
比如当时大人们一清早去排队买菜,家里的孩子经常是几个人分吃一块冰砖,那时的夏天,如果能一个人吃一个冰淇淋纸杯,那将是一种无上的享受。
通观殷慧芬的这本小说集,我更喜欢她描写老石库门生活的作品,象《虹口轶事》以及《哥哥的罗曼史》,可能作者本人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对当时的生活有深刻地了解。
对于作者描写的新石库门生活,自己觉得没有产生什么共鸣,这大概是跟我自己的生活不大相同的缘故吧。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