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与痈

合集下载

痈丹毒疽疔疖急性蜂窝组织炎的含义和区别

痈丹毒疽疔疖急性蜂窝组织炎的含义和区别

痈\丹毒\疽\疔\疖\急性蜂窝组织炎的含义和区别!本贴收到4朵鲜花痈痈是一种较严重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当身体抵抗力降低时,皮肤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侵入几个邻近毛囊和皮脂腺所造成。

痈好发于颈项和背部,中医称为“落头疸”,“搭背”等。

老年人和糖尿病人易患痈。

起病初期局部皮肤肿胀、紫红、疼痛X围扩大,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在中央部表面有多全黄白色的脓头(此为痈的特点),破溃后呈蜂窝状。

以后,中央部皮肤、皮下组织逐渐坏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内有脓液及大量坏死组织。

痈形状比疖严重,病人多有畏寒、发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患痈以后应适当休息,加强营养。

面部及唇部痈应减少说话和咀嚼动作。

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等)。

也可服用中药五味消毒饮或黄连解毒汤。

痈初起时局部可用鱼石脂软膏或金黄散等外敷。

如红肿继续扩大,中央部坏死组织多,引流不通畅时,应及时作手术治疗(但唇痈不宜手术),采用“+”或“”字切口,以清除坏死组织,并作局部减压和引流。

痈的X围散在,创口愈合慢,一般需一个月左右才能愈合丹毒的概述概述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其好发部位是下肢和面部,其特点是起病急,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病因主要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的细小伤口入侵所致。

病人常有头痛、畏寒、发热,局部表现为红斑,色泽鲜红,中心较淡边界清晰并略隆起,局部有烧灼样痛,回流区淋巴结肿大,疼痛。

处理不当可导致淋巴水肿,严重时发展为象皮肿,因此早期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是必要的。

症状 1.丹毒多发部位是面部和下肢; 2.起病急,常有寒战、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白细胞增高。

3.局部出现肿状红疹,色呈玫瑰,形态不规则,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略隆起,时有水泡,压可褪色,有烧灼感,炎症向四周扩散,中心部逐渐褪色呈棕黄色,有落屑。

4.区域淋巴结肿大,伴疼痛及压痛血白细胞增高。

痈疽疔疖痈、疽、疔、疖,是四种发生于体表各有不同病理变化和形状特征的外科疾患。

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

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

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一、概述及流行病学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为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皮肤黏膜的常驻菌群之一,约30%健康人群携带该菌,在干燥物体表面生存期较长,如在干燥的脓液、痰液中可存活2~3个月,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物感染。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大部分急诊科中化脓性皮肤软组织感染的致病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

化脓性链球菌短暂或长期定居于上呼吸道,在干燥物体表面或尘埃中可生存数月,通过直接接触、污染物或飞沫传播感染。

毛囊炎、疖为特别常见的皮肤病,常在基层诊治;痈为重度炎症反应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诊疗涉及皮肤科、外科、急诊科等。

二、毛囊炎(一)定义毛囊炎(folliculitis)是由于感染、物理损伤或化学刺激而引起的毛囊炎症。

细菌性毛囊炎最常见,由细菌感染毛囊浅表或深部引起。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细菌性毛囊炎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在长期口服抗菌药物的痤疮患者中偶尔有革兰阴性菌毛囊炎。

易感因素包括皮肤的浸渍、剃须、拔毛、天气炎热、糖尿病、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等。

痤疮皮损亦包括毛囊炎,主要由痤疮丙酸杆菌引起,参见《寻常痤疮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

(三)临床表现1. 典型表现为面部、头皮、颈部、胸背部、臀部等部位丘疹或脓疱,皮损常呈现为小的毛囊性丘疹或针尖大小脓疱,毛孔呈红色隆起,上覆痂皮,四周绕以红晕(图1A、1B)(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有轻微触痛或瘙痒,7~10 d愈合。

2. 头皮部位复发性或慢性葡萄球菌毛囊炎融合后常形成瘢痕和秃发。

3. MRSA可能引起深在毛囊炎或脓肿,并向严重感染发展。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 诊断:根据典型临床表现,以毛囊为中心的丘疹、脓疱,周围绕以红晕即可诊断。

严重的、复发性、治疗抵抗的患者,可行皮损部脓液涂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2. 鉴别诊断:主要与马拉色菌毛囊炎鉴别,后者常发生于青年人,诱发因素包括皮脂分泌多和天气炎热、抗菌药物应用、免疫抑制剂应用等。

疖和痈的预防保健

疖和痈的预防保健

疖和痈的预防保健
*导读:疖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自毛囊或汗腺侵入所引起
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炎症常扩展到皮下组织。

疖和痈是体表的毛囊和皮脂腺的化脓性感染,疖和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治疗的方法大同小异,疖和痈的预防也可以按相同的方法。

疖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自毛囊或汗腺侵入所引起的单个
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炎症常扩展到皮下组织。

痈也是发生于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但较疖少见,却更为严重,是由金黄葡萄球菌引起的多个相邻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感染,多发于项、背等皮肤厚韧之处,中老年人易患此病。

疖和痈的预防措施可按如下规则:
1.如果疖或痈长在面部(特别是鼻唇周围),千万不要随意挤压与针挑,也应避免碰撞因为这样会使感染扩散。

应严防细菌进入血液,尤其不能让细菌进入颅内,以免造成可怕的危险。

2.长疖后,最好是洗淋浴,不要泡在浴缸里洗澡,以免感染浸延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3.长疖后,在烹食汤前应将手洗净,因为疖上的细胞进入暖热的食物,会加速繁殖,产生毒素,有可能造成食物中毒。

4.在治疗疖、痈时,最好同时口服抗菌素,如牛黄解毒片、头孢氨卡片等。

5.如需手术切开排脓,应去医院请医生施行。

6.疗效不佳,或复发严重的,应当增医院检查,以排降患糖尿病的可能性。

痈疽疔疖怎么读

痈疽疔疖怎么读

痈疽疔疖怎么读
答案:yōng jūdīng jiē。

痈:读音:[yōng]
疽:读音:[jū]
疔:读音:[dīng]
疖:读音:[jiē]
痈、疽、疔、疖,是四种发生于体表各有不同病理变化和形状特征的外科疾患。

痈是感染毒邪,气血壅塞不通而致的局部化脓性疾病。

疽是为毒邪阻滞而致的化脓性疾病。

疔因其坚硬而根脚如钉故名。

疖发于皮肤浅表,随处可生,多生于头、面、颈、项及臂臀等处。

痈:红肿热痛,浅而高大,未脓易消,已脓易溃易敛,因热毒熏蒸、气血淤滞所致。

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边界不清,无热少痛,未脓难消,已脓难溃因寒邪郁结、气血凝滞所致。

疔:初起如粟,根深形小,状如针,顶白而痛,因邪毒侵袭、气血凝滞而致。

疖:浅表局限,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易溃易敛,反复发作,因湿热蕴结所致。

诊断要点
痈和疽症状大不相同,应予区别。

一般来说,痈为阳证,患部多红肿热痛,根脚高,寒热交作,来势凶猛。

而疽则为阴证,患部多木痛,约2-3天即能收口。

痈生于皮肉,疽生于筋骨。

痈易消、易溃、
易敛;疽难消、难溃、难敛。

疖和疔虽然同是一种类型的疾病,但有区别,不可不辨。

在这里还应指出,须知疖与痈不同,痈不发生于头面,数目单纯,局部顶高色赤,表皮紧张有光,起初无脓头白点,漫肿范围较大,这些应与疖有所区别。

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疮疡1. 疖:系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炎症局限,可自愈。

2. 痈: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多个毛囊同时发生,炎症范围较大,不易自愈,常需要切开引流。

3. 疔:致病菌多为金葡菌,好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病损特点为形小如粟,发病急,甚者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4. 丹毒:系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所致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及面部,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5. 疽:多由毒盛肉腐引起,局部皮肤肿胀,范围较大,难以局限,皮肤紧张光亮,颜色苍白,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全身症状严重。

6. 瘘管:皮肤创口与内脏相通,形成瘘管,常有分泌物排出。

7. 瘿:甲状腺肿大并出现压迫症状者称瘿。

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

8. 瘤:体表或皮下的肿块,其性状可随其发生部位不同而各有特征。

9. 岩:相当于西医学的恶性肿瘤。

二、皮肤病1. 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

以皮肤红肿、丘疹、水疱、糜烂、渗出为主要临床表现。

急性期起病急骤,常有对称分布倾向,自觉瘙痒剧烈。

慢性期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2. 带状疱疹:由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皮肤病。

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泡为特征,常伴明显的神经痛。

新旧水泡沿神经呈带状排列,不超过人体正中线。

3. 荨麻疹:由于皮肤粘膜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局限性水肿。

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局限性水肿性斑块,突然发生,迅速消退,瘙痒剧烈,愈后不留痕迹。

有急性和慢性两种临床类型。

4. 接触性皮炎:由于接触某种致敏原而引起的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为红斑、水疱、大疱甚至坏死等皮肤损害症状和瘙痒等主观症状。

致敏原可为小孢子菌属、青霉属、曲霉属的孢子等微生物及酸碱等化学物质。

5. 神经性皮炎: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好发于颈、四肢、腰骶部等部位。

呈苔藓样变和阵发性剧痒为特征。

辨证论治——痈

辨证论治——痈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中医称为疽。

颈部痈俗称“对口疮”,背部底部开始。

【治疗措施】1.全身治疗病人应适当休息和加强营养。

必要时用镇痛剂。

可选用磺胺甲硝唑加甲氧嘧啶或青霉素、红霉素等抗菌药物。

如有糖尿病,应根据病情同时给予胰岛素及控制饮食等治疗。

2.局部处理初期红肿阶段,治疗与疖同。

已有破溃者,可用八二丹掺入伤口中,外敷太乙膏。

如红肿范围大,中央部坏死组织多,或全身症状严重,应作手术治疗,但唇痈不宜采用。

一般用“+”字或“++”字形切口,有时亦可作“|||”形。

切口的长度要超出炎症范围少许,深达筋膜,尽量剪去所有坏死组织,伤口内用纱布或碘仿纱布填塞止血。

以后每日换药,并注意将纱条填入伤口内每个角落,掀起边缘的皮瓣,以利引流。

伤口内用生肌散,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如分晓面过大,待肉芽组织健康时,可考虑植皮。

亦有直接作痈切除术,肉芽组织长出后即植皮,可缩短疗程。

【病理改变】由于皮肤厚,感染只能没阻力较弱的皮下脂肪柱蔓延至皮下组织,沿着深筋膜向四周扩散,侵及附近的许多脂肪术,再向上传入毛囊群而形成具有多个“脓头”的痈。

糖尿病病人较易患痈。

因为他们的白细胞功能不良,游动迟缓。

【临床表现】痈呈一片稍隆起的紫红色浸润区,质地坚韧,界限不清,在中央部的表面有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

以后,中央部逐渐坏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其内含有脓液和大量坏死组织。

痈易向四周和深部发展,周围呈浸润性水肿,局部淋巴结有肿大和疼痛。

除有局部剧痛外,病人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食欲不佳、白细胞计数增加等。

痈不仅局部病变比疖重,且易并发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唇痈容易引起颅内的海绵静脉窦炎,危险性更大。

【预防】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治疗疖,以防止感染扩散。

补充: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卧床休息,输液,加强营养,用止痛及镇静剂,有糖尿病者应积极治疗糖尿病。

疖与痈的治疗有哪些?

疖与痈的治疗有哪些?

疖与痈的治疗有哪些?
(1)局部治疗
①早期应用50%硫酸镁溶液或高渗3%氯化钠溶液湿敷,或涂敷10%鱼石脂软膏。

②中成药可选如意金黄散,用茶水调后涂敷于患处;或次选金黄膏涂敷患处,一日2~3次;或三黄膏外用涂敷患处,一日2~3次。

严重者可口服连翘败毒丸,一次6g,一日2次;或醒消丸,一次3g,一日2次。

(2)全身治疗首选青霉素肌肉注射,一次80万~160万IU,一日2~3次;儿童20万~40IU,一日2~3次或一日5~10万IUkg,分2~3次注射;或口服红霉素一次0.25~ 0.5g,一日4次,儿童一日30 ~50mg/kg,分3~4次服,对严重感染患者可采用静脉给药。

如怀疑合并厌氧菌感染时,可口服甲硝唑,一次0.2~0.4g,一日3次。

(3)如痈有脓栓或坏死组织时,尽量予以清除。

脓肿形成后,作“+”或“++”字形切开,打通脓腔内的间隔,清除坏死组织。

但唇痈易引起颅内静脉窦炎,禁忌手术。

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ppt课件

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ppt课件
诊断
根据皮肤红肿、疼痛和中心脓栓的临床表现,结合皮肤镜检查和细菌培养结果, 可作出诊断。
痈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痈是由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同时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 染,表现为大片皮肤红肿、硬结、疼痛,中心有多个脓头, 破溃后形成多个瘘管。
诊断
根据大片皮肤红肿、硬结、疼痛,中心有多个脓头的临床表 现,结合皮肤镜检查和细菌培养结果,可作出诊断。需要注 意的是,痈的病情较重,常伴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

是毛囊及周围组织的化脓 性感染,通常表现为皮肤 下的红肿疼痛结节。

是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 组织的化脓性感染,范围 较大,常伴随全身症状。
指南的目的和意义
提供诊疗规范
本指南旨在为基层医生提 供细菌性毛囊炎、疖、痈 的诊疗规范,确保患者得 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提升治疗效果
通过标准化的诊疗流程, 提高细菌性毛囊炎、疖、 痈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 症。
细菌性毛囊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原菌感染
细菌性毛囊炎主要由葡萄球菌引起,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毛囊损伤
摩擦、搔抓、剃须、拔毛等不良习惯导致毛囊损伤,增加感染风险 。
多汗、油脂分泌旺盛
这些因素导致毛囊口堵塞,细菌易于繁殖。
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毛囊深部感染
疖是毛囊深部和周围组织的急性 化脓性炎症,通常由葡萄球菌引
起。
汗腺感染
汗腺炎症也可能引发疖的形成。
个体易感性
免疫力低下、糖尿病、长期使用 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增加疖的发
病风险。
痈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 2
多个毛囊和皮脂腺感染
痈是由多个相邻的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 染引起。
病原菌扩散

疖和痈的区别

疖和痈的区别

疖和痈的区别关于疖和痈的区别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疖和痈的区别,供大家阅览!疖和痈的主要区别是:疖初起会形成圆锥形隆起的硬块,一般直径3-6厘米,几天后其中央可见单个黄色脓头,好发于头面部,发际,颈项部,及臀部等常受摩擦的部位,多发于夏天;痈初起是形成为圆形状隆起的硬块,一般直径6-9厘米,几天后中央会出现多个粟粒状脓头,而且会变软,破溃后形状像“火山头”样。

疖和痈相同之处是都会导致周围的淋巴结肿大。

中医上讲的所谓疖和痈都是生于皮肤的急化脓性皮肤病,在我们药店也是非常的常见,它们可以发于人体任何部位,临床表现都会有红肿硬块,疼痛明显,都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后期的话会局部疼痛加重并且溃脓。

疖和痈治疗方法:疖和痈中医上治疗一般是内服与外用药相结合,疖和痈治疗方法都是一样的,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分别可以用不同的中成药来治疗。

火毒壅盛证:一般症状是疖痈初起,肿块色红灼热,肿痛,向周围扩大,并且伴有寒热头痛,食欲不振。

这种类型一般使用的中成药口服有梅花点舌丸,外用药有金黄膏和龙珠软膏。

毒热酿脓证:一般是疖痈红肿中央变软,脓头腐烂塌陷,流脓血,这种类型一般使用的中成药与上面火毒壅盛证一样,口服有梅花点舌丸,外用药有金黄膏和龙珠软膏。

气血失和证:一般症状是疖痈脓液破溃,腐肉脱落,肉芽新生,逐渐收口。

这种类型一般使用的中成药有外用生肌玉红膏。

气血两虚证:一般症状是疖痈红肿平塌,化脓,创口不收,还伴面色无华,低热乏力,口渴,食欲不振,大便不调等。

这种类型一般使用的中成药有口服补中益气丸,外用生肌玉红膏。

于疖和痈方面的内容讲完了中医我们来讲讲西医关于疖和痈方面的内容。

西医上讲的所谓疖和痈就是指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疼痛性结节,痈是疖在皮下相互融合形成的,导致深部化脓和瘢痕形成。

西医的治疗原则就是杀菌,清洁为主,主要是内服和外用抗生素,内服抗生素一般可以选用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外用可以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等。

《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解读PPT课件

《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解读PPT课件
患者管理策略
国外指南更注重患者教育和长期管理,而国内指南在 这方面相对薄弱。
指南更新频率
国外指南更新较快,能够及时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和临 床进展。
更新内容与重点变化
病原学诊断
新增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在病原学诊断中 的应用。
治疗药物选择
根据最新临床证据,对治疗细菌性毛囊炎、 疖、痈的药物进行了重新评估和推荐。
手术指征和时机
明确了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减少 不必要的手术和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教育和长期管理
强调了患者教育和长期管理在细菌性毛囊炎 、疖、痈治疗中的重要性。
02
细菌性毛囊炎诊疗解读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毛囊性丘疹、脓疱、疼痛及瘙痒等,结合细菌学检查阳性结果,可作出诊断 。
在进行皮肤检查和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染 的发生。
合理用药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指南推荐,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生素等药物,避免滥 用和不必要的用药。
加强沟通,促进医患合作
充分告知患者
向患者详细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和可能的风险,让患者充分了解 自己的病情和治疗过程。
倾听患者意见
认真倾听患者的诉求和意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满意 度和治疗效果。
应立即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肝肾功能损害
02
定期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如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药物
剂量或更换药物。
菌群失调
03
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引发二重感染。如
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治疗。
05
基层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对策略
提高认识,加强学习培训
深入学习指南
认真研读《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 ,掌握最新的诊疗原则和方法。

医学-疖-精品文档

医学-疖-精品文档
皮肤损伤
皮肤损伤或轻微破损可以为细菌提供侵入的机会。例如,搔抓、擦伤、剃须或文身等都可 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免疫力下降
免疫力下降或服用某些药物可能使身体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例如,患有糖尿病、慢性肝 病、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的人,以及服用免疫抑制剂或化疗药物的人,都可能更容易患上疖 。
疖的发病机制
01
细菌繁殖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出现的时 间、症状的变化情况以及伴随的其他症状。
体检
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进行身体检查,观察皮肤结节的外观 、大小、形状和位置等信息。
有时医生可能会进行血液检查或脓液培养, 以确定病原体类型并帮助诊断。
疖的鉴别诊断

痈的病变范围比疖更大,可能涉及 到多个毛囊,并且通常伴随着更严 重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和寒战。
物理治疗
使用红外线、紫外线等照射患处,促进炎症消退 。
疖的预防
保持皮肤清洁
经常洗澡,勤换衣物,保持皮 肤清洁干燥。
避免搔抓
避免用手搔抓皮肤,以免导致细 菌感染。
增强免疫力
加强锻炼,合理饮食,增强身体免 疫力。
疖的治疗误区
误区一
不重视疖的治疗,认为疖只是 小病,不需要治疗。
误区二
随意使用抗生素,不按医嘱使 用药物。
疖的流行病学
1
疖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感染,任何年龄和人群都 可能受到影响,但最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2
疖的发病率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高,这与气 候潮湿、炎热以及卫生条件有关。
3
疖通常是零星发生的,但在拥挤和不卫生的环 境下也可能出现爆发流行。
疖的分类
疖可以根据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分为不 同类型,包括
• 蜂窝织炎:一种涉及多个毛囊和皮下 组织的严重感染。

疖的外科名词解释

疖的外科名词解释

疖的外科名词解释疖,又称为红肿痈,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

它常发生在脂腺和毛囊的部位,通常被细菌感染引起。

疖的特点是局部红肿热痛,并且可能出现化脓。

疖的形成与皮肤的感染和局部免疫力的下降密切相关。

细菌,特别是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感染原因。

当细菌侵入毛囊或腺体导管时,会引起炎症反应,并刺激免疫系统释放白细胞和其他炎性细胞,进一步导致红肿痛痛的症状出现。

疖的症状通常比较明显,局部皮肤会出现红肿、热痛等表现。

在初期,可能只是一个小红点,但随着感染的扩散,红肿范围会逐渐增大。

同时,疖可能会出现化脓,形成脓肿。

脓肿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局部化脓性炎症,其内部充满脓液和炎性组织。

治疗疖的方法多样,取决于疖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整体情况。

对于初期的小疖,可以通过局部药物治疗来控制感染,如局部外用抗生素药膏或消炎药物。

此外,局部湿热敷也可以帮助疖的痊愈。

湿热敷有助于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疖内脓液的排出,缓解疼痛和红肿症状。

然而,对于较大且伴有明显脓肿的疖,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可以通过切开脓肿,排出脓液,清除感染组织,促进伤口愈合。

手术后还需要患者定期清洗伤口,并使用消毒药物来预防感染的再次发生。

除了治疗,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预防疖发生的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避免皮肤的创伤和磨擦,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身体的免疫力等。

总结起来,疖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由细菌感染引起。

它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并可能出现化脓。

治疗方法多样,包括局部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预防疖的发生需要注重个人卫生和健康生活方式。

及时治疗和预防可以减少疖的发生和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本篇文章能对读者对疖的了解有所帮助。

疖与痈

疖与痈

疖与痈疖与痈都是生于皮肤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可发于任何部位,其临床表现均有红肿热痛,病程较短,且均有易脓、易溃、易敛的特点,一般预后良好。

二者的区别在于病变的范围,疖多位于皮肤浅表,是单个毛囊的化脓性感染,直径在3cm- 6cm 左右;痈多位于皮肉之间,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附属皮脂腺、汗腺的化脓性感染,直径在6cm^ 9cm左右。

疖中医学也称为“疖”,如“暑疖” “蝼蛄疖”等;多发性疖则根据部位不同又称为“发际疮” “坐板疮”等。

痈在中医里称谓较多:一类称为痈,如颈痈,腋痈,脐痈等;另一类称为有头疽,如脑疽,发背疽,少腹疽等;此外痈之大者称为发,如足背发,腓踹发等。

疖与痈的病因病机大致相同,多是由于过食肥甘厚味,内郁湿热火毒,或者外感伤寒,邪气乘虚而入,引起邪毒壅聚,致使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气血失于通畅,毒热阻于皮肉之间,聚而成形,发为疖、痈之病。

1诊断1.1临床表现1.1.1症状:疖与痈均为红肿硬块,疼痛明显。

可以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后期局部疼痛加重并溃脓。

1.1.2体征:疖初起形成圆锥形隆起的硬块,直径在3cm— 6cm,几天后中央可见有单个黄色脓头;痈初起为圆球状隆起硬块,直径在6cm—9cm,此后中央出现多个粟粒状脓头,并变软塌陷,溃破后形如“火山口”样,疖与痈都可诱发周围淋巴结肿大。

1.2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可以升高,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1.3诊断标准依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

1.4分期分型1.4.1初期:初起在患处皮肉之间突然肿胀不适,光软无头,很快结块,表皮焮红,灼热疼痛。

日后逐渐扩大,变成高肿坚硬。

此证轻者全身不适,经治疗后肿硬变软而消散;重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痛、乏力等症状。

1.4.2溃脓期:成脓期约在7天左右。

即使体质较差,气虚不易托毒外出成脓,但亦不会超过2周。

当化脓时局部肿势高突,疼痛加剧,痛如鸡啄,全身则有发热持续不退等现象。

若局部按之中软应指者,为脓已成。

什么是疖(毛囊炎)、疖病、痈,怎么治疗

什么是疖(毛囊炎)、疖病、痈,怎么治疗

什么是疖、疖病、痈,怎么治疗?■疖、疖病:在毛囊及其毛囊周围的急性化脓性且常伴坏死性炎症称为“疖”,疖也叫火疖子,疖疮,通常仅单个发生,多发性且反复发作的疖则称为“疖病”。

即指多发性疖肿,不但是指疖子数目多.而且是这个疖子刚好,那个疖子又生出来了,疖肿此起被伏、反复发生,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年不愈。

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也有少数为表皮葡萄球菌。

引起致病菌入侵的条件很多,如皮肤有擦伤、搔抓伤,患有痱子、湿疹、皮炎、瘙痒症等疾病均易使病菌入侵,皮脂溢出也可成为其诱因。

此外,贫血、慢性肾炎、营养不良、糖尿病和长期使用激素者以及免疫缺陷者,都易并发疖。

对于疖病患者,其鼻腔或肛周常带有葡萄球菌,而作为其感染复发的来源。

火疖子的好发部位是颜面、颈部、背部、臀部等处,也可发生于鼻孔、外耳道及上唇。

火疖子的表现如上图所示,病变初期只是在皮肤上起一个小红疙瘩(毛囊性丘疹),像绿豆或黄豆样大,常常有一根毛发或汗毛穿过。

两三天后周围皮肤肿胀成为硬块,表面紧张发红.局部会有跳疼(群众称之为跳脓),之后疖子的顶端逐渐变软出现白色或黄色脓点,脓点变大后可成为“脓塞子”。

皮肤破溃沉出脓血后.疼痛就会减轻或消失:患处愈后可遗留一个小瘢痕。

如果疖情严重,可引起全身发烧或淋巴结肿大。

值得注意的是生于面部,特别是生于以鼻根部和2个口角做点组成的三角形区域(人们常称之为面部“危险三角区”)内的疖子(痈等)。

应当强调切忌搔抓,更不能用手去挤压,严禁使用挑、刺等方法,因为此处有很丰富的淋巴管及血管网,并且和颅内血管相通,很容易把病菌挤入血管,随血流扩散至全身,易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败血症,甚至发生脑脓肿等。

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只有在急性炎症完全控制,己形成明显的皮下脓肿而又久久不溃破时,才允许在尽可能小的创伤条件下,切开脓肿表面的皮肤,以利引流。

■疖的饮食与调养:(1)饮食宜清淡,应多吃蔬菜及清凉食品,如绿豆从绿豆芽、马齿此、藕、梨、西瓜等.以利于清热解毒,促进康复。

颈部皮肤脓肿、疖和痈的护理

颈部皮肤脓肿、疖和痈的护理

避免使用刺激性 护肤品
避免长时间暴露 在阳光下
避免抓挠皮肤, 防止感染
保持皮肤清洁,避 免油脂和污垢堆积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个人卫生,勤 洗澡、勤换衣物
避免长时间佩戴过 紧的项链、围巾等
饰品
保持良好的作息, 避免熬夜、过度劳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 惯,避免辛辣、油
腻、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焦虑、紧张等

04
疖:单个毛囊 及其周围组织 的急性化脓性 炎症,表现为
红肿、疼痛
05
痈:多个相邻 毛囊及其周围 组织的急性化 脓性炎症,表 现为大片红肿、 疼痛,可伴有 发热、寒战等
全身症状
诊断和治疗
1 诊断:根据症状、体征和病史进行诊断 2 治疗: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物理治疗 3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抗炎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4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进行手术治疗 5 物理治疗:使用激光、微波等物理方法进行治疗
02
避免使用刺激性药
物,以免加重病情
03
保持患处清洁,避
免感染
饮食和作息
01
04
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 情绪
03
运动:适当进行运动,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02
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 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 作息规律
饮食:清淡饮食,避免 辛辣、油腻、刺激性食 物
颈部皮肤脓肿、疖 和痈的预防措施
疖和痈。
03
颈部皮肤脓肿:局部皮肤出现红
肿、疼痛,可触及脓肿,病情较
轻。
04
疖: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疼痛,
可触及脓肿,病情较重。
05

局部化脓性感染

局部化脓性感染

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化脓性感染主要包括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急性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巴结炎和脓肿。

疖是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扩展到皮下组织。

致病菌大多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人体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通常都有细菌到磨擦和刺激,都可导致疖的发生。

疖常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颈、头、面部、背部、腋部、腹股沟部及会阴部和小腿。

临床表现为局部出现红、肿、痛的小结节,以后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中医称为疽。

颈部痈俗称“对口疮〞,背部底部开始。

由于皮肤厚,感染只能没阻力较弱的皮下脂肪柱蔓延至皮下组织,沿着深筋膜向四周扩散,侵及附近的许多脂肪术,再向上传入毛囊群而形成具有多个“脓头〞的痈。

痈呈一片稍隆起的紫红色浸润区,质地坚韧,界限不清,在中央部的外表有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

痈易向四周和深部开展,周围呈浸润性水肿,局部淋巴结有肿大和疼痛。

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其特点是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

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

炎症可由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后感染引起,亦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直接扩散功经淋巴、血流传播而发生。

临床表现常因致病菌的种类、毒性和发病的部位、深浅而不同。

表浅的急性蜂窝织炎,局部明显红肿、剧痛,并向四周迅速扩大,病变区与正常皮肤无明显分界。

病变中央部位常因缺血发生坏死。

如果病变部位组织松弛,如面部、腹壁等处,那么疼痛较轻。

深在急性蜂窝织炎,局部红肿多不明显,常只有局部水肿和深部压痛,但病情严重。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的细小伤口入侵所致。

丹毒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临床表现丹毒的好发部位为下肢和面部。

起病急,局部表现为片状红疹,颜色鲜红,蹭较淡,边缘清楚,并略隆起。

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

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

素药膏或喷雾剂,以杀灭或抑制局部的细菌生长。
局部麻醉
03
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局部麻醉药膏或喷
雾剂,以暂时缓解疼痛。
中医治疗
中药煎剂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医生可能会开具中药煎剂 ,如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等方剂。
中成药
市面上也有一些针对毛囊 炎、疖、痈等的中成药, 如清热解毒片、连翘败毒 片等。
补充营养
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营养补充,特别是当病变部位较大或炎症较严重 时,以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康复。
疼痛缓解
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医生会开具镇痛药,如非甾体抗炎药等,以 缓解疼痛。
局部治疗
清洁伤口
01
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使用温和的清洁剂清洗病变部位,以去除
污垢和细菌。
外用抗生素
02
对于细菌性毛囊炎、疖、痈等感染,医生可能会开具外用抗生
选择适合的护肤品
选择温和、不刺激的护肤品,避免使用含有酒精和香料的化妆品, 以免刺激皮肤。
避免自行挤压疖或痈
对于已经出现的疖或痈,避免自行挤压,以免引起感染和留下疤痕 。
THANKS。
临床表现与治疗
临床表现
痈的病变常超出毛囊分布的范围,形成 多个毛囊的深部感染。皮肤出现红、肿 、热、痛等炎症表现,中央部呈坏死倾 向,表面呈紫褐色,紧张发亮。病变范 围较大时可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VS
治疗
以手术为主,辅以抗生素治疗。手术切口 应足够大,以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同时可 进行局部照射紫外线或红外线等方法辅助 治疗。根据病情可适当应用抗生素,如口 服或注射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和实验室检查诊断。
02
细菌性毛囊炎
定义与诊断

如何诊断是不是疖

如何诊断是不是疖

如何诊断是不是疖人们日常说的火疖子,在医学上被称为疖,是一种化脓性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感染,单个毛囊感染称为疥,如果是相互邻近的数个毛囊均感染炎症,那么就称为痈。

中医认为火疖子是由于人体肌肤受热毒,一般在人的面部、头部、背部、臀部和颈部容易长火疖子,足部也易长。

1、局部红、肿、热、痛的小结,呈圆锥型。

2、炎症继续发展,结节增大,疼痛加剧。

3、数日后结节中央组织坏死,溶解形成脓肿,硬结变软,疼痛减轻,中央脓头大多自行破溃,排出脓液,炎症消退痊愈。

4、疖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若发生于血流丰富的部位,全身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和厌食等毒血症症状。

5、面部疖肿如合并颅内感染时,面部肿胀严重,可伴寒战,高热,头痛等海绵窦感染性栓塞。

疖因部位、严重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可有差异:局部红肿痛硬结:病初多无全身症状,仅感染局部红、肿、痛,范围不大于2cm直径,小结节逐渐肿大,成丘疹状隆起。

数天后病变扩大约 3~5cm,结节逐渐软化,中心处呈白色,触之稍有波动;继而破溃流脓,并出现黄白色的脓栓。

脓栓脱落、脓液流尽后,炎症逐渐消退而愈合。

有的疖无脓栓 (所谓无头疖),自溃稍迟,需设法促使其脓液。

发热、淋巴结肿大:疖感染严重时,局部区域的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并可伴全身发热,有时淋巴结形成脓肿。

鼻、上唇及其周围(称“危险三角区”)的面疖,在加重或被挤碰时,病菌可经内眦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引起颅内化脓性感染。

此时可有发热、头痛、呕吐、意识失常等。

初期毛囊局部红、肿、热、痛、硬结。

化脓后中心处呈白色,有波动。

可伴全身发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升高。

疖易与哪些疾病混淆?如何鉴别诊断?1、多发性汗腺脓肿,也在夏季发病,多见于婴幼儿及体弱的产妇的头、额等处。

皮损为多发性皮下脓肿。

表面压痛、炎症较轻。

无脓栓,遗留瘢痕。

通常伴有很多痱子。

一般人称为痱毒。

也有人称为假性疖病(Pseudofurunculosis)。

2、化脓性汗腺炎,多见于青年女性,皮损为皮下硬结。

疖痈

疖痈

治疗方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治疗方案
1、严禁搔抓、挤压,急性期不可挑刺,不可热敷,炎症局限后才可热敷,局部可理疗。并选用大剂量有效 的抗生素。
2、疑有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或败血症时应住院治疗。 3、危险三角区之疖肿应在急性炎症完全控制、感染局限后,始可用锋利尖刀挑开。 4、唇痈严禁切开,等待出现多发表浅脓栓时,始可用尖镊夹出。 5、唇痈,可用呋喃西林液、高渗盐水持续湿敷。 6、并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者,应在症状消退后1周,始可停用抗生素。
痈好发于唇部(唇痈),上唇多于下唇,男性多于女性。感染的范围和组织坏死的深度均较疖严重并伴剧烈 的疼痛。当多数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发生急性炎症与坏死时,可形成迅速扩大的紫红色炎性浸润块。感染 可波及皮下筋膜层及肌组织。初期周围组织亦有坏死,坏死组织溶解排出后,可形成多数蜂窝状腔洞。继之,腔 洞之间皮肤、粘膜或皮下组织亦可发生坏死,致使整个痈的病变区上层组织呈紫红色;痈周围和深部的组织则呈 浸润性水肿。
由于上述特点,唇部疖痈若经挤压、搔抓等不正确处理,感染可扩散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等全身性感染, 或感染进入颅内导致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这些均可威胁病员的生命。
唇部疖、痈的全身治疗同一般的炎症。重点应注意局部正确处理、防止发生并发症。局部治疗主要采用非手 术疗法,禁忌挤压、挑刺或早期切开。早期可作理疗、外敷拔毒膏、鱼石脂软膏或中草药。如有脓栓形成,可用 小镊轻轻夹出,疖、痈部位可用高渗盐水或抗菌素液等湿敷。只有形成皮下脓肿后方可轻巧地切开皮肤,以利引 流。平时应尽量减少局部活动。
唇痈病员因唇部极度肿胀、疼痛、张口受限而致进食、言语困难。局部区域淋巴结肿大、压痛。全身中毒症 状明显,如畏寒、高热、头痛、食欲减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白细胞比数升高。唇痈较疖更易伴发颅内海绵窦静 脉炎、败血症、脓毒血症以及中毒性休克和水电解质紊乱,从而导致较高的死亡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疖与痈
疖与痈都是生于皮肤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可发于任何部位,其临床表现均有红肿热痛,病程较短,且均有易脓﹑易溃﹑易敛的特点,一般预后良好。

二者的区别在于病变的范围,疖多位于皮肤浅表,是单个毛囊的化脓性感染,直径在3cm~6cm左右;痈多位于皮肉之间,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附属皮脂腺﹑汗腺的化脓性感染,直径在6cm~9cm左右。

疖中医学也称为“疖”,如“暑疖”“蝼蛄疖”等;多发性疖则根据部位不同又称为“发际疮”“坐板疮”等。

痈在中医里称谓较多:一类称为痈,如颈痈,腋痈,脐痈等;另一类称为有头疽,如脑疽,发背疽,少腹疽等;此外痈之大者称为发,如足背发,腓踹发等。

疖与痈的病因病机大致相同,多是由于过食肥甘厚味,内郁湿热火毒,或者外感伤寒,邪气乘虚而入,引起邪毒壅聚,致使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气血失于通畅,毒热阻于皮肉之间,聚而成形,发为疖﹑痈之病。

1 诊断
1.1 临床表现
1.1.1 症状:疖与痈均为红肿硬块,疼痛明显。

可以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后期局部疼痛加重并溃脓。

1.1.2 体征:疖初起形成圆锥形隆起的硬块,直径在3cm~6cm,几天后中央可见有单个黄色脓头;痈初起为圆球状隆起硬块,直径在6cm~9cm,此后中央出现多个粟粒状脓头,并变软塌陷,溃破后形如“火山口”样,疖与痈都可诱发周围淋巴结肿大。

1.2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可以升高,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1.3 诊断标准
依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

1.4 分期分型
1.4.1 初期:初起在患处皮肉之间突然肿胀不适,光软无头,很快结块,表皮焮红,灼热疼痛。

日后逐渐扩大,变成高肿坚硬。

此证轻者全身不适,经治疗后肿
硬变软而消散;重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痛﹑乏力等症状。

1.4.2 溃脓期:成脓期约在7天左右。

即使体质较差,气虚不易托毒外出成脓,但亦不会超过2周。

当化脓时局部肿势高突,疼痛加剧,痛如鸡啄,全身则有发热持续不退等现象。

若局部按之中软应指者,为脓已成。

1.4.3 收口期:流出脓液,多数为稠厚黄白色,亦有夹杂赤紫色血块的。

若溃后排脓通畅,则局部肿消痛止,全身症状也随之消失,在经10天左右收口而愈。

若溃后脓出而疮口四周仍坚硬,或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应考虑是否疮口过小,流脓不畅,或体质虚弱等原因,影响新肉生长,以致不能收口。

1.5鉴别诊断
1.5.1痤疮:虽也有红色结节,但伴有丘疹和黑头,并限于面部和躯干。

1.5.2 急性蜂窝组织炎:起病急骤,皮色潮红,扩展迅速。

有时会出现组织坏死,但不会出现多个脓头,溃后不会出现蜂窝状。

1.5.3 丹毒:皮肤焮红,边界清楚,很少化脓,多发于下肢或颜面。

2 辨证
2.1 火毒壅盛证:初期患部生一肿块,色红灼热,高肿疼痛,红肿范围逐渐向周围扩大,伴有寒热头痛,食欲不振,舌质淡红或红,苔黄,脉滑数。

2.2 毒热酿脓证:红肿中央变软,脓头处腐烂塌陷,溃流脓血,舌质红,苔薄黄,脉滑。

2.3 气血失和证:脓液溃后,腐肉脱落,肉芽新生,逐渐收口,舌淡红,苔薄白,脉弱。

2.4 气血两虚证:红肿平塌,根盘散漫,暗红不泽,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水稀薄,疮口不收,伴面色少华,低热乏力,口渴多饮,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此外,临床上还可见其他一些证候,以及证候兼杂相见,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进行辨证。

3 治疗
3.1手术治疗
适用于疖与痈的成脓期。

根据脓肿的大小选择恰当的切开方式:较小的疖肿,可以在局部浸润麻醉下切开脓腔,放出脓液,内置红粉纱条或雷夫奴尔纱条
引流。

对于较大﹑较深的痈,最好在静脉全麻下切开脓腔,根据脓肿大小给予一字﹑十字切开,注意探查并开放一切潜在的脓腔,清除坏死组织及脓液,内置红粉纱条以化腐提脓引流。

3.2药物治疗
3.2.1 中药内服治疗
3.2.1.1 火毒壅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和营。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金银花30g,蒲公英 30g,连翘 15g,赤芍15g,丹皮15g,花粉12g,生地黄12g,陈皮9g,生大黄6g,生甘草6g。

常用中成药:梅花点舌丹,每次2粒,每日3次。

3.2.1.2 毒热酿脓证
治法:解毒托里,清热泻火。

方药:透脓散加减。

生黄芪15g,白术15g,当归15g,川芎12g,炮山甲9g,桃仁9g,皂刺9g,陈皮9g,花粉6g,酒大黄6g,甘草6g。

3.2.1.3 气血失和证
治法:调和气血,清解余毒。

方药:八珍汤加减。

党参15g,生黄芪15g,白术15g,当归15g,白芍15g,玄参12g,生地12g,桂枝9g,陈皮9g,大枣9g,生姜6g,甘草6g。

3.2.1.4 气血两虚证
治法:扶正补虚,托毒外出。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生黄芪30g,茯苓15g,白术15g,银花15g,地丁15g,白芍12g,当归12g,川芎12g,桔梗9g,皂刺9g,生甘草6g。

3.2.2西药治疗
初期可服广谱抗生素,若感染较重,可选用广谱抗生素静脉点滴。

3.2.3 外用药物治疗
初期,宜清热消肿,可外敷如意金黄散,四黄膏等。

收口期,如溃脓较多,宜用红粉纱条化腐提脓,如肉芽生长良好,分泌物不多,宜用玉红纱条生肌育肉。

4 疗效评价标准
目前尚无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