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第6部分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圈对岩石圈,基本规律
2、不同气候-植被带风化强度的变 化
大气圈对岩石圈,基本规律
3、海陆分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分布的变化
纬度的变化 大气活动中心位置的变化 洋流的变化
全球与区域气候的变化
岩石圈的变动…… 岩石圈对大气圈,基本规律
4、地形起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 气温随高度的变化。 • 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 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的影响。
碳酸盐岩
风化短时间尺度(百年级):1 mol的大气CO2产生1 mol碳酸,1mol碳酸 溶解碳酸盐岩产生2 mol重碳酸根离子(其中有1 mol碳来自于碳酸盐 岩).
中长时间尺度:重碳酸根离子流入海洋后,其中1 mol被海洋生物转变 为碳酸盐并最终成为海底沉积岩,另外1 mol被转化为CO2,最终回到大 气。
干旱气候区地形演化
T:干旱区特征? 大量的碎屑风化产物,在重力作用下沿坡 向下移动,聚集山脚。一旦暴雨发生,便 由洪水将之运走,堆积在山麓带外围,形 成扇状堆积体--洪积扇。 山坡重新出露,再次遭受风化剥蚀。 在风化作用、重力作用和洪水作用下,山 坡不断地平行后退。
干旱气候区地形演化图示
7、气候与地貌
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 气候区(日照强、昼夜温 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植 被稀疏矮小,疏松的沙质 地表裸露)。 风沙作用并不局限于干旱 区,在半干旱区、植被稀 少的沙质海岸、湖岸和河 岸,也有风沙作用,也可 形成风沙地貌。
沙尘暴
沙尘暴是风暴作用于大量干燥而松散的细粒物质组成的岩石圈表面而形 成的,是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山区,由于山坡与山谷对温度日变化的响应速度不同,产生 了山谷风。
6、地貌与气候
②气候对地貌
百度文库
气候区 主要地貌过程
主要地貌特征
冰川气候区 冰川、雪蚀作用 刃脊、角峰、冰碛
冰缘气候区 冻融、流水作用 多边形地面、泥流阶地
干旱气候区 风力作用
沙丘、风蚀垄槽
湿润气候区 流水、风化作用 浑圆山坡
湿热气候区 化学风化、流水 深厚土壤、生物礁
2009年3月10日,沙尘暴席卷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
一扇窗户外的景象
二、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
二、水圈与岩石圈
1、岩石与水
• 岩石的形成与水有关 • 岩石的风化、剥蚀有水的参与 • 岩石的性质决定了水的下渗、流动与循环 • 水对岩石的侵蚀改变了岩石圈表面的形态
基本规律
岩石圈的结构与水系发育
人类活动对于沙尘暴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比如,人类不合理的开垦和 过度的放牧,导致了一些地区(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化, 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沙尘暴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
1、能见度大幅度降低,交通事故增加 2、毁坏房屋,掩埋公路、铁路、农田和池塘,使水库寿命缩短…… 3、使空气质量变差,影响人体健康,甚至伤及生命 4、对精密机械、仪器等具有破坏性的影响 ……
硅酸盐岩风化
将来自大气或土壤中的CO2转变为重碳酸根离子,最 后在海底沉积成为碳酸盐岩.因为矿物分子中不含 碳元素,沉积的碳酸盐岩都来自CO2. 硅酸盐岩风化的最终结果是:1 mol大气或土壤中的 CO2在硅酸盐岩的风化中转变为1 mol碳酸盐岩,在 这一过程中,大气或土壤中有1 mol CO2的净损失. 这意味着硅酸盐岩的风化过程在各种时间尺度上都 是一个碳汇过程.
青藏高原隆升对季风环流的影响 (Ruddiman)
高原隆起导致的气候变冷(Ruddiman)
⑶ 高原的隆升,地面的侵蚀作用加强。地面风化产物不断地被侵蚀搬运, 使暴露于大气中参与风化的物质增多,参与风化作用的二氧化碳增多, 从而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使世界气候变冷(降低温室效 应).
P:岩石风化作用的碳过程?
幼年期:水系尚未充分发育,河谷间分水地带宽广而平坦。 壮年期:地面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崎岖。 老年期:地面由原来的高峰深谷变为低丘宽谷。
岩石圈变动与剥蚀作用反馈关系
地面高程增大
岩 石 圈 的 变 动 均衡补偿 (陆块上升)
剥蚀(或侵蚀) 作用增强
4、流水作用
• 坡面流水作用 • 影响坡面流水侵蚀强 度的因素:降水性质、 坡度大小、坡面物质、 植被等。 • 沟谷流水作用
岩石风化的类型与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的影响与控制。 在干旱地区,? 在寒冷的地区,? 在温暖湿润的地区,?
有哪些基本规律?
1、气候与岩石风化
在干旱地区,缺乏水的参与,风化作用比较弱; 在寒冷地区,温度低、生物稀疏,化学风化与生物风 化都较弱,但在冰缘地区由于温度经常变化于冰冻点 附近,冻结与融化交替频繁,物理风化作用较强烈; 在温暖湿润的地区,温度高、降水多、生物茂盛,物 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较强。
岩石圈对大气圈,基本规律
高原隆起导致的气候变冷(Ruddiman)
⑴ 气候模拟结果表明,高原的隆升,1月,中纬地区对流层上部行星风 的波动加强,使得高纬地区的冷空气不断地输向中纬度地区,导致中 纬度地区温度的降低。
⑵ 高原隆升,地面积雪越来越多,反射率增高,使地面接受到的太阳辐 射减少,从而导致地面温度的降低。
第六部分 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第 八 章 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 九 章 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 十 章 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一章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 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三章 四大圈层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1、气候与岩石风化
5、岩石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岩石圈的变化
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 大气环流中心
风化作用、侵 蚀、搬运、堆 积作用
大气圈的变化
6、地貌与气候
①地貌对气候
大陆与大洋是最大的地貌单元。由于大陆与大洋之间的热力 差,产生了季风环流。
从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到河谷、平原,不同的地貌单元 对应于不同的区域或局地气候环境。
•岩石圈的结构,决定水系的形状,流域 的大小、形状和性质。 •水沿水系运移,塑造出各种地貌景观。
基本规律
2、岩石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
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
岩石圈形变
水圈结构的改变 (水的分布的改变)
负荷均衡作用
岩石圈形变,改变水圈的结构(如水的分布或厚度)……
3、侵蚀循环理论
戴维斯于19世纪末提出的地貌循环(侵蚀循环)理论,描述 了地面发育的阶段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