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除的由来
数学符号的由来
加减乘除等符号的由来
四则运算的种种符号是从15世纪才开始逐渐使用的。
公元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创加号“+”、减号“-”。
他把一条横线与一条竖线合并在一起来表示合并(增加)的意思,而从加号“+”中去掉一竖,就表示拿去(减少)的意思。
乘号“×”是在17世纪由英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因为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欧德莱把加号斜过来写以表示乘。
除号“÷”是在17世纪由瑞士人拉恩创造的。
他用一道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分解的意思。
(除号的写法:写除号时,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1666年,莱布尼兹在他的一篇论文《组合的艺术》中首次用“:”作为除号,后来逐渐通用。
等号“=”是在16世纪由一位英国皇家法庭的医生罗伯特·雷科达首创的。
他认为最能表示相等的是一对平行线,即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如“=”。
大于号“>”和“<”,是17世纪哈利阿创造的。
《加减乘除的来历》课件
# 加减乘除的来历 ## 一、引言 - 加减乘除是人们生活中日常使用的四则运算,从古至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 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算盘和编制方式。
加法
定义
加法是一种基本的运算方式,将两个或多个数值相加得到它们的和。
历史
加法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古埃及和巴比伦的数学文献中,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学习四则运算
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法的概念在古代以不同形式存在,
用于解决划分资源、分配财产和计算
比率的问题。
3
运用场景
除法在商业计算、统计分析、比例关 系等方面被广泛应用。
结语
1 四则运算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加减乘除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学好四则运算对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掌握四则运算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计算、解决问题和做出明智决策。
乘法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定义
乘法是一种基本的运算方式,通过将
历史
2
两个或多个数值相乘得到它们的积。
乘法的概念在古代文明中逐渐出现,
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计算商品数量。
3
运用场景
乘法在科学研究、金融分析、工程设 计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除法
1
定义
除法是一种基本的运算方式,通过将
历史
2
一个数值除以另一个数值得到它们的 商。
运用场景
加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商业计算、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计算。
减法
定义
减法是一种基本的运算方式, 它通过从一个数值中减去另一 个数值来计算它们的差。
历史
“加减乘除”的由来
加减乘除(+ -×÷)等数学符号都是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到了17世纪,才得到广泛使用。
加法符号,开始使用的是英文plus(加)的字头p。
在德国,使用了相当于英语“and”(和)的词“et”。
随着欧洲商业的繁荣,写“et”也嫌慢了,为了加快速度,把两个字母连着写,因此“et”慢慢地变成了“+”。
减法也是同样,使用英文minus(减少)的字头m,而它为了便于速写,逐渐变成了“-”号。
在“+”号出现了100年左右后,英国的奥特雷德首先使用了“×”作为乘号。
据说乘法符号是根据加法符号得来的。
因为乘法运算是从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
例如,13×5就是13+13+13+13+13。
也就是说乘法运算是一种特殊的加法运算,所以将加法符号“+”稍做变动,就变成了现在的乘号“×”。
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作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
但也有人觉得,“〃”容易与小数点相混,仍坚持采用“×”号。
除法的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
除的本意是分,例如,100个水果分给10为小朋友,每人得多少,就是100÷10。
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
但在德国,莱布尼兹是使用“:
”表示比,因为比的含义和除的含义是一致的。
1/ 1。
小学数学趣味故事:加减乘除的由来_
小学数学趣味故事:加减乘除的由来_学习方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小学数学趣味故事,供大家学习。
更多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尽在学习方法网。
小学数学趣味故事:加减乘除的由来+加号的由来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
我国在商代就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埃及、希腊和印度等文明古国一样,都还没有加法符号,只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来表示相加。
公元6世纪,印度人开始把单词的缩当成运算符号。
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N·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当加号,“+”是在橫线上加一竖来表示增加的意思。
1514年,荷兰数学家V·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之一,后来又经过法数数学家F·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但直到1630年才得到公认。
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了加号“+”-减号的由来最初减号由拉丁文"minus"缩写成“m-”,意为“减去”,后来又被略去字母m,表示为“-”。
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创造出来“+”后不久,经过多次分析和研究,又创造了减号,即“-”。
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减少。
也有人说,“-”出现于中世纪。
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用橫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了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以表示增加的“+”。
中世纪酒商用横线或竖线标示存酒量的变化x乘号的由来人类很早就掌握了乘法运算。
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由来
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由来“+”、“-”出现于中世纪。
据说,当时酒商在销售酒后,习惯用横线由上向下在酒桶上标出存酒位置,而当再往桶里加注酒时,便用竖线条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来表示增加的“+”。
“+”(加)号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迈所创造的,在横线上加一竖,是表示增加的意思。
“-”(减)号也是魏德迈创造的:从加号中减去一竖,是表示减少的意思。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Widman,1460—?)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表示“剩余”和“不足”。
1514年荷兰数学家赫克(Hoecke)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
后又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Vieta,1540-1603)的宣传和提倡,才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认。
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
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乘号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法,把加号斜过来写。
“×”号是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它的意思是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法,因此把加号斜过来写。
据记载,在1631年,英国著名数学家欧德莱认为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于是他便把前人所发明的【+】转动45度角,便成为了沿用至今的“×”乘号。
【×】既表示了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又表示了相乘的方法。
另一种乘号“·”是数学家赫瑞奥特首创的。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的。
数学家奥曲特首先提出了用“:”表示“除”或“比”,但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
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人们公认,除号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创造的,用一条横线将两个圆点上下分开,意为“分解”。
但也有人认为,“·”(乘)号和“:”(比或除)号都是在17世纪末由发明微积分的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创造并引入数学运算的。
数学文化之加减乘除的来历
数学文化之加减乘除的来历数学是一门几乎贯穿于人类文化始终的学科,而其中最基础也最常见的运算符号莫过于加减乘除了。
这些数学运算符号的来历追溯至古代,代表了人类学习、思考和交流的进步。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来历。
一、加法:加法是最早出现的数学运算符号之一,其来历可以追溯至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在古埃及,加法以图形符号的形式出现,即利用一些简单的图案来表示不同的数字。
而在古巴比伦,则采用了更为直观的方法,在粘土板上使用楔形符号表示数字,将不同的符号组合在一起,形成加法的运算式。
这种写法相对简单而直观,为后来的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减法:减法与加法相伴而生,它代表着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的概念。
减法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当时的数学家们开始使用字母代表数字,例如用“A”表示6,用“B”表示5,那么“A - B”就代表了6减去5的概念。
这样的表达方法在后来的数学发展中逐渐被广泛采用,并成为了现代数学中减法的常见表示方式。
三、乘法:乘法是一个将两个数相乘的运算符号,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印度。
在古代印度,数学家们使用直观的图形表示乘法。
他们将两个数字分别用线段表示,然后将它们交叉相连,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根据图形的面积大小即可获得两个数字相乘的结果。
这种图形化的表示方法不仅简单易懂,而且使乘法的概念更加形象化。
四、除法:除法是将一个数分割成若干等份的运算符号,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已开始研究除法,并尝试用文字和符号来表示。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除法符号出现相对较晚,直到16世纪才开始出现。
欧洲的数学家们开始用“÷”符号来表示除法运算,该符号最初是由德国数学家约翰内斯·伍尔弗(Johannes Widmann)在其出版物中引入的。
这种除法符号的运用,标志着现代数学中除法运算的建立。
总结:加减乘除作为数学中最基础的运算符号,承载了人类古代数学发展的重要成果。
通过对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来历追溯,可以发现它们源于人类对数字和数量的认识和思考。
小学数学数学故事运算符号的由来
小学数学数学故事运算符号的由来
表示计算方法的符号叫做运算符号。
如四则计算中的+、-、×、÷等。
加号“+”是加法符号,表示相加。
减号“-”是减法符号,表示相减。
“+”与“-”这两个符号是德国数学家威特曼在1489年他的著作《简算与速算》一书中首先使用的。
在1514年被荷兰数学家赫克作为代数运算符号,后又经法国数学家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获得大家的公认。
乘号“×”是乘法符号,表示相乘。
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特轩特提出用符号“×”表示相乘。
乘法是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法,所以把“+”号斜过来。
另一个乘法符号“?”是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首先使用的。
除号“÷”是除法符号,表示相除。
用这个符号表示除法首先出现在瑞士学者雷恩于1656年出版的一本代数书中。
几年以后,该书被译成英文,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小学数学趣味故事:加减乘除的由来
Word 文档1 / 1小学数学趣味故事:加减乘除的由来加号的由来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马上出现的。
我国在商代就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埃及、希腊和印度等文明古国一样,都还没有加法符号,只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来表示相加。
公元6世纪,印度人开始把单词的缩当成运算符号。
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N 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当加号,"+'是在橫线上加一竖来表示增加的意思。
1514年,荷兰数学家V 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之一,后来又经过法数数学家F 韦达的宣扬和提倡,"+'开始普及,但直到1630年才得到公认。
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了加号"+'减号的由来最初减号由拉丁文minus 缩写成"m -',意为"减去',后来又被略去字母m,表示为"-'。
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创造出来"+'后不久,经过多次分析和商量,又创造了减号,即"-'。
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削减。
也有人说,"-'出现于中世纪。
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用橫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了用以表示削减的"-'和用以表示增加的"+'。
中世纪酒商用横线或竖线标示存酒量的转变 乘号的由来人类很早就把握了乘法运算。
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之前就已出现了"九九'乘法表,在西方也出现了格子乘法。
1540年,德国数学家史提非用拉丁字母m"表示乘法,它是拉丁语乘法'multiplicntio 一词的第一个字母。
1631年英国数学家W 奥特雷德提出用"'表示相乘,但是由于"'号易与拉丁文x 相混,17世纪末,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改用"'表示相乘。
小学数学趣味故事:加减乘除的由来
小学数学趣味故事:加减乘除的由来加号的由来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
我国在商代就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埃及、希腊和印度等文明古国一样,都还没有加法符号,只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来表示相加。
公元6世纪,印度人开始把单词的缩当成运算符号。
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N·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当加号,“+”是在橫线上加一竖来表示增加的意思。
1514年,荷兰数学家V·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之一,后来又经过法数数学家F·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但直到1630年才得到公认。
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了加号“+”减号的由来最初减号由拉丁文"minus"缩写成“m-”,意为“减去”,后来又被略去字母m,表示为“-”。
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创造出来“+”后不久,经过多次分析和研究,又创造了减号,即“-”。
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减少。
也有人说,“-”出现于中世纪。
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用橫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了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以表示增加的“+”。
中世纪酒商用横线或竖线标示存酒量的变化乘号的由来人类很早就掌握了乘法运算。
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之前就已出现了“九九”乘法表,在西方也出现了格子乘法。
1540年,德国数学家史提非用拉丁字母"m“表示乘法,它是拉丁语乘法”multiplicntio"一词的第一个字母。
1631年英国数学家W·奥特雷德提出用“×”表示相乘,但是由于“×”号易与拉丁文"x"相混,17世纪末,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改用“·”表示相乘。
在我国,这两种符号都采用,数字的乘法用“×”,而数字和字母相乘,或字母之间相乘则用“·”或者省略不写。
数学运算符号的由来
数学运算符号的由来
小朋友们做数学作业时,常常要和“+”、“-”、“×”、“÷”这四个运算符号打交道,可是不知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四个运算符号是由谁发明的,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最早出现的要数加号和减号了,500多年前,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横线上加了一竖,表示增加的意思;反之,在加号上去掉一竖,就表示减少的意思.这两个符号被大家正式公认,则要从荷兰数学家褐伊克1514年正式应用这个符号开始.
乘号和除号出现的就晚一些了.乘号是300多年前英国数学家奥曲特最早提出使用的.而除号是由瑞士数学家拉哈创造的.在200多年以前,他写了一本数学论著里最先提到了除号,“用一根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来,表示分成几份的意思.”。
加减乘除的由来小故事
加减乘除的由来小故事一、加法的由来。
你知道加法是怎么来的吗?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啊,人们刚开始计数的时候,比如说有一个原始人,他今天摘了3个果子,明天又摘了2个果子。
他就想知道自己总共摘了多少果子呀,于是就把这两次摘的果子合在一起数,发现是5个果子。
这就是加法最初的样子啦,就是把两个或者多个数量合并在一起,看看总数是多少。
就像你有一堆小玩具,又得到了一些小玩具,把它们放在一起数总数的时候,就是在做加法呢。
二、减法的由来。
减法呀,也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还是那些原始人,假如部落里有10块肉,大家吃了4块,那还剩下多少块肉呢?这个时候就需要减法啦。
人们发现,从原来的数量里去掉一部分,剩下的就是另一部分。
就像你有5颗糖,吃了2颗,想知道还剩几颗,5 2 = 3,这就是减法。
它是加法的逆运算,就像有来有往一样,加法是合起来,减法就是分开看剩下多少。
三、乘法的由来。
乘法的出现可有点意思了。
想象一下,古代有个农夫,他种了3行果树,每行有4棵树。
要是每次数都一个一个加起来,4+4+4,多麻烦呀。
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更简便的方法,那就是乘法。
3行,每行4棵树,就可以写成3×4 = 12。
乘法其实就是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
你看,如果有很多个相同的数相加,用乘法一下子就能算出结果。
就像你有5个小组,每个小组有3个小朋友,那总共有多少小朋友呢?5×3 = 15,比3+3+3+3+3算起来快多了吧。
四、除法的由来。
除法呢,也是从生活中来的。
比如说,有10个面包,要平均分给5个人,每个人能得到几个面包呢?这就需要除法啦。
人们要把一个总数按照一定的份数分开,看看每份是多少。
10÷5 = 2,每个人就得到2个面包。
除法也是乘法的逆运算,如果知道总数和每份的数量,就能算出有多少份;如果知道总数和份数,就能算出每份的数量。
就像把一堆苹果平均分到几个盘子里,除法就能告诉我们每个盘子里有几个苹果。
2四则运算符号的由来
四则运算符号的由来
四则运算符号:“+、-、×、÷、=”,发明于至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可它的由来是怎样的呢?
“+、-”号是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发明的。
他在工作中发现用横线加一竖可以表示增加的意思,于是把“+”作为加号。
而从“+”号中拿去“-”竖,就可表示减少的意思,于是把“-”作为减号。
“×”号是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发明的。
他觉得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不同,于是他就把加号斜过来写,表示数字增加的另一种运算。
“÷”号是瑞士学者哈纳发明的。
他在算帐中遇到要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就发明了“÷”号。
“=”号发明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十六世纪英国数学家列科尔德创造的。
他认为用两条线平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相同,是最合适的。
于是他把“=”取名为等号。
《加减乘除的来历》课件
中国数学家
中国古代数学家如祖冲之、刘徽 等在加减乘除方面也有着卓越的 贡献,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数 学定理和公式,丰富了加减乘除
的理论体系。
02
加减乘除的基本概念
加法的概念
总结词
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 个数的运算。
详细描述
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 ,表示将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得 到它们的和。例如,2 + 3 = 5 表 示将2和3相加得到5。
计算机中的加减乘除运算精度 和范围取决于计算机的字长和 数据类型。
计算机中的二进制与加减乘除的关系
二进制是计算机中数据存储和运算的 基础,加减乘除运算在二进制中具有 特殊的意义和实现方式。
减法在二进制中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 ,通过取反加一实现。
加法在二进制中是最基本的运算,用 于实现数据的累加和进位。
算法优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加减乘除的算法将不断优化,提高计算 效率和精确度。
与其他数学分支的交叉研究
加减乘除将与代数、几何等其他数学分支进行更多的交叉研究,产 生新的研究领域和成果。
数学教育改革
加减乘除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将随着数学教育的改革而发生变化,更 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加减乘除在科技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
乘法口诀表
熟练掌握乘法口诀表,快速进行乘法计算。
提取公因数
将数字中的公因数提取出来,简化计算。
除法试商法
通过估算快速确定除法的商。
05
加减乘除与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中的加减乘除运算
加减乘除是计算机中最基本的 运算操作,用于实现各种算法 和数据处理任务。
计算机中的加减乘除运算通常 由中央处理器(CPU)中的算 术逻辑单元(ALU)完成。
加减乘除的来历
加减乘除的来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加减乘除是基本的数学运算,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无论是计算购物花费、分割食材还是设计建筑物,它们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你是否想过这些数学运算的来历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加减乘除的源起。
一、加法的来历加法是最基本的数学运算之一,用于将两个或多个数值合并为一个总和。
加法的概念早在古代就已存在。
最早的加法实际应用可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古巴比伦文明。
在古巴比伦的泥板上,可以找到一些被称为“格林斯菲尔德数学文本”的记录,其中包括了加法运算的例子。
这些数学文本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数学文献之一。
格林斯菲尔德数学文本中的算术问题基本上是用图形符号和刻线表示的。
人们根据问题中的记号在计算板上划线来解决问题,而这种计算方式实际上就是加法运算的原始形式。
所以可以说,古巴比伦文明是加法运算的起源。
二、减法的来历减法是用来求两个数之间差的运算方式。
与加法类似,减法也是早期数学中的一种基本概念。
早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减法。
古埃及人使用一种被称为“沙雕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在沙子或泥板上绘制线条和符号来执行减法运算。
这些线条和符号可以代表具体的数值,通过擦除或计算来求得差值。
古埃及人通过这种计算方法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为后来减法运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乘法的来历乘法是用来求两个数的积的运算方式。
乘法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的时期。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人们使用一种称为“列式法”的方法来执行乘法运算。
这种方法使用刻线记录数字,并通过将相应的数字连在一起来计算乘法。
这种列式法的应用使得人们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乘法运算,并且可以应用于各种实际场景,如计算土地面积、物品的总价等。
四、除法的来历除法是用来求两个数的商的运算方式。
除法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800年的巴比伦。
在巴比伦的教育体系中,已经包括了除法的基本概念。
数学符号:加减乘除
数学符号:加减乘除数学符号是数学语言中的基本元素,它们以简洁而准确的方式表达数学概念和关系。
其中,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符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数学领域,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运算规则和应用实例三个方面探讨加减乘除符号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一、历史渊源加减乘除符号源于古代数学,这些符号起源于欧洲、亚洲和中东等地。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各种记号来表示数学运算。
以加法为例,最早的加法符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人使用的楔形文字,他们用三角形表示加法。
而古希腊的数学家则使用过类似于现代加法符号“+”的几何形状。
在中国,加法的运算符号最初用竖线来表示,后来发展为“加”字,而现代加法符号“+”则是从欧洲传入中国的。
二、运算规则1. 加法(+):用于表示两个或多个数的总和。
例如,7 + 3 = 10,表示将7和3相加得到10。
2. 减法(-):用于表示两个数的差值。
例如,9 - 5 = 4,表示将5从9中减去得到4。
3. 乘法(×):用于表示两个数的乘积。
例如,4 × 3 = 12,表示将4和3相乘得到12。
4. 除法(÷):用于表示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的商。
例如,12 ÷ 4 = 3,表示将12除以4得到3。
在数学中,加减乘除符号遵循一定的运算规则。
乘法和除法在先于加法和减法进行,为了遵守乘除先行的原则,在多个运算符号同时存在时,应先计算乘法和除法,再计算加法和减法。
同时,括号的使用可以改变运算的优先级,加减乘除符号的运算顺序可以通过括号的配对来确定。
三、应用实例加减乘除符号广泛应用于各个数学领域,以及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计算过程中。
在代数学中,加减乘除符号是构建各种数学表达式的基础,通过运算符号的组合,可以表示多项式、方程和函数等数学概念。
例如,2x + 3y - 4z表示了一个含有变量x、y和z,且各项经过加减乘除运算得到结果的代数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减乘除的由来+加号的由来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
我国在商代就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埃及、希腊和印度等文明古国一样,都还没有加法符号,只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来表示相加。
公元6世纪,印度人开始把单词的缩当成运算符号。
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N·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当加号,“+”是在橫线上加一竖来表示增加的意思。
1514年,荷兰数学家V·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之一,后来又经过法数数学家F·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但直到1630年才得到公认。
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了加号“+”。
-减号的由来最初减号由拉丁文'minus'缩写成“m-”,意为“减去”,后来又被略去字母m,表示为“-”。
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创造出来“+”后不久,经过多次分析和研究,又创造了减号,即“-”。
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减少。
也有人说,“-”出现于中世纪。
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用橫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了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以表示增加的“+”。
中世纪酒商用横线或竖线标示存酒量的变化。
×乘号的由来人类很早就掌握了乘法运算。
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之前就已出现了“九九”乘法表,在西方也出现了格子乘法。
1540年,德国数学家史提非用拉丁字母'm“表示乘法,它是拉丁语乘法”multiplicntio'一词的第一个字母。
1631年英国数学家W·奥特雷德提出用“×”表示相乘,但是由于“×”号易与拉丁文'x'相混,17世纪末,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改用“·”表示相乘。
在我国,这两种符号都采用,数字的乘法用“×”,而数字和字母相乘,或字母之间相乘则用“·”或者省略不写。
英国数学家W·奥特雷德发明了乘号“×”÷除号的由来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上说:“凡除之法,与乘正异。
”当时,人们用算筹和口诀来计算除法。
阿拉伯人曾用过两个数之间加一条短线“-”的方法表示相除,1631年,数学家W·奥特雷德也曾设想过用符号“:”表示除法,但没有推广开来。
数学中正式把目前的除号作为除法运算符号的,是瑞士数学家哈纳。
哈纳在计算时,遇到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却没有恰当的符号表示这种算法。
于是他把阿拉伯人表示除法的小短线“-”和奥特雷德的除法记号“:”合二为一,用一条橫线段“-”和两个小圆点“:”从中间分开,产生了表示除法的新记号“÷”,即除号。
瑞士数学家哈纳发明了除号“÷”(一)、通过创设情境,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渗透数学文化以数学知识的产生为背景创设情境,充分展现数学学科的形成过程以及数学概念的形成。
在这种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认识数学既是创造的,也是发明的。
如在讲《求不规则图形的体积》的时候,可以创设“阿基米德检验皇冠”的故事情景引领整个教学。
该例子的内容讲述的是:叙古拉国王艾希罗交给金匠一块黄金,让他做一顶王冠。
王冠做成后,国王拿在手里觉得有点轻。
他怀疑金匠掺了假,可是金匠以脑袋担保说没有,并当面拿秤来称,结果与原来的金块一样重。
国王还是有些怀疑,可他又拿不出证据,于是把阿基米德叫来,要他来解决这个难题。
回家后,阿基米德闭门谢客,冥思苦想,但百思不得其解。
一天,他的夫人逼他洗澡。
当他跳入池中时,水从池中溢了出来。
阿基米德听到那哗哗哗的流水声,灵感一下子冒了出来。
他从池中跳出来,连衣服都没穿,就冲到街上,高喊着:"优勒加!优勒加!(意为发现了)"。
夫人这回可真着急了,嘴里嘟囔着"真疯了,真疯了",便随后追了出去。
街上的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也都跟在后面追着看。
原来,阿基米德由澡盆溢水找到了解决王冠问题的答案。
通过讲述该例子,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形成于对生活现象的探索和总结。
同样还可以介绍如球体积公式的历史、祖冲之的圆周率,杨辉三角等等例子,从而充分的发挥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烘托作用,引导了学生了解数学学科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通过创设情境,寻找数学家的足迹,渗透数学文化例如:在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时,设计这样的生活情境,小红和小明去旅游,他们带了4瓶矿泉水,2个苹果,1个蛋糕。
提问学生,你打算怎么分配这些食物?学生的回答也是精彩纷呈,有的说要根据他们的喜好分配;有的说可以给小明多分一点食物,因为他是男生,他的胃口肯定比女生大,但是女生表示不赞成,她们的理由是在外旅游都很累了,所以吃的并不会比男生少。
双方僵持不下,经过讨论,决定只有平均分才显得公平。
从而自然得到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吃其中一份,怎么用一数表示的问题?这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不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与另外两种食物平均分得的结果:2瓶矿泉水,1个苹果的对比,学生由此体会到,当一个问题看来不可解时,人们可以创造一些新的字符或形式来表达一种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既是创造的,也是发明的,从而让学生看到它的文化功能。
在小学阶段,有好多内容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方法比如概率、统计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等等,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和渗透这些思想方法。
例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书上设计的是摸球实验,可是书上的要求只有10次实验,这对于实验的精确性来说,实验的次数太低了。
数学家是在做了几千几万次实验后才得到对于个数相等的球,每次任意摸一个,摸到的概率是相等的。
并且实验次数越多,实验结果将会越接近这个实验结果。
于是,可以结合书上的例题,把此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做了40次实验后结果才比较接近。
让学生体会到概率的思想。
同时,学生对书上的只要求10次的实验提出了质疑,并且对数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外学生对数学史比如讲述符号的历史,介绍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的艰辛历程,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更感兴趣。
对此,教师可以带着孩子们通过多种途径一起去欣赏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
祖冲之、阿基米德、高斯、加罗华等等数学大师成了孩子们经常讨论和崇拜的人物。
介绍给孩子听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哥德巴赫猜想等等,虽然学生还不太懂,但是,通过这些补充,学生了解了数学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和神奇,等待着他们去研究和探索里面的奥秘。
通过一些积累以后,学生可以讲述自己眼中的数学,与同学们分享自己课外的数学知识和趣事等等。
用一种无形的方式去陶冶他们。
一定能够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小学数学文化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数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数学通过研究模式结构,运用判断、分析、综合、演绎、推理、论证等理性思维方法,增强分析能力,启迪创新意识,提高思维品质,是构成人的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又是美的艺术,它抽象、严谨、深沉而含蓄,是一种理智的美。
因此数学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审美情操、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该课题的提出,对学生而言,利于开阔视野、激发兴趣、推动创新,提高学的趣味性;对教师而言,利于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深化知识深度,提高教的有效性;对学校而言,利于拓宽素质教育渠道、扩大素质教育领域、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所以,我们试图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促使学校、教师、学生都能浸润在“数学文化”这样的环境中,从本质上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从而达到让数学这门课程成为学生和谐成长的重要元素。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教师利用并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使我校校园数学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优异成绩。
三、研究目标(1)充分利用教材,展现数学与文化的联系,使学生热爱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领悟到数学知识的丰富、数学方法的精巧、数学思想的博大、数学思考的美妙,从本质上改变学习数学的目标,从而让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启迪孩子的智慧。
(3)创新教学方式,积累一定量的、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数学文化渗透”的经典课例,为今后数学文化课堂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四、研究内容1.选取典型课例,探索数学四大领域渗透数学文化的一般策略。
数学文化魅力的独特,只有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数学知识的丰富、数学方法的精巧、数学思想的博大、数学思考的美妙,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从本质上改变学习数学的目标。
因此,选取典型课例,探索出数学四大领域渗透数学文化的一般策略,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2.整合地域特色文化和数学文化,构建生命的、生本的、生活的数学课堂文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主动摄取、积极建构的数学文化场景,发挥数学的无限魅力,去激发和浇灌学生与生俱来的灵性和好奇心,倾听学生生命的自由感悟,光大学生探究的天性,就必须整合区域特色文化和数学文化,构建生命的、生本的、生活的数学课堂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显现智慧的个性。
五、研究重难点要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灵性、智慧有个性,就必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如何结合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渗透数学文化,即探索出数学文化渗透的一般策略,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如何构建生命的、生本的、生活的数学课堂文化,让学生在课堂及生活中感悟数学文化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六、研究方法1.教育调查法:按照确立的研究对象,对实验师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访谈或问卷,收集关于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并定期进行数据整理。
2.文献资料法:针对调查中了解到的现状,广泛收集和查阅有关资料,关注国内外已有的成功经验,为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照。
3.行动研究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边反思,边修正,不断探索最佳实施策略。
4.比较法:一例多堂,对比分析相关要素的关系。
5.个案分析法:对研究对象尽可能搜集更多的资料加以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探讨数学文化渗透的教学策略。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寻求突破,在突破中实现提升,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6.经验总结法:按计划分阶段收集和总结数学教学各领域各年级研究过程中的数据资料,对各种内在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归纳和整理,逐步形成成果,促进项目研究步步深化。